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缕缕清风 秋天的缕缕清风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10 发帖数: 5,159 关注贴吧数: 111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朱天才大师答疑 提问1: 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人能不能练出太极功夫? 朱天才: 你看刚才我们说了什么叫功夫,什么是功夫的标准。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什么叫功夫? 我给你说说我的经验和我从小练拳的体会。我从小没有站过桩,为什么呢?小孩子站桩谁站得了呀,根本就站不了。我们老师讲练“活桩”,活的桩。什么叫活的桩?就是一个招数你做完就定在那里,一个懒扎衣、一个金鸡独立做完,就站在那儿不动,这叫活桩。 不要站死桩,什么叫站死桩?有些人年纪大了,练太极拳练不了;刚开始先站站,静下心来。好的老师就会给你讲先练练呼吸、站站桩。 在我们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站桩,都是练活桩,大家比赛看谁站的时间长,都站活桩。 话又说回来了,刚才那位先生讲的三四十岁开始练能不能练出功夫来?这要看你练哪个功夫。功夫有高低,你30多岁练得身体很好没有病这也是功夫;你说我能象闫芳一样噔噔就能把人发出去,这也算功夫,嘴皮子功夫。 至于说到高层次功夫,比如技击,你想一下世界上所有的运动员,拿世界冠军的30岁的有几个?我想没有几个人,40岁、50岁更没有人了吧。人家童子功就开始练,到30岁都当教练了,没有一个当运动员。如果你说现在我现在想练成杨露禅的功夫,我认为不太可能吧。第一,你没有这个时间。第二,你没有这个基础。 提问2: 假如有高功夫的老师来教这个30岁、40岁的,他下苦功按老师的路子走,他能不能练出一流的功夫?不一定是杨露禅。 朱天才: 好,我给你举个例子: 我有一个徒弟现在在上海教学, 40岁,天天要练功,就是不会打。那天我去了,他说师父我要学点小拳,练练闪、摔好不好?我说好啊,可以,你去吧,我给你写封信你去,看看你这个年纪还能不能练。就把他推荐到二毛(王战军)那儿去练。 他现在外形练的很好,劲走得也很好。结果去了之后两天就回来了,“师父你说的真对,我现在练不了了。我浑身都是痛的,没法子练。我上去跟人家练,人家10个小孩子跟我一起练,轮一圈再轮一圈,一个人10次呀!我只摔了两个就摔不动了。” 我认为大家有机会,像这边练过几年的,想知道什么叫下功夫的,你去陈家沟和咱十五六岁的小孩子摔摔,都摔不过他。什么原因呢?我们没有那样的长力的,没有那个耐力了,你根本就达不到那个顶峰。 我在香港有一个徒弟,是英国人。他是八九十年代在新加坡跟我学的,现在在教太极,他去了陈家沟,到那以后他看见小孩子,他那么高跟十五六岁最小的小孩子摔都摔不过人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小孩子他天天在摔,我们的力量不行了。 当然啦,你要是学点对付普通人的功夫还是可以学到的。真正说长力的不可能,现在的比赛就是比耐力,我们一到30岁以后耐力就没有了。你想一想,下工夫一定是最好的,能够练到什么样的功夫?可能是比别人好一点,真正练到像那个四两拨千斤,遇到不会的轻轻松松很自然就出来了,遇到会的就不可能了。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上下随、身法正、意气通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一、先谈身法正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立项、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都是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一旦行起拳来。一定要做到尾间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间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无论进退转换,才能稳健灵活,支撑八面。尾间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竖直,尾闾就无法中正,使轴心不稳,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才能随心所欲,舒展大方。 二、再谈上下随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随,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这就需要平时多练太极步。练习时,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摇晃僵直。前进时,脚不可前够;后退时,体重仍由实腿来支撑,不要出现体重随着退步同时后移,形成双重腿的现象。要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稳定和动态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上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心、脚掌、脚趾依次缓缓踏实:退步时脚尖先着地,再脚掌、脚心、脚跟依次缓缓踩实。由此可见,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变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多臼,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随。 三谈意气通 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一招一式要仔细揣磨,把每一式的动作方向与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难度动作要苦练基本功,经过千锤百炼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头脑冷静,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悠悠哉而缓缓行拳之,待艺臻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强调动作配合呼吸。虽然太极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的讲究,但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会造成“闭气”的毛病,影响放松,制约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还是自然呼吸为好,但要做到细、匀、深、缓。使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这才是意气真正通了,才能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上下随、身法正、意气通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一、先谈身法正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立项、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都是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一旦行起拳来。一定要做到尾间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间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无论进退转换,才能稳健灵活,支撑八面。尾间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竖直,尾闾就无法中正,使轴心不稳,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才能随心所欲,舒展大方。 二、再谈上下随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随,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这就需要平时多练太极步。练习时,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摇晃僵直。前进时,脚不可前够;后退时,体重仍由实腿来支撑,不要出现体重随着退步同时后移,形成双重腿的现象。要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稳定和动态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上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心、脚掌、脚趾依次缓缓踏实:退步时脚尖先着地,再脚掌、脚心、脚跟依次缓缓踩实。由此可见,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变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多臼,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随。 三谈意气通 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一招一式要仔细揣磨,把每一式的动作方向与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难度动作要苦练基本功,经过千锤百炼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头脑冷静,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悠悠哉而缓缓行拳之,待艺臻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强调动作配合呼吸。虽然太极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的讲究,但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会造成“闭气”的毛病,影响放松,制约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还是自然呼吸为好,但要做到细、匀、深、缓。使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这才是意气真正通了,才能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练太极拳如何做到上下随、身法正、意气通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快慢相间,刚柔并济,舒展大方;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静如山岳岿然不动,动若江河滔滔不绝,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要达到这个水平,必须做到身法正、上下随、意气通。 一、先谈身法正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身法正,必须从预备式开始,立项、下腭微收、松肩、垂肘、含胸拔背、松腰松胯、敛臀、目视前方.这都是练太极拳必须知道的常识,勿需多谈。一旦行起拳来。一定要做到尾间中正和内外三合,这是身法正的重要保证。只有尾间中正,才能“立如秤准,活似车轮”,无论进退转换,才能稳健灵活,支撑八面。尾间中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腰脊要竖直,要保持“立身中正”。如腰不竖直,尾闾就无法中正,使轴心不稳,不是前俯就是后仰,不是左偏就是右倚。腰为一身之主宰,能做到松腰松胯、气往下沉,两腿两脚才能有力,下盘才能稳固,腰腿才能灵活,动作才能随心所欲,舒展大方。 二、再谈上下随 行拳走架中要想做到上下相随,还要做到虚实分明。也就是一定要弄清两腿的虚实变化,进而明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处处都有一虚实的道理”。只要一动,就分虚实。实的一腿稳定扎根,支撑全身重量,虚的一腿才能进退自如,协调有序。这就需要平时多练太极步。练习时,上身不可挺拔起浮,腿不可摇晃僵直。前进时,脚不可前够;后退时,体重仍由实腿来支撑,不要出现体重随着退步同时后移,形成双重腿的现象。要时刻保持身体的中正稳定和动态平衡,不能上下起浮,忽高忽低,摇摆不定。上步时脚跟先着地,再脚心、脚掌、脚趾依次缓缓踏实:退步时脚尖先着地,再脚掌、脚心、脚跟依次缓缓踩实。由此可见,太极拳一招一式的变换和虚实的转变都是渐变,而不是突变,这样,细腻的动作才能做出来。如此苦练多臼,两腿必然增劲,下盘自然稳固,上下自然相随。 三谈意气通 练太极重意不重形,但必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先求舒展,再求紧凑,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要循规蹈矩,明规矩而守规矩。一招一式要仔细揣磨,把每一式的动作方向与作用真正弄懂弄清楚,并且做到位。高难度动作要苦练基本功,经过千锤百炼努力做到,这样才能达到形似。如何提高到神似呢?首先要做到心静体松,头脑冷静,自始至终以神领形,实中求虚,动中求静,悠悠哉而缓缓行拳之,待艺臻上乘之时,即可脱规矩而合规矩。 行拳走架要自然呼吸,一般不强调动作配合呼吸。虽然太极拳呼吸有“起吸落呼,蓄吸发呼,开吸合呼”的讲究,但是强求动作配合呼吸会造成“闭气”的毛病,影响放松,制约功力,此乃行拳之大忌。拳论云:“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在行拳走架中,还是自然呼吸为好,但要做到细、匀、深、缓。使中气贯足,重心下降,体外舒展无压抑之处,体内顺畅无憋闷之感,这才是意气真正通了,才能达到“聚气凝神,形神统一”的境界。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怎样才算打好了 ---张东武    练好太极拳有怎样的身体、心理状态呢?就是要有一种“太极状态”。王宗岳认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指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太极状态”是一种动与不动之间的临界状态,一开一动生出阴阳,一合一静回归无极,“无极”生“太极”。这就是“太极”。   太极拳富有哲学思想,是高雅的人体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太极拳运动特点是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沉匀慢,开合有序,刚柔相济,静似泰山巍峨,动如行云流水。打好太极拳可以感受其艺术的高雅,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美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让身心健康。那么,怎样才能把太极拳练到如此美妙的意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身型要中正  1、头要虚领顶劲,下巴内收。   头往上顶,是为了防止头乱晃的,是意念控制,不要用力往上顶,否则就违反了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下巴内收是为了防止头上顶了,而出现脸后仰现象,这就要求后脖子贴衣领。 2、沉肩坠肘,头与肩形成对拉劲。 沉肩坠肘是为了控制气上浮、脚下飘,不然就违反太极沉稳的特点。沉也不是玩命下沉下坠,而是要与头上顶的劲相等,形成阴阳对拉,沉过了就会僵硬,就会违反太极拳松活的特点。 3、含胸拔背,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 含胸拔背是为了防止开得太很,使太极拳打得不仅不美,而且实战中会让人钻进你的身体“大本营”。含胸不是猫腰,而是打拳时两手臂前送里合,两肩前裹,有抱大树的感觉。这个特点在太极竞技推手中作用很大,合得住是胜的保障。陈兆奎就说,谁先合得住,谁先赢。 4、腋下旋空,有夹鸡蛋的感觉。 腋下旋空是为了防止丢掉棚劲,打太极拳时始终要有棚劲,这种棚劲也是用意不用力的。腋下不旋空,腋下就夹死,就会违反太极圆活的特点,实战中缺乏防御的作用。这就要求太极拳运动时我们的腋下要有一种夹鸡蛋的感觉。 5、松胯圆裆,两膝内合 松胯圆裆是太极拳沉稳的保障。能松胯,身体才会下沉,下沉才会身稳,这是相辅相成的。两膝内合是为了防止出现“角裆”角裆力点不稳,与圆裆背道而驰。这里说明一下“塌腰”问题,如果打拳时往前塌,是偷懒的表现,这与太极拳要求后撑命门是相违背的。我们所说的打太极拳要“塌腰”,是指腰松往下塌,与松胯是一致的。 二、气沉丹田,后撑命门。 中国功夫无论是何门何派何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气沉丹田。什么是气沉丹田,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气沉丹田是指气沉前下丹田,也就是肚脐下三指处。我认为气沉丹田不仅是指气沉前下丹田,还要气沉于后丹田,也就是把命门撑起来。实际上,气沉前下丹田只是为了意守丹田,养气。而气沉后丹田则是为了用气,气沉后丹田时,你感觉腰部混圆,力量很大,打起拳来就会轻灵沉稳,若是实战会有爆发力,也是产生太极内功的表现。因此,太极拳行拳走架时,能够做到气沉前下丹田,就算入了太极拳的大门,而气沉后丹田,撑起命门,让后腰鼓起来,才算登上了太极拳的高级学府。 三、内外相合,身心合一。   内外相合,身心合一,是太极拳外三合和内三合的统一。 外三合,即打太极拳时,身架中的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一般情况下,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对应,近乎垂直,正所谓上下相随。 练好太极拳的外三合非常重要,有了外三合,拳架外观才漂亮,也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前提。 内三合,即心(神)与意相合,意与气相合,气与劲相合。这是产生太极拳内功的必备的前提,也是太极拳内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神)与意相合,是你心想与意念的结合,打拳没有似有人,假设你前方有人与你实战或推手,你要对他进行化解或是进攻。 提到意与气相合是指打拳时,以行导气,以气催行。以行导气是指意念中让体内的气以丹田为中心做阴阳旋转,体外好像用手旋转一个气团。以气催行是指用促使肢体运动,或是加速,形成外在的胸腰折叠。 气与劲相合,要求做冲拳和打掌的动作时,松胯、下沉、放松、蓄力,将丹田气上提到后背,再沉送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拳或掌才发出。在腿法上,脚的发力更要从丹田提气到后背,然后沉到后腰,再沉到地面,地面产生反作用力后,做蹬脚、分脚、擦脚、翻身二起、双震脚、旋风脚、双摆莲十字摆莲等,这样身体非常稳。 四、圆润顺畅,轻灵虚无。 太极图是一个圆,浑然一体,阴阳之母,自身能够周而复始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永不停止。因此,太极拳的行拳走架,处处要求圆润顺畅,步法圆弧,肢体圆中有圆,圈中有圈。打太极拳除要求手臂做圆型运动外,还要有轻灵虚无的感觉,感觉身体无分量,“我身在动,不知是我身”。即使人蹿起来,而落地也很轻稳,如高空鸟着陆。 怎样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呢? 这要求平时多站桩,增加腰腿的力量,气沉丹田。打拳时大脑要空灵,精神集中,感觉静得头发竖起,眼神显灵眼。身体放松,动作用意不用力,使气下沉到腹部以下,全身虚灵,感觉身体没有重量,而脚却要下踩,粘住地,特别是发力动作。在太极拳动作转换时,要气柱下沉到地,裆走下弧,入静沉气,手的梢节领进,让身体转动,做下一个动作。  总之,按上面要求去练太极拳,通过自身苦练、领悟,就能够掌握腰腹的开合,清楚阴阳的变化,打出一手漂亮的太极拳,使人有精气神,气宇轩昂。如果你想进一步提高,学到真功夫,最好找名师求教。那样,省时少力,内功上身快。韩愈说过:道之所存,师之所在。练好太极拳光靠看书和观录像,是难以悟出太极拳真谛的,还可能练出偏差。因此,为了提高太极拳技艺,把太极拳修炼的更好,谁有真功夫,就向谁学习。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本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基础知识: 有: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进步、退步、侧行步等步法,无极、开合、升降、虚步等桩法,这些方法构成太极拳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太极拳基本功,能使太极拳技术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提高动作规格的规范化,为进一步学习太极套路打下扎实的基础。 基本技术  (一)手型   1.拳:五指卷屈,自然握拢,不要过紧,用力自然、舒展。   2.掌:五指自然伸直微分,虎口撑圆,掌心内凹。 3.勾: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二)手法 1.掤:屈臂成弧形,横于体前肘关节下垂,掌心向内,高于肩平,力达前臂外侧。   2.捋:两臂稍屈,掌心斜相对,两掌由前向后划弧摆至腹前。   3.挤: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贴近屈臂手腕内侧,手心向前,两臂同时向前推出,两臂撑圆,高不过肩,力达前臂。   4.按:两臂由屈而伸,两手由后向前弧形推按,沉腕舒指,掌心向前,高不过肩,力达两掌。   5.打拳:拳从腰间内旋向前打出,力达拳面。拳眼向上为立拳,拳心向下为平拳。   6.栽拳:拳从上向前下打出,拳面斜向下,力达拳面。   7.贯拳:拳从侧下方向斜上方弧形横打,臂微屈,拳心斜向下,力达拳面。   8.撇拳:拳从上向前翻臂打出,拳心斜向上,高与头平,力达拳背。   9.分掌:两手由合抱向前后或左右分开,两臂微屈。   10.搂手:一掌由腹前经膝向外横搂,掌心向下。   11.推掌:掌从肩上或胸前向前推出,肘部放松微屈,掌心向前,指尖向上。   12.穿掌:掌沿另一手臂或大腿内侧伸出,指尖朝前。   13.云手:两掌在体前,依次由里向外向上交叉划立圈,低不过裆,高不过头。   14.架掌:屈臂上举,掌架于额前上方,掌心斜向外。   15.撑掌:两掌上下或左右分撑,对称用力。   16.压掌:拇指向内,掌心向下,横掌按压。   17.托掌:掌心向上,由下向上托举。   18.挑掌:由指尖向前过渡到指尖向上,侧立掌由下向上 挑起,高与眉齐。 (三)步型   1.弓步:两脚前后分开,前腿屈膝,大腿斜向地面,脚尖向前,膝与脚尖,上下相对,后腿自然伸直,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   2.虚步:后腿屈膝半蹲,脚尖斜向前,全脚着地,前腿稍屈,用前脚掌或脚跟着地。   3.仆步:一腿屈膝全蹲,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另一腿向体侧自然伸直,脚尖内扣,全脚着地。   4.半马步:前脚直向前微内扣,后脚横向外,两脚相距约三脚长,全脚着地。两腿屈蹲,大腿高于水平,重心偏于后腿。   5.歇步:两腿交叉屈蹲,前后相叠,前脚全脚着地,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   6.丁步:两腿半蹲并拢,一脚全脚着地支撑,另一脚以前脚掌着地点于支撑腿脚内侧。  (四)步法   1.上步:后脚经过前脚(支撑脚)内侧向前上步。   2.退步:前脚经过后脚(支撑脚)内侧后退一步。   3.跟步:后脚向前跟进半步,不越过前脚。   4.侧行步:两脚平行连续侧向移动。   5.摆步:脚尖外摆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外八字形。   6.扣步:脚尖内扣上步落脚,与后脚成内八字形。   7.碾脚:以脚跟或脚掌为轴转动。   (五)腿法   1.分脚:支撑腿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然后小腿上摆,腿伸直,脚面绷平,高过腰部。   2.蹬脚:支撑脚微屈站稳。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上摆,脚尖回勾,用脚后跟蹬出,脚高过腰部。   (六)身型   1.头:微有向上顶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表情端正,眼平视,嘴轻闭,舌抵上颚。   2.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僵硬。   3.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仰。   4.肘:自然弯曲垂沉,防止扬肘、直臂。   5.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6.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7.背:舒展伸拔,不可弓驼。   8.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9.脊:中正坚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10.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   11.胯:松正含缩,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12.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旋转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七)身法   身体保持中正安舒,旋转松活,不偏不倚,自然平稳;动作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上下相随,虚实分明,不可僵滞浮软,忽起忽落;姿势要舒展大方,完整贯串。   (八)眼法   要思想集中,意念引导。定势时,眼平视前方或注视两手;换势时,眼与手法、步法、身法协调配合。势动眼随,神态自然。
站桩是个宝,天天离不了 大家都知道,欲知拳真髄,首有站桩起,如果想提高,必须要系统的练习,单从养生角度来讲,光站桩就可以了,我做个比喻,站桩如攒钱,那么攒钱的目的是干什么的,钱多了不能叫他长毛坏了吧,要把它利用起来买东西,那么买东西是什么呢?就是试力,比如波浪试力,金龟岀水,蛇形手试力等,再说买东西的好与不好指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发力,发力的好与不好是通过引力的条件发射来决定的,有的人发力很脆,穿透力很强,有的人却发不岀来这种脆力,原因是你没有系统的去练习,不练习又怎么能知道怎么能发岀这种力量呢?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很普遍很关键的一个问题,那么为什么发不岀来这种力量呢?一句话,不整,也就是周身不协调,再做个比喻;新手刚学车时,油门,档位,离合,这三歩,缺一不可,油门加了,档位挂了,不松离合不行,他走不了,,档位挂了,离合松了,不加油门会熄灭,油门加了,离合松了,不挂档位也不行,我也学过车,亲有体会,这三者少一部位,即便车子行驶了也是一窜一蹦,所以练习大成拳和车子一样,要系统练习,站完桩就试力,试完力就引力,发力,这样才能达成整,一触即发。另外站桩是原料,如同一袋面粉,耍想使一袋面粉 放在盆里粘在一起,必须有水才成,试力就是水,成了一个整体了,然后在上锅蒸熟才好吃,这就是发力,所以芗老一在强调,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推手而懂,由发力而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