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舍之宝 镇舍之宝
加油,中国!
关注数: 368 粉丝数: 9,363 发帖数: 434,884 关注贴吧数: 13
华为语言模型新专利公开!回复信息可自动生成水印 随着OpenAI的ChatGPT横空出世,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大厂也开始布局AI大模型产品,其中自然会涉及到诸多版权争议。 不过最近华为对一项专利进行了公开,或许能够有效避免该问题。 据天眼查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申请的“一种语言模型保护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集群”专利公布。 该专利文件表示,开发基于大语言模型的系统需要高昂的机器和人力成本,因此大语言模型本身是公司构建AI竞争力的核心资产。 目前已经有研究证实通过模型窃取技术,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实现大语言模型功能的复刻,从而导致大语言模型的知识产权遭到侵犯。 因此,需要对大语言模型进行有效的保护,避免模型窃取的攻击,实现对现有侵权行为的鉴定。 专利摘要显示,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输入的请求文本,在属于目标类别的情况下,将目标指令和请求文本输入至语言模型进行处理。 然后得到添加有水印词的第一回复信息并输出,其中,目标指令用于指示语言模型在处理的结果中添加水印。 在请求文本的类别不属于目标类别的情况下,将请求文本输入至目标语言模型进行处理,得到第二回复信息并输出。 这样,就能实现在通过语言模型处理特定类型的请求时,可以通过语言模型自动生成带水印包含的回复,从而在尽量不损伤模型生成质量的前提下提高语言模型的版权保护能力。
联发科天玑9300全球首发评测:全大核猛如虎!GPU/AI双惊喜 一、开启全大核新时代:性能好 能效高 每逢年底,旗舰级移动平台都会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今年更加精彩。 前脚,三星Exynos 2400、高通骁龙8 Gen3竞相登场。 现在,联发科的天玑9300更是上演压轴大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全大核”。大家知道,自从Arm提出big.LITTLE大小核设计理念后,近些年的手机处理器,尤其是旗舰型号,一直都坚持这种思路,即便加入所谓超大核后,也只是一种延伸拓展,本质并没与变化。 大小核的初衷是分工协作,大核主抓繁重任务,小核提高能效。 这种设计在前些年表现是相当完美的,特别是配合不断进步的制程工艺,可以很好地兼顾性能、能效。但是一方面,手机应用场景、工作负载一直在不断变化,对于处理器性能的需求也并非一成不变,大小核的体系逐渐无法适应时代的演进,特别是小核心往往变得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制程工艺进步的难度越来越大,提升的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再加上Arm对于小核架构一直意兴阑珊,提升极小,这就造成原本应该省电的小核变得不再那么省电,有时候反而成为拖累。其实在天玑9000系列诞生之前,联发科就在深入思考未来之路怎么走,尤其是如何破解随着性能提高、功耗也越来越高的难题,前前后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才有了如今的天玑9300。 天玑9300跳出传统架构设计思维,改为全大核架构,包括四个最高主频为3.25GHz的Cortex-X4超大核心,以及四个主频2.0GHz的Cortex-A720大核心。 如此设计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一是平行运算能力大幅提升,对比上代天玑9200峰值性能提升了多达40%,无论执行单个繁重任务还是多个并行任务,效率都得以大幅提升,而且同时将功耗降低了33%,兼顾续航。 大家可能不理解,都是更耗电的大核,怎么反而跟省电了呢? 其实很简单,比如执行同样一个任务,大核心相比小核心在单位时间内多耗电50%,但只需1/3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总体下来大核心耗费的电量反而更少,自然能效更高。二是全面应用乱序执行内核,从而提升应用执行效率,减少卡顿的发生。 传统小核心架构都是顺序执行,也就是面对多个指令,要按照顺序依次执行,哪怕突然有紧急任务,也必须等待当前指令执行完成后再说。 这种设计好处是省电,坏处就是效率偏低。 乱序执行则是高性能架构的标配,可以灵活地根据执行、负载优先级,并行多个执行。三是多线程并行应用启动。 在全大核架构下,系统会自动识别并优先执行重要任务,减少等待的时间。 同时,性能更强的大核心拥有更强的计算性能,特别是资源拥挤的时候可以更从容地满足需求,哪怕正在执行其他任务,也可以快速启动新的应用。 以下是现场演示的原神最高画质和微信视频通话同时运行,目测满帧的游戏和通话体验:四是可以轻松双开高负载应用。 无论超大核还是大核,都可以满足高负载应用的需求,同时打开两个也不会出现资源不足。 比如以60帧极高画质玩《原神》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微信视频通话,30分钟的时间里可以全程满帧,实测相比传统大小核架构平均帧率提升15.5%,平均功耗则降低12.3%。 当然,也可以同时游戏和直播,都不耽误。 对于大屏手机、折叠屏手机来说,多应用并行、高负载应用双开尤为实用,可以充分利用屏幕空间。那么,全大核架构相比传统的大小核架构,是否需要系统和应用单独优化调配呢? 对此,联发科解释说,CPU有着很好的通用性,而全大核架构的内部区别更小,所以基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且联发科一直都在内部做好持续的性能调校、优化,在外部做好好客户、生态系统的合作调优。 此外,联发科还在与Google持续合作,从上游源头的Android系统、AOSP项目上做好支持,减轻开发者负担,实现用户的无感化。 在联发科看来,随着应用环境的变化、半导体工艺的艰难,全大核架构将是未来的大趋势,相信行业都会往这个方向走,甚至是苹果也会如此,联发科就是勇敢地在引领这个潮流。
开源鸿蒙又一里程碑!OpenHarmony 4.0正式发布:代码行数已破亿 第二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Harmony技术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本次大会由OpenHarmony项目群技术指导委员会主办,由华为、润开鸿、九联开鸿、软通动力、深开鸿合作支持。 开幕式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理事长孙文龙发表了致辞,宣布OpenHarmony 4.0版本正式发布,并强调了OpenHarmony在推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 据介绍,OpenHarmony 4.0的开发套件也同步升级到了API 10,相比3.2 Release版本,新增4000多个ArkTS API,应用开发能力更加丰富。 HDF新增200多个HDI接口,硬件适配更加便捷;图形框架和方舟编译器(ArkCompiler)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用户交互体验得到提升。 同时,新版本在组件能力、分布式硬件支持范围和安全及隐私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据华为终端BG软件部副总裁柳晓见介绍,经过三年的发展,OpenHarmony迭代到4.0版本,目前共有6200+共建者、51家共建单位,贡献代码行数超过1亿行。 截至10月31日,社区已有超过210家伙伴,构建了42款发行版,落地商用设备超过210款。 而作为OpenHarmony捐赠方,华为对OpenHarmony具有不可替代的贡献,截至9月10日,华为共贡献了91.43%的主仓代码,深开鸿、润和、软通动力则分别贡献了3.95%/1.24%/0.97%。 在最后的圆桌论坛上,参会嘉宾表示,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操作系统在万物智联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未来OpenHarmony将继续与各界伙伴聚力前行,不断筑牢发展根基。
鸿蒙人才储备再升级!复旦、南开等17所高校成立开源鸿蒙俱乐部 以“技术筑生态,智联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Harmony技术大会在北京落幕。 其中,17所OpenHarmony技术俱乐部高校成员作为未来技术生力军,在本次大会上正式亮相,同时也希望吸引更多的高校师生参与OpenHarmony的科研共建工作。 早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开源鸿蒙OpenHarmony就发起了技术俱乐部计划,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 该计划鼓励高校师生积极参与 OpenHarmony 技术研究、承接相关科研课题、展开创新探索,并定期组织各种形式技术竞赛、挑战赛。 此外,OpenHarmony还邀请专家走进校园开展指导与交流,让师生走进OpenHarmony生态并获得成长,从而繁荣OpenHarmony学术生态,打造开源生态与高校结合的标杆。 截至目前,加入技术俱乐部的17所高校分别为: 上海交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武汉大学 东南大学 复旦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湖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浙江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南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这些国内知名高校的加入,也为OpenHarmony技术与生态发展储备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除了高校技术俱乐部之外,OpenHarmony也吸引了社区内大量技术专家与贡献者的加入,目前OpenHarmony已有6200+共建者、51家共建单位,贡献代码行数超过1亿行。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