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经106北纬30 东经106北纬30
关注数: 0 粉丝数: 8 发帖数: 9,940 关注贴吧数: 3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古猿本来活的好好的,一天有只家伙搞了个尖石头砸贝壳,猿们都学其样来,于是猿们开始算作人了。石头用的好好的,应该说日子过的还不错,可这帮家伙有个通病:没事找事,又鼓捣出了青铜,从这时起,有青铜的家伙就管教起没有青铜的家伙来,于是出现了不满,带出了诗歌和哲学,这两样东西,诗歌是赞美英雄打的漂亮,哲学是吵吵为什么打?该不该打?打好还是不打好?咱们生来就是打架的吗?怎么可以不打架?除了打架还能干点什么?至于什么“本源”问题,都是为解决打架问题服务的,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还没有吵吵出个所以然,铁就被那些骑着马的、到处流窜的家伙搞到手了!铁可是被没事找事的“文明人”弄出来的!于是文明被铁矛洞穿了。“文明”这个玩意是粘不得的,骑着马的、到处流窜的家伙一旦文明起来,也学着唉声叹气起来。不但写诗,也弄起哲学来继续讨论“打学”“本源”的小事也还在吵吵。吵吵的过程中,没事找事的家伙们还在找事,后来整出了什么蒸汽机、电等玩意,这些玩意比当初的尖石头厉害多了,于是闹的更厉害了,出现了吓死人的“马打学”传统“打学”和“马打学”搅在一起,打的世界天翻地覆。如今呢,是打累了歇口气的时候,也是被没事找事弄出来的新玩意--核弹,吓着的时候,大家都窝着火呢!等再鼓捣出宙斯盾来,还会打的,大家等着瞧吧。智慧是什么玩意?我以为蚂蚁比人类有智慧,蚂蚁懂得,小打小闹没问题,玩大了就不好玩了!反正蚂蚁必然比人类存在的时间长!
对上帝悖论的回答 对上帝悖论的回答 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也不是无所不能的。由此那位智者导出“上帝不是万能的”。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上帝悖论”。 ---------------------------------讨论的是上帝的能力是否有局限, 也就是有什么任务上帝不能完成, 这里的试验方法是大石头。 对大石头的能力表现在是否能搬动。 回答是上帝能搬动任何大石头。 又问:上帝能不能造一块自己搬不动的大石头? 回答是:不能! 然后“智者”雀跃:上帝也有“不能”的时候!他不是万能的! 且慢! 我们在考验上帝搬动石头的能力时,集中全人类甚至包括上帝自己在内,都没有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难道说明了上帝能力的缺陷? 一个所有人,包括他自己在内都“不能”难倒的人(上帝), 只能是一个全能的人(上帝)! 这个“不能”,恰恰说明了他的全能。 这个“不能”, 仅仅说明了人类语言的无能
人性 人性,实在是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个答案众多的话题。孔子曰性相近,承认有人性,但未说人性是什么;孟子说人性善,荀子说人性恶,告子说无所谓善恶,又说食色性也,等等。中国的圣哲前贤们大都从社会伦理角度阐发人性。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我对此的心态则是:那么多大学问家对人性都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答案,以我等之能当然更是望尘莫及;可既然已经有那么多答案,再来一个尝试又有何妨? 我探讨人性的目的在于:如何更好地解释、激发、引导、组织人类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类存在。由此,我便不管别人对人性是怎样理解的,只是按照下面的含义来界定人性: 人性就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固定不变的人类天性。 显然,这种人性具有对人类的普遍适用性,并在深层制约着人类行为。此种人性,与其叫做人性,倒不如称作“人类的天然法则”更为确切。 一、人性存在吗? (一)同类是否有其共同的本性?此种本性是否是抽象的、普遍的? 对此,人们可能永远也难达成一致的认识,但我的理解则是:同类的确有其共同的本性,这种本性是普遍的,却不是抽象的。正是这种普遍的本性,制约着它们“选择”其生存的方式。 放眼看来,历史、现实乃至将来的每个具体的个人、团体、阶级、民族、国家等等,无一不表现出它们各自的特点。既然如此,怎么会存在一个制约他们行为的普遍人性呢?看起来好像很荒谬。 可是,如果你只关注参天大树的树叶,你就不会发现树叶长在树枝上;如果你只看到某个树枝,你就不会发现树枝之后的大树枝。只有顺叶寻枝、顺枝寻干,你才能最终发现:原来都源自树干。再推而广之,原来都来自树根、来自大地、来自银河系、来自宇宙…… 如果用研究宇宙的方法以及由此获得的知识来研究树叶,的确很可笑;然而,如果只看到树叶却否认它们都源自树干,同样可笑。研究哲学的人不可能用他们的哲学知识研制出高性能电脑;但研究电脑的人也不应否定哲学研究的必要。盖目的、角度使然。 不同的观察角度、研究目的,不但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用此种角度、目的来否定另种角度、目的,用此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来否认另种角度、目的得出的结论,则是荒谬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的、必要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式和角度。 (二)人类是否存在上述理解的普遍人性呢?是。 马克思主义虽承认人性的存在,但否认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从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出发,才能得出对人性的正确解释,并由此断言,在阶级社会中没有超阶级的人性。 我则以为,不同的阶级确存在不同的行为特征、价值观、乃至信仰等等,如果我们仅从这个层次考察人性,则人性必然因其阶级性而已,由此,这种层面上的抽象人性的确不会存在。可是,如果再深究几步,从更原始的地方寻找:难道这些表现为不同阶级性的人性就不存在某些共性吗?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任何存在物,只要作为类而存在,总会具备某种共性的东西。人既然作为类而存在,那么,它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在这些共性中,总有某些或某个主要方面在根本上主要地决定着人类行为,从而构成可被称作人性的东西。由此我以为,普遍人性的确存在。 千姿百态的世间万物都有它们的原始基础,活脱脱的社会意识都最终受制于社会存在,作为同类的人,难道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人性吗? 二、人性是什么? 让我们按以下思路来探讨: 先来考察物(包括除人之外的低级动物)是否有性。我认为是有的:物虽无灵却有其性,物之性(物性)就在于“求我生存”。一个简单的逻辑是:存在物的本性如果是为了不存在,那么这种存在又是如何“存在”出来的呢?为何鲜花芳草不生长在沙漠?为何苍蝇要长那样的眼睛?为何“兔子不吃窝边草”?为何狐狸要吃鸡、老虎要吃人?为何……穷究而论,全在于它们要求生存。物的这种“求我生存”的性质就这样内含在万种生物之中了,它是物类固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物类“行为”。所以,物性就是求我生存。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