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 色相海
无相
关注数: 44 粉丝数: 370 发帖数: 44,150 关注贴吧数: 30
38部佛经指导我们如何修好三皈依 缘起: 皈依三宝是修学佛法的入门津梁,其 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因为只有佛法才能让我们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其余一切外道,无论其有多么高明,都只能让我们在六道中上下起伏继续轮转,所以我们要想彻底摆脱轮回的苦难,必须要保持高度警惕确保自己修学的真是佛法,而非误学了外道。 而皈依三宝则是修学佛法,远离外道的关键。所以,任何一个想要解脱的修行人都必须高度重视三皈依,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破三皈依。国人由于敬鬼神而远之的民族性,往往对于超越性的追求采取漠然搁置的态度,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上。所以,常常将各种宗教一视同仁,大而化之地认定“所有宗教都是劝人行善的”,只考虑宗教劝世维稳的功能,却无视其根本区别,热衷于玩三教合一,N教合一的游戏。 因此,国人常常对皈依三宝的理解有严重的错误,会将佛陀等同于世间的贤哲,将佛法等同于世间的真理,将对于僧团的皈依则更是曲解为个人崇拜,这当然会造成佛法的衰败。 之所以如此,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 因为种种原因,许多佛子很少阅读佛经,缺乏正法闻熏,因此容易受到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的误导。解决之道自然就是老实读经,依教奉行。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是我们对佛菩萨发出的誓言。我们应该谨守誓言,认真听闻佛陀金口亲宣的教法,如理作意,如法修行。
佛教90后也有高僧大德, 且成就甚高 导读:在这个和平美好的大时代背景下,这群年轻人能舍能放,毅然选择出家,在他们的发心出家的那一刻,就已经成就了,成就的是那一颗坚定虔诚的心,那一颗在修行路上坚定的解脱之心! 之前的新闻说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让90后跟出家联想到了一起,其实压根没半点关系!网友总结出佛系粉丝、佛系员工、佛系甲方甚至佛性前任,考试、恋爱、健身、网购等行为也找到了“佛系”的方式。佛系”现象是在亵渎佛家文化。“出家”“佛”这些词可不能随便拿来开玩笑,出家是为了寻求至高无上的真理,在于解脱自身与众生的痛苦。能放下家庭俗世,遁入空门,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自古以来出家人都是神奇且神圣的存在,出家人既不用兵役、劳役、也不用赋税,而且能得到在家人的供养与尊敬,这也是出家人的功德所致。出家功德,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在以往的中国,因为很多帝王将相都推崇佛法,且佛学大师辈出利于弘法,再加上战争频发和各种灾难问题,所以很多人就看破红尘,选择出家修行。历史发展到现在,社会动荡的因素已经过去了,目前的中华是一片美好,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在这种空前盛世的情况下,在这种社会诱惑最大的情况下,能选择出家的这批90后年轻人,说明内心是无比的坚定虔诚,以坚定勇猛之心修行,一定能早日成就获得甚深的佛法智慧! 在家的90后,已慢慢长大,他们已经逐渐的在社会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做出种种突出贡献。他们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出家的90后,智慧已日臻完善,修持功夫也逐渐增长,他们是佛门的中坚力量,会挑起弘法的任务,能荷担如来家业,续佛命脉!
青岛观音寺3月21-27日阅藏七 阿弥陀佛!大家好, 佛教经典分经、律、论三藏,佛陀一生言教就保存在经藏中,阅读佛经仿佛得遇法会,亲聆圣音。阅读佛经是学习佛法最直接的途径,更是末法时代树立正知正见、防止误入相似佛法的最可靠的依止方法。 阅藏共修,提倡一字一句认真阅读,以我们当下最准确规范的语言、最庄严美妙的音声、最清净无染的状态、满怀一颗至诚恳切、恭敬尊重、稀有难逢之心,缓缓如水地出声朗读。 我们真正能用于实修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能在寺院精进共修是相当宝贵的。珍惜和把握每一次可以学习提升的机会,共沐于三宝慈悲智慧之光明照注下,我们一起加油,欢欢喜喜努力吧!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三千佛宝忏:殊胜、庄严、难遇! 一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三劫三千佛缘起(出《观药王药上经》)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大众言。我曾往昔无数劫时。于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闻已合掌心生欢喜。复教他人令得闻持。他人闻已展转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一心敬礼。如是敬礼诸佛因缘功德力故。即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华光佛为首。下至毗舍浮佛。于庄严劫得成为佛。过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孙佛为首。下至楼至佛。于贤劫中次第成佛。后千人者。日光佛为首。下至须弥相佛。于星宿劫中当得成佛。佛告宝积。十方现在诸佛。善德如来等。亦曾得闻是五十三佛名故。于十方面各皆成佛。若有众生欲得除灭。四重禁罪。欲得忏悔五逆十恶。欲得除灭。无根谤法极重之罪。当勤礼敬五十三佛名号。......
恭请广大法师居士踊跃撰写佛经导读、读经心得 各位法师,各位师兄,大家好! 值此新年即将来临之际,大众阅藏网谨向广大出家法师、在家居士表示诚挚的感谢,感谢你们在2017年中给予我们的指导和支持,使得大众阅藏推广活动进展顺利,收获颇丰。 “为您读经”公号已经将第一辑短篇佛经汇编的4册216部佛经的所有经文诵读录音全部上传。(216部)无论身处何地,想要诵读经典,听闻佛法的佛子们,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手机,方便快捷地学习佛经了。 在新的一年中,为了进一步推广大众阅藏,大众阅藏网特恭请广大法师居士踊跃撰写佛经导读、读经心得,从而让佛子们读经阅藏变得更加容易。欢迎大家踊跃投稿,可以讲导读、心得用电邮发至:[email protected],也可以发在自己或者其他个人、寺庙、组织的佛教公号上,转发至:[email protected],我们将及时选择推送,让大家有更多机会亲近佛经,聆听佛陀的教诲。 撰写导读、心得的佛经,只要是真经,没有任何限制。我们目前已经录制了216部佛经的录音,志愿诵读的法师、居士们还在继续诵读录制,对于其他组织、个人诵读的佛经录音,我们也尽可能推送传播。如果您撰写导读、心得的佛经,已经有现成的诵读录音,我们就可以配上佛经经文诵读录音,推广效果会更好。如果暂时还没有诵读录音,我们会尽可能地寻找经文诵读录音,乃至专门恳请志愿者录制经文诵读录音,以便配合推送。 导读、心得可长可短,可详尽可简略,文字可直白可典雅,一切无碍。可以撰写单部佛经的导读、心得,也可以按照某一特定主题,将多部佛经汇编在一起,然后分别撰写导读、心得,总体推广。佛经博大精深,没有任何凡夫的导读、心得可以完全准确、全面地体现佛陀的教诲,所以有所不足是正常的,但是只要能给佛子一点点引导,能唤起佛子愿意阅读经典,听闻佛法的好乐,都是功德无量。“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不同的佛子,因为各自根性不同,因缘不同,不妨有不同的理解,可以启发不同的众生。 因此,恳请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不必过谦,踊跃投稿,推广佛经阅读,功德无量,只要是发心清净,一切都必将成为菩提道上的成佛资粮。 对此活动,如仍有疑惑需要详细了解者: 1、请发电邮到:[email protected], 2、或者加微信好友:yuezang999(大众阅藏),进一步垂询。谢谢
佛说,心灵鸡汤会致正法毁灭,应案本说经不舍正句 阅藏分享82、佛说,心灵鸡汤会致正法毁灭,应案本说经不舍正句 《佛说当来变经》说,末法时代,1出家人不学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不学习和讲说方等经典的空义,不讲般若波罗蜜和菩萨善权方便,不讲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2反而学习和讲说夹杂世间思想的佛书,或者浅显枝末的小经,或者讲世间做人做事的道理(心灵鸡汤是也),或者讲世俗政策主张。这些都是混乱佛法的根源。他们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容易解释世间的事,可以抓住人心,令其欢喜,因而获得名闻。3这样讲的结果是新学佛法的人、理解浅薄的人感觉很受用,觉得讲的很好很喜欢;对佛法有深入理解的人则不认可。4天龙鬼神看到这种情况很不欢喜,忧愁悲戚说,“佛法要灭了,才会让他们不用妙法度化众生,反而以僧宝的身份宣说杂句”。天人流泪离去。5由此正法渐渐被舍弃,渐渐的不再有精进修行的人了。这五件事令正法毁灭。 那么正确的讲经应该怎样做呢?若有比丘真心学修佛法,要捐弃文彩修饰,不要追求传播效果,不求名声远闻,讲话质朴、守住真诚,宣讲传播佛经原本(而非摘抄杂本)和甚深的经典。深奥的佛法自然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不用讲经的人多说,只要按照佛经原本的文字解说即可,不要舍离佛经正句。少加入自己的意思,自然会每每符合佛法,不失佛意。总之,心态要真诚老实,不要自己发挥。
全面指导在家出家修行的一部短经 阅藏分享79、全面指导在家出家修行的一部短经 《佛说进学经》讲了在家修行四事。1、孝事父母,和颜悦色,供养丰足;2、守持仁爱心和慈悲行,始终不杀生;3、布施接济穷苦人,没有吝惜,从不拒绝;4、遇到圣世,捐弃荣华富贵,出家修道。也就是孝顺、不杀、布施、出家四件事,也可以理解成四步。这四事是有智慧的人恒常遵行的,大丈夫所修行的,通达事理的人恒常奉行的,不才愚夫所不好乐的。 《佛说阿难四事经》也讲了在家修行的四事,1、慈心不杀;2、布施穷苦;3、医治病人;4、供养出家法师和修行人。和《进学经》对比,其中3、4都可摄于布施,四事对应于《进学经》的两事。前面增加更为基础的孝事父母,又把4的供养出家人改为出家修道。可见,《进学经》篇幅虽短,其实更丰富,而且有一定次第。只是没有展开详细解释。 《进学经》又讲了出家修行二事。1、静寂,如同贤人圣者那样静默禅定。2、博学,讲论深邃的法义。然后围绕博学讲到食施和法施,施饮食美味可以安其身命,讲解经典开显微妙的道理令其欢喜听闻。食施可以安身,法施可以让人解脱生死迁神涅槃。食施虽然给人快乐,但法施才是最究竟的。所以比丘要心念口演妙法,宣传出世的智慧,消除愚痴;既洗濯自心,又净除尘世的执著。如此令佛法永远长存,度脱无穷众生,这才能真正称为出家,具足智慧觉悟。 这部经文字简练,但对在家出家的修行有全面指导。
法师应按什么次第教诲信众?这也是初学者的学修次第 阅藏分享74、法师应按什么次第教诲信众?这也是初学者的学修次第 《佛说善生子经》中说:“沙門梵志又當以五事答布施家。何謂五?教誨以成其正信,教誨以成其戒行,教誨以成其多聞,教誨以成其布施,教誨以成其智慧。”这里有几层意思。 第一,居士布施供养出家人,出家人说法教诲作为报答。 第二,教诲不是仅仅说说,而要达到一定目标,要“成其……”。 第三,教诲有次第,依次为:成其正信,成其戒行,成其多闻,成其布施,成其智慧。 第四,以正信始,以智慧终,是教诲也是学修的次第。 第五,其中有多闻,处于正信到智慧的中间。已信佛、已持戒,再向上教他什么?多闻。阅藏就是多闻。实践中感觉到推广阅藏最适合的对象是已信佛的人,刚接触者不容易坚持。此经所说学修次第正好印证了这种感觉,具有指导性。 第六,正信、多闻、智慧三者这样排序很自然,构成了框架。持戒为什么在多闻前?因为没有持戒基础求多闻,容易恭高我慢。在多闻前先教诲持戒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推广阅藏不直接教戒律,但也要注意强调这一点。 第七,布施为什么在持戒之后?六度里可是布施在前持戒在后呀。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六度的布施是菩萨道的布施,这里正信之后的持戒指的是居士戒,不是菩萨戒,因为此经是《阿含经》的一品。所以,讲人天乘或小乘,持居士戒应排在布施之前;讲菩萨道,持菩萨戒应排在布施之后。 第八,布施又为什么在多闻之后?先布施陪福为多闻打基础不是很好吗?可能是因为没有多闻基础的布施发心不纯。比如为求消灾延寿布施、为超度布施、为求福报布施等等。接受教诲之前的布施就是这种。这样布施只是人天福报,连解脱道的清净布施都不算,更不要说菩萨道的布施了。多闻明理之后,才能真正清净发心布施。本经是《阿含经》的一品,这里的布施应该是指发心解脱的清净布施。 第九,布施后面就是智慧,这是把基础部分展开了,深奥部分都摄在智慧里了。作为《阿含经》的一品,概括在智慧下的内容应该包括戒定慧三学,其中戒是能导向解脱的戒,至少是八关斋戒。 第十,这个教诲框架完全可以扩展到大乘,按大乘解释概括在智慧下的内容应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戒是菩萨戒。故完整次第是:求福报布施→正信→持居士戒→多闻→菩萨道的布施→持菩萨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第十一,还有一个常见的次第是闻思修,既然已经出现多闻,那闻后面都是思和修所摄,应该是:求福报布施→正信→持居士戒→多闻→思(菩萨道的布施、持菩萨戒、忍辱、精进)→修(禅定、智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等行为都要由思想推动,故摄于思。 2015年下半年写,2018年1月15日星期一改
一部被忽视的“菩萨道次第经”;为什么佛道最究竟真实? 阅藏分享73、一部被忽视的“菩萨道次第经”;为什么佛道最究竟真实? 《菩提道次第广论》现在流传很广,说明这个主题适合现代人的根性。佛经中也有一部讲菩萨道次第,《私呵昧經》,又名《菩萨道树经》。为什么叫“菩萨道树”呢?此经以树的出芽、生长、开花、结实比喻菩萨修行成佛的各个阶段,所以是讲菩萨道次第的。 经中把菩萨道分成几个阶段:第一,未起菩萨意者行六事便起求。第二,已起意者得六意喜、六功德休息,行六度。第三,菩萨六事行,疾得无生法忍。第四,已得无生法忍,有六事得一切智。第五,成一切智,如来用六法住、六法灭度。如来有六功德非阿罗汉、辟支佛所及。 《广论》主要讲到发菩提心,而在这部经里,发菩提心只是第一步,一直讲到成佛。 经中还回答了一个非常深的问题:“为什么说佛道是最究竟真实的?”(云何无上正真道为谛?)这一问很关键,佛告诉我们一条路,这条路通往究竟真实,那为什么说这是究竟真实呢?回答非常简略,“眼耳鼻舌身意离色是为谛”。逻辑似乎是这样的:色是虚妄不实的,远离了一切虚妄,所以是究竟真实的。 《菩萨生地经》长者子差摩竭所问的关键词是“疾得无上正真之道”和“不起法忍”,此经后面主要讲如何证无生法忍。这是《菩萨道树经》中的一个阶段,可以作为补充。这两部经都是支谦译。可能在翻译时就有作为补充的考虑。类似的相关佛经互相补充,可能整理出一套相当完整、细致、可操作的道次第,而且全是佛说。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