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吧用户_0aAJMS8 背后的兔子
关注数: 5 粉丝数: 16 发帖数: 4,503 关注贴吧数: 12
《黑死馆杀人事件》初读(粗读)感想——长见识了(无泄底) 前后用了四天,这本书终于啃出来了,而且看得很粗。说实话,本书的情节非常曲折,被害者众多,布局庞大,诡计以机械诡计为主,数量多而且比较复杂,推理内容充实而其逆转极多,这些方面都胜过大多数侦探小说。但是作为日本四大推理奇书之一,内容涵盖几十个学科的本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懂的,情节的发展理解起来还不算太难,真正晦涩的部分是证人问询和推理过程,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环境描写与逻辑关系。对机械类诡计来说表述清楚涉及的物件很重要,作者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是他没能成功传达给读者。作者很明确地告诉你那是XXXX样式的盔甲,但具体XXXX样式是什么样就不得而知了(我也懒得查)。对于另一点,证人问询和推理过程运用了大量冷僻知识而非一般小说使用的生活常识(在本书的设定和氛围下还不违和),这使得我大多情况下可以总结出其推理思路是A到B到C,但A为什么可以到B就不知道了。 看完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推理可以这样推,如果我可以跟上作者的思路的话估计本书看起来将会非常过瘾。在那个没有google和wiki的年代能写出信息量如此惊人的小说,作者确实不是人。将来哪天书荒了,一定会再把这本书拿出来研究一下。
《山魔嗤笑之物》看完了,说说它和首无的对比(无泄底) 三津田的书我只看过这两本,看网上的评论,首无是他目前最好的作品,而山魔次之。 这两部小说同属于刀城言耶些列,共同点自然不少。首先,布局庞大,案情复杂,被害者众多,案件结束后警方连个嫌疑人都说不出来(还活着的人中要么没动机要么不在场证明充分),待解答的谜题也多,首无有三十多个,山魔有四十多个,而且这些谜题的大部分都可以用小说布局的核心部分来解释。其次,诡计众多,主诡计虽然很常见但运用得很不错,辅助诡计误导作用强,而且为最后的逆转服务的诡计都存在于看似仅仅为了交待情节的地方。第三,伏笔众多,很多看上去是在聊天的无关的话其实都在为多重逆转做准备,解答时会成为重要的佐证,不过这样做的一个缺点在于书会很厚,而且前期会让人感觉水分比较多。第四,恐怖的氛围都成为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之一,在两本书的最后,作者甚至都高调地以凶手处刑者的方式承认了首无和山魔的存在,不过案件本身并不会因为这一点受影响。 再说说两本书的区别。第一,看网上的介绍,该系列的模式是山魔那种,即侦探参与案件调查并最后推理出凶手,而首无中的揭秘人是安乐椅侦探,案件以作中作的形式出现,侦探在外地看过文稿之后上门解答。第二,两部小说的推理方式不同。山魔中侦探在解答时和众人讨论,一边推理一边推翻,先说一段,然后发现有些问题解释不清,于是再前一段的基础上提出另一种解答,再推翻,直到得出合理的解答。首无中的揭秘人则是看穿真相后再上门,没有讨论的过程,直接给出谜底,而且逆转的原因与山魔不同。两部小说的逆转都很有看头,不过这样写带来的一个问题在于前文中的有些问题在多重解答之间无法自圆其说,即有些伏笔只适用于某一重解答而不适用于其他解答,由此出现的一些漏洞作者也没有给出解释,首无中尚且可以用逆转的那个原因来解释,山魔中就不行了。 总的来说,山魔确实比首无稍差,但差得不多。另外说一句,山魔的凶手身份我猜出来了,虽然不是靠推理,不过只猜对了一半(看过的都明白我的意思,不算泄底)。
《长眠不醒》读后感——文笔的作用(无泄底)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钱德勒的小说。之前现代欧美系只看过两本迪弗,都不喜欢,打着推理小说的旗号却是犯罪悬疑小说,所以一直对欧美现代推理小说很抵触。所以在看长眠不醒之前,我有了心理准备,这不是推理、这不是推理、这不是推理......看完之后我反而觉得,这比迪弗的那两本“推理”小说靠谱多了。卡尔曾经说过,“冷硬派是用文笔掩饰创意的匮乏”。对这本小说来讲,确实如此,没什么诡计,但掩饰的很成功。本书的文笔确实是让我看下去的动力之一,而且这是目前为止第一本我对其文笔感兴趣的推理小说,刚开场主角去将军的宅邸时的环境描写就意外的吸引住了我,让我认识到钱德勒的语言在推理小说中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文笔好的一个结果就是主角刻画的成功,玩世不恭、吊儿郎当又在关键时刻意外得精明能干的马洛无疑是一个与黄金时期的名侦探迥然不同而又讨人喜欢的角色,甚至让我有些西方版陆小凤的感觉。这个人物如此得鲜活以至于本书的情节感觉都主要是为了塑造这一形象而存在,虽然情节本身来讲还过得去,而且确实是一个侦探故事而不是给人一种强烈的好莱坞警匪片的感觉。如果传统的本格小说是叙事为主的小说,那么本书就是以写人为主的小说,一定要慢慢看才能感受到作者的语言艺术。接下来要看看那本被称为钱德勒最高杰作的《漫长的告别》。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