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龙林林 韩龙林林
关注数: 0 粉丝数: 13 发帖数: 8,130 关注贴吧数: 2
【转贴】《系辞》新解 — 寻找曾经失落的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古老文化参考资料 众所周知,《易经》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主线及活水源头,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上古伏羲氏原创《易》是自然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智慧倾向。 自古及今解读《易经》的书已经无法详细统计其数量。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好书,而且又与迷信卜筮活动联系在一起?人们各执己见而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最终的突破呢?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缺乏出土文物方面的证据,而在于研究者以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来对待。实际上《易经》本义的内容依稀可见,已经通过《系辞》和《道德篇》等书籍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只是人们以成见的态度来进行研究的方法阻碍了人们对于《易经》本义内容的认识,以致于人们始终还是将研究探寻的目光视野停留局限在对于《易经》经文、象数、占筮体例、大衍之数的解释上。其实读《易》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打开《易》之大门的思想钥匙,就会从误会中摆脱出来。 十翼并不完全是后来人所为,《系辞》系属于经文之辞,即《系辞》相当于《易经》附注的解释说明,是对《易经》产生的原因等各个方面进行解释说明。但《系辞》不同于《易经》,《系辞》所包含的有关于自然内容方面的思想已经大于《易经》经文。因为《易经》经文在许多内容上是为引申义或迷信卜筮活动服务的,所以我们想要知道了解《易经》就必须得先看《系辞》。如果我们不去认真的去看或彻底理解《系辞》,那么我们对于《易经》只能是雾里看花,而看不清楚本来的面目,也就无法理解《易经》的真实意图。 我们如果想要彻底搞清《易》之内容,我们的思想则必须倒退回归到文字开始命名时期,即古人观天制《易》造字时期。我们不应该用今天现在的文字或思想去衡量比较古人的思想,而应该设身处地的用当时远古时期的那个历史情况去理解。中国的文字皆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分别,我们用具有引申义的语词去理解具有本义的语词显然是无法理解或误解的。另则大可不必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而困扰纠缠,因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距离本义已经甚远。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易》之本义主题内容。
【转贴】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 中华民族(汉族及其他民族)起源考(一)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 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 -e)-人属(Homo)-智人种(Homo sapiens)。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 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