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toguy
fotoguy
追求真善美,老套但永恒
关注数: 69
粉丝数: 241
发帖数: 7,353
关注贴吧数: 7
什么?XDS还用了这个模具? 真的吗?不是DIY的吧
喜德盛GT350全内走线版什么时候上市啊 官方网页已改规格,老款没货,新款什么时候铺货呢
没想到找前灯也这么费劲,支点在重心上的可换电池德规灯 以前用navi800,可换电池,德规,吊装正装,光斑各方面都挺好,就TM头重脚轻,颠一会儿灯头就往下掉。 后来就专门留心找配重正好在重心上的灯,终于找到了一个,博纳光学x7max,可换电池,德规,吊装正装,远近光切换。用着还真不错,就是灯体不短,希望质量上能用久。x7是上一代,光斑不好但能用。 下挂的话不要用他家自己的偏心下挂转接座,那样重心就不对了。用别家的正心下挂转接座。 另外再推荐一个码表防滑3脚下挂,好东西来分享。 各位老铁有其他好的,也欢迎推荐,多个选择总是好的
瑞豹设计团队是散装的? 前叉团队设计前叉,车架团队设计车架,然后凑到一起直接去生产? 这个结合处杂物最容易集结,风阻不风阻的不用提都是浮云
大佬们有没有哪款德规前灯吊装支点在重心上的? 吊装不考虑配重,头重脚轻普遍。 有没正经厂家设计时考虑过吊装配重的?
707团还有2个空位,有没有上车的? 上车开团啦
哇,迈金T600的不插电模式和插电差别有点大 不插电阻尼感觉比较随意,尤其是停脚之后再起脚,会踩空一脚,稳定之后阻尼也会变小很多。 只能插电骑了
牙盘齿数能不能多点选择?50/34t并不适合平原普通爱好者 看到这位大哥的帖子: https://tieba.baidu.com/p/8756172581?fid=208657 我不由得拍大腿,说到我心坎儿上了! 50往上是竞赛级使用的(当然也包括业余大神们),平路普通人11s使用频率最高的是48t及以下。 所以我一直很苦恼50/34这种雷打不动的配置,自己琢磨好久找出 50/39 组合,最后感觉 48/39 组合最适合我和我这的平路。 但是发现根本没有这样的组合可能性,目前能实现的是 48/36 组合 (比如 Pass Quest 出了禧玛诺四爪 48/35t 牙盘,但能配36t使用),希望越来越多厂家能出 48/37,48/39 组合。 这个对平原地带普通爱好者非常有用!
异响定位和解决方法 #异响#,这个谜之话题,犹如病毒一样古老又历久弥新。很多老手都会需要花不少精力来排除它,更别提新手的无助了。 不如咱们一起群策群力,三板斧。。。看看能有什么样离谱的异响,以及解决之道。 首先定义一下异响,正常传动系统的噪声不算。废话。。。象普通的前拨蹭链后拨档位对齐张力调整什么蹭碟之类的,这种初级问题就不在这里说了。 想先从常见的异响表现说起,一类是传动系统上规律异响,这种相对还容易找些。一类是不规律异响,这种会比较难些。 解决问题首先得定位异响,这个才是折腾人的,找到了解决反而不难。 先看规律性,是不是固定的踩一圈必响,然后是踩一圈响几下?还有些规律性异响不一定是踩一圈响,而是踩x.y圈响(例如链条走完一圈)。 然后是大盘小盘都响吗?还是只在大盘或小盘响然后是大飞小飞都响吗?还是只在某些飞轮响? 然后是轻踩重踩都响,还是只有重踩响? 然后站起来屁股不碰坐垫,响不? 然后是不是只有摇车才响? 然后手不要有任何压力在把上,还响吗?加重手部压力,异响重新出现吗? 这些路骑试验做完后,有骑行台的话可以更好的帮助你排除问题。 后轮拆了架到骑行台上,你可以: * 只用力压你车把的2边任何一边,响不? * 双手用力压在把上,左右转动前轮,响不? * 脚蹬五通中轴盖位置,2边分别侧向使劲踩,响不? 其实稍微细想一下为什么问上面这些问题,就知道怎么来排除了。 大部分的异响主要集中在中轴、牙盘、脚踏、轮轴杆、尾勾、头管、坐管、飞轮、花鼓等位置。 规律性问题主要怀疑牙盘、脚踏等位置。重踩暴力骑才响,重点怀疑中轴、轴杆、尾勾等位置。 那些以前骑得好好的,哪天开始就有异响了,想想是不是雨骑了,涉水了,培林生锈了,或者最近车经历过了啥。 以前五通精度不行,现在但凡用点心的品牌,五通这些是重点关注部位,异响可能性反而没那么高。 最后有些比较"硬核"难查的问题,尤其是陆产二三线甚至是不太知名品牌质检做得不是很好的,可能和组装零件的车架关键部位不平整有关,定位了问题需要折卸零件后把车架关键部位打磨平整上界面油重新组装,前叉桶轴孔内侧,后叉孔内侧,尾勾孔内外等等。 有些问题得加手段才能解决,比如线管打车架的声音,要加海棉套,已经加了海棉套的,可能骑骑会消失,因为线管应力需要释放时间。。。 以上是个人总结,各位大佬也说说
瑞豹这新款gravel的前叉形状和车架的配合这么随意吗 发售实车还能改吗?
小大盘配大小盘,如50t配39t,48t配36t,一些选择 因为华东平原路平没山,普通牙盘变比差别太大,加上大于50t大盘脚菜踩不动,无耐一直在找小大盘配大小盘。 以前发过一个帖子解释了一下禧玛诺四爪盘片为什么不支持小的大盘片配大的小盘片。 https://tieba.baidu.com/p/7759894136 然而已经上了禧玛诺规格贼船,只能硬着头皮找那些符合自己需求的。 此帖罗列一下市场上能买到的50/39t可用组合: 一是迈金新出的分体牙盘,轻,刚性一般。 另: 1. 大齿大盘配小齿小盘主要限制来自于前拨能客纳的链条落差 2. 五爪牙盘小大盘配大小盘貌似选择会多点
分析一下比较典型的身材,骑什么架子,图示直观 画得夸张点看着清楚。 大佬说说看
发现替换后轮的骑行台用处不少啊,车架侧向刚性 除了测功率,代替路骑外,还能: 1. 作装车架,比放地上装舒服多了 。 2. 测试车架的刚性,尤其是侧向刚性。现在车架制作公差什么的渐渐都做得还不错了,是个稍微想做车的都能做好,当然也有恰烂钱公差都不带管的。但是车架碳布和胶的质量方面还是有技术门槛的,想把车架侧向刚性做好是要有投入的。单车子放地上踩测侧向刚性,和曲柄啊中轴啊轮组啊轮胎啊胎压啊都有很大关系,无法控制变量,对比参考性不大。上骑行台蹬五通测就看得很清楚。 我买过的几个架子测下来差别还挺大的。所以有吧友说国产的都差不多,我表示反对。车架碳布、胶这块想把侧向刚性做好是有技术门槛的,侧向刚性显示出他们的技术投入差别。光看表面也许大家都差不多,当然菜腿也不一定感受出差别,但差别就是差别,尤其是体现技术的差别
既要全内走线又要飞艇更换把立弯把方便,发现越来越多选择了 全内走线这个事情,现在好多把立弯把那全走管内,造成fitting更换起来很麻烦。我装车首选是把立弯把处走下面而不是走里面。1,2年前看市场上选择还不是很多,现在看多了不少选择,有碳一体,铝一体,分体。。。碳一体很好质量的也就几百。。。最后一图是我喜欢的走线方式。 希望选择越来越多。
XDS出新标,千呼万唤,better than never 当年吐槽xds标的设计,并在贴中细数其设计不当之处(见最后一图): https://tieba.baidu.com/p/6950148330 咋日看见xds新标,至少脱离了原生乡味,这一点还算欣慰。大X logo反正也只放头管上,整体也并不丑。细看╳-LAB比较跟上时代美学的设计了,还要啥自行车。 希望别只停留在标上,把车车设计好做好,那是跟基
唉,国内的火车在可预见的将来貌似看不见家这样的可能
这个风洞测试挺有意思 这个风洞测试挺有意思
没别的,就是单纯觉得这个很适合公吧 知道没用也BB系列
貌似本吧没见讨论车架侧向刚性,gravel一般不关心这个? 对于想拿gravel当公路车的有点点意义,当然前提是你功率大要求高。 架在骑行台上,很容易对比车架侧向刚性。经手的几台车,虽然不算啥好车,但很明显我这台gravel架子侧向刚性最差,比Java费罗切差。纵向刚性倒是稳如泰山,自行车三角结构不是盖的。 我想一个可能因为后叉长,一个可能因为碳布堆叠天下一大抄?是不是大陆牌子就这水平?
落地首骑。宽胎太弹了 1. 宽胎打气好累,多打一倍 2. 负落差,没感觉 3. 4725手变配105前后拨飞轮,完美兼容 4. 整备质量(2个水壶架码表码梁包架锁踏功率计) 9335克
PCR这把立D型做得好绝 其他车想用也用不了了,有机床加工除外
来问问各位彭于晏,你们11速都能调到全档可用吗 自认我已经比大部分技师强了,但11速基本顾头不顾尾,前拨有半档,也还是难顾首尾,总有一边有链噪。 你们呢
我的EPS版T47五通G20到了——装车,感受,慢更 巴厘岛G20刚结束,今天又是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我的G20也到了。打开包装时我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因为此前被某国碳品牌惊到过(有兴趣可以看我空间里唯一的视频),看到包装我心情放松了些,左三层右三层,拆了那么多泡沫带还有那么多,用了心的
kung你咋就不迈那半步呢,全部做成凹槽就完了 又隐藏,fitting换把又方便,就差那一口气
这2种后下叉设计,感觉第一种更有效啊 各位觉得呢
上管包快拆板谁见过,这玩意儿搜啥关键字 偶然看见,貌似搜不到?叫啥名字呢
沽名钓誉的死马挪,怒其不争的国产货,由手变人体工程想起 我手小,自然我会考虑8025/7025/4725这种小手版。 和我事先想象的完全不同,和普通版相比除了拨杆其他没有任何区别。而拨杆也仅仅是外侧上部往边上稍微加宽了点(见图2),没有什么reach缩短,没有什么拨杆靠近,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只有油碟手变有"小手版",线碟手变市场上没有小手版,这又是死马挪一个小心思。 事实上最需要改进拨杆提供"人体工程小手版"的是线碟手变!那样的话手劲稍大点的群体对油碟的依赖就不会那么强。然而就是不出 ok,就算不动reach,小修小改,我会想要什么样的人体工程小手版"? 图123(仅仅示意一下,ps水平有限) 简单总结: 1.拨杆曲线化减小上把位握距, 2.加宽拨杆减少手指压力, 3.加宽手柄根部减小手掌压力。 国产品牌机会在哪里?不是照搬照抄东拼西凑,好好做好产品才是出路
越看手变头发现TM很多小心思 越看越想骂N。 图中油变头手掌支撑部位比线变头宽一些,长时间手舒服多了,为啥线变头做这么窄压上去这么难受? 陆产这些牌子有动过脑筋改进过的吗
原来一直挺纳闷为啥同样是线碟山地那么暴力公路这么拉垮 排除细胎摩擦力上限不考虑(因为公路这么细的胎都难捏死)。仔细观察了一下,原来TM公路手柄上把位就是一费力杠杆,山地把捏的位置相当于公路车手柄下把位位置。 理论上设计合理杠杆原理可以让人捏得很轻松,但公路车手柄上把位没做到
sava也有变化了嘛,不仅几何变好了,还写明了T700 希望国产这些牌子,坦荡做车,靠忽悠是做不久的
桶轴这公差控制,不能叫公差控制,就没有控制
请教各位大佬,gravel的架子stack高,不卡裆吗 gravel的架子stack普遍高不少,按推荐尺码,看起来大梁前部基本比裆高,都这样吗?会有卡档的困扰吗
很多刚接触的人不理解胯高蛋高怎么测量,很多图也只是泛泛表示 经常看很多帖子问车架尺寸,给出的胯高数据常常怀疑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数据怎么能得到正确的尺码呢?南辕北辙了要。 我感觉有一个原因是蛋高这种很不严谨的说法很容易误导。 首先得理解量胯高的目的是什么?当然是骑车,骑车的时候你的裆是什么状态?当然是重压在车座,而蛋蛋靠边站。 对了,量胯高就是要使劲往上顶,象坐在车座上一样往上顶。 其次是2脚间距象踩在2个脚踏一样宽。这样量才准。 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量骨胳。你弟弟有多长,蛋蛋有多大有多垂,who cares?
看到这么一针见血的透彻妙语,忍不住专发一帖 “你就是骑几万十几万的车子路上96%以上的人又不认识你是什么牌子,一破壁自行车而已,装什么装,他要是知道你这车几万十几万,只会骂你煞🍺,而不会觉得你🐮🍺” 跳出圈外的正常视角
Sava出了个挺象样的爬坡架? 偶然看到,观感不错,终于摒弃了头低屁股高的刻板形象
曲柄紧固方式,禧玛诺和速联,为什么说速联的方式蛋疼 图1是禧玛诺方式,包括浩盟大部分曲柄都是禧玛诺方式,他的特征很明显: 1. 曲柄头端是有条缝的,因为要用2颗曲柄螺丝把它紧固在轴上 2. 轴头大螺丝的用处是调节轴向缝隙,垫圈厚点簿点无所谓,只要在能咬合范围内都可以。所以大螺丝不用拧太紧只要轴向不滑动没有间隙就行。所以禧玛诺和浩盟都是用塑料做的这个大螺丝 图2是速联方式: 1. 曲柄头端都没缝 2. 轴头大螺丝和禧玛诺的功能有很大差别,它真是用来紧固曲柄到轴上的。 它蛋疼的地方在于轴头是逐渐缩小的,所以曲柄要紧固上去,得在轴上往里拧到固定的位置才能拧紧。而中轴宽度各车装好后都有差别,所以它就弄个预压环戓波浪圈来适配轴向间隙,但它在曲柄之间内轴上,而且预压环有最小厚度,适应性明显差。我是很讨厌波浪圈,所以调垫圈很烦,0.1mm增减垫圈才行
又到秋高气爽时,骑车人的快乐时光,你懂我懂 这,小风吹得骑人醉,多来两圈不想回。。。
曲柄长度一直没有准确说法,罗列一下各种算法,自己对照着来 只是网上各种说法的收集,自行对照判断
买了才知道迈金T300是有多操蛋,装车居然不在重心上 底座是偏心的,偏心的,偏心的。 放摇车板上位置调好久才找到重心。。。
xds的branta花鼓,后轮阻力大到空转跟链的骑友,试试这个 后轮阻力大,推车跟链,曲柄跟着转。骑车滑行时链条被推得松在后叉上。润滑脂什么方法试过一遍,没大改善。找问题,只要把塔基一推到防水圈进去,阻力立刻就上来,判断是防水圈问题,但TM防水圈新的有啥问题呢?后来把防水圈调个反正装上去,居然TM立刻好了!这个TM居然有反正?哪个**工人装反了?!折腾我好久,Kao!
xds新款全内走RF500这把立走线有点想法 弯把内走,缠把带美观,线不是别别扭扭与把立前端干涉。装把立到前叉上管时方便点,穿线比一体把全内走容易。 就是换弯把把立还得拆线。
现在桶轴花鼓/塔基设计得是简洁,拆卸保养方便 看视频以前的花鼓/塔基什么的各种螺丝各种拧,现在不少就直接拔出来,除非拆培林需要个静力压出工具,一般保养好方便
最近电脑上吧,发现不少这样的,回不了啊 和发帖不能跟帖一样令人迷惑
看105银色牙盘你就很清楚和UT一样是“胶水”工艺 前2天105牙盘踩崩,才知道原来很多人并不知道105牙盘也是2片合一起,和UT一样的工艺。黑白分明2块板。 具体是啥技术,肯定不是胶水,有点象压接?
忍不住说一嘴,现在买车就看到问个车架几何,弯把把立影响也很大 吧里问的大多数就看个车架STR,车架是很重要,但弯把把立影响同样巨大,尤其是现在一体把/全内走盛行,给调几何带来了诸多不便。 图一弯把的前伸可以有1-3厘米的差别,图2把立角度又可以带来1-2厘米的stack变化,图3的下倾弯把和图2比又能带来1-3厘米的stack变化。把立就不说了,又是几厘米的前伸差别。 这些变化一点不比车架影响小,可以顶好几个尺架尺码变化,但貌似很多时候被无情忽略了。不能只盯着车架几何/把立垫圈看,尤其是一体把的
耳机风噪大?不存在的! 国内找不着骑行减噪风挡,自己动手,纯皮毛
50t配36t,52t配39t,终于明白为啥有行有不行 大盘背后的斜坡(图一红色线条部分)用来上下链时导链,如果小盘大到齿超出斜坡底线,则下链时因为大小盘间距太远而卡在中间,落不到小盘齿上去。 但我没想到相同齿数大盘背后的斜坡高度居然差别这么大,比如图2是5800的52t搭39t,图3是7000的52t搭39t,可以明显看到7000的斜坡更长,所以5800的52t可以搭39t而7000的不行。 终于明白有人问大小盘撘配时,吧里为什么会众说纷纭,七嘴八舌
我如何加强解决4130中轴的防水问题 在淘汰掉不合格结构找到强度没问题的4130中轴后,基于已有防水结构上进一步解决防水问题。 以fsa双排珠为例,培林本身有2层防水: 图一橙色是一层,图二加上了另外一层自带垫圈。 但内轴面没有接触防水,所以我订制了图三硅胶/橡胶圈(内孔径28应该更好),十个也很便宜,装在垫圈外面,内径箍紧30轴,外径与培林外壳内壁接触。这样就实现了内轴外圈双接触加强防水,对于一般溅水应该ok了
TM原来r8020比r7020手变前拨上大盘手感还是有改进 r7025上大盘使劲推到底 r8025上大盘行程感觉要少不少。。。不会是手柄形状变化带来的感受吧。。。 后面新出不管105系列还是啥高端低端,希望都至少保持8025手感,在这种事情上搞人为区别就太反人类了
不夸张地说,大部分人穿的冰刀鞋都不合适 除了人到现场定制的,大部分人的冰刀鞋真的连重心都不对。 尤其是国产品牌,哪怕已经是数一数二的牌子,出厂连个基本的垂直度,尺寸角度测量都没有,全凭工人一双手一双眼,服得透透的。 国外品牌也不一定就适合你的脚,这玩意儿一点距离或角度差别,上冰的感觉就显出差别。 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普及冰刀鞋fitting(自创名词),唉
我们的除装设计那么low的那么多。。。 中国那么多很高级的色彩,光是千里江山图里就够出一个系列,然而我们的涂装设计为啥这么多这么low的。。。
骨传导耳机需要被痛斥一下?这么不思进取的吗 不知道各位戴着什么感觉,我是觉得极其碍事,和骑行眼镜衣服头盔什么的锅碗瓢盆一起碰的感觉,戴了两次就扔一边了。 找不到一款长度可调节的,你哪怕出个xs,s,m,L也行啊 出个公路专用款也行,弄个象姑娘用的扁平头箍,2段重叠一些可滑动调节长短,戴在头盔里卡得紧还和谁都不干涉。 我这可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airpods pro之后,骨传导耳机似乎失去了意义 原来2个骨传导变成了摆设,音质不行,一个大而空旷的头环耷拉在脑后碍事
探长原来是个骑公路车的 电影探长,戴的哪款头盔。。。
新年Java发圈,我建议他们新出一个改款加高头管 有竞技的,也得要舒适的呀,尽管Lancia快出了但架型不同风格
一直以来对86-dub和4130中轴有不少成见,说说我了解的 这年头BB86的架子越来越多,不少原来BB386的架也转投86,我很遗憾,我内心更想要386的架子。 这段时间研究4130和86-dub中轴,常见的说法是轴承壁太簿太脆,所以载荷能力不行,寿命不行,容易异响。 这说法对不对?对,也不对。 造成这一印象的根源是一组简单的数据对比,86五通直径41,禧玛诺24轴的话,留给轴承的厚度有 (41-24)/2=8.5mm, 而30轴的话因为轴多出来6mm,所以轴承厚少掉3mm变成只有5.5mm! WK,差这么多,轴承壁和滚珠真是又小又簿又脆! 然而事实是怎样的?常见86中轴非常多使用6805轴承,如图1。(防杠: 也有2437培林,内径24,达种的内轴防水就和4130内轴防水一个水平了)。 6805轴承数据如图2,可以看出事实上它厚只有 (37-25)/2=6mm, 并不是大家以为的8.5mm,和有些4130(注意并不是所有)的轴承厚只差0.5mm! 是不是颠覆了第一认知? 那要问了,86中轴培林内外径不应该是24/41吗?常见86中轴的轴承套在一个套里,内径里面又加了一层塑料衬,这是它防水好的原因(后面会说86-dub也可以有一样的防水)。 细心的吧友注意到我说有些4130轴承只簿了0.5毫米,确实4130中轴有很多不同的结构,有些确实簿,造成大家对它误解很深。 从轴承寿命本身来说,我认为不输普通86中轴,钢质外层直径41mm双排珠结构的甚至更好的,如图3。 而图4这种外壳里再塞超簿轴承的才是常见说法当中的又簿又脆。 那么异响呢?普通86中轴6805轴承内外都有套做缓冲,也许这是原因?另外很重要的一点30或dub轴大部分用的是sram或fsa牙盘,牙盘锁紧方式远比禧玛诺蛋疼,很容易对中轴形成轴向压迫而不知,估计这个会是影响中轴寿命/异响的一大原因,46直径的普通30/386反馈异响的也比较多,有理由怀疑一下这种安装方式带来的问题。解决办法是非常小心控制垫圈的厚度。再有就是培林外壳对五通硬碰硬安装方式对公差要求高,一些不平整或2边培林轴向不对齐容易异响,这是为什么有铝(甚至有些是塑料)套缓冲的86中轴好些的原因吧,而不是什么4130培林寿命不行造成的(至少41外径双排珠培林不是)。 防水方面,86-dub我认为可以做到基本和普通86一样好,2个培林间有轴套,sram的86-dub其实就是4130里面加了个衬垫把30变成了28.99,有了这个轴向径向一体衬垫,防水是要比4130好些的。不过4130勤上点界面油,不涉水,也能ok。 载荷能力和壁厚滚珠大小确实有关,但滚珠加多甚至双排珠应该超水平补足了这些。我严重怀疑双排珠的截荷能力和寿命甚至比普通86中轴培林好。当然有人会提阻力的事,那真是鸡蛋里挑骨头了,按200斤载荷估算,双排珠相比单排珠,170曲柄水平时多出来约20十克重量产生的阻力矩,不知道谁能感觉出来 市面上4130以及86-dub轴很多种,擦亮眼睛挑。 以上为我一个业余人士粗浅认知,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这。。。设置隐私了咋回你啊,要Jepster / IPbike安装包的吧友 这位吧友路过进来看看,得先互关啊,否则消息都发不了
每次链条后拨上完油,静音和润滑的感觉真好 还有这秋天的感觉真好
都说BB386比BB86刚性更好,但一个是铝轴,一个是钢轴 说牙盘,常见sram的30轴牙盘都是铝的,禧玛诺24轴都是钢的,它们之间刚性真有差别吗?何况铝还不耐磨。。。
没人聊聊UCI新规吗?各位手上的大组车很快将沦为复古车型 新规将对大组车产生一轮深远影响,前后三角都允许增加8cm填角来进一步优化风阻。简单一句话,将来大组车会贴近现在TT架型。 OMG,新一轮韭菜割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