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宝扁你个头 活宝扁你个头
关注数: 4 粉丝数: 183 发帖数: 13,409 关注贴吧数: 2
90年代为什么4.50岁的棋手还能夺世界冠军? 其实在那个年代,能棋艺成熟的人很少,而且由于训练条件相对于现在差很多,棋艺成熟的年龄普遍偏晚。 所以大家都是老同志,老同志和老同志争,4.50岁还是有竞争力。 而现在,棋艺成熟的普遍年龄大概是20岁,但精力和算路比老同志优势太大了,特别是后半盘,老同志算不清,就算是大李,在2005年之后也是前半盘往往有优势,后半盘掉链子,赖以成名的官子反成短板。所以现在30岁以上基本就退出一线了。 但是,是不是90年代的人棋艺水平低呢?这还得考察他们20多岁时候的情况,我们发现六超普遍也是20多岁就拿了日本大头衔,这拨人年轻时候的棋力也是不低的。但他们达到的绝对高度有多高?只能说未可知。那时日本棋坛要夺冠,恐怕比今天井山要难很多。 不过以今天日本围棋水平来看,我们又很容易认为日本围棋水平比较低。 可以这样说吧,那个年代的确整体水平比较低,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那个年代就没有高手。比如大李,刘昌赫,他们在训练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能够10几20岁就夺冠,不逊色于当今网络时代训练出来的棋手,这种难度是非常大的。 而老棋手和大李,刘同台竞技,那也是时代使然,毕竟当时高手少,世界大赛又是邀请制,除了他们也没有别的对手。 但是我们有参照的就是,大李和下一辈的小李胜负相当,大李到2012年还能进世界大赛决赛,2005年后拿了10次亚军,那还不是鼎盛期的大李,大李达到的围棋高度不可小觑。
创造力是衡量棋手天赋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真正高水平的棋手,不仅具有时代统治力,还非常有创造力! 就说大李,今天我们可能看大李的棋很平常,那是因为我们理解和接受了大李的围棋思想,可在当年,大李的棋连职棋都说看不懂。为什么会看不懂?因为不按套路出牌!其实大李时代创新了非常多的定式下法,我想大家一定都记得那本李昌镐新手新型吧?几乎重新定义了一遍定式。 而小李,在围棋布局定式上面的创新不多,但小李的下法在当时惊世骇俗,当时都认为职业棋手是不可能被屠龙的,胜负也就1目.2目。但小李就是以屠龙为目标下棋,还经常屠杀大李大龙,招法异常凶悍,蛮不讲理。小在思维上突破了当时的围棋观念。 而黄龙士,范西屏则是中国座子围棋理论和下法的创立者和集大成者。 道策和秀策是日本围棋理论的创立和集大成者。 吴清源是新布局理论的创立和集大成者。 为什么大天才往往都很有创造力?因为真正的天才是超越过去的,不仅是技术上的超越,更是围棋思想和理解上的突破和超越,所以他下出的棋肯定会跟以前的不同。 座子围棋范西屏之后再无天才,因为他们都是严格按照范施的路子来下棋,没有任何的革新。 吴清源时候,直接把古代以小目为主的布局变革为星,创造了无数的新手新型,绝不因循守旧。 道策和黄龙士都是围棋技艺成熟的代表,到他们这时,我们才看到比较成熟和合理的围棋下法。 秀策的秀策流,围棋下法逐渐理论化系统化。 而柯洁跟他们比,在创新性上的确没有什么突出贡献,几乎没有创新任何下法。现在ai时代,终于没有了创新余地,人类创新到此为止。柯洁在天赋上还是跟前述几位有较大差距。
古今棋手天赋排名 关于古今棋手棋力对比,有各种说法和理由,支持今棋的,认为时代进步,今胜古符合事物发展规矩。支持古棋的,认为棋手的水平要看个人天赋,天赋比训练更重要。 我认为,的确可以从天赋角度去判断棋手能达到的高度。毕竟,从根本上来说,没有很好天赋是很难达到高水平的,可以说现在的职棋都是有相当天赋的,每一个都是各省的佼佼者,从小就脱颖而出,绝对是天赋过人。 但是,天赋还是有高低区别,训练条件和勤奋并不能完全弥补天赋的差距,不然大家都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水平一样了。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判断棋手的天赋?首先是早慧!所有大天才的共同特点就是早慧,在很小年龄就达到很高水平,并且要对同时代的人有压倒性优势。所以大天才只能从年少成名的棋手中去找,尤其是在训练条件不充分情况下能达到高水平的,就更体现天才了。现在的职棋,训练条件太好,大家都能通过训练在20来岁就拿世界冠军,但这种并不能说就是天赋过人,判断现在的棋手是不是大天才,除了早慧外,同样还是要有一定压倒优势。 根据以上几点,我认为古今以下人可称为大天才,黄龙士,范西屏,道策,秀策,吴清源,大李,小李。他们都是在训练条件相对现在并不是太充分情况下,在10多岁时候已经成为时代王者。 特别是吴清源,他是在民国初年那段非常不堪的围棋水平下,凭着几本书靠自学就达到了顶尖水平,而当时甚至日本认为要40岁才能棋艺成熟,这种天赋可以说自吴清源以来到现在都没有的。条件越恶劣,达到水平越高,越体现天赋。当然,吴的天赋更体现在他对新布局的探索,可以说是现代围棋的创立者。 黄龙士,范西屏都是16.7岁已经成为国手,在古代这么年轻成国手也是极为罕见,天赋毋庸置疑。而他们也是座子围棋理论的创立者,影响了以后几百年的中国古棋。 道策,秀策同理。他们是日本围棋理论的创立者,影响了后世的围棋里面。 大李,14岁已经可以击败曹熏玄,16岁世界冠军,而其天赋更体现在,他的棋在当时甚至职棋都看不懂,他超越了时代。 小李,他又突破了大李功夫棋的窠臼,提升了时代的战斗力。 最强者,从以上7人中去找足矣!
如何评价ai出现前的现代围棋? ai的下法,可以说是颠覆了人类围棋的下法,无论是具体招法还是围棋思路。 ai之前,现代围棋相对于古代围棋,主要提升是定式,布局套路等,但是ai几乎推翻了过去的一切定式和套路,甚至可以说颠覆了很多下法,比如开局就点三三,以及对很多定式和下法的相反评价。 说到古今之争,经常说的就是一把定式飞刀就把古人撂倒,但现在看来这飞刀也许是把自己坑了也未必。 基本上可以说吧,以前的围棋算是白学了,一切被推倒重来。 有点讽刺的是,人类少数被ai所肯定的,反而是古棋的一些下法,比如秀策的尖,星位挂角的脱先不惧双飞燕。 围棋思路方面,现代围棋热衷的大模样战法被终结,韩流以来的几十年,基本就是各种大模样的套路,如变形中国流,三连星等,然而最后ai告诉你,还是古代的先守角再拆边更好。 以前小目挂角很喜欢夹击,现在夹击只能是场合下法,一旦飞压即有些许不利,所以挂角尖或小飞应。 以前对小目高挂最喜欢走二间高夹,走妖刀定式,然而我们认为一方大亏的变化其实是大赚,根本就不成定式,妖刀基本就退出江湖了。 大雪崩,也是高手热衷研究的下法,然而基本上走雪崩就是亏。 现在ai的布局下法,其实非常简单,星位就无脑点个三三,小目就低挂,然后尖应,倒是省了背定式的麻烦。 现在布局高水平职棋基本前面4、50手可以下得跟ai一样,但是还是和ai差距巨大。 因为布局可以学,中后盘学不来,那是硬实力。 所以,真正看棋手实力,还是看他的中盘和官子水平。虽然现在有了ai,但棋手的硬实力还是看中后盘。所以我们看到有接龙的棋还会被逆转。 当然不可否认,如果对ai布局研究深,前半盘取得优势还是可以好下很多。这大概也就是现在棋手对ai之前的棋手优势之所在吧。
柯朴对战全记录 双方世界大赛相遇6次,朴胜4次;一些重大比赛,如最强棋士战,贺岁杯,双方对战8次,柯洁就2017年半决赛淘汰过一次朴。柯洁智英会表现较好,遭遇3盘赢了3盘。 01、2013年10月13日,朴执白胜,围甲,总比分0:1 02、2014年09月18日,柯洁执黑胜,百灵杯半决赛 03、2014年09月20日,柯洁执白胜,百灵杯半决赛,总比分 04、2015年12月18日,柯洁执白胜,金龙城杯团体赛 05、2016年04月24日,朴洁执白胜,应氏杯8强赛, 06、2016年05月16日,朴执白胜,围甲 07、2016年06月01日,朴执白胜,LG杯16进8, 08、2017年01月30日,柯洁执白胜,贺岁杯半决赛 09、2017年08月24日,朴执白胜,梦百合杯16进8, 10、2017年09月22日,柯洁执白胜,凤凰巅峰对决 11、2017年10月08日,朴执白胜,围甲 12、2017年12月10日,柯洁执白胜,智英会男团,总比分6:6 13、2017年12月15日,柯洁执白胜,智英会男单决赛 14、2018年2月7日,朴廷桓执白胜,贺岁杯决赛 15、2018年3月18日,朴廷桓执白胜,第二届最强棋士战半决赛 16、2018年5月9日,柯洁执黑胜,围甲第五轮 17、2018年12月19日,朴廷桓执白胜,春兰杯半决赛 18、2019年1月30日,柯洁执黑胜,贺岁杯第一轮 19、2019年2月2日,朴廷桓执黑胜,贺岁杯决赛 20、2019年3月20日,朴廷桓执黑胜。第三届最强棋士战决赛。 21、2019年5月14日,柯洁执白胜,智英会男团第二轮 22、2019年7月18日,柯洁执白胜,上虞精英邀请赛 23、2019年10月13日,柯洁执白胜,第四届梦百合杯16强。 24、2019年1月20日,朴廷桓执白胜,贺岁杯第一轮 25、2019年1月22日,朴廷桓执黑胜,贺岁杯决赛。
赵治勋谈日本围棋为什么崇古而将棋不崇古。 在《超越实地与模样》一书中,他谈到围棋古谱至今仍是值得学习的对象,而将棋古棋则没有什么价值,没人去研究。原因就是将棋定式(布局套路)很重要,而围棋的定式可有可无。 应该说赵说到了要点,以今天狗出现后的情况来看,以前的围棋布局无论古今还真没什么区别,甚至古代的围棋下法更接近于狗棋。 另外,围棋对于定式和布局的依赖并不那么大,所谓怎么下都可以,胜负不在于此,甚至一方大亏的定式我们以前也下的不亦乐乎。而象棋就不行,开局一个小失误直接就可能全局崩了。 原文如下: 过去的事情我不大清楚。但是只粗略地了解了日本的围棋历史,其内容就使我目不暇接了过去被称做名人的棋手如此之多,他们竞达到了如此之高的水平!因此到现在,我们这些棋于还敬仰他们。就是现在,他们的棋谱还令我们吟味,值得学习的东西随处可见。 但是这些话跟将棋棋手是说不通的、据说。过去的将棋名人的棋谱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就连大野宗步的棋谱也不例外而值得学习的围棋名人却有很多。围棋棋手和将棋棋手都为这一不同而感到惊奇。这大概是因为两种棋艺的件质个同所致吧,将棋的布局非常重要,中盘和终盘都随序盘的格局发展下去,所以不管中盘和终盘走得多么漂亮。日式序盘作战的江广时代的将棋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围棋的定式可有可无,绝没有将棋的定式那么重要江广时代的围棋和现代围棋有很多类似的着法,两种棋艺的差别造成了将棋棋手和围棋棋手对古典作品关心程度的不同。
棋手早衰原因找到了 其实,过去的时代,由于信息和交流的不便,要学好围棋并不容易。能达到比较高水平的人本身就很少。 同时学棋的过程非常长,大概要到30岁左右棋艺才成熟,所以才会有不会有20多岁的名人的说法。当然不排除少数天才可以20多岁就棋艺成熟了,如赵志勋,吴清源,林海峰。但天才还是极少数,大多数人还是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对局来慢慢提高。 这里最关键是棋艺成熟的年龄,以前要到30岁。关于这点在业余棋手身上表现尤为明显,除去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大多数业余棋手的水平和年龄还是成正比的,水平比较高的还是那些40.50岁的人,20来岁的年轻人棋艺还是比较难跟老将对抗,因为积淀的时间还不够。 而现在,资讯发达,还有网络对局,可以实现高强度高水平的训练,再有就是现代道场模式,完全就是应试教育,不像过去主要靠自己悟,棋艺成熟年龄大大提前,专业训练下大概20岁样子棋艺就已经成熟。 而30岁以后,棋艺上没有优势,而精力上却大大劣势。对局强度大大加强,老棋手精力不济,很难长时间保持集中力,于是每况愈下了。 我是从业余围棋比赛理解到这点,市级的比赛,放眼望去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很少。和这些40岁以上的人对抗的2.30岁的年轻人,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有几个非专业训练过的年轻人,棋力都是很弱。 对于真正的业余棋手,还是要靠日积月累的学习对局来慢慢提高水平,老年人还是有经验和实力优势的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