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系辞》新解 — 寻找曾经失落的中国古代文明
西林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中华古老文化参考资料 众所周知,《易经》是贯穿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主线及活水源头,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上古伏羲氏原创《易》是自然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它反映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智慧倾向。 自古及今解读《易经》的书已经无法详细统计其数量。为什么大家都认为《易经》是一本好书,而且又与迷信卜筮活动联系在一起?人们各执己见而最终谁也没有说服谁,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最终的突破呢?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缺乏出土文物方面的证据,而在于研究者以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来对待。实际上《易经》本义的内容依稀可见,已经通过《系辞》和《道德篇》等书籍的内容呈现在人们面前。只是人们以成见的态度来进行研究的方法阻碍了人们对于《易经》本义内容的认识,以致于人们始终还是将研究探寻的目光视野停留局限在对于《易经》经文、象数、占筮体例、大衍之数的解释上。其实读《易》并不难,关键是要找到打开《易》之大门的思想钥匙,就会从误会中摆脱出来。 十翼并不完全是后来人所为,《系辞》系属于经文之辞,即《系辞》相当于《易经》附注的解释说明,是对《易经》产生的原因等各个方面进行解释说明。但《系辞》不同于《易经》,《系辞》所包含的有关于自然内容方面的思想已经大于《易经》经文。因为《易经》经文在许多内容上是为引申义或迷信卜筮活动服务的,所以我们想要知道了解《易经》就必须得先看《系辞》。如果我们不去认真的去看或彻底理解《系辞》,那么我们对于《易经》只能是雾里看花,而看不清楚本来的面目,也就无法理解《易经》的真实意图。 我们如果想要彻底搞清《易》之内容,我们的思想则必须倒退回归到文字开始命名时期,即古人观天制《易》造字时期。我们不应该用今天现在的文字或思想去衡量比较古人的思想,而应该设身处地的用当时远古时期的那个历史情况去理解。中国的文字皆有本义与引申义之分别,我们用具有引申义的语词去理解具有本义的语词显然是无法理解或误解的。另则大可不必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而困扰纠缠,因为《周易》中的某些内容距离本义已经甚远。我们应该充分理解《易》之本义主题内容。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1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系辞上》新解 1、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乾坤只是一种类比象征,定乾坤而不言天地是为了满足以天地为样式和包罗万象所有的相互作用关系,既有本义又有比喻的引申义。即不只是表示天地,而且还引申类似天地相互作用的各种关系和实体。 天尊地卑是排列位置的关系,并无褒贬意义,如“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尊地卑来自于盖天说。从宇宙的整体上讲,天与地进行普遍性的相互联系,地顺承天而动,天也受地的影响,天与地只在局部存在主次关系,在整体上是互为作用的关系。天文历法是《易经》的重要内容,而气则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天地万物变化是通过气来完成的,所以中国古人是特别崇尚天,首先将天排列在第一位。天地生出万物是按照各自的形态从低到高的位置排列的,天在上有气体,地在下有物体。地球和大气都分为很多层,不同形态的物质各自形成不同的位置,同时,位置的不同也说明物质形态的不同。 天地存在上下的位置关系而不存在什么尊卑关系,天尊地卑的说法也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统治需要而提出来的。反过来又称天为“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岂不是差矣?恐怕引起误会又重新提醒一下要认识相互之间的转化关系,这是中国古人耐人寻味的语言游戏活动。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不管是以天或地其中的哪一个为动或为静,天地万物的变化都是存在有不变的秩序的,物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天地万物各种变化运动。刚是指物体,柔是指气体,或反过来说天为刚地为柔,其实质关系也还是一样的,就是它们之间存在有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相互作用导致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变化。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指一年四季所对应的四方,既指地方又指天方,而每一方区域又都产生或存在有不同形态的物质。物以群分是指万物与天时季节的不同有关,主要是指农作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关系。吉凶的本义是指跟天有关的与时变化的得失关系,本来并不是具有迷信之意,并非指现在人为性活动的结果,是指按照遵循自然的变化去做,凡是顺者得之为吉逆者失之为凶。因为当时人们农耕稼穑性的活动与天时是紧密相关的,即按照天时去做,该种地时种地,顺时为吉逆时为凶。吉凶是指用人的思想价值观念来看才存在的,如果用自然整体性的思想则就不存在什么吉凶,只存在相互联系的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关系。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2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2、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个圣人原来是指伏羲。圣人观察天象设立八卦是为了说明天中无形无体的气象。辞有时没有象重要,象更能帮助理解和记忆意义。辞由象生,用系辞来阐述气象中的变化。了解了天地变化也就会明白了吉凶,而指导农耕与时变化的活动才不会耽误农时,这些都是因为物体与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天地万物的各种变化。刚柔是指象征阴阳作用的爻象,相推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因此,吉凶说的是将要有失得之象,悔吝说的是将要有犹豫之象,变化说的是将要有进退之象,刚柔说的是将要有昼夜阴阳变化之象。昼夜象征相互交替的宇宙循环变化作用,导致万物也随之变化。六爻的变动象征着天地人三极的道理。爻者是具有象形象意的符号,是圣人赋予于其阴性与阳性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刻意义。 悔并不是指事后的后悔,而是指事先决定的选择,悔吝处于吉凶之间可供选择的中间阶段,要是觉得避免后悔还可以重新选择决定,要是继续坚持错误决定,那么就有可能变成凶的。《易》的主要作用就是根据卦象的吉凶的提示而进行指导悔吝性的行为选择,如果只有卦象吉凶而没有悔吝性的选择,那么《易》也就失去更大的意义了。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君子或是指比天子和侯王范围更大的有修养品德的人。因此君子所居而安者,安其卦者时位也,是因为掌握了卦序所揭示的与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君子喜欢而玩味的是爻位爻辞变化,通其爻者适时之变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因此君子安居时观其卦象而玩味其系辞,行动时观其万物的变化而玩味其占卜,因为来自天地变化内容的启发帮助,并遵循按照变化去做事,所以吉,无不利。 3、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彖辞即卦辞,卦名由卦象而生,卦象取象自然,看似平静但不是平静,言卦象是在爻象不变情况下的静态。爻者就是仿效乾坤阴阳,是指爻位爻象或爻辞,爻辞言爻位是动态变化,用爻象表示卦象其中的变化。自然并不是完全稳定性的存在,物质形态或各种事物而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中存在着的,卦象却不动,以示形容,卦讲静止爻讲变化。也就是在两卦象之间存在一个变化过程,是由于一个卦象的爻变而形成另一个卦象。即卦象不变卦位变,卦位变化的实质是爻位变化而引起发生的。八卦或六十四卦的卦象没有变,而是它们之间的爻在变,爻象变化的实质是指爻位上的爻象变化。《易》本身的内容是不变化的,《易》所表示的内容是变化着的,这才能够应了那句话:以不变应万变。由于两卦象之间存在两个方向的变化,人们可以选择是否按照卦象指示的天道去做,所以顺天得者吉逆天失者凶也。 为什么“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呢?疵者,小毛病咎也。因为处在两卦象中间阶段,既没有达到凶又没有达到吉,所以在这个时候错的改正对的坚持,即如果是采取悔吝行为的善补过者,就会成为无咎者。自古人生谁无错,任何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一生不犯错误,犯点小毛病对于每个人是没有多的伤害的,但如果是致命性的错误那将是很危险的。从小毛病开始防微杜渐知错便改,所以后面再次重复“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前面已经说过贵贱并非今天所具有的意思。自然万物从最小的气到最大的天地进行整体性考虑都用卦象来表示,人本来就是在自然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所以人类只有顺应自然天地才会吉,逆之则凶,用系辞来说明得失。为什么忧悔吝者存乎介呢?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如雷是容易伤害人的,如果加小心以躲避,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了,所以“震无咎者存乎悔。” 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因此卦将事无巨细包罗万象的从小到大的天地万物及所有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用言辞来说明其中的困难和容易。分别解释万物因为其得失的不同情况,各得失其所也就产生了各自不同的结果。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5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4、《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易》与天地准”是一句至理明言,因为《易》是以观察实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即以天地真实原形为准,将自然整体天地万物都概括纳入《易》中,所以能全面涵盖天地之道。仰观天文其中上有包括日月星辰的作用关系,俯察地理下有地球大地万物的五行作用关系。天中气体与地上物体也发生相互转化互相影响,所以知道幽明之故。幽明是指那些潜伏隐蔽不容易直接观察到的情况,即道之气体的各种变化内容。气为万物之宗,形上发散清虚成为天中之气,形下聚合成为浊实地上物体,复又成为物之终,既是原始又是终止。《易》又有周期的循环过程等之意,天地日往月来寒往暑来阴阳交替而兴,认识到万物的原始原因返回源头,所以知道死生之说。用爻变表示游魂,死者为鬼生者为神,地上万物的来源是气,气聚为物物散为气。气中有细微的精气,精气也是属于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转化成有生命的生物,有生命的生物死亡后的灵魂反又转变为原来的气体形态。物中有游离之气像灵魂一样,相互作用而使物质发生变化转化,这样也就知道幽明中所潜伏隐蔽的鬼神作用的各种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由于道的作用与天地的作用性相似,故《易》不违天地之道,认识把握本义之道的作用性普遍存在于天下万物之中,所以就不会犯错误。按照遵循天地自然之道的作用去做的引申之义道,引申之义道与本义道是没有脱离关系的,所以不违背自然或即与自然同行。命是指一个局部事物过程,人只不过是自然整体相互转化中的一个环节,命也是在道的作用所支配决定的,法天行健只管按照道去做,所以不存在犹豫或忧愁。安土即能厚积德,象天道一样以周济天下万物,珍惜人生热爱生命,所以天下能互爱而不互害,即生生不息。知道把握整体没有遗漏而能作用生成万物变化之道。人在人间吸纳交流天地万物之精神,心在天地万物之间弄通了阴阳相互作用之道而作为指导认识,为天地万物鬼神做诠释。天地万物的精神固定不变,没有局限在某处所地方,是所有物质的功能属性,所以神无方是普遍存在着的,《易》中气体没有固定形体是在不断转化变化着的,是人类对于真实自然进行真正的理解认识。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6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5、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句话说得最准确到位,天下万物莫不及之。阴阳是象意,皆可以用卦气的相互作用一言所蔽之,试图用最少的语言来说明最多的内容,阴阳象征天地万物之间也都具有类似为男女雌雄功能属性的相互作用性关系之意。因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才会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物质形态变化的本身又是指在两性的作用下引起的,即两仪阴阳之象还具有属性功能。凡说阴阳者皆说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支配决定相互转化性的相互作用。一阴并非是一种阴性的气体,而是多种阴性气体混合归之称为一体,阳性亦如此。二又生一,单一不能生,不是数字一之意义,而是指相互作用关系。阴阳二气消息变易,阴阳贯穿整个《易经》,没有阴阳那么一切都没有了。只是因为这种形态的气体目前我们还没有技术或能力来把它们完全彻底地搞清楚。阴阳还有转化消长之义。 道的本义实际上是指透明性气体物质在没有发生变化之前或即将变化时的一种状态,道既有气之体又有气之性,道亦是气与性使然。道既是指阴阳二气的混合统一体的未经相互作用之气,又是指即将经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为器的气,即成为物体之气。老子的“冲气以为和”是指不停运动和变化着的阴阳之气,冲气和合万物化生。阴阳交感而和,合而能生,生能成物。“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即阴阳之气交感相互作用转化成为万物。阴阳之气冲合为道为一,和合指即将成还未成,聚合为理成为物体。地上阴阳气上升为天,天上阴阳气下降为地。道性者,天地万物之所能也,即天地万物之间在相互作用下的相互转化关系,是“坤作成物”的原因。由此可见这句话在当时也是存在很大的争议,不同的人彼此理解得也不一样。偏偏是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知道的道,却是很少有人知道,只知道引申义的道路之道,百姓日用道而不知道,因此君子的天道内容很少有人能知晓,所知道的只是表面的那些人为性的东西。人们普遍都认为自己知道,然而知道的却是道的引申义,本义的道却是不知道的。道仅一阴一阳而已,广大悉备,真是太容易了!阴阳,天之性、地之性、人之性、万物之性也。 天中的气体物质自身所固有的功能属性,始终有人把这种属性看作是非常神秘或妙不可言的东西,这种属性说明凡是不同形态的物质在相互作用条件下都能产生变化。凡是物俱有变化之性,道的功能属性不是抽象而是与象同时共在的,物性与物质是自身不可或无法分割同在着的,所以又称为性质。凡言性者是离不开质的,这种性能或功能性是与物质同时存在着的,我们只是分而言之。没有物质哪来的物性,即性能或功能性,没有物性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谈性并非谈质,但是性却是离不开质的,离开质无法谈性,而质也是有质必有性,性是质的属性是指属于物质自身所固有的。质可以是一种物质,而性则是所有物质所共有的。物质性是指物质而不是性,物性与物质性完全是两回事。性不具有时空性,质却具有时空性,或者可以说质也没有变,而是物质的形态在变。感者性之神,性者感之体,感是性的表现,性是感的载体,感就是指相互作用。民咸用之而不知谓之神,穷神知化心领神会,神指物性无法测量,性才是真正本质,尤其是透明性气体物质的物性,更是令人很难觉察。道之性本义为物变化之功效或相互作用,目前许多人所用性一词皆以引申义为主,偏离本义故不知性。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7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自然中各种不同形态的物质就在人们的面前明摆着的,天中透明性气体物质的作用初看起来不容易观察发现,然而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相互作用不管被认识与否,却是自然普遍存在着的。 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生生不息之谓大业,每日更新与天时变化是在道的作用下发生的之谓盛德。 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易有变而通之即转换变化之义,易的本义就是变化之气,“生生之谓易,”道的本义也是变化的,我们知道了变化的真正意义一切将不难理解,万变不离其宗。宇宙天地万物生生不息即生之又生循环不止的(既济又未济)之谓《易》;“在天成象”之谓乾;“在地成形”顺承效法天道之谓坤;知道天地万物怎样在无限广大和循环的宇宙中产生之谓占;下面的“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为之做解释;究竟哪些属于阴阳和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看不见闻不着搞不清楚是怎么来的原因之谓神。 神是指相互作用的气与气之性是无法或不能测量的,阴阳二气在当时只是无法严格区分很容易被迷惑,现在阴阳二气并非不可觉察,即现在所谓的正粒子与反粒子即反物质或暗物质。现在的技术已证明气不再是不可觉察,可以进行比重和进行相互作用实验。由古代的思辨式转向可以精确定量的定性可验证式的实验。有人认为惟有在我们的感官感知中可获得到的才是真实的,气是什么呢?曾经给予人们多少误会误解,以往人们就是忽视了气的作用关系,它是一切万物的根基来源。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8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6、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虽然说《易》之象意很简单,可是所涵盖的内容却广大无边,以象意说远处则超出人所能及的范围,以象意说近处则清静而正常,以象意说包罗天地万物万象之间的内容广大悉备。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天在没有发生相互作用时浑然一体,在发生相互作用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所以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大地万物都是在天与其日月星辰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坤其静翕是指大地在静止时状态的闭合或收敛,并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像人呼吸那样在一开一合其中的一种情况,与日月星辰进行相互作用,因此广生万物。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广指地大指天,还可以合称为宇宙。配是指相对或配对结合,还可以引申相互作用或相对关系。广大配天地是指取象整个宇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正因为是相互作用而导致变化通行取象而对应四时,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循环不止。日月合明,即知道日月相互作用为明白,阴阳之义取象日月相互作用的两性功能关系,男女雌雄的两性相互作用关系导致生产新的生命。阴阳爻又指月象和朔望日。《易》简单象意的好处是取象大地万物顺承天道而行之的本义之德和引申义之德。 天地万物之间的变化是通过阴阳性的气体作用来完成的,中国古人由阴阳日月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又继续推广到五行五星及其它星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产生地球的气象和万物变化。《史记•天官书》:“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史记•历书》:“黄帝考订星历,建立五行。”因为天上有五星,所以地下才有五行,五行是指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作用。阴阳五行只是一个象意象征性的说法,而实际远不止是这些,而是还有许多数不清的星星和太阳月亮在与地球进行相互作用,其实质也还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其称名也,其取类也大。”五行只不过是对阴阳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再次比较详细具体的补充解释。金木水火土只是一种比喻,但它不必非得是实体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专门指这五种材料之气。有人把五行解释为五种元素,这就使得关于五行的所有学说都无法解释得通了。五行象征性揭示万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生又相克,又互不影响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关系。打比方比喻不是很简单吗?也不尽然,阴阳五行八卦只是类似比喻而已,但不是。实际上古汉语的行是指五星之气具有流动传播转化的意思,即通过气体的道来完成的,因为它包含着很广泛的内容,只好给个代表属性的命名。 古人的天气不是现代含义的天气,指的是天有五天各有其气与地的五行相对应,又与时间上的干支纪年相关,从而产生了与地球气候和人体健康息息相关的运气。阳历只孤立地考虑了地球与太阳的运行周期关系,阴历只孤立地考虑了地球与月亮的运行周期关系,而中国古人的星历则是从二十八宿及各个星体大范围的天体所在位置考虑对人、对地球、对生物的影响。阴阳主要是指月亮与太阳或太阳与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今人只知太阳光对地球万物施加作用影响,殊不知其它各种星光也对万物产生作用影响,而且完全是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屈原《楚辞•九歌》:“壹阴兮壹阳,众莫知兮余所为。” 7、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个子曰并不是孔子所说,自司马迁以来皆误以为是孔子,实属误会。老子曰:“因为《易》之内容包罗万象广大悉备,所以圣人尊崇仿效《易》之道德而成就远古中华民族统一大业,成为开辟中华民族文化的宗主;知道尊崇仿效上面的天道,谦恭依法下面的地德;天地定位,因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而《易》在其中运行发挥作用;知道把握住‘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才算是稍微懂得一点道的意义和才算是进入道的意义的大门。”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9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8、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圣人观察宇宙所有纷乱复杂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观察潜伏隐蔽之气的相互作用,而拟其象征其形状之状态内容叫做象。如乾坤象征阴阳日月男女雌雄相互作用等许多关系之意,总之以卦象包罗万象来形容各种事物。圣人用心观察体悟万物之动,而遵循按照仿效其万物之动拟其卦象卦序变化,用系辞的语意以说明爻位变化而引起卦位变化的道理,来判断吉凶,阴阳之象又可叫做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要想说尽宇宙所有纷乱复杂幽深的事物和那些不易观察潜伏隐蔽之气的相互作用,那是不可能说得尽的。要想说尽天下所有事物的变化,变化是有序的,那也是不可能说得尽的。圣人用拟其象征的卦象爻象和语意形容的系辞语言《易》来说明对自然包罗万象变化的诠释,然后再仿效遵循自然变化而进行各种活动,以适应不同的各种变化。 9、“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讲君子言行要慎重,机密容易通过语言而泄露。以这些卦中的内容为实例进行解释《易》实际内容之重要。 10、“《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提醒要慎行。先小人后君子或不要斤斤计较才能合作,少说多做为佳,所以才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说法。 11、“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讲君子谨慎,谋定而后动,就不会犯错误了。 12、“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讲君子要谦虚,有功劳不居功自傲,反而更加有益。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10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古之聪明有远见之人,神武而不好杀不乱战。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以明白天道体察民情,以百姓之心为心,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要位置。提倡《易》用而先于为民用,即先解决认识问题,然后再以认识来指导应用。圣人为什么斋戒?因为山珍海味美酒佳酿使人胡吃海塞狂饮暴食,很容易将人都整迷糊了,所以提出斋戒使心脑清净与通神明其德。圣人用无私不争这点来去除杂念,告诫自己来保持其德永远神明。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比喻天地乾坤之间的物质如同在门户之间来回相互作用下发生相互转化叫做变,由于物质变化天地乾坤之间的物质不断的进行转化交换周而复始循环不止叫做通。如物换星移或日月年等。“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成象之谓乾。”这个象为本义之象,除了我们所能看见地上有形体的物体以外的天都可以叫做象。“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地成形的物体叫做器。凡是人工制造的东西都是人为性的效法自然,人们在生活或生产中不知不觉还没有充分的认识自然时就已经利用了自然,遵从天道而使用叫做法。人们都是这样做而又不知道其为什么,利用无形的气和有形的器等天地万物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转化,却认为自然很神奇,就是平常人所无法认识的自然物质当中所存在的这种功能叫做神。也就是物质的基本性质决定了相互作用,导致物质变化。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14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20、《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讲君子得到天道内容方面的启发启示帮助而决定应该怎么样从事活动,要顺天而行则得到天助,取信于民则得到民助,任用贤能则民心所向。因此“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老子说“书籍不可能将所有的语言都记录下来,语言不可能将所有的意思都说出来。”然而圣人的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没有办法了吗?不!老子说:“圣人观察气象无形象,用卦象来表达意义,设卦象来表示其性质,系辞其言以尽其卦象具有普遍广泛性的意义的进一步说明,以达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目的。在爻位变化卦象转移而又通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知道吉凶以尽其利,进一步利用其神秘的性质。” 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讲天地乾坤为《易》的核心内容,天地并建共存,而《易》就存在于乾坤两个卦象之中了。如果要是没有乾坤这两个卦象,那么也就没有《易》或一切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地上物体转化形成气体上升而形成天,天上的气体是具有相互作用功能属性叫做道,天上气体转化形成有形的物体下降而形成地,地为大器。形而上者散之为气,意谓无形,即有形之上,形而下者聚之为形。“形而上者谓之道”是指地上的物质由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形态发生转化,上升形成为气体或者是叫做天,即成为气体时有形有体我们却看不见,并不是真正的无形无体,因为它们是透明性的气体物质。“形而下者谓之器”即物体,是指天上的气体由于相互作用关系下降聚合形成为有形有体的万物或者叫做地。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对于有形的物体来说,由于在与气体等物质相互作用下会一点点的化作气体而没有了,气体又凝聚成为物体叫做变。然后又不断的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叫做通。按照遵循这些自然的变通作为指导思想而进行各种活动叫做事业。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这段话前面已经讲过,或是出于某种原因又重复一遍,还是准备作为另外版本?从此以下好象又重新做了解释,而属于又一个版本。从内容上来看《系辞下》明显的不如《系辞上》,比较杂且零乱,但也流露出与《系辞上》不同的内容,主要是以引申义和实际事实为举例说明。《系辞上》以解释《易》来源为主,《系辞下》以《易》之实用为主。《易经》存在多种版本也是与不同版本《道德经》的原因一样,是下发给比较亲密的侯王以满足需要,但是重要内容仍然保留在自己手里。 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易》概括穷尽天下所有的奥妙都蕴含在卦象中,使天下万物相互作用运动变化的原因都蕴含在爻辞中;对于有形的物体来说由于在与气体等物质相互作用下会一点点的化作气体而不是真正没有了,然后又不断的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再进行不断的无限循环而无所不及;这些自然的奥妙只有人类能够知道理解;其实自然已经通过无声的语言真实可靠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就存在天地相互作用和大地万物相互转化的过程之中了。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16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讲《易》被世代继承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易》注重变化,效法天地,掌握万物演化的过程,不乱为而与变化相通,使人民不厌烦,按照相互作用关系而使万物发生转化,使民喜欢而安居乐业。《易》穷则变通,合乎天道,通于万物变化转化之理,所以国家则能长治久安。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尧舜等人无为而天下治,是掌握了天地乾坤的大道。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涣》,坎下巽上,“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巽为木在上,坎为水在下,象征乘舟。利用卦象教给人们造船。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随》,震下兑上,震为动在下,兑为悦在上,刚来而下柔,象征载物。利用卦象教给人们造车。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豫》,坤下震上,坤为厚重之地在下,震为惊雷在上,象征戒备重重中可能将有突发之事。利用卦象教给人们以防为主。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小过》,艮下震上,艮在下为止,震在上为动,象征用杵捣砸东西。利用卦象教给人们杵捣。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睽》,兑下离上,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象征弓箭。利用卦象教给人们造弓箭。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大壮》,乾下震上,乾在下象征上下四方很开阔,正大又壮,震在上为不停运动的风雨,象征遮蔽风雨的房屋。利用卦象教给人们盖房子。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大过》,巽下兑上,巽在下为木,兑在上为泽,为地面,象征将棺椁埋入地下。利用卦象教给人们埋葬。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夬》,乾下兑上,泽上于天,君子以施禄及下,象征史官在书契上写字。中国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商业动机或政治目的,是没有什么必要去编造历史史实的。利用卦象教给人们书记。 从《系辞》内容上来看《易经》的形成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代,是经过多少代人努力的结果,以致于现在的人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古人的认识,说《易经》是博大精深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23、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易》的本意就是效仿天地万物万象,即像也;彖者,用语言裁断判断是非因故也;爻也者,就是仿效天地万物万象的变动;所以吉凶得失产生于爻之动的变化方向,即由潜伏隐蔽而转化为显著。利用卦象教给人们如何做事。 24、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根据卦象讲君子可以统帅许多史官臣民,史官不可从事二君,若是,则为小人。利用卦象告诫史官事君应该符合卦象天道,不要搞两面派。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18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25、《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天下万物相互转化连绵不断来往不绝,一起跟着这样变化啊。问天下还有什么可以思虑的呢?如果是这样岂不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中气体都是由不同形态的万物而转化形成的,而天下不同形态的物质又都是由天中的气体转化而形成的,一切都是自然正常发生的,反问各种物质它们有什么思虑吗?肯定没有,这些都是因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所以说知道明白《易》包罗万象概括天地和所有物质的变化及原因,是将整个宇宙的变化及如何做人做事全部包括了,即无须思虑了。“《易》与天地准”,包罗万象概括天地和所有物质的变化原因以致用也;利用这些就可以安身立命,因为尊崇效仿天道地德也;通过这些,就可知道即将所要发生的事情;如果能够穷神知化,那么也就是德之盛也。 26、《易》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见耶!”讲君子不入死地或是非之地。 27、《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有获,语成器而动者也。”讲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不利。 28、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讲适时适当的惩治小人,使之改恶归善,“小惩而大诫”其实是挽救小人,故是小人之福也。 2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讲积善的重要,与积恶的危害,若不是这样,即恐怕连后悔都来不及了。 30、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讲君子居安思危,才能安身立命治国安邦。 31、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讲为官一定要有能力胜任或懂得用人之法。 32、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几者,变化之原因。讲君子知微知彰防微杜渐,见机而作,众望所归必得天下。 33、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讲知错能改,吉。 34、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曰:‘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天地中氤氲之气是万物的本源,通过气的相互作用来生成万物。《易》的这句话讲的就是指相互作用关系。 35、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讲君子修身养性厚德载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道者凶。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19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36、子曰:“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老子将乾坤比喻成《易》的辟阖门户,阴阳相互作用,刚柔交替变化,这样就理解了天地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的道理,由此而就知道怎样从事各种活动了。《易》中的名称包含面很广,但是不与实际事物相违背。若考察其取类,似乎有万世不竭之意啊。《易》能通晓古往今来,而阐述原本所不了解的细微幽隐之气,创造器物而取适当的名称,辨别事物用辞明断,则无所不备。其命名很小,但是取的类很大。其意义深远,其辞是根据事物的实际情状。其所说的完全符合实际事物的实质,虽然所从事的活动光明正大,而内情别人却有所不知。因为既考虑自己又兼济百姓生存,以明失得之报。 37、《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非周朝《易》之兴,上古早已有之。如《尚书•虞书》:“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讲《易》中卦象的各种引申义的有关九德的作用应用的实质内容。九者,言其多也,不止为九,只是讲其中的部分以表示其多。 38、《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易》之为书并不深奥,它的内容距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身边。为道之性也随着物质变化而无所不在,循环而流遍六虚,天上地下经常互相转化,刚柔交替作用或相互变化,是随着物质的相互转化而存在着的,不可经常固定准则不变,唯有随机应变是合适的。观察思考卦象中所表示的在道的作用下而使物质转化变化而知道得失以及得失的原因,使之知道加小心,知道这些道性的作用变化内容谨慎从事。没有老师帮助,崇敬遵循天地却能如同得到父母帮助一样。先要遵循依照爻辞说明而揣度爻象所表示其初始变化的苗头而揣摩其变化方向,万物变化也还是有一定的原因,意思是说变不是乱变,而是既有典常,万变不离其宗,天地中万物在变而道之性亦不变。道既表示气体的形态又表示气体的状态,在状态里面形态是在道之物性的作用下而变化的,而物性则随着物质形态的转化而继续存在,仍然再发挥作用。即使没有人的作用所为,道也还会随着其物质自身状态变化而存在着作用。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20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42、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夫坤,天下之至顺也,德行恒简以知阻。能说诸心,能研诸侯之虑,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乾的作用是天下最刚健而深远的。如太阳月亮星辰离我们是那么遥远,是通过天空与地球物质来发生相互作用的,因为天是透明的,它让我们看得个清清楚楚。仿效这种德行作用历来恒久容易,使我们知道怎样处理解决那些危险。坤是天下最柔顺应变的,仿效这种德行作用恒久简单,使我们知道怎样处理解决那些阻碍。能够说服群众,又能够知道诸侯们在想些什么,就能够决定天下的吉凶而成为天子。所以说由于知道仿效乾坤的变化作用,而就能够决定一切。天地乾坤设立了位势,圣人根据乾坤的作用变化来成就其能力,懂天地知鬼神与时变化,百姓自然按照圣人其能力所指引的方向去做。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讲《易》引申的变卦断卦的内容。八卦以固定的卦象表示告诉人们其内容,爻位以变化的爻象和彖以语言言辞来述说事情的变化内容,由于阴阳刚柔的交替相互作用而实现达到卦象阶段的吉凶产生。爻象变动有利于言说变化,卦象有利于表示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性的变化。是因为类似于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作用而导致吉凶情况的发生,根据卦象阶段之间的爻象变动变化提示而选择怎么做,辨别事情的真假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而知道利害关系是如何产生的。讲《易》表示之情况,按照卦象来讲,凡是与原来卦象的爻象的变化逆向变动时,即违背天道则凶或不利,这时就应该选择怎么做了。即仿效《易》爻辞的方法,结合社会实际来进行判断,查其言而择其行。将要叛逆者其辞是惭愧的,心中疑虑者其辞是分歧的,有利之人其辞是很少的,急噪之人其辞是很多的,诬陷善人之人其辞是游离的,没有坚持住原则之人其辞是理屈的。 《易经》中乾坤两卦的新解 《乾》:元,亨,利,贞。乾的本义是指天,其中包括天中的日、月、星、气,引申义象征其它起刚健阳性作用的事物,不言天地而言乾坤是因为乾坤的引申义还有许多取类。 元、亨、利、贞是指事物发展存在着的一个过程,即因为有了元亨,才会有利贞,指春夏秋冬时的意义。这些语言具有双关语或多关语。元者,是指人脑袋上面的天空或气体,天空中最初的那个气体称为元气,既可以称为混沌混合之气又可以称为阳性的气体,因为元气在天,又有大的意思。亨者,通也,由于元气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的相互转化而相互联系,故称为通。由于元气与其它物质进行相互作用的相互转化才会产生我们及天地万物,才会永远相互循环的存在。天地作用是同时对应着的,为了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必须分而言之,在古人那里还是以天为开始说的。利甲骨文字表示庄稼已经长成,此时到了收割的季节。贞字表示成就收藏。 初九:潜龙,勿用。在古人那里奇数表示为阳,偶数表示为阴,九在十以内的奇数里面为最大的数,所以九具有为大为多为阳的意思。初九是指第一爻,表示冬至阳气初起之时。 在冬至季节初昏时,天空中青龙星象还没有出现,青龙星象在地下时,故称之为潜龙。这时候用不着干什么,干什么也是白干,意思是指不具备条件时不要徒劳,但是天气由于阳气回升温暖的时候将要到来。“潜龙”为象辞,“勿用”为兆辞,意即前后句或上下句的承继因果关系,以下雷同。 天上的龙是指顺着北斗星的勺子把而指向在黄道附近的青龙星象群,地上的龙是一种象征性的冬眠性动物。龙的原型就是指蛇,蛇是具有灵性效法天道而活动的动物,每年春季二月二惊蛰龙抬头蛇复苏,秋季龙蛰伏蛇冬眠,应天时而动应地运而生。乾卦爻辞以龙为例进行说明这种过程,以其达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的目的。启示人也应该遵从天时,而进行从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等各种天人感应的农耕性活动。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22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初昏看见青龙星象在地上升起来的时候,那些目光远大的人已经知道应该有所作为,即应该及时播种才会有秋收。大人是指目光远大的人,现在人们仍然称目光短浅的人为小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个时候君子终日按照天时进行活动,就算是每天晚上警惕反省要求自己有点过于严格严厉,即检查自己在这个时候看看还有什么应该做而没有做的,是不会产生什么大毛病的。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在这个时候就应该像青龙星象在天上那样,甩开膀子使劲干,用力伺候逐渐长大的秧苗是没有毛病的。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在这个阳极大成,各种农作物即将长成的时候,那些目光远大的人已经知道应该准备下一步怎么做。 上九:亢龙,有悔。到了夏至季节,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已经达到顶峰,所以提醒注意应该与时变化,避免到时候后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言说四季天象都是在乾或天为阳气与坤或地为阴气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然而首先说阳性,即天乾的作用。此说本义看见天象乃为青龙星象的头部已经入地时为秋天收获季节,故吉。天象吉在无首,地象利在永贞。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23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此章应该移到前面乾卦辞的后面。乾卦为首卦,其它任何卦是仍然脱离不开乾卦作用的。宇宙是以日、月、星、天、地球为一个整体的,万物也是在以天中空气的相互转化下为开始起源的,并且通过天中空气的相互转化而保持日月星之间物质的相互联系的。彻底明白这些终始过程,也就明白表示上半年的乾卦六阳爻的时间的形成。后天乾卦又表示在这一年时间内是天中的阳气在发挥作用,太阳一年从六个不同位置升降起落,形成不同季节的变化。把握不同时期天象中六条龙的形象位置而进行各种活动,换而言之也就是把握或驾御住天象的变化,与时变化应时而动可至一切。天中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进行相互作用而发生相互转化,这是天中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各自所具有的功能属性和相互转化过程。正是由于这些保持相互转化作用而持续存在的宇宙广袤天空阳性气体乃是利贞,即得到成就收获。天中的阳气与地上的阴气通过相互作用而转化成为地上的有形体的万物,被大地所承载收藏。按照天道天时从事各种农耕稼穑活动,必然会得到各种农作物的收获,于是丰衣足食天下太平。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此章《象》曰内容应该分别穿插到前面的爻辞后面。象者,像也,引申之义,效天之法也,多指人事活动。健读为建,本义是指天以斗柄所指方向为斗建,以定此方位为时间标准,天以北极星为中心旋转不停,故“天行健”。众所周知人是有感情的,可是却不管天是刮风下雨,地球每天或每年都均匀的转一圈,所以君子仿效天道天时而从事各种活动,不受情绪好坏的影响。这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精神。 条件不具备不要进行活动,应该蓄势待发做好全面准备工作。一旦具备条件时就应该按照天时天道而进行符合天时天道的各种活动,应运而生应时而动。按照天时天道而进行符合天时天道的各种活动肯定是不会有什么毛病的。各种事业的鼎盛,是作为目光远大的人按照天时天道而进行符合天时天道各种活动的结果。但更应该居安思危高瞻远瞩的想到时来运转天时变化而做好防范措施准备。只是先说天而已,天地是与此同时共同相互作用着的,上符天象下合地理。 《彖》为卦辞,依据卦象解释说明卦名、卦意;《象》为爻辞,依据爻位爻象解释说明该爻位爻象的象征意蕴。《彖》也好《象》也罢,都是在为卦象赋予更多进一步的引申意义,不仅只限于一事一物,以致于达到包罗万象或更多的目的。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24
level 1
韩龙林林 楼主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坤者,顺也成也,为阴为土为地。坤元与乾元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坤元指地上的阴性气体,与乾元天上的阳性气体进行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形形色色不同形态的物质,反过来又转化为气体,物极必反,故亨通,即相互转化相互联系。因为“天地絪温,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马者,性温顺者也,指地坤顺承天乾;牝者,雌性也,指天乾为生者,地坤为成者;乾天为刚健,地坤为柔弱,比喻大地地球通过与太阳或天进行相互作用能够像母马一样能够生养产生万物。“君子有所攸往”,即想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开始也是不知道,后来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即地坤是与天乾进行相互作用才产生的。由于先天八卦西南方位立秋为阴气始生,东北立春为阳气始生,地坤总体性为阴,故“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注:这里的马、攸、君子不是现在的马、攸、君子所具有的意思,以后再详细解释原义。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天乾为气体之极,地坤为物体之极,至为极,意为最初或最大。“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元气的元,言元为物之原始。天乾本是物质最初的形态,即最基本的气体,故云“资始”,乾刚健统领于天地,坤柔弱顺承于天,坤地上万物的产生本是顺承天中气体作用或转化的结果,故云“资生”。赞美地坤厚德载物,不拘物体种类全部保存收藏。通过与太阳或天空中气体的相互作用,不管什么种类形态的物体都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着的。地上所有的物体都像母马生养一样而相互转化,顺承天乾,即通过与太阳或天进行相互作用而生生不息的,故柔顺利于成就。所以仿照效法地德而从事各种活动,终究会使事业平安的有所成就。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乾道,健也;坤德,顺也。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广厚顺承天乾载物为坤,仿效顺承载物之德。天为气象,地为土象。 初六:履霜,坚冰至。言阴性作用从夏至时开始或发展,别看现在这个时候天气还很热,从现在开始天气就会由热转凉。以至于如果初践微霜,坚冰必然将至,提醒应该看到事态发展的结果。“履霜”为象辞,“坚冰至”为兆辞,以下雷同。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初践微霜坚冰将至是阴性气体在与阳性气体作用下开始逐渐凝聚深化,按照这个情况继续发展,一直到结冰为止。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到这个时候,这样的作用或发展存在于整个大地。参考《老子·德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害,直而不肆,光而不曜。”知道老子的文风与这句坤卦爻辞文风很象。不习指不多余炫耀,既有坤以简能的简单之意,又有乃顺承天的意思,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不利的事情会发生。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地坤与天乾的这种作用而形成的向阴性方向发展的运动是整个大地都存在的,这是明摆着的事实。
2006年12月21日 15点12分 26
level 1
顶上
2006年12月24日 16点12分 32
level 0
虽然一时还无法看懂,但是很感谢楼主提供.
2006年12月29日 02点12分 33
level 4
好帖~~~~~~~~~!
2006年12月29日 09点12分 34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