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迷失了 越迷失了
关注数: 29 粉丝数: 328 发帖数: 1,514 关注贴吧数: 18
从琅琊榜看中国分食制传统 现代中餐都是共食制,中老年有给人夹菜的习惯,80年以后的年轻人对这个都不太能接受,但对长辈又不好说什么,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些场合有人一定要给别人夹菜,比如招待外宾的时候,很容易引起争执,不仅是白人,我和日本人、韩国人一起吃过几次饭,印象中他们挺讲究餐具卫生,从不相互夹菜,夹菜喜欢用公筷、公勺,不知道越南等其他东亚国家现在是怎样的 现在中国正式场合也越来越多地用公筷、公勺夹菜了,但是中餐基本形式还是圆桌、共食制。俗话说病从口入,从卫生角度讲,共食制容易传播细菌,分食制更有利于健康,其实中国人比西方人要更早发现这一点,中餐不是一开始就是共食制的 中国古代很长一段都是分食制,最早在殷商时期就是这样,参考《封神榜》,所有宴会场景都是一人一桌,侍者分食、分酒,这个传统一直维持到南北朝末期,可以回忆一下孔子所在的春秋、三十六计的战国,还有后来的秦汉、三国、魏晋,典型的宴会场景,像鸿门宴、群英会、单刀赴会、竹林聚会、金谷园会、兰亭集会等等,都是一人一方桌,那时候的电视剧,像《芈月传》、《大秦帝国》、《寻秦记》、《汉武大帝》、《大汉天子》、《秀丽江山》、《三国演义》、《兰陵王》等,回忆一下其中的宴会场景,都是这样的 《琅琊榜》也是南北朝的时代背景,像进屋脱鞋、坐垫子、睡榻、坐姿、发型等细节,看起来好像日本人一样,其实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就是这样的,特别是饮食方式,几乎都是一人一桌,最多两人一桌对坐,但绝对是分食制的,像宴会时七八岁的小孩都是自己一张桌子,而且所有桌子都是方桌,从来没有圆桌 一直到了唐朝时候,圆桌才开始慢慢流行,唐朝前期还有一些一人一桌的宴会场景,但到了后期,几乎都是10人左右的大圆桌了,从那时候到现在,中国宴会场景几乎没变过,典型的比如清朝的百叟宴,和现在人民大会堂团拜会几乎一样,都是几十张大圆桌,每桌十人左右,要是要看节目,一半的人得扭着屁股看,主人敬酒的时候穿梭于各桌之间,到了一张桌子的时候那些人都站起来一起举杯,我记得古代主人敬酒大家不用都起来的啊,都是全坐着一起举杯喝了就是了 之所以隋唐时候中国从方桌分食制改为圆桌共食制,从睡榻改为睡床,从坐垫子改为坐凳子,可能是受到了北方民族的影响了吧
语句流模式空格分词时各词组可以根据上下文智能调频呢? 我想请问一下,语句流模式下用空格分隔的各词组之间有关系吗?算法服务会根据词组之间的某种关系调整候选项吗? 我们知道像搜狗、谷歌这些输入法整句输入的优势就是智能语句,它根据整句话的输入码进行智能调整,rime说是没有这样强大的算法服务,但是我想知道的是,它的语句流模式输入的时候,用空格分隔的各词组之间会不会可以有一些类似于智能语句的算法存在? 我最初用的是非语句流输入模式,但是后来我发现它会把我连续输入的一整句话都当作一个词组进行记录,这样的话它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所以后来我用了语句流模式,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分词习惯,以便通过这种“小词组”的方法灵活地组合出更多的词组,但是这里就有个问题了,我不知道用空格分隔出来的各词组之间的关系的用户习惯会不会被记录下来,因为如果没有的话,那其实rime就是一个从固定词库中搜词的工具而已,只不过连续输入的词组又被组合形成了新的词组的,各词组的词频由字典中预制的数字决定,并记录下用户的输入频率然后进行综合计算排序,而这个同码词组之间的排序和上下文是没有关系的,这就是rime是否有智能排序的一个关键问题。 所以我想搞明白的其实就是说,rime的算法服务是否支持语句流模式、空格分词的情况下,各词组可以根据上下文智能调频呢?
rime词库中对“誒欸ㄝê”的处理 ㄩü和ㄝê这两个音是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两个带附加符号的字母,26个拉丁字母中并没有这两个字母,必需进行转写,其中的ㄩü转写方法比较明确,朙月拼音和地球拼音都用v键来替代,但是这个ㄝê没有统一的转写方法,一般情况下用e来替代,但是还真有单独用到的时候,汉语拼音方案注释里有规定的: (3)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 但是在朙月拼音和地球拼音这种26键方案的码表里,ê肯定是不能用的,我注意到佛振用的是eh。 汉字中,单用韵母ㄝ的字只有两个:誒欸,但是我发现,朙月拼音和地球拼音中对这两个音的标注并不一致。 誒 萌典查到2个音: xī ㄒㄧˉ ề ㄝˋ 汉典中查到5个音: ēi ㄟˉ ê̄ ㄝ(这到底算几个音啊) éi ㄟˊ ế ㄝˊ ěi ㄟˇ ê̌ ㄝˇ èi ㄟˋ ề ㄝˋ xī ㄒㄧˉ 朙月拼音3个音: 誒eh50% 誒ei50% 誒xi0% 地球拼音1个音: 誒ei1 丢了eh4和xi1这两个音。 欸 萌典3个音: ǎi ㄞˇ èi ㄟˋ āi ㄞ 汉典5个音: ǎi ㄞˇ ēi ㄟ éi ㄟˊ ěi ㄟˇ èi ㄟˋ 朙月拼音2个音: 欸ai50% 欸ei 地球拼音3个音: 欸ai3 欸eh1 欸ei1 朙月拼音中丢了eh1这个音。 在原版的朙月拼音和地球拼音中对eh这个音都没有做处理,所以在朙月拼音中打eh出“誒”字地球拼音中打eh出“欸”字,但是地球拼音对eh1声调的转换显示不对在注音符號輸入方案(bopomofo.schema.yaml)中eh是被安排在逗号上的,在许氏方案(bopomofo_hsu.schema.yaml)中eh和e合并了,都被安排在了e上,在国语罗马字方案中,暂时没有对eh做处理,是打不出“欸”来的。
请问一下练习双拼阶段用什么文章合适 看了一下前辈们的帖子,练习方案都是双拼+双形的飞扬版方案,而我目前只是用搜狗的小鹤双拼方案,四码上屏的字词方案我感觉其实和五笔是差不多的,都是通过高强度的强制记忆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这种方案虽然说适合于打单字,但是却失去了双拼方案打字流畅性的本质,因此他更适合看打,却并不适合想打和听打,我是一个五笔输入20年的老用户,对这一点,尤其感同身受,任何形码方案在想打的时候都会对思维连贯性造成影响,速度越快,这种影响就越大,说到底这是受制于汉字象形文字属性的束缚,想要把汉语用书面汉字记录下来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把这段汉语加上了汉字赋予给它的更多的属性,这不是哪个形码方案可以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觉得我未来的输入方式应该是语音,双拼,五笔,为了达到可能比我五笔输入方式高一点点的效率,再付出像我20年前练习五笔输入时候大量强制记忆的成本,我认为这个代价太大了。 所以,我是想知道如果只是练习双拼的话,我们适合用哪一种打字软件的什么样的文章,我看现在大家用的基本就是添雨跟打器、极速云跟打器、爱不释手,但是我下载了小鹤双拼专用添雨跟打器,看到里边的练习材料都是前500,501-1000等这些单字练习方案,没有可以用来练习的文章,我想是不是我随便找什么文章都可以,或者是我们有适合于练习双拼专用的文章呢?极速云跟打器里边有冰灯等文章,我不知道是不是合适于练习小鹤双拼。
几点改进建议 非常感谢作者的辛勤劳动,聪明狗皮肤是我用过的最好用的皮肤了,首先向作者致敬! 然后想提几个小小的建议,希望作者在茶余可以略微看一下,在下一个方案改进的时候有空可以考虑一下,非常感谢! 1. 逗号键太小,容易点错,希望可以做大一点; 2. 逗号右边的123表情键,长按是全删文本,其实这个功能大多数人很少用到(需要用到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全选和删除两步操作实现),而且又容易点错,我就是在长按enter键切换输入方式的时候稍不注意就会不小心全删文本,现在只好是小心又小心,建议删除长按123表情键全删文本的功能,或者改为其他功能; 3. 语音输入的时候,左下角的“音/英”转换键很不方便,切换回来只能是英文键盘,建议能不能改为切换回来还回到原来的输入方式,否则每次都只能先切换回英文键盘,再点右下角enter键切换输入键盘,太不方便,语音输入的时候语音转换有错字,切换回来是想用拼音或是五笔改正的,不是想切换回英文键盘输入英文的; 4. 能不能去掉最上面一排数字键,换回来工具条,我觉得是数字键不如切换输入方式使用的多呀,我现在是以打1217拼音为主,人名地名生僻字等换回来五笔输入的。还有有人也反映想有一个功能键上的收起键盘的功能; 5. 五笔能不能也做成1417的,我是五笔20年老用户,感觉手机上五笔最好用的就是单14双17,26键用的人是比较少的,太容易点错,17键中间可以放拼音筛选或是list常用符号; 6. 左删能不能上置呢?
所谓一些音乐大师却不懂乐理的消息是真的还是假的? 乐理是挺难的,我也自学了几年了,还是业余水平,不过总时不时地看到一些惊人消息,就是某某大师其实并不懂五线谱,或者不懂乐理,或者不懂编曲之类的,一般都是用来证明学乐理没用,或者至少说是没那么有用,甚至还有人说科班出身的人思维都被局限住了,学到的都是机械的东西,离开谱子连《两只老虎》都不会弹,平时随意哼唱的老百姓才有乐感,听起来好像也挺有道理的 我看到的说大师不懂乐理的有说帕瓦罗蒂不懂五线谱的,说大师自己也说过他唱歌全凭内心最真实的感情流露,那些人类总结出来的乐理等羁绊都只是浮云,只有抓住了音乐的灵魂才能够达到最高境界,之类的 有说喜多郎不懂五线谱,说他以非科班出身的音乐人成功逆袭,凭的是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云云 有说李宗盛不懂编曲的,说有一次李大师到中央音乐学院开讲座被学生问到乐理问题,大师说其实我不懂编曲,学生们一片哗然,大师很尴尬,类似这样的 那么这些消息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学音乐到底应该是老老实实地打好乐理基本功,循序渐进,还是抛开乐理的羁绊,发自内心地感受音乐对精神的洗礼,跟随音乐的召唤,唱出属于自己的声音……balabala,呢? 反正我思前想后,还是在老老实实地学乐理,我觉得对于一个科学主义者来说,不学乐理是无法领悟音乐的实质的。但是按照其他那些人的说法,学乐理又容易陷进条条框框中去,而忽略了音乐的实质,真是两难呀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