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缕缕清风 秋天的缕缕清风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10 发帖数: 5,159 关注贴吧数: 111
这些都是病,学拳路上请远离 当前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在众多学练太极拳的人中,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是抱着强身健体的目的来学习的,当然也有不少是为了学到技击技能来学习的,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是纵观学练太极拳的人当中,有不少拳友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很难看到太极拳之门。举例如下: 1、凭一时兴趣。主要表现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空就练两趟,没空就算。 2、急于求成。主要表现是心静不下来,一口想吃成胖子,今天跟这个老师学几招,明天跟那个老师学几招,学来学去学不好,心里责怪自己太笨。 3、囫囵吞枣。主要表现是陈杨吴武孙和国编套路都会,再加上刀枪棍剑扇等,样样都能舞起来,但样样都不精。 4、闭门造车。主要表现是不请教老师,不与拳友交流,完全是自己看书、看光碟,自己捉摸,自我陶醉。 5、浅尝辄止。主要表现是会了套路后,每天就独自练练,不再深人研究对不对,不再请教老师,不与拳友交流。 6、本末倒置。主要表现是练了一两年或两三年拳后,就重点练推手,拳就不练了,一门心思找人推手。 7、夸夸其谈。主要表现是拳理讲得头头是道,似乎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可拳架一打,毛病百出。 8、好大喜功。主要表现是凡是有太极拳比赛的,都去参加,金牌银牌一大堆,成绩辉煌。 9、埋头盲练。主要表现是不读拳理,不看书,跟着拳友一个劲地苦练,练到后来练错了,再改再练,老走弯路。 10、见异思迁。主要表现是今天看别人练这个拳好,就去学这个拳,明天看那人练这个剑好,就去学那个剑,不能始终如一。 11、自作聪明。主要表现是身上有了一点体悟,就洋洋得意,敢说一些大师不敢说的话,似乎自己比大师高明。 12、怨天尤人。主要表现是自己进步不快,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埋怨老师不教不指点,埋怨拳友不肯说。 13、任性固执。主要表现是对老师的教诲采取有选择的吸取,对拳友的言论固自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唯我独尊。 14、爱走捷径。主要表现是不愿下苦功夫去练,总是在寻找什么秘诀,幻想找到秘诀后一夜时间功夫大长。 15、不愿付出。主要表现是一听说要交学费或与太极拳有关的费用了,就往后退,说是免费的直往里钻。 16、好高骛远。主要表现是不顾自己身体的实际条件,违反自然规律,超负荷运动或学练一些与自己身体和年龄不相符的拳技,这一点中老年者特别要注意。 综上所列,只是众多现象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表现在外的一些现象,还有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作和练拳时间的矛盾问题;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不能坚持,半途而废的问题等等,不再一一列举。至于练到内里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了,要处处细心揣摩才行,如果要把练太极拳内在规律时的误区列出来,文字的表述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这些都是病,学拳路上请远离 当前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好事。在众多学练太极拳的人中,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年人都是抱着强身健体的目的来学习的,当然也有不少是为了学到技击技能来学习的,这都是正常的,也是应该的。但是纵观学练太极拳的人当中,有不少拳友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如不及时纠正,很难看到太极拳之门。举例如下: 1、凭一时兴趣。主要表现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空就练两趟,没空就算。 2、急于求成。主要表现是心静不下来,一口想吃成胖子,今天跟这个老师学几招,明天跟那个老师学几招,学来学去学不好,心里责怪自己太笨。 3、囫囵吞枣。主要表现是陈杨吴武孙和国编套路都会,再加上刀枪棍剑扇等,样样都能舞起来,但样样都不精。 4、闭门造车。主要表现是不请教老师,不与拳友交流,完全是自己看书、看光碟,自己捉摸,自我陶醉。 5、浅尝辄止。主要表现是会了套路后,每天就独自练练,不再深人研究对不对,不再请教老师,不与拳友交流。 6、本末倒置。主要表现是练了一两年或两三年拳后,就重点练推手,拳就不练了,一门心思找人推手。 7、夸夸其谈。主要表现是拳理讲得头头是道,似乎什么都会,什么都懂,可拳架一打,毛病百出。 8、好大喜功。主要表现是凡是有太极拳比赛的,都去参加,金牌银牌一大堆,成绩辉煌。 9、埋头盲练。主要表现是不读拳理,不看书,跟着拳友一个劲地苦练,练到后来练错了,再改再练,老走弯路。 10、见异思迁。主要表现是今天看别人练这个拳好,就去学这个拳,明天看那人练这个剑好,就去学那个剑,不能始终如一。 11、自作聪明。主要表现是身上有了一点体悟,就洋洋得意,敢说一些大师不敢说的话,似乎自己比大师高明。 12、怨天尤人。主要表现是自己进步不快,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埋怨老师不教不指点,埋怨拳友不肯说。 13、任性固执。主要表现是对老师的教诲采取有选择的吸取,对拳友的言论固自己见,听不得不同意见,唯我独尊。 14、爱走捷径。主要表现是不愿下苦功夫去练,总是在寻找什么秘诀,幻想找到秘诀后一夜时间功夫大长。 15、不愿付出。主要表现是一听说要交学费或与太极拳有关的费用了,就往后退,说是免费的直往里钻。 16、好高骛远。主要表现是不顾自己身体的实际条件,违反自然规律,超负荷运动或学练一些与自己身体和年龄不相符的拳技,这一点中老年者特别要注意。 综上所列,只是众多现象的一小部分,而且只是表现在外的一些现象,还有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工作和练拳时间的矛盾问题;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不能坚持,半途而废的问题等等,不再一一列举。至于练到内里的时候,更要小心谨慎了,要处处细心揣摩才行,如果要把练太极拳内在规律时的误区列出来,文字的表述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转] 浑圆桩和塌腰的秘密--- 浑圆桩和塌腰的秘密: 很多朋友都站浑圆桩,但是见了面看到的,没有一个站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含胸”。无论站桩还是打拳,中线要正直是最根本的,不然任脉督脉中脉如何正常运行?含胸的概念太误人,凡是认为胸要含起来的,都会站成佝偻背,前任后督都是弯曲的,时间长了身体会出问题的。这不是小问题,而是个严重的问题。想教给别人,首先自己得先练对了,而且在自己身上有了验证,否则误教误学,人家练出毛病来,是要承担因果的。一个最基本的涵胸拔背就这么多人搞错;还有那个塌腰,如今也成了秘密,真是令人无语。站浑圆桩得先站直溜了,一条垂直线不能丝毫含糊。虚灵顶劲和塌腰是一对劲,是为了把脊柱关节层层拉开。涵胸拔背也是一对劲,左右肩膀横向拉开,稍微向后,两片肩胛骨有相贴之意,而后放松肩膀,也即所谓沉肩,这样肩关节才能打开。胯骨横抽,再坐胯,才能打开胯关节。这几个地方没打开,练不出真东西。中线笔直,后脑勺-尾椎骨-脚后跟一条线,这是最基本的姿势要求。呼吸以踵的意思,很多人不明白。按照上面说的规矩站好了,重心放在脚后跟,内里的呼吸带动气血运行,都是从脚跟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秘密。你站得前仰后合的,气血走得就不对了。所以,形意拳讲究九要,规矩差一点都不行,错了就出问题。肩膀打开了,胸部也就最大程度地自然打开,这个才是“涵”胸。有容乃大,往里头一瘪,说不好听话那是在慢性自杀。后面中线笔直,前面做到涵胸了,即所谓前虚后实,一呼吸自然入丹田,也就做到了下实上虚,身体的阴阳分得才清楚。道家的东西就是揽阴阳为我所用,身体里虚实不分,如何去炼这个阴阳呢?身上姿势对了,双手一环抱,尽量成园,掌心对着自己胸部,五指自然分开成势。膝盖微微下蹲,蹲到什么程度?全身感觉浑圆了就成,这就是浑圆桩的根骨所在。你按照我说的要求都站对了,慢慢往下蹲,全身有了圆球一体的感觉,这个时候刚刚好。有的门派有高中低姿态各种浑圆桩,系为练拳所设,彼道非吾道。正确的塌腰,是命门以下区域整体向下沉,与头顶上领是一对相反的劲。塌腰做对了的,自动提肛,肛门自动就封上了,不是你自己做作地去关上。自动提肛,海底穴与百会穴遥遥呼应,这个才是做到了真正的提肛。以此做到了中线笔直,上中下丹田就在一条线上,气路才真正畅通。这点很重要,也是天大的秘密。站桩也是实际功夫,从一开始几十分钟到最后几个小时,按照三年来计划,不需要急功近利。只要站对了,身体里马上就有反应。站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自己得了真实好处,就能长期坚持,不然就不是真东西。站桩有了所得,可以配合打坐,再加上一套太极拳,这辈子健康长寿的足够用了。武术是一种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武术需要练,其实也是研究。我们学习一个门派的功夫,更多的是钻研其内在,这个乐趣才大。内家拳是道家性命双休的东西,练对了就给你带来身心上实实在在的好处。没得着好处的,肯定是没练对。放松,是在间架正确基础上的放松,不然就是松懈,毫无用处。间架正确了站得太紧也不行,所以它两个是辩证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头。内家拳修身养性,练出真东西来的肯定是德行高深之人。如今找明白师傅不易,应先看其人品、气度和涵养,绝无偏差之理。入门要从最基础的开始练起,好高骛远的绝无成就。做不到一下子就无思无欲无形无相的,也不要气馁,绝大多数人都差不多的,不妨就去老实念佛。等到以一念能代万念时,自然也就清静了。且念佛都有感应。人都想求功能,切不可去搞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只要念佛到一心至诚处,自然该来的都来。站站桩,练练拳,念念佛,真想不出来还有比这些更实际的了。人生最大的快乐来自于真正的清净,无论打坐还是站桩,亦或是行拳,真到了一尘不染的时候,那个清净和快乐就来了。几乎所有人都没那个本事修到吕洞宾那样,所以就老老实实把人做好,然后行一些实际的功夫。活着时健康,死了转生极乐,这条路既现实又有保证,比每天做着大罗金仙的梦安全多了。看到太多的人对气脉、功能、身体里的景象感兴趣。如果我现在告诉你,那是条不归路你信吗?这个身体是个工具,用完了是要扔掉的,连释迦摩尼最后也都要走这条路,我们为什么那么执着,就一定要做到即身成就呢?没有遇上好的机缘,是不好随便发春梦的,练出问题可不象遛弯那样随便可以回头,要谨慎从事。带着有所得的心去修无为法,如同买几十块钱水果去庙里求神佛菩萨保佑发大财升大官全家幸福安康,有用吗?那个专门去烧香的回来路上出车祸死全家。你带着成仙的梦整天去搞气脉,搞五眼六通。今天这里动了,明天那里热了,告诉你,都是欲望之心的显现,不过是换了张面孔而已。所以,未见本心,修法无益。
[转] 浑圆桩和塌腰的秘密--- 浑圆桩和塌腰的秘密: 很多朋友都站浑圆桩,但是见了面看到的,没有一个站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含胸”。无论站桩还是打拳,中线要正直是最根本的,不然任脉督脉中脉如何正常运行?含胸的概念太误人,凡是认为胸要含起来的,都会站成佝偻背,前任后督都是弯曲的,时间长了身体会出问题的。这不是小问题,而是个严重的问题。想教给别人,首先自己得先练对了,而且在自己身上有了验证,否则误教误学,人家练出毛病来,是要承担因果的。一个最基本的涵胸拔背就这么多人搞错;还有那个塌腰,如今也成了秘密,真是令人无语。站浑圆桩得先站直溜了,一条垂直线不能丝毫含糊。虚灵顶劲和塌腰是一对劲,是为了把脊柱关节层层拉开。涵胸拔背也是一对劲,左右肩膀横向拉开,稍微向后,两片肩胛骨有相贴之意,而后放松肩膀,也即所谓沉肩,这样肩关节才能打开。胯骨横抽,再坐胯,才能打开胯关节。这几个地方没打开,练不出真东西。中线笔直,后脑勺-尾椎骨-脚后跟一条线,这是最基本的姿势要求。呼吸以踵的意思,很多人不明白。按照上面说的规矩站好了,重心放在脚后跟,内里的呼吸带动气血运行,都是从脚跟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秘密。你站得前仰后合的,气血走得就不对了。所以,形意拳讲究九要,规矩差一点都不行,错了就出问题。肩膀打开了,胸部也就最大程度地自然打开,这个才是“涵”胸。有容乃大,往里头一瘪,说不好听话那是在慢性自杀。后面中线笔直,前面做到涵胸了,即所谓前虚后实,一呼吸自然入丹田,也就做到了下实上虚,身体的阴阳分得才清楚。道家的东西就是揽阴阳为我所用,身体里虚实不分,如何去炼这个阴阳呢?身上姿势对了,双手一环抱,尽量成园,掌心对着自己胸部,五指自然分开成势。膝盖微微下蹲,蹲到什么程度?全身感觉浑圆了就成,这就是浑圆桩的根骨所在。你按照我说的要求都站对了,慢慢往下蹲,全身有了圆球一体的感觉,这个时候刚刚好。有的门派有高中低姿态各种浑圆桩,系为练拳所设,彼道非吾道。正确的塌腰,是命门以下区域整体向下沉,与头顶上领是一对相反的劲。塌腰做对了的,自动提肛,肛门自动就封上了,不是你自己做作地去关上。自动提肛,海底穴与百会穴遥遥呼应,这个才是做到了真正的提肛。以此做到了中线笔直,上中下丹田就在一条线上,气路才真正畅通。这点很重要,也是天大的秘密。站桩也是实际功夫,从一开始几十分钟到最后几个小时,按照三年来计划,不需要急功近利。只要站对了,身体里马上就有反应。站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自己得了真实好处,就能长期坚持,不然就不是真东西。站桩有了所得,可以配合打坐,再加上一套太极拳,这辈子健康长寿的足够用了。武术是一种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武术需要练,其实也是研究。我们学习一个门派的功夫,更多的是钻研其内在,这个乐趣才大。内家拳是道家性命双休的东西,练对了就给你带来身心上实实在在的好处。没得着好处的,肯定是没练对。放松,是在间架正确基础上的放松,不然就是松懈,毫无用处。间架正确了站得太紧也不行,所以它两个是辩证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头。内家拳修身养性,练出真东西来的肯定是德行高深之人。如今找明白师傅不易,应先看其人品、气度和涵养,绝无偏差之理。入门要从最基础的开始练起,好高骛远的绝无成就。做不到一下子就无思无欲无形无相的,也不要气馁,绝大多数人都差不多的,不妨就去老实念佛。等到以一念能代万念时,自然也就清静了。且念佛都有感应。人都想求功能,切不可去搞那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只要念佛到一心至诚处,自然该来的都来。站站桩,练练拳,念念佛,真想不出来还有比这些更实际的了。人生最大的快乐来自于真正的清净,无论打坐还是站桩,亦或是行拳,真到了一尘不染的时候,那个清净和快乐就来了。几乎所有人都没那个本事修到吕洞宾那样,所以就老老实实把人做好,然后行一些实际的功夫。活着时健康,死了转生极乐,这条路既现实又有保证,比每天做着大罗金仙的梦安全多了。看到太多的人对气脉、功能、身体里的景象感兴趣。如果我现在告诉你,那是条不归路你信吗?这个身体是个工具,用完了是要扔掉的,连释迦摩尼最后也都要走这条路,我们为什么那么执着,就一定要做到即身成就呢?没有遇上好的机缘,是不好随便发春梦的,练出问题可不象遛弯那样随便可以回头,要谨慎从事。带着有所得的心去修无为法,如同买几十块钱水果去庙里求神佛菩萨保佑发大财升大官全家幸福安康,有用吗?那个专门去烧香的回来路上出车祸死全家。你带着成仙的梦整天去搞气脉,搞五眼六通。今天这里动了,明天那里热了,告诉你,都是欲望之心的显现,不过是换了张面孔而已。所以,未见本心,修法无益。
练习太极拳要按照体能顺序,经过五个阶段:即“架”“意”“劲” 一、 架 这个阶段.从初学开始,就要认认真真地学好每一个动作,认认真真地盘架子。高低、上下、虚实、大小、路线,都要按照拳路的要求一丝不苟做到位。通过此阶段练习,使腿劲、腰劲、臂力都有显著提高.使腿劲、腰劲、臂力都适应太极拳套路的缓慢、旋转、发力要求。练习太极拳,若腿劲、腰劲、臂力练不出来,就不可能做到前面所讲的诸多要求,像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定式下沉、裆走下弧等等。如果这些基本要求都做不到,更深的要求就无从谈起。 二.意 在拳架成熟之后.重点要转向练“意”。陈鑫在拳谱中指出:“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练意.要特别注重摈弃杂念,意念集中。首先要平心静气,绝不可心猿意马。“意念集中”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反复锻炼。拳谱云:”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此时,要从第一阶段的注重架势转向注重练拳路线。一动一静,都要意念集中.要用心琢磨.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符合拳理要求,每一个定式是否做到了“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腰胯放松”,每一个动式是否做到了“命意源头在腰隙”,是否做到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是否做到了”节节贯穿”;每一个虚实变换是否做到了“裆走下弧”;如果没有做到,如何调动意念去调整动作。太极名家顾留馨大师曾提出,太极拳是“意识体操”。实际上,动作的调整.主要是意念的调整.拳路的贯通主要是意念的贯通.拳路的提高,主要是意念集中度的提高。 这个阶段,每天都要单独练习缠丝功,而且要在意念的引领下去练,身体各部位就会自然进入状态,打起拳来.劲路就比较容易掌握。 此阶段,每天坚持练拳路.如果没有偏差.就能做到陈鑫在拳谱中指出的”意发于心传于手,极有意至极有精神”。 三、劲 太极拳首先是一种拳,是拳就要讲劲。只不过太极拳的劲.不是僵劲、拙劲、直劲,而是柔劲、化劲、掤劲、粘劲、随劲,总之是旋转中的螺旋缠丝劲。陈鑫提出“太极拳缠丝法也”。所以正确掌握了行拳路线之后,就要在意念的带领下,按照行拳路线反复盘架子.下大功夫练好缠丝劲。 此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拳路柔顺紧凑、一气哈成,缠丝劲顺滑连贯.神意内敛,形神兼备;体内命门发热,丹田内转.周身合一。 四、气 全身劲路通顺之后,就要练好气。由于在上一阶段注重了意的源头一一“腰隙”的锻炼.以命门穴为核心的两腰眼不断调节虚实.进而带动小腹不断随动。如此久练,会使小腹充实而内转.此时.就出现了“丹田内转”。这个丹田内转与动作相配合,人们常常会觉得丹田气在运动,而且运到了四肢百骸。到了这个阶段.练拳者会将意念聚集于丹田,并以丹田内转为核心去带动周身的缠丝劲。练到此时.才会觉得“气”上身了。 这时,练拳者要随着这个感觉苦练下去。直到觉得气感随着意念在全身迅速流动,无处不到。而且,真正地去掉了全身的犟劲,会觉得意到哪里.气就到哪里.整身仿佛一个气袋、水袋.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会要柔就柔要刚即刚,刚来我柔,柔去我刚:意到哪里.气到哪里:气到哪里.劲到哪里:气劲合一,运用自如,真正达到“挨着何处何处击”的境界。这时,才是练“气”的成功。 五、灵 太极拳之所以稍一搭手就能将人发出.主要是依靠四个要素:反应能力、支点、惯性和重力加速度。对方来力时,首先要抽取对方力的支点.再加以旋转,顺着对方力的惯性,向着对方力的方向加力。对方的力因为没了支点,再加上惯性的作用,重力加速度就会将对方摔出,如果对方及时感到作用力没了支点而向回抽撤.我亦能凭灵敏的感觉迅速跟进,给对方回撤的力施以加速度,使对方由回撤变成回跌。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灵”。 在太极拳交手之中,还有“拿法”.就是通过反关节旋转制服对方。这仍要靠“灵”。双方对阵,自己要在对方察觉你的力旋转方向之前就完成反关节的擒拿,不然,就会被别人抢先改变劲力的路线而受制于人。 练拳过程中.在具备了前四层功夫之后.就具备了“周身轻灵“的基础。此时,要在练拳路的同时全力投入推手锻炼.依此练出“听”劲、“化”劲和“灵”劲。“灵”劲的锻炼.非一日一年之功,要常年坚持,太极拳博大精深,内涵极广。非—人一事一论能概括的。况—人一身一太极,虽功成者甚多,但各有千秋。
练习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是太极拳内功的基本功,它是把丹田(脐下小腹处)看成似一个立体的能涨能缩能旋转的太极气球,通过意念使归聚丹田的阴阳两气不断鼓荡运转,进而带动肢体开合伸屈协调平衡运动,以达到保健强身,提高技击能力的目的。《太极拳经歌诀》中说:“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丹田内转,是一种内功锻炼的过渡形式,像推手只是一种拳架到打的过渡形式一样,太极拳练到高级阶段,就不再执着丹田内转,那时全身处处是丹田。丹田内转能调动丹田之气,自动按摩腹部脏腑,刺激肠胃蠕动,畅通内脉,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对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许多慢性疾病,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特别是对腹胀、便泌、肠粘连等更有奇特疗效。 丹田内转也是练整体劲的捷径,即学太极拳架式时,要以丹田转动为基点,带动腰转、胯转、身转、手和脚转,使手眼身法步协调平衡,虚实分明,连贯圆活,刚柔相济,劲力完整,这样拳艺才有登堂入室的可能。 1.抱丹田 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之处(湖泊河水边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时,十指分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做下一动作。 2.转丹田 立正站立,开左脚向左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中心,自左向右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再从右向左转36圈,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圆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中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圆周晃动,当身体晃动时,先向左半周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边时呼气,呼气时舌抵下腭。但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这样的平行转圆可以使代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 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古作划圆运动,也是吸气舌顶上胯(搭鹊桥),呼气舌抵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 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半步,两臂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舌顶上腭吸气。然后左脚后收,与右足井齐,两掌变拳一齐向丹田两边猛击,舌抵下胯呼气。计36下。 6.折丹田 轻步站开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护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护去。然后两掌交叉一齐向前扑去,扑时叩首,为“以首叩碑”呼气;起时吸气。这样腹部会得到压迫的锻炼,丹田也会充实起来。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随意坐下,右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左腿压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气,气贯丹田,如此36下。再换成左脚落地,脚心斜向前方,右腿压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两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时,呼气。然后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气,气贯丹田,也36下。 8.喷丹田 两脚立正,并脚而立,两手掌从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两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气。然后一齐向前猛然推去,为“婴儿击食”,推出时喊“喝”,呼气,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领左手,高举在头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处,两脚尖掂起,向空中吸气。然后两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样,用力一齐向下拽,两肘打坠劲,坠到两手落到胸前,呼气。这样子起吸气,下坠呼气,计36下。通过强行呼吸,丹田气足,内气鼓荡,能达到内壮的目的,只有内壮才能力源丰富,劲力浑圆,用之不尽。 练习丹田内转时,须神聚气敛,沉肩涵胸,细心揣摩其运转变化,要做到百骸松透,节节转灵,毫无停滞。同时全身上下要配合而行。何时开胸,何时转胯都要细细探究,尤需注意不可失之中正。 冯志强先生说,知内功而不知武术者,肢体不灵,知武术而不知内功,气血不活,内功为武术之根本。二者合一,即为武功。作为气功之武术的太极拳,对于内功的训练格外注重。丹田内转分为人体腹部各个角度的圈法,如平圈法,立圈法,侧立圈法,横圈变立圈法等,通过特定的单式训练,来强化丹田各个角度的运转。练至纯熟最终将其串连起来,组成一粒球形的,角度多变的丹田气【混圆一气】,行拳或交手时,运转丹田,外势和内劲表现为静如流水,滔滔不绝,运劲如车轮,势如旋涡,逢洼就低,遇高涨行,粘连沾随,能钻能入,善乘力浪的境界。 练习丹田内转贵在恒,专,静中求动,方能水到渠成。丹田内转,外练肢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内练一气之变化,是练机械力,意念力,气动力三力合一的功夫。真正的内家拳都注重丹田气的修炼,当练至神气圆满时,外在形式虽方,亦能活动无滞。而神气不足,就是外形再圆,动作亦不能灵通。所以丹田内转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身体任何一部分应用都无处不有,无时不然。也就是拳谱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当到了一定程度时,并无须守成规成法,而应注重灵变,不断去求真体会,方能达到太极诸形皆无万象归一,空而混混沌沌,一气浑然的境地。
太极歌 练太极,要守道,抓住要害知玄妙。 守拳道,有技巧,不是生搬与硬套。 太极者,无极生,未进无极身不动。 尚未动,心先静,先进无极混沌镜。 身未动,意先行,心先身后动机生。 一有动,先转腰,腰为主宰带手脚。 虚实变,先想脚,绝对不能手先到。 看住手,别主动,手要先动气上行。 气不沉,上身病,上身必随脚胯动。 阴阳明,虚实辩,阴阳虚实太极拳。 实转虚,松尾闾,裆走下弧形锅底。 虚转实,转双胯,会阴扎地脚轻踏。 式接式,有说道,旋转立柱走要窍。 定式易,过度难,定式过渡不离拳。 上八卦,下五行,浑身上下是圆撑。 上也空,下 也空,会阴百会立当中。 一只脚,轻摸地,扶着地气来托你。 头顶天,脚踏地,就是不想还有你。 舍去你,融天地,浩大气场来帮你。 脚胯脊,是一体,所有定式走这里。 松后背,合肩井,好比夫妻阴阳行。 后背圆,肩井洼,合着腹股通脚下。 有阴阳,必有中,合在一起是内功。 理与法,是途径,放松心态自然动。 你知动,那不行,自然运行动静中。 明拳理,要实际,空谈身无非太极。 气鼓荡,神内敛,这点要靠状态现。 合归一,分阴阳,守住中定不帮忙。 脚下轻,胯就松,会阴脊柱百会通。 从开步,到结束,活桩状态保持住。 太极桩,太极体,聚精会神练到底。 有千般,有万变,不离中正神自现。 守住中,旋转动,直来直去可不行。 行柔气,刚落点,胯脊发力在瞬间。 连接中,走空功,掤着八卦落地轻。 没有掤,难空灵,行功发滞气不通。 别求多,少而精,绩学累功前行中。 太极功,在道中,守道抱一终自成。 大道理,必须懂,关键还要身上懂。 懂得舍,才能得,懂得要诀感悟多。 懂一个,能生三,举一反三理自通。 静下来,慢慢悟,自己悟出功自出。 凭感觉,找要窍,开发潜能灵感到。 道可道,非常道,识破天机可淘宝。 太极拳,非常拳,识破天机即是拳。 识天机,并不难,遵道而练即见天。
坚持练太极拳的好处 1、长期练太极拳,心情会变好,因为脑内分泌的脑内啡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愉快的心情。 2、每天练太极拳,睡眠质量更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研究表明,参与太极拳学习的人,深夜睡眠品质比没练习太极的人好,而且精力更加充沛! 3、经常练太极拳,记忆力会增强。有研究显示,有氧运动可以增加血液中有关于记忆的荷尔蒙的增加! 4、坚持习练太极拳,也会更有创造力。研究证实,在57-75岁的人,在每周3次,每次一小时,经常锻炼的人大脑血液明显含氧量变多,在认知以及创造测验表现也比较优异! 5、长期练太极拳,能降低患癌症的风险。目前对于运动降低癌症风险的确切机制并不清楚,但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统计指出,常运动的人罹患癌症风险较低! 6、每天练十分钟太极拳,你会不太容易感到累。这主要是因为锻炼提升新陈代谢,使体能加强,且脑中多巴胺的分泌增加。 7、打太极拳的人,不容易感冒。发表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最新的研究指出,一星期锻炼五次以上的人,比锻炼一次或不锻炼的人,感冒的机率少了46%。 8、练习太极拳,工作效率会更高。2015年针对19,803名上班族调查报告显示,有锻炼习惯的上班族再公司表现比没有锻炼的同事在创造力、工作能力、生产力平均好了50%。 9、认真练习太极拳,你会更加自信,精气神足。因为练太极拳不仅排毒养颜让你变瘦变美,还能让你发现自己掌控自己的潜力,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如何才能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八面支撑? 立身中正、支撑八面是太极拳学对身体要求的标准,含要求和功法双重含义。立身中正因是入法练习方法而容易做到,而支撑八面是功夫境地不易成就。 就立身中正来说,立身能够不偏不倚,自然中正。立身中正有益于放松,所以求的是身体垂直一线。不论是外力抑或已身原有的力,都易于做到丝毫不差。能够一丝不差,定已在其中,因知松到虚无处,就是定力,才能有支撑八面之效,可知支撑八面不是用力或是用意,实在是真松后的表现,是自然得到的感觉。 中正的关键在于神意在头顶上虚虚领起,使脚下虚触地面,身肢自然垂直,能圆转无碍可随人进退而进退。立身中正是支撑八面的根本,支撑八面是立身中正的显现,即为中正!所以只须在立身中正上下手,正确行功日久,即可获中定之功!面是在这个要求上久练产生的功夫。简单的说支撑八面就是不怕外力从自己周身任何地方侵犯,理论上是在做到立身中正的基础上、周身内外已能阴阳互抱而成浑元一体(周身一家)。外力触及我任何部位,则彼处空松柔顺,自然会产生阴阳变化而形成动分虚实,随他来力而圆转,此谓之“人刚我柔”,我不必阻挡,他却自然无法进入我圈内,即无法对我造成威胁一此亦拳诀中“出圏容易进圈难”之意。换言之:能否支撑八面即是验证是否做到了立身中正的准则。 综上所述,可以明白立身中正的根基还在于脚,所以总结玄要,指出太极拳内修必自脚下始!双脚虚实分明,虚脚虚净、实脚实足。 练习太极拳就是要获得立身的中正。不偏不倚,不偏向任何一方,不倚靠任何一处。能够立身中正是不偏不倚思想的体现;做到了不偏不倚,自然就是立身中正!思想上说,立身中正是纲领,是因;有了立身中正的思想要求,才会有不偏不倚的功法指南,此为果。从行功法理上说,不偏不倚是行功方法,为因;做到了不偏不倚,结果显现为立身中正。两者互为因果,因思而异。 立身中正了,气血自然贯通上下。此理可比诵经的人,虽然终日偃坐,却也可得身心舒畅之功。这是因为:凡经中文字但能发音正确,皆会产生不同波动,从而产生疏通气血的功效。 关于如何做到立身中正,拳经有极为明确的指示:“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迟重当作坚涩讲,即不轻便不灵活。精神领起就是顶头悬了,也可以理解为:精神领起的作法导致了顶头悬的功用。歌诀说明“立身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是因为神贯于顶,满身轻利是因为顶头悬。 由此可知:立身中正的关键在于领起精神。 神贯顶者:精神留意于头顶之上。顶头悬者:神意虚悬于空。 上边领得起,下边自然随;上边摆得正,下边即竖得直。这是理论上的明了。 身体如线,是收敛,容易致柔!
怎样做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尚未练习太极拳人的形体、气息就像没有充满气的篮球,你主观上怎样调整都不能如愿。待通过练习太极拳、站桩修炼后,体内的内气充足,如同篮球,这时看起来是“立如枰凖”,动起来是“活似车轮”,这两句话讲的是同一体是不可分的。以前以为形要正,动要活,这样理解看来是有偏差的。打太极拳时,动作规范标准利于气的产生,而不是目的。 顾留馨 :始終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平準一样,身手圆活似车轮旋转,不但不受來力,还能把來力拋出去。 洪均生:静时好似天秤,下句是说动时好似车轮。天秤、车轮的作用,全在中心的轴子稳定,各方力量平衡。 曹树人:立身中正如同秤的平准,不偏不倚自然可以随机势运转,犹如受力后灵活转动的车轮(车轮因受力而转,这个转就是被动的)。 徐震:人能将重心位置得当,则虽在变动之中,全身之力,仍得平衡,就其姿势言之,则有立如平准之象,若能养成此种功夫,则作止变转之时,自尔稳定便捷,已能保持此种平衡力,方可练得全身处处圆转,能全身处处圆转,则与外力接触时,可以顺势滑过,故能不受他力,此即“活似车轮”之义。又圆转之法,大圈之中更包小圈,此种复合之转法,最能利用他力之来势而变更其方向,故“立如秤准,活似车轮”,乃一切势法之基础,乃可随而不滞。所谓“随”者,须将两足分清虚实,使重心常在一足之内,作止变转,常将两足交互相代,以支其身,则重心不至提高,动中依然稳定,动时仍可发劲,此所谓“偏沉则随”也。以支身着力于一足,故曰“偏沉”,以身体各部可任意而动,故曰“随”也。 杨澄甫:立如平准,即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即乾坤坎离巽震兑艮,即四正四斜方向也。活似车轮,言气循环不息。古人云:“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腰如车轴 ,四肢如车轮,如腰不能做车轴,四肢不能动转,自己想使车轴转,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同志细细体会,自得之,勿须教也。
张志俊老师对太极拳的看法 拳友一:请问张老师,怎样练出爆发力?怎样练“丹田”? 张志俊:关节、韧带都进行拉长,产生弹性和韧性,就是爆发力产生来源。然后再加上变速。变速是它爆发力的表现形式。变速就是突然间加快速度。至于“丹田”的问题,我从来都不讲这些东西!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不科学! 拳友二:请问,太极拳的呼吸是怎么样的? 张志俊:自然呼吸就行了。 拳友二:不是呼吸配合动作吗? 张志俊:不行,这样是很勉强的,一点都不自然。 拳友九: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功”呢? 张志俊:手与脚的动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拳友九:“内气”又是什么? 张志俊:练拳练久了,促进血液循环。 拳友九:就这么简单? 张志俊:是。我不喜欢太复杂的东西,更不喜欢故弄玄虚,很多所谓的太极拳“大师”们,总是喜欢把原本简单东西说得非常的复杂,甚至神乎其技,我就不太赞成! 拳友九:哦。那站桩有什么好处呢? 张志俊:没有什么好处!浪费时间,还不如多练几遍套路。 拳友九:不是说“百练不如一站吗”? 张志俊:这是夸大站桩的作用,其实作用根本没有这么大。而且光站桩不练拳是很无聊的,毫无趣味可言。 拳友十:请问张老师,太极拳到底怎么搏击? 张志俊:舍己从人。按字面上理解,就是舍弃自己的主见,服从对方的主张。就是你过来打我,我就顺着你的力量,把你的力量带到你发力的地方去,这时候你肯定失去重心,要么摔倒,要么就是想撤退,如果摔倒就算了,要是撤退,我就再顺着你撤退的路线,把你给打回去。 拳友十:呵呵,张老师的理论确实与众不同。 张志俊:我只是想让所有人都听得懂、学得会而已。
人到中年后的困境 有首歌唱的是”明天会更好”,是为了给人信心与鼓励。其实现实生活里明天会不会更好不知道,但明天会更老是确定的。岁月要走过,才知道它的凌厉,到了某个年纪不得不承认地心引力的厉害,器官样样俱在,只是都下垂,所谓的”万般皆下垂,唯有血压高”。中年后的身体起了很大的变化,苹果变成梨子型,坐着打瞌睡,躺着睡不着。想记的记不起来,想忘的忘不掉。更糟的是哭的时候没眼泪,笑的时候一直擦泪。头上是”白发拔不尽,春风吹又生”,男士们的发型也个个如小说家莫言所说的”地方支持中央”──两边往中央梳,遮住稀疏的部分。记忆力明显衰退,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就是想不起到这儿来要做什么?忘了刚刚说过的话,变得一再重复碎碎念。一位老先生甚至说他有一次竟然笑到一半忘记为何而笑。少年夫妻老来伴,中年夫妻怎么办?有人形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彼此的坏习惯改不了,有的夫妻是什么项目都可以吵,从来没有妥协过,想想婚前是”好有话说”,婚后变成”有话好说”。每个来到世间的生命,像”整存零付”一样,一点一滴地离去,刚刚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一转眼变成哀乐中年,还有人要讥笑一些老年人说是”知识退化,器官老化,思想僵化,等待火化”。所以心里建设靠自己,要人老心不老,皱纹长在脸上,不长在心上。再想想许多人没有老的权利,年纪轻轻的就归天了。生活态度也要调整,以前用健康换金钱,现在要用金钱换健康。 有所谓的人生三历:少年争取的是好学历,中年成功与否看经历,年纪越来越大就要留意病历。无论如何,祝亲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心如顽童,笑口常开,向天再借50年!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