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宝扁你个头
活宝扁你个头
关注数: 4
粉丝数: 183
发帖数: 13,409
关注贴吧数: 2
腾讯TWT决赛王星昊对申真谞三番棋 王星昊完胜连笑,中盘作战一举优势。连笑71.73切断主动挑战,结果王星昊招招绝艺,把黑棋卷死,确定优势。在下面一带的作战中,王星昊再度获利,胜局已定。 丁浩还没有机会挑战申真谞,王星昊倒在17岁时候就有了决赛三番棋和申真谞决一胜负的机会。中盘王星昊有一定优势,王可谓中盘11段,但布局和收官是短板,特别是收官。申正如日中天,王星昊如能扳倒申,则大器已成!
柯洁也就这样了,并非上大学之类影响 以前他能取得好成绩,有以下原因:一,当然是棋力的确强一点,特别是非ai时代,他对围棋的理解还是有些优越之处。 二。中国厚壁发威,而韩国围棋青黄不接。柯洁前几冠决赛,基本都是内战,过程也是多碰本国棋手。柯洁世界大赛外战成绩其实并不算很好,但强在内战有优势,2014到2019年8月输给陶欣然止,世界大赛除了决赛输一次小强,内战不败。反过来也可以说,这段时间他没有走到最后都是韩国棋手淘汰的。当时只要淘汰了朴廷桓,冠军基本就是中国的。韩国只有朴廷桓一人能战,其他都是朴永训,金志锡,姜东润等老棋手在支撑。 三,年龄优势。他的对手多是比他大。 但是2000年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韩国00后崛起了,小申,大申,小卞等脱颖而出,韩国形成了朴申双强格局,而中国厚壁却逐渐消退,原来那批一冠群呈下滑趋势,放韩国棋手过关,对柯洁构成了巨大威胁。他们年龄比柯小,冲击力却很强。特别是申真谞,可谓破茧成蝶,修成正果。而棋坛的规律,后辈一旦超越前辈,前辈基本是没有翻身可能的。 未来柯洁会很难,老对手朴廷桓尚难对付,又出个更年轻更难对付的申,还有一众国内外00后正在崛起,威胁柯洁的统治。 不过柯洁也还并不老,才24岁,目前还是超一流的实力,如果他能沉下心来钻研棋道,竞技生命还能延续几年,还可以夺几冠。 如果就此消沉,可能也就最多10冠到此为止了。
论柯,朴,申的统治力 先说结论:朴廷桓从未建立起统治力,柯洁在2015到2017年建立起一定统治力,申真胥最近一年统治力最强。 何为统治力?就是对其他棋手有压倒性优势,重大赛事几乎不败。朴廷桓从未达到这一高度,他对中国众多一冠群都没有明显优势,经常败给中国中坚棋手。但他对本国棋手有统治力,对柯洁也成绩不错。 柯洁在2015年到2017年有相当统治力,世界大赛对中国棋手基本不败。至今为止,总体而言,对韩国棋手成绩相对不算好,世界大赛多次败给韩国棋手。 申真胥最近一年的统治力非常惊人,特别是对中国棋手统治力非常强,反而对韩国棋手的统治力似乎没有那么强,可能是有因为内战而没有那么专注的缘故。 但他们三位,总体而言对其他棋手还是有比较明显优势。 未来如果要出现和申,柯,朴等相当的棋手,也需要表现出对其他棋手的明显的统治力,而不是像谢科等纠缠不清,胜负主要看发挥。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为什么没有古今之争? 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为什么没有古今之争?因为布局对它们太重要,一盘棋4.50回合,布局甚至可以准备到20回合。而且布局的一个错招可能直接导致败局。很多时候,象棋的布局研究是直接到终局,比如橘中秘等很多棋局研究就是直接到终局。 而围棋,布局好坏本身就说不清楚,布局是模糊化的,另外布局对于胜负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所以国象的比赛,还需要团队来帮助准备布局,比谁的准备工作好。而围棋就没有这种必要
知道柯洁为什么要去上大学了! 这样他下不动棋时可以去当围棋记者!比如,和毒奶姑成为同事,甚至因为他有清华的文凭可以做毒奶姑的领导!
ai对职业棋手的水平提升到底有多少? 我先说我的看法,对职业棋手的行棋思路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但真正实力提升有限。 假如ai能大幅度提升棋手棋力,应该出现大家水平都比较接近,或者有一些以前不怎么强的,通过ai训练后反超了前面的人。 但是我们看到,在ai已经普及化后的今天,强的还是那些人,柯,朴,申,甚至他们的优势还扩大了,经常连胜。 照理说,大家都有同一个师傅ai,也可以跟远超人类的强手对局,水平应该都大幅提升,并且接近。但实际情况是强的还是强,弱的还是弱。 的确,现在棋手行棋思路方面有了很大不同,比如一上来点三三,还会很多新ai定式。布局上的确比较接近了。但是胜负并不在于此,中后盘还是胜负关键。看申真胥和卞相壹的对局,卞经常在前半盘还能取得优势,但中后盘却老是被翻盘。 有了ai,我们的确可以通过复盘知道自己哪里下错了,应该下哪里。但是最后,还是要靠我们个人悟到多少棋理。ai的帮助有限,个人努力和参悟才是关键
谈谈老曹,古力,小李吻合度为什么比大李高 崔灿选的是决赛的棋局,这里涉及一个问题就是决赛夺冠率。大李2005年之前夺冠率是很高的,但05年之后九连亚,严重影响了他的夺冠率,造成了负局收的比较多。 有吧友说老曹收的胜局比大李多,那是因为老曹决赛的胜率高。古力,小李决赛胜率恐怕都比大李高,这就造成了他们胜局收的比大李多。大李负局占比多,统计吻合度自然会下降。 所以样本选择真的很重要。要科学比较,还是建议要选最强对手,胜负局数相当。 比如古力和小李,大李和小李,曹和大李,柯洁和朴廷桓,范施,秀策和秀甫,大田。 虽然这里也多少存在一点不公平,比如曹不如大李,选的胜局和大李一样,会占便宜。但我们尺子适当宽松点,毕竟没法做到完全公平。 但是像秀策,丈和这样选的全胜的棋来统计吻合度,这种显失公平还是要避免。
贬古派承认丈和秀策古今第一了吗? 崔灿数据出来后,秀策丈和的数据的确非常漂亮,吻合度无论是前三还是-2%等几乎和当今职业高手完全一样,但是在恶手降胜率方面显著低于当今棋手。贬古派开始力挺秀策了,各种好评不断。贬古派这是承认秀策古今第一,比现代职业高手还强吗?
崔灿统计数据的正确解读 崔灿统计数据出来,如果纯粹看数据,不考虑其他因素,很可能会误读。 我们看数据中比较体现棋力比较明显的两个指标,一是吻合度,二是恶手降胜率度。 从吻合度看,前三选职业高手平均53.2,业余48.1,清代顶尖53.3,道策46.6,丈和秀策52.5。 从这个数据看,清代顶尖和丈和秀策在前三选吻合度上和职业高手几乎无异。 但是,这里存在着问题:对局强度是不是一样?对局强度会不会影响吻合度?古棋的对局强度和世界大赛决赛的对局强度一样吗?我们看到日本古棋选的是以御城棋为主,而御城棋虽然规格高,但对局强度却未必,秀策全胜,道策也是全胜(去掉让子棋),所以日本古棋在对局强度上占了便宜。另外由于选的是全胜的棋局,胜局显然会提升吻合率和降低恶手损失度,在这点上日古又占了便宜。 中古的对局强度,从胜负关系看还是相对好点,但是中古的对局强度能否和世界大赛决赛的对局强度一样? 对局强度如何界定?我想可以从三点来界定:对手的吻合度,双方吻合度之差,以及胜负关系。对手吻合度过低,对局双方吻合度差距较大,这种对局强度就会差一点。胜负一边倒的棋局,对局强度也会差一点。 当湖十局的对局强度还是比较高的,双方吻合度高,吻合度接近。而黄周的对局强度则弱一点,吻合度差3点。至于秀策御城棋的对局强度,数据统计吻合度差达到了9点,也是秀策一边倒的全胜。 不过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对手吻合度低,就会提升己方吻合度。有可能对手吻合度高了,反而逼己方提高吻合度才能战胜对手。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双高吻合度的棋局。 为了真实体现棋力,我们还是有必要在对局强度相对一直的情况下来进行比较,否则数据可能失真。 应该说职业高手,业余高手和中国古棋的对局强度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日本古棋的对局强度明显不够,这使得数据有些缺乏说服力。待续
崔灿吻合度统计的败笔:样本选择有问题 吻合度统计,样本选择其实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输的棋吻合度比较低,最起码恶手率肯定比较高。反之亦然。所以选择样本时,要注意胜负关系的一致,保证比较的公平性。也就是说,应该比较的双方胜负局数都一样。如果一方只选胜局,另一方只选败局,这样统计出来的结果肯定不公平,会失真。 崔灿的统计结果出来,与其说利好中国古棋,不如说严重利好日本古棋,丈和秀策不仅在吻合度上几乎完全和当今顶尖高手一样,在恶手的降胜率方面也显著好于当今职业高手。还有棋友利用数据在其他方面比较,丈和和秀策也几乎是排名第一第二。这样说来日本古棋水平最高,古今第一是秀策,丈和。 但是问题出在秀策和丈和的对局样本选择上,秀策21局,其中19局是御城棋对局,对手都是坊门以外的棋手,秀策全胜。还加了两局和大田雄藏的对局,一胜一和。也就是秀策选几乎是全胜的对局,这样的比较公平吗?其实秀策当时也有强手,如秀荣,秀甫,大田雄藏,秀策也有输局,完全可以选他和这些公认强手的对局,胜局和负局各选一部分来进行比较。我想这样统计出来的吻合度恐怕会有较大变化。 而中国古棋,范施的当湖十局,是在双方各胜5局情况下的统计,无论是对局强度还是胜负结果,和秀策的选样都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无可比性了。 日本古棋之所以在统计数据上显得不错,根本上还是崔灿的选样问题。在用吻合度反映棋力时,如何选样,还是需要好好研究,其基本原则是保证比较的一致性和公认性。
丈和秀策吊打当今职业顶尖高手? 崔灿统计的最恶n手所降胜率,我们发现丈和秀策的数据最好,所降胜率大大低于当今职业棋手,这样说来,丈和秀策吊打当今职业顶尖高手? 要说古棋数据和当今职业顶尖差不多,我觉得还是可以的,但要说明显好于当今棋手,我认为是有点不符合逻辑,我认为古今棋手大数据统计最多就是相当,人类棋力的最高水平不会有明显的差别,今棋在数据上还应该有些小优势。 从吻合度来看,丈和秀策和当今职棋差别不是太大。但在最恶手降胜率方面,今棋远不如丈和和秀策,甚至不如道策。而道策的吻合度是明显不如今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跟棋风恐怕还是有很大关系,日本围棋的确是偏向于铺地板,战斗性不强,这种棋风使得一手恶手降胜率可能不多。而今棋激烈程度超过古棋,在激烈局面下一手恶手可能会带来胜率的大幅度下降。 否则,说秀策吊打大李,小力,古力,柯洁,你相信?
9k努力下可以超越柯洁吗? 9k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超越柯洁?只有一个原因,他不够努力! 可惜了,9k和飞鸟本来都是可以超越柯洁的,懒惰害了他们
九三投,就是均衡围棋思想的体现 九三投这手棋,其实就是追求均衡。夹击看似积极,但自身也是有反攻问题。另外,在还棋头规则下,这个的确也是个非常好的点,因为一般大飞守角,九三投一子正好逼住大飞角。 均衡的围棋思想,这是中国古棋走九三投的根源。但是为什么现在ai不用?因为ai不搞均衡,ai喜欢走极端,在没有还棋头规则下,上来就点三三极端取地。 其实在ai前的现代围棋,也是比较追求均衡,吴清源更是最为推崇均衡。 其实在大李时代,也是非常喜欢走分投的,那时对局最常见的就是双方二连星,然后互相分投。 ai时代,均衡是否就没有了市场呢?我认为还是可以下,其实均衡的围棋比较好把握,像ai那种极端下法,老实说其实是很难把握的,没有ai那种治孤能力,最好还是别那么下。
吴清源:中国古谱,不仅具有力量,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 《作家文摘》2015年1月2日第4版《文史》栏,有摘自2012年12月1日《文汇报》的《梅兰芳吴清源论棋道》一文。文章记述,吴清源在与梅兰芳的谈话间,回答梅兰芳的秘书许传姬的问话时说:“围棋胜负,往往决定在斗争围杀的结果。中国留下的老谱,在对杀的局面中,不但看出力量,并且有高度的思想性。我当年跟顾(水如)先生学棋,他教我把日本谱和中国谱同时并打,吸取两方面的长处,灵活运用,因此进展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9k又有高论:决定棋力的是师傅 大李因为有天下第一的曹做师傅,所以才取得那么好成绩。 而申真胥有ai做师傅,所以才那么强。 马晓如果拜曹为师,成绩不会比大李差。 这脑回路真的是新奇。那么我就奇怪了,天下第一的秀哉门下弟子众多,咋就没一个有出息的?李世石的师傅是权甲龙,咋教出的李世石? 现在棋手都以ai为师,咋就比申真胥差? 现在的新贬古派,真是应了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贬古派飞鸟厉害,有了ai他可以超越柯洁! 看截图,他只要跟ai下,可以超越柯洁! 我真的只有顶礼膜拜了!
9k又有高论:什么叫勤奋 范廷钰收徒弟,他说那是分心了,不够勤奋所以夺冠后成绩不行。 柯洁上清华刷微博各种社会活动,他说柯洁更勤奋,因为柯洁尝试新手多。 柯洁的勤奋不亚于朴廷桓,因为柯洁的尝试新手多,有效勤奋多。 我是搞懂他逻辑了,只要你成绩更好,就是你更勤奋,如果看起来不是那么勤奋,那就是有效勤奋多,有效勤奋1个小时可能相当于10个小时。 这完全就是立于不败之地啊!
吴清源如果不去日本,他也会成为中国的曹薰铉 吴清源去日本时才14岁多,已经达到日本一流水平。假如他不去日本留在中国会怎样?我认为最起码会成为曹薰铉这样的棋手,也就是脱离了日本仍然是高手。 14岁,本身还有很大的涨棋空间,就按自然增长也会有提升。至于提升多少,会否比去日本提升多,这个就未可知。 其实去到日本,对吴或许是坏事,吴真正钻研棋就是去日本头三年(吴自述),以后就被日本斜教给带坏了,热衷于宗教,甚至放弃了围棋。 参照曹,曹19岁回到韩国,在那片当时可能认为围棋蛮荒之地居然也达到了顶尖水平。须知,不是应氏杯,当时很多人还不知道韩国人也会下围棋,更不知道曹薰铉是何方神圣。 吴留在中国,最起码成长为曹这样的棋手,偶尔和日本棋手双边交流下。 甚至有可能比去日本水平还更高,因为他会更专注于围棋
古今之争本质上是内因和外因之争 最近贬古派高论不断,比如职业棋手天赋都差不多,比如环境决定水平;比如范廷钰不够勤奋;比如谁赢棋谁就是比对方勤奋,输棋就是不如对方勤奋;比如大李是因为有老曹这样师傅才有这么好成绩;马晓如果有老曹这样的师傅也可以取得大李这样的成绩;比如朴申成绩好是因为韩国围棋整体水平低,他们机会多;比如最近中国棋手成绩欠佳是因为比赛少;比如现在有网络对局和道场,棋手水平远比以前高(我就不知道师傅重要还是网络重要了);有了ai棋手水平大幅度提高,2015年的柯洁到了现在未必能打围甲;申真胥水平高是因为有ai做师傅(说得好像中国棋手没有ai做师傅一样) 总之,他们认为基本一切都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棋手自身因素并不大。这估计都是些理科男,完全不懂哲学上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内因和外因都会影响事物发展,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但是贬古派和柯学家总是喜欢夸大外因的作用,无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大李之所以有这样成就,绝非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师傅,根本原因还是他自身的天赋。 如果外因决定内因,那我们就无法理解曹,聂等为什么在远不如日本的围棋环境能达到这么高水平?我们也无法理解吴清源为什么能从民国初年中国那么低的水平情况下达到日本高手水平。 而古今之争,说到底就是内因和外因之争,就是外因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事物的发展,内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抵消外因的不利影响。 外因上,对现代围棋有利,内因上,则古代高手并不逊色于现代棋手。 现代棋手要比古代强,必须证明在天赋上不逊色于古人,同时还要证明环境能决定性的影响水平。而这两点都比较难证明。 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今之争一直难有结论的原因。贬古派夸大外因作用(环境),挺古派强调内因(天赋)。 贬古派因为从贬古的逻辑出发,最终得出了环境决定水平的观点,才会出现这些奇葩的论调。
贬古派新论:马晓春如果拜曹薰铉为师可以超过李昌镐 贬古派都已经下滑到这种水准了吗?
贬古派还真是今不如古 以前的贬古派,如松江河之类,还会跟你讲讲逻辑和道理,现在的贬古派都是些什么货色?9k之类,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什么职业棋手天赋都差不多,什么范廷钰不勤奋,跟这种人辩论还真是拉低了智商下限。
努力其实也是有上限,上限就是天赋 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建立在天赋基础上的,努力其实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他的天赋。而天赋是他努力的上限。 资质平庸之人,无论怎么努力,能达到的高度都是有限额。天赋异禀之人一旦努力,其他人就望尘莫及。 但是,就算天赋异禀之人,也有努力的上限,一旦达到他个人的上限,再要有提升就很难。 比如现在众多一冠棋手,他们很多年纪轻轻就夺冠了,但是后面再没有什么突出成绩,他们依然很努力,但是进步有限,甚至还下滑。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他们天赋的上限,不管再怎么努力也就只能那样了。 所以我们不能天真的认为,只要努力棋力就会不断进步。当初小范16岁夺冠时,我们蛮以为他会成为大李一样的人物,但没想到那就是他个人的最高峰。 再说柯洁,天赋肯定是比其他棋手高,但他想要有大的突破基本也不可能了,他基本已经透支了他的天赋了。 当然我们还是强调要继续努力,因为不努力,可能连原来的高度都保持不住,会下滑。 天赋是一个人的上限,到了职业前列,可以说都是非常努力,他们的区别不在于努力的程度,而是天赋的高低。
职业棋手天赋都一样? 贬古派居然会这么认为?柯洁和其他普通职业棋手天赋一样?10岁定段的和20岁定段的天赋一样?
施襄夏超越现代围棋的伟大定型! 对于无忧角碰靠的下法,其实施圣早就发现了。如图,这是施襄夏自拟二子谱中的局面,白棋碰靠无忧角,这着法简直就是现代围棋下法! 然而,仅仅如此不能称伟大,只能说和现代的理解是一样的,施襄夏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下出了超越现代围棋的定型,下出了ai定型!见后续!
任何领域到最后都是比聪明才智 勤奋,其实是最低廉的努力。真正的努力,不是身体的勤奋,而是脑子的勤奋,要琢磨总结,找出规律和诀窍。 马云很勤奋吗?勤奋的话就不会是高考考了三次,数学考几分。马云真正的强的是会动脑子,是决策!他根本就不懂电脑,甚至都不上网购物,但他却成电商大佬,他真正做的是决策,其他人执行而已。 刘强东勤奋?刘强东中国人大社会学专业毕业,他却没有在他的学业上勤奋,而是动起来了歪脑筋,怎么去做生意。 我同学中最成功一个,现在身家已经过亿,他读书时非常懒惰,大学都没考上。但他却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其实做生意的都知道,生意成功的关键,不是你有多勤奋,而是你的决策的正确。根本上来说,就是你的聪明才智。 围棋来说,多对局是最低廉的勤奋,而真正的勤奋,是参悟棋理。到底能参悟多少,除了多对局,还要看个人的天赋和造化。天赋高的,就是同样的勤奋,他能领域到更多一点东西,他的理解更深刻那么一点点。
围棋根本上来说还是天赋的较量 这是对于顶尖级别棋手而言的。有人说勤奋,其实勤奋只是基本条件,能到职业水平的没有不勤奋的,只是从这些勤奋的天才中,再较量出更有天赋的。 就像上清华北大的没有不勤奋的,而他们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勤奋,而在于天赋。 职业棋手之所以会出现水平差别,根本上还是天赋有差别。天赋的差别,就是悟性的差别,对围棋下法理解的差别。 朴,柯,申之所以更强,不是他们更勤奋,而是他们悟到的东西比其他棋手多一点,就是这多出的一点点,造成了水平的差距
王星昊会是下一个柯洁 王星昊和当年刚出道的柯洁很像,就是战斗力特别强,手段很多。贴身肉搏基本都是占上风。网棋杀得元晟臻都找不着北。 他是2004年出生,12岁定段,当年段位赛第一名。值得期待!
说说所谓人口基数和训练量问题 有人说现在围棋人口基础大,训练量大,所以比古代强。 然而,这完全就是个伪命题。围棋的确需要一定的人口基数,达到一定的训练量水平,但是并非成正比关系。不然我们就无法解释韩国为什么还能出申真胥和朴廷桓了,他们的围棋人口基数远不如中国。我们也无法解释牙买加这么小一个国家怎么出了博尔特,美国这么大一个国家都比不过。 再到围棋上,吴清源那时候的中国围棋状况,恐怕比清初差远了吧?无论是从水平还是人口,但就是这样的环境,还产生了吴清源。那么以清初的围棋人口和对局强度,完全有可能产生高水平的棋手。 再说训练量,大李小李古力那时候的的确没有网络对局,你敢说现在随便来个职棋就秒杀大小李古力? 不要夸大网络对局的作用,大量的网络对局的确有助于棋力的成熟,但不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水平。而达到一定高度后,其实对局量的意义并不大,更多还是要靠棋手自己去悟,也就是天赋了。
现在的顶尖棋手已经证明天赋的决定性作用 排名前列的职业顶尖,如柯洁,杨鼎新,辜梓豪等,都是12岁左右就入段了。杨鼎新更是创造了10岁入段的记录。 围棋天赋就是体现在同样水平以更小的年龄达到。现在虽然有网络,道场等训练手段,可以让一些天赋平庸的棋手也达到一定高度,但仍然可以看到,天赋还是在起作用。在他们的成长阶段,那些能够以更小年龄达到同样水平的,说明悟性更高。 古代的棋手,同样可以体现这一点,而且更加明显。因为古代能够棋艺成熟的人本来就很少,而由于训练手段的相对落后,要早熟更难。但我们看到我们公认的古代高手,也都是早熟的。中国的黄龙士,范西屏,都是非常的早熟。 近代的吴清源,木谷实,也是早熟型。 六超也是普遍早熟,特别是赵治勋,20来岁已经称霸日本棋坛。 大李,小李等,莫不是年纪轻轻就达到世界冠军水平! 所以,判断天赋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早熟。古代体现很明显,而现代棋手,则可以看他的定段年龄,大致就知道他能达到什么水平。
贬古派来说说,看了朴申第五局,你们还认为职棋算路都差不多吗?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搞出论调,什么职棋的算路都差不多,区别在于判断。其实棋力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算路,特别是在战斗时候。 朴这局一直领先,然而一个战斗,申局部算路甚至被认为超过ai,最终成功翻盘。 判断,在围地的局面可能比较重要。但在战斗局面,算路才是胜负的关键。
现代棋手的布局水平难说比中古高 从古力和王雷的对局来看,双方其实还是在下不还棋头的围棋,完全看不出还棋头的影响。王雷表现更明显,右下角直接点三,39对方不点角也跳守角,43以下苦活。 所以,职业棋手的布局,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匠人而已,手熟尔。脱离了他们的经验积累,他们也是下的完全不得要领。 有无规则不同,造成古今布局水平无法比较。 这也告诉我们,无论古人今人,如果穿越过去,都是要有一段时间适应和掌握不同规则的下法。
日本古棋水平低的证据找到了! 日本古棋基本都是要下几天甚至几个月的。像吴那时候,一般都是要下2到3天。 而贬古派们认为,时间长了容易出臭棋,所以像日本围棋下几天的棋,质量肯定比较差,水平很低!
可以非常明确,2000年后的围棋水平比之前高了一个层次 例证就是,大李2005年30开始衰退,以后就没拿过世冠。小李,古力也是30岁以后衰退。 而之前的六超,4.50岁还拿世界冠军,也没有30衰退之说。认为棋手的竞技黄金时间还在30以后,老聂就是30以后擂台赛才达到个人巅峰。 大李的衰退可以说在当时非常令人困惑的,因为之前没有这么早衰退的。罗洗河,以前根本就不是大李对手,甚至大李专克罗洗河。但2005年神奇的番棋赢了大李。而常昊,以前也是被大李克得死死的,在大李衰退后才从大李手里拿了世冠。 到了小李,古力,我们才发现衰退是常态,职业棋手30以后水平下滑就比较明显了。 也就是说,2000年之前的棋坛,竞争并不激烈,水平也有限,所以棋手即使年龄大了,也还是一线水平。 但到2000年以后,竞技水平明显提升了一个档次,再不可能有30岁以后还能保持顶尖水平。
我每次长考还真是多出臭棋 因为到了需要长考时候,往往是遇到了困难局面,或者不知道怎么下。这时候的其实就是暴露了我们的无知和不足,走错可能是很大的。 反而是不需要思考的时候,我的吻合度最搞。比如开局点三三,我会。你给我来把米氏飞刀,我会的变化不需要长考,你给我来个我不会了,八成要坏了!
秀哉长考3个多小时打挂就是利用规则获利的铁证! 吃龙万吨说,秀哉有两次长考了3个多小时才打挂,说明秀哉没有利用打挂。 恰恰相反,这就是秀哉在利用打挂来延长思考时间!想了3个多小时没想明白,应该继续用你的时间想。秀哉倒好,打挂回去想!不仅可以想,还可以摆!不仅摆,还召集弟子集体研究! 而秀哉的弟子亲口说:关键的160手就是他们在讨论中发现的!
说说长考出臭棋 其实长考出臭棋是很正常的,因为长考往往是局面最难的时候,这时候要下对难度很大。 所以长考后棋还是下坏了是很正常的。反而什么棋最容易应对呢?那种不需要时间思考的棋!
黑吴派的观点真是太新奇! 时间长了对秀哉不利!轮秀哉打挂占不了便宜! 这就叫黑白是非颠倒,连常识都没有了
吴清源和秀哉对局每次打挂局面 到底秀哉打挂权力获得多少利益?我们只要看看每次打挂都是什么时候就知道了! 第一次打挂,布局结束,进入序盘的关键时候。随后秀哉下出了打入严厉的一手!
王星昊,有可能是下一个柯洁 昨晚暴力屠龙胜柯洁 力量足,和元晟臻斗力都不落下风。 2004年出生,17岁,希望之星!
拥有无限打挂和支招权有多大优势? 假如你和人下一盘棋,对方可以无限打挂,不会下就暂停回去摆棋研究,还可以找人支招,这优势有多大?
大李的战斗力强吗? 我们一般印象是大李的官子最强,中盘偏弱。但有数据统计,大李最强其实是布局和中盘,官子反而并不突出。说明大李赢棋多是在前半盘。 其实,大李跨了两个时代,一是六超和韩国四大天王时代,一是古李时代。在六超时代,大李是全面碾压,无论是布局中盘收官都远超对手,所以才出现了当时只要遇到大李基本就是输的情况。那时大李唯一弱点是怕生,偶然会输给第一次交手的人。 而到了古李时代,棋风有了很大转变,小李,古力,崔毒等人的战斗力比六超时候不止提升了一个档次,加之小李古力等人年轻,不像六超都已年迈,在算路上有很大优势。而大李到2015年夺最后一冠已经30岁,这是个已经到了衰退的年龄。但是纵使这样,大李还是连拿了8个世界亚军,到2012年37岁还进了决赛争冠,衰退后还能这么多次进入决赛,这也是绝无仅有的!绝大多数人连一生进入决赛的次数都没有大李2015年后多。 大李的棋肯定也是有力量的,但的确力量不是他所最擅长。但是他的力量,在六超时代还是优势很明显。只是到了古李时代,相对古李力量稍弱,加之年龄渐大,算路下降,运气又差点,才造成了8连亚,不然怎么也可以多拿几个冠军
日本围棋就是咏春拳 40岁以后拳法最强,越老功力越深,5.60岁内力深不可测,无法近身!
现在棋战应该改为卫冕制 现在这种淘汰赛制,强者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主要一盘的偶然性太大,强者也不能把握,这样造成强者很容易在进入决赛前就被淘汰了。 像日本这种大赛都是卫冕制,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强者之强大,井山甚至把七大冠尽揽,把持多年。就算有时失手失冠,接下来还是循环圈赛,也不至于一次失败就淘汰出局,还是有很大机会杀回来。 总之现在的赛制偶然性太大,很难体现强者的优势
战斗力的养成 战斗力是怎么形成的?跟棋风还是有很大关系。当今棋坛战斗力的真正提升是在小李之后,包括崔毒,加上以后的古力,他们三人把棋坛的战斗力提升了一个指数。 当然,你要说这三人战斗力怎么形成的?我只能说是天赋,小李出来前没人像他这样下棋,为了对抗小李,必须提升战斗力。其实也就古力能抗衡下小李,因为古力也是战斗力强。 在这两位天才带动下,棋坛风气由大李时代的本格流一变为力战流,这种风气下整体的战斗力都得到很大提升。 而日本围棋,一向对力战有轻视倾向,追求所谓不战屈人,完胜。甚至连搅局都不屑,像大竹觉得局势不利了就投子,虽然还是半目胜负的细棋都传为美谈。这就是围棋文化,或者说棋风。 力战其实是从韩流开始的,曹熏玄,刘昌赫,徐奉洙把不同于日本围棋的力战带入世界棋坛,只是因为大李本格派的成绩,使得大家没有重视力战。 而小李之后,整个棋风彻底改变,都热衷于搅,像小李就是典型的搅棋代表。 什么是搅?就是怎么乱怎么来,制造复杂局面,拼计算,指望对方犯错。 特别是有了网络对局,棋手更加会搅了。网络用时少,压力小,基本就是一通瞎搅活,看谁算得快算得准,对于算路的提升还是有很大作用。
业六到底是什么水平? 首先我们看业六大多数是什么人?大多都是年轻时候定不上职业的人,后面年龄大了不得不转业余。还有些是职业队打不出成绩,退职业转业余的,如最近晚报杯的陈杨,周振宇,他们和业余一比较立刻就优势明显。我说的还是顶尖业六,普通业六就差更多了。 可以这样认为吧,如果职业业余混合排名,大概顶尖业六排100名开外。 这些人天赋和能力都平平,就凭这跟史上大天才比,能比吗?
今棋真正强大之处在于战斗力! 不是什么棋理,不是布局,不是定式,而是战斗力!现在围棋太暴力了!战斗值爆棚,这才是真正强大之处。日本围棋为什么干不过中韩?力量上的差距!
从吴清源东渡日本后的对手成绩看当时棋坛水平 由于日本早年是按棋份对局,所以年轻棋手段位低,只能执黑甚至受二子以上跟高段对局,所以高段要输棋给低段都是只会执白,这样严重掩饰了高段的真实棋力。 但我们可以从吴清源与高段及其他人的相对战绩知道真实的棋力状况。 吴2018年底去到日本后,和高段的成绩特别好,执黑大多数是获胜,如3胜林有太郎6段,胜加藤信,胜久保松,仅负铃木。但他执黑却多次输给了三个四段棋手,木谷实,前田,桥本。这样一对比,很显然,这三人棋力并不逊色于那些6.7段。木谷实和桥本以后的成绩自不待说,而前田是秀哉的第一徒弟,他们三人并称三杰,已经是日本顶尖水平棋手。 而吴,1930年和木谷实第三局开始可以赢木谷。而木谷,甚至在1926年17岁时候已经取得对3个6段的10连胜,可见日本6段之水。 所以,日本当时棋坛,真正的强手正是木谷实等一批年轻棋手,而吴,除了测试棋7盘只输木谷一盘外,在另外两个新闻棋战中都取得了10连胜和18连胜的优异战绩!
围棋技术可以传承? 比如大李的技术,后面的人通过研究能达到甚至超过大李? 那为什么不研究下申真谞,这样就可以达到申真谞水平了。 你不要告诉我要后来的人研究申真谞才能超过申真谞,为什么同时代的就不能研究并超越?难道后来的人天赋超前人?
安永一评价中国古棋:与现在陈祖德,王汝南的棋力相差无几 安永一在《中国的棋》一书中高度评价中国古棋,特别是对中盘,认为计算之精准令人赞叹,即便现在看来也不能不击节称赞! 徐星友和程兰如局
吴清源在中国得到了最好的训练条件? 吃龙万吨观点: 日本人就是把吴清源机械地代入日本围棋环境来评判的,甚至,还因为民国围棋顶尖水平远低于日本而给吴清源大大加分。但实际上,两者相比较,吴清源的成长条件好很多: 可以投入围棋的时间 吴清源八岁前后接触围棋就几乎每天全身心扑在围棋上。 而日本同年龄棋手,即使是院生,也是平日上学,周末才下棋。基本上没有小学就辍学下棋的。 二者的区别是职业和业余的区别。 2. 实战机会 投入时间上的巨大区别,带来的最大不同是实战量的不同。 日本同年龄棋手们实战少得多,更多靠打谱做死活自悟。 实战多,一方面能更快地提高,另一方面能锻炼出更高的计算判断速度。这是吴清源前后的日本棋手绝大部分下得比吴慢得多的最主要原因。 3.得到高手指导的机会 吴清源能经常下从被让五子到被让先的各种指导棋,但在日本等级森严,几乎没有机会与能让自己子的高手下棋的机会。即使是做内弟子的棋手,做内弟子的生活主要内容也是干杂活和自修。整个弟子生涯和老师下棋的机会通常就两三盘。 作者:吃龙万吨 链接: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zhihu.com%2Fquestion%2F406263454%2Fanswer%2F1646689854&urlrefer=1726ef844bd8913ab04a0c4bc75f5fe8
吴去到日本的真实棋力是排前五 当时的测试棋,汇聚了日本最顶尖的棋手,吴只输木谷,其他人都胜。秀哉的二子局并不好过,濑越生涯最后一盘和秀哉对局就是受二子战和,吴当时认为真正对手就是木谷实一人。 当时日本棋坛,其实那些5.6段并不强,最强是4段组,有前田陈尔,木谷实,桥本三杰,分别是秀哉,铃木,濑越的徒弟,其他人都不算强。 吴去日本也就输这三人,对其他人都难得一败。所以吴真实棋力已经可以排进前五。
只要天赋够高,有几本书看看就可以达到顶尖水平 典型代表吴清源,没有师傅,也无所谓高水平的训练环境,就看了基本日本书,14岁就能战胜日本职业4.5段棋手。注意,职业5段在日本已经是高段,大概和今天的8.9段差不多了。
井山是不是日本有史以来最强棋手? 大家说说看。按时代进步论,井山显然应该是最强
吻合度只能粗略反映棋力,不能精确反映棋力 我认为吻合度肯定能反映棋力,但不能精确反映棋力。也就是可以大致看出是哪个水平线的棋手,但他们之间的棋力细微区别可能区分不出。比如柯洁和一个一般职业棋手的对局吻合度可能也会差不多,但业五之类和柯洁可能就差距明显。 大致来说,在分先到让先范围内应该无法精确区别,但是2子这种差距应该会有比较明显差别。
吻合度的确可以反应棋力,但要选择好棋局 吻合度和棋力水平有正向关系,这点应该说没有问题。我们评价下法好坏,不就是看吻合度吗?一手棋符合ai推荐,我们就认为是好棋,吻合度高,说明好棋多,棋力自然也高。 有人说业余棋手有的棋吻合度也高,还有人举出大竹80多岁下的棋吻合度也有67%。而大竹那盘棋,50多手棋局就进入接龙状态,所以大竹能吻合度那么高再正常不过。大竹那棋,布局本来吻合度就高,然后布局结束就接龙,这样当然整体会高。而业余棋手,棋局质量更是不行,可能开局就崩了,后面更都是垃圾时间,吻合度丧失意义。 所以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棋局本身质量。太早接龙的棋,很容易刷高吻合度。 应该说顶尖棋手之间对决,还是比较少开局不久就接龙的,所以世界冠军的对局,古代顶尖棋手棋力相当的对局,还是能反应比较真实的吻合度。 如果我们看到有棋局过早接龙,导致吻合度丧失意义的情况,这样的棋局可以排除出选样。 选择比较有质量的若干盘棋局,统计吻合度,大致是可以看出棋力水平。
棋力的根本就是技战术水平 围棋没那么玄乎,说到底就是技战术水平。人类和ai的主要差距在哪里?战斗力!一战起来人类往往不堪一击! 高手之所以高,不过就是算路深远,手段巧妙。高手之所以让我们敬佩,就是他们能下出我们想不到的精妙手段!
只有个人的棋理,没有时代的棋理 当然,现在ai时代,棋理比较统一了,但还是存在着个人理解吸收的差异问题。 而过去,就更无所谓统一的棋理了,每个人的理解和下法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棋理。武宫和赵的下法不一样,大李和小李的下法不一样,他们都有自己的棋理。 个人的棋理,这恰恰就是围棋的天赋之所在。 另外,你只需要战胜同时代的对手就可以了,你不需要战胜历史上的高手。所以我们唯一能知道的,就是你比同时代的人强,但是不是比以前的棋手强,未可知。 比如井山比同时代日本棋手强,但是比小林,赵强?不可知吧?
时代进步啥了? 说什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那是科学理论,你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进步。难道你拉个小提琴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越拉越好?难道你的算路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越算越强?难道你的大局观可以站在前人肩膀上越来越大? 围棋不就是算路和手段吗?这东西就是看谁的脑子好使,时代再进步,脑子不好使还是不行
还棋头ai自对弈 为了便于研究,首先看有贴目无座子还棋头规则。 双方都走星,我发现开局基本都是走星,包括二连星和对角星都有,显然ai认为还棋头规则下取势比取地重要。
绝艺:起手双飞燕真不太好 绝艺指导G对局,此时不不是显然要走双飞燕吗?然而绝艺并没有,而是13淡淡的拆二,让黑棋14小飞守角。 起手双飞不无太紧,或许真是如此。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