天赐之爵 天赐之爵
关注数: 1 粉丝数: 0 发帖数: 1,808 关注贴吧数: 18
程溪祖庙,龙母祖庭 在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有一座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程溪祖庙,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程溪祖庙自秦朝始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南中国最古老的神庙,也是天下龙母道场的祖庭,是海内外龙子龙孙问祖祈福的圣地。那么,程溪祖庙的修建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庙中供奉的程溪龙母又是何方神圣呢?提起程溪祖庙的修建缘由,都是源于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先秦之时,岭南程溪诞生了一位温姓奇女子,她聪颖智慧、美丽善良、乐于助人,是时人口中传颂的好姑娘;某天,温氏到程溪水口的西江边浣衣,偶然拾得巨卵一枚,温氏对这枚巨卵产生好奇之心,于是带回家中安置,巨卵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竟然孵出五条小龙,温氏惊讶之余,又知道龙性喜水,于是便将五龙子放入程溪中豢养,驯养如亲,于是温氏便被时人尊称为“龙母”;后来五龙长大,经常出入西江,一游千里,龙母经常教育五龙要适时施雨、为民播福,还带领五龙帮助程溪乡民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抵御西江洪水,开辟一方乐土;及至秦征南越,秦始皇得知岭南程溪有龙母养育龙子之奇事,以为是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至程溪,向龙母宣读秦始皇圣旨,龙母虽不愿舍却程溪乡民及五龙子,但考虑到王命难违,便毅然随使登船而去,乡民无不悲恸;及使船至桂林郡(一说始兴郡),已去程溪千里,使船夜泊之时,却被五龙子作法引返程溪,一连四、五次,秦使以为是天命,便不再强求,龙母得以如愿回归程溪,与乡民、龙子同庆团聚之乐;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乡民先将龙母葬于龙母生前经常放牛、驯鹿之地,五龙子却认为此地濒临潮汐、会为洪水所淹没,遂作法迁葬龙母于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并派黄猿、白鹿、螣蛇等神兽为龙母守墓;龙母仙逝后,乡民就将其生前故居改作祠庙,奉祀龙母神灵,因庙处程溪水口,因而得名程溪祖庙。这便是程溪祖庙及程溪龙母的故事。龙母是岭南地区的始祖神之一,是集神权、龙权、皇权、祖权、母权于一体的神灵,在文化和信仰上有着独树一帜的个性。自程溪祖庙建成后,两千多年间,龙母信仰在岭南地区广泛流传,甚至远播海外,风靡世界。由于龙母信仰的传播,岭南各地开始陆续建起龙母分灵道场,即各地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龙母庙,这些庙宇皆尊程溪祖庙为祖庭,过去每年龙母诞、五龙诞期间,各地龙母信徒都会奔赴程溪祖庙朝拜,为龙母、五龙子贺诞;贺诞方式各种各样,如舞狮、打醮、进贡、放炮等等,无不体现出岭南民间独有的祈福风情。程溪祖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积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可惜最终没落于民国年间。民国五年,西江涨起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水浸过祖庙神案,水退后祖庙仅剩建筑及龙母神像,其余重要物品被洪水冲走;民国三十七年,因国军军官陈又山要在洚水口建红毛泥(即水泥)厂,出于通路运输需要,程溪祖庙被彻底拆除,神像被掷入西江,千年祖庙由此没落。关于程溪祖庙被拆除,洚水民间还流传着三个传说。第一个传说:传说当年程溪祖庙被施工拆除时,发生了诸多灵异之事,致使施工多次因故中断,陈又山之子陈崇范闻讯赶来,当他向当地故老请教时,才得知是他们冒犯了庙中的神灵,于是陈崇范按照故老的指示,到庙中上香禀告拆庙缘由,并恭请神灵离庙归天,之后祖庙的拆除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第二个传说:传说当年带头拆毁程溪祖庙的乡民余某,在祖庙建筑被拆毁之后,亲手将庙中神像掷入西江,然后穿起原来披在神像身上的龙袍到处招扬,结果当晚突发怪病,一卧不起,眼看即将丧命,其家人连忙请来神婆占卜,才知道是余某得罪神灵、获谴于天,于是余某的家人马上扶起余某到祖庙旧址叩拜认错,并将龙袍大礼奉还,余某这才不治而愈,免过一死。第三个传说:传说程溪祖庙被拆毁之后,祖庙故址经常发生灵异之事,解放以后,以前祖庙建筑占的那块地被分落到几户人家作晒谷场用,结果其中一家突遇怪事,就请神婆占卜,得知程溪祖庙的土地被乡民占领,原来祖庙中供奉的神灵无处安身,神灵便责怪分得祖庙土地的人家;神婆就倡议乡民于故址重新建庙供奉神灵,但是建庙并非易事,于是乡民们就在祖庙故址设香炉祭祀神灵,每逢年过节必以酒肉祀之,此后再也没有怪事发生过。到了近年,程溪祖庙故址陆续出土祖庙文物,有石刻、石柱、石墩、香炉等诸多文物,是千年祖庭的实物见证。随着祖庙文物的出土,人们关于重建程溪祖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当然是好事一件,也是值得海内外龙的传人仔细商榷的一件大事。在此,我祝程溪祖庙早日成功重建,让这座千年祖庭能够再现往日光华!作者:周业锋
云浮程溪祖庙 在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有一座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程溪祖庙,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程溪祖庙自秦朝始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南中国最古老的神庙,也是天下龙母道场的祖庭,是海内外龙子龙孙问祖祈福的圣地。那么,程溪祖庙的修建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庙中供奉的程溪龙母又是何方神圣呢?提起程溪祖庙的修建缘由,都是源于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先秦之时,岭南程溪诞生了一位温姓奇女子,她聪颖智慧、美丽善良、乐于助人,是时人口中传颂的好姑娘;某天,温氏到程溪水口的西江边浣衣,偶然拾得巨卵一枚,温氏对这枚巨卵产生好奇之心,于是带回家中安置,巨卵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竟然孵出五条小龙,温氏惊讶之余,又知道龙性喜水,于是便将五龙子放入程溪中豢养,驯养如亲,于是温氏便被时人尊称为“龙母”;后来五龙长大,经常出入西江,一游千里,龙母经常教育五龙要适时施雨、为民播福,还带领五龙帮助程溪乡民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抵御西江洪水,开辟一方乐土;及至秦征南越,秦始皇得知岭南程溪有龙母养育龙子之奇事,以为是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至程溪,向龙母宣读秦始皇圣旨,龙母虽不愿舍却程溪乡民及五龙子,但考虑到王命难违,便毅然随使登船而去,乡民无不悲恸;及使船至桂林郡(一说始兴郡),已去程溪千里,使船夜泊之时,却被五龙子作法引返程溪,一连四、五次,秦使以为是天命,便不再强求,龙母得以如愿回归程溪,与乡民、龙子同庆团聚之乐;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乡民先将龙母葬于龙母生前经常放牛、驯鹿之地,五龙子却认为此地濒临潮汐、会为洪水所淹没,遂作法迁葬龙母于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并派黄猿、白鹿、螣蛇等神兽为龙母守墓;龙母仙逝后,乡民就将其生前故居改作祠庙,奉祀龙母神灵,因庙处程溪水口,因而得名程溪祖庙。这便是程溪祖庙及程溪龙母的故事。龙母是岭南地区的始祖神之一,是集神权、龙权、皇权、祖权、母权于一体的神灵,在文化和信仰上有着独树一帜的个性。自程溪祖庙建成后,两千多年间,龙母信仰在岭南地区广泛流传,甚至远播海外,风靡世界。由于龙母信仰的传播,岭南各地开始陆续建起龙母分灵道场,即各地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龙母庙,这些庙宇皆尊程溪祖庙为祖庭,过去每年龙母诞、五龙诞期间,各地龙母信徒都会奔赴程溪祖庙朝拜,为龙母、五龙子贺诞;贺诞方式各种各样,如舞狮、打醮、进贡、放炮等等,无不体现出岭南民间独有的祈福风情。程溪祖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积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可惜最终没落于民国年间。民国五年,西江涨起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水浸过祖庙神案,水退后祖庙仅剩建筑及龙母神像,其余重要物品被洪水冲走;民国三十七年,因国军军官陈又山要在洚水口建红毛泥(即水泥)厂,出于通路运输需要,程溪祖庙被彻底拆除,神像被掷入西江,千年祖庙由此没落。关于程溪祖庙被拆除,洚水民间还流传着三个传说。第一个传说:传说当年程溪祖庙被施工拆除时,发生了诸多灵异之事,致使施工多次因故中断,陈又山之子陈崇范闻讯赶来,当他向当地故老请教时,才得知是他们冒犯了庙中的神灵,于是陈崇范按照故老的指示,到庙中上香禀告拆庙缘由,并恭请神灵离庙归天,之后祖庙的拆除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第二个传说:传说当年带头拆毁程溪祖庙的乡民余某,在祖庙建筑被拆毁之后,亲手将庙中神像掷入西江,然后穿起原来披在神像身上的龙袍到处招扬,结果当晚突发怪病,一卧不起,眼看即将丧命,其家人连忙请来神婆占卜,才知道是余某得罪神灵、获谴于天,于是余某的家人马上扶起余某到祖庙旧址叩拜认错,并将龙袍大礼奉还,余某这才不治而愈,免过一死。第三个传说:传说程溪祖庙被拆毁之后,祖庙故址经常发生灵异之事,解放以后,以前祖庙建筑占的那块地被分落到几户人家作晒谷场用,结果其中一家突遇怪事,就请神婆占卜,得知程溪祖庙的土地被乡民占领,原来祖庙中供奉的神灵无处安身,神灵便责怪分得祖庙土地的人家;神婆就倡议乡民于故址重新建庙供奉神灵,但是建庙并非易事,于是乡民们就在祖庙故址设香炉祭祀神灵,每逢年过节必以酒肉祀之,此后再也没有怪事发生过。到了近年,程溪祖庙故址陆续出土祖庙文物,有石刻、石柱、石墩、香炉等诸多文物,是千年祖庭的实物见证。随着祖庙文物的出土,人们关于重建程溪祖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当然是好事一件,也是值得海内外龙的传人仔细商榷的一件大事。在此,我祝程溪祖庙早日成功重建,让这座千年祖庭能够再现往日光华!作者:周业锋
程溪祖庙,龙母祖庭 在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有一座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程溪祖庙,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程溪祖庙自秦朝始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南中国最古老的神庙,也是天下龙母道场的祖庭,是海内外龙子龙孙问祖祈福的圣地。那么,程溪祖庙的修建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庙中供奉的程溪龙母又是何方神圣呢?提起程溪祖庙的修建缘由,都是源于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先秦之时,岭南程溪诞生了一位温姓奇女子,她聪颖智慧、美丽善良、乐于助人,是时人口中传颂的好姑娘;某天,温氏到程溪水口的西江边浣衣,偶然拾得巨卵一枚,温氏对这枚巨卵产生好奇之心,于是带回家中安置,巨卵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竟然孵出五条小龙,温氏惊讶之余,又知道龙性喜水,于是便将五龙子放入程溪中豢养,驯养如亲,于是温氏便被时人尊称为“龙母”;后来五龙长大,经常出入西江,一游千里,龙母经常教育五龙要适时施雨、为民播福,还带领五龙帮助程溪乡民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抵御西江洪水,开辟一方乐土;及至秦征南越,秦始皇得知岭南程溪有龙母养育龙子之奇事,以为是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至程溪,向龙母宣读秦始皇圣旨,龙母虽不愿舍却程溪乡民及五龙子,但考虑到王命难违,便毅然随使登船而去,乡民无不悲恸;及使船至桂林郡(一说始兴郡),已去程溪千里,使船夜泊之时,却被五龙子作法引返程溪,一连四、五次,秦使以为是天命,便不再强求,龙母得以如愿回归程溪,与乡民、龙子同庆团聚之乐;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乡民先将龙母葬于龙母生前经常放牛、驯鹿之地,五龙子却认为此地濒临潮汐、会为洪水所淹没,遂作法迁葬龙母于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并派黄猿、白鹿、螣蛇等神兽为龙母守墓;龙母仙逝后,乡民就将其生前故居改作祠庙,奉祀龙母神灵,因庙处程溪水口,因而得名程溪祖庙。这便是程溪祖庙及程溪龙母的故事。龙母是岭南地区的始祖神之一,是集神权、龙权、皇权、祖权、母权于一体的神灵,在文化和信仰上有着独树一帜的个性。自程溪祖庙建成后,两千多年间,龙母信仰在岭南地区广泛流传,甚至远播海外,风靡世界。由于龙母信仰的传播,岭南各地开始陆续建起龙母分灵道场,即各地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龙母庙,这些庙宇皆尊程溪祖庙为祖庭,过去每年龙母诞、五龙诞期间,各地龙母信徒都会奔赴程溪祖庙朝拜,为龙母、五龙子贺诞;贺诞方式各种各样,如舞狮、打醮、进贡、放炮等等,无不体现出岭南民间独有的祈福风情。程溪祖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积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可惜最终没落于民国年间。民国五年,西江涨起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水浸过祖庙神案,水退后祖庙仅剩建筑及龙母神像,其余重要物品被洪水冲走;民国三十七年,因国军军官陈又山要在洚水口建红毛泥(即水泥)厂,出于通路运输需要,程溪祖庙被彻底拆除,神像被掷入西江,千年祖庙由此没落。关于程溪祖庙被拆除,洚水民间还流传着三个传说。第一个传说:传说当年程溪祖庙被施工拆除时,发生了诸多灵异之事,致使施工多次因故中断,陈又山之子陈崇范闻讯赶来,当他向当地故老请教时,才得知是他们冒犯了庙中的神灵,于是陈崇范按照故老的指示,到庙中上香禀告拆庙缘由,并恭请神灵离庙归天,之后祖庙的拆除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第二个传说:传说当年带头拆毁程溪祖庙的乡民余某,在祖庙建筑被拆毁之后,亲手将庙中神像掷入西江,然后穿起原来披在神像身上的龙袍到处招扬,结果当晚突发怪病,一卧不起,眼看即将丧命,其家人连忙请来神婆占卜,才知道是余某得罪神灵、获谴于天,于是余某的家人马上扶起余某到祖庙旧址叩拜认错,并将龙袍大礼奉还,余某这才不治而愈,免过一死。第三个传说:传说程溪祖庙被拆毁之后,祖庙故址经常发生灵异之事,解放以后,以前祖庙建筑占的那块地被分落到几户人家作晒谷场用,结果其中一家突遇怪事,就请神婆占卜,得知程溪祖庙的土地被乡民占领,原来祖庙中供奉的神灵无处安身,神灵便责怪分得祖庙土地的人家;神婆就倡议乡民于故址重新建庙供奉神灵,但是建庙并非易事,于是乡民们就在祖庙故址设香炉祭祀神灵,每逢年过节必以酒肉祀之,此后再也没有怪事发生过。到了近年,程溪祖庙故址陆续出土祖庙文物,有石刻、石柱、石墩、香炉等诸多文物,是千年祖庭的实物见证。随着祖庙文物的出土,人们关于重建程溪祖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当然是好事一件,也是值得海内外龙的传人仔细商榷的一件大事。在此,我祝程溪祖庙早日成功重建,让这座千年祖庭能够再现往日光华!作者:周业锋
程溪祖庙,龙母祖庭 在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有一座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程溪祖庙,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程溪祖庙自秦朝始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南中国最古老的神庙,也是天下龙母道场的祖庭,是海内外龙子龙孙问祖祈福的圣地。那么,程溪祖庙的修建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庙中供奉的程溪龙母又是何方神圣呢?提起程溪祖庙的修建缘由,都是源于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先秦之时,岭南程溪诞生了一位温姓奇女子,她聪颖智慧、美丽善良、乐于助人,是时人口中传颂的好姑娘;某天,温氏到程溪水口的西江边浣衣,偶然拾得巨卵一枚,温氏对这枚巨卵产生好奇之心,于是带回家中安置,巨卵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竟然孵出五条小龙,温氏惊讶之余,又知道龙性喜水,于是便将五龙子放入程溪中豢养,驯养如亲,于是温氏便被时人尊称为“龙母”;后来五龙长大,经常出入西江,一游千里,龙母经常教育五龙要适时施雨、为民播福,还带领五龙帮助程溪乡民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抵御西江洪水,开辟一方乐土;及至秦征南越,秦始皇得知岭南程溪有龙母养育龙子之奇事,以为是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至程溪,向龙母宣读秦始皇圣旨,龙母虽不愿舍却程溪乡民及五龙子,但考虑到王命难违,便毅然随使登船而去,乡民无不悲恸;及使船至桂林郡(一说始兴郡),已去程溪千里,使船夜泊之时,却被五龙子作法引返程溪,一连四、五次,秦使以为是天命,便不再强求,龙母得以如愿回归程溪,与乡民、龙子同庆团聚之乐;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乡民先将龙母葬于龙母生前经常放牛、驯鹿之地,五龙子却认为此地濒临潮汐、会为洪水所淹没,遂作法迁葬龙母于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并派黄猿、白鹿、螣蛇等神兽为龙母守墓;龙母仙逝后,乡民就将其生前故居改作祠庙,奉祀龙母神灵,因庙处程溪水口,因而得名程溪祖庙。这便是程溪祖庙及程溪龙母的故事。龙母是岭南地区的始祖神之一,是集神权、龙权、皇权、祖权、母权于一体的神灵,在文化和信仰上有着独树一帜的个性。自程溪祖庙建成后,两千多年间,龙母信仰在岭南地区广泛流传,甚至远播海外,风靡世界。由于龙母信仰的传播,岭南各地开始陆续建起龙母分灵道场,即各地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龙母庙,这些庙宇皆尊程溪祖庙为祖庭,过去每年龙母诞、五龙诞期间,各地龙母信徒都会奔赴程溪祖庙朝拜,为龙母、五龙子贺诞;贺诞方式各种各样,如舞狮、打醮、进贡、放炮等等,无不体现出岭南民间独有的祈福风情。程溪祖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积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可惜最终没落于民国年间。民国五年,西江涨起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水浸过祖庙神案,水退后祖庙仅剩建筑及龙母神像,其余重要物品被洪水冲走;民国三十七年,因国军军官陈又山要在洚水口建红毛泥(即水泥)厂,出于通路运输需要,程溪祖庙被彻底拆除,神像被掷入西江,千年祖庙由此没落。关于程溪祖庙被拆除,洚水民间还流传着三个传说。第一个传说:传说当年程溪祖庙被施工拆除时,发生了诸多灵异之事,致使施工多次因故中断,陈又山之子陈崇范闻讯赶来,当他向当地故老请教时,才得知是他们冒犯了庙中的神灵,于是陈崇范按照故老的指示,到庙中上香禀告拆庙缘由,并恭请神灵离庙归天,之后祖庙的拆除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第二个传说:传说当年带头拆毁程溪祖庙的乡民余某,在祖庙建筑被拆毁之后,亲手将庙中神像掷入西江,然后穿起原来披在神像身上的龙袍到处招扬,结果当晚突发怪病,一卧不起,眼看即将丧命,其家人连忙请来神婆占卜,才知道是余某得罪神灵、获谴于天,于是余某的家人马上扶起余某到祖庙旧址叩拜认错,并将龙袍大礼奉还,余某这才不治而愈,免过一死。第三个传说:传说程溪祖庙被拆毁之后,祖庙故址经常发生灵异之事,解放以后,以前祖庙建筑占的那块地被分落到几户人家作晒谷场用,结果其中一家突遇怪事,就请神婆占卜,得知程溪祖庙的土地被乡民占领,原来祖庙中供奉的神灵无处安身,神灵便责怪分得祖庙土地的人家;神婆就倡议乡民于故址重新建庙供奉神灵,但是建庙并非易事,于是乡民们就在祖庙故址设香炉祭祀神灵,每逢年过节必以酒肉祀之,此后再也没有怪事发生过。到了近年,程溪祖庙故址陆续出土祖庙文物,有石刻、石柱、石墩、香炉等诸多文物,是千年祖庭的实物见证。随着祖庙文物的出土,人们关于重建程溪祖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当然是好事一件,也是值得海内外龙的传人仔细商榷的一件大事。在此,我祝程溪祖庙早日成功重建,让这座千年祖庭能够再现往日光华!作者:周业锋
程溪祖庙,龙母祖庭 在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有一座始建于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程溪祖庙,祖庙供奉的正神乃是程溪娘娘,即西江两岸民间信奉的龙母温氏。程溪祖庙自秦朝始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南中国最古老的神庙,也是天下龙母道场的祖庭,是海内外龙子龙孙问祖祈福的圣地。那么,程溪祖庙的修建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庙中供奉的程溪龙母又是何方神圣呢?提起程溪祖庙的修建缘由,都是源于岭南地区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先秦之时,岭南程溪诞生了一位温姓奇女子,她聪颖智慧、美丽善良、乐于助人,是时人口中传颂的好姑娘;某天,温氏到程溪水口的西江边浣衣,偶然拾得巨卵一枚,温氏对这枚巨卵产生好奇之心,于是带回家中安置,巨卵逾七七四十九日而孵化,竟然孵出五条小龙,温氏惊讶之余,又知道龙性喜水,于是便将五龙子放入程溪中豢养,驯养如亲,于是温氏便被时人尊称为“龙母”;后来五龙长大,经常出入西江,一游千里,龙母经常教育五龙要适时施雨、为民播福,还带领五龙帮助程溪乡民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抵御西江洪水,开辟一方乐土;及至秦征南越,秦始皇得知岭南程溪有龙母养育龙子之奇事,以为是自己德政所致,遂遣使南下,礼聘龙母进京;秦使至程溪,向龙母宣读秦始皇圣旨,龙母虽不愿舍却程溪乡民及五龙子,但考虑到王命难违,便毅然随使登船而去,乡民无不悲恸;及使船至桂林郡(一说始兴郡),已去程溪千里,使船夜泊之时,却被五龙子作法引返程溪,一连四、五次,秦使以为是天命,便不再强求,龙母得以如愿回归程溪,与乡民、龙子同庆团聚之乐;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仙逝程溪,乡民先将龙母葬于龙母生前经常放牛、驯鹿之地,五龙子却认为此地濒临潮汐、会为洪水所淹没,遂作法迁葬龙母于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并派黄猿、白鹿、螣蛇等神兽为龙母守墓;龙母仙逝后,乡民就将其生前故居改作祠庙,奉祀龙母神灵,因庙处程溪水口,因而得名程溪祖庙。这便是程溪祖庙及程溪龙母的故事。龙母是岭南地区的始祖神之一,是集神权、龙权、皇权、祖权、母权于一体的神灵,在文化和信仰上有着独树一帜的个性。自程溪祖庙建成后,两千多年间,龙母信仰在岭南地区广泛流传,甚至远播海外,风靡世界。由于龙母信仰的传播,岭南各地开始陆续建起龙母分灵道场,即各地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龙母庙,这些庙宇皆尊程溪祖庙为祖庭,过去每年龙母诞、五龙诞期间,各地龙母信徒都会奔赴程溪祖庙朝拜,为龙母、五龙子贺诞;贺诞方式各种各样,如舞狮、打醮、进贡、放炮等等,无不体现出岭南民间独有的祈福风情。程溪祖庙历经千年风雨洗礼,积下了深厚的人文底蕴,但可惜最终没落于民国年间。民国五年,西江涨起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洪水浸过祖庙神案,水退后祖庙仅剩建筑及龙母神像,其余重要物品被洪水冲走;民国三十七年,因国军军官陈又山要在洚水口建红毛泥(即水泥)厂,出于通路运输需要,程溪祖庙被彻底拆除,神像被掷入西江,千年祖庙由此没落。关于程溪祖庙被拆除,洚水民间还流传着三个传说。第一个传说:传说当年程溪祖庙被施工拆除时,发生了诸多灵异之事,致使施工多次因故中断,陈又山之子陈崇范闻讯赶来,当他向当地故老请教时,才得知是他们冒犯了庙中的神灵,于是陈崇范按照故老的指示,到庙中上香禀告拆庙缘由,并恭请神灵离庙归天,之后祖庙的拆除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第二个传说:传说当年带头拆毁程溪祖庙的乡民余某,在祖庙建筑被拆毁之后,亲手将庙中神像掷入西江,然后穿起原来披在神像身上的龙袍到处招扬,结果当晚突发怪病,一卧不起,眼看即将丧命,其家人连忙请来神婆占卜,才知道是余某得罪神灵、获谴于天,于是余某的家人马上扶起余某到祖庙旧址叩拜认错,并将龙袍大礼奉还,余某这才不治而愈,免过一死。第三个传说:传说程溪祖庙被拆毁之后,祖庙故址经常发生灵异之事,解放以后,以前祖庙建筑占的那块地被分落到几户人家作晒谷场用,结果其中一家突遇怪事,就请神婆占卜,得知程溪祖庙的土地被乡民占领,原来祖庙中供奉的神灵无处安身,神灵便责怪分得祖庙土地的人家;神婆就倡议乡民于故址重新建庙供奉神灵,但是建庙并非易事,于是乡民们就在祖庙故址设香炉祭祀神灵,每逢年过节必以酒肉祀之,此后再也没有怪事发生过。到了近年,程溪祖庙故址陆续出土祖庙文物,有石刻、石柱、石墩、香炉等诸多文物,是千年祖庭的实物见证。随着祖庙文物的出土,人们关于重建程溪祖庙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当然是好事一件,也是值得海内外龙的传人仔细商榷的一件大事。在此,我祝程溪祖庙早日成功重建,让这座千年祖庭能够再现往日光华!作者:周业锋
云浮佛国,新兴禅都 云浮,是南派禅宗的源流地,也是佛教文化的昌盛地,自南北朝以来,就有高僧大德来往于今云浮大地之间,留下不少佛教圣迹,任凭后人追思。云浮市境内佛教道场众多,在岭南地区极为罕见,仅笔者所知云浮境内有文字记载的佛教道场,就有金台寺、龙龛道场、岱山寺、福兴寺、国恩寺、龙潭寺、兴隆寺、晚霞寺、三宝寺、开元寺、靖度禅院、护龙寺、灵山寺、贞元寺、静慧寺、燕珠寺、天台寺、镇龙寺、青云寺、栖贤寺、宝珠寺、镇安寺、太平寺、福庆寺、万福寺、东云寺、虎岩寺、石门寺、龙华寺、龙井寺、北镇寺、成觉寺、长春寺、龙头寺、星岩道场、不休寺、普光寺、龙蟠寺、六祖庵、七祖庵、九龙庵、归一庵、大生庵、天池庵、水流庵、永华庵、宝林庵、碧莲庵、白云庵、永福庵、福寿庵、万寿庵、大觉庵、天台庵、珍珠庵等多处。当然,以上所列仅是笔者手头资料,实际上还有未被文字记载的各种佛教道场,起码还有一半以上,平均云浮下辖的每一镇就有两处佛教道场。云浮佛教风气之昌盛,在粤西地区绝对是首屈一指,可以称得上是“佛国净土”了。当然,云浮佛教风气如此昌盛,这和本土历史上一位佛教高僧的思想化育是离不开的,这位高僧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大师,唐初新州(今云浮市新兴县)人,俗姓卢,是唐武德年间监察御史卢行瑫之子;在一个巧合的机缘下,惠能大师在金台寺闻经有所悟,遂发宏愿出家学佛,乃辞别老母,前往湖北黄梅东山寺拜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座下,经八月顿悟,受五祖亲付衣钵法信,遂成为禅宗第六代祖,也是中国禅宗的集大成者。六祖开创了南派禅宗,这派思想远播海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的主流,因而六祖也被视为汉族佛教的实际创始人,有“华夏佛祖”之美誉,六祖毕生言教被弟子辑录为《六祖坛经》,这部经典是中国唯一一部本土经典,在世界思想史及哲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所以有着六祖惠能的思想化育,云浮的佛教风气延续了一千多年的鼎盛。新兴,是六祖惠能的故乡,新兴龙山国恩寺,是六祖惠能的故居、弘法地、圆寂地以及《六祖坛经》的辑录地,被誉为“南宗福地,东粤名山”,寺内保留有佛舍利、佛荔、卓锡泉、六祖父母墓、录经堂、女皇题匾等圣迹及古迹,是海内外禅宗信徒问祖寻根、探幽觅古的圣地。国恩寺自唐弘道元年建成后,历来就有宋之问、杜位、邹浩、王安中、陈献章、严贞、蒙惠、黄仕俊、姚永宁、赵拔卿、陈在谦、林召棠、河野太通、厉以宁等名流登临造访,并各自有留题传世,形成以禅宗风韵为特色体系的“龙山禅文”。有着浓郁的禅宗文化的熏陶,新兴处处体现着“禅风情”,因而新兴又有着“禅都”的美誉,寓意新兴是世界禅宗文化领域的中心。云浮佛国,新兴禅都。这里既是汉族佛教的兴起地,又是禅林一代祖师的故乡,这里处处都是佛韵禅机,让人熏陶其中,如饮醇醪,不觉自醉。展望未来,云浮可以凭借佛国禅都的城市名片擦亮文化品牌,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为弘扬我市本土优秀文化而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者:周业锋
第二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 天下龙源程溪水,江南仙境青旗山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是著名的龙母文化起源地,自晋朝始,便有历代文献记载此地“温媪豢龙”的传说。相传先秦时,洚水乡境内的程溪河(又称洚水河)与西江交汇处,居住着一位温氏姑娘,后来温氏在西江边浣纱,拾得巨卵一枚,乃带回家中,逾七七四十九天而孵化出五龙,温氏便将五龙豢养于程溪河中,驯养如亲,时人乃尊称温氏为“龙母”;五龙长大后,能飞天凌云、行雷闪电,龙母便号令五龙布施霖雨、润泽苍山,又亲自治理西江水患,开辟了一方安宁的乐园;龙母因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被秦始皇礼聘进京,龙母不愿去,秦始皇乃封龙母为程溪夫人;秦始皇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龙母仙逝程溪,享寿八十岁,五龙葬其于程溪水口青旗山上,时人又改其故居为祠庙,奉祀龙母,因名程溪祖庙,当地历代皆有龙母显圣传说,今海内外均有龙母分灵道场。晋《广州记》载:“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明嘉靖《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清道光《东安县志》载:“青旗山,在城东北六十里,开展若旗,横连蔽日。楚怀王时,龙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树林茂密,有三足鹿驯伏其中,官船至,辄先鸣。康熙癸巳岁,大饥,乡人诣庙乞以山木赈,许之,自是斧斤相寻,遂成濯濯云。” 为弘扬龙母娘娘利泽天下的精神、凸显洚水乡作为龙母文化起源地及程溪祖庙作为龙母祖庭的地位,也为了凝聚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的力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举办第二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向海内外华人同胞征集歌颂程溪龙母的诗、词、联、赋作品。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凡是有关歌颂龙母文化、龙母精神、龙母祖庭、龙母信仰起源地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体裁不限,但内容须点明“天下龙源程溪水,江南仙境青旗山”的主题思想。 3.应征作品须围绕龙母故事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均可,但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9年2月10日开始,至2019年7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自发公益活动,由龙母故乡人发起,主办方不置任何有偿报酬。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示于各大网络平台,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弘扬龙母精神,传播龙母文化,龙母庇佑,国泰民安! 2019年2月8日
第二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 天下龙源程溪水,江南仙境青旗山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是著名的龙母文化起源地,自晋朝始,便有历代文献记载此地“温媪豢龙”的传说。相传先秦时,洚水乡境内的程溪河(又称洚水河)与西江交汇处,居住着一位温氏姑娘,后来温氏在西江边浣纱,拾得巨卵一枚,乃带回家中,逾七七四十九天而孵化出五龙,温氏便将五龙豢养于程溪河中,驯养如亲,时人乃尊称温氏为“龙母”;五龙长大后,能飞天凌云、行雷闪电,龙母便号令五龙布施霖雨、润泽苍山,又亲自治理西江水患,开辟了一方安宁的乐园;龙母因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被秦始皇礼聘进京,龙母不愿去,秦始皇乃封龙母为程溪夫人;秦始皇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龙母仙逝程溪,享寿八十岁,五龙葬其于程溪水口青旗山上,时人又改其故居为祠庙,奉祀龙母,因名程溪祖庙,当地历代皆有龙母显圣传说,今海内外均有龙母分灵道场。晋《广州记》载:“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明嘉靖《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清道光《东安县志》载:“青旗山,在城东北六十里,开展若旗,横连蔽日。楚怀王时,龙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树林茂密,有三足鹿驯伏其中,官船至,辄先鸣。康熙癸巳岁,大饥,乡人诣庙乞以山木赈,许之,自是斧斤相寻,遂成濯濯云。” 为弘扬龙母娘娘利泽天下的精神、凸显洚水乡作为龙母文化起源地及程溪祖庙作为龙母祖庭的地位,也为了凝聚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的力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举办第二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向海内外华人同胞征集歌颂程溪龙母的诗、词、联、赋作品。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凡是有关歌颂龙母文化、龙母精神、龙母祖庭、龙母信仰起源地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体裁不限,但内容须点明“天下龙源程溪水,江南仙境青旗山”的主题思想。 3.应征作品须围绕龙母故事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均可,但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9年2月10日开始,至2019年7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自发公益活动,由龙母故乡人发起,主办方不置任何有偿报酬。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示于各大网络平台,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弘扬龙母精神,传播龙母文化,龙母庇佑,国泰民安! 2019年2月8日
第二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 天下龙源程溪水,江南仙境青旗山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洚水乡,是著名的龙母文化起源地,自晋朝始,便有历代文献记载此地“温媪豢龙”的传说。相传先秦时,洚水乡境内的程溪河(又称洚水河)与西江交汇处,居住着一位温氏姑娘,后来温氏在西江边浣纱,拾得巨卵一枚,乃带回家中,逾七七四十九天而孵化出五龙,温氏便将五龙豢养于程溪河中,驯养如亲,时人乃尊称温氏为“龙母”;五龙长大后,能飞天凌云、行雷闪电,龙母便号令五龙布施霖雨、润泽苍山,又亲自治理西江水患,开辟了一方安宁的乐园;龙母因有功于国、有德于民,被秦始皇礼聘进京,龙母不愿去,秦始皇乃封龙母为程溪夫人;秦始皇三十六年八月十三日,龙母仙逝程溪,享寿八十岁,五龙葬其于程溪水口青旗山上,时人又改其故居为祠庙,奉祀龙母,因名程溪祖庙,当地历代皆有龙母显圣传说,今海内外均有龙母分灵道场。晋《广州记》载:“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明嘉靖《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清道光《东安县志》载:“青旗山,在城东北六十里,开展若旗,横连蔽日。楚怀王时,龙母寄寓程溪,即其地也......树林茂密,有三足鹿驯伏其中,官船至,辄先鸣。康熙癸巳岁,大饥,乡人诣庙乞以山木赈,许之,自是斧斤相寻,遂成濯濯云。” 为弘扬龙母娘娘利泽天下的精神、凸显洚水乡作为龙母文化起源地及程溪祖庙作为龙母祖庭的地位,也为了凝聚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的力量、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举办第二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向海内外华人同胞征集歌颂程溪龙母的诗、词、联、赋作品。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凡是有关歌颂龙母文化、龙母精神、龙母祖庭、龙母信仰起源地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体裁不限,但内容须点明“天下龙源程溪水,江南仙境青旗山”的主题思想。 3.应征作品须围绕龙母故事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均可,但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9年2月10日开始,至2019年7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自发公益活动,由龙母故乡人发起,主办方不置任何有偿报酬。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示于各大网络平台,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弘扬龙母精神,传播龙母文化,龙母庇佑,国泰民安! 2019年2月8日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 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 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 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 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 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 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 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 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 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 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 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 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 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 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 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 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 (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 (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 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 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 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 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 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 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 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 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 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 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 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 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 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 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 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 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 (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 (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 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 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 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 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 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 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 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 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 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 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 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 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 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 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 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 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 (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 (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 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 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 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 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 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 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 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 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 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 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 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 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 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 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 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 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 (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结果揭晓 一、诗作品 (一)《五绝·敬题曹溪大师》 作者:柴世德(浙江天台) 曹溪滋法雨,净世毓莲花。见性能成佛,乾坤作一家。 (二)《七古·云浮禅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天高云浮月喻心,山静尘清禅都今。身沐法雨韵先洁,耳听梵音品自馨。 留眺千古禅祖地,坐堂一尊化身金。 兹照五洲多子弟,往来无不衣承薪。 (三)《七古·思禅》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圣人或少再降来,禅门要望云浮台。曹溪冬冷但不断,清凉众心媲江材。 (四)《七古·惠能赞》 作者:王丁兴(福建泉州) 一坛经书藏宇相,半过佛途越八荒。千古云浮现禅都,原是金身照四方。 (五)《七律·惠能大师颂》 作者:刘未零(湖南桃江) 经诵三千孰可诠?曹溪一句证机缘。悟心作偈声言智,法嗣宜人任在肩。 佛寺何僧弘佛法,禅宗六祖赋禅篇。 国恩圆得归根梦,遍覆云浮梵宇天。 (六)《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一》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金花用即借菊丛,碧海逍遥芸草长。苦色松风寒猎猎,呛声竹径草头行。嫦娥汉月逐流水,还似胡云空夕阳。且住西山孤负我,前星渐极夜增光。 (七)《七律·秋来再吟菩提二首·其二》 作者:欧其奎(广西罗城) 池边翠辇入昭阳,宛得宸游滞客行。并欲肝肠长剪翅,如何形影久支窗。山河驿路填河远,蕃汉关门送喜忙。烈士冰壶冰始结,何言劝饮信行藏。 (八)《五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曹溪一滴水,顿教指人心。遍覆三千界,言禅不二门。 (九)《七绝·颂六祖惠能》 作者:王吉远(山东诸城) 妙道虚玄不可思,曹溪一指即心知。禅机顿悟明妙谛,圆通佛性上天梯。 (十)《七绝·颂六祖故里》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溪水潺潺入法门,梵音袅袅悟禅心。 不绝如缕香千尺,慧意三寻覆此身。 (十一)《七律·禅宗六祖》 作者:王秉和(山东青岛) 千年古寺响晨钟,惊起林丛百鸟冲。 遥忆惠能承上祖,弘扬佛教树南宗。 东山法脉人心指,大鉴经坛墨笔封。 后世东方三圣列,无遮大会立群峰。 (十二)《七律·怀六祖惠能》 作者:叶兆辉(重庆荣昌) 菩提树古尚青苍,名冠丛林证海桑。 绝似风幡俱不动,原来空色两堪忘。 泉因钵洗醒尘梦,佛以塔高怜酒狂。 驹隙刹那千载后,羁怀胜慨付诗囊。 (十三)《七律·六祖讲坛》 作者:唐军林(湖南衡南) 宝刹鸿开古道场,广施法雨九州扬。梵音远播三干界,香客频临六祖堂。顿悟禅心尤见性,勤抄贝叶自难忘。菩提树下曹溪水,喜得无相润十方。(十四)《七律·题龙山》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胜概数龙山,法乳融融起此间。 宝刹称魁南圣域,正源问祖古经坛。 禅风抖擞轻烟雨,自性真如渺雾岚。 无上菩提孰所得?还从本地觅平凡。 二、词作品 (一)《忆江南·禅宗六祖》 作者:肖奇光(江苏镇江) 身别母,灵感发龙山。花叶集成由约法,色空通洽任随缘,藏佛国恩牵。 文化衍,思想促参禅。三位圣人归宝所,一门宗祖立凡间,慈爱惠能传。 (二)《卜算子·颂南禅祖庭》 作者:汪勇(湖南长沙) 滴水染曹溪,慧意三千覆。梵语潺潺入法门,音袅空山处。 明月映心台,日暖菩提树。六祖堂前菡萏娇,并蒂开无度。 (三)《龙山会·国恩古刹》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圣域龙山地。万代香烟,溢满南天壁。楼台直撞宇,瑶池水、飞泻尘寰人世。百鸟似关情,旦夕里、依铃起止。更千鱼,随心动静,波光澄碧。 钟声梵呗恰相宜,循贯丛林,草木长参礼。谁拂幽迳渍?晨苔上、接踵自然来去。启圣墓庐前,千秋过、群贤毕至。甘泉边、葳蕤古荔,永昭禅史。三、联作品 (一)叶兆辉作品(重庆荣昌) 上联:惠能瘗发,达摩洗钵,普渡慈航闻果报。 下联:众生是佛,一念无私,同登彼岸证风幡。 上联:越王故宅,虞翻谪居,旧寺曾经称万寿。下联:东晋修殿,南朝洗钵,游人此地仰千秋。 (二)肖奇光作品(江苏镇江) 上联:故居佛降生,慈爱人间灵感发。 下联:先路龙游化,色空宝界惠能膺。 上联:龙出集成,惟念国恩,定在宗门尊六祖。下联:钵来弘忍,但闻禅慧,偏宜圣法倡千年。 (三)王丁兴作品(福建泉州) 上联:百年缩为僧懿范,接钵印心,苦修十六年,留芳曹溪遍覆三千界。下联:万古扫空自布衣,觉己度他,弘法双廿载,不愧禅宗大兴第一人。 上联:天地一圣人,停云成瓦,扬宗留经,非九万里山河不能逸宕而出。下联:禅门六祖师,结果开花,教顿印心,是数千年佛法接继昌盛与来。 (四)邓亚曾作品(四川三台) 上联:积健为雄成顿悟,缅怀惠祖。下联:利生弘法作先行,遥拜曹溪。 (五)欧其奎作品(广西罗城) 上联:法雨禅风天下福。下联:清溪绿水世间人。 上联:一脉相传,禅宗远大。下联:千秋南粤,法雨涤心。(六)梁璞作品(山西平定) 上联:源溯曹溪,弘开圣境三千界。下联:脉钟佛国,普济慈航十万家。上联:布道开宗,六祖坛经传一脉。下联:归真向善,八方香客仰千秋。上联:六祖坛经,济世渡人开化境;下联:十分禅意,归真向善佑苍生。上联:法雨均沾,长传大愿三千界。下联:灵光普照,广济苍生十万家。上联:四时花雨,弘法力千钧,大象无形开圣境。下联:六祖坛经,引禅宗一脉,高怀有道济苍生.。(七)丁武成作品(云南曲靖) 上联:天下禅都,六祖巍巍,古今同敬拜。下联:岭南圣域,一经熠熠,华夏久弘扬。上联:云浮玉月高,腾辉九天,亿万人齐仰。下联:道畅曹溪远,润物一志,三千界共沾。 (八)唐文亮作品(湖南衡阳) 上联:一部坛经传千古。下联:六祖禅门开五宗。 (九)周业锋作品(广东云浮) 上联:惊此樵人,道破风幡,正法才知缘北土。 下联:何期自性,亲承衣钵,禅灯由是照南天。 上联:龙衔父母恩,济我群生,千年圣域庄严相。 下联:山毓乾坤秀,传师慧命,万代香烟清净门。 上联:南顿祖庭,开第一宗门,可记古经坛上,老禅僧拓曹溪法乳。 下联:西来圣教,落无双胜境,曾经佛荔树旁,后学者参本地风光。 四、赋作品 (一)《六祖惠能赋》 作者:王万荣(湖南永州) 慈航南海,毫相云浮;人临禅都,心明顿悟。西佛东传,一花五叶;北神南惠,一师各述。北宗崇行,由定发慧;南宗重知,以慧摄定。北宗渐修,南宗顿悟,南顿北渐,驱云散雾。有为是禅,无念为宗;惠济苍生,能解困苦。 禅宗惠能,幼生慧根,心种菩提,事始樵夫。北上黄梅,求法作佛;师从五祖,超凡脱俗。偈语吟出,震惊三界;参禅顿教,名扬九土。弘忍密授,传衣与惠;李适钦定,禅宗六祖。 曹溪大师,忠孝忍让,南归隐遁,机缘复出。住持宝林,参悟天地;婉拒帝邀,赠柑以喻。凡是言禅,皆本曹溪;凡能顿悟,都可成佛。岭南弘化,皇室尊重;《坛经》传世,南宗承誉。 西佛中化,惠能悟传;东方三圣,六祖位居。国恩名寺,惠能故居;龙山圣域,祖师圆寂。禅风几缕,盛行千秋;佛花一朵,香传万古。心慕禅宗,惠及百族;兹赋六祖,能佑九土。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五日,九山星火恭撰于永州。 (二)《六祖大师赋》 作者:黄云光(广西桂林) 夫西江南岸,粤境云浮。钟灵毓秀,宝地一方。冠历史文化之名城,誉禅宗圣地之琼邦。人文炳蔚,胜迹琳琅。 盖兹壤之绝胜,尤以六祖大师而名扬。六祖惠能,禹甸禅宗大师也。其幼时丧父,母子相依,生活艰难,卖柴度日。然则其天姿聪慧,品性善良。虽未进学堂却秉天赋,纵家境贫寒而拥抱负。少有大志,情怀家乡。跋山涉水,傲雪砺霜。艰辛行程,远赴鄂疆。秉诚禅宗,拜师五祖。欣获倚重,持教衷肠。三更半夜,设坛开讲。惠能性敏,明悟心房。学成即南归,剃度光孝寺。潜心修道,炳蔚祥和。万千名信众,十六载春光。化修持方法为简易,推义学繁琐以常规。悟法门于曹溪,施善爱于里巷。菩提树下,纵情演讲。信徒如云,四域紫光。酥风缕缕,碧浪汤汤。是谓“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精研法理,佛苑春芳。《六祖坛经》,大吕宏章。识心见性,顿悟成佛,抑或法海精髓矣。又云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自悟自修,堪瑞堪祥。救世度人,见难相帮。青原行思,庶黎敬仰。南岳怀让,俱璨灵光。培育弟子,佛林栋梁。功德无量,领袖褒奖。 嗟乎!大师一生,继宗风而广播,秉圣教而高彰。仁倾苍生,咸渡慈航。殚精竭虑,泽被八方。佛法延绵,万古流芳。 时维戊戌年九月二十日,黄云光恭撰于桂林。(三)《六祖赋》 主办人:周业锋(广东云浮) 新州惠能,禅宗六祖,佛法龙象,振锡东土。兹维云浮,天下禅都,遂步后尘,修颂六祖之赋。 邈邈哉!昔世尊拈花,迦叶得之;达摩东渡,慧可承衣。五代相传,东山是嗣;十徒皆显,正法未及。岭表新州,卢水之滨;瑫公门户,圣人乃自。二十四年为樵,供养老母;百千万厄虽遇,不改孝仪。一旦金台闻经,遂发宏愿;长别恩亲而去,久赴黄梅。八月碓房,自在真如不泯;三更方丈,菩提无上加持。 携宝南归,会藏怀止;辩心法性,剃发升师。驻锡曹溪,再显佛陀之法眼;辞旨韶吏,弗因五蕴而嗔迷。门庭所以兴隆,奇材济济;顿悟是而广布,高众靡靡。落叶归根,龙山寂灭;明心见性,法宝恒斯。 天下禅兮蔚此间,往古明兮果自然。慧命传兮兴粤海,后继隆兮出外番。幸有师兮宣顿法,千载煌兮公案绵。来者参兮根性利,不堕渊兮直上天。伟哉,六祖!大哉,龙山! 时维戊戌年九月十九日,周业锋恭撰于哀怒堂。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公益) 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 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市,是著名的禅宗文化之城,因为这里既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出生地、弘法地、圆寂地,也是禅宗法宝《六祖坛经》的辑录地,素有“禅都”之誉。大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六祖惠能诞生于今云浮市的新兴县,由于早年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及至年长,六祖作为樵夫卖柴为生,一日偶于新兴城南金台寺闻经而有所悟,经过金台寺长老指点,遂拜别母亲,远赴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求法,被五祖派到碓房做杂活;八个月后,五祖大师为觅法嗣,示意座下弟子作偈呈智,结果不识字、未经言教的六祖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为五祖所赏识,五祖遂于三更夜授法六祖,五祖当时讲解《金刚经》,才讲到一半,六祖已经“言下大悟”,五祖遂将历代祖师相传衣钵交付六祖,并亲自送六祖渡江南归。六祖南归后,十六年潜心修道,最终于广州光孝寺剃度升座、于韶关南华寺驻锡弘法,弘法凡四十余年,座下不少大德高僧,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等等,皆其法嗣。六祖晚年,预感自己将涅槃人间,“叶落归根”的情结尤为凝重,遂不顾诸徒挽留,带上几位主要弟子回到自己家乡新州的国恩寺,继续弘法。唐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在沐浴更衣之后,于国恩寺中安然圆寂,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后,他的高徒法海、神会二位禅师就在国恩寺录经堂内将六祖平生的言教、公案辑录为一部经典,这就是驰名海内外、中国唯一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了,因此,云浮市成为佛教南禅宗思想的重要的起源地。 如今,又逢六祖秋诞(春诞为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生日,秋诞为农历八月初三六祖圆寂日),值此殊胜时刻,为了缅怀六祖功德、传播禅宗文化,使六祖的光辉普照神州大地,特举办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向全社会征集缅怀六祖、弘扬禅宗的诗、词、联、赋等原创文学作品。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六祖事迹、歌颂六祖故乡、传播禅宗文化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的韵味。 3.围绕六祖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9月13日开始,至2018年10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六祖故乡后学发起,带有公益性,不设任何奖项,呼吁海内外所有热爱或研究禅宗文化者踊跃参与。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六祖思想,传播禅宗文化,六祖加持,国泰民安! 2018年9月13日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公益) 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 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市,是著名的禅宗文化之城,因为这里既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出生地、弘法地、圆寂地,也是禅宗法宝《六祖坛经》的辑录地,素有“禅都”之誉。大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六祖惠能诞生于今云浮市的新兴县,由于早年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及至年长,六祖作为樵夫卖柴为生,一日偶于新兴城南金台寺闻经而有所悟,经过金台寺长老指点,遂拜别母亲,远赴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求法,被五祖派到碓房做杂活;八个月后,五祖大师为觅法嗣,示意座下弟子作偈呈智,结果不识字、未经言教的六祖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为五祖所赏识,五祖遂于三更夜授法六祖,五祖当时讲解《金刚经》,才讲到一半,六祖已经“言下大悟”,五祖遂将历代祖师相传衣钵交付六祖,并亲自送六祖渡江南归。六祖南归后,十六年潜心修道,最终于广州光孝寺剃度升座、于韶关南华寺驻锡弘法,弘法凡四十余年,座下不少大德高僧,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等等,皆其法嗣。六祖晚年,预感自己将涅槃人间,“叶落归根”的情结尤为凝重,遂不顾诸徒挽留,带上几位主要弟子回到自己家乡新州的国恩寺,继续弘法。唐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在沐浴更衣之后,于国恩寺中安然圆寂,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后,他的高徒法海、神会二位禅师就在国恩寺录经堂内将六祖平生的言教、公案辑录为一部经典,这就是驰名海内外、中国唯一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了,因此,云浮市成为佛教南禅宗思想的重要的起源地。 如今,又逢六祖秋诞(春诞为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生日,秋诞为农历八月初三六祖圆寂日),值此殊胜时刻,为了缅怀六祖功德、传播禅宗文化,使六祖的光辉普照神州大地,特举办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向全社会征集缅怀六祖、弘扬禅宗的诗、词、联、赋等原创文学作品。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六祖事迹、歌颂六祖故乡、传播禅宗文化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的韵味。 3.围绕六祖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9月13日开始,至2018年10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六祖故乡后学发起,带有公益性,不设任何奖项,呼吁海内外所有热爱或研究禅宗文化者踊跃参与。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六祖思想,传播禅宗文化,六祖加持,国泰民安! 2018年9月13日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公益) 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 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市,是著名的禅宗文化之城,因为这里既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出生地、弘法地、圆寂地,也是禅宗法宝《六祖坛经》的辑录地,素有“禅都”之誉。大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六祖惠能诞生于今云浮市的新兴县,由于早年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及至年长,六祖作为樵夫卖柴为生,一日偶于新兴城南金台寺闻经而有所悟,经过金台寺长老指点,遂拜别母亲,远赴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求法,被五祖派到碓房做杂活;八个月后,五祖大师为觅法嗣,示意座下弟子作偈呈智,结果不识字、未经言教的六祖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为五祖所赏识,五祖遂于三更夜授法六祖,五祖当时讲解《金刚经》,才讲到一半,六祖已经“言下大悟”,五祖遂将历代祖师相传衣钵交付六祖,并亲自送六祖渡江南归。六祖南归后,十六年潜心修道,最终于广州光孝寺剃度升座、于韶关南华寺驻锡弘法,弘法凡四十余年,座下不少大德高僧,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等等,皆其法嗣。六祖晚年,预感自己将涅槃人间,“叶落归根”的情结尤为凝重,遂不顾诸徒挽留,带上几位主要弟子回到自己家乡新州的国恩寺,继续弘法。唐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在沐浴更衣之后,于国恩寺中安然圆寂,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后,他的高徒法海、神会二位禅师就在国恩寺录经堂内将六祖平生的言教、公案辑录为一部经典,这就是驰名海内外、中国唯一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了,因此,云浮市成为佛教南禅宗思想的重要的起源地。 如今,又逢六祖秋诞(春诞为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生日,秋诞为农历八月初三六祖圆寂日),值此殊胜时刻,为了缅怀六祖功德、传播禅宗文化,使六祖的光辉普照神州大地,特举办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向全社会征集缅怀六祖、弘扬禅宗的诗、词、联、赋等原创文学作品。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六祖事迹、歌颂六祖故乡、传播禅宗文化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的韵味。 3.围绕六祖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9月13日开始,至2018年10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六祖故乡后学发起,带有公益性,不设任何奖项,呼吁海内外所有热爱或研究禅宗文化者踊跃参与。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六祖思想,传播禅宗文化,六祖加持,国泰民安! 2018年9月13日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公益) 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 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市,是著名的禅宗文化之城,因为这里既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出生地、弘法地、圆寂地,也是禅宗法宝《六祖坛经》的辑录地,素有“禅都”之誉。大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六祖惠能诞生于今云浮市的新兴县,由于早年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及至年长,六祖作为樵夫卖柴为生,一日偶于新兴城南金台寺闻经而有所悟,经过金台寺长老指点,遂拜别母亲,远赴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求法,被五祖派到碓房做杂活;八个月后,五祖大师为觅法嗣,示意座下弟子作偈呈智,结果不识字、未经言教的六祖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为五祖所赏识,五祖遂于三更夜授法六祖,五祖当时讲解《金刚经》,才讲到一半,六祖已经“言下大悟”,五祖遂将历代祖师相传衣钵交付六祖,并亲自送六祖渡江南归。六祖南归后,十六年潜心修道,最终于广州光孝寺剃度升座、于韶关南华寺驻锡弘法,弘法凡四十余年,座下不少大德高僧,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等等,皆其法嗣。六祖晚年,预感自己将涅槃人间,“叶落归根”的情结尤为凝重,遂不顾诸徒挽留,带上几位主要弟子回到自己家乡新州的国恩寺,继续弘法。唐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在沐浴更衣之后,于国恩寺中安然圆寂,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后,他的高徒法海、神会二位禅师就在国恩寺录经堂内将六祖平生的言教、公案辑录为一部经典,这就是驰名海内外、中国唯一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了,因此,云浮市成为佛教南禅宗思想的重要的起源地。 如今,又逢六祖秋诞(春诞为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生日,秋诞为农历八月初三六祖圆寂日),值此殊胜时刻,为了缅怀六祖功德、传播禅宗文化,使六祖的光辉普照神州大地,特举办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向全社会征集缅怀六祖、弘扬禅宗的诗、词、联、赋等原创文学作品。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六祖事迹、歌颂六祖故乡、传播禅宗文化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的韵味。 3.围绕六祖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9月13日开始,至2018年10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六祖故乡后学发起,带有公益性,不设任何奖项,呼吁海内外所有热爱或研究禅宗文化者踊跃参与。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六祖思想,传播禅宗文化,六祖加持,国泰民安! 2018年9月13日
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公益) 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 位于广东省西部的云浮市,是著名的禅宗文化之城,因为这里既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出生地、弘法地、圆寂地,也是禅宗法宝《六祖坛经》的辑录地,素有“禅都”之誉。大唐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日,六祖惠能诞生于今云浮市的新兴县,由于早年丧父,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及至年长,六祖作为樵夫卖柴为生,一日偶于新兴城南金台寺闻经而有所悟,经过金台寺长老指点,遂拜别母亲,远赴湖北黄梅东山寺参拜五祖弘忍大师求法,被五祖派到碓房做杂活;八个月后,五祖大师为觅法嗣,示意座下弟子作偈呈智,结果不识字、未经言教的六祖以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为五祖所赏识,五祖遂于三更夜授法六祖,五祖当时讲解《金刚经》,才讲到一半,六祖已经“言下大悟”,五祖遂将历代祖师相传衣钵交付六祖,并亲自送六祖渡江南归。六祖南归后,十六年潜心修道,最终于广州光孝寺剃度升座、于韶关南华寺驻锡弘法,弘法凡四十余年,座下不少大德高僧,如青原行思、南岳怀让、菏泽神会等等,皆其法嗣。六祖晚年,预感自己将涅槃人间,“叶落归根”的情结尤为凝重,遂不顾诸徒挽留,带上几位主要弟子回到自己家乡新州的国恩寺,继续弘法。唐先天二年八月初三日,六祖在沐浴更衣之后,于国恩寺中安然圆寂,世寿七十六岁。六祖圆寂后,他的高徒法海、神会二位禅师就在国恩寺录经堂内将六祖平生的言教、公案辑录为一部经典,这就是驰名海内外、中国唯一一部佛教经典《六祖坛经》了,因此,云浮市成为佛教南禅宗思想的重要的起源地。 如今,又逢六祖秋诞(春诞为农历二月初八六祖诞生日,秋诞为农历八月初三六祖圆寂日),值此殊胜时刻,为了缅怀六祖功德、传播禅宗文化,使六祖的光辉普照神州大地,特举办第一届“六祖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向全社会征集缅怀六祖、弘扬禅宗的诗、词、联、赋等原创文学作品。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六祖事迹、歌颂六祖故乡、传播禅宗文化的诗、词、联、赋等原创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曹溪一滴水,遍覆三千界”的韵味。 3.围绕六祖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9月13日开始,至2018年10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六祖故乡后学发起,带有公益性,不设任何奖项,呼吁海内外所有热爱或研究禅宗文化者踊跃参与。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六祖思想,传播禅宗文化,六祖加持,国泰民安! 2018年9月13日
先贤范仲淹说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千百年来,这句话为世人所传诵,并成为许多人的座右铭。然而,正如许多真理一样,提出来容易,但真要实践起来又何其困难!而离我们不到百年历史的文人鲁迅,他却终生都在实践着这个真理,他那坚毅不屈的精神发光、发热,写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雄章。记得寄身黉舍时,就曾经读过不少鲁迅文章,当时总觉得鲁迅文章枯燥乏味,每遇其文章即很厌烦。当出到社会经历一番阅历后,才真正觉悟到鲁迅文章的精髓,每历一事、每听一闻,便会愈发感觉到鲁迅精神的伟大。古人说,著作是圣贤的糟粕,但我认为,恰恰是这些“糟粕”的流传,才让我们知道圣贤因何而伟大。鲁迅亦然,若其文章不得以流传世间,估计我们就很难知道其伟大。在过去教科书中摘选的鲁迅文章,其实都算不上鲁迅文章的精髓,无非是小说、叙事之作,真正能成为经典的鲁迅文章,教科书并没有摘选出来,他们也不可能摘选出来,因为鲁迅先生的经典,在任何时期都是受用的。鲁迅曾说:“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又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鲁迅还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的这些经典语录,乍一看没什么特别,甚至有些语句不通,但如果每个人都将其与社会状况联系起来,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精义了。所以说,鲁迅文章,字字句句皆有心血,宏观如宇宙,精微若稊米,非凡夫俗子可知。鲁迅精神,虽千年可取,无愧于“民族魂”的称誉!有人说,鲁迅的境界要低于胡适,因为鲁迅着眼于人性,而胡适着眼于制度。但我个人认为,这恰恰是两位大师境界的不同之处,并无高低之分,他们都是终生在实践“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真理。然而,如果鲁迅活到今时,面对这个社会,又会发出怎样的叹息呢?最后,我仅以一句鲁迅名言,作为本文结尾:“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作者:周业锋
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龙母,岭南地区最古老的神灵,是岭南集母权、龙权、祖权、神权于一体的神灵,在复杂的岭南神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龙母文化,自周起源,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春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龙母文化随着珠江水系逐渐传播、壮大起来,成为岭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个人就凭借着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浅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中游南岸的都杨镇降水村,因降水河在此汇入西江而得名。降水河古称大洚水、程溪、灵溪、龙河,水口处即当年龙母的居处,两千多年前,龙母就在程溪水口留下了一系列美丽的故事。后晋《旧唐书》载:“都城,汉端溪县。东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明《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龙母去世后,就葬于水口青旗山上。南朝《南越志》载:“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即江南,因青旗山处于西江之南也。所以说,龙母不但生活于降水,也终老、埋葬于降水,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就起源于这里。如今,降水水口仍有程溪祖庙遗迹,即相传是龙母故居处,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去世,人们将其故居改为祠庙以供奉,因而程溪祖庙又是最早供奉龙母的地方,是天下龙母庙的祖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流域的降水村,自然也随着西江流域而发展,两千多年间,龙母文化传承上至苍梧、下至珠三角,而后又在广大的岭南地区传播到了海外,风靡世界。龙母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就是与发源地仅一江之隔的悦城。悦城今有龙母庙,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容肇祖的推测最早建于唐,比同样为程溪祖庙分灵处的扶溪南台庙建庙时间稍晚。悦城所在地离龙母文化起源地不远,接受龙母文化熏陶较深,因而作为龙母文化传播的首站亦不无道理。然而,如今悦城方面宣称其为龙母文化起源地,这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我们没有查阅到关于龙母居住悦城的详细文献。而明朝《德庆州志》中,就明确指明龙母的生活地是悦城之南的降水河(程溪)水口,一系列龙母传说故事就诞生于此,至于悦城,无非是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五龙迁墓江北”说而与龙母“结缘”的。所以,几百年来,悦城方面坚称龙母墓在悦城,以确立其地位的“正统性”,其实这样的做法更能体现悦城龙母文化的深厚,悦城人已经认同了由降水传播到悦城的龙母文化。除了悦城,梧州藤县也是龙母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今梧州也有龙母庙,也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梧州龙母庙,相传始建于北宋(当然,是否真正始建于北宋尚待考证),由此可知,梧州受龙母文化的熏陶,也有数百年历史。有地方野史指出,龙母的故乡就是广西梧州,不过查阅大量文献可知,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龙母桂中人”这一说法,而且地方野史关于龙母诞辰的描述在时间上也是对不上的,所以龙母的故乡在广西梧州这一说法可以直接否定。据我个人考证,历史文献的确有龙母到过广西的说法,即相传秦始皇召龙母进京时,接引龙母进京的秦使船到过全义岭(在今桂林),后来龙子作法将使船退还程溪,事乃作罢。所以如今梧州龙母庙乃至广西各地的龙母庙,都是根据这一传说衍生而来,无非是龙母文化在此地的一种传播,由此也反应了起源于降水的龙母文化经过曲折的西江而传播的曲折过程,说明龙母文化对于岭南文化深远的推动与影响。天下龙母,祖在程溪,文化传播,风靡遐迩。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这些地方外,其实还有诸多龙母文化的传播地都有深厚的龙母文化,值得我们一一去考究。愿龙母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一个新高度,予人精神、智慧、力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努力作贡献!作者:周业锋
第一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无偿) 拜水程溪庙,问道青旗山 位于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境内的洚水乡,是龙母文化起源地,著名的南国龙源、母爱之都。相传先秦时期,程溪(今降水河)水口诞生了一位女神,她在此豢龙、驯鹿,并且带领乡民疏浚河道、治理西江水患,开辟了这方美丽的家园,留下了一系列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她就是岭南最古老的神祇——龙母娘娘。后来,秦始皇平定岭南,闻悉龙母其人其事,以为自己德政所致,于是便派遣使臣持玉圭南下聘龙母进京,龙母虽不愿远离程溪,但也只能无奈登上秦朝使船;孝顺的五龙子知道母亲不愿进京,便尾随使臣而去,当使船到达广西全义岭附近夜泊时,五龙即作法起浪将使船退还程溪水口,一连数次如是,秦使以为天意,只好作罢,龙母得以返还程溪,龙母回归时,龙子、乡民无不欢喜。之后不久,龙母就病逝了,大家将龙母葬在了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五龙起浪转沙为龙母堆墓,之后就派白鹿、黄猿等神兽到青旗山为龙母守墓。之后,乡民又将位于程溪水口的龙母故居改为祠庙祭拜,以纪念龙母教子治水、化育群生的恩德,这便是程溪祖庙的由来了,这一年正是秦始皇三十六年。两千多年来,龙母由凡人转化成西江流域的著名水神,程溪祖庙、青旗山也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自古便有赖太素、陈献章、陈璘、陈本义、黄绍台等名流造访,如今每年到此朝圣及寻根问祖的龙子龙孙数不胜数,各地龙母文化、信俗皆由此传播出去。 为了弘扬龙母娘娘真、善、美的精神,传播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凝聚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力量,打造洚水乡南国龙源、母爱之都的品牌,特举办第一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向全社会征集歌颂龙母的诗、词、联、赋。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龙母事迹、歌颂龙母精神、歌颂龙母文化起源地洚水乡的诗、词、联、赋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拜水程溪庙,问道青旗山”的韵味。 3.围绕龙母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6月30日开始,至2018年7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洚水乡人发起,呼吁海内外龙的传人及所有热爱龙母文化者踊跃参与,主办方不置任何有偿报酬。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龙母精神,传播龙母文化,龙母庇佑,国泰民安! 2018年6月30日
第一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无偿) 拜水程溪庙,问道青旗山 位于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境内的洚水乡,是龙母文化起源地,著名的南国龙源、母爱之都。相传先秦时期,程溪(今降水河)水口诞生了一位女神,她在此豢龙、驯鹿,并且带领乡民疏浚河道、治理西江水患,开辟了这方美丽的家园,留下了一系列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她就是岭南最古老的神祇——龙母娘娘。后来,秦始皇平定岭南,闻悉龙母其人其事,以为自己德政所致,于是便派遣使臣持玉圭南下聘龙母进京,龙母虽不愿远离程溪,但也只能无奈登上秦朝使船;孝顺的五龙子知道母亲不愿进京,便尾随使臣而去,当使船到达广西全义岭附近夜泊时,五龙即作法起浪将使船退还程溪水口,一连数次如是,秦使以为天意,只好作罢,龙母得以返还程溪,龙母回归时,龙子、乡民无不欢喜。之后不久,龙母就病逝了,大家将龙母葬在了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五龙起浪转沙为龙母堆墓,之后就派白鹿、黄猿等神兽到青旗山为龙母守墓。之后,乡民又将位于程溪水口的龙母故居改为祠庙祭拜,以纪念龙母教子治水、化育群生的恩德,这便是程溪祖庙的由来了,这一年正是秦始皇三十六年。两千多年来,龙母由凡人转化成西江流域的著名水神,程溪祖庙、青旗山也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自古便有赖太素、陈献章、陈璘、陈本义、黄绍台等名流造访,如今每年到此朝圣及寻根问祖的龙子龙孙数不胜数,各地龙母文化、信俗皆由此传播出去。 为了弘扬龙母娘娘真、善、美的精神,传播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凝聚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力量,打造洚水乡南国龙源、母爱之都的品牌,特举办第一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向全社会征集歌颂龙母的诗、词、联、赋。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龙母事迹、歌颂龙母精神、歌颂龙母文化起源地洚水乡的诗、词、联、赋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拜水程溪庙,问道青旗山”的韵味。 3.围绕龙母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6月30日开始,至2018年7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洚水乡人发起,呼吁海内外龙的传人及所有热爱龙母文化者踊跃参与,主办方不置任何有偿报酬。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龙母精神,传播龙母文化,龙母庇佑,国泰民安! 2018年6月30日
第一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启事(无偿) 拜水程溪庙,问道青旗山 位于云浮市云安区都杨镇境内的洚水乡,是龙母文化起源地,著名的南国龙源、母爱之都。相传先秦时期,程溪(今降水河)水口诞生了一位女神,她在此豢龙、驯鹿,并且带领乡民疏浚河道、治理西江水患,开辟了这方美丽的家园,留下了一系列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她就是岭南最古老的神祇——龙母娘娘。后来,秦始皇平定岭南,闻悉龙母其人其事,以为自己德政所致,于是便派遣使臣持玉圭南下聘龙母进京,龙母虽不愿远离程溪,但也只能无奈登上秦朝使船;孝顺的五龙子知道母亲不愿进京,便尾随使臣而去,当使船到达广西全义岭附近夜泊时,五龙即作法起浪将使船退还程溪水口,一连数次如是,秦使以为天意,只好作罢,龙母得以返还程溪,龙母回归时,龙子、乡民无不欢喜。之后不久,龙母就病逝了,大家将龙母葬在了程溪水口的青旗山上,五龙起浪转沙为龙母堆墓,之后就派白鹿、黄猿等神兽到青旗山为龙母守墓。之后,乡民又将位于程溪水口的龙母故居改为祠庙祭拜,以纪念龙母教子治水、化育群生的恩德,这便是程溪祖庙的由来了,这一年正是秦始皇三十六年。两千多年来,龙母由凡人转化成西江流域的著名水神,程溪祖庙、青旗山也是海内外龙的传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地方,自古便有赖太素、陈献章、陈璘、陈本义、黄绍台等名流造访,如今每年到此朝圣及寻根问祖的龙子龙孙数不胜数,各地龙母文化、信俗皆由此传播出去。 为了弘扬龙母娘娘真、善、美的精神,传播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凝聚海内外华人同胞的力量,打造洚水乡南国龙源、母爱之都的品牌,特举办第一届“龙母杯”诗词联赋征集活动,向全社会征集歌颂龙母的诗、词、联、赋。 具体事宜如下: 一、主办单位:洚水精舍 二、征集主题范围 1.征集有关龙母事迹、歌颂龙母精神、歌颂龙母文化起源地洚水乡的诗、词、联、赋作品。 2.应征作品数量、字数不限,凡与主题有关即可,可重点融会“拜水程溪祖庙,问道青旗山”的韵味。 3.围绕龙母事迹而写,切莫离题,诗、词、联等作品应注意韵律,新旧声不能混用。 三、活动说明 1.本次作品征集活动自2018年6月30日开始,至2018年7月31日结束。 2.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性别、通讯地址及联系方式。 3.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并非官方活动,纯属民间活动,由洚水乡人发起,呼吁海内外龙的传人及所有热爱龙母文化者踊跃参与,主办方不置任何有偿报酬。或待活动结束后,甄选佳作,编为选集,回馈作者。主办方有权公布征联结果及修改、使用应征作品。 四、投稿方式 1.在下方评论区内输入作品内容及作者信息。 2.投稿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弘扬龙母精神,传播龙母文化,龙母庇佑,国泰民安! 2018年6月30日
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龙母,岭南地区最古老的神灵,是岭南集母权、龙权、祖权、神权于一体的神灵,在复杂的岭南神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龙母文化,自周起源,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春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龙母文化随着珠江水系逐渐传播、壮大起来,成为岭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个人就凭借着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浅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中游南岸的都杨镇降水村,因降水河在此汇入西江而得名。降水河古称大洚水、程溪、灵溪、龙河,水口处即当年龙母的居处,两千多年前,龙母就在程溪水口留下了一系列美丽的故事。后晋《旧唐书》载:“都城,汉端溪县。东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明《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龙母去世后,就葬于水口青旗山上。南朝《南越志》载:“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即江南,因青旗山处于西江之南也。所以说,龙母不但生活于降水,也终老、埋葬于降水,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就起源于这里。如今,降水水口仍有程溪祖庙遗迹,即相传是龙母故居处,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去世,人们将其故居改为祠庙以供奉,因而程溪祖庙又是最早供奉龙母的地方,是天下龙母庙的祖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流域的降水村,自然也随着西江流域而发展,两千多年间,龙母文化传承上至苍梧、下至珠三角,而后又在广大的岭南地区传播到了海外,风靡世界。龙母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就是与发源地仅一江之隔的悦城。悦城今有龙母庙,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容肇祖的推测最早建于唐,比同样为程溪祖庙分灵处的扶溪南台庙建庙时间稍晚。悦城所在地离龙母文化起源地不远,接受龙母文化熏陶较深,因而作为龙母文化传播的首站亦不无道理。然而,如今悦城方面宣称其为龙母文化起源地,这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我们没有查阅到关于龙母居住悦城的详细文献。而明朝《德庆州志》中,就明确指明龙母的生活地是悦城之南的降水河(程溪)水口,一系列龙母传说故事就诞生于此,至于悦城,无非是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五龙迁墓江北”说而与龙母“结缘”的。所以,几百年来,悦城方面坚称龙母墓在悦城,以确立其地位的“正统性”,其实这样的做法更能体现悦城龙母文化的深厚,悦城人已经认同了由降水传播到悦城的龙母文化。除了悦城,梧州藤县也是龙母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今梧州也有龙母庙,也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梧州龙母庙,相传始建于北宋(当然,是否真正始建于北宋尚待考证),由此可知,梧州受龙母文化的熏陶,也有数百年历史。有地方野史指出,龙母的故乡就是广西梧州,不过查阅大量文献可知,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龙母桂中人”这一说法,而且地方野史关于龙母诞辰的描述在时间上也是对不上的,所以龙母的故乡在广西梧州这一说法可以直接否定。据我个人考证,历史文献的确有龙母到过广西的说法,即相传秦始皇召龙母进京时,接引龙母进京的秦使船到过全义岭(在今桂林),后来龙子作法将使船退还程溪,事乃作罢。所以如今梧州龙母庙乃至广西各地的龙母庙,都是根据这一传说衍生而来,无非是龙母文化在此地的一种传播,由此也反应了起源于降水的龙母文化经过曲折的西江而传播的曲折过程,说明龙母文化对于岭南文化深远的推动与影响。天下龙母,祖在程溪,文化传播,风靡遐迩。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这些地方外,其实还有诸多龙母文化的传播地都有深厚的龙母文化,值得我们一一去考究。愿龙母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一个新高度,予人精神、智慧、力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努力作贡献!作者:周业锋
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龙母,岭南地区最古老的神灵,是岭南集母权、龙权、祖权、神权于一体的神灵,在复杂的岭南神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龙母文化,自周起源,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春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龙母文化随着珠江水系逐渐传播、壮大起来,成为岭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个人就凭借着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浅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中游南岸的都杨镇降水村,因降水河在此汇入西江而得名。降水河古称大洚水、程溪、灵溪、龙河,水口处即当年龙母的居处,两千多年前,龙母就在程溪水口留下了一系列美丽的故事。后晋《旧唐书》载:“都城,汉端溪县。东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明《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龙母去世后,就葬于水口青旗山上。南朝《南越志》载:“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即江南,因青旗山处于西江之南也。所以说,龙母不但生活于降水,也终老、埋葬于降水,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就起源于这里。如今,降水水口仍有程溪祖庙遗迹,即相传是龙母故居处,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去世,人们将其故居改为祠庙以供奉,因而程溪祖庙又是最早供奉龙母的地方,是天下龙母庙的祖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流域的降水村,自然也随着西江流域而发展,两千多年间,龙母文化传承上至苍梧、下至珠三角,而后又在广大的岭南地区传播到了海外,风靡世界。龙母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就是与发源地仅一江之隔的悦城。悦城今有龙母庙,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容肇祖的推测最早建于唐,比同样为程溪祖庙分灵处的扶溪南台庙建庙时间稍晚。悦城所在地离龙母文化起源地不远,接受龙母文化熏陶较深,因而作为龙母文化传播的首站亦不无道理。然而,如今悦城方面宣称其为龙母文化起源地,这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我们没有查阅到关于龙母居住悦城的详细文献。而明朝《德庆州志》中,就明确指明龙母的生活地是悦城之南的降水河(程溪)水口,一系列龙母传说故事就诞生于此,至于悦城,无非是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五龙迁墓江北”说而与龙母“结缘”的。所以,几百年来,悦城方面坚称龙母墓在悦城,以确立其地位的“正统性”,其实这样的做法更能体现悦城龙母文化的深厚,悦城人已经认同了由降水传播到悦城的龙母文化。除了悦城,梧州藤县也是龙母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今梧州也有龙母庙,也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梧州龙母庙,相传始建于北宋(当然,是否真正始建于北宋尚待考证),由此可知,梧州受龙母文化的熏陶,也有数百年历史。有地方野史指出,龙母的故乡就是广西梧州,不过查阅大量文献可知,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龙母桂中人”这一说法,而且地方野史关于龙母诞辰的描述在时间上也是对不上的,所以龙母的故乡在广西梧州这一说法可以直接否定。据我个人考证,历史文献的确有龙母到过广西的说法,即相传秦始皇召龙母进京时,接引龙母进京的秦使船到过全义岭(在今桂林),后来龙子作法将使船退还程溪,事乃作罢。所以如今梧州龙母庙乃至广西各地的龙母庙,都是根据这一传说衍生而来,无非是龙母文化在此地的一种传播,由此也反应了起源于降水的龙母文化经过曲折的西江而传播的曲折过程,说明龙母文化对于岭南文化深远的推动与影响。天下龙母,祖在程溪,文化传播,风靡遐迩。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这些地方外,其实还有诸多龙母文化的传播地都有深厚的龙母文化,值得我们一一去考究。愿龙母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一个新高度,予人精神、智慧、力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努力作贡献!作者:周业锋
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龙母,岭南地区最古老的神灵,是岭南集母权、龙权、祖权、神权于一体的神灵,在复杂的岭南神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龙母文化,自周起源,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春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龙母文化随着珠江水系逐渐传播、壮大起来,成为岭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个人就凭借着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浅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中游南岸的都杨镇降水村,因降水河在此汇入西江而得名。降水河古称大洚水、程溪、灵溪、龙河,水口处即当年龙母的居处,两千多年前,龙母就在程溪水口留下了一系列美丽的故事。后晋《旧唐书》载:“都城,汉端溪县。东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明《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龙母去世后,就葬于水口青旗山上。南朝《南越志》载:“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即江南,因青旗山处于西江之南也。所以说,龙母不但生活于降水,也终老、埋葬于降水,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就起源于这里。如今,降水水口仍有程溪祖庙遗迹,即相传是龙母故居处,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去世,人们将其故居改为祠庙以供奉,因而程溪祖庙又是最早供奉龙母的地方,是天下龙母庙的祖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流域的降水村,自然也随着西江流域而发展,两千多年间,龙母文化传承上至苍梧、下至珠三角,而后又在广大的岭南地区传播到了海外,风靡世界。龙母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就是与发源地仅一江之隔的悦城。悦城今有龙母庙,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容肇祖的推测最早建于唐,比同样为程溪祖庙分灵处的扶溪南台庙建庙时间稍晚。悦城所在地离龙母文化起源地不远,接受龙母文化熏陶较深,因而作为龙母文化传播的首站亦不无道理。然而,如今悦城方面宣称其为龙母文化起源地,这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我们没有查阅到关于龙母居住悦城的详细文献。而明朝《德庆州志》中,就明确指明龙母的生活地是悦城之南的降水河(程溪)水口,一系列龙母传说故事就诞生于此,至于悦城,无非是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五龙迁墓江北”说而与龙母“结缘”的。所以,几百年来,悦城方面坚称龙母墓在悦城,以确立其地位的“正统性”,其实这样的做法更能体现悦城龙母文化的深厚,悦城人已经认同了由降水传播到悦城的龙母文化。除了悦城,梧州藤县也是龙母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今梧州也有龙母庙,也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梧州龙母庙,相传始建于北宋(当然,是否真正始建于北宋尚待考证),由此可知,梧州受龙母文化的熏陶,也有数百年历史。有地方野史指出,龙母的故乡就是广西梧州,不过查阅大量文献可知,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龙母桂中人”这一说法,而且地方野史关于龙母诞辰的描述在时间上也是对不上的,所以龙母的故乡在广西梧州这一说法可以直接否定。据我个人考证,历史文献的确有龙母到过广西的说法,即相传秦始皇召龙母进京时,接引龙母进京的秦使船到过全义岭(在今桂林),后来龙子作法将使船退还程溪,事乃作罢。所以如今梧州龙母庙乃至广西各地的龙母庙,都是根据这一传说衍生而来,无非是龙母文化在此地的一种传播,由此也反应了起源于降水的龙母文化经过曲折的西江而传播的曲折过程,说明龙母文化对于岭南文化深远的推动与影响。天下龙母,祖在程溪,文化传播,风靡遐迩。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这些地方外,其实还有诸多龙母文化的传播地都有深厚的龙母文化,值得我们一一去考究。愿龙母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一个新高度,予人精神、智慧、力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努力作贡献!作者:周业锋
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 龙母,岭南地区最古老的神灵,是岭南集母权、龙权、祖权、神权于一体的神灵,在复杂的岭南神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龙母文化,自周起源,至今已历经两千多年春秋,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龙母文化随着珠江水系逐渐传播、壮大起来,成为岭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今天,我个人就凭借着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浅论龙母文化的起源及传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中游南岸的都杨镇降水村,因降水河在此汇入西江而得名。降水河古称大洚水、程溪、灵溪、龙河,水口处即当年龙母的居处,两千多年前,龙母就在程溪水口留下了一系列美丽的故事。后晋《旧唐书》载:“都城,汉端溪县。东百步有程溪,亦名零溪,温妪养龙之溪也。”明《德庆州志》载:“州东八十里曰灵溪水,一名程溪,源出新兴县,北流百余里,经儒林、富禄二里入于江。水口有石崖,高十余丈,水由此下,其势如降,故又名降水。古有温媪者居水口,没后著灵异,因祀之。故〈志〉云龙侧山间黄猿闻钟鼓声则出而取馂余果食之。”龙母去世后,就葬于水口青旗山上。南朝《南越志》载:“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江阴即江南,因青旗山处于西江之南也。所以说,龙母不但生活于降水,也终老、埋葬于降水,古老而灿烂的龙母文化就起源于这里。如今,降水水口仍有程溪祖庙遗迹,即相传是龙母故居处,秦始皇三十六年,龙母去世,人们将其故居改为祠庙以供奉,因而程溪祖庙又是最早供奉龙母的地方,是天下龙母庙的祖庭。龙母文化起源于西江流域的降水村,自然也随着西江流域而发展,两千多年间,龙母文化传承上至苍梧、下至珠三角,而后又在广大的岭南地区传播到了海外,风靡世界。龙母文化传播的第一站,就是与发源地仅一江之隔的悦城。悦城今有龙母庙,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容肇祖的推测最早建于唐,比同样为程溪祖庙分灵处的扶溪南台庙建庙时间稍晚。悦城所在地离龙母文化起源地不远,接受龙母文化熏陶较深,因而作为龙母文化传播的首站亦不无道理。然而,如今悦城方面宣称其为龙母文化起源地,这是不恰当的,至少在清代以前的文献中,我们没有查阅到关于龙母居住悦城的详细文献。而明朝《德庆州志》中,就明确指明龙母的生活地是悦城之南的降水河(程溪)水口,一系列龙母传说故事就诞生于此,至于悦城,无非是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五龙迁墓江北”说而与龙母“结缘”的。所以,几百年来,悦城方面坚称龙母墓在悦城,以确立其地位的“正统性”,其实这样的做法更能体现悦城龙母文化的深厚,悦城人已经认同了由降水传播到悦城的龙母文化。除了悦城,梧州藤县也是龙母文化传播的重要地带,今梧州也有龙母庙,也是程溪祖庙的重要分灵处。梧州龙母庙,相传始建于北宋(当然,是否真正始建于北宋尚待考证),由此可知,梧州受龙母文化的熏陶,也有数百年历史。有地方野史指出,龙母的故乡就是广西梧州,不过查阅大量文献可知,至少在清代以前,还没有“龙母桂中人”这一说法,而且地方野史关于龙母诞辰的描述在时间上也是对不上的,所以龙母的故乡在广西梧州这一说法可以直接否定。据我个人考证,历史文献的确有龙母到过广西的说法,即相传秦始皇召龙母进京时,接引龙母进京的秦使船到过全义岭(在今桂林),后来龙子作法将使船退还程溪,事乃作罢。所以如今梧州龙母庙乃至广西各地的龙母庙,都是根据这一传说衍生而来,无非是龙母文化在此地的一种传播,由此也反应了起源于降水的龙母文化经过曲折的西江而传播的曲折过程,说明龙母文化对于岭南文化深远的推动与影响。天下龙母,祖在程溪,文化传播,风靡遐迩。除了以上我提到的这些地方外,其实还有诸多龙母文化的传播地都有深厚的龙母文化,值得我们一一去考究。愿龙母文化在不久的将来会走向一个新高度,予人精神、智慧、力量,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而努力作贡献!作者:周业锋
出身决定命运 有人说,努力决定命运。我认为不然。天下日夜操劳者泛泛,为何他们的命运依然渺茫?他们的努力与命运不成正比难道只是小范围的特殊现象吗?其实也不然。我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决定命运的不是汗水而是出身。 中国人喜好讲一套做一套,虽然处处高喊平等论调,然而骨子里是最讲究出身的。地位高的,以出身取下材;地位低的,以出身攀高枝。几十年间,我们的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出身垄断”,出身高贵的人垄断社会中一切资源,政治、经济之命脉全掌握在这些人手中;反之,出身相对贫寒的人则无缘独立运作、经世济民。这种“出身垄断”,是有传承的、有发展的,比古代的门阀还要门阀,所以我称之为“新型门阀主义”。 在中国,某人的命运在某人出身的那一刻已经基本定型,通俗一点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龙和凤的子女垄断了“飞翥”的权利,所以老鼠的子女也只能“打地洞”了。当然,如果身居高位的人的行动宗旨是为民、便民、利民的,那么即使他们垄断社会命脉我们也无可厚非,然而这个充斥着自私、虚伪、势利的风气的社会告诉我们,他们无不是人群里的一个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并无留下一二善状。因此这样的新型门阀主义,我们是不能接受的,必须在其方兴渐艾之时致以当头棒喝,防微杜渐。 人才不以出身而有别,亦不以出身而无别,有别者,非地位、智慧,无别者,非人格、良知。实际上,我们这个社会中因出身而被埋没的良才实在太多太多了,尸位素餐、瓦缶雷鸣者亦大有人在,因而许多为民、便民、利民之举积年无成,造成这种社会状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出身垄断”。当然,“出身垄断”除了组织力量之外,也有个人力量,不过组织力量也往往是个人力量的源泉。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新型门阀主义可以彻底铲除,彻底消灭“出身决定命运”现象,发掘民间被埋没的良才辟为社会之用,一切举措以造福社会之愿为宗旨。如此一来,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物畅其流,则中国焉有不兴之理?作者:周业锋
新整大船洚水口,新打大刀系洚头。牛角湾湾牛扼塱,黄茅尖尖黄茅咀。放水唔干系萝塘,蛇仔链链系七连。坑水横流横水坑,河水汹涌就系滩冲。龙母戏水亚公潭,龙河对岸大声叫长傍,神仙着落在仙洞。 (该民歌为洚水乡长者提供、周某收录,是洚水乡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文化遗存、智慧结晶,是今人打开洚水乡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大家可以通过该民歌尽可能地了解洚水乡的神奇传说、美丽风光及独特风情) 点评:“新整大船洚水口”一句,说明洚水古渡口的兴盛景象,船只新旧交替;“新打大刀系洚头”一句,说明洚水市当年的繁荣景象,当年这里是圩市、集会,各类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牛角湾湾牛扼塱”一句,说明牛扼塱的地形,此地群山环抱、一塱尖圆,犹如牛角一般;“黄茅尖尖黄茅咀”一句,说明黄茅咀的自然风景,各处黄茅丛生、尖入云天;“放水唔干系萝塘”一句,说明萝塘的土地肥沃现象,即使夏日久旱,土地依然湿润渗水;“蛇仔链链系七连”一句,似乎所指不明,应该是说明七连形概,有九座山峰连绵如九蛇;“坑水横流横水坑”,说明横水坑因地势所造成的自然奇观,因受地理原因影响,一直纵向流淌的溪水至此而改向横流;“河水汹涌就系滩冲”一句,顾文思义,即指南山河水势至滩冲一带开始变得汹涌起来,原因是此地逐级降低、变窄且乱石纵横;“龙母戏水亚公潭”一句,说明亚公潭的一段历史传说,相传秦龙母由程溪浦口溯水而上,至亚公潭前,见此地风景秀丽,遂与群仙在此戏水,后人在河滨建有亚公坛祭拜,亚公坛前河段又称龙河;“龙河对岸大声叫长傍”一句,说明长傍地理位置乃在龙河对岸,“大声”疑为“大山”,未能考;“神仙着落在仙洞”一句,即说明仙洞的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旧时有牧童放牛于一山坡上,后牛走失,牧童寻觅,寻至山坑壁隙一岩洞,只见牛在此,又见此洞云气氤氲、金光闪闪,似是仙府,遂牵牛归乡,再告之乡民齐去探奇,然而再觅已不可得,后又有数人自称曾见此洞,皆不可再觅,因而当地遂有“仙洞”之名! (以上即是本人抄录的洚水民歌及个人点评,或许其中有错漏、不足之处,敬请知情者指出、矫正,让千秋万世得以借鉴、启迪,即功德无量,本人亦必定欣然接受)作者:周业锋
洚水民歌 新整大船洚水口,新打大刀系洚头。牛角湾湾牛扼塱,黄茅尖尖黄茅咀。放水唔干系萝塘,蛇仔链链系七连。坑水横流横水坑,河水汹涌就系滩冲。龙母戏水亚公潭,龙河对岸大声叫长傍,神仙着落在仙洞。 (该民歌为洚水乡长者提供、周某收录,是洚水乡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文化遗存、智慧结晶,是今人打开洚水乡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大家可以通过该民歌尽可能地了解洚水乡的神奇传说、美丽风光及独特风情) 点评:“新整大船洚水口”一句,说明洚水古渡口的兴盛景象,船只新旧交替;“新打大刀系洚头”一句,说明洚水市当年的繁荣景象,当年这里是圩市、集会,各类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牛角湾湾牛扼塱”一句,说明牛扼塱的地形,此地群山环抱、一塱尖圆,犹如牛角一般;“黄茅尖尖黄茅咀”一句,说明黄茅咀的自然风景,各处黄茅丛生、尖入云天;“放水唔干系萝塘”一句,说明萝塘的土地肥沃现象,即使夏日久旱,土地依然湿润渗水;“蛇仔链链系七连”一句,似乎所指不明,应该是说明七连形概,有九座山峰连绵如九蛇;“坑水横流横水坑”,说明横水坑因地势所造成的自然奇观,因受地理原因影响,一直纵向流淌的溪水至此而改向横流;“河水汹涌就系滩冲”一句,顾文思义,即指南山河水势至滩冲一带开始变得汹涌起来,原因是此地逐级降低、变窄且乱石纵横;“龙母戏水亚公潭”一句,说明亚公潭的一段历史传说,相传秦龙母由程溪浦口溯水而上,至亚公潭前,见此地风景秀丽,遂与群仙在此戏水,后人在河滨建有亚公坛祭拜,亚公坛前河段又称龙河;“龙河对岸大声叫长傍”一句,说明长傍地理位置乃在龙河对岸,“大声”疑为“大山”,未能考;“神仙着落在仙洞”一句,即说明仙洞的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旧时有牧童放牛于一山坡上,后牛走失,牧童寻觅,寻至山坑壁隙一岩洞,只见牛在此,又见此洞云气氤氲、金光闪闪,似是仙府,遂牵牛归乡,再告之乡民齐去探奇,然而再觅已不可得,后又有数人自称曾见此洞,皆不可再觅,因而当地遂有“仙洞”之名! (以上即是本人抄录的洚水民歌及个人点评,或许其中有错漏、不足之处,敬请知情者指出、矫正,让千秋万世得以借鉴、启迪,即功德无量,本人亦必定欣然接受) 作者:周业锋
洚水民歌 新整大船洚水口,新打大刀系洚头。牛角湾湾牛扼塱,黄茅尖尖黄茅咀。放水唔干系萝塘,蛇仔链链系七连。坑水横流横水坑,河水汹涌就系滩冲。龙母戏水亚公潭,龙河对岸大声叫长傍,神仙着落在仙洞。 (该民歌为洚水乡长者提供、周某收录,是洚水乡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文化遗存、智慧结晶,是今人打开洚水乡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大家可以通过该民歌尽可能地了解洚水乡的神奇传说、美丽风光及独特风情) 点评:“新整大船洚水口”一句,说明洚水古渡口的兴盛景象,船只新旧交替;“新打大刀系洚头”一句,说明洚水市当年的繁荣景象,当年这里是圩市、集会,各类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牛角湾湾牛扼塱”一句,说明牛扼塱的地形,此地群山环抱、一塱尖圆,犹如牛角一般;“黄茅尖尖黄茅咀”一句,说明黄茅咀的自然风景,各处黄茅丛生、尖入云天;“放水唔干系萝塘”一句,说明萝塘的土地肥沃现象,即使夏日久旱,土地依然湿润渗水;“蛇仔链链系七连”一句,似乎所指不明,应该是说明七连形概,有九座山峰连绵如九蛇;“坑水横流横水坑”,说明横水坑因地势所造成的自然奇观,因受地理原因影响,一直纵向流淌的溪水至此而改向横流;“河水汹涌就系滩冲”一句,顾文思义,即指南山河水势至滩冲一带开始变得汹涌起来,原因是此地逐级降低、变窄且乱石纵横;“龙母戏水亚公潭”一句,说明亚公潭的一段历史传说,相传秦龙母由程溪浦口溯水而上,至亚公潭前,见此地风景秀丽,遂与群仙在此戏水,后人在河滨建有亚公坛祭拜,亚公坛前河段又称龙河;“龙河对岸大声叫长傍”一句,说明长傍地理位置乃在龙河对岸,“大声”疑为“大山”,未能考;“神仙着落在仙洞”一句,即说明仙洞的一段历史传说,相传旧时有牧童放牛于一山坡上,后牛走失,牧童寻觅,寻至山坑壁隙一岩洞,只见牛在此,又见此洞云气氤氲、金光闪闪,似是仙府,遂牵牛归乡,再告之乡民齐去探奇,然而再觅已不可得,后又有数人自称曾见此洞,皆不可再觅,因而当地遂有“仙洞”之名! (以上即是本人抄录的洚水民歌及个人点评,或许其中有错漏、不足之处,敬请知情者指出、矫正,让千秋万世得以借鉴、启迪,即功德无量,本人亦必定欣然接受) 作者:周业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