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缕缕清风
秋天的缕缕清风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10
发帖数: 5,159
关注贴吧数: 111
陈小旺教学篇——太极拳基本功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qq.com%2Fx%2Fpage%2Fn03045yaylr.html%3Fref_vid%3Dl0190lw8lqe&urlrefer=232281ddbd806e7d76956cd2adba08aa
陈自军演练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Dg3OTU2M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b80e4b8b9f5fd03e447d4751f92cbdf1
陈自军演练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Dg3OTU2M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b80e4b8b9f5fd03e447d4751f92cbdf1
陈自军演练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Dg3OTU2M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b80e4b8b9f5fd03e447d4751f92cbdf1
陈自军演练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Dg3OTU2M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b80e4b8b9f5fd03e447d4751f92cbdf1
张东武 太极散手实战用法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7%2Fv_MTM3OTUxMTky.html&urlrefer=37aafec89155da5d2afdd698d6ec534d
张东武 太极散手实战用法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7%2Fv_MTM3OTUxMTky.html&urlrefer=37aafec89155da5d2afdd698d6ec534d
张东武 太极散手实战用法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7%2Fv_MTM3OTUxMTky.html&urlrefer=37aafec89155da5d2afdd698d6ec534d
张东武 太极散手实战用法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56.com%2Fu27%2Fv_MTM3OTUxMTky.html&urlrefer=37aafec89155da5d2afdd698d6ec534d
耿克利陈氏太极演示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gwNjY4MzYw.html&urlrefer=819adbd476ab852fe238b23f8ad518eb
耿克利陈氏太极演示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gwNjY4MzYw.html&urlrefer=819adbd476ab852fe238b23f8ad518eb
耿克利陈氏太极演示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TgwNjY4MzYw.html&urlrefer=819adbd476ab852fe238b23f8ad518eb
洪氏太极拳-8推手实战.flv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I0Nzc4Mzg0.html&urlrefer=29a6d73446e671c90cc65cfdfba36c97
洪氏太极拳-8推手实战.flv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I0Nzc4Mzg0.html&urlrefer=29a6d73446e671c90cc65cfdfba36c97
洪氏太极拳-8推手实战.flv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zI0Nzc4Mzg0.html&urlrefer=29a6d73446e671c90cc65cfdfba36c97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王二平陈式推手教学AB合并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NTIwNDc5Ng%3D%3D.html%3Ffrom%3Dy1.7-1-98.4.5-1.8-1-2-4-0&urlrefer=88464d096b4123bf1eff2169463f016f
王二平陈式推手教学AB合并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NTIwNDc5Ng%3D%3D.html%3Ffrom%3Dy1.7-1-98.4.5-1.8-1-2-4-0&urlrefer=88464d096b4123bf1eff2169463f016f
王二平陈式推手教学AB合并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NTIwNDc5Ng%3D%3D.html%3Ffrom%3Dy1.7-1-98.4.5-1.8-1-2-4-0&urlrefer=88464d096b4123bf1eff2169463f016f
王二平陈式推手教学AB合并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NTIwNDc5Ng%3D%3D.html%3Ffrom%3Dy1.7-1-98.4.5-1.8-1-2-4-0&urlrefer=88464d096b4123bf1eff2169463f016f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上下随、身法正、意气通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一、先谈身法正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立项、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都是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一旦行起拳来。一定要做到尾间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间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无论进退转换,才能稳健灵活,支撑八面。尾间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竖直,尾闾就无法中正,使轴心不稳,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才能随心所欲,舒展大方。 二、再谈上下随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随,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这就需要平时多练太极步。练习时,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摇晃僵直。前进时,脚不可前够;后退时,体重仍由实腿来支撑,不要出现体重随着退步同时后移,形成双重腿的现象。要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稳定和动态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上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心、脚掌、脚趾依次缓缓踏实:退步时脚尖先着地,再脚掌、脚心、脚跟依次缓缓踩实。由此可见,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变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多臼,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随。 三谈意气通 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一招一式要仔细揣磨,把每一式的动作方向与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难度动作要苦练基本功,经过千锤百炼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头脑冷静,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悠悠哉而缓缓行拳之,待艺臻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强调动作配合呼吸。虽然太极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的讲究,但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会造成“闭气”的毛病,影响放松,制约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还是自然呼吸为好,但要做到细、匀、深、缓。使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这才是意气真正通了,才能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上下随、身法正、意气通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一、先谈身法正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立项、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都是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一旦行起拳来。一定要做到尾间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间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无论进退转换,才能稳健灵活,支撑八面。尾间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竖直,尾闾就无法中正,使轴心不稳,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才能随心所欲,舒展大方。 二、再谈上下随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随,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这就需要平时多练太极步。练习时,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摇晃僵直。前进时,脚不可前够;后退时,体重仍由实腿来支撑,不要出现体重随着退步同时后移,形成双重腿的现象。要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稳定和动态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上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心、脚掌、脚趾依次缓缓踏实:退步时脚尖先着地,再脚掌、脚心、脚跟依次缓缓踩实。由此可见,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变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多臼,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随。 三谈意气通 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一招一式要仔细揣磨,把每一式的动作方向与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难度动作要苦练基本功,经过千锤百炼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头脑冷静,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悠悠哉而缓缓行拳之,待艺臻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强调动作配合呼吸。虽然太极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的讲究,但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会造成“闭气”的毛病,影响放松,制约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还是自然呼吸为好,但要做到细、匀、深、缓。使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这才是意气真正通了,才能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上下随、身法正、意气通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一、先谈身法正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立项、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都是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一旦行起拳来。一定要做到尾间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间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无论进退转换,才能稳健灵活,支撑八面。尾间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竖直,尾闾就无法中正,使轴心不稳,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才能随心所欲,舒展大方。 二、再谈上下随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随,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这就需要平时多练太极步。练习时,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摇晃僵直。前进时,脚不可前够;后退时,体重仍由实腿来支撑,不要出现体重随着退步同时后移,形成双重腿的现象。要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稳定和动态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上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心、脚掌、脚趾依次缓缓踏实:退步时脚尖先着地,再脚掌、脚心、脚跟依次缓缓踩实。由此可见,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变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多臼,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随。 三谈意气通 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一招一式要仔细揣磨,把每一式的动作方向与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难度动作要苦练基本功,经过千锤百炼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头脑冷静,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悠悠哉而缓缓行拳之,待艺臻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强调动作配合呼吸。虽然太极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的讲究,但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会造成“闭气”的毛病,影响放松,制约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还是自然呼吸为好,但要做到细、匀、深、缓。使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这才是意气真正通了,才能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DAxNjYyN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7d4d8143617f3448bea9e204e7fac0eb
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巧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DAxNTYyN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51be036e4c1d818ac4e86791b0f7f500
陈正雷陈式太极推手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DQ2MzQ0NTIw.html%3Ffrom%3Dy1.7-2&urlrefer=d316a7e2183dec91b52cf773dfb64a9f
陈自强太极拳新架一路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DQ2MzIyNzcy.html%3Ffrom%3Dy1.7-2&urlrefer=e6502781005919259aaa135880c6e7f6
赵艳芳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 赵艳芳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NDQzNTIwNDc2.html%3Ffrom%3Dy1.7-2&urlrefer=382a898dfb0f8bb324a6c21af1fd981a
张志俊陈式太极拳技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4ODk4MzA0M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5b82b7d66475f8d3a0a064628afbd455
张志俊郑州高级培训班推手技法 张志俊郑州高级培训班推手技法(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4ODg3NTI1Ng%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168e9f948d16bf3ae70d1e2ed9307a26
陈式太极拳动作分解及其技击法 陈式太极拳动作分解及其技击法(马虹— ) 视频来自: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4NjYyMTI0M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472bdaef9fbdce819d9b1082546efe92
马虹—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巧及功力训练 马虹—陈式太极拳推手技巧及功力训练 (一)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zI0NjQzMg%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7ff25abd3ec81c9810abe521c6939a2a
陈自强陈氏太极拳 陈自强陈氏太极拳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v.youku.com%2Fv_show%2Fid_XMTI3MTc0OTY0MA%3D%3D.html%3Ffrom%3Dy1.7-2&urlrefer=a02c6b626e98472f9b3cae7aa78ee77e
24 式混元太极拳动作口令及要点
24 式混元太极拳动作口令及要点
24 式混元太极拳动作口令及要点
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冯志强 心神虚静贯始终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以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入门的途经找到了,就要开始考虑如何开启和步入太极殿堂的大门。一方面要有太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在明师的指点下,才能掌握正确的练习要领和方法。 这里推荐给拳友的是冯志强老师1992年的著作陈式太极拳入门说要里的十二个章节,共有: (一)心神虚静贯始终; (二)中正不偏一气存; (三)以意行气心为主; (四)松沉入手求柔顺; (五)内外合一上下随; (六)虚实转换全在腰; (七)一松一紧济刚柔; (八)浑身俱是缠丝圈; (九)胸腹折叠运开合; (十)拿住丹田练内功; (十一)静心慢练是活桩; (十二)会练会养能成功。 此次完整地提供给大家。为便与学习和探讨,分为十二个主题发表。这里面有冯老反复搜索、回顾自己几十年间行功练拳的切身体会,据说有些例题是“以往秘不外传的窍要和成功经验之谈”。如果拳友们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就达到学习拳论的初衷。
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冯志强 心神虚静贯始终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以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入门的途经找到了,就要开始考虑如何开启和步入太极殿堂的大门。一方面要有太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在明师的指点下,才能掌握正确的练习要领和方法。 这里推荐给拳友的是冯志强老师1992年的著作陈式太极拳入门说要里的十二个章节,共有: (一)心神虚静贯始终; (二)中正不偏一气存; (三)以意行气心为主; (四)松沉入手求柔顺; (五)内外合一上下随; (六)虚实转换全在腰; (七)一松一紧济刚柔; (八)浑身俱是缠丝圈; (九)胸腹折叠运开合; (十)拿住丹田练内功; (十一)静心慢练是活桩; (十二)会练会养能成功。 此次完整地提供给大家。为便与学习和探讨,分为十二个主题发表。这里面有冯老反复搜索、回顾自己几十年间行功练拳的切身体会,据说有些例题是“以往秘不外传的窍要和成功经验之谈”。如果拳友们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就达到学习拳论的初衷。
陈式太极拳入门十二说要------冯志强 心神虚静贯始终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这是前辈太极拳家对太极阴阳哲理,以及太极拳理的高度总结和深刻概括,对怎样练好太极拳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太极拳入门的途经找到了,就要开始考虑如何开启和步入太极殿堂的大门。一方面要有太极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需要在明师的指点下,才能掌握正确的练习要领和方法。 这里推荐给拳友的是冯志强老师1992年的著作陈式太极拳入门说要里的十二个章节,共有: (一)心神虚静贯始终; (二)中正不偏一气存; (三)以意行气心为主; (四)松沉入手求柔顺; (五)内外合一上下随; (六)虚实转换全在腰; (七)一松一紧济刚柔; (八)浑身俱是缠丝圈; (九)胸腹折叠运开合; (十)拿住丹田练内功; (十一)静心慢练是活桩; (十二)会练会养能成功。 此次完整地提供给大家。为便与学习和探讨,分为十二个主题发表。这里面有冯老反复搜索、回顾自己几十年间行功练拳的切身体会,据说有些例题是“以往秘不外传的窍要和成功经验之谈”。如果拳友们能读有所得,读有所悟。就达到学习拳论的初衷。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本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站桩是个宝,天天离不了 大家都知道,欲知拳真髄,首有站桩起,如果想提高,必须要系统的练习,单从养生角度来讲,光站桩就可以了,我做个比喻,站桩如攒钱,那么攒钱的目的是干什么的,钱多了不能叫他长毛坏了吧,要把它利用起来买东西,那么买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试力,比如波浪试力,金龟岀水,蛇形手试力等,再说买东西的好与不好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发力,发力的好与不好是通过引力的条件发射来决定的,有的人发力很脆,穿透力很强,有的人却发不岀来这种脆力,原因是你没有系统的去练习,不练习又怎么能知道怎么能发岀这种力量呢?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普遍很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发不岀来这种力量呢?一句话,不整,也就是周身不协调,再做个比喻;新手刚学车时,油门,档位,离合,这三歩,缺一不可,油门加了,档位挂了,不松离合不行,他走不了,,档位挂了,离合松了,不加油门会熄灭,油门加了,离合松了,不挂档位也不行,我也学过车,亲有体会,这三者少一部位,即便车子行驶了也是一窜一蹦,所以练习大成拳和车子一样,要系统练习,站完桩就试力,试完力就引力,发力,这样才能达成整,一触即发。另外站桩是原料,如同一袋面粉,耍想使一袋面粉 放在盆里粘在一起,必须有水才成,试力就是水,成了一个整体了,然后在上锅蒸熟才好吃,这就是发力,所以芗老一在强调,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推手而懂,由发力而用。
站桩是个宝 站桩滋阴壮阳 ,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温养肌肉,锻炼神经。肾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肾是人身的小太阳,肾主骨,肾生血,血化精,精化髓,髓化精,精化血,肾是排毒器,肾是过滤器。 生长、发育、衰老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关系极为密切。 肾气旺盛则不易变老,变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越长。 随年龄的增长而肾精渐亏是导致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常导致肾中精气耗散过度,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早衰现象。 站桩是个宝、补肾最重要!
站桩是个宝 站桩滋阴壮阳 ,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温养肌肉,锻炼神经。肾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肾是人身的小太阳,肾主骨,肾生血,血化精,精化髓,髓化精,精化血,肾是排毒器,肾是过滤器。 生长、发育、衰老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关系极为密切。 肾气旺盛则不易变老,变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越长。 随年龄的增长而肾精渐亏是导致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常导致肾中精气耗散过度,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早衰现象。 站桩是个宝、补肾最重要!
站桩是个宝 站桩滋阴壮阳 ,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温养肌肉,锻炼神经。肾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肾是人身的小太阳,肾主骨,肾生血,血化精,精化髓,髓化精,精化血,肾是排毒器,肾是过滤器。 生长、发育、衰老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关系极为密切。 肾气旺盛则不易变老,变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越长。 随年龄的增长而肾精渐亏是导致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常导致肾中精气耗散过度,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早衰现象。 站桩是个宝、补肾最重要!
站桩是个宝 站桩滋阴壮阳 ,疏通经络,畅通气血。 温养肌肉,锻炼神经。肾被称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肾是人身的小太阳,肾主骨,肾生血,血化精,精化髓,髓化精,精化血,肾是排毒器,肾是过滤器。 生长、发育、衰老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关系极为密切。 肾气旺盛则不易变老,变老的速度也缓慢,寿命也就越长。 随年龄的增长而肾精渐亏是导致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常导致肾中精气耗散过度,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早衰现象。 站桩是个宝、补肾最重要!
陈氏太极拳历代传承
陈氏太极拳历代传承
练拳感悟 你在学套路,别人在学基本功 ; 你在学中级套路,别人在学基本功; 你继续在学高级套路,别人在学基本功 ; 当你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 ,别人已经在感受灵魂、感觉 、音乐了 ; 当你明白错误,回头练基本功的时候 发现之前的坏习惯太难纠正了。 希望你们能明白每天的基本功练习虽然枯燥、但是却是你进步的基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