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toguy fotoguy
追求真善美,老套但永恒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41 发帖数: 7,353 关注贴吧数: 7
重发一贴吧,普法向: 非机如何过十字路口才不违法 自行车过马路,假设十字路口,详见图。 根据法律,该怎么走才不违法? 1. 左转从A到B点,必须下车推行,先后走斑马线1和2,A到C再到B,过两个绿灯吗(黄色路线)? 2. 左转从A到B点,如果我不下车推行,先后过2个绿灯由A到C再到B,但在斑马线1和2的左边外面(注意不是在斑马线上)骑行通过,违法吗? 3. 左转从A到B点,如果不走斑马线,在有专门左转绿灯情况下(直行红灯),可以不走斑马线直接A到B骑行通过吗(图中绿色路线)? 4. 从D点到B点,3的位置没有斑马线,我可以绿灯骑行过路走粉色箭头路线吗?还是必须先后过4、1、2三个斑马线绿灯? 之前网上搜到这篇文章,把2017-10-07日实施的“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里第四章第七十条“驾驶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三轮车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应当下车推行”的“路段”理解为包括路口,是一种误解,扩大理解了法律规定,不可取: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m.sohu.com%2Fa%2F413831840_120214180&urlrefer=bf88b851d440fde3135eef049c432e5f “注意:上面链接内的文章误解了交规 下面的文章才是正确的: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sohu.com%2Fa%2F325209998_355267&urlrefer=1734300991904a0c6aa8d4dea22a4dcd 所以,四个问题的答案: 1. 自行车过路口不是必须上斑马线,可以遵照交通灯直接通行。当然如果你走上了斑马线,那必须下车推行。 2. 可以,不违法 3. 可以,因为有专门左转绿灯。注意左转走路中心点外侧。 4. 不行,因为没有斑马线,所以得遵守右侧通行原则,应用到路口就是逆时针骑行过路口才合法。当然如果是推行走斑马线就没有逆时针原则
桶轴平装碟刹,第一台全内走线Java费罗切? - Step2 ↓↓↓↓↓ 长文警告 ↓↓↓↓↓ 研究了各家全内走线(有兴趣可见我前一贴,链接附在文后),手上这台Java费罗切19款碟刹,变速线是隐藏的,刹车线不是。这车上碗组是52mm,自然可以全内走,改起来倒也简单。我知道的上下碗组都是52mm的还有野兽破风架,它配的前叉直接就是椎管打孔的。这种都可以方便地改全内走,没有铝斜圈、垫圈等,网上也有全套卖。原车前叉,叉脚内部给刹车线做了一个独立的管道,方便走线。这样反而带来个弊端,刹车线走不到前叉上管。市面上绝大部分都是这样。 但是叉脚内这个独立管道,是一层很薄的碳,用工具很容易磨穿。我采用那种一二十瓦小功率的手握打磨机,再弄一个加长(250px)球形磨头(柄直径3mm,球头直径4mm),方便深入管内操作。深入进去4、5厘米的地方,就是第一个拐弯的地方,正好磨孔。为什么要用小功率的呢,因为它磨薄点的碳皮没问题,阻力稍微大点就卡壳,功率大的一不小心可能磨到管外,伤到叉脚就不好了。然后就是椎管打洞(椎管不打洞也可以,用我前一贴里的方案2。此帖采用方案3),这个就得用大点功率的电钻台了。前刹车线走线行程变长了,更换新线管,后刹线管也顺便换新。 换线管(油管应该也适用,油管内径通常2mm),我的小技巧是弄个4米长的细铜丝(1mm直径,某宝十块钱还包邮),为啥要这么长呢?请看下面换线管步骤(新车架里没有导管,也可以用铜丝先走,好操作): 步骤1:原来的线抽掉,管别动 步骤2:把铜丝穿到管里 步骤3:然后只把管拉出车架,铜丝留着。这个时候铜丝就和原车走线一模一样了。 步骤4:后刹线的话,头管附近用钩子/镊子等方法把铜丝从头管腔内拉出即可,这样这根铜丝就可以做导线。 步骤5:把新管套在仍然露在车架外的铜丝(露在外面的要足够长,2m吧,最长的后刹管不会超过2m),这样铜丝露出管头,拉住铜丝,用力把管一点点推入车架,如果露在车架外的铜丝不够长,你没法拉住铜丝推管进去。 步骤6:管到位后,抽出铜丝,沿新管一点点穿入新线即可 刹车线不一定是整根管在车架内,注意区分。变速线很多时候也不是整根管而是分段的,尤其是后变速,线可能有部分在五通下方裸露,换线管的时候注意打开五通下方的盖子操作。原车配件,除了铝斜圈,其他都是兼容全内走的。铝斜圈上在原来变速线走线孔之外,再打磨出两个刹车线走线孔即可。下图是原车件。原车把立再**不过,换个同样平民的捷安特把立。 整车看看效果:试了下车,刹车比原来手感好了(线拉油),也许是原车线用久了,新线管是纳米研磨。 上一篇各家全内走线研究 -- Step1: https://tieba.baidu.com/p/6528022349
公路车改全内走线,全内走线研究 - Step1 ↓↓↓↓↓ 长文警告 ↓↓↓↓↓ 机缘巧合,从野兽OD2方管前叉开始,研究全隐藏走线。 我看到的有下面3种思路(有些变种或结合。Trek Madone是后两种结合,Cervelo是另类,杂糅+另辟蹊径)。时间有限,文中难免有疏漏,欢迎指正。 1. 线走碗组外进入车架头管,如Giant propel adv1是从碗组后方入头管。感觉这种方式转向带来的线管位移偏大,因为转动半径偏大,图中可以看到车轮左转时垫圈形成旋转台阶(所以Giant把立垫圈每一个垫片材质分两种,套住线管的部分是软胶的)。还有佳能戴尔是从碗组前方入头管,会影响车头转向最大角度,不细说。Giant propel内走线走线示意图 ↑Giant propel内走线图 ↑Giant propel内走线图,可以看到转向是橡胶圈的变形 ↑佳能戴尔头管前部的走线孔 ↑佳能戴尔把立下走线,经过垫圈前部通到头管前部 ↑佳能戴尔转向时受限程度(仔细看把立垫圈突出) ↑ 2. 前刹车线走前叉上管内部,到达叉脚,走线需要带孔吊芯。其他3根线走上碗组和前叉上管之间的空隙,如下面几张图示,象FSA出的ACR,滚石Hider等就是这种思路。从前叉上管到把立这段走线只能走把立内,或者把立上面有个塑料盖子遮挡走线(类似PP ADV1那种),前叉上管截管长度很严格。FSA的ACR示意图 ↑ACR实物图 ↑ 3. 所有线一起走上碗组和前叉上管之间的空隙,前叉上管接近下碗组的锥形管部位有个洞,前刹车线穿过洞到达叉腿。 根据前叉上管和碗组之间走线方式不同,又有两个变种: 3.1一种是常见的圆形前叉上管,线走前叉上管和碗组之间的空间,铝斜圈/上盖/垫圈需要走线孔。上碗组加大。简单的做法是采用下碗组一样的规格,52mm外径,40mm内径。这样上碗组和前叉上管之间就留有足够的空间走线,简单的计算:40-28.6=11.4,除以2得5.7mm。刹车线5mm直径(变速线更细4mm直径)轻松走得下。Token出的方案,DEDA的DCR,Sworks venge,Pinarello F12,Winspace T1500,Pardus Virus,骓特就是这种思路。Token内走线方案 ↑DEDA的DCR ↑Sworks Venge示意图 ↑Pinarello F12 ↑瑞豹的Virus ↑ 3.2另一个变种前叉上管不是圆的,两边各“削掉”一瓣月牙,就是走线挤掉一部分前叉上管的空间,如BMC的ICS方案、野兽方管前叉就是这样。这里备注一下,BMC方管前叉18/19年部分车出现过把立箍不紧方管导致车把受力后容易歪的问题。做了修正之后,大概月牙形垫片补全方管变圆管的效果得到了保证,把立箍紧上管不出问题了。野兽方管前叉也一样的道理,市面上这个叉子基本都不带月牙形垫片,千万要做月牙垫片安装,否则车把方向碰歪摔车那麻烦就大了。 这种方案因为线管离转轴最近,所以转动位移最小。另外把立这块,线走把立下、把立内都可以。理论上把立上方所留前叉上管长度也可随意,上管留长点fitting换弯把/把立/加垫圈不会因为把立截短了而无回天之力,适应性好。野兽的OD2方管前叉 ↑BMC SLR01的ICS ↑BMC月牙垫片安装不到位时车把受力偏移可能 ↑BMC ICS示意图,注意打月牙垫片的安装(途中打了红星的步骤)↑ 上面提到的Trek马东前叉上管:两边也削了,前刹车线槽也开了下面也打孔了。放张图不细说。Trek Madone ↑ 还有射歪了,S3前叉上管和把立做得很另类,把立是个7字形的,可以说带了前叉上管的上部分,前叉的上管本身是下一半,安装的时候把立带的和前叉带的结合才形成了传统上我们说的完整的前叉上管。S5更是把传统的前叉上管硬是做成了2部分,一根“退化的”细内轴,和一个外化更粗壮的“前管”。放张图就不细说了。Cervelo S3 ↑Cervelo S5 ↑
碳座管下滑的事,最后一贴回复一下乱喷我的贴子 本不想再说什么,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浪费点时间来科普一下吧。。。对于吧里很多高知人士,先说声抱歉,浪费资源也许还浪费你时间了。。。 做产品做工程的都知道,你要处理一个最基本的事情:客户需求。 然后你面临一个最基本技术问题:实现难度 以及一个商业问题:实现成本 关于碳座管下滑,轻松固定不下滑这是一个核心需求,也就大家常说的刚需。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因为公路车他是一个运动工具,对于车架/车把/车座的尺寸要求是常识,否则大家说的fitting也就没有必要了。这个我相信但凡是一个认真的运动者,不会否认吧? 可能唯一有争执的点是什么叫“轻松”固定,常识来说家里正常成年女子可以搞定,这个要求不高吧?一定要说数据的话,6牛米了还下滑,不能算轻松吧? 关于需求,举个例子吧,毕竟高知人士还是少数,光说干巴巴的东西他看不懂不是?现在你要买套精装修的房子,你希望带卫生间,对吧?开发商说了,因为图省事儿,卫生间集中一起盖方便处理,你的卫生间在大门外走道里呢。有的开发商对你说,你要想卫生间和你房子连一体,我还附送了冲击钻给你,你自己在墙上开个门吧;另一些开发商干脆直接说你找工具弄啊,我房子/卫生间什么都给你了。 我知道有人看到这里肯定要说了,你这例子不恰当,你说的是歪理!恰当不恰当歪理不歪理先放一边,他们和座管不下滑的需求有几个关键共同点: 一、该有的都有了,貌似你也说不出啥; 二、为了你自己的需求,你得自己动手才行; 三、他们实现你要的需求,难度都不高。 我相信前两点,不会有人有意见吧?那我就来说说第三条,也就是一开始提到的技术实现难度以及成本问题。 要一眼明白道理,也简单,因为人家现成就有在房子卫生间在屋里的呀,就如同现在就有座管本身做了处理轻松不下滑的呀。 我们不管这些,就老老实实从头说技术实现难度吧。我们面临的技术问题如果宏观概括的话,可以大略分成两大类: 第1类问题的解不涉及到“无限”这个概念,它的解是有限可达成的。 第2类问题很棘手,它涉及到一个“无限”的概念,需要你和无限赛跑,他只能尽量接近而无法达到。 第2类问题,典型的例子就是润滑油与齿轮。齿轮传动效率的追求就是个典型的无限概念,你想要达到100%,但你永远达不到;你想要越接近100%的传动效率,你就希望它们之间的摩擦力越接近于0。当然我们这里不讨论其他因素。显然,一些减少摩擦力有效的方法就是润滑油。但还是那句话,你就算用再好的润滑油,或者是使用其他更nb的方法,你永远都做不到摩擦力为0.这类问题,我没有要求车厂去做吧?我甚至也没有要求车厂你的齿轮摩擦力不能大于多少多少吧?因为那只能是十分钱一分货的事儿。 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车座不下滑是个典型的第1类问题,有初中的基本物理常识就行。为了抵抗身体重力,你需要摩擦力对吧,摩擦力= 压力 * 摩擦系数。人类身体的体重,不说100%覆盖所有人群,你覆盖99.9%可以吧?我就武断地设成200公斤可以吧?算上颠簸时候的加速度,我就算他是400公斤体重产生的重力。这个值是确定的吧?不是无限趋近永远达不到的吧? 你现在有2个途径来保证这个摩擦力,一个是压力,就是要拧紧;一个是摩擦系数,就是让管子表面粗糙; 压力我们就不说了,我就问一个简单问题,你是喜欢轻松一拧就不滑?还是希望使出吃奶的劲儿才行?(先不管是不是要扭力扳手)更别说碳这东西本来就不太能承受大压力。 那么我来看看另一条途径,增加摩擦力。我都不好意思再接着说下去了。首先说,我作为一个和自行车行业完全无关的其他领域的工程人员,如果我自己都能轻松解决掉这个问题,你一个车厂专业做这个的,你好意思把这个问题丢给客户?我先不说用工厂的流水线设备来解决,我个人啥条件都没有,我解决了,你告诉我你解决不了?那我就硬着头皮告诉你怎么解决!(先不管一些货又得跳出来说“比工程师聪明系列”,道理说到这样了还不开窍,我只能呵呵了)。事实上一些车厂已经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对这些车型表示致敬),下面这些方法和车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一,磨砂漆面(用耐磨漆,座管内壁,以及座杆表面) 二,外粘磨砂材料(座管内壁,以及座杆表面) 三,碳包铝,尤其对于隐藏座管夹,在碳管接触面嵌个铝条,铝条接触面和座管夹接触面做成磨砂,甚至是搓衣板形状 。。。。 我就不一一再列下去了,比我聪明的从业人员多得是。 好现在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实现成本。实在不想再罗嗦了都,你就告诉我,上面哪一个实现成本是车厂(转而是消费者)不能承受的? 别和我说去买高端车啊,低端车就这样。 核心需求懂不?他只要是辆公路车,他就得保证我设定的fitting尺寸稳定不变,哪怕你敢卖100块,你保证不了核心需求,这就是个没良知的厂商,还不许人说了?就前面的例子,卖你这么贵的房子,厕所在外面你不许说,说了就是睿智,杠精,你不自己打通门就咒你家厕所永远都在外面! 别和我说不是给你附送止滑剂了吗?或者说你自己上止滑剂呀,那是我在保证尺寸稳定,不是车厂! 让人不能接受的就是这种洗脑论调,把第1类问题和第2类问题混淆,让你象不得不接受第2类问题一样接受第1类问题,这得让多少懵懂青年就此被洗脑?我不驳他我驳谁?而且我在其找人来乱喷的帖子里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并没有针对他本人,我驳的是他这番误人子弟的论调,在这里再重复一次。 说到这我自己都笑我自己,钻牛角尖的小方面也掰开说了,往大里说人民幸福生活都搬出来了,明明知道可能只不过对牛弹琴,末了人家来一句,说这么多屁用?我说你什么你就什么!毕竟你叫不醒装睡的人,更别说看到物理知识、摩擦力公式还不如杀了他的。 但是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因为一些人被眼前的魔障蒙蔽双眼甚至大脑,而有所改变! 对了,最后补一句,多谢各位好心来提供帮助的(包括他好心的那部分),尽管我发座管下滑那个贴不是来求助的。我知道怎么给车厂擦屁股,我的座管下滑早就解决了,解决的方法在原帖里也有。
讨论一下佳沃Java火和鱼雷被诟病的几何,和虚迷效应(须弥效应) 在搜罗公路车信息的过程中,发现Java火和鱼雷车架和giant propel “看起来很像”,又搜到公吧里有篇帖子说Java火“容易出现须弥效应”,并举出Java车架几何尺寸的数据,各个尺寸“等比例放大”,从46码到56码头管倾角座管倾角后叉长度都没变化,似乎证据确凿。 我理工科毛病又犯了,开始研究须弥效应,并把收集到的数据和结论跟大家讨论一下。 如果我理解没错,须弥效应最主要由设计缺陷造成,这个设计缺陷主要是头管倾角造成的Trail过短。见下图Giant propel车架几何数据中的“G”数据,这个数据越短,越容易引发须弥效应:如果各位细心,会发现Giant propel车架 Trail 值最大的是70,体现在最小尺寸车架上,车架尺寸越大这个Trail值越小,理论上越容易出现“须弥效应”(Giant车友先别急,我不是说Giant propel车架会有须弥效应)。 再来看看Java火的车架几何: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个车架头管倾角和座管倾角和Giant propel车架最小尺寸基本一致(头管倾角Java是71.5,Giant是71;座管倾角Java是75,Giant是74.5),也就是Java全尺码保持了和Giant propel车架须弥效应最少可能发生的Trail值,而不像Giant propel车架尺寸越大而越可能发生须弥效应(再次重申,并不是说propel会发生须弥效应)。 综上,感觉Java火和鱼雷的车架尺寸不该被打上须弥效应的标签。 欢迎友好讨论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