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nranger meanranger
关注数: 114 粉丝数: 233 发帖数: 28,788 关注贴吧数: 14
英语,嗯……其实对于很多专业真的很重要 关注这么久的第一帖,因为自己就是英语助教,在山东这边给高中生做辅导 辞职回家考研,顺便帮朋友的忙去机构做英语助教,刚回家的时候裸考了一次研究生考试,英语74,不算高,但帮帮高中生还是够,山东这边的高考压力大家都懂,孩子们真的是很努力,但很多时候真的很心疼,他们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比如不喜欢背单词光去想要什么“套路”,经常说自己听懂了或看懂了但就是狂错一片,带着他们仔细分析一下最后十有八九还是单词不认识,要么就是多义词义不了解,还是太……莽,当然还有一批不重视,觉得130左右就行了,反正以后估计也用不到。 但是,真的用不到吗? 考研上英语确确实实只要100分,而数学则要150分,而且这100分想拿高分,需要的积累和实践不亚于数学的150分 我大学的专业是经济学,其实不止经济学,相信很多理工科、医学、社会学类的学生都知道本科阶段是要读海量的论文的,而这些论文大部分都是英文的,是没有时间等汉化的,不然就滞后了,“新”这个字眼真的太重要,而且即便是汉化,说实话很多也翻译得不到位,甚至直接是错的,很多时候拿到了中文本的论文,如果是国内教授的作品还好,但一看到外国人的名字,一般都得去图书馆的电脑上查查(这个习惯现在也改不掉,只不过网站换成了scihub这种),真的怕错,论文这东西相当精炼,一两处的误解很有可能导致全文的理解出现偏差,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挨一顿训倒还是小事了 插一句,翻译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要关注的不只是英语,还有专业领域的知识,还有语文的功底,信达雅这种事情要能达成,基本就是要全领域都有一定的造诣才有可能,这样的人毕竟少数,也就注定了他们不可能去覆盖全部的领域 学术上,欧美占主导,这个现实是暂时难以改变的,你说他们高傲也好自大也好,但想要与他们竞争,英语仍然是至关重要,翻译软件是翻译不了专业内容的,更难以去找到足够的翻译者,即便要培养全面的翻译人才,那也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 况且,自己才能最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去跟别人说什么的,对吧
关于“过度解读”,虽无法避免,但仍然要有警惕 为什么要有“度” 因为自己的海外经历跟很多外国人或者华裔打过交道,包括因为习惯问题,现在也经常用些不存在的软件上一些不存在的网站,也在一些不存在的软件的不存在的群里经常跟一些不存在的人“交流”,只能说最近舆论环境确实是有点不太让人乐观,他们,确确实实有些极端,而且这个还不是哪一派或者哪个群体的事情,而几乎是一个普遍现象(甚至一些精英媒体现在也被侵蚀得很厉害),当然不可否认确实有很多清醒的人(当然是站在他们自己的利益上),但他们的发生往往迅速被群体利用极化,往往只能摇头叹息。 至于这个问题背后的原因可能几千几万字都说不尽,但有一个,算是我自己看很多的文章和论坛评论等等加上自己琢磨,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这个“度”的问题 为了能发出来,就不去具体举例子,而是笼统的理论一下 当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必然会去想要追寻问题背后的原因,而我们当然不可能获取到全部的信息,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去寻找信息,一方面又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去处理这些信息,而寻找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本身又是有极大的个体差异,这样一来大家得出的结论自然千差万别,但是网络上,我们并不知道发帖者的能力和背景,而人本身又很容易被煽动和感染,尤其是结成群体且处于匿名的环境下,所以不管是出于“好玩”“凑热闹“亦或是真的想要去传递表达什么诉求,当群体集中于同一个”博眼球“的帖子下时,帖子本身的热度起来,更多人进来,群体的复杂程度也大幅度提升,而又根据一开始所说,每个人能力不同,能力强的人总是要远远少于普通人,这样一来往往帖子本身的影响方向就可能完全超出发帖者的预料(也可能是发帖者有意为之),再推下去会怎么样就更难预测了。 所以,要有度,在能力范围内尽量的去找寻答案梳理逻辑,同时不断地磨练自己的能力,一方面是理论学习,一方面自然也是实践,但在更重要的还是要有责任感,要想想自己发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合适,因为网络实在是太复杂,三人成虎,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给别人提供了攻击自身和本方群体的炮弹。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