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勉县 老勉县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65 发帖数: 3,178 关注贴吧数: 33
看了贴吧很多人喷台钓或者喷传统钓,我愤懑啊! 看到有很多人说台钓装备重,野钓不合适,那为什么不说去库塘钓,传统钓更累呢。 不要比传统钓和台钓的装备,只是钓技不同。下面说说不同: 1、通常说来台钓是悬垂钓法,传统钓是卧底钓法,当然现在你都可以互换卧底或者悬垂钓法。 2、因为传统钓喜欢是钓草窝或者有障碍物的流动水域,所以长杆短线,抽杆伸杆。而台钓大多是鱼塘和水库这些光水面坐钓,所以齐杆线比较多。所以它们用的线组、浮漂、鱼钩都有区别。 3、背负装备多少而言,那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可以钓椅马扎凳子,或者坐在石头上垂钓,也可以钓台钓箱四平八稳的去坐钓。与台钓技术无关。由于传统钓走钓的情况多,所以对座椅没有特别要求,但是传统钓比较累。可以说听说有人台钓几天几夜的,没有人传统钓连续超过24小时。 4、传统钓基本上属于走钓,台钓呢是基本上守钓。所以台钓重在选择钓位。而传统钓则主要在于选择钓场和窝点。台钓重在诱鱼,传统钓重在找鱼。 5、在大江大河如长江,湘江很多大水面,很多武汉钓友用十六米以上的鱼竿,用杆架,使用长杆短线的钓鱼,其实这已经是改良和传统钓,结合了台钓的层面。所以,不要在意你玩的是传统钓还是台钓,而在于你善于利用这种钓法去玩的尽兴,收获鱼获。 6、由于我的个人原因,身体原因,我一般初春、冬天、深秋都是传统钓,气候寒冷走走跑跑有利于健康,而6、7、8三个月我则主要是在固定的钓点玩玩台钓的技术。首先6--8月天气太炎热,虫蛇较多,走钓的话容易中暑或者被虫蛇咬伤。而且这个时间段鱼的活跃度较高,诱鱼守钓就是很好的选择。冬季天气寒冷,鱼的活力不强,大水面诱鱼效果不佳。还是去找鱼来的更有效果。 7、其实钓鱼的话,主要是为了舒心,没事我觉得去河边走走都舒服,不在于非要比较钓法,所以我一般都是去水库带上台钓和海竿。去鱼塘和小水库我就只带台钓钓具鱼。而去野河游完,我就用传统钓钓法去钓鱼。如果条件合适,可以筏钓或者桥钓,我就选择筏钓杆去玩。。。出去钓鱼本来就是为了心情,所以因地制宜,不要拘泥于任何钓点场所都用一种钓法,那我也只有呵呵一笑了。
上海腕力故事(转载) 大强初次集训,被所有人定秒,连空气都不如。鉴于他骨架太小,被众人认定不适合练腕力。他听到最多的话不是鼓励、赞赏,而是冷嘲热讽。大强的实力是慢慢积累起来的,克服三班倒的辛苦,刻苦训练,从一个笑话,逐步变成一个传奇。那些旧眼看他的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他一一干掉。当他们重新审视大强,才发现他已经拿到上海赛60公斤级冠军,全国赛60公斤级亚军,并成为全国60公斤级勾手最强者。 十八岁的沈佳晨参加集训时,大强在他面前已经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山峰。喜欢扳手腕的人,多少都有些天赋,沈佳晨是个例外。他是因为身体瘦弱,扳手腕老输给同学才加入的。人都是健忘的,当初把大强贬得一无是处的论调,又原封不动套在沈佳晨身上。杨烨从这个菜鸟脸上看到了不一般的倔强和傲慢,他决定收他为徒,只为了证明自己腕力的理论正确,足以点石成金。沈佳晨的好胜心,的确没有辜负杨烨,而他的野心,则会让他走得更远。 有多少人在天赋前畏而却步,又有多少人毁于天赋。小顾拥有他这个级别罕见的小手,手指奇短。无论他如何提升臂力,手指似乎永远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儿。“小手没前途。”以小手自黑对小顾来说已是家常便饭,他貌似多次想放弃腕力,但没人知道他究竟怎么想。历数那些把小顾玩弄于鼓掌的人:手掌巨大肥厚的网吧老板三目;手指肚吸盘般强劲的夜店领班单单;手指蜘蛛般细长有力的小夏;指骨粗大的老吴;全身骨骼增生,拥有巨人般大手的朱庆平。小顾回击的目标,似乎专门瞄准这些大手怪物:上海赛秒杀三目、赢即将获得冠军的小夏一局;PK秒杀单单;切磋秒杀已问鼎冠军的老吴;赌腕赢上海第一大手朱庆平。最没前途的小手,成了大手狙击者。
勉县两村民暴力抗法被判刑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p.weixin.qq.com%2Fs%3F__biz%3DMzA4NzU0NjM0Nw%3D%3D%26mid%3D2652105498%26idx%3D3%26sn%3D9cf51a7dd1029d4e2a9dafe64896ca04%26scene%3D23%26srcid%3D0614cm1mfc67RFngGkYjgfCL%23rd&urlrefer=836549d3e68fb528c7030433758f7d7e 6月1日,勉县人民法院在第一审判庭宣判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裁定,勉县定军山镇毛堡村五组村民宁某、唐某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其行为构成妨害公务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2015年7月29日13时许,毛堡村村民刘某驾货车通过陕钢集团汉中分公司东南门时与保安发生冲突,后驾车冲撞挡门杆强行通过。16时许,刘某、宁某、唐某带领部分村民封堵公司东南门通道。16时16分,定军山派出所接到县公安局110指令,民警杜某、孙某等4人迅速赶往现场调解处理。在民警长时间反复做工作劝解宁某、唐某等人不要封堵通道的情况下,宁某等人不但不听,反而不停地辱骂、挑衅民警,周围群众也在宁某的煽动下辱骂、围攻民警。在民警杜某连续朝天鸣枪示警都不许靠近的情况下,唐某叫嚣着突然扑向前抓住杜某的警服衣领撕扯并抢夺手中的枪。杜某在持续后退的过程中开枪击中唐某右腿。唐某倒地后,民警孙某前去查看唐某伤情,唐某用胳膊架住孙某脖子,用手抓住其头发不放持续近4分钟。随后,宁某将民警杜某拦腰环抱住,唐某让刘某等人将其抬至杜某身旁,连续撕咬杜某腿部,后被周围的保安将杜某和唐某、宁某3人分开,直至增援民警赶到,现场才得以控制。民警杜某、唐某等人随即被送往医院治疗。 2015年12月30日,在充分调查、取证下,勉县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此案,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规定,判决宁某、唐某犯妨害公务罪,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宣判后,宁某、唐某向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终审裁定: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审判程序合法,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文章来源:汉中日报
勉县自古多老虎 陕南地处我国南北过渡的中间地带,习惯上指秦岭以南的陕西辖区,是陕西省境内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一个庞大山地,秦岭平均海拔高度约2000-3500米,巴山平均海拔高度约2000-2500米。秦巴山地林莽丛生,历来动物资源丰富。这里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沮水、胥水、洵河、丹水等河流自秦岭发源汇入汉水,温和湿润的气候也为各种动植物的生存、生长提供了条件。历史记载表明,原始优越的自然环境使这一地区自古多虎,分布广泛。 清代乾嘉之前,虎的分布在小范围内萎缩。如历来多虎的城固、南郑、勉县3地,在明及明以前还有虎记载,表明有虎分布,甚至发生虎患,到清乾嘉之前,却已不见记载。明万历时文学家张瀚曾从成都去西安旅游蜀道全程,其游记说“过小山至沔县,有百丈峡。褒城乔木夹道,中多虎豹”。(17)褒城即褒斜道南端出口处古褒中县旧址,距汉中城仅三十里,明代为一大人口聚居区,现其境域划归勉县。由此诗句可以看出明万历年间,现今勉县境域之内还是有很多老虎分布的。然而,康熙四十九年(1710),沔县(今勉县)知县钱兆沆纂修《沔县志》(18)时并无任何有关虎的记载,后来的道光《褒城县志》(19)、光绪《沔县志》(20)中也了无虎迹。 康熙五十一年(1712),西乡县发生虎患,于是知县王穆悬重赏招募打虎将,进山打虎,三年之内射虎64只。事后,王穆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在城外建亭树碑记载了此事(39)。至今“射虎亭”碑犹存于西乡县文化馆。在薛祥绥手抄道光本《西乡县志》“古迹”卷中提到射虎石时,附录了《王穆射虎亭记》一文,谨照录其中打虎文字片断于此,以备分析。 (16)民国《续修南郑县志》。 (17)【明】张瀚撰,萧国亮点校:《松窗梦语》卷2《西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8)康熙《沔县志》。 (19)道光《褒城县志》。 (20)光绪《沔县志》。
富有内涵的勉县话 勉县人注意啦!富有内涵的勉县话:有一种坚持,叫“神住”;有一种放弃,叫“算逑了”;有一种期待,叫“你给老子等到”;有一种糊涂,叫“脑壳进水”;有一种问候,叫“你哪门了”;有一种女朋友,叫“嘴子”;有一种流氓,叫“棒老二”;有一种狂人,叫“二球货”;有一种拼搏,叫“板命”;有一种肮脏,叫“鬼迷日眼”;有一种欺骗,叫“日弄”;有一种招呼,叫“挨球的”;有一种热情,叫“裘煎”;有一种美丽,叫“稀拉”;有一种脱逃,叫“拉稀”;有一种AA制,叫“打平伙”;有一种摆谱,叫“扎势”;有一种霸道,叫“椽子硬”;有一种关注,叫“盯到起”;有一种洒脱,叫“不牵扯”;有一种大方,叫“没来头”;有一种感叹,叫“呀也”;有一种假货,叫“灌铅”;有一种土气,叫“苕”;有一种乖戾,叫“金角老龙”;有一种夭折,叫“短命的”;有一种拎不清,叫“礼器龙”;有一种糊涂虫,叫“满串串”;有一种蛇,叫“梭老二”;有一种虫,叫“摸子”;有一种头发,叫“帽盖”;有一种胳膊,叫“倒拐子”;有一种挫折,叫“背时”;有一种耻辱,叫“羞先人”;有一种低调,叫“悄家迷失的”;有一种蔑视,叫“不耳视你”;有一种莽撞,叫“瞎米日眼窝”;有一种拖沓,叫“甩鼓铃铛”;有一种无聊,叫“球么名堂”;有一种散漫,叫“拉稀摆带”;有一种真实,叫“卖凉腔”;有一种冷娃,叫“二百五”;有一种纠结,叫“心慌莫乱的”;有一种浪费,叫“贼娃摸住尿罐系”;有一种猥琐,叫“镂馊”;有一种干脆,叫“撇脱”;有一种磨蹭,叫“暮郎”;有一种谄媚,叫“舔沟子”;有一种放下,叫“背时倒霉”;有一种傲慢,叫“骚滴弯弯轻”。
汉中交通概况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与甘肃、四川毗邻,中部为盆地,长江最长、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汉中境内,自西向东流入湖北后在武汉注入长江。全市辖汉台、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县区。截止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380万。市域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其中盆地占6%,浅山丘陵占36%,中高山区占58%。自古以来,汉中就是连接西北与西南、东南的通道和辐射川陕甘鄂的主要物资、信息集散地之一。汉中景色秀丽。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瓯玉盆”之美称。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改市。 到2010年末,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为16262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达59.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18公里,西汉高速、宁棋高速和十天高速汉中至安康段相继建成,全市8个县区通了高速公路;境内有三条国道(国道108、210、316)和四条省道(省道210、211、309、310),其中二级以上公路602.5公里(一级公路56.5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4994公里,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到2010年底,100%的乡镇通油(水泥)路、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8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 2010年底,全市拥有各类营运车辆15086台,其中客车3925辆,货车11161辆。开通客运班线640条,日发班次4404班,站内平均日发送旅客82822人次;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0.2%;拥有汽车各类维修业户1090家,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2个,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29所;拥有公交客运企业11家,公交车442辆,线路47条,运营总里程达696公里,其中汉中城市中心区有公交企业3家,公交线路18条,9个县区开通了从县城中心到郊区集镇、厂矿的公交客运;全市拥有出租汽车公司23家,出租汽车1744辆;拥有一级客运站2个 ,二级客运站13个,三级客运站5个,四级客运站7个,五级站86个,简易站及招呼站722个,二级以上客运站全部实现了微机售票。 2010年末,全市共有登记船舶355艘,其中旅游船178艘,渡船108艘,水上交通运输企业22家。
勉县西山口——悠悠武侯古镇 勉县西山口——悠悠武侯古镇 魅力常存 张 东 在汉中谷地西端的勉县西山口,有一个历史文化古镇,它就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时的屯兵之所——武侯镇。武侯镇西距勉县城5公里,是著名的古战场,又是陕、甘、川三省交通的分岔地,古金牛道、陈仓道皆由此过,沔县县城、阳平关曾设于此。其地理位置与冷兵器时代关系密切,战略地位非常崇高。山川险峻,控扼川、陇;江河交汇,地形复杂。而今仍是交通重地,对陕、甘、川仍有极其重要的地理优势,国道108、省道309公路交汇于此,十天高速公路贯越其境。 武侯镇是现代勉县的一个建制镇,面积93平方公里,辖1995年前的老城乡、方家坝乡和朱家河乡。山多、丘陵多,平地仅占8%左右,而它的历史文化地位却不是一个建制镇所能表述的。境内有古阳平关、勉县老城、武侯祠、马超墓祠、万寿塔、诸葛亮读书台等古迹遗存。近现代建设也为古镇增添了内涵,如汉惠渠、勉县一中等惠民育民等硬件设施。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一一总队、陕西省勉县三粮液酒业有限公司、天元面粉有限公司等现代企业的入驻,使千年古镇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山川秀美工程使这里的山水更加妸娜多姿。 武侯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镇名由三国时的兵镇发展而来。《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蜀汉建兴“五年(227)春,丞相亮出屯汉中,营沔北阳平石马”。石马城就是勉县老城,诸葛亮镇兵于此,设围守,筑城垣,在这里发动了五次伐魏战争,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遗憾,也留下了“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不圬精神。为了纪念诸葛亮,以诸葛亮当年镇兵之所,定名为武侯镇。 勉县老城是武侯镇的核心区,早在南朝宋武帝元年(420),就为沔阳县治,于今将近1600年(西汉设沔阳县,治在旧州铺),后设嶓冢、西县,经随、唐,历宋、元,明洪武四年(1371)曾迁沔州于此,七年(1374)设沔县至1935年8月前,县治未更。沧桑岁月诉说着古镇建置的兴衰史。 勉县老城,在浕水(咸河)与沔水(汉江)二水之交,现存明、清城墙1200米,已修复仿古阳平关西城墙300米,靠江堤900米虽有残断,但古城墙体貌基本清晰。东城墙毁于学大寨运动和文革时期,古阳平关东城门楼也于文革时消失了。老城门外,有一公里左右的武侯街,为民国24年(1935)前的沔县繁华市区,这里卵石铺街,现代邮局、电话、电力、水利、公署、市场一应俱全。居民宅院大多三进四出,庭院深深,板铺相连。宅院内石条阶沿,石卵铺院,青砖地板,土夯墙体,灰瓦筒脊,时有镂刻细雕。踏街寻古,你会发现虽沿街面多已由现代砖瓦所取替,若进宅内,则会发现外华而内古。部分居民迁于新修的108国道旁,而大多仍峦旧所,即便部分老房已塌,却依然怀念。这里民风古朴,当你问及往事,无论童、叟、老妪,皆能侃侃而谈,讲述过去与现代,恋古怀今,情志激越。 我的童年是在古城、老街上渡过的,对这里的情境仍有记忆。那是上世纪60年代,我在武侯小学(庙台子)上学,学校主体在江边的一个高台上,当地人称庙台子,是民国时的书院和沔县小学,在高台上有二层木结构教学楼,有中、西合壁的大礼堂及教师办公会议室等。庙台子外观很象一艘楼船,当洪水泛滥季节,庙台子如逆水航舰,凭栏望涛,烟波江上。 武侯镇辖区内古迹众多,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 武侯祠在老城东2公里处,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唯一下诏修建的纪念诸葛亮的庙宇,原在定军山下武侯墓前,因距县城较远,又隔汉江,明正德八年迁于现址,以便官员、县民祭祀。武侯祠占地50余亩,五进五出,纵轴穿进。有乐楼、广场、东西辕门、牌楼、琴楼、钟鼓楼、戟门、东西过门、静观精舍、六有山房,东西厢房,献殿、大殿、寑宫、琴台、二柏一园井、爬柏灵霄花、丹桂、旱莲、千年古柏等胜景,碑石林立,匾联栉次,石琴、石柱础、石盆、石旗杆、石狮、铁香鼎等众多文物,使人目不睱接。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武侯祠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庙貌焕然,游人如织。
先秦汉中历史初探 先秦汉中历史初探 郭 鹏 汉中先秦以前的历史,多无系统史料,只能从历代典籍资料中搜罗梳理,整理出一些仅供研究的线索。 除上期谈到的褒国以外,汉中在夏、商代,有着诸多聚落形式的小方国,如在今洋县境内的酉国,勉县境内的丙国等十多个小“国”,这些小部落并未形成政权意义上的“国”概念。较大的部落主要有巴人和蜀人,巴人聚居在汉中盆地的东部,即今城固及其以东至西乡、镇巴、洋县黄金峡一带,蜀人聚居在西部和南部,即今南郑、宁强一带,褒人居今汉中北部。 据周集云先生在《巴族史探微》一书中考证,夏代的巴人居住在湖北西北部一带,商初随着游牧,沿汉水河谷来到汉中东部、南部地区。因此,这一带迄今有巴山、巴岭山、巴溪、巴水等地名。据城固、洋县一带出土的大批商代青铜器来看,它具有和四川三星堆巴蜀青铜器相似之处,说明至少在商代,汉中巴人与成都平原的巴蜀人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殷商时期,商王武丁及其王后妇好,曾经四次率兵讨伐巴方之战,据周集云考证,即在今汉中褒城、城固一带进行。巴人后由米仓道入四川,形成古巴国。汉中成为古巴国的北部疆土。巴人在汉中,大致延续到东周时期。从殷商至周代,汉中是巴、蜀、羌(汉中西部)、髳、微(从关中眉县迁来)等族杂居之地。 据史学家蒙文通先生考证,最初的蜀人,聚居在汉水上游一带,大致为今汉中汉水以南,以及汉中以西。蜀望帝杜宇时,褒国已经灭亡,蜀占有其地,“以褒斜为前门”,也就是说,汉中褒谷是蜀国的北部大门。秦武公时,夺得蜀国的地盘,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设南郑县;公元前451年,秦厉公左庶长在南郑建城,为汉中建城之始。秦躁公二年(前441)南郑反,归入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伐蜀,南郑复为秦所取。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派张仪、司马错由金牛道灭蜀,南郑(今汉中地)尽归于秦。 汉中之名称,因汉水而得名。原为楚国设在汉水中游(今湖北西北部至陕西安康一带)的汉中郡,其郡治在今安康境内(也有学者认为在今湖北丹境内)。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前312),秦、楚大战于丹阳(今湖北丹江口),俘虏楚大将屈匄等70余人,夺得楚汉中郡,得地六百里,秦仍置汉中郡,将南郑划归汉中郡隶属。秦国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汉中郡为其一,其地域范围含今湖北西北部十堰市境、陕南汉中、安康全境,商洛部分县。在今汉中境内,设有南郑、城固等县。
汉中历史大事 【刘邦就国汉中】 汉元年(前206)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之地,都南郑(今汉中城)。四月,刘邦率军南达汉中。在此招纳贤才,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而后依韩信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平定三秦。萧何留驻汉中,发展农桑,收汉中、巴蜀之粮,供刘邦军用,保证了与楚争雄的胜利。 【张鲁以五斗米道治汉中】 东汉初平二年(191),益州太守刘焉派督义司马张鲁与别部司马张修攻占汉中。二张在此传播五斗米道。后张鲁杀张修,改汉中郡为汉宁郡,以五斗米道为治,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教合一”政权形式,不置长吏,设置义舍,“立行宽惠,百姓亲附”,关陇等处难民纷纷迁来汉中。建安二十五年(215),曹操亲到汉中征张鲁,张鲁降。 【刘备自立汉中王】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率兵夺得汉中地。次年七月,刘备在沔阳(今勉县)设坛,自立汉中王。 【诸葛亮据汉中伐魏】 蜀汉建兴五年(227),丞相诸葛亮上《出师表》,出屯汉中,以此地为根据地,演武耕战,劝士休农,创制木牛流马,八年间,先后六次出兵伐魏(史称“六出祁山”)。然未遂其志,身死五丈原,归葬勉县定军山。 【姜维据汉中及陇南伐魏】 蜀汉后期,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经营汉中及陇南,曾先后九次出兵, 北伐曹魏,互有胜败。姜在汉中实行“敛兵聚谷”以御敌,终因朝政昏聩而失败。
历史名山拥汉中 历史名山,乃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偶合产物。汉中地域虽不算大,却因悠久的文明和众多典册有载的历史名山而享誉海内外,在国内同类地区实属罕见。 《禹贡》名山-潘家山。潘家山在宁强县烈金坝汉源村,为汉江发源地。《禹贡》是我国最古老的国家档案性文献《尚书》中的名篇,约成书于西周,专记当时九州地理形势和名山大川。《禹贡》明确提到梁州潘家山,有“潘家导漾,东流为汉”的记载,意为汉水自潘家发源,向东流去即为汉江。由于《尚书》后为被列为儒家“四书”经典之首,为历代研习经书的学者必读之书,故潘家汉源也早在先秦时代便为人们所熟知。今潘家山汉水发源洞内有一石碑传为“禹王碑”,字如蝌蚪,犹如天书,至今不可辨识破译。 《诗经》名山-旱山。旱山即今南郑县南湖附近的汉山,海拨1473米,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经典名著《诗经》中即留下芳名。《诗经。大雅。旱麓》有“瞻彼旱麓,榛木苦济济”之句,描绘周代诸候褒国祭祀神灵的神山,故有贵族咏叹诗篇,后来《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沔水》,《舆地纪胜》均提到旱山。今日,旱山已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名词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熟知。 三国名山-定军山。座落于勉县,因三国故事而闻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率蜀汉军与曹魏大战于沔阳,老将黄忠勇猛如虎,刀斩魏悍将夏侯渊于此山下,曹军大败,刘备因此而占领汉中。此战是奠定三国局面形成的重要战役。后来经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传播,定军山更是名扬天下。清初著名诗人途经汉中,即急切寻访定军山,有诗写道:“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由于山侧即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墓地,定军山实际上已与这位伟人的英名融为一体。有趣的是,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京剧〈定军山〉,由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主演。 道教名山-斗山。城固县西北约九公里处有一山逶迤而来,山在平地兀起,因山头如倒置一斗,故名斗山。早在汉代,斗山一带即是我国早期道教兴盛之地,相传王莽时城固人唐公房在斗山附近修炼求仙,后得仙人授药,饮而全家升天而去,从此在这里诞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水经注。沔水〉对此有较原始记载;到唐宋时斗山上建有斗山观,香火旺盛,闻名遐迩,前来拜谒者络绎不绝。唐代的和凝,五代的王仁裕,北宋的文同,南宋的陆游和王象之等名流均曾朝谒斗山。唐代道家〈开山经〉说:“斗山五穴,一通昆仑山,一通陇山,一通武当山,一通青城山,一通长安山。穴穴有千载蛤蟆,名曰“肉芝”,得而食之,寿千岁;山侧有白鹿时现”。虽有荒诞不经的神话成份,但也说明了斗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也说:“兴元斗山观,自平川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有唐公房饮李八佰酒,全家拔宅之迹”。斗山至今犹在,而宫观早已荡然无存,且因当地几十年来一直在此开山取石,这一历史上的道教名山已很难恢复历史旧观。 中梁山。出汉中城西约十公里南渡汉江,有山绵亘逶迤,与汉江平行东来,此乃梁山,系巴山余脉。汉中古代称梁州,即与梁山有关。中梁山系梁山中峰,在今南郑县高台镇梁山乡。唐宋时梁山闻名遐迩,入载史册诗文。〈新唐书。地理志〉说:“南郑县有中梁山,高数里,上有石马池,水春冬不枯,时出云雨,见怪物。”北宋〈太平寰宇记〉“兴元府”载:“(中)梁山,〈尔雅〉云晋望也,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三犀象焉,州因山名,都梁州之中,故以为之号。”都认为梁州之名即源于中梁山。其时,中梁山林木茂密,环境静幽,为士僧尼人隐居修行宝地。五代宋时中梁山上有著名的佛寺乾明寺(院),房舍千间,香火旺盛,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乾明院,在中梁山,剑外丛林,惟牛头与此为胜”。当时还有韩国僧人不远万里前来该寺修禅,南宋〈乾明寺记〉碑文载:“伪蜀广政间,新罗国僧,传失其名,从海东来居之,遂成伽兰。” 天台山。在汉中城北35公里处,系秦岭余脉。地理名著〈舆地记胜〉记载:“天台山,在南郑县北四十里,山顶平坦如台,兴元坐其岗脉,故云。山谷石皆坚润,有金星可作砚,间有砚材,俗号石碑谷,谷中泉流可溉。”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则记汉中府天台山“有飞泉数百尽,汇为深渊,号佛子潭”。民国〈续修南郑县志〉也认为天台山“为汉郡西北祖山”。此山自宋代起即是汉中旅游,探险胜地。清代学者,曾任汉中知府的严如煜〈游天台山〉诗说:“苍苍石困立嵯峨,险道新盘上旧阿。地狭寺随峰石转,僧归身带野云多。”天台山顶有天台寺,据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记载:“天台寺,府北七十里天台山上,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修建。”天台寺距今已近四百年之久,每年春天,善男信女朝拜络绎不绝,为陕南佛教名刹。 (三秦广播电视报。汉中版 2008年3月14日 马强/文)
汉中历史回顾——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汉中城固县在汉中盆地的中部,气候养人得很,春夏秋冬的毛毛雨下个不停,活脱脱的小江南。就是在这么秀气的地方,出了个盘古开天般的拓荒人物----张骞。这个人离我们太遥远了,他生活的那个2000多年以前的西汉王朝,甚至要以"公元前"来纪年。那时侯的西汉倍受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骚扰之苦,连年的征战让老百姓也遭了秧,"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战争向来都是魔鬼的游戏。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旨在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抵御、抗击匈奴。 西域,指的是今天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说,基本上指的是今天的新疆。且不说在过去,在诗人们的眼中,这片广大而神秘的土地总是笼罩着凄凉、荒芜的面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到西域去简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即便是在今天,火车可以开到乌鲁木齐、开到喀什,到新疆旅游的背包客们也免不了要精心准备一番,银子要充足,衣服要够多,感冒药、止疼药、防晒霜、太阳镜一个都不能少,是不是还应该带把丛林2号防身,是不是该带只军用罗盘,还有大号水壶,哦,算了,还是加入旅行团吧……为什么呢,万水千山走遍了,对新疆还是没底?新疆大呀,大得好多事情都说不清楚。至于要到新疆的戈壁沙漠去探险的猛男,更是装备得跟海军陆战队员一样--猛是猛,新疆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不是张骞通西域,安有佳种自西来 比较起来,2000多年以前张骞的道路不知要艰辛到哪里去了。带着大汉皇帝赋予的使命,他跋涉在烈日下或者狂风中西域的荒原之上,两次为匈奴所俘获,又两次机智地逃脱,"噬雪苦节",带着不辱使命的坚定信念继续前行。众所周知,这条西北小江南养育的好汉在历经了种种考验和磨难后,不仅完成使命,而且开拓了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起先,张骞带回了西域国家对汉皇帝的问候以及中原从不曾有过的核桃、葡萄、哈密瓜、胡萝卜,又将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带到西域。后来,职业的商人们沿着张骞的足迹,络绎不绝地西进或者东行,将丝绸之路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印度、西亚乃至欧洲。那以后的漫长时间里,经由丝绸之路,辉煌一时的汉文明被传播到全世界,也使得四方城里的汉皇帝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个更广大的世界。 张骞纪念馆上书的"大汉之魂"四个字,是张骞一生的写照 到了大唐时候,高僧玄奘带着求取大乘佛经,普渡天下众生的坚定信念,踏上张骞走过的路,不同的是,他走的更远,一直走到天竺去了。到了20世纪20年代,瑞典职业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经历了探险生涯中的顶峰----发现罗布泊,为此他受了不少罪,这些都详细地记录在他的考察日记中。遗憾的是,2000多年以前的张骞没有留下类似的记录,我们也只能在无边的想象之中,去猜度、去演绎他那段传奇的经历,也或许,根本就不可想象。
汉中美景——黎坪国家森林公园 黎坪森林公园 陕西省黎坪森林公园位于川陕交界大巴山腹地的南郑县境内外内,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腹地,米仓山北麓,南郑县西南部,距汉中市区 70 公里,距西汉高速公路西出口 65 公里。共划分为黄杨河、黎坪、石马山、冷坝四大景区。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南郑县元坝镇境内, 2002 年由国家林业局年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 9403 公顷。距汉中市区 65 公里,西安 300 公里,成都 400 公里,西汉高速公路汉中西站 60 公里。 该公园属扬子准地台北部边缘,龙门——大巴山隆起褶断带地貌,深切河谷。是以森林景观、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及现代人文景观为主体,以页岩、灰岩、板岩为主要结构,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气候景观和田园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森林公园。共划分为黎坪、石马山、黄杨河、冷坝四大景区。黎坪景区以巴山松原始森林、黎坪垦区管理局旧址,巴山民情风俗和田园风光为主要景观;石马山景区以雄健的石林群为主要景观;黄杨河景区以西流河大峡谷的菩提崖、海底石城、红尘峡、高坑瀑布为主要景观;冷坝景区以天然草场为主要景观。阳春,山花烂漫、姹紫嫣红;盛夏,绿荫浓郁、凉爽宜人;金秋,霜叶似火、野果飘香;严冬,银妆素裹、交相辉映。被专家誉为巴山深处的“绿色明珠”、“东方瑞士”、“石林奇境、碧水天堂”。 西流河:这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叫西流河。俗话说“自古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我们面前的这条河流却是向西流的,这是为什么呢?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蛟龙曾在西流河兴风作浪,洪水疯狂肆虐,两岸百姓叫苦不迭,玉帝就派二郎神杨戬斩杀了蛟龙,龙王因痛失爱子,于是,做法术将河道由东流改向西流。 高峡平湖 公园东南部的石马山是境内最高峰,如一匹昂首长嘶的骏马,奋蹄而驰。峥峥岩石,是其健壮的肌肤,茂密森林是其飘逸的鬃毛。东部的营盘山,亦称摩天岭,海拔 2182 米 ,山体高耸如云,状如腾飞的巨龙,横亘于公园东部。北部的燕子垭,海拔 1945 米 ,体小而玲珑,中间低,东西高,如一只振翅飞翔的燕子,盘旋于众山群水之上。中部有红山及九龙山,红山海拔 1915 米 ,九龙山海拔 1963 米 ,耸立于黎坪东西,两山隔河而峙。公园南部的城墙岩,海拔 2175 — 2285 米 ,山体长而峭拔,宛若天然城墙,横卧在川陕边界,成为阻隔南北的天然屏障。山高更显谷狭,游人置身其中,仿佛进入一条书画长廊,碧水如带,翠峰如屏,此去彼来,恍若仙境。
汉中美景——南沙湖景区 南沙湖风景区 景点介绍:南沙湖风景区位于城固县西南汉江以南,巴山北麓浅山谷口,距汉中市 17 公里 ,城固县城 15 公里 。由于它具有 “ 高水是湖,低水是河 ” 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每年汛期,河洪水流入湖,湖水漫滩,湖面广阔,形成了独特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湿地生态系统。典型的湖区湿地历来是鹤类、鹳类、天鹅等珍禽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也是鹭类、燕类等夏季候鸟的栖息地。巨大的数量、繁多的种类候鸟成为陕西生态旅游的亮丽景观。 位于汉中盆地城固县西南部巴山北麓浅山谷口,距汉中市 17 公里,城固县城 15 公里,西汉高速公路上元观出口 3 公里,紧靠 108 国道南复线,地处汉中旅游交通网络中心。 景区 1993 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2001 年被命名为省级水利风景区, 2007 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2009 年被省旅游局评为国家 AAA 级旅游景区,面积 105 平方公里,大小山峰 54 座,水面 2.7 平方公里,东起鸟山,南至天明寺,西临闻天坡,北界嵩山寺。山峰雄、奇、秀、逸,山、水、林、竹相映成趣,鸟语花香,争奇斗妍。 景区依托陕南汉江流域朴实纯真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宗教文化,以明珠湖为中心,初步形成了五郎关、地母庙、明珠湖、鸟山、孤岛猎奇、水上世界、红色丰碑、林浦山庄等别致景点,融自然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特色商饮、理疗康复、文化研讨、猎奇探险为一体。五郎关、地母庙佛道合一,相互交融,历史悠久,涵蕴丰实,闻名遐迩 景区旅游指南景区大门 — 地母降龙 — 五郎关(地母庙、回龙寺) — 流金洞 — 戏水码头 —— 畅游全湖(柳树林 —— 明珠湖 —— 人皇爱岛 — 地皇福岛 —— 天皇仙岛) —— 水库大坝 —— 红色丰碑(娱乐休闲茶座) —— 生态戏水池 —— 情侣路 —— 南沙宾馆
汉中美景——南湖 南湖景区 南湖景区 —— 汉中南湖公园位于汉中西南 17 公里 的南郑县汉山脚下。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立榭卧为一处幽美的游览胜地南湖,即原强家湾水库,始建于 1954 年,该区方圆 4 公里 。近年来省、地、县投资近 500 万元,将南湖初步建成为以山水自然景观见长的公园。登揽月楼 , 可观赏全湖风景。 景区青山常绿、河流密布、风光绮丽。 “ 青山碧水,松涛竹海,鸟语花香 ” 是南湖独特的自然美景,南湖有陕西第一湖之赞誉,是汉中灵山秀水的集中体现者。 南湖,景区山势优美,由七沟八梁、六十八个山岭组成了风景区的主要框架。景区绿树成荫、四季长青,松、柏、竹、杉、桂、茶树等遍布山坡,与碧绿的湖水相呼应,形成了青山抱碧水,碧水绕青山的自然美景。 2003 年完成了景区整体绿化:罗汉岛、大坝、主要景点及道路两旁独具匠心的绿化方案,表现出了极好的效果。绿化中采用的桂花、丁香、菊花、太阳花、麦冬、红杜鹃和红叶小檗等相互搭配,相互映衬,起到美化、亮化景区的效果。景区不但环境优美,而且生态保护良好,为各类植物、鸟类、兽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共有野生植物近千种,素有 “ 天然药库 ” 之称。动物近百种,在湖面、林间随处可见鸟雀飞舞。 南湖主要景点有:揽月楼、百花园、动物园、狮子亭、琼花阁等。景区 “ 融碧水青山为一体,集天灵地秀于其内 ” ,景区水域宽广,林密沟深,花香四季,山、水、建筑物,组合巧妙,古朴典雅,堂皇秀丽,构成一处令人眷恋的集锦式的水上园林。钓鱼台、琼花阁、神怡宫、揽月楼、雄狮亭、集贤殿 …… 姿态各异。或栖岛屿,或卧湖滨,或半架坡面,或突入湖心。既有曲径通幽、青逸深邃的绝地佳境,又有登远眺、尽收眼底的高阜山巅,更有豁然开朗、沁人心脾的大幅画面。湖心岛上的川陕**南郑纪念馆,讲述了当年红四方面军在这里战斗的英雄故事。陆游纪念馆,让您尽领南宋爱国诗人风骚。动物园、青年宫、游泳池、鸳鸯山 …… 使一对对情人迷恋。景区同谷林美术馆合作,将其多年的心血之作 --- 奇石、根艺、字画移居揽月楼,充实、增强了揽月楼的文化品位,增加了景区文化内涵。景区内的游乐项目主要有:高空滑索、摩天轮、碰碰车、卡丁车、空中飞车、海盗船、飞人蹦极等十多类。供游客休息的茶座近十家,免费为游人提供休息的场所有白亭子、水榭长廊、游客中心等。景区为游客提供了大小机动船只 15 艘,其中有大游船、豪华艇、冲锋舟和快艇;非机动玻璃钢划船 20 多只。
汉中名胜——灵崖寺 灵崖寺 略阳县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 “ 陕南小碑林 ” 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甫阁颂》也在寺内。 《甫阝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 ( 公元 172 年 ) 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者太守李翕修剑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甫阝阁颂》摩崖是我国珍贵的汉代刻石。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 —— 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仅《隶辨》就录有 128 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 , 《西狭颂》 , 并称我国的 “ 汉三颂 ” 。 石刻原在略阳徐家坪 jie[ 穴且 ] 口村郭家地 ,( 古名 , 析里;又名白崖 )1979 年 12 月,农民修乡间公路,《甫阝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 170 公分 ,宽 125 公分 ,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现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 20 公分 。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
汉中名胜——张良庙 张良庙又叫留侯祠,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留侯镇,秦岭南麓的紫柏山下。属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庙台子是山中的一片小谷地,北倚紫关岭,西北靠紫柏山。庙的前后各有两条小河,并在庙东南 500 米 处汇成紫柏河。山顶上有一个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公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 100 米 ,显得高雅别致。下图就是授书楼。据说此楼很早就被德、美等游客拍摄并发表过,在国外相当出名。 316 国道横穿而过,是全国留侯祠中保存最完整,陕西著名的汉代文物旅游景区和游览胜地。始建于东汉末年,初名天师堂。崇祯元年(公元 1628 年),已具规模,香火十分旺盛,明末毁于战乱,至康熙时仅存大殿一座,道光年间进行大规模修建始成今日之规模,现祠内面积 41200 平方米 ,建筑保存完好。 古有 “ 柴关岭雾气腾腾、张良庙赛北京故宫 ” 之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自然天成,既有雄伟的北方宫殿式建筑,又有清雅别致的南方园林式建筑,布局为东半部主体建筑,西半部园林,依次为照壁、牌楼、进履桥、大山门、三清殿院、大殿院及其两侧的方丈院和斋堂院、南北花园、竹园以及后山的第三洞天、草亭、授书楼。自然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厚,自古以来,游客络绎不绝,过必登,登必遍揽,数日徘徊不忍去,曾有小碑林之称。现存碑刻 39 通,摩崖 51 块,匾额 53 面,楹联 48 幅,篆、隶、楷、行、草书具全,这些作品或追古抚今或寄情山水。以密芾、赵贞吉、王世镗、于右任等的墨迹最引人注目,给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最著名的景观有进履桥、张良殿、拜石亭;南、北花园、授书楼。拐怪竹、挂甲垂柏等。其中最早的张良殿,完美的南北花园和具特色的授书楼,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张良庙 - 避谷亭   郑鸣玉 1901 年生 , 北京市人。 1938 年经西安迁汉中。 1945 年捐资 8 两黄金 , 给张良庙建莲花亭 , 于右任题额避谷亭。这花园于清咸丰年间建成,与北花园遥遥相对,园心有一池清彻的湖水,一股洗脸盆大的泉水从池子的边 ... 张良庙 - 授书楼   张良庙巅顶之景授书楼建于清道光三十年 (1850 年 ) ,楼名取自黄石公授书的历史典故。云梯尽处的授书楼,掩映在紫柏青松林间,隐没于云海怒涛之中。其楼八角展翅,凌空欲飞。阁楼两层,由四根巨柱贯顶,直冲霄汉 .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