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hc52
shihc52
关注数: 339
粉丝数: 1
发帖数: 7,767
关注贴吧数: 19
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身为知青,曾多次看到有人拿青春无悔或有悔做话题。 每个知青经历不同,回城后的际遇亦大相径庭。说悔与不悔都正常。 然而把整整一代人贬为失落的一代、无知的一代,终究听后感觉刺耳。 作为当年知青的一员,我不想讨论青春无悔或有悔。 因为只有没有今天的人才会追悔昨天! 在记忆中,我们的青春有苦难、也有收获;有付出、也有得到。 一路走来,我们步步艰辛,但是我们没有逃避。 命运让我们一代人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背负了不该背负的责任。 我们被中断了求学之路,但是我们没有停止求知的梦想。从恢复高考到“五大”,处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后来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我们同样是当仁不让。 我们在逆境中没有迷失,和其他年代的人相比,我们同样有我们的青春光彩。 我们承担了一代人应该承担的,我们的肩头,同样扛起了一代人的但当。 我们没有辱没了我们的先辈,同样可以昂首面对我们的后代。 在青春已远的今天,希望能听到更多的知青能挺胸昂首的说:“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身为知青,曾多次看到有人拿青春无悔或有悔做话题。 每个知青经历不同,回城后的际遇亦大相径庭。说悔与不悔都正常。 然而把整整一代人贬为失落的一代、无知的一代,终究听后感觉刺耳。 作为当年知青的一员,我不想讨论青春无悔或有悔。 因为只有没有今天的人才会追悔昨天! 在记忆中,我们的青春有苦难、也有收获;有付出、也有得到。 一路走来,我们步步艰辛,但是我们没有逃避。 命运让我们一代人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背负了不该背负的责任。 我们被中断了求学之路,但是我们没有停止求知的梦想。从恢复高考到“五大”,处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后来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我们同样是当仁不让。 我们在逆境中没有迷失,和其他年代的人相比,我们同样有我们的青春光彩。 我们承担了一代人应该承担的,我们的肩头,同样扛起了一代人的但当。 我们没有辱没了我们的先辈,同样可以昂首面对我们的后代。 在青春已远的今天,希望能听到更多的知青能挺胸昂首的说:“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身 为知青,曾多次看到有人拿青春无悔或有悔做话题。 每个知青经历不同,回城后的际遇亦大相径庭。说悔与不悔都正常。 然而把整整一代人贬为失落的一代、无知的一代,终究听后感觉刺耳。 作为当年知青的一员,我不想讨论青春无悔或有悔。 因为只有没有今天的人才会追悔昨天! 在记忆中,我们的青春有苦难、也有收获;有付出、也有得到。 一路走来,我们步步艰辛,但是我们没有逃避。 命运让我们一代人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背负了不该背负的责任。 我们被中断了求学之路,但是我们没有停止求知的梦想。从恢复高考到“五大”,处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后来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我们同样是当仁不让。 我们在逆境中没有迷失,和其他年代的人相比,我们同样有我们的青春光彩。 我们承担了一代人应该承担的,我们的肩头,同样扛起了一代人的但当。 我们没有辱没了我们的先辈,同样可以昂首面对我们的后代。 在青春已远的今天,希望能听到更多的知青能挺胸昂首的说:“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身为知青,曾多次看到有人拿青春无悔或有悔做话题,每个知青经历不同,回城后的际遇亦大相径庭。说悔与不悔都正常。 然而把整整一代人贬为失落的一代、无知的一代,终究听后感觉刺耳。 作为当年知青的一员,我不想讨论青春无悔或有悔。 因为只有没有今天的人才会追悔昨天! 在记忆中,我们的青春有苦难、也有收获;有付出、也有得到。 一路走来,我们步步艰辛,但是我们没有逃避。 命运让我们一代人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背负了不该背负的责任。 我们被中断了求学之路,但是我们没有停止求知的梦想。从恢复高考到“五大”,处处都有我们的身影。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后来蓬勃兴起的乡镇企业中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我们同样是当仁不让。 我们在逆境中没有迷失,和其他年代的人相比,我们同样有我们的青春光彩。 我们承担了一代人应该承担的,我们的肩头,同样扛起了一代人的但当。 我们没有辱没了我们的先辈,同样可以昂首面对我们的后代。 在青春已远的今天,希望能听到更多的知青能挺胸昂首的说:“莫说悔不悔,但求心无愧”!
儿时记忆之被遗忘的游戏 2 3. 拗筋骨 甲和乙两个人反向侧面而立,甲的右脚和乙的右脚靠紧。两人的右手的大拇指对叉,手掌和手掌握紧。然后在裁判叫1、2、3后,双方同时发力,不管用拉、推都可以,还可以抓住对方的手去敲对方的脚。总之不管你用什么办法,让对方的脚离开原来的地方就可以。 玩这个游戏的常用方法: 1.直接用力把对方的手推到他身体的背部,然后向他身体前方发力。 2.如果第一种办法没有成功,在第一个动作后,突然向反方向拉出。这时候对方正用力向身后发力抵抗,你的动作会让对方失去重心。 3. 在对方用力向你发力推时,先用力挡住,在对方人的重心压上来的时候,突然撤去用力,同时反方向拉,借对方的力,让对方失去重心,朝你的方向跌倒。 。。。。。。 这个游戏和扳手腕(杭州话:扳手筋骨)相比,要用全身的力气,韧劲一定要好。大概这就是为什么取这个游戏名字的理由。 玩这个游戏的诀窍是重心要放低,如果你是人站得笔笔直,那是必输无疑。 这个游戏在我下乡的时候农民们也玩,唯一的区别是手的握法,他们是像握手一样,其他的没有区别。 4. 打树凋凋(又叫打老将) 小孩子玩的时候要的是一种感觉,不一定有什么意义或是价值。 我们小时候玩的打树凋凋(又名打老将),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否有人这样玩过不知道。)就属于这一类。 从树下的地上捡来白杨树的叶子,需要选比较老的树叶,如果是新生的一拉就断了。 学校附近的 横河公园有不少白杨树。 常常在那里捡上一大把,回来后两人用它的柄部环过后对拉,一方断了结束,输方再换上一根继续。 这个游戏既不花钱,也不会给自己赢会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满地的断了柄的树叶。 有人会为了赢,用法国梧桐的叶子冒充白杨树叶。但是这种做法一旦发现是要受到大家惩罚的。 5. 铎(duo)铎儿 我不知道这个字对不对,那时候就是这样叫的。估计受条件限制,这个游戏在杭州玩的人不会太多。他是需要一块泥地,一个类似锥子(最常用的是自己找个钉子,把后面尾部敲扁,再装上一个木柄。能把家中大人纳鞋底的锥子偷出来是最好的。)才可以玩。玩的两方在相距几米的地方自己划一个圈,算是自己的地盘。然后一人一次在自己手掌一夸(大拇指和小指用力伸直的距离)之内,用锥子用力掷在泥上(不能按下去)。立住,你可以从你地盘开始在地上划一条线,如果没有立住,这次就不能向前划线。双方的线不能相交,双方要比谁的线先绕过对方的圈,再回到自己的地盘算赢。 玩这个游戏是定点和选择路线还是很重要,既要自己快,还要给对方造成麻烦。最后还要兼顾自己投掷的点是否容易立得住。
儿时记忆之被遗忘的游戏 1 说到儿时的游戏,论坛中已经有不少了。 拍洋片儿、打弹子、滚铁圈、打陀螺四大流行游戏的描述的更多。 在这里就不拾人牙慧了,而且弄不好有侵权之嫌。 仔细想想,记忆里还是有一些别人不惜一提、或被人遗忘的小游戏可以和大家分享。 1. 飞镖 飞镖是当年寒暑假在弄堂里常玩的游戏之一,原材料是纸。 平时家中没有那么多的纸供我们挥霍。 到了期末考试结束,是我们解放的时候。 一个学期下来的作业本都回到手上,第一件事就是先对他五马分尸。 空白的钉在一起是下学期的草稿本,写过的就是制作飞镖的上佳材料。 除了部分的纸用于折手枪、纸飞机等等,更多的是用在做飞镖上的。 用纸折成飞标,和伙伴们在弄堂里比出一个输赢。 规则很简单,在地上划条线,人不能过线,大家依次向前掷出手上的镖。投得最远的取得收取落败者镖的资格。 用自己的标去瞄住离自己最近一个人的镖投去,压到就算收进(也有规定用手一夸之内就可以)。 如果压不到,权利消失,重新开始下一局。 上局投最近者第一个投,最远的最后一个掷,中间的按照远近定次序。 这样最后投的人可以根据前面的位置确定自己的去向,以保证自己能最大可能的不让胜利果实溜走。 投掷飞标不仅仅要有实力,还要标折叠得好;为了让飞镖能飞得更远,我们是在飞镖上做足了工夫。最常用的方法是在飞镖的头部包上牙膏皮(那时候的牙膏皮是铝)。头部重了,飞得会更远。 当然最重要的事力量和技巧,投出时出手的角度和发力的时间是关键,最后再加那么一点点运气,才能胜多负少。 飞镖游戏,锻炼了人的臂力。增加了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而且一个假期下来,可以收进一大批飞镖,到时候是发煤炉的上好材料。 算是假期里的一大收获。 2. 撞撞儿 规则很简单。单脚独立,手交叉拱在胸前,不能放开。 然后两人对撞。可以用手肘,但是不可以有意伸出。 谁先双脚落地者为负,拱着的手放下是违例。 这个游戏主要靠实力,一般是谁的模子大谁优势,(当然那种“虚胖”除外。)没有什么可以投机取巧的。 当然有时候对方用力冲来时,躲得快,让对方冲过头时脚落地,取巧而胜的偶尔也会有。 曾经在中央台看过一个斗鸡的项目,他们是把一只脚盘起来,用手扶住,然后对撞,还可以用盘起的脚去打压对方。 两者有相似的地方,不知道谁是盗版。 玩这个游戏需要一些勇气,在对撞中 倒地不起是常事。 一不小心,人会在七倒八歪中擦伤了皮肤,倒霉的还会弄破了衣服。在当年,破了衣服的后果可是比破了皮肤更严重。 也许是那时候的孩子没有今天的金贵。如果是现在,小孩哪怕有一点点委屈,家长早就打上门来了。 这个游戏最大的好处是再寒冷的冬天里,为衣着单薄的我们增加了暖意。课间休息时,玩上几分钟,一堂课的脚都是热的。 以上两个游戏基本是男孩子之间的,罕见女孩子参加。
奇人异事 2 1. 力大无比和惊人的饭量 曾在小说里见过饭量惊人的,那些英雄好汉,哪一个不是十来斤牛肉当饭。但终究是小说里的人物。 虽然说60、70年代的人饭量都大,吃饭都是端着大碗,能吃两大碗的人是比比皆是。但是斤把米总能打到了。 下乡时村子里见识了一位真实的奇人和他的惊人饭量。 我们下乡时奇人已经参军离开了。然而他的力大无比和惊人的饭量却时时被村子里的人提及。 据说让大家刮目相看的是那年到水库工地去干活。水库受益的周边大队都派人参加。其中就有我们村的那位奇人。 水库的大坝随着大家的肩挑车推,土坝平地而起,从库底到坝顶有几十米高。 当时修水库是没有大型机械的,全靠人工。 大坝的升高象征着胜利在望,但是上坝的路却越来越陡,把土送到坝顶的难度也越来越高。 一路上坡,挑担的步步维艰,2、3百斤的黄土在肩,即使是干惯农活的青壮年也不是很轻松。 除了肩挑,还有车推。可能在人们心中,推车可以轻松些。 却不知道推车的也累。满满一车黄土足足有7、8百斤,没有人帮助是上不了坝的。 指挥部专门安排了人在坝前,等车到了用钩子一扣,在前面帮助拉,两个人一起用力才能上去。 在别人身上的难事,对他而言是小菜一碟。他的推车比其他人装得多,却从不要人帮。见他一个人推着车一路上拱,满满的一车的黄土被他一口气拱到坝上,看得边上的人惊叹不已。好事的人专为他的车上黄土过了磅,足足有一千余斤, 堪比一辆小拖拉机。 拖拉机烧柴油,他的动力来自他的好饭量。 那时去水库干活饭都是自己带,他的中饭是年糕。 手工打的 年糕厚度大约有8—10厘米,直径约50厘米,圆圆的一大块分量18--20斤。 他带去的年糕是整块年糕的四分之一,足足4、5斤。他在山边拢些枯柴,生起一堆火,把切成一片一片的年糕用火烤得表皮焦焦的,然后拍拍年糕表面上的灰,然后开始他的午餐,几分钟时间,4、5斤年糕居然全部进了他的肚子,看得周围的人是目瞪口呆。 会吃会做的名声在外,征兵时被部队的人相中了,从此离开了农门。 2. 钢牙利齿 另一位奇人是将近60岁的老头,他是个孤老一个,在村里是五保户。一个人度日,虽然有衣破无人补之忧,但无病无灾,日子过得还算自在。 每到晚上,他常常去小溪里抓鱼,第二天一个人有了下酒的菜,配上自己美餐一顿。 也许所有人都听过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但是少有听说过吃鱼不吐骨头的。 那位奇人吃鱼,无论大小都是照单全收,只见鱼进去,不见骨头出来。 曾经有人问过他:“你这样吃鱼,不怕鱼刺卡住?” 他的回答是:“斤把重的鱼,那里来的骨头。” 原来他的牙口实在太好,比得上高效的粉碎机。 鱼到他的嘴里,不仅仅肉、无论是大刺、小刺,统统被嚼得粉碎了。 他的牙应了一句广告词:“牙齿好是真的好,吃嘛嘛香。身体倍棒。” 一个60岁左右的人有如此好的钢牙利齿,真的令人羡慕。 在当年没有用什么护齿的东西,也没有人注意。 如果在今天,肯定会被那些牙膏品牌聘去代言了。 可惜是生在当年,有一些生不逢时。
国企往事 11 第一台电脑 众人拾柴火焰高 9.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于临安机床厂在微机上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县科委很重视。在项目完成后派黄文龙科长上门了解情况,并确定由县科委主持对项目进行鉴定。 鉴定会需要准备的资料又让我忙乱了十来天,很多事做是一回事,要理清思路,把所做的工作和计算机的原理和技术挂上钩,最后化成文字又是一回事。 鉴定会的专家是县科委安排的,请来了省计算机研究所的张厥标,杭州大学的孙达人教授,杭州机床厂计算机室的高工吴旭挥,省机械厅的科管处周处长等。 要面对这样一批真正的计算机和企业管理的专家,一个刚出道的电大学生闭门造车搞出来的东西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心中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不过怕也没有用,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 那些专家们听了我对项目的情况介绍,了解了系统设计思路、程序的结构,看了实际操作,审阅了源程序。 在计算机专家眼里,程序的水平属于小儿科。有人当场就不客气的指出我说明中的瑕疵和概念的错误。 但是习惯在真正的计算机上做项目的他们,对一台在他们眼中不上台面的微型计算机上能完成这样的工作还是表示了认可。 最后实事求是的给出了鉴定报告,认可了项目的独创性和设计思路,至少是填补了省内空白;肯定了它的实用价值等等。 对项目最感兴趣的是省机械厅,不仅仅在鉴定会上不吝褒奖,事后还先后数次组织行业内的计算机人员前来参观交流。 来年,生产作业计划系统被评为1985年度临安县科技成果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临安机床厂微机小型管理信息系统被评为省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 我是一锄头下去,挖了一个金元宝! 对机床厂的那台微机也有了一个交代。 这样的收获远远超过了自己接受项目的初衷。 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省机械厅推广的科学管理,没有哪位副厂长把那些方法用在机床厂的生产作业计划上,机床厂的作业计划还是靠拍拍脑袋编制,计算机编制计划这个项目只能是无源之水。 如果没有科委的支持,项目完成也不一定会组织鉴定。还有省机械厅的重视和推广。。。。。。 没有管理人员的普遍参与,后面的小型管理信息系统更是不可能的。 用一句话归结:“众人拾柴火焰高。” 也许这就是国企里能做好事的关键。
国企往事 11 第一台电脑 众人拾柴火焰高 9.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于临安机床厂在微机上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县科委很重视。在项目完成后派黄文龙科长上门了解情况,并确定由县科委主持对项目进行鉴定。 鉴定会需要准备的资料又让我忙乱了十来天,很多事做是一回事,要理清思路,把所做的工作和计算机的原理和技术挂上钩,最后化成文字又是一回事。 鉴定会的专家是县科委安排的,请来了省计算机研究所的张厥标,杭州大学的孙达人教授,杭州机床厂计算机室的高工吴旭挥,省机械厅的科管处周处长等。 要面对这样一批真正的计算机和企业管理的专家,一个刚出道的电大学生闭门造车搞出来的东西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心中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不过怕也没有用,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 那些专家们听了我对项目的情况介绍,了解了系统设计思路、程序的结构,看了实际操作,审阅了源程序。 在计算机专家眼里,程序的水平属于小儿科。有人当场就不客气的指出我说明中的瑕疵和概念的错误。 但是习惯在真正的计算机上做项目的他们,对一台在他们眼中不上台面的微型计算机上能完成这样的工作还是表示了认可。 最后实事求是的给出了鉴定报告,认可了项目的独创性和设计思路,至少是填补了省内空白;肯定了它的实用价值等等。 对项目最感兴趣的是省机械厅,不仅仅在鉴定会上不吝褒奖,事后还先后数次组织行业内的计算机人员前来参观交流。 来年,生产作业计划系统被评为1985年度临安县科技成果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临安机床厂微机小型管理信息系统被评为省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 我是一锄头下去,挖了一个金元宝! 对机床厂的那台微机也有了一个交代。 这样的收获远远超过了自己接受项目的初衷。 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省机械厅推广的科学管理,没有哪位副厂长把那些方法用在机床厂的生产作业计划上,机床厂的作业计划还是靠拍拍脑袋编制,计算机编制计划这个项目只能是无源之水。 如果没有科委的支持,项目完成也不一定会组织鉴定。还有省机械厅的重视和推广。。。。。。 用一句话归结:“众人拾柴火焰高。” 也许这就是国企里能做好事的关键。
简单的快乐 今年是我们66届初中同学下乡45周年,同学聚会分外亲切,饭后茶余,难免谈起成年旧事。 其中有一位同学说起他的经历,他的知青岁月是在兵团度过。 由于有艺术特长,被安排在团部文宣队。每天是曲不离口,琴不离手。在酷暑的一天下午,外面是烈日炎炎,大家在大田里挥汗如雨。他却能坐在树荫下,悠闲地拉着二胡,自得其乐。那时候他从心中感觉到快乐,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人。 他的话引起同学的共鸣,想当年,我们没有钱,没有房,每天破衣烂衫,粗茶淡饭。可是我们依旧会为耘田时抓住黄鳝,能为晚饭添上一道菜而开心。我们也会为回家过年时能带上自己打的年糕而快乐。。。。。。 那时候的我们,可以说除了青春,是一无所有。 可是回想起来,我们会为了一点一滴的 得到而快乐。 曾几何时,我们慢慢的拥有了更多地东西,从三转一响到电视机、电冰箱,住房从集体宿舍换到带卫生间的套房。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时,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高。与之同时,那些简单的快乐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原因在哪里? 其实仔细想想,快乐是心态。是自我满足的一种心情。 当你不以锦衣玉食作为追求,不把高官厚禄成为目标时。 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得到就会重新成为你快乐的源泉! 愿简单的快乐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
国企往事 11 第一台电脑 众人拾柴火焰高 9.众人拾柴火焰高 对于临安机床厂在微机上编制生产作业计划,县科委很重视。在项目完成后派黄文龙科长上门了解情况,并确定由县科委主持对项目进行鉴定。 鉴定会需要准备的资料又让我忙乱了十来天,很多事做是一回事,要理清思路,把所做的工作和计算机的原理和技术挂上钩,最后化成文字又是一回事。 鉴定会的专家是县科委安排的,请来了省计算机研究所的张厥标,杭州大学的孙达人教授,杭州机床厂计算机室的高工吴旭挥,省机械厅的科管处周处长等。 要面对这样一批真正的计算机和企业管理的专家,一个刚出道的电大学生闭门造车搞出来的东西是否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心中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不过怕也没有用,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 那些专家们听了我对项目的情况介绍,了解了系统设计思路、程序的结构,看了实际操作,审阅了源程序。 在计算机专家眼里,程序的水平属于小儿科。有人当场就不客气的指出我说明中的瑕疵和概念的错误。 但是习惯在真正的计算机上做项目的他们,对一台在他们眼中不上台面的微型计算机上能完成这样的工作还是表示了认可。 最后实事求是的给出了鉴定报告,认可了项目的独创性和设计思路,至少是填补了省内空白;肯定了它的实用价值等等。 对项目最感兴趣的是省机械厅,不仅仅在鉴定会上不吝褒奖,事后还先后数次组织行业内的计算机人员前来参观交流。 来年,生产作业计划系统被评为1985年度临安县科技成果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临安机床厂微机小型管理信息系统被评为省管理现代化成果三等奖。 我是一锄头下去,挖了一个金元宝! 对机床厂的那台微机也有了一个交代。 这样的收获远远超过了自己接受项目的初衷。 仔细想想,如果没有省机械厅推广的科学管理,没有哪位副厂长把那些方法用在机床厂的生产作业计划上,机床厂的作业计划 还是靠拍拍脑袋 编制,计算机编制计划这个项目只能是无源之水。 如果没有科委的支持,项目完成也不一定会组织鉴定。还有省机械厅的重视和推广。。。。。。 用一句话归结:“众人拾柴火焰高。” 也许这就是国企里能做好事的关键。
国企往事 10 第一台电脑 8.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项目有了理想的结果,一个多月的心血没有白费。 尽管还有一些扫尾的工作要做,已经是无关紧要了,大局已定。 原来的议论和质疑渐行渐远,关心起微机的人倒是多了不少。 原来在很多人心目中购入微机是错误的花钱投入,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变。 我回到了生产科的岗位上。调令是购入计算机前下达,因为计算机的原因才没有真正到位。 只是每月编制厂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顺理成章的从原来的人工变成计算机,成了我的份内工作。 厂部依旧没有设专人管理计算机室。 尽管想去的不乏其人,但已经做好的项目摆在那里,颠颠自己的份量,如果想去混日子的人,也不敢到厂长那里去开这个口了。 对我而言,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做成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已经是我的幸运。 再要让厂部安排我专职去搞计算机,自己都感觉是非分之想。 国企有国企的游戏规则,不能所有的好事都一个人吞了。 有饭大家吃,有好事也应该大家分享,否则你会寸步难行。 在国企要做成一件事难,要搅黄一件事是太容易了。 如果有人真的以为自己一个人能包打天下,结果是你成为众矢之的。 常言说“出头椽子先烂”,就是这个道理。
国企往事 10 第一台电脑 8 .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项目有了理想的结果,一个多月的心血没有白费。 尽管还有一些扫尾的工作要做,已经是无关紧要了,大局已定。 原来的议论和质疑渐行渐远,关心起微机的人倒是多了不少。 原来在很多人心目中购入微机是错误的花钱投入,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变。 我回到了生产科的岗位上。调令是购入计算机前下达,因为计算机的原因才没有真正到位。 只是每月编制厂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顺理成章的从原来的人工变成计算机,成了我的份内工作。 厂部依旧没有设专人管理计算机室。 尽管想去的不乏其人,但已经做好的项目摆在那里,颠颠自己的份量,如果想去混日子的人,也不敢到厂长那里去开这个口了。 对我而言,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做成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已经是我的幸运。 再要让厂部安排我专职去搞计算机,自己都感觉是非分之想。 国企有国企的游戏规则,不能所有的好事都一个人吞了。 有饭大家吃,有好事也应该大家分享,否则你会寸步难行。 在国企要做成一件事难,要搅黄一件事是太容易了。 如果有人真的以为自己一个人能包打天下,结果是你成为众矢之的。 常言说“出头椽子先烂”,就是这个道理。
国企往事 9 第一台电脑 5 6. 蓦然回首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辩解和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放弃算了,最多是从此不碰计算机。 二是在撞到的南墙上看看有没有缝隙可寻,从中找到出路。 几天来,脑子里仿佛有些想法时隐时现,可就是抓不住。 那想法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在我眼前摇头晃脑,每等我走近了,又溜之大吉,跑得无影无踪。 哪几天是苦思不得,转辗反侧。 人也是茶饭不香,火气日涨。 言语之中,常常是火星撞地球。幸亏家中老婆理解,不和我计较。 还有不到一周岁的女儿那无瑕的笑脸,能让我稍稍摆脱一下苦恼。 有句老话:“皇天不负有心人。” 很多结果是在最后的坚持之中。 幸福也会在你的坚持中降临, 在一次抱着女儿出去散散心的路上,一个想法。。。灵感清晰的出现,这一次是实实在在的被抓住了。 一个大的基础数据库加上几个编制计划的过渡数据库的结构和连接的思路终于在头脑中走通了。 那个烦恼我多日的数学模型呼之欲出。 那时的心情对应了那句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赶紧回到家,记下了一瞬间的构想。
国企往事 8 第一台电脑 4. 烫手的番薯 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才算搞清楚机床厂主要产品牛头刨床的生产作业计划是如何制定的。 ABC分类法、期量标准、累计编号法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 计划包括全厂从铸造、下料到装配的全过程,各车间、工种的计划;各工种的工序能力测算等等。 为保证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用微机模拟原有的编制方法是唯一的出路。 换句话说,我要做的工作时在微机里编程,代替生产副厂长来完成制定每个月的生产作业计划。 和县科委分管计算机推广应用的黄科跑了省计算机研究所、省机械厅和杭州机床厂等处后才知道行业里不要说没有现成的案例,就是相类似可以触类旁通一下的都无法找到。 原来想虽然临安没有,杭州有那么多的研究所、大学和国企大厂,总有个可以参照的成功先例。谁知是水中月、镜中花,最后一场空。 这时候真正感觉到压力山大,麻烦多多了。 让我脱开平时忙碌的日常工作,全心全意做这个项目。 对着几万元钱购入的高档微机,坐在装修一新,比厂长办公室还高级的计算机室里。在别人眼中悠哉游哉的,是何等适意。 却不知道我是如坐针毡。 对着这样一个烫手的番薯,吃不下,吐不出,生生的噎在喉咙口。
国企往事 7 第一台电脑 3 3. 华山一条道 说自讨苦吃,其实是我自己想不开。厂部从未发文调我去负责计算机室。为财务和人事编程纯属兴趣,用的也是本职工作外的业余时间。 买计算机我只是奉命行事,本来可以和我没有半点关系。 可后来那位副厂长提出在微机上编制机床厂生产作业计划的想法,同时为保证进度和时间,还让我放下手中的日常工作。 这样的安排,才真正让我成了众矢之的。 被逼上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华山一条路。
国企往事 9 第一台电脑 5 6. 蓦然回首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辩解和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 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是放弃算了,最多是从此不碰计算机。 二是在撞到的南墙上看看有没有缝隙可寻,从中找到出路。 几天来,脑子里仿佛有些想法时隐时现,可就是抓不住。 那想法就像一只狡猾的狐狸在我眼前摇头晃脑,每等我走近了,又溜之大吉,跑得无影无踪。 哪几天是苦思不得,转辗反侧。 人也是茶饭不香,火气日涨。 言语之中,常常是火星撞地球。幸亏家中老婆理解,不和我计较。 还有不到一周岁的女儿那无瑕的笑脸,能让我稍稍摆脱一下苦恼。 有时候,幸福会在你不经意间降临,很多结果是在最后的坚持之中。 也许老天眷顾,在一次抱着女儿出去散散心的路上,一个想法。。。灵感清晰的出现,这一次是实实在在的被抓住了。 一个大的基础数据库加上几个编制计划的过渡数据库的结构和连接的思路终于在头脑中走通了。 那个烦恼我多日的数学模型呼之欲出。 那时的心情对应了那句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赶紧回到家,记下了一瞬间的构想。
国企往事 10 第一台电脑 6 8.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项目有了理想的结果,一个多月的心血没有白费。 尽管还有一些扫尾的工作要做,已经是无关紧要了,大局已定。 原来的议论和质疑渐行渐远,关心起微机的人倒是多了不少。 原来在很多人心目中购入微机是错误的花钱投入,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变。 我回到了生产科的岗位上。调令是购入计算机前下达,因为计算机的原因才没有真正到位。 只是每月编制厂生产作业计划的工作,顺理成章的从原来的人工变成计算机,成了我的份内工作。 厂部依旧没有设专人管理计算机室。 尽管想去的不乏其人,但已经做好的项目摆在那里,颠颠自己的份量,如果想去混日子的人,也不敢到厂长那里去开这个口了。 对我而言,能有这样一个平台,做成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已经是我的幸运。 再要让厂部安排我专职去搞计算机,自己都感觉是非分之想。 国企有国企的游戏规则,不能所有的好事都一个人吞了。 有饭大家吃,有好事也应该大家分享,否则你会寸步难行。 在国企要做成一件事难,要搅黄一件事是太容易了。 如果有人真的以为自己能包打天下,结果是你成为众矢之的。 常言说“出头椽子先烂”,就是这个道理。
国企往事 8 第一台电脑 4 4. 烫手的番薯 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才算搞清楚机床厂主要产品牛头刨床的生产作业计划是如何制定的。 ABC分类法、期量标准、累计编号法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 计划包括全厂从铸造、下料到装配的全过程,各车间、工种的计划;各工种的工序能力测算等等。 为保证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用微机模拟原有的编制方法是唯一的出路。 换句话说,我要做的工作时在微机里编程,代替生产副厂长来完成制定每个月的生产作业计划。 和县科委分管计算机推广应用的黄科跑了省计算机研究所、省机械厅和杭州机床厂等处后才知道行业里不要说没有现成的案例,就是相类似可以触类旁通一下的都无法找到。 原来想虽然临安没有,杭州有那么多的研究所、大学和国企大厂,总有个可以参照的成功先例。谁知是水中月、镜中花,最后一场空。 这时候真正感觉到压力山大,麻烦多多了。 让我脱开平时忙碌的日常工作,全心全意做这个项目。 对着几万元钱购入的高档微机,坐在装修一新,比厂长办公室还高级的计算机室里。在别人眼中悠哉游哉的,是何等适意。 却不知道我是如坐针毡。 对着这样一个烫手的番薯,吃不下,吐不出,生生的噎在喉咙口。
国企往事 6 第一台电脑 2 自讨苦吃 2. 自讨苦吃 报告没有下文,我也有了新的工作任务。 此事本来就不是一个小小车间技术员可以左右的。 时过境迁,也就渐渐的死了这颗心,不作他想了。 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984年,那份报告引起了改革开放中新上任的生产副厂长的关注,几次和我聊起有关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话题。 并在1985年初,在他的力主下,厂部决定在临安机床厂建起了计算机室。 那台长城0520A微型计算机加上一台80列的针式打印机是计算机室全部的装备,计算机室分里外两间,外面办公,里面安放计算机。 为了保证计算机在炎热的夏天正常工作,为计算机室安装了全厂唯一的一台窗式空调,厂里的油漆工在地面上刷了朱红色的防锈漆。 包括计算机室的布置,厂里共投入了5万多元。在当年一个产值几百万,利润区区五、六十万的地方国营小厂来说,是一个大手笔。 计算机室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购机是厂部授权我全权办理,在比较了几个型号的计算机后最后确定的。 这也是我有生以来花出去的第一笔巨款,四万元钱买一台计算机,看看还一点不起眼。 要知道当年一台B6050牛头刨床也不过是5000多元钱。 微型计算机进机床厂,是一件新鲜事。 在临安工业企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引起兄弟厂和县有关方面的关注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是在厂内是支持的不多,反对的不少。 压力之下,那位副厂长找上门来,让我尽快做点什么,以平众人之口。 熬了几个通宵,编出了机床厂的微机工资、人事管理的程序并投入使用。 虽说使用者满意,可是反对意见仍未消声灭迹。 看来没有一项分量压得住的项目,是难挡悠悠众口。 可是要有这样的好事,又谈何容易?! 我是一念之差,自讨苦吃!
国企往事 9 第一台电脑 5 7. 衣带渐宽终不悔 有句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原地踏步十来天后终于有了相对清晰的构思,对在微机上啃下这块难对付的骨头第一次有了信心。 也许在正规的计算机项目研发中,我把数学模型建好,对系统整体架构设计好,作为项目负责人任务就完成了。 在计算机的项目中,技术人员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系统设计,编写程序,数据录入。 1985年的临安机床厂,这样的好事是天方夜谭,想都不要去想。 接了这个项目,从头到脚都是你的,那怕是狗屎垃圾,你也必须照单全收。 建立机床厂产品的数据库,所有有关零件的信息,工艺流程,工时定额,原材料清单,下料标准,车间设备及能力。。。。。。一个都不能少且一个不能错。 如果你输入错误的信息,计算机将按照你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判断。换一句计算机行业里的话,你输入的是一堆垃圾,计算机输出的同样是一堆垃圾。 有了数据库后,接下来就是按照预想的规划逐个编程。 为了方便调试,我把这个程序按功能划分成一个个子程序。 这样的好处是每段程序的功能相对清楚、单一,调试方便。中间用人机交互的菜单来连接。 没有想到这样的思路是歪打正着,正好符合计算机编程的发展趋势。 每天一清早钻进机房,除了有口无心的扒几口饭填填肚子外,每天深夜1、2点收工。对着那个14吋的屏幕,手不停的敲着键盘。说它有多单调就有多单调。就是回家躺在床上,闭上眼满脑子还是一条条的命令汇成的程序。 临安的初春时节,半夜气温仍然是寒气逼人,足以让你的手和脚是冰凉冰凉的。 计算机房的空调是单制冷,冷也只能是熬着。 漆黑中走出机房,整个厂区和生活区早已是一片寂静。 回家路上只有路灯映出那时长时短的影子陪伴着孤独寂寞的我。 幸亏这样的日子不算长,日以继夜的忙了十几天后,所有的工作量完成了。 程序从单个到联调,反复试运行了几次,确认无误。 最终检验系统是否完成的标准是编制下个月的生产计划。 从生产副厂长那里拿来了当月的车间数据,花了将近二个小时输入和检查纠正错误后。终于等来了真正考验的时候。 敲下那个主程序开始运行的回车键后,计算机开始运行,静静的机房里可以听见计算机硬盘“得、得”的声音。 几个人耐心等待了大约十五分钟后,程序运行完成,屏幕返回到主菜单。 为便于核对,直接选择打印编制好的计划。 打印机的吐、吐声里,厚厚的一叠计划出现在眼前。 和人工编制的计划一一对照后,发现只有2、3处不符。经仔细检查,最后发现是人工编制计划中的笔误。 项目达到了预计的目标,原来人工十来天才能完成的计划,计算机从录入数据到编制完成,大约二小时。而且实时性强,计划更加准确。 一场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只是我在一个月死掉的脑细胞和掉了的肉,不知道需要多少时间才能补回来。 不过是自己的选择,也只能安慰自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国企往事 7 第一台电脑 华山一条道 3. 华山一条道 说自讨苦吃,其实是我自己想不开。厂部从未发文调我去负责计算机室。为财务和人事编程纯属兴趣,用的也是本职工作外的业余时间。 买计算机我只是奉命行事,本来可以和我没有半点关系。 可后来那位副厂长提出在微机上编制机床厂生产作业计划的想法,同时为保证进度和时间,还让我放下手中的日常工作。 这样的安排,才真正让我成了众矢之的。 被逼上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华山一条路。
国企往事 8 第一台电脑 4 学过的basic不适合,没有学过却认为可以的cobol也不行。最后把脑筋动到了买电脑时随机送的软件dbase 2身上。 dbase 2是第一代关系数据库,那本油印的操作手册上的例子是简单的人事管理。刚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高级语言编程上,把他仅仅看作能够做做工资、人事表格,等其他路走不通,回头翻翻那本蓝色的手册且对照我要做的事。心中隐隐有一丝感觉。可能能从这里找到出路。 原因在于: 1. 它已经汉化,包括字段名都可以用汉字。 2. 作为数据库语言,它建立数据库与其他高级语言相比,更加方便。 3. 他有查询、替换、按条件判断等简单的命令语句,可以用它编写简单的程序。 虽然有了思路,有了希望。 可是最关键的根据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过程,建成数学模型。再针对数学模型,编制计算机能识别的命令语句(所谓的编程)等等难题还在后面等着我。 就像准备写一幅字。先想好写的内容,打开砚台磨墨,到构思布局,再准备下笔。 从毫无头绪到初有思路,这一步整整花了半个月时间。才刚刚到解决问题的门口。虽然这样一个计算机项目,这样的时间够短了。 可是在工厂那个最讲现实的地方。半个月没有动静,已经足够让原来反对的人议论纷纷。 就是那位最支持计算机的副厂长也沉不住气,找上门来询问情况。他的举动我能够理解,毕竟是他拍板做的决策 。 虽然嘴上没有说,不知道他的心中是否有了后悔两个字。 那种情况下,我能说什么? 建一个好的数学模型的困难之处有几人能理解? 在当年的临安,没有人能指点,连可以讨论的人都没有。 那位副厂长虽然是哈工大焊接专业的70届大学生,可是专业不对口,在计算机上有力无法出。 其他的小兄弟虽多,在这个难题上同样帮不上忙。 计算机是个好东西,在1985年的临安是曲高和寡。 我冒冒然的踏了进去,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尝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无心插柳 杭州篇 2 杭州棋坛大聚会 杭州三项棋类比赛的场地设在杭州青年路棋室,位置在杭州当年颇有名气的灯光球场旁边的二楼。 几间简陋的房间看上去很不起眼,可是里面的老师却是大名鼎鼎。 围棋的张李源,中国象棋刘亿慈,国际象棋的吴伟文。 当年的我虽然不知道围棋和国际象棋的两位老师,但是对中国象棋的刘亿慈并不陌生。 刘亿慈老师曾在全国第一届象棋比赛中获第三名,并多次在全国比赛中名列前茅,原来是只闻其名,不见其人。 这次在杭州参加比赛,算是见到了真神。 刘亿慈老师个子不高,衣着普通,头上一顶老头帽。如果混在在大街的人群里,没有人会想到他会是杭州中国象棋的泰斗。杭城的象棋高手大多出于他的门下。 围棋和国际象棋的两位老师也是杭州棋界的顶尖人物,这是在当年这两项棋种少人问津,以致知道的人不多。 比赛的前一天,杭州市区和各个县的参赛人员陆陆续续的赶来报到了。多年未有过如此规模的盛会,那些知名的好手都赶来一聚。老友相见,是分别热闹。 地区来的大部分人都住在棋室附近的一个小旅馆里,那时候各县之间交流比较多,几个高手都是大名在外,相互都是知根知底。 他们也很清楚,要想突出重围参加省比赛,必须看看其他几个答不答应。 杭州市区的都是住在自己家里,近的走路,远一些骑自行车。 由于对这次参赛的结果没有任何想法,我是一身轻松。 想想也是,一个刚刚学会下国际象棋的人去觊觎参加省比赛的资格,岂不是异想天开。 报到后,知道了第二天比赛开始的时间就回家了,对地区参加国际象棋究竟有多少人,有什么样的对手是一概不知道。 比赛安排是一天两盘,分上午和下午。 比赛有时间限制,要求每人在一小时内下完40步棋,然后是每10分钟15步,没有下到规定的步数判超时负。 第一次按着棋钟下棋,难免有些紧张。 幸亏第一个对手是个初出茅庐的建德中学生。 他按棋钟、拿棋子时,可以看见手在秫秫的发抖,让我的心一下子放轻松了。 虽然说是以大欺小,胜之不武。总归还是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下完上午那盘棋后,打听了一下,才知道这次参加国际象棋的人水平参差不齐。 最强的是萧山的三位,两男一女。女子是上海下放的知青,据说文革前得过上海女子什么级别比赛的冠军。然而来头最大、水平最高的是吴伟文老师的大公子吴敏东,当年在萧山下乡插队。是后来成为中国第二个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吴敏茜的哥哥。另一位跟着他们集训了比较长的时间,耳闻目染,水平自然不会差。 同时看到建德名单中有郭政华,当时的心中转了一下,会不会就是杭八中的那位学兄,在学校时想请教而不得的高手。
国企往事 7 第一台电脑 3 4. 烫手的番薯 花了整整半天时间,才算搞清楚机床厂主要产品牛头刨床的生产作业计划是如何制定的。 ABC分类法、期量标准、累计编号法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基础。 计划包括全厂从铸造、下料到装配的全过程,各车间、工种的计划;各工种的工序能力测算等等。 为保证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用微机模拟原有的编制方法是唯一的出路。 换句话说,我要做的工作时在微机里编程,代替生产副厂长来完成制定每个月的生产作业计划。 和县科委分管计算机推广应用的黄科跑了省计算机研究所、省机械厅和杭州机床厂等处后才知道行业里不要说没有现成的案例,就是相类似可以触类旁通一下的都无法找到。 原来想虽然临安没有,杭州有那么多的研究所、大学和国企大厂,总有个可以参照的成功先例。谁知是水中月、镜中花,最后一场空。 这时候真正感觉到压力山大,麻烦多多了。 让我脱开平时忙碌的日常工作,全心全意做这个项目。 对着几万元钱购入的高档微机,坐在装修一新,比厂长办公室还高级的计算机室里。在别人眼中 悠哉游哉的, 是何等适意。 却不知道我是如坐针毡。 对着这样一个烫手的番薯,吃不下,吐不出,生生的噎在喉咙口。
国企往事 6 第一台电脑 2 2.峰回路转&自讨苦吃 报告没有下文,我也有了新的工作任务。此事本来就不是一个小小车间技术员可以左右的。 时过境迁,也就渐渐的死了这颗心,不作他想了。 没有想到的是到了1984年,那份报告引起了改革开放中新上任的生产副厂长的关注,几次和我聊起有关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话题。 并在1985年初,在他的力主下,厂部决定在临安机床厂建起了计算机室。 那台长城0520A微型计算机加上一台80列的针式打印机是计算机室全部的装备,计算机室分里外两间,外面办公,里面安放计算机。 为了保证计算机在炎热的夏天正常工作,为计算机室安装了全厂唯一的一台窗式空调,厂里的油漆工在地面上刷了朱红色的防锈漆。 包括计算机室的布置,厂里共投入了5万多元。在当年一个产值几百万,利润区区五、六十万的地方国营小厂来说,是一个大手笔。 计算机室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购机是厂部授权我全权办理,在比较了几个型号的计算机后最后确定的。 这也是我有生以来花出去的第一笔巨款,四万元钱买一台计算机,看看还一点不起眼。 要知道当年一台B6050牛头刨床也不过是5000多元钱。 微型计算机进机床厂,是一件新鲜事。 在临安工业企业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引起兄弟厂和县有关方面的关注也是顺理成章。 可是在厂内却是支持的不多,反对的不少。 压力之下,那位副厂长找上门来,让我尽快做点什么,以平众人之口。 熬了几个通宵,编出了机床厂的微机工资、人事管理的程序并投入使用。 虽说使用者满意,可是反对意见仍未消声灭迹。 看来没有一项分量压得住的项目,是难挡悠悠众口。 可是要有这样的好事,又谈何容易?! 我是一念之差,自讨苦吃!
国企往事 4 名人们 对改制前的国企在网上的常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爱之者满是赞誉,最常见的是公平、平等的字眼,恨之者则是骂声不断,言之凿凿中懒汉、大锅饭是最普通的说法。 72年进了地方国营企业---临安通用机械厂,2000年被买断工龄。四十年企业生涯中28年是在国营到国有的企业渡过。 今日回想,往事是历历在目。 虽说有句成语是“规一斑而知全豹”。然而真实的国企究竟如何,几人能说清楚。 套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说个人的看法而已。 还是那句话,我无意、也无权代言,只是讲述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 至于大家读后是什么感觉,就不是我关心的了。
国企往事 4 对改制前的国企在网上的常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爱之者满是赞誉,最常见的是公平、平等的字眼,恨之者则是骂声不断,言之凿凿中懒汉、大锅饭是最普通的说法。 72年进了地方国营企业---临安通用机械厂,2000年被买断工龄。四十年企业生涯中28年是在国营到国有的企业渡过。 今日回想,往事是历历在目。 虽说有句成语是“规一斑而知全豹”。然而真实的国企究竟如何,几人能说清楚。 套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说个人的看法而已。 还是那句话,我无意、也无权代言,只是讲述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 至于大家读后是什么感觉,就不是我关心的了。
让人烦恼让人忧 2 尽管电大的英语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是自己很快发现语言的学习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 像我们这种大脑里语言的思维已经定型的人,想靠课堂上学习的那点英语到社会上混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的英语教育早已步入误区,句型、语法等等,搞得人是晕头转向。可是到了真正要和人交流,却发现自己脑子里是稀里糊涂。 好不容易背下的单词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开口说了“hello。”或“How are you。”后,对方如果几里骨碌说上一堆后,只能是一脸茫然。 里面可能会有几个单词感觉熟悉,可是还没有反应过来,早就被其他词淹没了。最终只能摇摇头,苦笑着说上一句:“sorry。” 读、写、听、说是掌握一门语言最基本的技能。 可是我们的英语教育常常是教出了一批哑巴英语。 自己想一下,就是一个典型的哑巴。 四项技能里面听是最差的,听不懂,说也肯定不会好。 就像哑巴往往是聋子一样。 在后面的工作经历里也是烦恼多多!
让人烦恼让人忧 2 尽管电大的英语考试成绩还可以,但是自己很快发现语言的学习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不同。 像我们这种大脑里语言的思维已经定型的人,想靠课堂上学习的那点英语到社会上混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的英语教育早已步入误区,句型、语法等等,搞得人是晕头转向。可是到了真正要和人交流,却发现自己脑子里是稀里糊涂。 好不容易背下的单词根本不知道怎么用。 开口说了“hello。”或“How are you。”后,对方如果骨碌骨碌说上一堆后,只能是一脸茫然。 里面可能会有几个单词感觉熟悉,可是还没有反应过来,早就被其他词淹没了。最终只能摇摇头,苦笑着说上一句:“sorry。” 读、写、听、说是掌握一门语言最基本的技能。 可是我们的英语教育常常是教出了一批哑巴英语。 自己想一下,就是一个典型的哑巴。 四项技能里面听是最差的,听不懂,说也肯定不会好。 就像哑巴往往是聋子一样。 在后面的工作经历里也是烦恼多多!
让人烦恼让人忧 现在的小孩是幸福的,父母把他们捧在手心里,就怕孩子在人生中有什么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可以说是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 现在的小孩又很无奈,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琴、棋、书、画不算,英语也成了小孩的启蒙课。童心未泯的小孩中文还说不清楚,就要去背A、B、C、D。 回想我们一代人,是既没有这样的幸福,也没有这样的烦恼。到小学毕业为止,只知道b、p、m、f。不知道A、B、C、D。 进了初中的大门,才算第一次和ENGLISH有了交道。 现在回想起来,学完26个字母后,最开始的课文是This is a pen,This is a pencil。三天新鲜一过,生心疏懒,不愿意死记硬背的我对英语就少了兴趣。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像现在的学生那样,有着中考、高考的压力。不知道其他同学是什么想法,我反正是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学习。 不知道是没有兴趣学不好英语,还是学不好英语而没有了兴趣。 上英语课时,常常是书桌上放着英语书,下面偷偷看其他课外书。 反正当年的我总是感觉英语和无缘,反正今后也不想当翻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 到初二的期中考试时自食其果,拿到考卷,看到卷纸上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读书多年,第一次有了考试不及格的记录。 虽说后来为了面子,在英语上下了一点功夫,免了不及格的尴尬。 但已经是漏船到江心--要补已难!文革、知青下乡。。。。。。 弃掉的太多,像英语这种在学校就没有兴趣的功课自然不会再进入视线。 可是没有想到,这一门没有兴趣的课会断断续续纠缠我几十年。 真是让人烦恼让人忧! 苦恼之下,大有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之感。
让人烦恼让人忧 现在的小孩是幸福的,父母把他们捧在手心里,就怕孩子在人生中有什么好的东西没有得到。可以说是该有的都有了,不该有的也有了。 现在的小孩又很无奈,小小年纪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琴、棋、书、画不算,英语也成了小孩的启蒙课。童心未泯的小孩中文还说不清楚,就要去背A、B、C、D。 回想我们一代人,是既没有这样的幸福,也没有这样的烦恼。到小学毕业为止,只知道b、p、m、f。不知道A、B、C、D。 进了初中的大门,才算第一次和ENGLISH有了交道。 现在回想起来,学完26个字母后,最开始的课文是This is a pen,This is a pencil。三天新鲜一过,生心疏懒,不愿意死记硬背的我对英语就少了兴趣。 那时候的我们没有像现在的学生那样,有着中考、高考的压力。不知道其他同学是什么想法,我反正是完全凭自己的兴趣学习。 不知道是没有兴趣学不好英语,还是学不好英语而没有了兴趣。 上英语课时,常常是书桌上放着英语书,下面偷偷看其他课外书。 反正当年的我总是感觉英语和无缘,反正今后也不想当翻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 到初二的期中考试时自食其果,拿到考卷,看到卷纸上是大红灯笼高高挂。 读书多年,第一次有了考试不及格的记录。 虽说后来为了面子,在英语上下了一点功夫,免了不及格的尴尬。 但已经是漏船到江心--要补已难!文革、知青下乡。。。。。。 弃掉的太多,像英语这种在学校就没有兴趣的功课自然不会再进入视线。 可是没有想到,这一门没有兴趣的课会断断续续纠缠我几十年。 真是让人烦恼让人忧! 苦恼之下,大有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之感。
国企往事 2 阿大们 青年中特殊的群体是当年被称为“阿大”的那一批人,也就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文革中的臭老九----大学生。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包括65年考入大学,并在当年称为未代大学生的他们,70年代初都陆陆续续的进入了工厂。 他们按照那时候的有关规定,身份是国家干部,档案放入人事局干部档案中。工资自然按照国家干部级别的。大学本科第一年实习期满转正后,就是53元。在当年虽不算高工资,也已经令人羡慕不已了。谈恋爱、找对象是被人追逐的香饽饽。 所以虽有臭老九的说法,其实在工厂和社会上还是很吃香的。如果硬要冠上一个臭字,那也是臭豆腐,闻闻是臭的,吃吃是香的。 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有分配进机关的,通用机械厂在临安镇上,对大学生来说,算是不错的选择。 屈指算算,不到200人的县级地方国营企业,居然有十几名大学生,其中包括浙大的机械、光学仪器等专业的学生。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事。 通用厂庙太小,技术科、检验科等管理岗位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第一年实习期满后,不能进入管理岗位的不在少数。不过当年的“阿大”们远没有改革开发后吃香,他们在生产一线待着,也没有怨天尤人。至少和普通工人比,他们的工资还是会照样按照原标准发放的。每到15号,从财务科领出的钱是绝对不会少一分钱。 一位学俄语的大学生,在厂里的热处理岗位上做操作工,一直干到80年代,通用厂的热处理对普通工人来说,真的算是一个好岗位,回火、调质的工件,放进去以后,至少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放完工件后,整天可以悠哉游哉的,好不适宜。 另一位物理专业的在铸造车间做技术员,整天和模型、沙子打交道。 每天和翻砂工一样穿着翻毛皮鞋,头戴披风帽,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他是大学生。通过他和铸造车间师傅们的努力,成功的开发出蠕虫铸铁,并用在牛头刨床的滑枕上,提高了产品性能和寿命。颇受车间师傅们的好评。他也是如鱼得水。 80年代初,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可以归位时,他和热处理的哪一位重返教育岗位,两人都去了临安中学。可是过了二年,那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又自己要求重返到机床厂铸造车间。不知道算不算是大学生中的另类了。
国企往事 4 厂里的名人们 对改制前的国企在网上的常常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爱之者满是赞誉,最常见的是公平、平等的字眼,恨之者则是骂声不断,言之凿凿中懒汉、大锅饭是最普通的说法。 72年进了地方国营企业---临安通用机械厂,2000年被买断工龄。四十年企业生涯中28年是在国营到国有的企业渡过。 今日回想,往事是历历在目。 虽说有句成语是“规一斑而知全豹”。然而真实的国企究竟如何,几人能说清楚。 套用苏东坡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最终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说个人的看法而已。 还是那句话,我无意、也无权代言,只是讲述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 至于大家读后是什么感觉,就不是我关心的了。
国企往事 1 工资篇 国企往事1 72年进厂当学徒,那时候无论国营还是集体企业,工人的工资按照政策是执行八级工资制。我所在的通用机械厂,大多数工种,像钳工、车工、电工、木模等等,都是学徒三年,出师第一年一级工,第二年升为二级工。 例外的是刨工,学徒只需要二年。原因是普通刨工相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他的最高等级仅仅是六级工,如果一切正常,这样的规定也无可厚非,多当一年学徒,能换来以后更高的顶点,应该还是一件划算的事。 但是实际情况是从66年文革开始后,工厂职工工资到了二级工后,以后的升迁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原来认为技术含量低的刨工反而沾了便宜。 如果说刨工在机械厂数量不会太多,且还是要学徒二年。大家的关注度不大。 那么进厂时分配去当普工,如机械厂里的铸造车间里的去毛工。 他们不需要当学徒,直接就是一级工,第二年升到二级工。 按照去毛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每天和铸件的毛坯打交道,手里的工具是钢钎和手提砂轮机。上班时头戴披风帽,嘴上带着口罩,到晚上下班脸是黑的,洗脸时用毛巾一擦鼻孔,毛巾上也是黑黑的。既没有技术可学,工作环境又是如此,有这样的待遇也无可厚非。 然而有句俗话:“树是死的,人是活的。”几年以后,这些没有人看好的去毛正式工慢慢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全都苦尽甘来,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有人去了销售供应,有人去了后勤行政,最次的也和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熬了三年学徒的人一样,握起了摇手柄。 三年的学徒工资和直接一级工起步的工资,累计下来再当年算是一笔巨款了! 规定如此,你又能奈何呢? 虽说青工进厂的工作安排个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如果真的让你选择,如果不知道结果会有这样的变化,你的选择又会怎样呢?
无心插柳 天台行 1 1.放行 杭州比赛结束的锣声敲定后,是几人欢喜几人愁。 记得新登的张宝昌就一直抱怨自己不应该在比赛已经几连胜后去剃头,被那位女理发师在头上摸来摸去的,结果是摸走了运气。 剃头后连续几盘大好形势下输棋,把已经装进口袋的出线名额拱手让人,留下深深的遗憾。参加省比赛的名额同时产生,杭州参加国际象棋的共两个队,8个人。杭州一队(市区): 刘兴发,孙延龄,吴敏茜(女),李伟。杭州二队(地区):吴敏东,上海知青(女),韩松青,我。 其中吴敏东和吴敏茜是兄妹,父亲是吴伟文老师。杭州地区除我以外,都是萧山的。 为了在省比赛取得好成绩,通知大家在省比赛前在杭州集训一星期。 用吴伟文老师的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当年没有庆功一说,我们回到临安后,大家各奔东西。 我回厂第一要务是赶紧补上急等镗床加工的活,同时要和厂里商量参加省比赛的事。 虽说取得了参加省比赛的资格,如果车间和厂部有领导不同意,你照样是白搭。 独养儿子的镗床,独养儿子的操作工。没有人会顶替你的。 七十年代,工人在享受全民所有制的一切福利同时,人也是理所当然的归单位所有。 户口在厂里,粮票在厂里领,住的集体宿舍是单位的。一切的一切,都要单位领导说了算。 个人是微不足道的。用当年流行的一句话:“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天天窝在厂里上班,有机会拿着工资出去下棋,总是让人向往的。 为了能顺利的去参赛,颇动了一番心思。先去找车间主任,不说会不会同意,就是同意了,还是要去找厂部批。 倒不如绕开车间再说。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找到厂里的一把手封书记,一番口舌后,书记倒是理解我的心情,唯一的担心是会不会影响镗床的任务。最后给我的回答是:“只要不影响镗床的工作,他个人表示同意。” 拿着尚方宝剑去找车间主任,就容易多了。第二天开始,连续加上几个班,突击完成了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后,拿到了厂里的通行证。
无心插柳 天台行 1 1.放行 杭州比赛结束的锣声敲定后,是几人欢喜几人愁。 记得新登的张宝昌就一直抱怨自己不应该在比赛已经几连胜后去剃头,被那位女理发师在头上摸来摸去的,结果是摸走了运气。 剃头后连续几盘大好形势下输棋,把已经装进口袋的出线名额拱手让人,留下深深的遗憾。参加省比赛的名额同时产生,杭州参加国际象棋的共两个队,8个人。杭州一队(市区): 刘兴发,孙延龄,吴敏茜(女),李伟。杭州二队(地区):吴敏东,上海知青(女),韩松青,我。 其中吴敏东和吴敏茜是兄妹,父亲是吴伟文老师。杭州地区除我以外,都是萧山的。 为了在省比赛取得好成绩,通知大家在省比赛前在杭州集训一星期。 用吴伟文老师的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当年没有庆功一说,我们回到临安后,大家各奔东西。 我回厂第一要务是赶紧补上急等镗床加工的活,同时要和厂里商量参加省比赛的事。 虽说取得了参加省比赛的资格,如果车间和厂部有领导不同意,你照样是白搭。 独养儿子的镗床,独养儿子的操作工。没有人会顶替你的。 七十年代,工人在享受全民所有制的一切福利同时,人也是理所当然的归单位所有。 户口在厂里,粮票在厂里领,住的集体宿舍是单位的。一切的一切,都要单位领导说了算。 个人是微不足道的。用当年流行的一句话:“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天天窝在厂里上班,有机会拿着工资出去下棋,总是让人向往的。 为了能顺利的去参赛,颇动了一番心思。先去找车间主任,不说会不会同意,就是同意了,还是要去找厂部批。 倒不如绕开车间再说。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找到厂里的一把手封书记,一番口舌后,书记倒是理解我的心情,唯一的担心是会不会影响镗床的任务。最后给我的回答是:“只要不影响镗床的工作,他个人表示同意。” 拿着尚方宝剑去找车间主任,就容易多了。第二天开始,连续加上几个班,突击完成了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后,拿到了厂里的通行证。
国企往事 2 阿大们 青年中特殊的群体是当年被称为“阿大”的那一批人,也就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文革中的臭老九----大学生。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包括65年考入大学,并在当年称为未代大学生的他们,70年代初都陆陆续续的进入了工厂。 他们按照那时候的有关规定,身份是国家干部,档案放入人事局干部档案中。工资自然按照国家干部级别的。大学本科第一年实习期满转正后,就是53元。在当年虽不算高工资,也已经令人羡慕不已了。谈恋爱、找对象是被人追逐的香饽饽。 所以虽有臭老九的说法,其实在工厂和社会上还是很吃香的。如果硬要冠上一个臭字,那也是臭豆腐,闻闻是臭的,吃吃是香的。 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有分配进机关的,通用机械厂在临安镇上,对大学生来说,算是不错的选择。 屈指算算,不到200人的县级地方国营企业,居然有十几名大学生,其中包括浙大的机械、光学仪器等专业的学生。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事。 通用厂庙太小,技术科、检验科等管理岗位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第一年实习期满后,不能进入管理岗位的不在少数。不过当年的“阿大”们远没有改革开发后吃香,他们在生产一线待着,也没有怨天尤人。至少和普通工人比,他们的工资还是会照样按照原标准发放的。每到15号,从财务科领出的钱是绝对不会少一分钱。 一位学俄语的大学生,在厂里的热处理岗位上做操作工,一直干到80年代,通用厂的热处理对普通工人来说,真的算是一个好岗位,回火、调质的工件,放进去以后,至少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放完工件后,整天可以悠哉游哉的,好不适宜。 另一位物理专业的在铸造车间做技术员,整天和模型、沙子打交道。 每天和翻砂工一样穿着翻毛皮鞋,头戴披风帽,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他是大学生。通过他和铸造车间师傅们的努力,成功的开发出蠕虫铸铁,并用在牛头刨床的滑枕上,提高了产品性能和寿命。颇受车间师傅们的好评。他也是如鱼得水。 80年代初,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可以归位时,他和热处理的哪一位重返教育岗位,两人都去了临安中学。可是过了二年,那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又自己要求重返到机床厂铸造车间。不知道算不算是大学生中的另类了。
国企往事 2 阿大们 青年中特殊的群体是当年被称为“阿大”的那一批人,也就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文革中的臭老九----大学生。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包括65年考入大学,并在当年称为未代大学生的他们,70年代初都陆陆续续的进入了工厂。 他们按照那时候的有关规定,身份是国家干部,档案放入人事局干部档案中。工资自然按照国家干部级别的。大学本科第一年实习期满转正后,就是53元。在当年虽不算高工资,也已经令人羡慕不已了。谈恋爱、找对象是被人追逐的香饽饽。 所以虽有臭老九的说法,其实在工厂和社会上还是很吃香的。如果硬要冠上一个臭字,那也是臭豆腐,闻闻是臭的,吃吃是香的。 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有分配进机关的,通用机械厂在临安镇上,对大学生来说,算是不错的选择。 屈指算算,不到200人的县级地方国营企业,居然有十几名大学生,其中包括浙大的机械、光学仪器等专业的学生。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事。 通用厂庙太小,技术科、检验科等管理岗位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第一年实习期满后,不能进入管理岗位的不在少数。不过当年的“阿大”们远没有改革开发后吃香,他们在生产一线待着,也没有怨天尤人。至少和普通工人比,他们的工资还是会照样按照原标准发放的。每到15号,从财务科领出的钱是绝对不会少一分钱。 一位学俄语的大学生,在厂里的热处理岗位上做操作工,一直干到80年代,通用厂的热处理对普通工人来说,真的算是一个好岗位,回火、调质的工件,放进去以后,至少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放完工件后,整天可以悠哉游哉的,好不适宜。 另一位物理专业的在铸造车间做技术员,整天和模型、沙子打交道。 每天和翻砂工一样穿着翻毛皮鞋,头戴披风帽,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他是大学生。通过他和铸造车间师傅们的努力,成功的开发出蠕虫铸铁,并用在牛头刨床的滑枕上,提高了产品性能和寿命。颇受车间师傅们的好评。他也是如鱼得水。 80年代初,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可以归位时,他和热处理的哪一位重返教育岗位,两人都去了临安中学。可是过了二年,那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又自己要求重返到机床厂铸造车间。不知道算不算是大学生中的另类了。
国企往事 2 阿大们 青年中特殊的群体是当年被称为“阿大”的那一批人,也就是以前的天之骄子,文革中的臭老九----大学生。文革中毕业的大学生,包括65年考入大学,并在当年称为未代大学生的他们,70年代初都陆陆续续的进入了工厂。 他们按照那时候的有关规定,身份是国家干部,档案放入人事局干部档案中。工资自然按照国家干部级别的。大学本科第一年实习期满转正后,就是53元。在当年虽不算高工资,也已经令人羡慕不已了。谈恋爱、找对象是被人追逐的香饽饽。 所以虽有臭老九的说法,其实在工厂和社会上还是很吃香的。如果硬要冠上一个臭字,那也是臭豆腐,闻闻是臭的,吃吃是香的。 那时候的大学生很少有分配进机关的,通用机械厂在临安镇上,对大学生来说,算是不错的选择。 屈指算算,不到200人的县级地方国营企业,居然有十几名大学生,其中包括浙大的机械、光学仪器等专业的学生。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事。 通用厂庙太小,技术科、检验科等管理岗位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第一年实习期满后,不能进入管理岗位的不在少数。不过当年的“阿大”们远没有改革开发后吃香,他们在生产一线待着,也没有怨天尤人。至少和普通工人比,他们的工资还是会照样按照原标准发放的。每到15号,从财务科领出的钱是绝对不会少一分钱。 一位学俄语的大学生,在厂里的热处理岗位上做操作工,一直干到80年代,通用厂的热处理对普通工人来说,真的算是一个好岗位,回火、调质的工件,放进去以后,至少要好几个小时,甚至一整天。放完工件后,整天可以悠哉游哉的,好不适宜。 另一位物理专业的在铸造车间做技术员,整天和模型、沙子打交道。 每天和翻砂工一样穿着翻毛皮鞋,头戴披风帽,不知道的人根本就看不出他是大学生。通过他和铸造车间师傅们的努力,成功的开发出蠕虫铸铁,并用在牛头刨床的滑枕上,提高了产品性能和寿命。颇受车间师傅们的好评。他也是如鱼得水。 80年代初,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可以归位时,他和 热处理的哪一位重返教育岗位,两人都去了临安中学。可是过了二年,那个物理系的大学生又自己要求重返到机床厂铸造车间。不知道算不算是大学生中的另类了。
国企往事1 工资篇 国企往事1 工资篇 72年进厂当学徒,那时候无论国营还是集体企业,工人的工资按照政策是执行八级工资制。我所在的通用机械厂,大多数工种,像钳工、车工、电工、木模等等,都是学徒三年,出师第一年一级工,第二年升为二级工。 例外的是刨工,学徒只需要二年。原因是普通刨工相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他的最高等级仅仅是六级工,如果一切正常,这样的规定也无可厚非,多当一年学徒,能换来以后更高的顶点,应该还是一件划算的事。 但是实际情况是从66年文革开始后,工厂职工工资到了二级工后,以后的升迁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原来认为技术含量低的刨工反而沾了便宜。 如果说刨工在机械厂数量不会太多,且还是要学徒二年。大家的关注度不大。 那么进厂时分配去当普工,如机械厂里的铸造车间里的去毛工。 他们不需要当学徒,直接就是一级工,第二年升到二级工。 按照去毛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每天和铸件的毛坯打交道,手里的工具是钢钎和手提砂轮机。上班时头戴披风帽,嘴上带着口罩,到晚上下班脸是黑的,洗脸时用毛巾一擦鼻孔,毛巾上也是黑黑的。既没有技术可学,工作环境又是如此,有这样的待遇也无可厚非。 然而有句俗话:“树是死的,人是活的。”几年以后,这些没有人看好的去毛正式工慢慢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全都苦尽甘来,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有人去了销售供应,有人去了后勤行政,最次的也和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熬了三年学徒的人一样,握起了摇手柄。 三年的学徒工资和直接一级工起步的工资,累计下来再当年算是一笔巨款了! 规定如此,你又能奈何呢? 虽说青工进厂的工作安排个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如果真的让你选择,如果不知道结果会有这样的变化,你的选择又会怎样呢?
国企往事 1 工资篇 国企往事1 72年进厂当学徒,那时候无论国营还是集体企业,工人的工资按照政策是执行八级工资制。我所在的通用机械厂,大多数工种,像钳工、车工、电工、木模等等,都是学徒三年,出师第一年一级工,第二年升为二级工。 例外的是刨工,学徒只需要二年。原因是普通刨工相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他的最高等级仅仅是六级工,如果一切正常,这样的规定也无可厚非,多当一年学徒,能换来以后更高的顶点,应该还是一件划算的事。 但是实际情况是从66年文革开始后,工厂职工工资到了二级工后,以后的升迁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原来认为技术含量低的刨工反而沾了便宜。 如果说刨工在机械厂数量不会太多,且还是要学徒二年。大家的关注度不大。 那么进厂时分配去当普工,如机械厂里的铸造车间里的去毛工。 他们不需要当学徒,直接就是一级工,第二年升到二级工。 按照去毛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每天和铸件的毛坯打交道,手里的工具是钢钎和手提砂轮机。上班时头戴披风帽,嘴上带着口罩,到晚上下班脸是黑的,洗脸时用毛巾一擦鼻孔,毛巾上也是黑黑的。既没有技术可学,工作环境又是如此,有这样的待遇也无可厚非。 然而有句俗话:“树是死的,人是活的。”几年以后,这些没有人看好的去毛正式工慢慢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全都苦尽甘来,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有人去了销售供应,有人去了后勤行政,最次的也和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熬了三年学徒的人一样,握起了摇手柄。 三年的学徒工资和直接一级工起步的工资,累计下来再当年算是一笔巨款了! 规定如此,你又能奈何呢? 虽说青工进厂的工作安排个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如果真的让你选择,如果不知道结果会有这样的变化,你的选择又会怎样呢?
国企往事1 国企往事 1 72年进厂当学徒,那时候无论国营还是集体企业,工人的工资按照政策是执行八级工资制。我所在的通用机械厂,大多数工种,像钳工、车工、电工、木模等等,都是学徒三年,出师第一年一级工,第二年升为二级工。 例外的是刨工,学徒只需要二年。原因是普通刨工相对技术要求比较低,他的最高等级仅仅是六级工,如果一切正常,这样的规定也无可厚非,多当一年学徒,能换来以后更高的顶点,应该还是一件划算的事。 但是实际情况是从66年文革开始后,工厂职工工资到了二级工后,以后的升迁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原来认为技术含量低的刨工反而沾了便宜。 如果说刨工在机械厂数量不会太多,且还是要学徒二年。大家的关注度不大。 那么进厂时分配去当普工,如机械厂里的铸造车间里的去毛工。 他们不需要当学徒,直接就是一级工,第二年升到二级工。 按照去毛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每天和铸件的毛坯打交道,手里的工具是钢钎和手提砂轮机。上班时头戴披风帽,嘴上带着口罩,到晚上下班脸是黑的,洗脸时用毛巾一擦鼻孔,毛巾上也是黑黑的。既没有技术可学,工作环境又是如此,有这样的待遇也无可厚非。 然而有句俗话:“树挪死,人挪活。”几年以后,这些去毛的正式工慢慢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全都苦尽甘来,全部读调离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有人去了销售供应,有人去了后勤行政,最次的也和我们这些老老实实熬了三年学徒的人一样,握起了摇手柄。 三年的学徒工资和直接一级工起步的工资,累计下来再当年算是一笔巨款了! 规定如此,你又能奈何呢? 虽说青工进厂的工作安排个人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如果真的让你选择,如果不知道结果会有这样的变化,你的选择又会怎样呢?
过了一把瘾 我们那代人孩子时候,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当兵梦。 吸引他们的不仅仅是那身军装,更让人梦牵萦绕的应该是枪。 小时候玩过玩具枪,初中体育课用过木头枪,后来摸过气枪。可是这枪那枪,都没有办法消除没有使过真枪的遗憾。 知青三年招工进了通用厂后,当兵梦、真枪梦似乎和我已经渐行渐远,渐渐的也就断 断了念想。 不作他想之后,却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2年通用厂重组民兵连,我被选入了基干(武装)民兵排。 武装民兵一共20人,排长是党支部委员,厂民兵连长兼任。 武装民兵大多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年纪上三十的基本都是复员军人,其中有一位老伍是64年部队大比武时的神枪手。进厂后保留着对枪的喜好,每个星期天都会早早的提着气枪出门,到晚上带着打到的鸟满载而归。 武装民兵平时没有区别,每年年底会组织一次冬训。 在寒冷的早晨,从暖呼呼的被窝里钻出来还是要点决心的。 不过比起枪的诱惑,这一点点就算不上问题了。一群人从厂门口出发,往2、3公里外的三眼桥出发,一路上喊 着“1、2、3、4,。”的口号,那洪亮的声音打破清晨的宁静。绕一圈回来后解散,下午去丁桥水库(当时临安还没有靶场)练习瞄准。 发下的枪都是人武部里的老爷货,汉阳造、老套筒,年纪比我们都要大多了。不过再差也是真枪。拿在手里有了那么一丝丝真正当兵的感觉。 大家一字排开,趴在地上, 每天 拿着空枪三点一线,对着靶子瞄上1、2个小时。 几个复员军人是当然的教官,告诉大家标尺,准星和目标的关系,枪的结构,射击的要领。 十几天的练习结束后,才是大家期待已久的实弹射击。 50米的胸靶,每人三发子弹。上靶就算,不计环数。中一发及格,两发良好,三发三中不用说是优秀。 我们中有人在嘀咕人武部那么小气,三发子弹实在是太少了,打得一点不过瘾。 几个复员军人听了就说:“你们知足吧,像老伍那样打枪的军人有几个,不少兵整天喂猪、种菜,一年摸了几次枪。打了几颗子弹。要知道,一颗子弹就是7斤大米。” 虽然练了十来天,对枪不算太陌生。但是没有真正打过枪的我们心中还是有些忐忑不安。 用的枪只能是矮子里选长子。不过大家用的是同一枝枪,也没有什么吃亏便宜。 射击开始。第一个出场的不用说,一定是神枪手老伍。只见他持枪到射击位置卧倒,举枪,瞄准。“呯、呯、呯。”三枪,动作干净利落。不愧是经过大比武的尖子。可是一报靶,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三枪中一,老伍尴尬的摇着头,嘴里不停的说:“这种枪、这种枪,没有办法打。” 不过这样一来,大家的心反而放下了,神枪手都这样,我们打不好是理所当然了。 一个一个接着打,基本都是及格。偶尔也有剃光头的,大约有1、2个人中两发的。 等轮到我,拉开枪栓,装上子弹;枪抵紧肩头。标尺缺口、准星、靶子,三点一线。三枪很快打完了。结果也是及格。不过也可以满足了。毕竟神枪手也不过如此。 从拿回来的靶子看,弹孔不是一个圆孔,原来枪太老,膛线都磨平了,子弹出膛是没有规则的翻滚,大家打不好也是情有可原,大家自我解嘲说打中的都是瞄歪的,没有中靶的才是瞄准的。 这样的民兵训练持续到76年,后面的几年,枪还是这种枪,我的枪法也没有进步。只是最后一年,增加了机枪,冲着机枪可以打六发子弹,我抢到了打捷克式机枪的机会。一个点发,再连续2个点发,最后是三发子弹打一个连发。加在一起六发中二,结果还是及格。 76年后,全民皆兵的年代过去了。 我第一次的当兵经历就此告了断落。不过能用这种方式还了当兵、打枪的梦想,也算是差强人意的结果了。 换一句话:“过了一把瘾!”
棋痴阿祥 棋痴阿祥 在花园里,人们最关注的总是鲜艳夺目的红花,很少有去注意那花边的绿叶。 在社会中,同样是要注视的目光投向在前台表演或出头露面的主角,难得去关心那些幕后默默付出的和跑龙套的人。 我在“得饶人处且饶人”中曾写过天喜师傅的故事。 作为执临安棋坛牛耳十余年的天喜师傅,棋艺和为人都被人推崇,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是在我的记忆中,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临安象棋界另有一个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文章阅读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anwen.net+&urlrefer=4e0cbec2933098ab8280a6a9bf0e8066) 要说棋艺,他不仅没有进过县比赛的前几名,而且连二、三流都算不上。要说职务,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棋类协会的组织。 可是当年在临安象棋圈子里,说起阿祥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何人不晓。 他不过是邮政局里的一个普通职工,1米60多点的身材,瘦瘦的体型,一个终年红红的鼻子是他的特征,以致于后来看到电视剧里的匹若曹就会想起阿祥。 那时候没有活动室,也没有俱乐部。 就连临安县体委,也只有县革委会的大门口一间10来个平方的房子,两个办事人员而已。 我认识阿祥是在第一次参加县象棋比赛后。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小组赛时,一开始虽然对手不强,却是出师不利,不是和就是输棋。直到最后三个对手时,才找到了感觉,连续胜了他们。巧的是小组出线的正是他们三个。而且他们全都进了决赛的前六名。成绩不好,心情也不会好到那里。可是阿祥从最后三盘棋认为我有潜力,几次找我谈,让我去他家,多和临安的高手们下棋。 那时候我的兴趣对乒乓球更大些。面对阿祥的盛情,却是难以推却,每星期会去上一、二次。去后发现临安下象棋的人都聚在他的家里,不管是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每天晚上都是二、三摊棋。阿祥家并不算大,客厅不过十来个平方。二、三个棋摊,加上围观的人,有时走路都要侧着身体挤过去。 那些人也把阿祥家当作自己家一样随便。要喝茶自己动手,杯子,茶叶放在那里,大家是一清二楚。晚上有时候棋结束得晚,阿祥家的人都睡觉了,那些人下完了,就把门带上自己悄悄的走(幸亏那时小偷少)。 阿祥自己下得却不多,他喜欢在边上笑眯眯的看大家下棋。然而只要听说那里有年轻的好手,他都会让人带信、甚至亲自过去邀请。 天喜师傅,于潜、昌化的象棋爱好者路过临安,只要有时间,也总会到阿祥家和大家聚聚。 久而久之,阿祥家成了象棋圈公认的中心。阿祥也是大家公认的棋司令。 不仅仅县里如此,组队到富阳、桐庐去比赛,从组队、到那里后的住宿、吃饭、比赛上场人员的安排,都是他在跑前顾后,忙里忙外。 县体委接到上面有关棋类比赛的通知,也是交给阿祥操办。 那时候他就更加忙碌,人员的确定不仅仅要一碗水端平,让象棋圈的人心服口服;还要和去参赛人员单位协调放人。 如此种种,一般人听听就头大,可是阿祥是乐此不疲。 不说天天给家中带来的烦扰,每年被大家喝掉的茶叶都要几十斤,在当年也不是小数字。 有人问阿祥,他的回答是兴趣。 也有人问阿祥的老婆,“阿祥这样做,你就不烦?” 阿祥的老婆回答说:“他就是那么一点爱好,我又能怎么样呢?” 不为自己个人得失,为临安的象棋圈默默的付出。 这样的人,当得起一个“痴”! 一个地方棋坛的兴旺,需要天喜师傅这样的棋才,同样也少不了阿祥这样的棋痴! 棋圈如此,其他事业的成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世界上不乏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痴如呆的人,科学家、棋艺大师中是大有人在。 有句话说:“天才在常人眼中都是疯子。” 这样的痴是令人尊重。 可是我想,阿祥这样不为自己去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他人和集体的痴,纯粹付出的痴。 除令人尊重外,更是让人感到一种温暖!
棋痴阿祥 棋痴阿祥 在花园里,人们最关注的总是鲜艳夺目的红花,很少有去注意那花边的绿叶。 在社会中,同样是要注视的目光投向在前台表演或出头露面的主角,难得去关心那些幕后默默付出的和跑龙套的人。 我在“得饶人处且饶人”中曾写过天喜师傅的故事。 作为执临安棋坛牛耳十余年的天喜师傅,棋艺和为人都被人推崇,是顺理成章的事。 可是在我的记忆中,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临安象棋界另有一个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文章阅读网: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sanwen.net&urlrefer=4ffca99bd4324fc04e5b10557aa7c416 ) 要说棋艺,他不仅没有进过县比赛的前几名,而且连二、三流都算不上。要说职务,那时候也没有什么棋类协会的组织。 可是当年在临安象棋圈子里,说起阿祥的名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何人不晓。 他不过是邮政局里的一个普通职工,1米60多点的身材,瘦瘦的体型,一个终年红红的鼻子是他的特征,以致于后来看到电视剧里的匹若曹就会想起阿祥。 那时候没有活动室,也没有俱乐部。 就连临安县体委,也只有县革委会的大门口一间10来个平方的房子,两个办事人员而已。 我认识阿祥是在第一次参加县象棋比赛后。那也是我第一次参加正式比赛,小组赛时,一开始虽然对手不强,却是出师不利,不是和就是输棋。直到最后三个对手时,才找到了感觉,连续胜了他们。巧的是小组出线的正是他们三个。而且他们全都进了决赛的前六名。成绩不好,心情也不会好到那里。可是阿祥从最后三盘棋认为我有潜力,几次找我谈,让我去他家,多和临安的高手们下棋。 那时候我的兴趣对乒乓球更大些。面对阿祥的盛情,却是难以推却,每星期会去上一、二次。去后发现临安下象棋的人都聚在他的家里,不管是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日,每天晚上都是二、三摊棋。阿祥家并不算大,客厅不过十来个平方。二、三个棋摊,加上围观的人,有时走路都要侧着身体挤过去。 那些人也把阿祥家当作自己家一样随便。要喝茶自己动手,杯子,茶叶放在那里,大家是一清二楚。晚上有时候棋结束得晚,阿祥家的人都睡觉了,那些人下完了,就把门带上自己悄悄的走(幸亏那时小偷少)。 阿祥自己下得却不多,他喜欢在边上笑眯眯的看大家下棋。然而只要听说那里有年轻的好手,他都会让人带信、甚至亲自过去邀请。 天喜师傅,于潜、昌化的象棋爱好者路过临安,只要有时间,也总会到阿祥家和大家聚聚。 久而久之,阿祥家成了象棋圈公认的中心。阿祥也是大家公认的棋司令。 不仅仅县里如此,组队到富阳、桐庐去比赛,从组队、到那里后的住宿、吃饭、比赛上场人员的安排,都是他在跑前顾后,忙里忙外。 县体委接到上面有关棋类比赛的通知,也是交给阿祥操办。 那时候他就更加忙碌,人员的确定不仅仅要一碗水端平,让象棋圈的人心服口服;还要和去参赛人员单位协调放人。 如此种种,一般人听听就头大,可是阿祥是乐此不疲。 不说天天给家中带来的烦扰,每年被大家喝掉的茶叶都要几十斤,在当年也不是小数字。 有人问阿祥,他的回答是兴趣。 也有人问阿祥的老婆,“阿祥这样做,你就不烦?” 阿祥的老婆回答说:“他就是那么一点爱好,我又能怎么样呢?” 不为自己个人得失,为临安的象棋圈默默的付出。 这样的人,当得起一个“痴”! 一个地方棋坛的兴旺,需要天喜师傅这样的棋才,同样也少不了阿祥这样的棋痴! 棋圈如此,其他事业的成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世界上不乏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如痴如呆的人,科学家、棋艺大师中是大有人在。 有句话说:“天才在常人眼中都是疯子。” 这样的痴是令人尊重。 可是我想,阿祥这样不为自己去得到什么,而是为了他人和集体的痴,纯粹付出的痴。 除令人尊重外,更是让人感到一种温暖!
农林大学里的风光 本来这次同学会有农林大学一览的安排,因时间关系没有如愿。特发几张照片,聊补遗憾。 湖畔
重修苎罗施氏族谱序言 重修苎罗施氏族谱序言 如古人言:“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故历代先人,皆重修谱,一可存家族变迁之脉络。二可观施氏精神之流传。 施姓源远流长,上溯春秋鲁大夫施父。自秦汉、三国、晋、隋唐,由东鲁迁徒九州。 北宋年间,先祖希文公南迁,见木莲而居,开富阳渔山施氏之宗。 是年十七世孙仁一公东移苎罗,开基创业,为萧山苎罗施姓始祖。 先人筚路蓝缕,后继餐风沐雨,冬去春来,数百寒秋,或太平盛世,或内乱外患。 族人尊天道,循人理,行仁义,持忠孝。 继往开来,方开枝散叶,成就鼎盛望族。 纤纤细枝,终成巨木;涓涓细流,汇为汪洋。 族谱记载,自殿扬公始,先人于康熙、乾隆、道光、嘉庆、同治以及民国期间屡次修谱。 其中苦心辛劳,难以言表。 族谱传承,令我辈儿孙,据谱辩源流、明演变; 使后人不忘先贤,知其何出。 犹如叶间一珠,亦思江河之源也。 时光流逝,日月轮回;自前次修谱至今,已愈六十五载。 修谱其后,地覆天翻,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族人或移徒,或离世;更有新人辈出,人丁兴旺。 脉络繁杂,原谱未载入,十之有九。 今天下太平,民事安定。 然行走揖让之间,终有齿序难寻之憾。 为定辈次、见长幼,传血脉,论纲常,族人多有重修族谱之议。 一人呼之,百人响应,宗人或出钱、或出力,各尽其能,共展所长。赖众人拾柴,得族谱重光。 其间寻访族人,查遗补缺,历时三年有余,方有新谱大成。 望苎罗施姓一族,薪火相传。 谨循祖训族规,以诚筑基,以信为人。 敬老爱幼,互相扶持;不离不弃,不负先人。 特撰此文,是以为序。
重修苎罗施氏族谱序言 重修苎罗施氏族谱序言 如古人言:“族之有谱,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故历代先人,皆重修谱,一可存家族变迁之脉络。二可观施氏精神之流传。 施姓源远流长,上溯春秋鲁大夫施父。自秦汉、三国、晋、隋唐,由东鲁迁徒九州。 北宋年间,先祖希文公南迁,见木莲而居,开富阳渔山施氏之宗。 是年十七世孙仁一公东移苎罗,开基创业,为萧山苎罗施姓始祖。 先人筚路蓝缕,后继餐风沐雨,冬去春来,数百寒秋,或太平盛世,或内乱外患。 族人尊天道,循人理,行仁义,持忠孝。 继往开来,方开枝散叶,成就鼎盛望族。 纤纤细枝,终成巨木;涓涓细流,汇为汪洋。 族谱记载,自殿扬公始,先人于康熙、乾隆、道光、嘉庆、同治以及民国期间屡次修谱。 其中苦心辛劳,难以言表。 族谱传承,令我辈儿孙,据谱辩源流、明演变; 使后人不忘先贤,知其何出。 犹如叶间一珠,亦思江河之源也。 时光流逝,日月轮回;自前次修谱至今,已愈六十五载。 修谱其后,地覆天翻,沧海桑田,风云变幻。 族人或移徒,或离世;更有新人辈出,人丁兴旺。 脉络繁杂,原谱未载入,十之有九。 今天下太平,民事安定。 然行走揖让之间,终有齿序难寻之憾。 为定辈次、见长幼,传血脉,论纲常,族人多有重修族谱之议。 一人呼之,百人响应,宗人或出钱、或出力,各尽其能,共展所长。赖众人拾柴,得族谱重光。 其间寻访族人,查遗补缺,历时三年有余,方有新谱大成。 望苎罗施姓一族,薪火相传。 谨循祖训族规,以诚筑基,以信为人。 敬老爱幼,互相扶持;不离不弃,不负先人。 特撰此文,是以为序。
无心插柳 天台行 10 按照抽签,个人赛第一场就对上了钱吉孚。 比赛是下午开始的。抬眼看看对面的大师,钱吉孚当年大约30多岁,中等身材,方正的脸庞,肤色略显黑,经历过大赛的他,面对棋盘早已是心如止水。 面对这样的对手,只能把他当做一次难得的经历。尽人事,听天命;同时也看看通过这段时间的比赛,自己进步了多少。 正常的西班牙开局,可是没有几步就离开了书中的路数。 没有可以参照的,和高手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对局面的感觉。 他们一眼看去,会知道盘面上的要点,那些地方有棋,那些是根本不需要考虑的。 换一句话就是对棋的直觉。 这就是人的计算能力远远不及电脑,却能抗衡或胜过电脑的原因。 这种直觉是在长期的对局和训练中培养出来的,专业和业余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这里。
无心插柳 天台行 9 进了古寺,难忘隋梅。出了山门,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 石碑立在横跨在清澈小溪的石桥边,周围是古木参天,背后是提有“隋代古刹”的照壁墙。 清涧、石桥、石碑、古树、国清寺浑然天成,清净之处更透出深邃的佛蕴和禅的意境。 一行大师俗名张遂,作为唐代高僧,除佛教中多有建树外,在天文上更是堪称巨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衍历就是出自他手。 据说当年为演算大衍历,一行大师特意到国清寺向达真高僧求教。当大师到达石桥边上,桥下东西两条小溪交汇后向东流去的涧水突然向西逆行,成为奇观。 一行到此水西流,是机缘巧合?还是禅机深远?是天工开物?还是天人合一?没有人能说清。这样难得一见的自然天象恰恰发生在一行大师到达古寺时,不能不让人感叹不已。 我们去国清寺,整个寺庙除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就是庙里为数不多的和尚们。 据说那些和尚也是拿工资,发粮票的。他们伴着晨钟暮鼓,诵经拜佛的同时,自己在空地里挥锄种地。日子和普通人相比,应该算不错。 这是不知道在当年,真正从心里对如来鼎幙礼拜的会有几何。 从当年空空如也的寺庙到今日日进斗金的庙宇,释迦摩尼应该是大喜还是悲哀?是一种进步还是。。。。。。 又哪里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明白的!
有win8系统下能用的autocad吗? 最近更新了电脑,装的是正版的win8,但是原来的autocad2013就不能用了。那位朋友知道什么地方有win8系统下能用的autocad? 先在此谢谢!
无心插柳 天台行7 与林汉文的对局是上午,开局十几步后,我就失去了先行之利。局面一直在我稍稍差一些的情况下相持。 我能做的是每步棋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计算,各种可能的后果都考虑在内。 虽然耗费了更多的时间,但是能保证自己不会崩盘。 同时只要有机会,就和他兑子,尤其是王后和象两个和中国象棋区别最大的子。 两人苦战到了接近中午的时候,如果不能结束,就要封盘。待下午或晚上另行安排时间再战。 盘面上是马、兵残局,在临近上午比赛时间结束十来分钟的时候。我下的那步冲兵应该是一步好棋,抢占了盘面上一个要点。 对手第一次长考,久久没有落子。 在我以为今天要进入封盘,另行再下时,他突然提议和棋。 这时候我们的教练在边上观战。虽然他不能直接说什么,但是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的想法。 棋局以和棋告终。
无心插柳 天台行 6 如果说下棋的开局、残局可以通过看书学到,那么中局更多的就需要通过实战才能提高。 虽然国际象棋对我来说,还是刚刚入门。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毕竟有很多相通之处。 尤其是中局需要的计算能力,是如出一辙,殊途同归的。 和神童相比,毕竟比他在社会上多混了十几年。用句俗话:"我过的桥比他走的路多。“ 随着两个人的钩心斗角,虽然谈不上什么妙招,局面的天平还是慢慢的向我倾斜。 最后以我多兵进入残局,迫使他签下城下之盟。
无心插柳 天台行 4 内部训练赛结束,全体队员加上领队、教练和裁判坐长途汽车出发去天台。 那时候的公路不能和今天相比,上午出发,要下午3、4点钟才到。 中途的一段山路从山底到山顶全是之字路,据说电影“奇袭”中惊险追逐的那段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汽车像老牛推破车一样,发动机发出哼哼的声音,慢慢地往上爬行折返,仿佛已经很长时间了,回头看看来路还在眼前。 虽然不是包车,车上大多是去参加省比赛的人。 一路颠颠簸簸的让人难免感到犯困,迷迷糊糊中头多次磕在前面的椅子背上。 一路劳顿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入住天台县招待所。 四人一间的房,洗漱,厕所是公共的,一个楼层一处。 我们地区队三位男队员和教练正好是一个房间。 我们的房间是沿街的,从窗户看下去就是天台的主街。
无心插柳 天台行 3 第二次交手,他不会再像前一次那样大意,那样的运气不可能一次次降临到我的头上。决定胜负的终究还是要靠实力的。 经过上次的比赛和前几天的集训。我对国际象棋有了新的体会。 对局前,从刘兴发老师送的国际象棋开局法中选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冷门的开局。记住了几个变化。 避免开局就落到他的套子里瞬间崩盘,争取拖长战线,和他慢慢磨。 他的开局没有出我的准备范围,开局后近十几个回合我是照本宣科。 这样的对局有些出乎他的意料。这样的进展自然也不会让他满意。 就他而言,今天的棋不仅仅要赢,而且要胜得漂亮。 高手毕竟是高手,正在我为开局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心中暗暗高兴时,他突然弃子,试图打开局面,想一举取得局面的优势。 面对突如其来的弃子,吃还是不吃,着实让我犯了难。 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后面肯定有名堂,说不定就像贪嘴的鱼儿上了钩,成了盘中美餐。 不吃,到了嘴边的东西不吃,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家店。心有不甘。
无心插柳 天台行 2 一队和二队的集训还是在青年路棋室,房间不大,队员加上教练十来个人在里面显得有些拥挤,不过那时候没有人会计较这些。 二队的教练是杜丰恩,是曾代表浙江省参加过全国比赛的好手。 集训前几天,我拿到的是一本油印的培训资料,薄薄的十几页纸。内容是国际象棋最基础的一些东西。 资料加上刘兴发老师送我的那本国际象棋开局法,成了这次集训时,我花时间揣摩最多的东西。坐在边上的名师随时可以请教。 虽然时间不长,收益还是不浅。 在中国象棋中,独马就能擒王。 可是在国际象棋中,即使你有双马的优势,只能吞下于对方和棋的结果。 中国象棋的兵到了底线,是不能回头的,基本也就是废了。 国际象棋中的兵冲到对方的底线,却如同鲤鱼跳龙门,身价百倍,他可以任意选择王以外的任何棋子(包括威力巨大的王后)。 国际象棋的开局都有一个好听好记的名字: 意大利开局、西班牙开局、西西里防御、法兰西防御。。。。。。 让人过目难忘。
无相颂 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无心插柳 天台行 1 杭州比赛结束的锣声敲定后,有人欢喜有人愁。 记得新登的张宝昌就一直抱怨自己不应该在比赛已经几连胜后去剃头,被那位女理发师在头上摸来摸去的,结果是摸走了运气。剃头后连续几盘大好形势下输棋,把已经装进口袋的出线名额拱手让人,留下深深的遗憾。 参加省比赛的名额同时产生,杭州参加国际象棋的共两个队,8个人。 杭州一队(市区): 刘兴发,孙延龄,吴敏茜(女),李伟。 杭州二队(地区):吴敏东,上海知青(女),韩松青,施鸿昌。 其中吴敏东和吴敏茜是兄妹,父亲是吴伟文老师。杭州地区除我以外,都是萧山的。 为了在省比赛取得好成绩,通知大家在省比赛前在杭州集训一星期。用吴伟文老师的话:“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无相颂 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