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听雨
px179
关注数: 5
粉丝数: 26
发帖数: 673
关注贴吧数: 13
dita es 吧主是不是听古典? 这个耳机是吧主跟 dita 定调音的吧? 一直被这个耳机的颜值种草,但是一直闹不明白这个耳机到底是什么造型。 至于调音,之前就看网上完全相反的说法,有的说适合古典音乐,有的说就是流行调音… 就申请了试听。 耳机质感真不错,重量合理,佩戴舒适度很高,但是带着睡觉还是得平头塞。 外观唯一缺点是:耳机线太粗了。虽然是我喜欢那种带细棱的防缠绕线,但是两股和一股之后,看起来还是比较粗。 接播放器,一耳朵的适合古典音乐,人声定位感觉混乱,质感也一般。但是,对欧美流行音乐不错,霉霉的歌听起来没问题。 另外,感觉 4.4 才能推开,古典小编制不错。但是对大提琴独奏不太友好,听起来有的怪。 本以为到此为止,谁知道还有惊喜。 送的三个头,c 口也试试吧。 一插上,咦?流行音乐倾向?网易云都已经足够好了。但是古典音乐又差点意思。 哈哈,原来是这种玩法啊,听在线流行音乐,c 口就足够好了,听古典音乐,换 4.4,上 播放器…
今天被同事问到“盲区”了 同事知道我玩耳机,今天,让我推荐耳机。 其实,我都做好心理准备了,大不了最后推荐苹果嘛。 但是,万万没想到,提的要求是:那种,能夹在耳朵上那种…
半年以后,无人再吹谜姬 半年前 B 站最火的塞子,肯定有谜姬一份。想买也是一直缺货。 谁曾想,才不过半年时间,到处都看不到谜姬的影子了。 对于咱们这些普通玩家来说,真是想来后怕啊? 既然如此,就找一条听听! 用 v3 火焰版推,简直没法听…当然,也不排除 v3 控制力不行。 加上 mub1 大尾巴,开到 s 档推了,推开了,但是略微有底噪,降一档,也还行。 这条塞子是古典塞,就重点测试古典音乐。 小编制演绎得还不错,大编制还行。 换流行音乐,不怎么行了。再降一档推力,没法听了。 总结:非常吃前端推力和控制力,上限还可以,有台机的值得一试,如果只有小尾巴或者小推力播放器的,不建议玩了。听流行音乐的,也不建议。
单方面宣布:节奏坦克 v3 火焰版,依旧是个转盘! 这货热度太低了,远没有 v3d 热度高,但是,对我来说,纯转盘功能太少了,就无脑盲狙了 v3 火焰版。 我看中的是功能比较全:能 3.5、4.4,也能做大尾巴,还能做转盘,甚至还有蓝牙和 airplay……几乎把我需要的场景都覆盖了。具体评测在隔壁吧发了,版主莫怪。 声音方面: 感觉就是 akm 的标准声音,1k 到 3k 左右的播放器,其实我觉得都大差不差,但是 v3 火焰版有个毛病,4.4 口太燥,高频乱、刺,3.5 口就好很多。 我跟老板说,老板还怪我耳机阻抗太低,灵敏度太高… 耳塞不都这个样,不推耳塞?难道我会用这么个小东西推 hd600? 声音的优点: 分离度高,纵向声场非常好,确实比小尾巴强。4.4 的声场更加开阔,但是我没耳机搭配。 声音的缺点: 音色不高级,不耐听。特别是古典音乐,虽然有不错的声场,但是器乐的音色还是差点意思。估计贵的播放器,都贵归这方面了吧。但是你要是听赵鹏之类是试音碟,那是相当的好。 老板很自信: 不要接小尾巴,这个声音比小尾巴好! 咱偏不信邪! 拿出我尘封七八年的小尾巴,插上,我去!音色比播放器好!声场、分离度比小尾巴强! v3 火焰,跟你大哥 V3D 一样!你们就是应该当转盘! 我看网友都是另外接大尾巴玩,比如 MUB1、RU9 之类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难道 HiFi 佬又要回到捆绑的时代了?
锐评!节奏坦克 V3 火焰版 ,epz k9 前: 节奏坦克 V3 火焰版是盲狙的,epz k9 是试听的。 先说结论: 这俩单拎出来,都可圈可点,但是在一块犯冲!对,HiFi 就是玄学!耳听为实。1.为什么会盲狙? 节奏坦克 V3 火焰版一点热度都没有,老板亲自上阵都不行,水文只有可怜的几篇。 但是,这玩意可以做转盘,还有 3.5 和 4.4,还能做小尾巴,还能 airplay,尺寸还这么小!完美切合我的需求:给我的无损曲库找个安放的地方。 看水文写得声音特点是:暖声、大力! 也基本符合我的取向。优点: 确实暖声、大力。 不过最显著的优点在于纵向声场,这其实可以作为卖点的,很容易跟小尾巴拉开差距。 外观好评,感觉是小号的山灵 m5u,但是,做了倒角处理,手感不错。 这个山灵要学习啊!10 周年纪念版出来还是没有倒角处理,非常影响手感啊。锐评: 系统: 用的海贝的系统,大问题没有,小毛病比较多,而且没有!电子说明书! 支持的格式比较诡异,比如 dsd 格式,有的 iso 整盘可以,有的就不行,也不是 dts 或者 5.1 声道的,但就是不行。 还有,大部分的专辑图出不来,只有很少的能显示封面。 蓝牙耳机方面,应该是不支持自适应,需要自己选择蓝牙格式,而且 dsd 不支持 aptx,弹出提示只支持 sbc。 声音 akm 芯片,滤波器影响较小,增益影响较大,跟山灵 m5U 一样。因此,很多人水文推荐用“低增益+大音量”。 但是,低增益下明显缺乏气势,俗称“软”,在听古典音乐,哪怕是小编制,我也推荐用高增益模式。 另外,3.5 口声音正常,但是 4.4 口,虽然声场一下子打开了,但是高频音色并不好,人声齿音重,镲声刺耳,感觉分布不平衡,俗称“不耐听”,感觉可能是控制力不行。 随机赠送了 75 欧的阻抗棒,太抽象了,是不是老板觉得大音量下音质会更好,控制力更好?但是阻抗棒是 3.5 的。不过这个阻抗棒对音质影响比较小,比我自己买的 75 欧的阻抗棒好不少,聊胜于无 吧。 另外,不存在 b 站乌龟说的,高频暗的情况,我觉得是有的乱和刺。这也是为什么和 k9 不搭的原因。 3. epz k9 之前试听他家的 p50,觉得非常惊艳,属于虽然有小毛病,但是瑕不掩瑜,而且那个价位非常值得冲。但是 618 之前 k9 出来了,满屏都是软文,看得心里痒痒的,就排队试听。拿到之后吧,没有 p50 那种惊艳,感觉中规中矩,可能来到 2000 价位,各个品牌已经很难拉开差距了。 颜值倒是不错,不同角度闪耀不同的颜色,深色半透明,都是好评。声音嘛,虽然没毛病,但是很难留下深刻印象,中规中矩的样子。难道就像喝茶,越是好茶,越是淡?木耳省钱。 3.5 口对各个设备都比较友好,不会出恶声。4.4 的问题,暂时无法确定是播放器还是耳机的问题,总之不耐听。
问一个专业问题:3.5 耳机孔下面的 dsd 都是转 pcm吗 忘记以前在哪里看过索尼的播放器,介绍里面说的,dsd 仅在 4.4 耳机孔下,3.5 耳机孔是 dsd 转 pcm 输出。 所有的播放器都是这样吗?是科学原理就是这样?还是索尼的刀法?
来自鼓面的震颤!冷门的山灵 me600 山灵 m5u+me600,是官方的西装套。 申请这一套试听的,但是收到以后,主要用来搭配塞壬和 volume s 了,因为对比一下: me600 也太没特色了吧? 今天忽然发现了 me600 的特色:鼓声! 虽然低频深度没有塞壬那种如低音炮一般的极低,但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低频震动空气的感觉!特别是搭配海绵塞,仿佛看到鼓面在震颤! 在听电影原声 OST 的时候,感觉更明显,充足有气势的低频让氛围感拉满。 让我想起某软文大 V 的评价:混响有增益。 太贴切了!这个特色就是“混响”啊!在鼓声方面表现特别突出而已。 混响有优势的话,其实是对古典乐比较友好的。 官方这套也确实是推荐的古典套装,声场很大,乐器分离度比较好,尤其是纵向声场,已经有一定脱塞感了。 如果搭配海绵塞的话,乐器的低频会悄悄弥漫,略有所谓的“厅堂感”。
oa 和山灵更搭?为山灵 m5u 鸣不平 看网上最近好几个推荐这个搭配的,oa 的塞壬试听排队排到,就申请了山灵的 m5u。 1.山灵的中坚力量 试听几天之后,很为 m5u 鸣不平,看网上山灵自己也说对这一款寄予厚望,奈何一直不温不火。 让我想起来很久之前网上一个提问:为什么领导不能发现我是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工作? 感觉 m5u 的处境就是这么尴尬,明明各方面都不错,但是就是没有“噱头”,难以引人关注。 2.声音 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播放器的声音了,因为耳机都太有个性了,不同耳机的搭配,声音差别比较大。 就单纯说说整体印象吧:中正、端庄、大气,声场不错。 其实我觉得播放器就应该这样,剩下的个性,应该交给耳机去发挥。 另外,由于滤波器的原因,我还是比较喜欢 akm 的芯片,整体滤波器差异不是那么大 。 人声、民谣,我比较喜欢“慢速滚降”,人声刮擦声会好很多,整体氛围也更好。 古典音乐、OST 之类的,我更喜欢“快速滚降”,高频会更自然延伸到更高。 官方推荐倒数第三个,我觉得欧美流行比较适合这个。 虽然滤波器差别不是那么大,但是“高低增益”反而有差异,随着增益增高,贴耳程度、高频明亮感也会增加。 因此,古典音乐就推荐:快速滚降+高增增益,音量稍微调低一点,效果很好。 民谣之类的慢歌,听人声的歌曲,推荐:慢速滚降+低增益,音量开大一点,氛围很好。 欧美流行,就推荐:倒数第三个+中增益。 这是我搭配塞壬试出来的,其他耳机不一定。 3.搭配 确实和 oa 的塞壬比较搭,塞壬特点是 W 型,低频极深,收的比较快,搭配 m5u 之后,各频段更顺滑,低频依然保持极低,但是跟整个声音是一体,不会有割裂感。 另外,搭配以上滤波器和增益配置,能较好解决收得快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泛音不足的问题,而且并没有以牺牲清晰度代价。 4.和凯音 n3u 的对比 凯音 n3u 和山灵 m5u,不但编号类似,价位也类似,恰好,我都听过。 两者声音都不错,着重说说不同,以及作为普通发烧友该怎么选。 凯音 n3u 特点是电子管,缺点是完全封闭系统,不支持蓝牙和 wifi。 山灵 m5u 的 3.5 口和 4.4 口保持了较高的一致性,这个非常难得,我发现很多故意阉割 3.5 造成 4.4 声音更好的错觉。 山灵虽然也是封闭系统,我其实更喜欢封闭系统。但是支持 wifi 和蓝牙,特别是 wifi,我直接用的 airplay 推送,秒变无线大尾巴,这个功能还是及其实用的,既保留了封闭系统声音和续航的优势,又能在想听流媒体的时候方便使用。
浓油赤酱 vs 鲜爽酥脆,锐评 2 千元热门网红耳机 1.序 open audio 的塞壬,来自“耳货 HiFi”的试听,颜值炸裂。 soft ears 的 volume s ,来自官方的试听,软文号称 2000 元以下最佳听感。 这两个都是现在比较热门的网红耳塞,一个价格在 1600 左右 ,一个接近 2000。 虽然都是试听,但是,必须上锐评。 前端,跟上次不一样了,这次用了山灵的 m5u,这个播放器比较喜欢,声音中正大气,最重要的是大推理,基本不会出现推不开的情况了。
open audio 塞壬的正确打开方式 耳机由“耳货HIFI”提供。 open audio 的塞壬颜值实在太高了,一眼中毒。但是网上想评价似乎不是那么高,实在忍不住,申请了线上试听巡回活动。 颜值网上图片太多了,就不多说了,只谈谈音质。 到手一听,终于明白网友说是跟好多年前的威索尼克相似的原因。恰好我当年也买为威索了。 这么说是因为,低频和高频跟威索尼克很像。 低频:有质无量,俗称“收的快”,高情商叫“速度感强”。 比如大鼓,鼓“崩”的一声深度够,响度也够,但是“崩~嗡~嗡~~”的余韵没有了,就好像打完鼓,突然用手按住鼓面。 这就有一个问题,对于比较慢的民谣,比如《安河桥北》,前奏鼓声敲的比较慢,下一声鼓接不上上一声,就会感觉没味道。我觉得这就是受到很多网友诟病的原因。 其实很容易解决:前端。不要那么偏素质的就行,甚至不需要接太好的前端,简单便宜的小尾巴,我听起来觉得有奇效。这也是很多人推荐用小尾巴的原因。 高频:偏亮,这个跟威索尼克也是相似之处。我觉得问题不大,略微偏亮一点,并没有特别刺耳,反而对小号等管乐的表现更好。不过,我觉得可能是还是由于低频收太快导致的,三频分布的原因导致的高频“显得”过量。 以我多年“盘”威索尼克的经验,调教这个耳机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1.耳塞套一定不能漏气,本来低频就收的快,如果漏气低频基本就没了,就剩高频刺耳了。 2.前端要暖慢,我还用好多年前的小尾巴,还是 xmos 的,听起来改善非常大。 3.推力要大。如果推力小了,低频首先出不来,会更刺。 其实和威索尼克比,对塞壬来说并不公平,他们只是在“低频收得快”这一点上有点像而已。 塞壬的人声密度,器乐音色准确性都相当不错,三频衔接很自然,而且我比较喜欢声音靠前一点,这点比较对我的胃口。 尝试了一下老索尼 CD 随身听,还是比较搭的,索尼的厚低频正好弥补了低频部分,塞壬的解析又弥补的老机器的解析,相得益彰,比之前我搭各种讲究素质的耳机都要更搭配。 缺点也还是有的: 1.耳机过大,真的太大了,根本躺不下,而且有点硌,看来要上私模定制才行。 2.送的耳塞套,特别是液态硅胶那个,说是更贴合,实际上软趴趴,漏气,还不如灰色的。我自己用的海绵套,就 pdd 一块钱的,消耗品,但是效果相当好。 3.前端吃推力,虽然很多人说不吃,但是小推力播放器开到大音量,音质改善非常明显,用大力的正常音量,可以发挥正常水平。 以上,耳机目前还在我这里,有问题尽管问。 太漂亮了,记忆里那一抹薄荷绿!
有大佬玩过 open audio 吗? 颜值太高了啊😍还是网图用美颜了? 声音看网上都是软文,有用过的大佬锐评一下吗? 另外,几个耳机的颜色,感觉跟霉霉的专辑配色一样啊!
咚咚咚,真有低频! 春节偶遇舞狮子的队伍,有一面巨型大鼓,现场听了一会儿,久久不愿离去。 低频太震撼啦! 心脏跟着咚咚咚一起蹦蹦蹦! 瞬间觉得所有的耳机、音箱都不香了! 图片源自网络。
忽然想到所谓“煲机”的影响因素:湿度! 很多人说,煲机是为了让你超时 7 天无理的。 今天在听的时候,忽然想到的:耳机从广东寄过来,从湿润的南方,忽然到干燥的北方,声音确实发生了一点可闻的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有没有可能是湿度剧烈变化引起的? 想起来前几天,吧里老哥把耳机拆了,发现是羊毛单元。按说这玩意对湿度敏感啊。 因此,所谓煲机,是不是让剧烈变化的湿度稳定下来,带来的声音的细微变化? 另外,对于机器来说,还有一个因素,是山灵提醒是,机器需要达到一定的运行温度。 所谓的煲线材,煲机器,是不是温度对各种元器件、电线的电阻以及其他性能的影响?也就是说,是不是就是听了 20 分钟,达到了温度,其实已经完成煲机了?
原道 B80 的耳塞套“之谜” 起因前几天锐评了一下原道 B80,结果下面反应出来佩戴和音质不同的评论,按照网友的建议,试了其他耳塞套,一试不打紧,完全是两副耳塞的感觉! 一般入耳式的耳塞影响比较大,平头耳塞我用过的都是略微对低频有一点点影响,但是原道 B80 影响这么大,也是没有想到的。 另外自己买了副原道的硅胶中空耳套,一并给大家总结一下: 1. 不戴套:音质最佳,但是太滑,佩戴体验不好,而且总感觉戴不紧,有漏音,需要开大 1/4 至 1/3 音量。 2.海绵套:佩戴体验最佳,低频“大而不深”,是这样的感觉“蹦~嗡~~嗡~~”,听久了有低频反胃感。 3.海绵中空套:低频正常偏大一点,解决了“嗡~~”的问题,但是怎么感觉变“暖糊”了?由于耳机比较滑,总感觉会错位。 4.硅胶中空套(原道 9.9):声音变成了“薄冷刺”,而且佩戴略硌耳朵,9.9 打水漂了,给大家踩坑了。 仅代表个人感受。 早知道~~ 原道,你变了,你搞什么二次元啊?
20 倍的价差能否触发 20 滴悔恨之泪?锐评原道 B80 这几天看网上吹疯了,赶在快递停运前下单了原道 B80,几乎没有用上任何优惠。 直接说声音: 主打低频,但是低频属于“大而不深”,给的量很多,但下潜并不是很深。属于“崩嗡~~嗡~~”听时间久了,会有点低频反胃。 中频厚实,但是人声反而有点闷。 好在:器乐音色还可以,管弦乐的高频基本准确,由于偏中低频,听吉他和大提琴不错。小编制也可以听。 声音整体属于:暖、略闷,反倒是并不糊。 原道挺有意思的地方,就像 B 站 up 主评的: 能抄的,为什么要发明呢? 就像这个外壳,好像是宇音 pk 系列的。 一般我很少吐槽做工,但是这个插头那么巨大,我还以为发错成 4.4 了。另外,这个线,那洒金漆皮,审美问题… 这个价位跟我当年买 MX375 差不多,当时本来是想买个平头,谁成想竟成了森海绝唱。Mx375 音质基本满意,但是佩戴不行,尤其是睡觉,硌耳朵。 原道 B80 这个比较成熟的模具,佩戴非常舒适,侧睡舒服。另外,平头的硅胶套舒适度不如海绵。 总结: 佩戴舒适的睡觉塞,听相声挺好的。
谁是香炉中的“鬼”? 俗话说得好:“多个香炉,多个鬼”。 那么问题来了: 1.你是怎么发现自己该升级哪个的设备的啊?耳机?线材?播放器?还是耳套的问题? 2.大家给新入门的小白有什么建议?先买耳机?还是先买播放器? 3.现在还有人玩“捆绑”“叠叠乐”吗?纯转盘+解码+耳放?
中门对狙:钢铁直男 vs 油腻老炮(奥莱尔m1p 凯音N3u) 虽然不知道这两个厂家的规模,但是感觉这俩小厂挺有意思的,就是申请了试听。 两家应该主力应该都是做台机的,播放器可选的都不多,而且应该都是台机技术下放,这也是我感兴趣感兴趣原因。 但是这俩播放器本身,根本就不是一个价位,按商家和评测机构来说,根本不会把他们放一起对比,但是,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这俩播放器代表了两个极端—— 唯真派 vs 唯美派。 另外,这俩感觉也代表了两家主流芯片的风格 ESS vs AKM
来,大家交流一下用什么试音曲 我先来。 1.古典小编制。 我喜欢用新意大利合奏团(I Solisti Filarmonici Italiani)的《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尽管本身不错,但是我觉得里面的每一支曲子都有比他们演绎的更好的,选择这个的主要原因是:文件格式多。 CD、dsd 数字音乐都发行了,方便进行对比。很多人总是抬杠:cd 也是数字,抓轨都一样。 如果真正亲自听过对比,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我一般用第一首和最后一首试音。 第一首在双小提琴协奏曲里面 ,是非常快速的版本,而且各种低音提琴配合也非常快。很适合试音。当然,纯粹自己听的话,我还是最喜欢格鲁米欧版本的。 最后三首其实不是双小提琴协奏曲,而是《勃兰登堡协奏曲》的第五乐章。非常精致的小编制协奏曲,适合听各种乐器的配合。纯粹按喜欢的版本,如果讲纯粹喜欢的话,我还是首选的是 i musici 版的勃兰登堡协奏曲。
作为业余发烧友的“音质观”:声音的质量、质感和声场 我作为纯粹的业余发烧友,谈谈自己的心路历程,作为玩家,而非商家和评测机构的内心。 我自己听音乐,其实只关注“音质”的三个方面:质量、质感、声场。 1.质量。 前两天在吧内发了一篇,iPod+榭兰图的组合,可以说作为“标杆”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说的就是“质量”,不会偏向某个声音,也不会有某个声音的缺失、或者奇怪的地方,甚至,在不太严谨的情况下,用来听其他组合,用来发现存在的问题。 是的,很多小厂,无论国内外,都有小厂,声音存在质量问题。但是有时候,小作坊下料猛啊! 这套组合,并不能让大多数发烧友满意,我觉得问题就出在剩下的两方面:质感和声场。 2.声场。 声场问题很直观,一般来说,横行声场都能做得比较好,甚至我二十年前的 mp3 都有不错的横行声场。 但是“纵向声场”就差别比较大了。 但是对于非发烧友来说,对于广大消费耳机来说,这根本就不叫事,很多流行音乐、混音音乐,压根就没有纵向声场。 但是对古典音乐,以及现场录音,等等发烧友比较喜欢的音乐内容,纵向声场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做得好,听起来临场感很强,乐器、歌手的位置很清晰。这种区别就像歌手在大电视里面唱,和在你面前唱一样。 3.质感。 很多老烧其实不听古典音乐,因此,声音的质感问题就是关注的重点。 当然,喜欢古典音乐的同样会关注这个问题,经常会看到网友说:某某听起来像锯木头。 但是那种敲鼓像敲铁皮的,我觉得说声音质量的问题,应该是低频出了问题。 总结,说来说去,最终就跟叶问那一句解释功夫的一样:好听,还是不好听。 上面只是自己对听过器材里面,找找哪里不好听而已。 另外,这个圈子水真深,软文满天飞。 我再也不信某某适合“古典音乐”之类的话了,那就是赌绝大部分人根本不会去听古典音乐,你听其他音乐不好听,纯粹话术。HD600 除外。
欧尼士 xm5 体验,吹爆山灵的服务 欧尼士的小机器很感兴趣,看网上水文都是吹的很牛,就跃跃欲试,但是,我们这里属于 HiFi 的荒漠,想试听很难了。 忽然看到网上说山灵说欧尼士的总代理,试着问了一下,结果,还真是,而且提供免费试听! 而且!包邮!来回顺丰包邮!免费试听! 不过我回寄的时候忘记了,跟其他退货一起弄的,付完快递费才想起来,山灵说过,回寄可以顺丰到付,兄弟一定不要学我啊! 下面说说具体体验,晚上已经有很多软文了,实际体验跟他们说的也基本大差不差,大家可以看看专业评测的了。 声音,属于走“高端路线”的路子,即:平和、端庄、确保不出错,然后再声音细腻程度上做做文章,感觉就是山灵提的“润 HiFi”的理念。确实是耐听,长时间听,有时都会忘记还在听。 操作,系统很山灵,基本就是一个普通的纯音播放器,对 cue、 ISO 整盘支持都很好,系统能自动识别分曲。续航不错,发热很低,听几个小时,只是从冰凉到不冷。重量不轻,有点压手。 对比索尼的 zx706,3.5 口是一耳朵超越,4.4 分离度更高,但是整体跟 3.5 保持一致。 最让我不满意 zx706 的是: 1. 索尼对自家的 dsd 支持不是很好,声音方面感觉比 flac 差远了。 但是在欧尼士身上,能感受到 dsd 的优势:可能是老烧口中的“模拟味”,听女声独唱非常好听,醇厚,听古典音乐的话,虽然感觉细节更多,但是没有 flac 那种干净利落的感觉,个人认为,dsd 还是更适合女声、老歌。 2.索尼对 mqa 不显示,而这个直接通过点亮不同的颜色进行显示。 另外,最让我惊喜的是,欧尼士 xm5 对耳机、音乐文件的等级区分度非常高。 1. 耳机,我主要用榭兰图一代和森海 IE300,以前觉得这俩各有特色,谁也不能替代谁。但是,在欧尼士上,榭兰图的优势体现的淋漓尽致,跟 IE300 一下子拉开了差距。IE300 只剩下在器乐的泛音、小提琴、铜管的音色上面有一点微弱的优势。 2. 音乐文件,抓轨的粗糙感一下子变得很明显,纯数字音乐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 24/96 以上的格式,优势一耳朵可闻。 感觉就是,说的再多,不如自己亲自听一耳朵。
8u 大佬们:全景声怎么听啊?怎么导入苹果手机啊? 感谢大佬们分享全景声,特别在苹果全景声的,但是这样怎么听啊? 我直接拷进播放器里面,但是发现每首歌都变成了两个,一个声音特别空、一个只有主唱,感觉应该是把不同音轨分开播放了。 另外,就是怎么拷进苹果手机啊? 是不是只有苹果 AirPodsProMax 之支持的耳机才能听全景声啊?
道友们,我悟了啊! 刚才回另外一个兄弟的帖子时,我突然悟了啊: 现在的 HiFi,不是不够好的问题,而是很多小厂做出来很多“畸形”的东西,声音根本就是有问题的啊! 对!就是声音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声音完整! 这个太难得了,现在很多小品牌,总是想弯道超车,把这个做强把那个做强,却恰恰忽略了声音的完整性。 我平时听协奏曲比较多,感觉特别明显。如果声音有问题,就会出现某个乐器的声音很怪,或者淹没在其他乐器里面,或者音色有问题。 虽然大家都称 iPod 是白开水,但是真水无香啊! ipod+榭兰图,声音清澈如水,双改以后使用真心方便,最主要是颜值真高! 当然声音基本没有毛病,不偏不倚,没有缺失。当然,问题是,不够好。
祛魅的最好方式就是“听过” 感谢甲苯试听服务,听了 IE200 和 Sony zx706。 经过几天的深度试听,解答了心中的一些疑惑: 1.索尼和森海到底搭不搭? 2.网传 IE200 更适合听人声,IE300 适合听古典,到底谁更强呢? 3. 现在的播放器都打不过老 CD 吗? 作为森海和索尼的 20 年老粉,手头另外还有:森海最后的平头塞 MX375,真无线二代,IE300,另外还有 hd600。另外专门找来一台索尼 ne830 末代 CD 机。 先说结论: 1.索尼搭森海,没问题,但是不够好。 2.IE200 背叛了森海,老粉哭死。 CD 机确实还能一战。 大家先不要插楼,等我慢慢更新一下。
作为森海粉,大家有什么想问的? 正好都在手头,过两天发锐评。大家有什么想问的? 平头:MX375 真无线:木馒头二代 小耳塞:IE200、IE300 另外还有 hd600
建议大家把“推不动”换成“推不开” 经常在吧里看到很多人争论“推动、推不动”的问题,反对的人,大多会拿“出不出声”之类的来解释。 其实,只要听过,就特别理解所谓的“推不动”,声音挤在一起,古典音乐,特别是小编制,很容易听出来,比如长号,非常悠扬的从低频一直吹到高频,如果推不开,就只能听到刺耳的高频。体现在大编制上,就会感觉非常嘈杂,根本听不下去,如果推开了,不仅仅是乐器分开了,每个乐器都能体现比较完整的频段,甚至能够体现不错的泛音。 因此,强烈建议,大家不要再说“推不动”,容易让人误会,都改说“推不开”。 图片来自网络
同等条件下,音质还得是 CD 啊! CD 还纯数字音乐,谁的音质更好,这个事情争论已久。 想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的办法还是要“小马过河”一番。 恰好,山灵的 CD 机,既支持 CD 也支持数字音乐。 恰好,我有几张碟,也有这些碟都数字音乐。不敢说都保证正版,音质还都是过得去,渠道也是可以信任的。 虽然数播已经比用手机听有明显进步了,但是在跟 CD 比起来,还是一耳朵的差距。 最明显的差距在泛音、纵深声场两个方面。其他什么高频、低频、人声、下潜、口型乱七八糟的名词,实际听起来反而差别不大。 常听古典音乐的可能会深有体会。CD 感觉能听到立体的乐队,哪位乐手的位置在哪位的后面。而数播模式就只是一个平面,也就是横行声场正常,但是没有纵深感。 即使是 ACG 听起来也是这样的感觉,CD 像是真人在舞台上唱,数字像是在橱窗里的全息投影,就好像它全力让你以为是立体的,可是你还是知道这是平面的。
发现苹果锁定 48khz,无论是AirPods 还是自带小尾巴 用安桥的 HF Player 可以显示采样率,然后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苹果无论是自带小尾巴,还是 AirPods,都是 48khz,换森海蓝牙耳机,就是 44.1khz。 一般音乐我都是 CD 导入 iTunes,采样率都是 44.1 的。 网上说,非整数倍的采样率转换,音质损失比较大,其实说的就是 44.1 和 48 之间的转换。更高码率的 192、96 都是 48khz 的整数倍。 然后搜了一下,网上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问题,标记一下,给其他小伙伴参考。
垃圾佬来了,传说中艾利和的红胶单元H340平头塞 事情是怎么开始的: 疫情期间,在家无聊翻腾,居然把上大学事情的艾利和MP3翻出来了,现在倒是对MP3没什么兴趣了,只是看着这个平头塞,想想现在都是入耳的了,无聊就试试平台塞吧。这一试不打紧,我去,在现在耳放和无损甚至DSD音源加持下,声场宽阔啊,女声细腻,跟现在耳机那种高解析的高冷感完全不同的感觉啊! 只是,耳机已经这么多年了,怕是比较脆弱了,忽然灵光一现,网上会不会还有卖的? 这一搜,还真有,而且还是吹嘘的“红胶单元”,艾利和库存耳机,……,更重要的是,这价钱,除了比原道贵,也是没谁了啊!(图片盗网上的图片,耳机没有真打开过,就是纯粹好奇什么是红胶单元) 心想,当年满世界都是森海塞尔,就是现在真有MX500的库存,即使是真库存,当年也未必是真的啊!而艾利和这个耳机,就是MP3的配塞,韩国Cryesn代工的,风评也很一般,所以,这货应该不会有假的吧? 管他呢,这么便宜,入一条再说!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