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扯扯】蜀.第一代阶级革命家之----“飞将”赵云 (转自
赵云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4
赵云的一个主要的魅力就是因为他令人琢磨不透, 身价忽高忽低。喜欢他的人多,是冲着演义来的; 贬他身价低、武艺不突出,是参考史书的记载。 看过不少贴有一条不解,不知为何许多人 众口一词认为赵云前期长久的职务是“马军卫队长”? 算来还是陈寿的一句“为先主主骑”添的乱。 这句话的确语焉不详,您就是在《辞海》里也翻不出“主骑”是个啥职务。 单是望文生义,起码就有三种解释: (1)、先主的保镖首领,即马军卫队长。 (2)、更有不堪的,由于古代从军有车仗,里面坐的基本是主公或主要领导的亲友团,车仗旁需要有人骑马护持,呼喝开道,保驾护航。由于军功章有家属的一半,您还不能抱怨这个工作不重要,赵云也许是内侍卫(长)。 (3)、还有一种解释,“主骑”是军队中马军的首领。 看《三国志》不得要领, 幸好还有《资治通鉴》。《通鉴》就多一个字,“为先主主骑兵”, 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赵云是刘备集团马军的首领。 当然这也可能是司马砸缸大侠对《三国志》的内容做的添加/删除程序, 反正我们倒乐于接受这样的解释,且姑妄信之。 古代,特别是汉代, 马匹相对还是比较少的。 汉初由于战乱刚过,马匹稀少,朝廷大员的专车都是用牛拉的, 后汉三国情况也不妙, 因此马军跟大批量的步兵相比,如同现今的特种部队, 赵云就是特种部队的司令员, 由此推断赵云的马上功夫应该是非常了得的。 如果曹的特种部队司令员是中将以上军衔, 刘备兵微将寡,加之颠沛流离,如果常规兵力以五千人计, 马军或许不过五百, 那么赵云这个马军司令也就相当于骑兵营营长。(没办法谁叫备就那点人啊) 古代所谓名将、勇将,基本是指他们的统军才能, “勇”也通常是指作战时的气概而非武力强。 但也的的确确有一些人弓马娴熟、擅于兵器的“职业军人”, 一般号为“飞将”,如前汉的李广, 史书特别指出吕布也属此类,但是没说赵云是不是这样的人(我怀疑是) (陈寿手头似乎有关刘备集团前期资料奇少) 首先陈寿把关张马黄赵合传, 其中赵云的位置比“前、后、左、右”为低, 但合传一起,也说明赵和另四位亦同属一丘之那个。 寥寥数语的传记没特别强调他的勇武, 只是最后盖棺论定上说他“强絷壮猛”,为爪牙,属灌、滕之辈。 “爪牙”古词无贬意,特指亲信勇猛之武臣(亲信文臣比作“心腹”,重臣为“股肱”); 灌、滕何许人? 分属刘邦为首的开国决策层,属生猛类。 老萧犯倔,把大将一职唯一候选人名额指定给钻裆韩信, 他们也只好和樊屠一起肚里暗鸣不平,然皆是一时之俊彦。 《三国志》对长阪叙得极为简约, 但相信从那时起民间对长阪之役有大量的口碑流传。 仔细读罗的《演义》,长阪坡一段具体细节、编出那么多有名有姓的敌将, 显然是灌水先生原创, 但后面总结处似乎像是故老相传的结果:斩敌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 其中斩敌将五十余员显然是夸张, 估计祖祖辈辈的老郎们讲到兴奋处, 在唾沫横飞之际总免不了把倒霉蛋多说几个, 积累下来翻出十倍有余(按:以项羽之威猛,混战中斩将也不过两三人而已) 如果说长阪赵云斩敌将四五名还是可信的。 “砍旗两面”,古代一股部队的首将都有认旗, 认旗被砍,说明不但将军阵亡,队伍也被冲垮了, 这个部队番号从此就不存在了,至少有两队曹兵遭此厄运, 这也是赵云的猛絷之处。赵云在天昏地暗中厮杀, 用自己的兵器是撑不到头的,显然是自家兵器破损, 才有“夺槊三条”之说, 把敌人兵器枪过来应该不是当战利品耀武扬威,是拿来拼命的, 换了好几个家伙,才从敌阵中护夫人后主遁出,能想象得出这一仗打的曲折及惨烈程度。 《通鉴》上说, 赵云是在公孙瓒处发表那段慷慨激昂讲话时被刘备注意并赏识的, 以后赵云就“从”了刘备, 但不知刘备经历几次人生重大转折时赵云是否在其身边? 在重大历史关头,靠个人力量来左右局势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赵云从《三国志》的低调到《演义》的光芒四射, 应该不是老罗一人的灌功, 历代相传虽然添枝加叶,但想来赵云精于厮杀术这是肯定的。 但是这类人通常是敌人戒惧, 在自己阵营里却谋不到理想的位子, 这方面老李广就是个明例。 幸好赵云脾气比较温和,不予计较,亦好在阿斗也惦记着他, 最终得以谥封,时论固当以为荣。         -------------- 左布右超 
2006年05月18日 13点05分 1
level 1
赵云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
2006年05月18日 13点05分 2
level 1
哈哈 左兄的贴都到这来了啊 好顶必顶
2006年05月19日 10点05分 3
level 8
顶之
2006年05月19日 13点05分 4
level 2

2016年08月21日 07点08分 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