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yu dctyu
关注数: 0 粉丝数: 14 发帖数: 974 关注贴吧数: 1
年少轻狂的粉刺和倚老卖老的讽刺 ——科普相干民科事和民科相做科普事   库恩的成就包含两项内容,其一是科学革命的结构,另一是科学史的革命。将范围划定在国内观察,截至2013年,群众对于“科学”一词的认识从“是否能被证实”进步到了“强调其可证伪性”。这一群体性的认识比从前的年代更有进步,代表了我国全民科学素养的逐步提高。虽然如此,但是仍未逃脱库恩建立的科学史范式。不仅没逃脱范式,而且还沉浸在古旧的科学史研究框架内。未来的一切,还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努力,慢慢地追逐上先辈库恩的步伐。我们真心做不出一蹴而就。   按照科学史的顺序讲述。牛顿时代,科学从自然哲学中划分出来,暂时和形而上学难解难分。后来,实证主义抨击形而上学。逻辑经验主义尝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核心在于“是否能被证实”。今天常被提起的“可证伪性”是实证主义之后,波普尔针锋相对地提出的。很多同学自己产生误解,认为“能被证实”和“可证伪”是同一的,但史实恰恰相反。除了二者本来就是争锋相对的,更有后来库恩给两边各浇一盆冷水。库恩指出科学的判据归根到底是社会的心理因素。不管人是否愿意,科学及其进步本身就是和真理分离开来的。若要讲科学是实在的,那就坦诚是科学趋近于真理的。   少年的心理活动有其固有特征。其能够看穿一些事实真相,又尚未有能力“看穿”另一些事实真相。其追求一种完美的甄别方案,却得不到完整的答案。迷茫中容易走向“我即真相代言人”的价值倾向。尤其是那些“致力于反民科”的“科普家”们。当群众要求“科普家”们秀出本事来的时候,什么“学历”不等于“学识”,“知识”不等于“分数”等等稀奇古怪的辨析就被倒腾出来了。其实“科普家”们也曾经看不过去别人倒腾那些无意义的辨析哦。   相比之下,另一种来自于相同心理特征的少年反而较少。在少的前提下,反倒是应提倡提倡的。哪有不长粉刺的青春期的,只是这刺选择怎么长。与其做“科普家”,倒不如揭穿同是少年的“科普家”的嘴脸。   懂得正确研究方法的同学不在少数,掌握正确研究方法后干什么意义最大?其实这是个更广义的选择题:如果要获得看得见的成就得到看得见的回报,那么尽管跟随名气最大的导师走,努力定能收获。相反地,对疑问的好奇而去寻找答案(还有什么好的表达没),不仅不能得到回报,还会被指责“为了私利的目的”。这是因为容易让人感觉到可能到来的回报与那追逐的成就是相辅相成的。少年的嫉妒起源于都是少年。   多数懂得正确研究方法的同学未能真心加入同等行列,未能持有同等价值。他们倒不至于纠结和参与所谓“打击民科”。但必要的时候,是该付诸行动澄清真相。就像许多同学自己讲的那样,“民科与否,关键不在于他的职业(或是其它什么值得标榜的头衔),而是其研究方法和态度。”我们尚且倚老卖老地展示科学研究方法和态度,依然被少年化为民科,真是具有讽刺意义。《度娘度娘告诉我,民科都在忙什么?》所陈列种种,不幸我们所要澄清的项目也落入其中。馒头老妖也坦诚这篇文章绝对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论文。但群体行为把这些信息用来作为有代表性的根据,并把理论发扬光大,且把“事实”做得“确凿”了。   很少很少的高人也用科学研究方法指点我们,我们着实从中学到了更多,视野也更开阔。项目没变,却被带到了更广阔的同僚中去了。鉴于我们依然是少数派,因此有更多倚老卖老的人意图从劝降中得到点什么。好似我们要打仗似的。不管如何辩论,有一点要特别强调,要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态度。因此,今后朋友们还热衷于纠清科学不科学的,尽管试着用正确的方法,在练习中提高自己。从来没有人一上来就会的。对于那些研究方法都不会,态度又不端正的,还跑出来有针对性的攻击咱们的。我们也漫不经心地揭他老底,向大家揭发他就是民科一个就行了。   科学普及是怎么进行的,不正是读懂了专业内部的内容,然后用向专业外及社会各层面的人员推广么?就专业发展而言,推广后得到比专业内更多的反馈,更有机会筛得有用信息。就全民体会什么是科学和科学史而言,更有积极意义。一言辟之,科学史是什么样的,科普史就是什么样的,其中包含的科学和科普就是什么样的。
重发。我们利用有检索号,有SCI收录,是著名期刊《自然》发表的… 秀一表示与百度打交道有经验。我也有。承蒙秀一大吧关照,本帖申请保护。再有不分青红皂白,从人家背后下手者,下课。 自从秀一上了大学后,也发现从前学的课本问题多多。所以才会“例举中学课本中坑爹的东西。。。欢迎补充……” 不过秀一这般即想保护中学生不让中学生接触超范围知识,又想给中学生更多超范围知识的状态挺矛盾的。 咱此番话也有拉秀一入伙的意思。秀一可以用英语写论文发表呀,这对于想凑个数量的研究生来说真是送上门的哦。不论您发表论文给出正面还是反面证据,都会有神一般的人出现。这才是学术交流,从来没有一家之言。 此次要向大家介绍的文献来自于《自然》设立的子期刊。子期刊与正刊有多大差距并不是重点。关键是有人在其上用证据讲话。后又有他人文献反驳。而后你对事件看法如何?这些才是重点。 A charge-driven molecular water pump (doi:10.1038/nnano.2007.320),方海平等人发现,由固定位置电荷修饰的纳米管可以起到水泵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水通道。在这个模拟工作里,水分子可以持续的,定向的通过纳米管而起到水泵的功能,可以不停的把水分子从碳纳米管一端输送到另一端。 至于“固定位置电荷”是不是给水分子的输运提供能量了,这个问题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判断。至少 Mikko Karttunen 等人认为“固定位置电荷”没有提供能量。他们因此撰文 Static charges cannot drive a continuous flow of water molecules through a carbon nanotube。用以反驳方海平等人的研究结果。Mikko Karttunen 等人抓住的话柄是,方海平等人在实验中没有加 Berendsen thermostat。当加入了 Berendsen thermostat 同时加快刷新率之后,那个展示分子转移数量的图表由方海平等人得出的斜线转化到 Mikko Karttunen 等人得出的趋于水平线。 有意思的是方海平他们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网页上回答了各种诘难。文中又把 Mikko Karttunen 等人得出的图引用了一次。方海平等人在 Mikko Karttunen 等人的图上加画了三条规整的水平线做参考。立即呈现 Mikko Karttunen 等人即使采用了加入 Berendsen thermostat 同时加快刷新率两种措施,也不能展现严格的水平线。事实上 Mikko Karttunen 等人帮助了方海平等人巩固了结论。 方海平等人还指出,输入系统的热噪声频谱和输出系统的“热”噪声频谱不一样。敢问各路专家,常若热平衡只有唯一一个平衡点。那么怎么可能做到噪声频谱不一样? 方海平他们的确与喜爱网络交战的货色不同。他们从未直说这研究结果证明了就是什么什么机。dctyu自愧不如他们。但大家也是上学过来的人好不,其间个中三味,请您自己品味。
把积极向上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就算您学习之后的重口味快餐。 重口味的,就是与平时吃惯了的味道很是不同,在家门口的餐馆吃不到的东西。这些都是要么在星级酒楼里有,要么在田园乡间里才有的怪诞。 我们搜集期刊文献也是很累的。更何况有些有价值的文献,还不能用最直接的关键字找到。人云:“利用三大检索系统才能找到好文献”,我们才不亦云这个呢。 此次要向大家介绍的文献来自于《自然》设立的子期刊。子期刊与正刊有多大差距并不是重点。关键是有人在其上用证据讲话。后又有他人文献反驳。而后你对事件看法如何?这些才是重点。 A charge-driven molecular water pump(doi:10.1038/nnano.2007.320),方海平等人发现,由固定位置电荷修饰的纳米管可以起到水泵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水通道。在这个模拟工作里,水分子可以持续的,定向的通过纳米管而起到水泵的功能,可以不停的把水分子从碳纳米管一端输送到另一端。 至于“固定位置电荷”是不是给水分子的输运提供能量了,这个问题需要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来判断。至少 Mikko Karttunen 等人认为“固定位置电荷”没有提供能量。他们因此撰文 Static charges cannot drive a continuous flow of water molecules through a carbon nanotube。用以反驳方海平等人的研究结果。Mikko Karttunen 等人抓住的话柄是,方海平等人在实验中没有加 Berendsen thermostat。当加入了 Berendsen thermostat 同时加快刷新率之后,那个展示分子转移数量的图表由方海平等人得出的斜线转化到 Mikko Karttunen 等人得出的趋于水平线。 有意思的是方海平他们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网页上回答了各种诘难。文中又把 Mikko Karttunen 等人得出的图引用了一次。方海平等人在 Mikko Karttunen 等人的图上加画了三条规整的水平线做参考。立即呈现 Mikko Karttunen 等人即使采用了加入 Berendsen thermostat 同时加快刷新率两种措施,也不能展现严格的水平线。事实上 Mikko Karttunen 等人帮助了方海平等人巩固了结论。 方海平等人还指出,输入系统的热噪声频谱和输出系统的“热”噪声频谱不一样。敢问各路专家,常若热平衡只有唯一一个平衡点。那么怎么可能做到噪声频谱不一样? 方海平他们的确与喜爱网络交战的货色不同。他们从未直说这研究结果证明了就是什么什么机。dctyu自愧不如他们。但大家也是上学过来的人好不,其间个中三味,请您自己品味。 品出重口味的和 dctyu 是一路货色。
出题了。我先自己罗嗦一大堆。还是TMD关于热二。 上面这张图。讲得是两个体积不一样的黑体在全反射椭球镜面里如何交换热量。它们平衡时温度是相等的。 下面这张图就有点意思了。电阻会不会比右边的物体热?如果坚守热二,那么必违返更多定律。如何是好?理解第一幅图,请看吕喆的博文——一个失败的挑战。 深刻理解第一幅图为啥失败以后再看第二幅图。越肯定第一幅图是失败的,就越肯定第二幅图是成功的。 第二幅图左边是一个半波天线,接上了电阻。由天线接收的那一部分能量,会送到电阻,电阻要发热的。 大神也不愿放弃热二,但这里确确实实地存在两难。只问如何是好? 天线与电阻断开才没有温差。一旦接上,还认为没有温差的话,就无视电磁感应定律和焦耳定律了。 吕喆的意思,再经过dctyu口述,是这样的: 既然第一幅图的两个黑体都是有体积的,那么它们的发光面都不在焦点上。椭球镜面的存在属于误导,完全把椭球当作不规则的形状也行,把镜面当作纯白表面也行。因此就不要想什么从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必须到达另一个焦点。两个黑体各自都把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看作外界。自己与外界总是温度相等时能量交换动态平衡。故两个黑体在平衡时是温度相等的。 在第一个图的基础上,第二个图突出的问题有着巨大的矛盾。 大家注意到第二幅图里标出3K。意思是说我们的射电天线明明就在接收3K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供给电阻,使电阻发热。最早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认识,就是从多余热量里面得到的。见《在4080MHz处天线多余温度的测量》。 想接收20摄氏度的物体的热辐射就需要半波长=4950纳米的天线。当然,纳米天线尺寸越小越好。从4080MHz处有多余温度认识到纳米天线也必须有多余温度。
重磅出击。把大牛的实验用程序模拟出来。再看新老妖精。 Nature 445 523 一文的出现再一次把麦克斯韦妖问题摆到了科学前沿。从1871年至今,已经区分出来两种不一样的妖。一个被认为不可实现,另一个由 Nature 445 523 高调地声明已经实现。 1871年,麦克斯韦为了说明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可能性而设想出麦克斯韦妖。 之后,无数次寻找麦克斯韦妖的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所以在经验上总结出结论,不可能做出麦克斯韦妖,以及不可能做出麦克斯韦妖直接代表的第二类热力学机器。但更有意思的是,很多同类的模型都显示能够实现才对。从此,提出一个模型,然后找细节来否定一个模型的活动就展开了。麦克斯韦妖问题似乎难解,被叫做 paradox。(paradox 在英语世界里意思,既不是佯谬,也不是谬论。它在中文世界里没有对应词,意思为看起来不是但可能是的理论) 1982年,班尼特提出麦克斯韦妖必须耗能。耗能的麦克斯韦妖,自然是可以实现了。班尼特被看作是解决了麦克斯韦妖paradox。 2007年,David A. Leigh 等人在论文 Nature 445 523 中公布了一种分子装置,明确说这个装置就是耗能的麦克斯韦妖。 今天,dctyu 编制计算机模拟程序。再现了 Nature 445 523 的分子装置运转过程。在程序里有另一套实验方案。改变光触媒为常温催化剂的实验方案。预示采用常温催化剂实现这个分子装置。这个装置就是 1871 年麦克斯韦想出的妖。 在吧里发代码绝对是一间痛苦的事。劳驾各位看dctyu的空间。
隔年再评『有感于科学吧见闻』 dongychen 开篇所讲,粗略一听应该是所有人的共同认识:“深感中国科学普及力度不够,然而更缺乏的是谦逊的科学精神。”可是一旦经过每个人自己理解和付诸行动,我们之间就产生古怪的不一致。这里请允许我继续讲些对立的一面,就是与各位曾经的理解和行动对立的一面。本帖真心实意沟通,吧主不必见贴就删。 dongychen 在1#段落就谈及“民科”。这个词语和词语的意义本来就是我们所有人首先关注的。1#段落意图说我们应该谦逊,讲述时不要使用“我已经证明了什么什么”,而要使用“我想也许我证明了什么什么。”可是,有个现象我们大家共同所见:即使采用了“我想也许我证明了什么什么。”也同样消除不了好为人师的、自大的人恶语相激。谦逊的时候经常使用“也许”“可能”等委婉词语,却消除不了读贴的人把谦逊理解成“不确证”,消除不了有人总是认为“不确证就不该讲”。所以说,我们看帖时没有必要特别在意别人谦逊不谦逊。既然科学不讲情绪,就表示我们即使遇到了不谦逊的“情态”,也不干扰去看发帖人想说的内容。至于能不能看得懂,看不懂时该如何对待,另个段落再论述。 哗众取宠谁都有过,不“民科”的也有。哗众取宠的当时,都不怕对外行和教育程度不高的朋友产生误导。哗众取宠的过后,有的人觉得先前不该那样,有的人拍拍屁股就走了。曾经,谁被误导谁SB是你我他都心照不宣的。哗众取宠也有正面意义的和反面意义的两种。只要见“哗众取宠”就“站到对面”,的确是无知的表现。所以,既然科学不讲情绪,就不惧怕发帖人哗众取宠。 2#段落讲“宣传自己理论”。提醒大家,比“宣传自己理论”更进一步的是什么?是“宣传别人理论”。而且号称“自己”的内容,多数也是“别人”的。如果一件事,很多人都有共同的看法,并且这些看法确实与曾经学过的相矛盾相冲突,那么真得不失为一件值得关注的课题。我们总是想象发帖人根本不懂,他不曾学过,他在乱说。可事实上他懂得更多,我们能知道吗? 3#段落就谈到了“我在吧里看过有人高谈阔论,但是他们口中的词语仅限于科普界的通俗说法。很多时候,这并不是他在尝试把复杂的问题讲的通俗,而是因为他学科基础不够扎实。”没错,话语里隐含的“很少的时候”是咋样的。我们珍惜很少的时候了没有?珍惜了没有?
看到有说思想实验,大神我也来一个——民科悖论。 时代已经过去了,好似现在的孩纸也知道爱因斯坦和相对论。 但你可以回头想过去的时光,一位无身份标榜的陌生人对一个读到中学阶段的孩纸说:“时间是可快可慢的,长度是能屈能伸的,质量是可轻可重的。”那孩纸十有八九拿出他的课本来,咄咄逼人嘲笑陌生人一盘。即使陌生人拿出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孩纸也未能领悟。只是相信中学不会骗他,用他掌握的知识推理得出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骗人的。曾经的许多人读到中学就不再读书了。所以他们会坚持己见到老年,直到孙子再一次提起爱因斯坦的故事,这才悄悄地改变过来。一辈子里,谁也没惩罚他,谁也没奖励他。 您应该看出陌生人的一片好意。陌生人也没有得到奖励,反倒被嘲笑一盘。陌生人面对十个孩纸,十有一二听懂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可以说很少的孩纸读到中学却获得了与大学相拼的知识。用今天的方法说,陌生人是被那些十有八九的孩纸看成“民科”的。 这里有两个奇怪的地方:其一,这里陌生人并没有说自己的理论啊。其二,今天还在坚守“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是骗人的”的老人反倒被更多的网友BS成民科。 有此可见,今天你对别人用的方法,今后会被更多人反过来用于你的身上。留条后路吧,现在的孩纸,将来的老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