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宝扁你个头
活宝扁你个头
关注数: 4
粉丝数: 183
发帖数: 13,409
关注贴吧数: 2
原来号级茶印级茶其实是发酵茶 最近看到一些过去的资料,真是推翻了很多认识。 1957年关于改进圆茶工艺的文字,写到解放前加工这类茶,要后发酵,而且要经过1到2个月时间,很容易起青酶和黄曲霉。而1958年云南出口商品里记录的圆茶,出品时候已经是水色深红。号级茶,印级茶本来就已经发酵了,出厂时候就是红汤了,并非靠时间来陈化的。你还相信未发酵的生茶能越陈越香吗?
八八青原来是半发酵的滇绿 在过去生产的饼茶,不叫普洱生茶而是叫青饼,属于滇青。而滇青的的制作工艺,是半发酵茶,不过是后发酵,就是揉捻后趁热放筐里窝堆,有点像现在的黄茶工艺,就是闷黄。 解放前勐海茶厂前身佛海茶厂负责人李拂一记录过筑茶工艺,和这个似乎有点像。 所以到底普洱茶传统工艺是怎样的?谁知道? 顾桑对比喝80年代和90年代的8582,他看叶底以及口感,他说80年代的8582好喝是因为适度发酵。 所以,那些印级茶,8582,88青为什么喝起来好喝?因为它们其实是有一定程度的发酵。 现在我们这种工艺,真的能越陈越香?能复制以前那些老茶口感?
谈谈什么叫浓非厚,淡非薄 我前不久发的一个贴说到很多低价茶没有茶味,很多人反驳,说大益下关那些口粮茶味道很足。 的确,有些低价茶是非常浓苦,甚至到了无法下咽的程度。但是,我们不能把这种口感叫做有茶味。这种就是所谓浓非厚,浓就是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高,但是喝起来除了苦茶汤并无美感,就像没有放咖啡伴侣的给咖啡一样。 所谓厚,就是给人一种滋味饱满醇厚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综合体,关键是茶多酚和氨基酸两种物质的平衡,特别是氨基酸含量是越高越好,只有氨基酸含量高了,才会综合茶多酚的苦涩,茶汤喝起来就是滋味又足又不苦涩,非常鲜美,才会带来厚的感觉。 淡非薄,好茶喝起来似乎没那么苦涩,比较淡一些,但是却给人滋味饱满的感觉,不是那种清汤寡水一样。其实是因为酚氨比低,让人感觉不到苦涩,但是并非无味。
普洱茶20年后会趋同吗? 当初吹老茶好的,是因为古树茶概念还没有。古树茶出来后,普洱茶古树更好的说法和以前的老茶没有办法融洽,有逻辑冲突,因为以前的老茶多是台地茶。 只能放弃一个,是放弃老茶还是放弃古树? 鼓吹老茶的,就说茶老了会趋同,古树放1.20年后和台地没啥区别。 鼓吹古树的则认为不会趋同,因为趋同则意味着存古树还不如存台地,台地便宜啊,那谁买古树呢? 目前还是古树派占上风,因为毕竟以前老茶拥有的人少,而古树茶却是年年都大量生产出来。 那么到底会不会趋同呢?
普洱台地茶真的不好吗? 只有普洱茶是否定台地茶的,而绿茶、红茶这些都是台地茶为主,怎么没人说不好呢? 从口感上来说,龙井、碧螺春这些茶都是高香,滋味饱满一口下去真的是唇齿留香,1、200元1斤就能买到品牌特级绿茶,口感也是非常好。而大多数低价(克价1以下)普洱茶,却是滋味寡淡苦涩,几乎无香。 为什么普洱台地茶不能做到好喝?我喝过同一家做的普洱茶和绿茶,米地的,绿茶是滋味饱满非常鲜香,而价格高几倍的普洱茶反而滋味寡淡无香。
这个茶能好喝吗?
普洱茶从劳力茶到高端茶的华丽转身 2000年前,普洱茶主要是供给给藏区牧民、以及底层体力劳动者喝的茶。 味浓,耐泡,最关键是廉价。陈国义回忆,当年八八青是7.8港元一饼,而同时期龙井是400元1斤。 为什么那么便宜?其实就是粗茶,口感不是那么好。我们要相信市场的选择,一款茶比龙井优越,却卖得比龙井便宜40倍,可能吗?除非大家都不懂喝茶。 那么后来普洱茶怎么变成高端茶了?主要得益于越陈越香概念的提出,那些老茶突然就身价倍增了,八八青涨到几万10几万一饼。越陈越香的本质,并非口感的优越,而是给普洱茶赋予了投资和金融属性,就是普洱茶可以保存下去不断升值,1.20年后就能卖高价。05.06年普洱茶市场资金大量涌入,推动价格10倍以上的爆涨,爆涨本身也不断吸引资金进场,甚至达到只要有货就会被横扫,然后云南本地的茶叶不够做茶,就把外省的绿茶拿来压饼做普洱茶。 而到07年为什么会崩盘?因为普洱茶这时候本质就是个股市一样的东西了,买入的人并非冲着越陈越香,资本才没有耐心等2.30年后才来兑现呢,而是等下一个接盘侠,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崩是必然。 崩盘后普洱茶重新洗牌,这时开始回归品饮价值。品饮就涉及到茶叶的好坏,哪些山头茶更好喝,哪些树做出的茶更好喝?名山名寨古树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而古树茶本身稀缺,好喝的古树茶更是稀缺,由此造成名山名寨古树茶的高价。但是因为稀缺,也就给了资本炒作的可能,资本找到新的炒作对象,就是古树茶。应该说古树茶的高价是自身的优秀和资本炒作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现在的普洱茶,可以说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仍然是廉价劣质粗茶,市场上充斥着几十块钱一饼的茶,卖得比绿茶还便宜,口感也是非常差。 另一方面是好喝的古树茶价格昂贵,一般消费者喝不起或者不愿意花这么高价去买。而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洱茶市场的壮大,因为小白开始喝普洱茶,肯定是从低价茶喝起,但那些茶口感太差会把人劝退。 好喝,但是贵,这就是普洱茶的现状。 但是越陈越香,却可以说是破产了。主要变成了清库存卖老茶的噱头。不好的茶存再久也不会变得好喝,好茶不用存当下就好喝。
普洱生茶的尴尬期有多长? 经常听到卖茶的说这个茶已经陈化了多少年,似乎普洱生茶是随时间变得越来越好喝。某些大品牌还是按时间定价,上一年的茶比新茶贵,但是这种定价更多是一种销售策略,体现随时间升值的金融属性。 但是实际上,普洱生茶是有尴尬期的,所谓尴尬期就是在没有转化到位之前茶叶口感是下降的。这个尴尬期多长?一般要3到10年,如果是昆明干仓或者专业干仓存储,则可能会多达20年以上。 以口感和汤色来说,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红汤,茶叶苦涩感褪去,变得温润甜醇,并且转出一定木质香和陈香陈韵,才算转化到位。有点类似于红茶口感吧。 由于内地普洱茶兴起时间短,大多数人自己存茶不超过10年,是很难达到那个效果的。 而市场上的老茶,也很难找到真正转化到位的老生茶。出红汤的又多是做旧茶。 很多人把那种尴尬期的口感当作越陈越香,相对于3年内的新茶,没有了那种青涩感,觉得喝起来没那么生。但严格的讲这是一种错觉。 我喝到比较好点的老茶是2002年的龙园号攸乐,是别人这里喝的。但是这茶现在应该没有什么真品在卖了吧。 大家有没有什么比较好喝性价比又高点的老茶呢?
论拼配的艺术 如果有可能,我们当然希望一款茶能又有茶味,又鲜爽,又能水含香。 但是大多数普洱茶,都有明显的缺陷。有的是茶味不足,有的是鲜美不足干苦。 这种有明显缺陷的茶,一般售价都比较便宜,200元1kg以下。 但是如果把两种具有互补效果的茶拼在一起,则会产生奇效!又有力度又鲜美!可以pk上千元的古树茶! 介绍我的一款拼配茶。澜沧古茶007,这款茶非常苦涩,苦到几乎难以入口。但是却是上佳的拼配料!因为够苦,可以做味底。不够苦的茶是做不了味底的。价格官方旗舰店是99元4饼共400克。 然后我手上又有一款农家茶,200元以下1kg的,比较鲜香,但茶味不足。 我把这两款组合在一起,大概是按1比2比例(007是1),结果产生奇效!我感觉茶汤力度比001还好,力度,香气,回甘生津拉满! 007,作为拼配的苦底绝佳!大家不妨试一下,它就是茶叶的味精!
茶无上品,适口为珍就是个大坑 这话就是茶商用来掩饰他们劣质茶的,背后潜台词是茶是不存在好坏的,我说好就好,你认为不好只是因为不合你口味,不代表我的茶是劣质茶。 茶好不好肯定是有口感标准的,特别是品牌茶为什么有些是高价有些低价?肯定是根据口感的好坏。好口感的茶不会便宜,一般克价要1元以上。 不过大部分人其实是不懂茶好坏的,大多数喝茶的只是追求有个茶味,不是品鉴。 这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大主播卖一些廉价劣质茶还有人买的原因。他们那些茶,几乎没有一款能喝的,但不妨碍他们吹水,很多人喝不到他们说的那些口感,还以为是自己不懂品鉴。
开汤茶友送的8000多元的一类弯弓 这位茶友喝了后感觉不咋样,我要了泡来品鉴下。
普洱茶树越大越好? 普洱茶有个怪事,茶的好坏由树的大小来决定,最大那棵叫茶王树,名山名寨茶王树甚至卖10多万1kg,名山名寨一般古树茶也卖上万元1kg。 你说小树大树这些比台地好,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台地密植,营养成分可能会被分摊掉。但是树越大茶叶越好喝,这是什么逻辑道理?就是大树根深一点?那树干还粗一点,需要消耗更多营养物质,输送到顶端芽叶的路程也远一点呢。 茶好不好喝,树龄只是一个因素,而且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地块,工艺、茶叶等级等。 绿茶的树大了,老了品质是下降的,还要通过刈割等让它修缮。 如果树越大就是越好,内含物质越丰富,那是不是越老的苹果树结的果子就越好吃?
如何评价茶的好坏? 虽然有茶无上品,适口为珍的说法,但茶的好坏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也有其科学道理和依据,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避免踩坑,上当受骗。 好茶的口感主要特点就3点:有茶味,有香气,口感鲜美。 茶味来自于茶多酚含量,喝起来觉得有味有力度。茶叶越嫩茶多酚含量越高。以一芽一叶含量为最高。劣质普洱茶喝起来其实是寡淡无味,这主要是茶叶等级造成的,劣质茶成熟叶多,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不足。
普洱茶的正确保存方式 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干燥,干燥,干燥! 受潮是茶叶的大敌,茶叶一旦受潮,就会口感下降(过度氧化),丧失鲜爽口感,香气涣散。 作为家庭存茶,用密封袋是最佳选择,可以适当加入干燥剂。不仅防潮,更重要是聚香。 判断是否受潮,看茶叶是不是软软的,一般打开后只是棉纸包装,没有用密封袋保存,很容易变得软塌塌的。 有人说普洱茶要转化,所以不用太干燥,自然存放就可以。反正我的经验就是受潮了茶就不好喝了,至于转化,真不指望那么多。 转化也应该是在干燥的前提下缓慢转化,而不是受潮后来转化。
直播卖茶夸张和虚假宣传会毁了普洱茶 一开口就是什么满嘴花香蜜香,回甘生津,其实绝大多数茶根本喝不到。这种都是少数高端普洱茶才有的口感,什么茶都敢这样宣传,让买到茶的人会怎么想?以为普洱茶都是骗人的。 感觉普洱茶不是在卖茶,而是在骗人,能骗一个是一个。
高温杀青还是低温杀青?普洱茶教科书是这样说的 普洱茶低温杀青,被认为是正确工艺。然而,这是2000年后台湾人主张的,是引进的乌龙茶工艺。但是过去大厂做普洱茶都是滚筒高温杀青,石昆牧认为这是绿茶工艺,甚至认为七子饼茶就不是普洱茶。那么到底谁呢? 当初大陆不太懂普洱茶,农民自己是不做茶的,只提供鲜叶,大厂才做茶。所以很多人受台湾人观念影响低温杀青。但是低温杀青是乌龙茶这种半发酵茶的工艺,因为有一定程度的发酵所以低温杀青也可以。 而普洱茶是不发酵茶,按低温杀青根本杀不熟,所以口感不好,香气不足。现在很多人也在质疑石的观点,认为真正的传统工艺是高温杀青,要杀熟杀透。 而大学教科书对杀青的要求:高温杀青,叶温要80度以上。
到底多少年的茶才能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主要是2000年左右台湾邓时海等人提出的,或者是他们大力倡导的。不过他们那时是指出红汤的老茶,一般要20年以上,并不是中期茶。可能港仓可以快一点,10年可以出红汤。 因为红汤生普才是转化到位,有类似于熟普的口感,但又避免了熟普的霉味仓味。比较温和甜醇,刺激性没那么强,喝起来比较舒服顺口。 真正喝过20年以上红汤普洱的都知道,红汤老生茶和中期茶完全就是两回事。中期茶只能算转化过程或者转化来没到位的普洱茶。 在2004年,对普洱茶进行了一次规范,定义普洱茶是熟茶或者自然熟成10年以上的生茶。显然,那时还是认为普洱茶只能喝红汤的,那种10年内的不能叫普洱茶。这也符合蔡澜的说法,蔡澜这些老茶人也是认为普洱茶就是红汤,不是红汤就不是普洱茶。 而规定10年以上,是对熟成年份的一个大致推断,注意当时并没有昆明干仓的概念,昆明干仓是因为八八青而出名,而八八青是2004年后才炒作起来的,据说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出红汤了。 当初的十年陈化,是基于自然仓或者偏湿热的港仓,如果是昆明干仓,这种20年都未必能达到出红汤。 后面到2008年取消了这个要10年陈化才是普洱茶的要求,其实就是对市场的妥协。毕竟,大家还得卖新茶啊,不可能让新茶陈化10年后来卖。
普洱茶仓储问题:怎么才是好仓储? 关于仓储,现在也有很多争议。主流主张恒温恒湿的昆明干仓,温度20到30度,湿度55%—70%,现在一说到好仓储,商家经常就会说昆明干仓多少年。 为什么强调昆明干仓?因为昆明的特点就是四季如春,不冷不热,不干不湿。而现在的干仓,更多还借助现代科技做到恒温恒湿。 那么这个做法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其原理就是认为普洱茶转化需要一个合适的温湿度,太高太低都不好。太高转化太快,影响品质,甚至霉变。太低则转化太慢,甚至停止转化。 但是对于昆明干仓也有很多质疑,比如抖那个深普某某就认为,昆明干仓人为干涉太多,倾向于自然干仓。自然干仓就是我们自然存放普洱茶,茶叶有一个受潮又干燥的过程。春夏受潮,秋冬干燥,这样存出的茶叶才有生命。南方(广东香港)自然仓肯定转化要比昆明干仓快得多,夏天又长又热,长期30多度,湿度在80%以上,很多时候达到90%,远超干仓标准。 到底哪个合理?这里涉及到转化原理。普洱茶转化主要就是三条路径:1、微生物活动,2、酶促反应(茶叶自身的酶引起的氧化反应),3、非酶促反应(非茶叶自身的由空气中的氧气带来的氧化反应)。不同的存储方式的其实就是个温湿度问题,一般来说温湿度高就微生物活动比较活跃,酶促反应和非酶促氧化也会加快。 如果有可能我们当然是希望快转化啦,问题就是如果高温高湿对品质会不会有影响?我们可能需要在转化速度和品质之间做一个平衡。 过去香港做仓,就是要加大这个温湿度,还要喷水,这样可以快速陈化。但是很可能有发霉的问题,还要退仓,就是再干燥,去掉水份,中止微生物活动,使茶变干净。其实就是相当于现在所谓湿仓做旧茶。 至于湿仓做旧茶有什么问题?这个我就贴下图,大家自己去看。其实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老茶都是湿仓做旧茶。那种几十块一饼卖给你陈化了10几20多年的茶,大概率是做旧茶。 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我的观点,私人存茶,还是尽量避免潮湿,温度倒不是太强调。因为我们家庭存茶总不可能搞个恒温的柜子吧?茶叶受潮了,口感的确会差很多。另外还要看地域,南方要防止受潮,北方则要防止过分干燥和寒冷,不然转化会停止。 家庭存茶,用密封袋密封,就是简单又好的存茶方式。
什么茶才能越陈越香?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各种说法。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古树茶适合越陈越香,但这个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践验证,因为古树茶的历史本来就短,大概也就10来年,而且真假古树还不知道,还没有足够年份来验证。另外真古树稀缺,可能早就喝掉了,不会久存。 第二种说法是现在不好喝,就别指望以后陈化后会喝。其实这个说法从逻辑上来看是有问题的,因为陈化和喝新茶是两回事,我反而觉得新茶好喝,陈化后未必好喝。关于这个问题我迟点再说。 第三种说法是适合陈化的茶作为新茶可能不好喝,但是陈化后会好喝。这种其实就是第二种反着来。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邓时海,他认为普洱茶分两种,一种适合喝新茶的,山头古树这些,还有一种是适合陈化的,新茶时候比较苦涩,不好喝,陈化后好喝。邓时海认为适合陈化的茶要6到8级茶青。这种茶青都是比较粗老的。 我支持的是第三种。我们要搞懂陈化的原理,根本上来说就是茶多酚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氧化后苦涩感会下降。那么茶好不好喝,根本上就是一个平衡问题,茶多酚含量的多少,和其他物质的协调性,有个专业术语讲这个叫酚氨比,就是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较,这个比值越小,茶的苦涩感就越低(氨基酸能中和茶多酚的苦涩),像冰岛就是茶多酚含量低,而氨基酸含量高,所以说冰岛甜,冰岛这个比值是4到8。而老班章这个比值是8到15,所以老班章比较苦涩。 山头茶之所以认为好喝,就是因为协调性比较好,茶多酚含量比台地低,而氨基酸含量比台地高。 但是陈化后,这种协调就会打破,原来好喝的茶可能就变得不好喝。但是原来苦涩感过强不协调的茶,随着陈化苦涩感下降,反而会趋于协调,就体现出越陈越香的特质。 邓时海主张的6到8级茶青,这个级别的茶作为新茶肯定不好喝,但是陈化后反而可能更好。这个道理跟熟茶有点像,熟茶多是7级到9级的茶青,比如7572,是因为熟茶是劣质茶所以用这么低级别吗?不是,是因为熟茶就是要粗老料发酵才好。 刷到一个up主,他讲他品鉴了很多中期明星茶,包括97水蓝印,99易昌号,96紫大益等,他感觉最好的是95年的8582。8级茶青做生茶,这种是非常少见的。其实还有一款熟茶可能比8582还出名,就是8592熟茶,比7572还更受香港欢迎。总结起来,就是适合久存的茶要粗老料,才有陈化潜力。要比较苦涩,刚开始时可能并不好喝。而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一款茶适不适合久存呢?
为什么现在老茶卖不起价? 以前的老茶,号级茶,印级茶,原料工艺不明,仓储情况不明,却能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上千万一饼。现在的普洱茶,原料、工艺、仓储恐怕都要比以前好的多,但是老茶却卖不起价,甚至老茶卖得比新茶还便宜。 自从普洱茶热兴起已经几十年了,市场上不缺10几20年的老茶,以后的老茶恐怕会更多,因为有达百万顿的过剩库存,商家有大量没卖出去的老茶。还有很多茶客家里屯了可能够喝10几年的茶。但是这些茶能复刻以前老茶天价神话吗? 答案是否定的。越陈越香不等于越陈越贵,我们很容易把这两者混淆。老不是贵的理由,好也不是贵的理由。就算普洱茶越陈越香,那只要时间够就可以了,这很难吗?腊肉再怎么贵,也是和新鲜猪肉差不多,因为成本在那里。 以前贵,是因为没人存茶,稀缺,所以是按古董在卖。现在大量库存,市场上永远不缺老茶,没有了稀缺性,它就将回归价值本身,就是成本决定了价格。
普洱生茶是后发酵茶? 有种流行说法,普洱生茶是后发酵茶。其实不然,后发酵是要有窝堆发酵这个过程,而普洱生茶并没有。熟茶,黑茶才是后发酵茶 我们很容易把自然陈化当做后发酵,这其实是两个概念。自然陈化中可能有自然发酵,比如以前茶马古道上日晒雨淋,这样茶叶在布袋里闷着可能会有自然发酵,但也不属于后发酵。现在普洱茶干仓存储,更不存在什么后发酵,主要就是自然氧化。这里也科普下什么叫全发酵,什么叫后发酵。全发酵就是在制成干茶前鲜叶的发酵。所谓发酵,最主要就是氧化反应,即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以及生成一些其他物质。鲜叶阶段,主要是茶叶自身的多酚氧化酶把茶多酚氧化,因为有酶参与这个过程非常迅速,红茶是典型全发酵茶,堆几个小时就氧化出红汤了。不过要注意要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多酚氧化酶才会发挥作用,空气湿度要90%以上。然后杀青或者干燥。杀青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高温杀死多酚氧化酶,使得发酵中止,固定品质,做成毛茶。绿茶就是没有这个堆放发酵过程,采摘后就直接杀青。把多酚氧化酶杀灭后,避免发酵,保持茶汤绿色。所以绿茶如果变黄色或者变红色就不好了。所以绿茶要尽快喝掉,时间一久就可能氧化出黄汤。 而后发酵,是杀青做成毛茶后再发酵。那么做成毛茶酶都杀死了,怎么发酵呢?这就要引入另一种发酵模式,微生物主导的发酵。微生物发酵,需要的条件是高温高湿,普洱熟茶窝堆温度在40到65度,茶叶含水量30%—40%,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激活微生物。普洱干茶的含水量是10%样子,所以还要洒水加湿。普洱生茶低温杀青,还保有少量酶,还有少量酶促反应,但不是主要,因为在高温下酶促反应也会大大降低。 发酵中还有一种非酶促反应,就是氧化反应,也能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但因为没有酶的参与,这种氧化过程非常缓慢,一般要10几20年以上才能出红汤(看保存环境)。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老化。 普洱生茶主要是自然陈化,以非酶促氧化为主,如果空气湿度高,温度高,也可能引发少量酶促反应和微生物活动。 但是比较尴尬的是,如果以后发酵为标准,则生茶要20年以上才能出红汤,以前普洱茶都是喝红汤的,所以过去认为普洱新生茶不能喝,只能喝老生茶。 如果喝新生茶,或者还是10年内的黄汤生茶,这种算什么呢?按绿茶,这是过期氧化的茶叶。按熟茶,这是还没发酵到位的茶,不伦不类。 但是茶有个特点,就是好坏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只要它老化了,它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你可以主观认为这是变好,也可以认为是变坏。随着2000年后内地普洱茶兴起,老生茶少,大多数人只能喝新生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就是普洱新生茶的审美。 比如名山名寨古树茶,这种就像喝绿茶一样,要赶快喝,氧化后就山头气息会淡化。 中期茶,怎么才算好,也形成一套标准。 真正红汤老生茶,其实反而不是那么受欢迎。因为这些老生茶很多都是过度氧化,滋味寡淡。 所以现在普洱生茶的审美,主要就是新茶和中期茶。我认为这种转变是积极的,因为生茶就是要体现和熟茶的不同,很多人喝生普,也是冲着它的绿茶特质去的,而不是红汤。红汤喝熟普就好了。
普洱生茶的几大误区 过去20多年的普洱生茶理念,可以说是港台主导下形成的。但是这些理念要么是夹杂着某些商业目的,要么是缺乏科学依据,要么是缺乏实践检验,其合理性存疑。 一、越陈越香 以前老茶少,能喝到10年以上的都少,出红汤的就更少了,也就是所谓号级茶印级茶才有。所以老茶受到追捧,其实那些老茶绝大多数人也没喝过,都是传说中的如何好。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市场上已经不缺老茶,但是这些老茶绝大多数都没有体现出越陈越香的特点,甚至老茶卖得比新茶还便宜。但是在越陈越香的理念下,商家和消费者都大量屯茶,期待转化后的效果。这些很可能就是巨大的浪费。 越陈越香是不是真的存在?最起码,并不是所有茶都能越陈越香。到底什么茶能越陈越香?怎么存储才能越陈越香,至今并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和实践。 邓时海提出普洱茶是藏新茶,喝熟茶,品老茶,还说爷爷做茶孙子卖。意思就是普洱茶是不喝新茶的,只卖老茶。但是这完全是不符合商业逻辑的妄想。怎么可能存新茶卖老茶?商家的资金没有流动,就是巨大的成本没有兑现。信了这套的商家都是堆积了大量的库存,永远卖不完。幸好现在还有抖音直播帮带货,不然可能就永远烂在仓库里了。
拍卖会7万多一饼的茶,直播间卖2000不到? 国字一号茶企,蛇年生肖饼,拍卖会上拍出7万多一饼,直播间却还还在卖不到2000一饼。 谁会傻乎乎的不到直播间买,却去花7万拍一饼? 那些天价茶,大概都是这么个套路吧?按这个比例,那些几十万一饼的茶,其真实价格也就是几千一饼。
印级茶,八八青用的到底是什么原料? 总有人夸大过去老茶的用料,甚至认为印级茶是用古树茶做原料。 其实过去收茶,是整个村寨茶叶混在一起,不管什么材料,一个价格。 这是云南做茶的人的讲述,他2009年去到贺开,那时就是整个寨子不分大树小树,一个价格5元1kg鲜叶。 2009年尚且如此,以前就更不用说了。 茶叶的品质,根本上来说是由原料和工艺决定的,如果认为过去这样的原料做出的茶都是今天无法复制和超越的,那岂不是打现在古树茶的脸?
重大发现!原来解放前号级茶就已经窝堆发酵了! 感谢我心自我碍吧友提供的资料信息。李拂一先生描述以前普洱茶的制作: 普洱茶经晒干初制后(这一步有没有杀青不明,严重怀疑没有,就是晒青,相当于白茶做法),装入竹篮中,泼水压紧,任其发酵并干燥,这样干燥后变成暗褐色,像红茶一样出红汤。这不就相当于现在的竹筐窝堆发酵? 也就是茶叶初制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发酵,出红汤了。
号级茶历经近百年是怎么保存到现在的? 号级茶是1950年以前私人茶庄生产的茶,目前留存下来的多是在香港。 那么在香港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号级茶是怎么保存到现在没有发生霉变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并不需要干仓存储,不用考虑环境,自然存放就可以? 我们干仓存储出来的茶,能有号级茶口感风味吗?
谈谈普洱新生茶和绿茶的不同 2000年以前,普洱生茶是归为晒青绿茶,也不叫生茶,叫青饼。这种一般是不直接喝,而是作为半成品,还要再泼水发酵成红汤普洱才饮用。 90年代末,台湾开始喝生茶,但是喝老生茶,出红汤的,一般也不喝这种青饼。 后来陈国义1993年收了一批滞销的7542青饼,但是香港当时普洱茶被16大头盘控制,都不收他的青饼,这批青饼卖不出去,也就无法入仓做熟,大多数存放在云南。陈国义为了卖出这批茶,就创造了现在这种盖碗快进快出的冲泡法,以减轻苦涩。但是仍然很难销售。可以说喝青饼是从陈国义这里开始的。 随着内地普洱生茶热,老茶又少,所以普遍喝新生茶,逐渐还成了一种流派。2006年云南把普洱生茶归为普洱茶类,以示和绿茶的区别。 那么,普洱生茶和绿茶到底有没有区别呢?有!很多喝普洱生茶的,就不喝绿茶了。我也是喝普洱茶的,反而不喜欢喝红汤,而是喝中前期普洱。 茶和茶的不同,根本上是由两点决定:工艺和原材料。普洱茶是大叶种,一般是1芽2.3叶,而绿茶好的多是1芽1叶,而且是小叶种。这种原料的不同,造成普洱茶就胜在淳厚,而绿茶胜在鲜爽。大多数喝普洱生茶的,其实是喜欢那种淳厚的口感。 其次,杀青不同。绿茶是高温杀透,而普洱茶相对是低温,杀得不是那么熟透。这种工艺的区别,导致普洱茶糖苷类物质保存比较多,另外青涩感更重,放1.2年后茶汤更淳厚更好喝。而绿茶是要马上喝,越新鲜越好,时间一久香气口感就全无了。 总之,我认为普洱生茶胜在淳厚,而绿茶胜在鲜爽。
老班章核心产区古树茶有多少? 按deepseek统计数据,也就1到2顿。真正百年以上古树是不多的。按2顿算,也就是2000斤,357克饼的话,也就是5600饼。 这么点量怎么直播间天天都在卖?你花几千上万买的真的是古树?
八八青放今天是一款什么水平的茶? 八八青,就是1988年到1992年勐海茶厂生产的7542,7542现在都在卖,京东销量第一的就是2022年的7542,至于口感,大家自己去喝下看吧,反正价格是非常便宜。 关于八八青,可以贴上以下几个标签: 一、台地茶:这款茶是用台地茶做的,那么对于那些认为台地是垃圾的人来说,你们认不认可呢? 二、拼配茶:对于认为纯料比拼配好的,你们怎么看这款茶呢? 三、廉价滞销茶:这款茶当年因为香港好熟茶,勐海茶厂卖不出去,当时好像是4港元全部卖给了港商陈强,陈强又以7.8港元卖给陈国义;陈国义这批茶也滞销,后来2003年卖给了白水清,白水清是香港茶王,他把市场上所有八八青都搜购一清,然后开始炒作这款茶,顿时起飞直到卖几十万一饼, 对比下同时期的龙井,是卖400元一斤,你就知道当时的普洱茶卖得多便宜了。 四、非干仓存储。这批茶有很长时间存放在云南,因为卖不动,香港房价贵存香港不便,一部分是放在香港,应该是作为售卖的存货。即使放在云南,也不能叫干仓,也就是放仓库,自然存放。而香港的那批茶没有入仓(也就是泼水做熟),但也是自然存放,自然避免不了香港高温高湿的天气。 这样一款茶,按今天的标准,会是一款什么水平的茶?简直就是反当今普洱茶理念。
有没有喜欢老生茶又不喝熟茶的? 一般来说,喜欢老生茶的,也会喜欢喝熟茶吧?二者即使有不同,口感也是接近。 邓时海说,藏生茶,喝熟茶,品老茶。喝和品其实是一个意思,就是喝熟茶和老生茶,也说明二者有一定相同性。 那种不喜欢喝熟茶的,恐怕也不会喜欢老生茶。比如我就就不喜欢熟茶(不等于完全不喝),喜欢1年到10年的中期茶。严格的讲,老生茶和普洱新茶是两种不同的茶,二者本没有好坏之区别。普洱新茶也有贵的,名山名寨古树茶。普洱新茶更接近绿茶,普洱老生茶更接近熟茶。 总有人说普洱老生茶没有发酵过,所以不是熟茶。如果你知道原理,就不会这么说了。老生茶也是后发酵,只是靠长时间自然发酵。熟茶也是后发酵,是人工干预下的发酵。都是通过微生物活动把茶多酚转化为茶红素茶褐素,降低苦涩感;通过酶促反应形成陈香物质;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分解木质纤维释放糖类等。 老生茶叶底活性足点,是因为微生物比较少,但是这个可以靠时间来解决。茶越老就越接近熟茶。熟茶如果控制发酵程度,其实也是可以像老生茶一样叶底保留更多活性。只是我们那多数熟茶都是完全发酵熟了,所以喝起来会和生茶多少有点不同。如果不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也许熟茶口感比老生茶还好。
普洱茶最大误区?干仓存储才能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按现在流行说法,是要干仓存储才可以。特别是邓时海等台湾人,主张只有干仓存储才能越陈越香,湿仓是不行。 那么我们首先要先理解越陈越香到底是什么?然后我们就能理解怎么存储才有利于转化。越陈越香不是玄学,而是有背后的化学科学原理。 一、茶多酚变为茶红素,茶褐素,苦涩感大大下降,茶汤变成红褐色。 二、茶汤变稠,甜度上升。 三、枣香、木香、陈香陈味。 总结起来,就是老茶会给人一种茶汤红褐色,口感温和不苦涩,甜度高,有陈香陈味的感觉。 那么,老茶是如何实现这一效果的呢? 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霉菌活动,也叫微生物活动,也就是我们说的发酵。 1、黑曲霉:分解木质纤维,释放糖分和果胶;将茶多酚转化为茶红素,茶褐素,降低苦涩感。 2、酵母菌:形成陈香,包括枣香、木香、陈香 3、青霉:陈味,老茶的风味物质。 二、氧化,也就是茶叶接触到空气会发生的一些变化,专业说法叫“多酚氧化酶”。 氧化作用主要是把茶多酚氧化为茶红素,茶褐素。 氧化反应,我们很多时候又把它叫做老化。 那么干仓存储和湿仓比,由于过于干燥,霉菌活动极低,当水分低于7%时,霉菌活动就几乎完全停止了,也就是没有发酵。那么就只有氧化反应。青霉几乎无,陈味的风味物质无法形成。 这种情况下能转化出越陈越香?我们对比湿仓,高温高湿下霉菌活跃,主要风险在于杂菌,不要过湿,注意避免霉变就好了。也就是湿仓主要是霉菌主导的陈化,而干仓是氧化主导的陈化。 最起码一点:认为只有干仓才能越陈越香,逻辑上就是不对的。普洱茶转化应以微生物活动为主,反而是湿仓才能更好的发挥微生物活动。只要防止霉变,理论上应该湿仓才更能越陈越香。
老班章和冰岛茶内含物质对比 茶叶的口感,根本上来说是由内含物质决定的。这里先科普下内含物质影响哪方面口感: 一、茶多酚:管苦涩,主要是涩感,所谓茶叶主要就是茶多酚含量高,所谓不苦不涩不是茶。茶多酚含量越高越苦涩,普洱茶的特点就是茶多酚含量高。具体到叶片上,第一叶含量最高,然后是芽,然后是老叶就大幅下降。所以优质茶叶往往是一芽一叶,兼顾口感和苦涩。 二、糖苷类物质:管甘甜,但是在木质纤维中,不容易释放出来。我们喝茶往往到4.5泡会喝到回甘,其实就是因为浸泡软化木质纤维后,糖苷类物质释放出来。老茶则木质纤维分解,多糖更多释放出来,另一方面茶多酚被氧化,苦涩下降,所以喝起来会感觉更甘甜。 三、咖啡碱:管苦感。黑咖啡大家都知道是非常苦。 四、氨基酸:管鲜爽。芽中最多,绿茶体现比较明显。可以理解为味精的作用。普洱茶所谓喉韵,清凉感就来自于此,喉咙中有鲜味受体,当氨基酸比较丰富时,会刺激这些受体产生舒服的感觉。 五、芳香类物质:管香气,新茶比较明显,但很容易随时间挥发掉。 有了这些知识打底,我们就能理解不同山头茶叶特点风格的来源。下面对比老班章和冰岛甜,老班章以苦涩霸气著称,那么对应的就是茶多酚和咖啡碱比较丰富;冰岛甜以甘甜著称,对应的就是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不高,但糖苷类物质多,氨基酸含量高。 另外还要考虑一个释出物质的快慢,释出物质快则茶汤容易浓郁苦涩。老班章也是占上风。 喝茶不仅靠口感,更深层次追求是讲科学,喝文化。
按邓时海标准,有多少茶可以越陈越香? 一、只有干仓存储才能越陈越香,湿仓不行。 二、温度必须保持在20到30度;湿度60%到80%。像广东香港温度和湿度肯定都不适合自然存储。 三、首年要湿度40%的环境存放一年,保证饼心干燥。(注意首年和后面的湿度要求不同,首年要干燥很多) 四、要密闭,茶叶要塞满80%以上空间。 五、要竹壳包装。 请问,有多少人存茶达到这个标准的?历史上有多少老茶是按这个标准存储的?谁给他这个自信提出这样一个标准的?有什么实践经验?
邓时海说解放前是祖父辈做茶孙子卖? 邓时海在«普洱茶与茶历史同生》一书中说,解放前普洱茶是一种家族经营事业,像法国酒一样,是祖父辈做茶孙子卖,今天卖祖父辈做的茶,而现在做的茶留给子孙辈出售。 而我查看了下,解放前号级茶并不存在这种儿孙卖祖父茶的情况。 邓时海也说以前几乎找不到任何越陈越香的资料。台湾是90年代后兴起了喝普洱茶,然后兴起了收藏热,香港人就把大批老茶卖给了台湾。 台湾老普洱茶价格也是飙升,1999年普洱茶市崩盘,然后台湾人转战大陆,炒作越陈越香,把老茶再高价卖给大陆。感情是香港人骗台湾,然后台湾人再骗大陆? 邓时海那时说20年以上的老生茶都很少,所以很难喝到越陈越香。现在20多年又过去了,市场上已经有大量20年以上的老茶,体会到越陈越香了吗?不如存下去,爷爷做茶孙子来卖高价?真成了孙子才卖普洱茶?
数据对比普洱熟茶和普洱老生茶,其实二者是一样? 总有人强调普洱老生茶和熟茶不一样。数据是最科学的,如图,普洱茶内含物质对比,普洱熟茶和普洱老生茶几乎一样! 所以说普洱老生茶和熟茶不一样,只是心理作用。生茶越老就越接近熟普。
普洱熟茶是模仿老茶的口感? 现在有一种言论很盛行,就是普洱熟茶是模仿老茶口感,这种言论看似有道理,但实际经不起推敲。 老茶要达到出红汤,如果按干仓存储,那要20年以上。如果自然存放,那估计也是要15年以上,还不说会不会发霉的问题。普洱茶过去都是穷苦百姓喝的,没那么讲究,放个十几年几十年才拿出来喝。存茶有成本的,特别是香港,房价高,多是放地下室。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普洱茶在2000年前主要是边销茶和外销茶,内地除藏区和蒙古等几乎不喝普洱茶。外销主要是销往香港和东南亚。 过去普洱茶喝红汤,主要途径有: 1、自然发酵出红汤:过去走茶马古道,路上都要有几个月时间才能到香港,茶装在布袋里,一路雨淋日晒,高温高湿,就相当于小型窝堆发酵了。等到了消费地,已经自然发酵出红汤,可以即时饮用,也养成了普洱茶就是喝红汤的消费习惯。 2、1910年后滇越铁路开通,1.2个星期就可以到香港,这时普洱茶还没有发酵,出不了红汤,无法即时饮用,怎么办?香港人就发明了泼水茶,在茶上浇水模拟茶马古道高温高湿促发酵转红汤。 50到70年代,香港已经有很多茶庄茶楼做人工发酵普洱茶。普洱生茶不直接饮用,而是作为原料再加工。 而与此同时,广东也学习香港,在1957年时候掌握了泼水发酵的技术,做出了发酵红汤普洱茶。虽然不能完全叫熟茶,但也不是生茶,当时叫普洱茶发水技术。此时期代表产品是广云贡茶,是出口的主力产品。另外注意当时出口香港除了饼茶,主要是散茶。散茶更适合泼水发酵,类似于今天做熟普。 3、70年代熟茶技术:1973年前,茶叶出口都是由广东控制,云南只是提供原料给广东。1973年后云南成立进出口公司,也想独立出口,但是没有掌握发酵技术,就到广东学习。当时广东还技术保密,不告诉云南怎么做,只是说要泼水发酵。开始时候云南是用热水,失败了。后来终于发现是泼冷水,并且掌握了更先进的熟茶技术,从此熟茶技术完全成熟,大量出口香港,大受欢迎。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就没有喝普洱老生茶的传统,喝的都是发酵普洱茶。熟茶模仿的其实就是过去茶马古道那种发酵茶风味,而不是模仿老生茶。 那么老生茶是怎么发现价值的呢?台湾80年代引进普洱熟茶,但是这种茶不符合台湾人喝鲜爽茶的习惯,他们喜欢铁观音这类高香鲜爽的口感。普洱茶被叫做臭浦茶,有一股霉腐味道,甚至人都不喝,宣传为养壶用的来卖茶。后来到90年代,台湾茶人发现老生茶出红汤,但却没有熟普那种霉腐味道,在邓时海等人的推动下,老生茶开始得到重视。 台湾95年之后也炒作普洱茶,老生茶在此期间价格飙升,至99年台湾普洱茶崩盘。后台湾人转战大陆,把台湾越陈越香那套搬到大陆,从此大陆也开始兴起普洱茶。 正本清源,其实不是熟茶模仿老生茶,而是老生茶模仿熟茶,或者说模仿发酵普洱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准确的理解老生茶。
你还在相信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所谓核心特质,但是在2003年以前基本是不存在这个说法的。即使存在,也是指熟茶!注意,在2000年前,普洱茶主要是喝熟茶。生茶基本是没人喝的,就是港台都不喝。 普洱茶以前都是喝红汤普洱,但注意这种红汤,不是老化的,而是发酵而成!包括以前运输途中的风吹日晒雨淋发酵,以及香港茶楼的泼水发酵,以及大陆1957年后掌握的熟茶发酵技术。所谓越陈越香,其实是指普洱茶发酵后口感更好! 那么2000年后这一特点怎么转到生茶上面了?而且还是干仓存储的生茶。这里我们就不讲历史了,简单一句就是港台商人炒作。 我们就从原理上来探讨,越陈越香的核心原理是转化,转化的核心是后发酵,也就是黑曲霉等益生菌的活动。请问干仓存储有发酵吗?你大米干仓存储久了能发酵成酒吗?熟茶是要窝堆,高温高湿1.2个月才能发酵好,你干仓恒温恒湿还能发酵? 其实,干仓存储的普洱生茶,主要是氧化(也就是老化),转化是极少的。所以你喝到的就是茶老了的味道,而不是什么越陈越香。 那些所谓陈香,药香,参香,老茶都有!顾桑喝百年铁观音,百年龙井,都是出这些香,茶汤浓郁,得出结论老茶最后的共性都一样! 很多人强调,普洱老生茶和熟茶是不同的。的确有不同,普洱老茶其实是模仿熟茶!因为出红汤,因为没有那么苦涩,比较温和,像熟茶一样。其实还不如熟茶,因为你喝不到那种发酵后的风味。 普洱生茶,其实就是某种绿茶,当绿茶喝就对了。新鲜时候就是它最好的口感!
中国棋手早衰是因为太内卷 日本棋手竞技生命最长,可以下到4.50岁;韩国棋手虽然不如日本棋手,到像金志锡,姜东润,甚至元晟臻,朴永训都还有竞争力,还是一流棋手,经常代表韩国出现在世界大赛赛场。而中国棋手最易早衰,过了30基本就算可以从一线可以退下来。 我认为根源还是中国棋手过于内卷。日本最轻松,本身学棋的少,走专业路线的更少,走专业路线还特别吃苦勤奋的也少,所以他们高手难,出一个高手可以吃很久。 韩国人口基数少,入段人数少,他们的天才棋手本身也少,所以即使不是处在20多岁的黄金年龄,仍然能保持相当竞争力。 而中国棋手则非常内卷,高手层出不穷,竞技压力很大。到了30大多棋手都成家了,精力也下降,实在卷不动了。所谓中国围棋厚度,前30名其实水平都差不多,30名之外也还有不少好手,还有很多年轻人也正在赶超。 厚度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过于内卷也使得中国棋手的竞技生命大大缩减,很难像日韩这样出常青树
可以吹丁浩,可以吹王星昊,可以吹柯洁,但不要吹申真谞 申真谞过去一年拿了一冠一亚2决赛权,5连胜终结擂台赛,大赛外战不败,但不要吹,因为他以前大赛输了3次。 柯洁过去一年一亚,其他比赛都没有进入决赛,但是可以吹,因为以前拿了8冠。 丁浩国内拿了三冠,可以吹,对标申真谞。 王星昊网棋赢了一次申,可以吹,未来申真谞终结者。
柯洁时代从什么时候算起? 有人说从2015年起算柯洁时代,而柯洁2015年也才2.3冠啊,为什么就从那时开始算?按某些人的计算标准,他超过小李了吗?超过大李了吗?
盘点下那些去日本的中韩天才 韩国其实也输送了不少人,比较成功的有赵南哲,金寅,这两位虽然虽然没在日本闯出名头,但在韩国却是一代霸主。后来赵治勋就不用说了,曹薰铉回国后没再去日本,和他的前辈一样在韩国打下一片江山,90年后他夺得世冠,又收了大李这一高徒,韩国本国水平已经不亚于日本,也就没必要在去日本学棋。 中国方面,主要是台湾,吴之后林海峰,林以后王立诚,王立诚之后张栩,在日本都闯出了一番名头。 张栩是1990年去的日本,而张栩以后,现在是许家元。不过以后韩国肯定不会有天才再输送往日本,而台湾也没什么动力了,去日本留学还不如去大陆和韩国。
申真谞最近一年统治力有什么好争的? 当赢一个棋手一盘都可以成为新闻,这统治力还用质疑吗? 上一个这样的棋手是2005年之前的大李。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谁能战胜申真谞,一年了除了王星昊最近突破了下,其他中国棋手大赛对他都是一胜难求,所有大赛进入决赛。现在的问题是申真谞这种表现和统治力能维持多久?在重大比赛中还能不能赢申真谞?
也谈失误:比赛时间是影响老棋手失误多的根源 如果28以下棋手出现失误多,那是棋力问题,但年龄大棋手恐怕就是精力问题。年龄大了计算的速度和深度都会有影响,要弥补就必须用更多时间去计算,读秒情况下没时间算,一旦出现复杂变化容易出错。而即使未进入读秒,由于受到时限限制,你也不能就一处变化一直想下去,直到算清楚为止,这导致老棋手会感觉算不清,容易出错。当年吴和秀哉,秀哉给他40小时都算不清,要频繁打挂回去摆。 另外官子也需要时间谋划和判断,特别是细棋局面。包括年轻棋手官子也容易因为读秒而算不清,比如申真谞几次都是官子读秒时候翻盘赢中国棋手。如果时间足够,他未必能翻盘。当然你可以说大家都是公平的,都读秒,我算清了你没算清,我比你强。不过如果真的时间充足,就未必翻得了盘了。 时间攻势,这是某些棋手喜欢的。在前面留的时间多点,放到后半盘,对手读秒了他还有时间,挑起争端,对方时间紧迫下容易失误,而自己还有时间算。 象小李,柯洁在应氏杯其实表现并不佳,期中原因可能就是因为应氏杯时间长,还可以罚点换时间。柯洁和小李在三星杯上表现都很好,小李4次,柯洁好像也是有3次,因为这个比赛用时短,他们比较容易发挥时间攻势。
为什么赵治勋比曹薰铉年少也3岁,世界大赛成就却没曹大? 赵就拿了2次世冠,曹9冠。曹比赵还大3岁。曹1953年,赵1956年。 1981年,已是日本名人的赵和曹下过一次三番棋,结果赵2比0胜曹。但是后来的发展,自从有了世界大赛后,曹才真正有了和六超同场竞技的机会,结果曹证明自己比六超强得多。 有说曹是因为和大李下得多,自身棋力也得到长进。这可能是一个原因。论天分,曹似乎还不如赵,赵在24岁开始拿名人,而曹直到30之后才开始出成绩
40多岁的坂田,六超下的过大壮小鱼吗? 一代天骄大李,46岁的大李居然连小鱼也下不过了,完败。而40多岁的坂田,还正是达到成绩的巅峰。1997年45岁的小林,夺得富士通杯冠军,战神了常昊,周鹤洋这样的年轻高手。曹薰铉从97年开始,44岁的他以后还夺得了6次世界冠军,总共拿了9次世界冠军。林海峰1990年48岁获得富士通杯冠军。大竹英雄1992年50岁获得富士通杯冠军,决赛战胜的是34岁的王立诚。2003年47岁的赵治勋三番棋胜朴永训获得三星杯冠军,而朴永训现在还有竞争力,朴永训现在36岁。 现在的大李,基本人见人欺,难得一见赢棋。我想在上世纪90年代,六超普遍已经40多岁,他们还能对抗中韩的20多岁的年轻棋手,为什么40多岁的大李已经如此脆弱? 90年代的常昊,周鹤洋等七小龙总比现在的小鱼崔精强吧?
老曹就下人类围棋,还是杀的常昊溃不成军 什么占空角优先,我就挂角!上面一战就打至接龙!
论天赋,柯洁也是非常高 柯洁17.8岁就连拿三冠,达到棋艺巅峰,成为棋届第一人,这个还是很罕见的。大李虽然16岁夺得世冠,但他真正成为第一人还是在96年,大李19岁。吴清源成为日本第一人(除秀哉外),还是在1932到33年样子,也是19岁。 年轻夺世冠并不算难,小范,小米都很年轻就拿了世冠。难的是连续夺冠,成为世界第一人。柯洁以17.8岁年龄成为第一人,也是现代围棋以来第一人。
王星昊下棋喜欢屠龙,屠柯洁和申真谞大龙非偶然 我发现他屠柯洁和申真谞大龙不是偶然,他的棋屠龙率很高。他是瞄着对方一块孤棋,经常是以屠龙为目标偷偷做准备工作,趁你不注意痛下杀手。 这是昨晚下的两盘,都是屠龙。和檀啸的,129突下杀招屠龙。 和陈贤下的那盘,左上弃子做好准备工作,强屠了上面大龙。 他的屠龙和时越不同,时越是张大模样等你打入强屠,他是看似漫不经心的正常下棋,其实是偷瞄着屠龙。
论近百年天才,吴清源第一,李昌镐第二 吴清源自学成才,14岁去到日本后,就杀得日本一众高手人仰马翻。考虑到吴是自学,而且是在当时非常衰败的中国围棋环境下成长,其天赋之高令人震撼!吴清源排第一当无争议。 但是吴以后谁是大天才,有所争议。不过大李14岁就取得在国内41连胜,5番棋击败刚夺得世界冠军如日中天的曹薰铉,15岁就差不多把韩国头衔都从师傅手中夺走,也是现代围棋至今绝无仅有的。 李昌镐刚出道时正是曹熏铉和徐奉洙争霸的年代,当时大部分的头衔被曹熏铉把持,而挑战权基本都属于徐奉洙,但李昌镐一出道就将徐奉洙一举打垮,取得了和师傅较量的资格。拜师后两年,李昌镐就拿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冠军。1990年,年仅14岁的李昌镐四段在韩国的各大棋赛中连胜41局,引起了韩国棋界的注意。同年,在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中,战胜了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宫正树,还在韩国的正式比赛中,以3比2战胜师傅,夺走了曹薰铉“最高位”的头衔。 别说那时围棋水平低,90年代六超正是最强大之时,棋手30多岁是黄金时期,能在14.5岁多次番棋击败世界冠军,这实力之强也是令人发指!放今天,14岁番棋能打败30多岁的曹薰铉?常昊最强时候也做不到!曹可是拿了9冠之人!柯洁14岁时候能做到? 14岁就创造国内41连胜,别说韩国整体水平低,好歹也是职业棋手,很多人14岁才入段呢!
王星昊夺冠后第一局网棋,杀得江唯杰溃不成军
井山能出来是因为中韩不输送天才去日本了 其实纵观日本近百年棋史,会发现其实是外来棋手在日本称霸。从吴清源开始,到1960年之后吴衰退,40岁以后的坂田才出头,但很快又被吴的徒弟林海峰打败。接下来的六超是日本围棋最兴盛时候,但第一人是赵治勋,韩国送过去的天才,还送过去了曹薰铉,曹后来也证明是大天才。赵之后王立诚其实有短暂时间成为日本第一人,拿了两个世冠,也是台湾的。六超以后的王者是张栩,林海峰内弟子。但张栩时候,中韩围棋已经起来了,不再送本土天才去往日本,日本围棋就不太行了。井山算是近百年日本本土出的第一位王者,但更多是因为没有了外来高手,他才得以本土称王
难道韩国前几名免选真有利于棋手出头? 假如中国也是这样,那前几名把名额都包了,更没其他棋手什么事了,年轻棋手更难出头。 韩国搞前几名免选,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没有厚度,靠锐度和中国对抗,他们要保证最强棋手不会在内战中被淘汰。 中国这种积分制度,总体上是合理的,名额靠自己打出来。如果成绩好,机会就多。柯洁事实上也是无限免选,因为他成绩好,积分多。而他以下,其他人都差不多,免选谁? 当然,如果有新人的确表现出色,棋院也有可能给外卡参赛,比如范廷钰。但这些年的确也没有哪个新人明确的冒出头,可以照顾。那年给范名额时候,范在国内表现是很出色的。 丁浩和王星昊也就是最近几个月冒出来的,我相信棋院在2022年的比赛中会给些特别照顾名额给他们,就看能不能把握住了。
绝艺又开始戏耍人类了? 和朴廷桓的二子局,这样算守角还是拆边?
现在看来,2012到2014年其实是围棋的一个低谷期 老天王衰退,新天王还未诞生,呼啦啦冒出10多个世冠,连白洪吸,党毅飞之流都能拿世冠。其实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直到柯洁横空出世,围棋高度又重新确立。 而现在,柯洁一枝独秀局面被打破,柯,朴,申三天王并立,朴廷桓一如既往的实力在线,柯洁虽然最近成绩不佳,但实力也还在。而新一代天王丁浩,王星昊呼之欲出。2022年5大天王争雄,好戏才真正开始!
什么是围棋的力量大 到底什么是围棋力量大?是好战?是喜欢攻击?好杀大龙? 其实很多人好战,但并不等于力量大。力量大也不是就是喜欢屠龙。 比如时越和柯洁的力量对比,我认为柯洁力量还大于时越。 力量大,我认为就是在斗力的时候能够占到上风。有可能是自己主动挑战,也可能是防守。比如柯洁和小李的力量,更象是防守型的力量。他们喜欢治孤,主动打入,诱敌来攻,然后很可能反杀对方。 十月和柯洁的对局,往往都是十月主动挑衅,发力去攻,但最后却往往因为漏算了手段而功亏一篑。 再比如王星昊对申真谞,我们觉得王星昊力量大,因为他每次接触战往往都占上风。 另外,从很多局面的选择也可以看出有没有力量,有些棋没有力量是不敢下的。比如王星昊对申真谞的第一局,如图王星昊这手打入,固然是下出了绝艺一选,但如果没有力量这样下其实是很危险的,很可能会被攻得很惨。换个棋手,可能就不敢这样打入了,即使这样打入了也未必能处理好。 力量型棋手,计算力强,胆子大手段多,比拼力量时候占上风,这是衡量力量的标志,而不是看棋风是攻击型还是防守型。当然大多数力量型棋手还是攻击型偏多。【图片】
申真虚的围棋之路真是坎坷 之前的围棋王者,出道即巅峰,一路风光无限,体现实力的决赛番棋更是很少失手。他倒好,6次决赛输了4次,就是最巅峰的2021年还是输给了朴。一路真是输了好多棋,真有点为他心疼,要抗住这么多打击。 他的棋没有短板,但也没有突出之处。战斗力对绝大多数棋手有优势,这其实是他的立足之本,但碰到了王星昊,战斗力居下风。对柯洁,力量也是居下风。 局面控制也很强,但朴廷桓局面控制比他还强,遇到朴他就得靠乱战。 现在又被才17岁的王星昊击败,甚至内容上都没赢,气势居于下风。还有丁浩在一旁虎视眈眈,他的未来很可能继续坎坷。
王星昊这把赢得很大 从成长来说这么年轻就大赛决赛番棋赢了第一人,对于他自信心的提升,以及继续的努力奋斗有很大帮助。捅破了那层纸,从此之后就没有心理负担了。 其次是可以多很多比赛机会,棋院可能会给他名额参加国内外大赛。 经济收入来说,得到60万奖金,也是对他和家庭的很好宽慰,他们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王星昊停招都胜定!!!
王星昊这盘最难能可贵是胜率能抗住 其他很多棋手,往往几十手之后胜率就在20以下,甚至接龙,然后差距越来越大毫无悬念的输棋。 而王星昊胜率基本没怎么掉过,后面还一路走高。其实一直还是细棋,但能抗住不翻盘,也是不简单,说明局面的理解和把控也是可以
柯洁直播网棋对申真谞,输棋还以为赢了 看过程柯洁似乎把申真谞杀崩了,柯洁直播时对申真谞还要继续下棋表示不耐烦,说申赢了那么多,总要让他也赢一次吧。然而一点形势判断,发现并不占优,最后悲剧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