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勉县 老勉县
关注数: 33 粉丝数: 165 发帖数: 3,178 关注贴吧数: 33
汉中名胜——武侯墓 (二)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汉中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陵园,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后被封为“武乡侯”。武侯墓建于公元234年,墓高5米,方圆60米,墓冢四周围砌有八卦形花墙。墓前立有“诸葛亮武侯之墓”石碑,墓后有汉代桂树2株,高达19米。 武侯墓的墓上建筑始建于公元263年,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墓区古建筑包括殿堂、房舍40余间。建筑三院相连,由山门、拜殿、大殿、坟亭、墓冢、寝宫构成一条中轴线。主殿神龛上立有诸葛亮的泥塑彩饰坐像。墓区内还存有汉代古柏22株,历代碑石38通,匾联40余幅,壁画 100余幅以及明代塑像5尊。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武侯墓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眠之地。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时,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按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千百年来人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
汉中名胜——拜将台 (一)拜将台 陕西的拜将台位于汉中市城南门外,亦称拜将坛。为南北列置的两座方形高台,各高丈许,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上书“韩信拜将坛”碑,北台上建有台亭阁。武汉拜将台位于阅马厂南端。 主台高八米,面积约七千多平方米。周·遭台坦高耸,雄姿伟岸,相传这里是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的宫廷遗迹。“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古汉台”历来被视为汉高检的,发样地,四百年汉室帝业的根基。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 拜将台风景 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拜将坛始建于公元前二零六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古遗址。 拜将坛位于汉中城区,地处闹事,占地六公顷。 主要景点   ●南台:拜将坛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    ●北台: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世纪大钟:安放于拜将坛的汉中世纪大钟,重达11吨,属中国西北最大的铜钟,其声宏亮,气势壮观,与拜将坛相应交辉。
汉江流域汉中段水文特性分析 汉江流域汉中段水文特性分析 王延安(汉中水文勘测局 陕西 汉中 723000)摘要 通过对汉江流域上游干流水文站历年水文资料的统计计算,分析了汉江上游洋县站以上流域降雨、径流量、暴雨洪水等水文要素,探讨了其年际变化、年内分配规律和流域内灾害性洪水的演变过程及水文特性。可为防汛减灾、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可靠的水文数据。 关键词 流域概况;水文要素;水文特性分析;汉中段中图分类号:1、,11 文献标识码:A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地处秦巴山区,流域区问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暴雨洪水灾害频发。像1981年汉江特大洪水,】990年、1998年汉江大洪水,2000年镇巴、西乡暴雨泥石流和2002年佛坪县的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时有发生。暴雨洪水灾害每次造成社会经济损失都较严重,并且局地暴雨洪水灾害更是连年不断,分析研究汉中段汉江流域水文特性,为汉中市防汛减灾,为汉江平川段防洪保安充分发挥水文部门的作用。1流域概况汉江发源于汉中市宁强县蟠壕山,由西向东横贯秦岭巴山之间,流经宁强、勉县、南郑、汉台、城固、洋县、西乡7县(区)后,入安康市地界。流域内呈两山加一川的地势结构,汉江源头至武侯镇水文站以西83.1km为秦巴山地峡谷段,武侯镇水文站至洋县黄安坝118.3km为汉江上游平川段。流域内支流众多,水系发达,河流多属山溪性河流,河网密度达1.5km/krn2以上,河网呈南北流向排列于汉江两侧,显现为扇形且不对称,北部山区流域面积大于南部山区流域面积。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in 的河流有沮水,褒河、渭水3条, 流域面积在500km2~1000km 之间河流的有玉带河、漾家河、濂水河、冷水河4条,各级支流流域面积大于100k 以上的河流达4O多条,汉中境内河网现设有14处水文站(水位站)和66处报汛站,这些站点基本能够控制住流域的雨水情变化情况。汉江干流上设有武侯镇水文站、汉中水文站、洋县水文站,三站1990年均被确定为国家重要水文站。武侯水文站流域集水面积3092km2,控制汉江干流河长83.1km;汉中水文站流域集水面积9329km2,控制汉江干流河长134.5km;洋县水文站流域集水面积14484km2,控制汉江干流河长201.4km。流域内山地地形北陡南缓,一般海拔高程在1500m ~3000m 之间, 高出汉中盆地1000m~2000m,山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75% 以上,地质多为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盆地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高程500m左右,平川段宽度在5km~25km之间,汉江两岸地形多为浅山丘陵和多级阶地,地面坡度一般在1。~10。之间,地质为红色亚粘土和黄土组成,植被覆盖率56%,森林覆盖率50.12%,农业种植以旱作物和水稻为主。汉中为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干湿、冷暖差异比较大。根据资料分析表明,年平均气温15.0℃左右,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27.0℃左右,最冷为1月,月平均气温2.0℃左右,年日照1552.6h,年平均相对湿度79%,早霜始于11月中旬,晚霜始于3月中旬,无霜期238d。2降雨特性分析经对汉中河网各条河流水文站、雨量站建站以来的历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干支流上游山区为降水量高值区,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mm以上,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呈南大北小之态势。流域内共有两个暴雨中心,宁强县铁锁关一带和南郑县喜神坝一带,多年平均年最大降雨量为汉中南部山区南郑县小坝雨量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9.3mm。小坝雨量站年最大出现在1983年,年降雨量为2652.4ram。年可见,小水电上网点力率按O.8考核,本身就不太合理。电站运行及电网调度,依据的是实时状况,而电费结算依据的是制度规定。在这里,过时的上网结算规定与电网运行现状要求,显得很是矛盾。4建议小水电站并网点力率按O.8考核,是27年前所确定的,本身就不太合理。而现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网电源点布局更趋合理,供电半径已大幅度减小,用户端无功补偿设备大量增加,无功功率大部分已就地平衡,电网不再大量输送无功电力。且在大电网不需要无功电力时,再大量供给无功电力,不但会造成损耗增加,而且会造成并网变电站母线电压超标,供电质量下降。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从确保供电质量看,还是从节约资源看,现在修改小水电站上网力率考核标准很必要,也可行。建议小水电站上网力率考核标准按丰水期和非丰水期两个时期的电网具体要求修订为:①丰水期小水电站上网力率免予考核;② 非丰水期小水电站上网力率考核标准定为0.9。5结语本文分析了小水电从发电、升压、输送各环节的电力损耗对力率的影响,提出了电网运行现状对小水电力率的要求和结算制度对小水电力率要求的不同。这一矛盾,表面上看,对小水电造成了不少经济损失,实质上是对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更是与当前所倡导的减排增效不合拍。所以重新修订小水电站上网力率考核标准很必要,也可行。陕西 利(责任编辑:周蓓)最小降雨量为汉中北部山区宝鸡市凤县平坎雨量站,年降雨量只有266.2ram,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1O倍。单月最大降雨量出现在1981年8月宁强县庙坝雨量站,月降雨量大819.1mm,相当于其他地区多年平均降雨量。降水量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5月份~10月份,它占年降水量的84.O%以上;尤其是7月份~9月份,它占年降水量的52.0%以上;冬季l2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较小,不足全年的2.5%。
汉中水文 水文  本区域的河流均属长江流域,汉江东西横贯,嘉陵江南北纵穿,米仓山南坡有渠江上游河源区的部分河流。同时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长度为1.4~2公里。   汉江水系:汉江,又名汉水,境内部分古称沔水,为长江最大一级支流。在古代,“江淮河汉”即指的是汉江,汉中位于汉江上游,流域范围北起 汉中石门栈道秦岭,南达米仓山,西接嘉陵江流域,东至子午河、茶镇与褚河一带,汉江也是秦岭与巴山的分界线。汉江干流自西向东流经宁强、勉县、汉中市区、南郑、城固、洋县和西乡县境,横贯汉中盆地,是区内水系网络的骨架。   嘉陵江水系:分布在区内西部和西南部。干流自北向南,纵贯略阳、宁强两县,为过境大河。流域狭长。 生物  植物:秦巴山区多原始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截止1995年10月,已发现汉中地区境内有2942种植物,分属种子、蕨类、苔藓、地衣、真菌和藻类,计7门、282科、1160属植物。其中仅种子植物就有166科、958属、2564种,分别占到全国科(166/291)的57%、属(958/2940)的32.6%、种(2564/24300)的10.6%。汉中是中国最大的天坦群落所在地。森林覆盖率达51.2%,植被覆盖率56%,林地面积居全省第一,活立木蓄积量8781万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 朱鹮动物种群:汉中地区位于古北界动物区系和东洋界动物区系的交汇处,南北动物兼有,动物种群组成丰富。其间生存珍稀动物有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中国大鲵(娃娃鱼)等。朱鹮已经成为汉中的城市象征(市鸟)。   汉中地区野生脊椎动物计有:鸟类335种,属17目、51科,其中留鸟155种,夏候鸟91种,冬候鸟28种,旅鸟61种;哺乳动物137种,属7目、27科;两栖类动物24种,属2目、7科;爬行类37种,属3目、9科;鱼类109种,属6目、15科。   汉中四宝: 汉中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誉,生活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这四种珍稀动物,一直被誉为“汉中四宝”。这“四宝”是“中华聚宝盆”的最佳注脚,这是汉中生态环境无比优越的见证,其中“四宝之首”的朱鹮为汉中市“市鸟”。由于“汉中四宝”一般生活在秦岭之中,所以又被称为“秦岭四宝”。但这不是很恰当的,因为秦岭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之线,北麓关中地区和南麓汉中及陕南地区气候相差较大,这种说法很容易造成不分南北的误解。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古汉台(已建成汉中博物馆)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   饮马池   汉中古城墙遗址   明瑞王府遗址(已建成莲花池公园)   虎头桥遗址   滨江景观带与桥头广场(含桥北广场与桥南广场) 滨江公园风光(5张)   午子山   苏景园   陕南珍稀植物园   王富沟溶洞群   兴元湖公园   楠竹园   桔园景区(城固县境内)   华阳景区[4](洋县境内)   国家野生朱鹮保护园(洋县境内)   樱桃沟(西乡县境内)   圣水寺(南郑县境内)   小南海(南郑县境内)   南湖风景区(南郑县境内)   定军山古战场(勉县境内)   勉县温泉(勉县境内)   重点保护单位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1961年第一批)   2勉县武侯墓(1996年第四批)   3南郑龙岗寺遗址(2006第六批)   4 城固张骞墓祠(2006第六批)   5 城固五门堰(2006第六批)   6 洋县蔡伦墓祠(2006第六批)   7 洋县开明寺塔(2006第六批)   8 西乡李家村遗址(2006第六批)   9 留坝张良庙(2006第六批)   10 略阳灵崖寺(2006第六批)   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4年10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诗经《沔水》原文赏析 《沔水》是《诗经》里面《小雅》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就诗论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忧乱畏谗的感叹和沉痛的呼喊,而这正是对“分明乱世多谗,贤臣遭祸景象”(方玉润《诗经原始》)的高度艺术概括。故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谓“这首诗似作于东周初年,平王东迁以后,王朝衰弱,诸侯不再拥护。镐京一带,危机四伏。作者忧之,因作此诗。” 作品名称: 沔水 创作年代: 先秦 作品出处: 诗经·小雅·沔水 文学体裁: 诗 作者: 宣王 目录 沔水地点 《沔水》赏析 展开 沔水地点 《沔水》赏析 沔水地点 汉江,古名沔水、汉水,又名襄河,初名漾水,亦名漾川,《尚书·禹贡》篇:"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即指此。 编辑本段 《沔水》赏析 《沔水》原文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飞隼,载飞载止。  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莫肯念乱,谁无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汤汤。  鴥彼飞隼,载飞载扬。  念彼不迹,载起载行。  心之忧矣,不可弭忘。  鴥彼飞隼,率彼中陵。  民之讹言,宁莫之惩。  我友敬矣,谗言其兴。 注释  沔(音免):水流盛貌。  朝宗:诸侯朝见天子。借指百川入海。  兄弟:指内外姻亲。  邦人诸友:指异姓。  念:止。乱:社会的动乱。  不迹:不轨的事。  弭(音米):止;息。  陵:大土山。  敬:儆,警戒。 译文  漫漫水溢两岸流,倾注大海去不休。天上游隼迅捷飞,时而飞翔时停留。可叹可悲我兄弟,还有乡亲与朋友。没人想到止丧乱,谁无父母任怀忧?  漫漫流水两岸溢,水势浩荡奔腾急。天上游隼迅捷飞,高高翱翔可任意。想到有人不循法,坐立不安独悲凄。心中愁苦无处诉,久久难忘积胸臆。  天上游隼迅捷飞,沿着山陵飞来回。流言蜚语四处传,无人制止和反对。告诫朋友应警惕,种种谣言正如沸。 赏析  《沔水》描写在国家动乱,政事日非,谣言四起的背景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担扰,和对友人的告诫。宋人王应麟考证《沔水》是因宣王杀遭受谗言而遇害的杜伯表示的规谏,(《困学纪闻》)这对《沔水》提供了一种参考。理解开头几句的水流鸟飞,或者是写杜伯的儿子奔晋国,或者国乱时代人们的出走。  全诗共分三章,第一章写诗人对当权者不制止祸乱深为叹息,指出祸乱发生,有父母的人会更加忧伤。第二章写诗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忧伤不止。第三章写无人止谗息乱,诗人心中愤慨不平,劝告友人应自警自持,防止为谗言所伤。一方面由于环境险恶,另一方面这是一首抒情诗,所以诗中对祸乱没有加以具体叙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种不安和忧虑的心情。忽而写丧乱不止忧及父母,忽而写忧丧畏谗,忽而劝朋友警戒。透过诗句使读者看到了诗人的形象。他生当乱世,却不随波逐流,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关心国事,对丧乱忧心忡忡。动荡的社会让他不得安宁,与“不肯念乱”的当权者形成强烈的对比。他爱憎分明,既担心丧乱殃及父母,也担心兄弟朋友遭谗受害,对作乱之徒充满了憎恨。另外,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也用得很有特点。每章开头四句(末章似脱两句)连用两组比兴句,这在《诗经》中很少见。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飞鸟有所止息暗喻诗人的处境不如水和鸟。次章以流水浩荡、鸟飞不止写诗人忧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飞鸟沿丘陵高下飞翔写诗人不如飞鸟自由。诗中比兴的运用虽然大同小异,但决非简单的重复,而是各自有所侧重。不仅暗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有较明确的引发思路的作用,而且让人感到新鲜贴切,增加了诗的艺术表现力。吴闿生《诗义会通》引旧评曰:“暮鼓晨钟,发人深省。”今人程俊英就此评论说:“寺院钟鼓声,悠远深长,庄严肃穆,但同时又是周而复始,单调划一,在情调上同这首诗实在相去甚远,不知何以会有此比喻。此诗三章,初因乱不止而忧父母,继以国事不安而忧不止,终以忧谗畏讥而告诸友,笔端跳跃不停,无迹可寻,反映了作者因祸乱而心绪不宁的心理状态。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它,还是《乐记》所谓‘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来得恰当。”(《诗经注析》)这是很有见地的。
诸葛亮与赫昭大战“陈仓”故城今何在 诸葛亮与赫昭大战“陈仓”故城今何在 侯素柏 撰文 陈仓,地处雍、梁之冲,是秦、汉时县名,治所在今宝鸡市东十里的金台区陈仓乡。城的旧址南北约 600米,东西约1000米,西城下有壕沟——护城河,宽约40米,深10米。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的大将韩信曾暗度陈仓道,“东出陈仓”城,出其不意的攻打关中,大败秦军,“出定三秦”,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那么, “陈仓城”究竟在哪里? 公元228年农历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人走沔阳“出散关,围陈仓”进行第二次北伐,即从今天勉县天荡山下的黄家沟村走“古陈仓道”,出“大散关”而围攻陈仓道出口上的陈仓城。诸葛亮给其兄东吴诸葛瑾去信《与兄瑾言治绥阳小谷书》信中说:“有绥阳小谷”,就是指这条陈仓古道,由于此道隐秘而便捷,但是多年很少有人行走,情况不明,因此,他事先派人进行了侦查,然后沿途进行整修,大军随后由此而过。当时,陈仓城的守将郝昭和副将王生只有数千人,双方的军事实力悬殊特别大。为了体现仁义之师的风范,诸葛亮采取了先礼后兵的方法,首先派遣郝昭的同乡好友靳祥来到陈仓城外和郝昭对话,劝说郝昭投降,力求做到《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说的那样“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效果。郝昭在城上回答说:“我受国恩而门户重,卿无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还谢诸葛公,便可攻也”。靳祥回报诸葛亮后,诸葛亮让靳祥再次去劝说,向郝昭言明利害关系。于是,靳祥再次劝郝昭说:“人兵不敌,无为空自破灭”。意思是说,你的守城人员太少,不要因此无为的自我消灭。郝昭回答说:“前言已定矣,我识卿耳,箭不识也”(见《三国志·魏书·明帝纪》注引《魏略》)。 诸葛亮看郝昭顽固不化,十分生气,他认为自己兵强马壮,郝昭兵少,魏国援军一时到不了,便用云梯、冲车强攻陈仓城。魏军则用“火箭”烧云梯,甩抛石击冲车;蜀军用土填塞城堑,魏兵则于城内筑重墙;蜀军欲挖地道突入城中,魏兵又在城内挖壕沟堵截。双方攻守二十余日,蜀军因“粮草不济”,曹真又派费耀等率军前来助战,当时,魏明帝曹睿听说诸葛亮急攻陈仓,便“驿马急招张郃到京”(今河南省洛阳市)。曹睿问张郃说:“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意思是说,如果将军你迟到了,诸葛亮是否已经攻下陈仓?张郃回答说:“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计亮粮不至十日。” 这段话意思是说,我还未到陈仓,诸葛亮已经走了,我计算过,诸葛亮军的粮不足十日(见《三国志·魏书·张郃传》)。后来,张郃虽然率步骑增援陈仓,但是,诸葛亮果然因为粮草不济而被迫撤军回汉中。魏将王双率部追击,被诸葛亮设计伏杀。陈仓城因此名垂典籍? 据本人实地考察,今日的古“陈仓道”除凤县双石铺至宝鸡地段被宝成铁路和宝、汉公路所改用外,其余地段的古道遗迹犹存。秦岑巅峰口上的“古大散关”等摩崖题刻与政府的保护标志依然存在,刻记下了昔日雄关的史迹。当年的“陈仓城”因代远年湮而荒废,仅存夯筑城墙的残垣断壁,陇海铁路从城址南端穿过。 1983年5月8日至12月10日,宝鸡考古队对陈仓城进行了考古发掘,证实了该城的四至范围走向,并在城中出土有大量成捆的强弩铜箭镞和其它各式另散箭镞。成捆的强弩铜箭镞应该属于魏国的,其它各式另散箭镞应该属于蜀军射击留下的物证。同时,在陈仓城还发现了当年的粮仓,有大量的粮食朽灰。除此之外,还发现水井九个,最大的水井是三角形,边长5米,说明当时城内饮水量较大。主持当年陈仓城考古发掘的贾德跃先生介绍说,成捆的强弩箭镞应是当年郝昭、王生守城时用的,大量的各式另散箭镞当是诸葛亮攻城的遗物。在城内的水井中,还出土有一方完整的象牙质两面印,一面是“张龢私印”,一面是“张龢言事”,皆为汉隶书体,白文,这种两面印是三国两晋时期盛行的印玺。据汉许慎(约公元58—147)所著的《说文解字》而知,古代龢、郃、合通用,因此,考证该印很可能是当年魏左将军张郃统兵往救陈仓时,在这里驻扎所遗之物。 在宝鸡市东二十里的石羊庙乡底杏村汘河西岸,有土山名“象鼻山”,亦名“武城山”。据方志载,当年诸葛亮曾派兵在此筑城,以拒长安来的援军,故又名“诸葛城”,今故址犹存。在宝鸡市南的冯家塬,称为“诸葛原”,据说,这里是诸葛亮当年“出散关,围陈仓”时作过中军大营的地方。这些遗址周围,都有三国时期的箭镞等文物出土。 回汉中后,诸葛亮在定军山下“铸造定军鼎以记功”(见《诸葛亮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也说: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 据明《凤翔府志》和《宝鸡县志》载,“陈仓城”分上城和下城,上城在西,下城在东。“上陈仓城,秦文公所筑,”三国时期,魏将“郝昭增筑”的是“下城”,以此城为“秦蜀间咽喉屏障”而扼守之。由于“陈仓城”地险城坚,加之郝昭、王生用命死守,因此,诸葛亮数万人马竟将魏军千余人固守的陈仓城猛攻二十余日而不克,“进无所据”,被迫退军,陈仓城也因此名垂青史。
沔水、汉水、汉江的分段和汉中盆地的形成 文/郭清华 汉中地区北屏秦岭,南障巴山,发源于汉中宁强县汉源嶓冢山的汉水(古称沔水),流经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属长江的主要支流,总流程 1532公里,流域涉及6省、市20个地区78个县、市,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沿途有179条河流汇入,是中国“江、河、淮、汉四大河流”之一。北魏时期,郦道元(470—527)在编写我国地理专著《水经注》时,27—29卷写的就是“沔水”的发源、流经和沿途的山川、河流、人居,以及因此产生的文化、经济、民俗、古迹、文物等情况。可以说,“沔水”是这条河的总称,是母体,早期没有其他的称谓,所以,早期历史上汉中的上游有“沔阳”,下游的湖北省有“沔阳县”,1986年,“沔阳县”才改为今名“仙桃市”。 但是,据《宁强县志》记载,该县境内的“玉带河”是汉江的源流,它发源于宁强县西北箭竹岭的水池垭。境内干流长87.5公里,流域1022.8平方公里。据相关史志记载,该县北的嶓冢山为正源,另有源于五顶关至陈家大梁一带的石钟沟之说。近几十年来,经过专家多次踏勘论证,确认汉水源头是玉带河,为此,《辞海》1989年版,已经正式确定汉江源流为玉带河。但是,尽管汉水源头由原来郦道元《水经注》确认的宁强县汉源嶓冢山而后来改为宁强县玉带河,其流经路线不变,叫“沔水”的称谓不变。 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沔”字本为水名,去掉三点水的“丏”字,还叫“沔”,是遮蔽的意思,这就是说,汉中北有秦岭,南有巴山,两山之间被遮蔽的这条水叫“沔水”,当初发明这个“沔”字作为这条水名的时候,就是专用的,这是何等的科学和赋有历史意义的。据考,夏禹时期,就有了这个称谓。但是,过去不少人不了解其含义,把“沔”念作“丐”是错误的。今天,定军山下的勉县即因“沔水”而在公元前206年被高祖刘邦定名为“沔阳”,后来先后被称为嶓冢、西县、铎水、沔州。明代洪武七年(1374),降沔州为“沔县”,沔县之名才开始有之。解放以后,不少在当地任职的工农干部认为“沔”字难写,难认,所以,他们多次申请报告上级要求改名。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今名——勉县,当时批准一起改名的还有陕西的周至、户县、彬县,关中这三个县只是把繁体字改成简体字,历史名称和意义没有变,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勉县二字的“勉”字和“沔”字是同音不同意的字,风马牛不相及,因此,这一改,原“沔县”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和这个“勉县”没有了任何关系,从根本上失去了它本来存在的历史文化意义,每当大家写涉及沔县历史的文章时,都需要加注释,否则,根本不知道历史上的勉县是哪里? 由于这条水的沿途面积、流量和功用有不同,因此,它的分段称谓也不同。《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这条河在褒河以上为“沔水”,褒河至安康之间称“汉水”,安康到长江人口处叫“汉江”。后来,一般都称为“汉江”或者“汉水”,其实,总的名称是“沔水”,它们的分段称谓应该是有区别的。本人认为,在西汉以前,“沔水”一直叫“沔水”,没有其他称谓。由于刘邦在汉中郡称“汉中王”,随后又建立了西汉政权,汉文化的确立后,为了纪念刘邦确立的汉文化,这条“沔水”才开始分段而有了“汉水”和“汉江”的称谓。 我们应该看到,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汉族、汉朝、汉人、汉子、汉字、汉剧、汉隶、汉白玉、汉奸等等这些称谓,都源自汉江,与刘邦在汉中郡称“汉中王”有关系,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江河中恐怕都绝无仅有。在古代,汉江还被拿来对应天上的银河,《诗经》说:“惟天有汉,监亦有光”。但是,这仅仅是个比喻,因为,当时这条水还叫“沔水”,不叫“汉江”。 “沔水”在汉中地区的中西部流经今天的宁强县、勉县、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七个县、区,总流长333公里,形成了西起今勉县的武侯镇,东止洋县的龙亭镇,东西长116公里、南北宽约5—25公里的狭长盆地平原,由汉江冲积而成,属于断陷盆地,平均海拔高度为500米左右,它是汉江流域最大的盆地平原。汉中盆地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年均温14~15℃,无霜期240~25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河水不冻,冬无积雪,霜害少,风力小,有利于水稻、油菜、小麦及亚热带作物柑橘、枇杷、棕榈的生长。耕地集中,灌溉便利,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较高。水稻占陕西省水稻总播种面积的60%,产量则占65%以上。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是陕西省的稻、麦两熟地区。盆地平原四周,山环水抱,群峰叠障,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林竹木、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山珍野味、水产家禽等物质资源十分丰富,应有尽有,堪称物华天宝,历来就有“鱼米之乡”和“小江南”之称谓。同时,汉中盆地还有被称“四大国宝”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所以汉中盆地又有“国宝之府”的美誉。因此,汉中不但是一个宜居环境,更是一个资源丰富,条件优越的屯军备战之地。
摩崖石刻与汉魏十三品 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 摩崖石刻。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的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 褒斜道;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清代有人统计,约40余种。而其中的“ 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鄐君开通褒斜道》 亦称《大开通》,刻于汉永平九年(66)。布局为一不规则四边形,上沿宽272厘米,下沿宽276厘米,通高142厘米。隶书,16行,首行8字,末尾几行11字。书法简古方劲,没有波势,天真质朴,大气凛然。年深日久字迹被苔藓掩盖,人莫知之。南宋绍熙五年(1194)为南郑县令晏袤发现,后600余年又被苔藓所封。清乾隆间,陕西巡抚毕沅复访而得,遂有拓本传世。   《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亦称《石门颂》,刻于汉建和二年(148),隶书,上下沿宽205厘米,高261厘米。文为汉中太守王升为司隶校尉杨孟文数奏朝廷修复褒斜栈道有功所撰的颂词。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开张,笔力遵劲,意态飘逸。风格奇纵恣肆,影响甚大,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 刻于汉永寿元年(155)。通高70厘米,上下沿各宽40、43厘米,隶书。字迹多漫漶,结体较方整,隶法古拙质朴。   《杨淮、杨弼表记》 亦称《杨淮表记》,刻于汉熹平二年(173)。通高261厘米,上下沿各宽30、35厘米。杨淮、杨弼为《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之孙,熹平二年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记,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记》。 其书风雄古奇逸,与《石门颂》相类,浑厚不及而疏宕过之。   《石门》汉隶 高98厘米,宽48厘米。“石门”二字为汉隶大字,笔势圆浑古厚。原刻于石门北口西壁。   《玉盆》汉隶 高61厘米,宽103厘米。“玉盆”二字为隶书大字,原刻在石门南约1500米河中巨石上,靠近褒河东岸。“玉盆”二字旁有南宋庆元二年(1196)及绍定已丑(1228)题名款识。   《石虎》汉隶 高100厘米,宽50厘米。隶书“石虎”二字刻于石门对面稍南褒河东岸石虎峰下,旁有小款隶书“郑子真书”。“石虎”二字工稳厚拙,是否出自西汉隐士郑朴手笔,尚待论定。 汉魏十三品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的《 石门颂》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刻的《 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虽羼有少量的宋代摩崖石刻,但也是以汉魏摩崖为主体而进行研究的产物。
中国每天消失80个自然村 苍翠的树林,斑驳的村舍,荒芜的农田……秋风中的山村显得格外安静。只是,安静得似乎过了头,不闻鸡犬之声,甚至见不到一个村民。在赣西北小城安义县群山之中,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 安义县境内多山,有“五山一水三分田”之说。散布在群山之中的村庄也大多有百年以上,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然而,晨报记者近日在安义县探访后发现,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村民一个个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庄,不再回头。原本世外桃源般的山村,几乎成了无人之境。 此前,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一个老人和一条狗、两只鸡作伴 他的两个儿子也走了,只有他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子,坚持留了下来。 从安义县城往北,沿着山路行驶约30公里,在一片片青黄相间的树林之中,几间黄墙红瓦的房屋映入人们的眼帘——这里就是新民乡南坑村所在地。 村口有一座破败的房屋,屋顶腐烂不堪,屋内长满了杂草。房子也许住过人,但现在已经荒废。再往村里走,不时可以邂逅一栋栋砖墙或者木制的房屋,还有的是两层高的蓝墙红瓦的小洋楼,然而这些房子无一例外都是空无一人。萧瑟的秋风中,这里更多了一层寒意。 村里的人到哪里去了?终于,在山坡上的一小块菜地上,记者见到了正在锄草的村民钟兆武。他的回答让人震惊——这个村子只剩下了他一个人。64岁的钟兆武头发已经花白,他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关于南坑村,他感情甚深。“村子始建于清朝末年,距今已经一百多年历史,我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十一代。”钟兆武谈起南坑村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清朝末年兵荒马乱,一户钟姓人家从浙江丽水躲避战乱来到这里,见此处山清水秀,便安顿下来,此后便发展成了南坑村。 南坑村有过辉煌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村里靠销售木材成为县里最富裕的村子。但随着国家禁止滥砍滥伐树木,财路被阻断之后,村民只得依靠土里刨食,但山里的土地实在少得可怜,平均每户人家还不到两分地,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为问题。无奈之下,村里人开始外出打工。 在钟兆武的记忆中,村里先后出现两次较大规模的外出打工潮。上世纪90年代末,村里的年轻人开始出去打工,后来四五十岁的人也跟着出去了,这样原本一百多人的村子走掉了几乎一半人家。到了2006年第二波打工潮来临时,又走了将近一半的村民,其中包括钟兆武的两个儿子。钟兆武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村子,坚持留了下来。 到2010年年底,随着村支书钟兆柳一家搬到县城,南坑村只剩下钟兆武一位村民,还有他养的一条狗和两只鸡。 11个自然村每个平均不足8人 走在村里,随处可见废弃的房屋,村庄正被萧条所吞噬。 南坑村并不是唯一的“空心村”,在安义县,不少村庄面临着村民流失而颓败的困境。 距南坑村仅有3公里的观坪村是另一个“空心村”。记者走访时发现,村里原本56户村民,现在只有3户有人,而且都是些六七十岁的老人。“青壮年都出去打工了,孩子也带出去了,就剩下几个老得走不动的还呆在村子里。”留守老人戴文告诉记者,村里那些空着的房屋很多已经空了好几年,甚至十多年没人住过了,老房子年久失修,渐渐腐坏。 戴文说,村里现在只有7个老人,最小的有64岁,最大的有80多岁。老人们年老多病,也做不了活,就像无人照料的老房子一样,慢慢地被岁月腐朽。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的是废弃的房屋,就是少见村民的身影,曾经生机盎然的村庄,正被一种萧条所吞噬。 曾参加过村庄人口调查的合水村村主任帅伟绅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合水行政村有居民816人,下辖六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现在常住人口不足80人,平均每个自然村不足8个人。其中,观坪自然村有56户村民,在家的只有3户7人;老基村30多户村民,现在只有12人;南坑村只有一户1人居住…… “这些村子立村大多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随着打工人员的增多,迅速成为空心村。”让帅伟绅忧虑的是,在全县10个乡镇中都存在“空心村”现象,有些地方甚至更严重。有些村庄已经整体荒废,成为无人村。 (本文转载时略有文字删改)
悠风宁号或者悠风号简介 悠风号(Euphonium)又叫粗管上低音号,音译又叫悠风宁号;区别巴里东号【(Baritone)细管上低音号】。大家都把悠风号或者巴里东号统称为上低音号,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管径差别: 悠风宁号(Euphonium)的内管径则约12.7mm~16.6mm,号口直径约为250.6mm~304.8mm。 内管设计:Euphonium则属于圆锥形设计,音色则偏向「暗、宽、厚」。 音色差异:Euphonium的构造和低音号相同,但音域比Tuba高上八度,它的共鸣位置几乎和Tuba相同,比较适合独奏用。 管径差别: 巴里东号(Baritone),的内管径大约为12.7mm~14.3mm,号口直径约为219.1mm~279.4mm; 内管设计: 以设计上来讲,而Baritone属于圆柱形设计的,音色会偏向「亮、窄、细」, 音色差异: Baritone的音色和长号比较接近,共鸣点也比较靠近管口,比较常用于管乐团中。 Euphonium通常有四个按键,也有三个或五个的设计。在这个家族,有一个常常被搞混的,就是Baritone和Euphonium的差异。Baritone的管径是12.7mm到14.3mm之间,Bell直径约219.1mm到279.4mm。Euphonium则大约是12.7mm到16.6mm,Bell直径约250.6mm到304.8mm.也就是Euphnium大多比Baritone的管径要宽。 所有的铜管乐器的内管(bore)都被设计成圆柱形(cylindrical)或是圆锥形(conical)。圆柱形内管的乐器,大部份的内管径都相同,只有在导管处(lead pipe)有些微的变化,以及在号口处(bell)向外展开,其音色具有明亮的色彩,小号、长号与巴里东号【(Baritone)细管上低音号】 即为此家族的代表。而圆锥形内管的乐器则有着递增的内管径,但是在转阀或是按键的部份,管径则是固定的(包含了每个转阀或按键的调音管,但是不包含主调音管),其音色比较柔和圆润,这家族的代表乐器为短号、柔音号、法国号、悠风宁号【(Euphonium)粗管上低音号】与低音号。 悠风宁号(Euphonium)也是英国人用的名字,在法国叫Saxhorn Bass,在德国叫Baryton或tenorbass,tenorbasshorn,tenor tuba。在意大利叫eufonio,flicorno basso,bombardino。 巴里东号(Baritone),是英文,在英国用的名字,或者叫Barytone。在法国叫Saxhorn Baritone,在德国叫Barytonhorn或Baryton (in bB调的意思),在意大利叫flicorno tenor或baritonno.
上低音号简介 管弦乐团独立成管乐团时,低音部只剩下低音号和长号,所以低音的和声并不健全。所以当时的人就想再发明一种低音乐器,那时的人就想 "看能不能发明个乐器来代替大提琴",而且又有一些人想说"既然要发明低音乐器干脆就延用低音号的形状来发明",所以就发明出上低音号,而且上低音号在高音的音域声音类似法国号,所以当法国号在管乐团代替弦乐部分的时后,上低音号也可以来代替法国号,因为上低音号兼俱两个重要角色所以渐渐取代中音号。 上低音号的外形与吹嘴均较下中音号大,并有四个音键,它有更广阔的低音域,音色和下中音号相仿,但如严格而论,它就是一种低音号(Bass)与低音号形状几乎相同,不过比低音号要小型一些,音比低音号高八度,音色和法国号有点样,不过比法国号低四度音,偶尔和法国号、小号一起吹主奏。上低音号和下中音号的本身均为降B调乐器,但如果使用低音表记谱,就视作C调乐器,若采用高音谱表,则须视为调的移调乐器。 上低音号分为Euphonium粗管上低音号和Baritone细管上低音号。 管径差别:   xk67Baritone的内管径大约为12.7mm~14.3mm, 号口直径约为219.1mm~279.4mm;   Euphonium的内管径则约12.7mm~16.6mm,号口直径约为250.6mm~304.8mm。 内管设计: 以设计上来讲,而Baritone属于圆柱形设计的,音色会偏向「亮、窄、细」, Euphonium则属于圆锥形设计,音色则偏向「暗、宽、厚」。 音色差异: Euphonium的构造和低音号相同,但音域比Tuba高上八度,它的共鸣位置几乎和Tuba相同,比较适合独奏用。 Baritone的音色和长号比较接近,共鸣点也比较靠近管口,比较常用于管乐团中。
新购唢呐之---新手安装知识(老手勿进) 前天新唢呐买回来,吹不响,一晚上没睡着觉,最后问淘宝店主还有网上查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指导,经过8小时爬格子在网上读,后来乘火车去市里琴行咨询,最终才明白过了,原来是哨子出问题了。呵呵,具体步骤写下来,为没有老师和帮助,充分自学的新手解决新唢呐回来后的问题。 1、网上买的唢呐(一套),自称天津乐器厂,黑檀木管子的,价格80元(含运费),寄来的部件----管子、喇叭碗、铜气芯、气盘(圆片)、哨子,还有一个袋子。 2、发现问题,圆片(气盘)装到气芯上,由于气盘的孔小,只能装进去一点点,于是哨子就套不到气芯上了,于是取下气盘,直接把哨子套到气芯上,但是还是吹不响,考虑到可能是没装气盘不响,于是查资料啊,问问题啊,整了几个小时,知道了,只用哨子都可以吹响,别说装在气芯上了,但是网上说芦苇哨子需要削才可以吹响,于是千试百试,而不得其解。 3、昨日早上带上唢呐直接坐火车(山区县,火车比汽车方便)上市里的琴行去咨询,结果人家一看就说,气盘的孔小了,哨子片厚了,芦苇不过关,于是买了一个气盘2元,买了3个D调的塑料哨子,花了6元,送我一个芦苇的哨子,教我削扇形的两侧,然后我装上塑料哨子,立马吹响了,连接上管子和喇叭,响声依旧。总算花钱买教训啊,还是实体店好啊,网上买的东西虽省钱,但是售后的费用贵啊。 新手必知总结如下:先装喇叭碗和管子,然后塞进去气芯,然后是气盘(圆片)孔塞进气芯,然后把哨子片圆头套在铜气芯上。嘴对着哨子扇形的那头吹。最好新手用塑料哨子,不用刀子削,直接就发响声。
新购唢呐之---新手安装知识(老手勿进) 前天新唢呐买回来,吹不响,一晚上没睡着觉,最后问淘宝店主还有网上查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指导,经过8小时爬格子在网上读,后来乘火车去市里琴行咨询,最终才明白过了,原来是哨子出问题了。呵呵,具体步骤写下来,为没有老师和帮助,充分自学的新手解决新唢呐回来后的问题。 1、网上买的唢呐(一套),自称天津乐器厂,黑檀木管子的,价格80元(含运费),寄来的部件----管子、喇叭碗、铜气芯、气盘(圆片)、哨子,还有一个袋子。 2、发现问题,圆片(气盘)装到气芯上,由于气盘的孔小,只能装进去一点点,于是哨子就套不到气芯上了,于是取下气盘,直接把哨子套到气芯上,但是还是吹不响,考虑到可能是没装气盘不响,于是查资料啊,问问题啊,整了几个小时,知道了,只用哨子都可以吹响,别说装在气芯上了,但是网上说芦苇哨子需要削才可以吹响,于是千试百试,而不得其解。 3、昨日早上带上唢呐直接坐火车(山区县,火车比汽车方便)上市里的琴行去咨询,结果人家一看就说,气盘的孔小了,哨子片厚了,芦苇不过关,于是买了一个气盘2元,买了3个D调的塑料哨子,花了6元,送我一个芦苇的哨子,教我削扇形的两侧,然后我装上塑料哨子,立马吹响了,连接上管子和喇叭,响声依旧。总算花钱买教训啊,还是实体店好啊,网上买的东西虽省钱,但是售后的费用贵啊。 新手必知总结如下:先装喇叭碗和管子,然后塞进去气芯,然后是气盘(圆片)孔塞进气芯,然后把哨子片圆头套在铜气芯上。嘴对着哨子扇形的那头吹。最好新手用塑料哨子,不用刀子削,直接就发响声。
新购唢呐安装知识(老手勿进) 前天新唢呐买回来,吹不响,一晚上没睡着觉,最后问淘宝店主还有网上查资料,都没有具体的指导,经过8小时爬格子在网上读,后来乘火车去市里琴行咨询,最终才明白过了,原来是哨子出问题了。呵呵,具体步骤写下来,为没有老师和帮助,充分自学的新手解决新唢呐回来后的问题。 1、网上买的唢呐(一套),自称天津乐器厂,黑檀木管子的,价格80元(含运费),寄来的部件----管子、喇叭碗、铜气芯、气盘(圆片)、哨子,还有一个袋子。 2、发现问题,圆片(气盘)装到气芯上,由于气盘的孔小,只能装进去一点点,于是哨子就套不到气芯上了,于是取下气盘,直接把哨子套到气芯上,但是还是吹不响,考虑到可能是没装气盘不响,于是查资料啊,问问题啊,整了几个小时,知道了,只用哨子都可以吹响,别说装在气芯上了,但是网上说芦苇哨子需要削才可以吹响,于是千试百试,而不得其解。 3、昨日早上带上唢呐直接坐火车(山区县,火车比汽车方便)上市里的琴行去咨询,结果人家一看就说,气盘的孔小了,哨子片厚了,芦苇不过关,于是买了一个气盘2元,买了3个D调的塑料哨子,花了6元,送我一个芦苇的哨子,教我削扇形的两侧,然后我装上塑料哨子,立马吹响了,连接上管子和喇叭,响声依旧。总算花钱买教训啊,还是实体店好啊,网上买的东西虽省钱,但是售后的费用贵啊。 新手必知总结如下:先装喇叭碗和管子,然后塞进去气芯,然后是气盘(圆片)孔塞进气芯,然后把哨子片圆头套在铜气芯上。嘴对着哨子扇形的那头吹。最好新手用塑料哨子,不用刀子削,直接就发响声。
小号家族简介 近代最常见的小号为B♭调小号(降B调),亦有C,D,E♭,E,F,G和A调的小号,也是铜管乐器当中音域最窄的乐器。而管弦乐团中最常见的是小号谱为C调,因此小号手需转用C调小号或使用其他调的小号然后转调;而C调的小号管身较短,吹出的音色较嘹亮。 自然号(Natural Trumpet):小号的前身,仅能吹奏泛音,无法演奏半音阶。 小号(Trumpet):常指降B调标准小号。 袖珍小号(Pocket Trumpet):也是降B调小号,管长相同,但号口(bell)口径一般来说稍小,管身弯曲也更多。偶可见于爵士乐演奏。 短号(Cornet):一般亦以降B调为使用主流。音色较小号柔美,受早期音乐家喜爱。尤其在美系国+家,由于与小号差异较小,多被小号替代,然于英法等地仍有正统的短号演奏流派,主要见于短号独奏以及英式铜管乐团,但在欧陆管乐曲目中仍属常见。 高音小号(Piccolo Trumpet):较小号高八度,音色了亮,常用于古典曲目中,如巴哈的勃兰登堡4号。有多种调性。 高音短号(Soprano Cornet):即为降E调短号,主要见于英式铜管乐团。 富鲁格号(Flugelhorn):或称柔音号(易与行进乐队中Mellophone中文译名混淆)、翼号,亦小号家族之一,音色远较小号柔和为其特色。1990年后之爵士乐亦常用此乐器。许多乐团在法国号人数不足时,用此代替。 另有室外行进乐队用的系列乐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