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刘效仁 让成功者谈成名之道,颇合传播学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是,有的经验之谈未免故作高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则如出水芙蓉,平白无华,却一语破的。易中天就坦言,自己成名“有很多原因,原因之一是说人话。 ”(《广州日报》12月27日)
2006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1
level 1
易之所以一朝成名,原因很多:比如选择了适宜成名的题材、方式、舞台;《品三国》品出了新味道,也品出了世道人心。这些大伙儿多有体悟。我倒也以为“说人话”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即“要说真话,不说假话,要说实话,不玩虚套,要说人话,不打官腔。” 我理解,所谓“人话”就是讲自己的话,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说自己的话就得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出点儿思想。这种思想是自己的,不拾人牙慧,更不是剽窃抄袭来的。这种学术创新符合社会公义道德理性,而不是故意跟公众的情趣、善恶和基本伦理过不去。
2006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2
level 1
当然,要求一个学者说的话100%正确,未免太苛刻,也不客观;但如果一个智力正常的学者,其观点不符合基本的是非和荣耻理念,与世道人心隔膜太深,甚至相悖,我们就应该质疑其高亢声调背后的动机。让人感到可悲的正是,一些学者或屈从于权势,或屈从于财富,或被利益集团所收买,要保持学术独立,说人话,委实难矣。 比如,新近一些专家低声下气地说:中国人今后不要把“龙”当作中国国家形象的标志了,因为在西方,龙是一种凶猛的怪兽,充满霸气和攻击性,容易引起外国人的误解,还煞有介事地立项进行研究。而新华社驻外记者对美、法、德、俄罗斯、日本和越南等国居民访问的结果,却发现外国人根本不同意此种看法,甚至认为中国专家应挺起腰杆来,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要那样崇洋媚外,专看外国人的眼色行事,这无疑再一次让中国学者大跌眼镜。 我们需要像费孝通那样,真正深入到最基层的经济组织,拿出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性观点的学者专家,像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埋头书斋对基础理论深入钻研,以及乐于为民效命鼓呼,说人话、办人事的学者专家。“套话、假话、空话、废话、屁话都不是人话”——愿学者们能以此为戒。
2006年12月30日 04点12分
4
level 6
我是个“乙醚”很崇拜易中天的。他的《品三国》讲的太好了。
2006年12月31日 10点12分
5
level 4
“套话、假话、空话、废话、屁话都不是人话”——愿学者们能以此为戒。传统没有了~~~~~~~~~!
2006年12月31日 11点12分
6
level 6
哦。那楼上你的兴会兴会了。易老师很有水平的。我最喜欢他的《百家讲谈易中天品三国》。我都把那个存在电脑里了。其实一直想卖一本正版的《品三国》要知道咱们这里是卖不到的。我想支持一下易老师的出版物,哎,等日后有机会的吧。
2007年01月01日 12点01分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