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扬砂
大漠扬砂
关注数: 113
粉丝数: 78
发帖数: 3,817
关注贴吧数: 4
尚长荣、马长礼:渭水河 又名《文王访贤》
解放后天津京剧演出的主要剧目(转抄) 此贴来自《京剧》吧: http://tieba.baidu.com/f?ct=335675392&tn=baiduPostBrowser&sc=29434370842&z=2140291900#29434370842
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 最近看到一本书, “近代天津十大戏曲家”,天津政协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里收集了十名近代活跃在天津的戏曲艺术家。
天津是评剧的发祥地 如题。
回忆恩师马连良(安云武) 1962 年初,北京戏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欢迎马连良校长就任。印象中,他头发向后梳得很得体,身材修长,制服笔挺,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很有风度。 再次见到马先生,是他亲自挑选学生的时候。我们几个老生组的同学,分 3 天向他汇报演出。我头一次在这么大的艺术家面前演戏,十分紧张,平日台上的火候锐减,愣是把“错认民妻理不端”唱成“错认民妻理不当”,不但错了辙,还改了戏。要是在旧科班,非挨先生板子不可。可马先生什么也没说,只是微微地笑了笑。
天津的《桥》 这个帖子与“戏曲”无关,但与“天津”有关。大家看看,还是挺美的。
银达子:打金枝等选段 银达子唱腔别具一格,非常好听。
天津的武戏 天津武戏,技艺精湛,源远流长。 读徐城北文章得知,天津武戏与北京、上海京剧发展有一定关系。 不知对否?
新编京剧的“唱”是不是多了? 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最近,在11频道,看了几出新编的京剧。我觉得“唱”有点儿多,例如“无旨钦差”最后一场,“梨园将军”最后一场….
“倒折虎”和“扬帔翻身” 京剧《长坂坡》是著名京剧演员历慧良的拿手戏。在这出戏里,历慧良有一个绝技——倒折虎(相当于体操中的腾空后翻)。戏中赵云在糜夫人跳井时,他上前抓住糜的帔领,糜趁势穿越井台跃入侧幕(表示跳井自杀),就在这一刹那,赵云也一脚踏上井沿,腾空后翻,然后前冲着匍匐于地。这个“倒折虎”,是历慧良积数十年舞台经验“磨”出的绝招,既有难度又贴合人物的心境。甚至可以这样说,内行观众买票看历的《长坂坡》,就是憋着劲儿,专等着看这个“倒折虎”。因为他太美了,已成为《长》剧中使观众和演员的感情同时迸发的一个“点”。
京剧有学问 读书,看戏,听朋友们谈论,越发觉得京剧深不可测,高不可攀,有“玩意儿”,有学问。 这里,是我从书中摘下的几个段落,请大家看看...
女老生 中老年组龚桂红、中青年组齐淑芬,少年组的董天歌,三位老生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京津近呎尺,习俗各不同 说点戏曲之外的话题。
涂鸦:戏曲画配字 戏曲有音配像,我们不妨来个涂鸦戏曲画配字。 做背景的戏曲画,可以是剧照图片,也可以是绘画。这些图片和画作,可以到百度《图片》搜寻,然后存入计算机内备用。当你涂鸦时,先点《添加背景》,将你需要的画面从计算机调出,然后涂鸦,你的大作就完成了。 不妨一试,颇有意思。
剧目名称涂鸦 剧目名称字数较少,比戏文相对容易。
国家大剧院 去年,我参观了国家大剧院。当时,才学会用手机拍照片,就凑合照了几张。我发这个帖子目的,希望大家有空进去看看。
李万春:九江口(选段) 李万春:张定边
忆李万春排演的《野猪林》 忆李万春排演的《野猪林》 作者:马铁汉
《关公战秦琼》 提起相声《关公战秦琼》,大家会哈哈笑起来。这是侯宝林的经典相声作品,可谓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最近,读周简段先生《梨园往事》“漫话相声《关公战秦琼》”一文,对这段相声又有新的认识。
孙岳:二进宫(选段)
京歌化:新编京剧唱腔设计之癌(尹丕杰) 本贴由尹丕杰2011年4月28日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文章较长,只要耐心读下去,必有收获。尹丕杰,现年85岁,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衡水市剧协名誉主席、离休干部。
提个醒 打开信箱,发现一个惊人消息。网易163通知我中了二等奖:现金58000元和笔记本电脑一台。按照他指引路线点下去,要我填一张表格(包括自己银行账号),寄给对方一定费,他就会在3~5分钟,将奖金和计算机发给我。 打电话问孩子,他说:骗局,不要理他,赶紧杀毒。
一篇谈京剧传承的帖子 这个帖子发在《咚咚锵》上。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研究员。此文为“青年论坛戏曲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介绍这篇文章,是因为它谈了关于京剧传承中的一些问题,与某个演员无关。如果文章引起某些人争论,请吧主删去。
崔英回天津唱戏如何? 偶然听到崔英演唱,扮相、嗓音都不错,请他回天津演戏如何?
画蛇添足“汉苏武” 犹豫再三,写下这个题目。 先看看《京剧》吧的议论:http://tieba.baidu.com/f?kz=1059611545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戏是演给观众看的” ,这是北京人艺已故艺术家董行佶先生提出的观点。
印匣中的秘密 摘自徐城北《京剧下午茶》
京剧公认"标准"是什么? 京剧是国粹,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什么是京剧?京剧有公认标准吗?
裴艳玲、林兆华谈戏曲“跨界”:莫要“话剧化” 作者:徐馨 戏曲传承着文化的传统基因,同时吸纳新的时代元素。当前,不同舞台艺术门类的壁垒似乎正在被“跨界合作”所消弭,比如传统戏曲舞台上出现了非常具象的“舞美”和强调“体验”的话剧表现手法——对于自成方圆的戏曲艺术来说,这种变化福兮祸兮? 如今,伴着话剧艺术日渐市场化的喧嚣,中国传统戏曲似乎要“见贤思齐”——从导表演到舞台美术,戏曲艺术竟有些“话剧化”了。戏曲究竟以何为本?
何日再见《六号门》 现代京剧《六号门》,是天津京剧团继《火烧望海楼》后又一力作。该剧曾参加1964年现代京剧汇演,很受观众欢迎。其中胡二夫妻对唱,与《沙家浜》智斗三人对唱,曾广为流传,风靡一时。
请教杨先生,这是什么兵器? 请教北京杨先生,在“挑滑车”戏里,有两个番将手摇着像小球一样的兵器,这是什么武器?
她们唱的不错 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演了多少现代戏 ““四大须生”之一奚啸伯演了多少现代戏”,作者:王德彰;摘自 《人民政协报》.
谭鑫培成名之前 京剧大师谭鑫培成名之前,经历了艰苦曲折的学艺之路。在他扮相、嗓音都不出众的困难条件下,他不气馁,不放弃,思进取,虚心求教,终成大器。 本文,除文章标题、小标题和开头两个自然段外,其他内容选自徐慕云《梨园秘史》“谭鑫培成名前后”一文。
一篇谈戏曲表演的好文章 1950年,程砚秋先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演戏须知》。
一篇谈戏曲表演的好文章 1950年,程砚秋先生写了一篇名曰《演戏须知》的文章。
谈京剧服装 转自《京剧》吧,作者:京剧网友
程砚秋先生谈《昆乱不挡》 摘自《程砚秋戏剧文集》“戏曲名词研究——艺术杂记之四”一文。
京剧的谚诀 京剧的谚诀,就是在京剧演员中,根据多年舞台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带规律性的类似口诀的条条道道,话虽简单,文字亦少,但含义却十分丰富和准确,因而非常有生命力,在圈内外留传多年,供人学习和借鉴。
我看过的京剧里的猴戏(马煜) 我自幼喜欢看猴戏。这里选抄一篇关于猴戏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京剧的谚诀 京剧的谚诀,就是在京剧演员中,根据多年舞台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些带规律性的类似口诀的条条道道,话虽简单,文字亦少,但含义却十分丰富和准确,因而非常有生命力,在圈内外留传多年,供人学习和借鉴。
这里有大量图书供你选读 这里有大量图书供你选读
转帖:京剧大师上前线 <京剧大师上前线> 作者;沈鸿鑫 (2010-08-20 )
还是百花齐放好 花园如此,梨园也应如此。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从言慧珠学梅派说起 许姬传说:“梅门弟子中,言慧珠是刻苦钻研、造诣较高的佼佼者。”但,起初言慧珠学的并不是梅派。
【申请合并】申请将 “四大须生”合并至“老生”吧 申请将 DNF人偶师 吧合并 DNF控偶师 吧 合并后贴吧吧主:迷上老生 是否已与各吧吧主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四大须生无吧主,老生吧吧主同意。 是否已经转移需要保留的内容:是 申请贴吧合并的原因: 1、四大须生和老生都属戏曲“老生”范畴; 2“四大须生”没有吧主,没有人气,仅有几个帖子,白白浪费资源。不如并入老生,提高点击率。
《京剧动画》:徐策跑城
[转帖]情系龙虎班-忆老天津市京剧团 文章转自《说林》(2007-5-28) 作者:毕高修
希望《刀客空宁》继续担任吧主 本吧需要《刀客空宁》这样年轻才俊发挥才能,希望贴吧管理员恢复其吧主职务。
学杨学韵不学声 昨晚,11频道介绍杜镇杰。
贴吧遭谩骂 教授打官司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到,贴吧多么混乱,打赢官司又谈何容易。
赵麟童、林为林谈京剧、昆剧
赵麟童、林为林在大学谈京昆剧 听听他们说的,会有一定收获。
《青岛梅兰芳》季砚农 季砚农是天津著名小生演员,怎么又是《青岛梅兰芳》呢?错了吧?没错。
说说周信芳 周信芳(1895~1975)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艺名麒麟童。 周信芳一生事迹浩如烟海,这里记录的仅是很少的一部分,材料缘于《京剧大师周信芳》一书,错误之处,由大漠本人负责。
浅谈天津“沽水流芳”演唱会文武场(文化沙漠) 本贴由文化沙漠于2010年5月16日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看天津两院团“沽水流芳”演唱会随想(老田) 本贴转自〖中国京剧论坛〗
京剧《举鼎观画》欣赏 请欣赏各个流派《举鼎观画》
十五贯(动画)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jingju.com%2Fvideo%2F38660.html&urlrefer=cf5f574066addc57e6e636eda490a40f
请吧主恢复无故被删的帖子 很多好帖子无故被删,请吧主们恢复。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