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小兵★ ★逍遥小兵★
关注数: 571 粉丝数: 20 发帖数: 7,232 关注贴吧数: 20
【转贴】有感于演义对刘备形象的影响 在历史上,曹操是英雄;在演义里,曹操被斥为奸贼,却是虽奸犹雄;于是如今在人们心中,曹操奸不掩雄,依旧是英雄,而且是个性与本色的英雄。 在历史上,刘备是英雄;在演义里,刘备是近乎完完美的仁君,却不再是英雄;而在人们心中,真正的所谓“仁君”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于是刘备被看作伪君子,更不是英雄。 三国演义尊刘,于是无数人为曹操翻案,为其他许多人翻案,却很少会有人为刘备翻案。 而在尊刘的名义下,三国演义的第一主角却是诸葛亮而非刘备。于是在演义里,刘备做了一个被架空的“仁君”,做了诸葛亮的陪衬,做了一个只会流泪的名不符实的乱世英雄,做了一个出场频繁却份量不足的线索人物。他被颂扬为爱民如子,多情重义,却没有了纵横乱世、统率群雄的英雄气概;而对他的颂扬,由于过度的夸张,又多少显得有些令人反感的虚伪在里面,尽管真实的刘备确实是一位比较得民心的帝王。 许多人提及刘备,往往是“哭来的江山”;其实在群雄并起的三国乱世,江山岂有可能轻易“哭来”?也有人说刘备的成功来自其部下文武的竭心尽力,要知道在号令群雄时“汉室宗亲”的身份不过是一纸空文,刘备依靠的完全是自身的识人、用人及统率能力;否则,袁绍、刘表麾下不可谓乏人,却终难成事。
【转贴】三国历史与《三国演义》 三国历史的特点   三国的历史从中平元年(184年)算起到晋灭吴(280年)共96年,从建安元年(196年)算起到晋灭吴共84年,从魏文帝代汉(220年)到晋灭吴共60年。   在这段历史中,总的态势是各路英雄在东汉帝国瓦解的废墟上问鼎逐鹿,致力于新的统一,因而军事斗争就成为三国历史的主线。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正是从文艺的角度描写了这条主线。但是,三国的历史要比这丰富得多。因为,为实现新的统一而出现的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只是三国历史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魏、蜀、吴等各派政治力量为实现统一的目的,又都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奋发图强,锐意革新。政治上,用人唯才,用法严明,贤能得用,政治清明;经济上,轻徭薄赋,大兴屯田,南方和边区经济得到开发。同时,在这种政治、经济、军事等各种斗争都相对活跃的历史时期,各类人才有了更多的机会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而形成了一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当时各方面的斗争是互相联系的,而人才问题又居于核心地位。为实现统一,三国的君主都很重视人才,彼此之间的人才争夺是相当激烈的。   曹魏地广人众,有人口440余万,军队30余万,重要谋臣20余人,主要战将30余人。孙吴次之,人口230余万,军队20余万,有重要谋臣10余人,主要战将20余人;刘蜀的力量最弱,人口90余万,军队10余万,有主要谋臣七八人,重要战将十余人。   曹、刘、孙在人才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无疑是促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同时期的其他竞争对手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赞、吕布等则由于在人才政策方面不如他们,甚或出现重大的用人失误,因而很快就被历史淘汰。   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经济军事实力最强,曹操本人也是第一流的领导人才,但是,曹操一生戎马生涯30余年,却没能实现统一,主要原因在于:东汉末年,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流亡,经济衰落,而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没有受到太多的战乱影响,加之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因而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支撑着孙吴、刘蜀与北方的曹操对峙。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鼎立局面之后,经济、军事又出现了新的格局,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加上其它方面的优势,北方的总体力量又超过了南方,因而,最后又由北方的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三国历史何以独具魅力   三国历史源远流长,但唯独三国的历史被历朝历代的社会各个阶层所津津乐道,为什么?我以为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是三国历史的特殊魅力。三国的历史,从时间上看,只有半个多世纪,比较集中;从政治格局来看,是三足鼎立,三者之间互相牵制,很富有戏剧色彩;从人物方面看,又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而且三国的君主都可称明主,手下网罗了一大批杰出的文臣武将;从事功方面看,三国都是打着正统或维护正统的旗号,谋求剪除异已,实现新的统一。在很短的时间里,集中了这样一大批智勇之士,演出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因而,很自然地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这也是罗贯中要选取三国这一历史时段来创作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原因。别的历史时段,如楚汉战争、隋末唐初的战乱、元末明初的战乱、明末清初的战乱等相对而言,都没有三国这样在多面具有典型性。   二是与宋元时期民族矛盾加剧和理学家们尊刘抑曹密切相关。三国历史故事,西晋时已出现空城计等传说,南朝《世说新语》中,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个。据记载,貂蝉的故事,北宋时已出现。而且北宋“说三分”,已形成“尊刘抑曹”的倾向。由于南宋是一个偏安政权,人们强烈呼唤正统秩序。朱熹编纂《通鉴纲目》时,尊崇类似南宋的刘蜀为正统,加上两宋理学家们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升华和强化,这些反过来又必然会影响民间文学的价值认定。宋元时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说书人,在民族矛盾的影响下,浸透了忧国忧民的心情,他们对历史故事加工后,“史”的成分在淡化,“艺术”的成分在增加,从而宣讲的主旨逐渐在英雄传奇中,大力渲染正统观和忠孝仁义。最早的三国话本元代《全相三国志评话》,虽只“粗具规模”,但其主题思想倾向已同罗氏《三国演义》接近。这种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加工,无疑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转贴]平凡的赵云,伟大的赵云。 他轻轻的走,正如他轻轻的来,挥挥衣袖带走了一片云彩。他的生前,世界带给他一片烽火连天,他的身后,世人送给他一片秋水长天。是平淡,还是辉煌?不曾在乎拥有锦饰繁华,不曾奢求功名恩泽万世,更不曾觊觎滴血的盛世帝国。没有三分纪略的功盖天地,没有“诸葛大名垂宇宙”的英雄泪沾巾,也没有“关圣大帝”或“乱世枭雄的顶礼膜拜----每一步都在征尘中打拼,每一行都尽着自己应尽的责任,每一言都映出一颗赤子之心。这是一颗让所有的虞诈倾轧、口蜜腹剑、阴霾猥琐都黯然失色、愧赧消融的赤子之心----那些卑鄙琐行之上得来的“辉煌”也消失殆尽。这种平淡,是辉煌的平淡----那个世界中有太少的人能做到。而后人,给予了他这种辉煌----尽管他并不需要。长坂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土,铭记着他的衷肠和热血;长江的潇潇微雨,夜岚霓虹,眷恋着他的睿智和胸怀;汉中这片让枭雄曹操都畏为“天狱”的土地,书写着他的胆略和豪情……后人解读着他的灵魂,使他成了一个神话----“常胜将军”!“战场上的常胜将军并不重要,我更愿意成为人格上的常胜将军。”也许他会这样说。也许更有后人说:“人格的魅力无形中带给他几许人生的遗憾。”是赞叹,还是遗憾?人生的际遇与战场的玄机波诡云谲,他泰然处之;仕途的莫测与权宦的炎凉若明若暗,他大而化之;情感的欺骗与霸权的贪欲腥风血雨,他一笑置之……于是,他没有留给后人“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秋风情殇,也没有“秋草长遗阆地愁”的扼腕长叹,更没有“玉殿虚无野寺中”的身前荣身后悲。烽烟征尘中,他是火;为人处世中,他是水;功名利禄中,他是风;霸业野心中,他是云……“大为大错,无为无错”,他恪守着道家的恬淡吗?“为人之道,中庸正道”,他信奉着儒家的忠谨吗?……为什么青春年华在不遇名主中付水东流?为什么奇志雄才在当权者的疑忌中空然老去?……后人更多地在追问这个世界,因为他本身是一个没有遗憾的遗憾。是平凡,还是伟大?不为名却成名,不为英雄却成英雄,正所谓“流水下山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生命在人性的不经意中走过了平凡,而后人宁愿他活得更精彩,更伟大。“是金子总会闪光的”,如果不是他的生命本质耐人寻味,后人会赋予他这种伟大吗?几十年的人生,几十字的传记----书外又有言几许?于是他成了《三国志》中唯一有“别传”的人。“柔贤慈惠谓之曰顺,成事有序谓之曰平,善定祸乱亦谓之平,故可谥之曰顺平侯。”这是《别传》中姜维对他的评价。而今天,却极少有能够永垂史册的经典之论。他不在乎有没有----因为他的平凡,而世人在乎---因为他的伟大。
蜀国的历法 前言纵观现在的万年历之类的软件或工具书,在乱世往往只取“正统”的纪年方法,因此三国时代的年表都以魏为准。而吴蜀两国则因相对资料较少,对应的立法表不完全,所以都没有被收录,顶多大概提到一下。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一些经验性的规律的研究来补全残缺的资料。这里处理蜀国的情况。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古时候的历法系统。东汉的时候还为采用定朔法,而是平朔,所以还是比较有规律可循的。观察一个例子150年,一至十二月每月的天数分别是29,30,29,30,29,30,30,29,30,29,30,29从中可以看出,每个月不是29天就是30天,这和现在的农历是一样的。另外两者是交替出现的,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连续两个小月的。但是连续两个大月的情况却是有规律的,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年份后的数字是连续两个大月出现的月份,比如上面的150年就是6、7月大月,所以记作6)181 10182 0183 3184 6185 10186 0187 1188 5189 10190 12191 0192 5我们对这些数字作差(负数则加12),得到:5,3,4,3,4,5,2,5。看上去似乎没什么规律可循,但是注意到其中是有闰年的,所以对应的年份还需要加上这个闰月,于是得到5,3,5,3,5,5,3,5(为方便,称此为间隔表)。显然可以看到这些数字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3,一个是5。它的含义就是每间隔15或17个月就有一次连续两个大月的情况发生。当我们继续考察其他年份并综合在一起考虑之后,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一些结论:从148年开始一直到218年,间隔表就是55353的不断重复,一共重复了11次。再往前探究进一步有:从公元前221开始到前138:53553*12。之后是553,然后又是53553*4。接下来的6年见注1。从前108到前30:53553*11接下来的七年见注2。从前22到公元82年:53553*16接下来的6年见注3。从公元89到147:53553*16,接着就转为55353了218后的六年见注4从224到236:55353*2接下来见注5。注1: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新的历法——太初历,恢复采用夏历,并实行寅正,因此当年有15个月,且在衔接处出现了连续两个小月,所以间隔表为5,?,?,5,3注2:根据《中华五千年长历》的数据是35553,估计是它搞错了,因为不太可能出现连续的3。其他的资料上还是53553,没有问题注3:85制定四分历,当年也出现了连续两个小月。间隔表是?,?,?,5,3注4:220年魏国颁布黄初历,间隔表是5,5,3注5:237年魏明帝改用建丑为岁正,当年无三月,也出现了连续两个小月。后恢复,之后的间隔表就改成了5553+553*n的形式这里只是简单的列出一些结果,下面对蜀国历法的推导要用到其中的结论。
关羽北伐时间考 这个问题似乎很清楚,不是七月么。但是,[志]上所言七月仅是关羽进围樊城的时间,而不是关羽出兵的时间。 首先,得澄清一个问题,即关羽破坏了诸葛亮的早期策划“隆中对”。 一、没有“东和孙吴”。此前已有多人论之,皆认为夺荆州是孙吴的立国之策,即关羽的态度是无关紧要的。(关于关羽和孙吴的矛盾,我在[关羽和孙吴]中略有论及。) 二、没有等到“天下有变”。即没有选对时机,擅自出兵。本文着重讨论此点。 诸葛亮“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这里的首要条件是“跨有荆、益”。而其时荆州为三国所分,蜀汉只得其三郡,益州则止有汉中未攻下。相较而言,益强荆弱。则已与当年所规划的形势不符。刘备等不可能始终坚守一个方针,当随时根据时局的变化更改。面临当时的状况,只能改为以“益”为主,“荆”为辅。既刘备出秦川之军是实,为主力部队。而某上将向宛、洛之军则主要作用改为牵制、扰乱。如此,则关羽出兵北上就绝非单一的、擅自的军事行动,而是一连窜步骤的其中之一。 1、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这里的“初”,是什么时侯? 我们试着看看曹仁的来历。 武帝纪:“(建安)二十一年(216)......冬十月,治兵,遂征孙权,十一月至谯。二十二年(217)......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敦、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则曹仁于二十二年三月仍身在居巢,二十三年十月前因关羽北上才调到樊城。 然此事夏侯敦、张辽传中皆有记载,唯曹仁传不表。 夏侯敦传:“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敦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 张辽传:“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复征孙权,到合肥......乃增辽兵,多留诸军,徙屯居巢。” 曹仁传:“(建安十六年211)太祖讨马超,以仁行安西将军......苏伯、田银反,以仁行骁骑将军......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关羽攻樊......” 如曹仁本传中所述,则他讨平马超后,又平苏伯、田银之乱。然后便屯樊城,镇荆州(此处亦仅言镇荆州,未言使讨关羽)。其后便是襄樊之战。与武帝纪不符。而田银、苏伯之反独武帝纪不载,可知此事与曹操无关,又安得遣曹仁平之。今就此事于志中查到数条记载,如下: 程昱传注引魏书:“太祖征马超,文帝留守,使昱参军事。田银、苏伯等反河间,遣将军贾信讨之。” 常林传:“太祖西征,田银、苏伯反,幽冀扇动。文帝欲亲自讨之,林曰......文帝从之,遣将往伐,应时克灭。” 鲜卑传:“太祖西征关中,田银反河间,(轲)比能将三千余骑随(阎)柔击破银。” 则田银、苏伯反于冀州河间,其时曹仁既随西征,不得讨平冀州之乱。观上记载,皆为留守后方的曹丕调度平之。可见曹仁传之记载不当,或者应以武帝纪为是。但不管怎样,曹仁从最初“镇荆州”的职责改为了“讨关羽”。 那为什么曹操会在争汉中期间再开战线,尤其是地理位置十分敏感的荆州地区,动辄会招来孙刘联盟的同步进击呢? 因为--关羽兵锋已入曹魏地界,不得不讨。 如是,则至少从建安二十三年十月侯音作乱前,关羽便已出兵。 2、上引武帝纪(建安二十三年条)下注引曹瞒传:“是进南阳间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兖,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南阳功曹宗子卿往说音曰:“足下顺民心,举大事,远近莫不望风;然执郡将,逆而无益,何不遣之。吾与子共戮力,比曹公军来,关羽兵亦至矣。”音从之,即释遣太守。子卿夜逾城亡出,遂与太守收余民围音,会曹仁军至,共灭之。”
【闲着.扯扯】蜀.第一代阶级革命家之----“飞将”赵云 (转自 赵云的一个主要的魅力就是因为他令人琢磨不透, 身价忽高忽低。喜欢他的人多,是冲着演义来的; 贬他身价低、武艺不突出,是参考史书的记载。 看过不少贴有一条不解,不知为何许多人 众口一词认为赵云前期长久的职务是“马军卫队长”? 算来还是陈寿的一句“为先主主骑”添的乱。 这句话的确语焉不详,您就是在《辞海》里也翻不出“主骑”是个啥职务。 单是望文生义,起码就有三种解释: (1)、先主的保镖首领,即马军卫队长。 (2)、更有不堪的,由于古代从军有车仗,里面坐的基本是主公或主要领导的亲友团,车仗旁需要有人骑马护持,呼喝开道,保驾护航。由于军功章有家属的一半,您还不能抱怨这个工作不重要,赵云也许是内侍卫(长)。 (3)、还有一种解释,“主骑”是军队中马军的首领。 看《三国志》不得要领, 幸好还有《资治通鉴》。《通鉴》就多一个字,“为先主主骑兵”, 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赵云是刘备集团马军的首领。 当然这也可能是司马砸缸大侠对《三国志》的内容做的添加/删除程序, 反正我们倒乐于接受这样的解释,且姑妄信之。 古代,特别是汉代, 马匹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汉初由于战乱刚过,马匹稀少,朝廷大员的专车都是用牛拉的, 后汉三国情况也不妙, 因此马军跟大批量的步兵相比,如同现今的特种部队, 赵云就是特种部队的司令员, 由此推断赵云的马上功夫应该是非常了得的。 如果曹的特种部队司令员是中将以上军衔, 刘备兵微将寡,加之颠沛流离,如果常规兵力以五千人计, 马军或许不过五百, 那么赵云这个马军司令也就相当于骑兵营营长。(没办法谁叫备就那点人啊) 古代所谓名将、勇将,基本是指他们的统军才能, “勇”也通常是指作战时的气概而非武力强。 但也的的确确有一些人弓马娴熟、擅于兵器的“职业军人”, 一般号为“飞将”,如前汉的李广, 史书特别指出吕布也属此类,但是没说赵云是不是这样的人(我怀疑是) (陈寿手头似乎有关刘备集团前期资料奇少) 首先陈寿把关张马黄赵合传, 其中赵云的位置比“前、后、左、右”为低, 但合传一起,也说明赵和另四位亦同属一丘之那个。 寥寥数语的传记没特别强调他的勇武, 只是最后盖棺论定上说他“强絷壮猛”,为爪牙,属灌、滕之辈。 “爪牙”古词无贬意,特指亲信勇猛之武臣(亲信文臣比作“心腹”,重臣为“股肱”); 灌、滕何许人? 分属刘邦为首的开国决策层,属生猛类。 老萧犯倔,把大将一职唯一候选人名额指定给钻裆韩信, 他们也只好和樊屠一起肚里暗鸣不平,然皆是一时之俊彦。 《三国志》对长阪叙得极为简约, 但相信从那时起民间对长阪之役有大量的口碑流传。 仔细读罗的《演义》,长阪坡一段具体细节、编出那么多有名有姓的敌将, 显然是灌水先生原创, 但后面总结处似乎像是故老相传的结果:斩敌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 其中斩敌将五十余员显然是夸张, 估计祖祖辈辈的老郎们讲到兴奋处, 在唾沫横飞之际总免不了把倒霉蛋多说几个, 积累下来翻出十倍有余(按:以项羽之威猛,混战中斩将也不过两三人而已) 如果说长阪赵云斩敌将四五名还是可信的。 “砍旗两面”,古代一股部队的首将都有认旗, 认旗被砍,说明不但将军阵亡,队伍也被冲垮了, 这个部队番号从此就不存在了,至少有两队曹兵遭此厄运, 这也是赵云的猛絷之处。赵云在天昏地暗中厮杀, 用自己的兵器是撑不到头的,显然是自家兵器破损, 才有“夺槊三条”之说, 把敌人兵器枪过来应该不是当战利品耀武扬威,是拿来拼命的, 换了好几个家伙,才从敌阵中护夫人后主遁出,能想象得出这一仗打的曲折及惨烈程度。 《通鉴》上说, 赵云是在公孙瓒处发表那段慷慨激昂讲话时被刘备注意并赏识的, 以后赵云就“从”了刘备, 但不知刘备经历几次人生重大转折时赵云是否在其身边? 在重大历史关头,靠个人力量来左右局势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赵云从《三国志》的低调到《演义》的光芒四射, 应该不是老罗一人的灌功, 历代相传虽然添枝加叶,但想来赵云精于厮杀术这是肯定的。 但是这类人通常是敌人戒惧, 在自己阵营里却谋不到理想的位子, 这方面老李广就是个明例。 幸好赵云脾气比较温和,不予计较,亦好在阿斗也惦记着他, 最终得以谥封,时论固当以为荣。         -------------- 左布右超
魏延的奇谋-一条重要的北伐建议 当时蜀军从汉中北进中原,必须通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因地形条件所限,只有2个方向:一是出秦岭入关中,这个方向有三条通路,即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都是谷长路险的,给军事行动特别是大兵团行动带来诸多困难.相比较来说,位于秦岭东头的子五谷离长安最近.据兵要地志介绍,从石泉起,向北到长安以南百余里止,谷长660里.另一个方向,则是汉中经阳平关、武兴、祁山至天水,道路虽远,但比较平坦.魏延的建议对当时的敌情、道路、作战方案及战役演变等各个方面都作了比较切合实际的分析,应该是颇有见地的.倘若诸葛亮能够采纳,并以此作为北伐的军事指导思想,可能很快就能实现长安、收复三秦、灭魏的目的.下面具体说说魏延的建议:⑴山地作战多用奇兵,包括奇袭、伏地战等出其不意的军事行动.出奇制胜在军事指挥上是一个通则,不论平原、山地或者江河、湖泊,都应坚持以奇兵取胜,这一点在山地更为重要.这是由于山地复杂的地形所限,不利于大兵团展开正规作战,而最适宜小部队、特种作战部队活动.还要看到,对于进攻者来说高山峻岭既是影响军事行动的障碍,又是隐蔽军事行动的屏幕.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军总喜欢在这个屏幕的掩护下去钻对手的空子,造成对方防守作战时的时间差和空间差.汉中与秦川,为秦岭山脉的重峦叠嶂所阻隔,宜守而不宜攻.蜀军欲北至秦川,如非奇袭,难以制胜.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谋,反而采取兜圈子的方法,自汉中向西,出祁山,率10万大军在丛山峻岭中进行"武装大游行".摆这种正规作战的架式不但目标大,难以达成出奇不意,而且劳师疲众,必然造成自己的后劲不足.⑵在古代兵法中,奇和正是相反相成的两种用兵手法,若只采用一种手法,必然形单势孤;只有2者并用,才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这里说的合是指会合、交战) 应该承认,若没有"明修札道"之举,是不会有"暗渡陈仓"之功的,魏延建议诸葛亮率大军自斜谷而出,也是意在把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以保证他从子五谷出奇制胜.但遗憾的是,诸葛亮拒绝了他的建议,坚持兵出祁山,由此形成了一面平推之势.⑶魏延的建议,还包含着奇与险,险与夷的辨证关系.一部活生生的战争史表明,无奇不险,出奇用兵,本身就意味着担风险、闯难关,然而军事辩证法就是如此,地狱的入口也是通往天堂的大门,在许多情况下,危途险地其实也正是对手的不虞之处,正是敌方将帅思维判断的死角.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最大的危险中,常常包含着最多的安夷和成功的因素;人们以为不可取胜的时间、地点,往往是可以走向胜利的坦途.用兵一贯谨慎的诸葛亮,虽然处处考虑周全,但因为不敢冒必要的风险而难以创造出惊人的业绩.诸葛亮6出祁山,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在总的作战思想上采取了谨慎保守的策略,所以终未取的大的成功.⑷关于魏延建议的正确性,还可以从司马懿的一段话中得到反证: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合至帐下曰:“诸葛亮生平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恐有失,不肯弄险。---------《三国演义·第95回》作者通过司马懿之口,再次说明由于诸葛亮过于谨慎,造成了蜀军作战指导上的重大失策.魏延建议由子午谷道出奇兵直取长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可查《魏略》可以说诸葛亮在用兵指导上常因性格谨慎而坚持保守的策略葬送了这条奇谋~~~~~~~~~~~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