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宝扁你个头 活宝扁你个头
关注数: 4 粉丝数: 183 发帖数: 13,409 关注贴吧数: 2
普洱茶从劳力茶到高端茶的华丽转身 2000年前,普洱茶主要是供给给藏区牧民、以及底层体力劳动者喝的茶。 味浓,耐泡,最关键是廉价。陈国义回忆,当年八八青是7.8港元一饼,而同时期龙井是400元1斤。 为什么那么便宜?其实就是粗茶,口感不是那么好。我们要相信市场的选择,一款茶比龙井优越,却卖得比龙井便宜40倍,可能吗?除非大家都不懂喝茶。 那么后来普洱茶怎么变成高端茶了?主要得益于越陈越香概念的提出,那些老茶突然就身价倍增了,八八青涨到几万10几万一饼。越陈越香的本质,并非口感的优越,而是给普洱茶赋予了投资和金融属性,就是普洱茶可以保存下去不断升值,1.20年后就能卖高价。05.06年普洱茶市场资金大量涌入,推动价格10倍以上的爆涨,爆涨本身也不断吸引资金进场,甚至达到只要有货就会被横扫,然后云南本地的茶叶不够做茶,就把外省的绿茶拿来压饼做普洱茶。 而到07年为什么会崩盘?因为普洱茶这时候本质就是个股市一样的东西了,买入的人并非冲着越陈越香,资本才没有耐心等2.30年后才来兑现呢,而是等下一个接盘侠,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崩是必然。 崩盘后普洱茶重新洗牌,这时开始回归品饮价值。品饮就涉及到茶叶的好坏,哪些山头茶更好喝,哪些树做出的茶更好喝?名山名寨古树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而古树茶本身稀缺,好喝的古树茶更是稀缺,由此造成名山名寨古树茶的高价。但是因为稀缺,也就给了资本炒作的可能,资本找到新的炒作对象,就是古树茶。应该说古树茶的高价是自身的优秀和资本炒作双重作用下的结果。 现在的普洱茶,可以说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仍然是廉价劣质粗茶,市场上充斥着几十块钱一饼的茶,卖得比绿茶还便宜,口感也是非常差。 另一方面是好喝的古树茶价格昂贵,一般消费者喝不起或者不愿意花这么高价去买。而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洱茶市场的壮大,因为小白开始喝普洱茶,肯定是从低价茶喝起,但那些茶口感太差会把人劝退。 好喝,但是贵,这就是普洱茶的现状。 但是越陈越香,却可以说是破产了。主要变成了清库存卖老茶的噱头。不好的茶存再久也不会变得好喝,好茶不用存当下就好喝。
到底多少年的茶才能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主要是2000年左右台湾邓时海等人提出的,或者是他们大力倡导的。不过他们那时是指出红汤的老茶,一般要20年以上,并不是中期茶。可能港仓可以快一点,10年可以出红汤。 因为红汤生普才是转化到位,有类似于熟普的口感,但又避免了熟普的霉味仓味。比较温和甜醇,刺激性没那么强,喝起来比较舒服顺口。 真正喝过20年以上红汤普洱的都知道,红汤老生茶和中期茶完全就是两回事。中期茶只能算转化过程或者转化来没到位的普洱茶。 在2004年,对普洱茶进行了一次规范,定义普洱茶是熟茶或者自然熟成10年以上的生茶。显然,那时还是认为普洱茶只能喝红汤的,那种10年内的不能叫普洱茶。这也符合蔡澜的说法,蔡澜这些老茶人也是认为普洱茶就是红汤,不是红汤就不是普洱茶。 而规定10年以上,是对熟成年份的一个大致推断,注意当时并没有昆明干仓的概念,昆明干仓是因为八八青而出名,而八八青是2004年后才炒作起来的,据说在2004年的时候已经出红汤了。 当初的十年陈化,是基于自然仓或者偏湿热的港仓,如果是昆明干仓,这种20年都未必能达到出红汤。 后面到2008年取消了这个要10年陈化才是普洱茶的要求,其实就是对市场的妥协。毕竟,大家还得卖新茶啊,不可能让新茶陈化10年后来卖。
普洱茶仓储问题:怎么才是好仓储? 关于仓储,现在也有很多争议。主流主张恒温恒湿的昆明干仓,温度20到30度,湿度55%—70%,现在一说到好仓储,商家经常就会说昆明干仓多少年。 为什么强调昆明干仓?因为昆明的特点就是四季如春,不冷不热,不干不湿。而现在的干仓,更多还借助现代科技做到恒温恒湿。 那么这个做法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其原理就是认为普洱茶转化需要一个合适的温湿度,太高太低都不好。太高转化太快,影响品质,甚至霉变。太低则转化太慢,甚至停止转化。 但是对于昆明干仓也有很多质疑,比如抖那个深普某某就认为,昆明干仓人为干涉太多,倾向于自然干仓。自然干仓就是我们自然存放普洱茶,茶叶有一个受潮又干燥的过程。春夏受潮,秋冬干燥,这样存出的茶叶才有生命。南方(广东香港)自然仓肯定转化要比昆明干仓快得多,夏天又长又热,长期30多度,湿度在80%以上,很多时候达到90%,远超干仓标准。 到底哪个合理?这里涉及到转化原理。普洱茶转化主要就是三条路径:1、微生物活动,2、酶促反应(茶叶自身的酶引起的氧化反应),3、非酶促反应(非茶叶自身的由空气中的氧气带来的氧化反应)。不同的存储方式的其实就是个温湿度问题,一般来说温湿度高就微生物活动比较活跃,酶促反应和非酶促氧化也会加快。 如果有可能我们当然是希望快转化啦,问题就是如果高温高湿对品质会不会有影响?我们可能需要在转化速度和品质之间做一个平衡。 过去香港做仓,就是要加大这个温湿度,还要喷水,这样可以快速陈化。但是很可能有发霉的问题,还要退仓,就是再干燥,去掉水份,中止微生物活动,使茶变干净。其实就是相当于现在所谓湿仓做旧茶。 至于湿仓做旧茶有什么问题?这个我就贴下图,大家自己去看。其实现在市场上绝大多数老茶都是湿仓做旧茶。那种几十块一饼卖给你陈化了10几20多年的茶,大概率是做旧茶。 说了那么多,最后总结我的观点,私人存茶,还是尽量避免潮湿,温度倒不是太强调。因为我们家庭存茶总不可能搞个恒温的柜子吧?茶叶受潮了,口感的确会差很多。另外还要看地域,南方要防止受潮,北方则要防止过分干燥和寒冷,不然转化会停止。 家庭存茶,用密封袋密封,就是简单又好的存茶方式。
什么茶才能越陈越香?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有各种说法。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古树茶适合越陈越香,但这个其实并没有得到什么实践验证,因为古树茶的历史本来就短,大概也就10来年,而且真假古树还不知道,还没有足够年份来验证。另外真古树稀缺,可能早就喝掉了,不会久存。 第二种说法是现在不好喝,就别指望以后陈化后会喝。其实这个说法从逻辑上来看是有问题的,因为陈化和喝新茶是两回事,我反而觉得新茶好喝,陈化后未必好喝。关于这个问题我迟点再说。 第三种说法是适合陈化的茶作为新茶可能不好喝,但是陈化后会好喝。这种其实就是第二种反着来。持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邓时海,他认为普洱茶分两种,一种适合喝新茶的,山头古树这些,还有一种是适合陈化的,新茶时候比较苦涩,不好喝,陈化后好喝。邓时海认为适合陈化的茶要6到8级茶青。这种茶青都是比较粗老的。 我支持的是第三种。我们要搞懂陈化的原理,根本上来说就是茶多酚氧化为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氧化后苦涩感会下降。那么茶好不好喝,根本上就是一个平衡问题,茶多酚含量的多少,和其他物质的协调性,有个专业术语讲这个叫酚氨比,就是茶多酚和氨基酸的比较,这个比值越小,茶的苦涩感就越低(氨基酸能中和茶多酚的苦涩),像冰岛就是茶多酚含量低,而氨基酸含量高,所以说冰岛甜,冰岛这个比值是4到8。而老班章这个比值是8到15,所以老班章比较苦涩。 山头茶之所以认为好喝,就是因为协调性比较好,茶多酚含量比台地低,而氨基酸含量比台地高。 但是陈化后,这种协调就会打破,原来好喝的茶可能就变得不好喝。但是原来苦涩感过强不协调的茶,随着陈化苦涩感下降,反而会趋于协调,就体现出越陈越香的特质。 邓时海主张的6到8级茶青,这个级别的茶作为新茶肯定不好喝,但是陈化后反而可能更好。这个道理跟熟茶有点像,熟茶多是7级到9级的茶青,比如7572,是因为熟茶是劣质茶所以用这么低级别吗?不是,是因为熟茶就是要粗老料发酵才好。 刷到一个up主,他讲他品鉴了很多中期明星茶,包括97水蓝印,99易昌号,96紫大益等,他感觉最好的是95年的8582。8级茶青做生茶,这种是非常少见的。其实还有一款熟茶可能比8582还出名,就是8592熟茶,比7572还更受香港欢迎。总结起来,就是适合久存的茶要粗老料,才有陈化潜力。要比较苦涩,刚开始时可能并不好喝。而这就带来另一个问题:我们怎么知道一款茶适不适合久存呢?
普洱生茶是后发酵茶? 有种流行说法,普洱生茶是后发酵茶。其实不然,后发酵是要有窝堆发酵这个过程,而普洱生茶并没有。熟茶,黑茶才是后发酵茶 我们很容易把自然陈化当做后发酵,这其实是两个概念。自然陈化中可能有自然发酵,比如以前茶马古道上日晒雨淋,这样茶叶在布袋里闷着可能会有自然发酵,但也不属于后发酵。现在普洱茶干仓存储,更不存在什么后发酵,主要就是自然氧化。这里也科普下什么叫全发酵,什么叫后发酵。全发酵就是在制成干茶前鲜叶的发酵。所谓发酵,最主要就是氧化反应,即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以及生成一些其他物质。鲜叶阶段,主要是茶叶自身的多酚氧化酶把茶多酚氧化,因为有酶参与这个过程非常迅速,红茶是典型全发酵茶,堆几个小时就氧化出红汤了。不过要注意要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多酚氧化酶才会发挥作用,空气湿度要90%以上。然后杀青或者干燥。杀青的最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高温杀死多酚氧化酶,使得发酵中止,固定品质,做成毛茶。绿茶就是没有这个堆放发酵过程,采摘后就直接杀青。把多酚氧化酶杀灭后,避免发酵,保持茶汤绿色。所以绿茶如果变黄色或者变红色就不好了。所以绿茶要尽快喝掉,时间一久就可能氧化出黄汤。 而后发酵,是杀青做成毛茶后再发酵。那么做成毛茶酶都杀死了,怎么发酵呢?这就要引入另一种发酵模式,微生物主导的发酵。微生物发酵,需要的条件是高温高湿,普洱熟茶窝堆温度在40到65度,茶叶含水量30%—40%,在这种情况下才能激活微生物。普洱干茶的含水量是10%样子,所以还要洒水加湿。普洱生茶低温杀青,还保有少量酶,还有少量酶促反应,但不是主要,因为在高温下酶促反应也会大大降低。 发酵中还有一种非酶促反应,就是氧化反应,也能把茶多酚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但因为没有酶的参与,这种氧化过程非常缓慢,一般要10几20年以上才能出红汤(看保存环境)。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说的老化。 普洱生茶主要是自然陈化,以非酶促氧化为主,如果空气湿度高,温度高,也可能引发少量酶促反应和微生物活动。 但是比较尴尬的是,如果以后发酵为标准,则生茶要20年以上才能出红汤,以前普洱茶都是喝红汤的,所以过去认为普洱新生茶不能喝,只能喝老生茶。 如果喝新生茶,或者还是10年内的黄汤生茶,这种算什么呢?按绿茶,这是过期氧化的茶叶。按熟茶,这是还没发酵到位的茶,不伦不类。 但是茶有个特点,就是好坏没有什么客观标准,只要它老化了,它肯定会发生一些变化,你可以主观认为这是变好,也可以认为是变坏。随着2000年后内地普洱茶兴起,老生茶少,大多数人只能喝新生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就是普洱新生茶的审美。 比如名山名寨古树茶,这种就像喝绿茶一样,要赶快喝,氧化后就山头气息会淡化。 中期茶,怎么才算好,也形成一套标准。 真正红汤老生茶,其实反而不是那么受欢迎。因为这些老生茶很多都是过度氧化,滋味寡淡。 所以现在普洱生茶的审美,主要就是新茶和中期茶。我认为这种转变是积极的,因为生茶就是要体现和熟茶的不同,很多人喝生普,也是冲着它的绿茶特质去的,而不是红汤。红汤喝熟普就好了。
谈谈普洱新生茶和绿茶的不同 2000年以前,普洱生茶是归为晒青绿茶,也不叫生茶,叫青饼。这种一般是不直接喝,而是作为半成品,还要再泼水发酵成红汤普洱才饮用。 90年代末,台湾开始喝生茶,但是喝老生茶,出红汤的,一般也不喝这种青饼。 后来陈国义1993年收了一批滞销的7542青饼,但是香港当时普洱茶被16大头盘控制,都不收他的青饼,这批青饼卖不出去,也就无法入仓做熟,大多数存放在云南。陈国义为了卖出这批茶,就创造了现在这种盖碗快进快出的冲泡法,以减轻苦涩。但是仍然很难销售。可以说喝青饼是从陈国义这里开始的。 随着内地普洱生茶热,老茶又少,所以普遍喝新生茶,逐渐还成了一种流派。2006年云南把普洱生茶归为普洱茶类,以示和绿茶的区别。 那么,普洱生茶和绿茶到底有没有区别呢?有!很多喝普洱生茶的,就不喝绿茶了。我也是喝普洱茶的,反而不喜欢喝红汤,而是喝中前期普洱。 茶和茶的不同,根本上是由两点决定:工艺和原材料。普洱茶是大叶种,一般是1芽2.3叶,而绿茶好的多是1芽1叶,而且是小叶种。这种原料的不同,造成普洱茶就胜在淳厚,而绿茶胜在鲜爽。大多数喝普洱生茶的,其实是喜欢那种淳厚的口感。 其次,杀青不同。绿茶是高温杀透,而普洱茶相对是低温,杀得不是那么熟透。这种工艺的区别,导致普洱茶糖苷类物质保存比较多,另外青涩感更重,放1.2年后茶汤更淳厚更好喝。而绿茶是要马上喝,越新鲜越好,时间一久香气口感就全无了。 总之,我认为普洱生茶胜在淳厚,而绿茶胜在鲜爽。
八八青放今天是一款什么水平的茶? 八八青,就是1988年到1992年勐海茶厂生产的7542,7542现在都在卖,京东销量第一的就是2022年的7542,至于口感,大家自己去喝下看吧,反正价格是非常便宜。 关于八八青,可以贴上以下几个标签: 一、台地茶:这款茶是用台地茶做的,那么对于那些认为台地是垃圾的人来说,你们认不认可呢? 二、拼配茶:对于认为纯料比拼配好的,你们怎么看这款茶呢? 三、廉价滞销茶:这款茶当年因为香港好熟茶,勐海茶厂卖不出去,当时好像是4港元全部卖给了港商陈强,陈强又以7.8港元卖给陈国义;陈国义这批茶也滞销,后来2003年卖给了白水清,白水清是香港茶王,他把市场上所有八八青都搜购一清,然后开始炒作这款茶,顿时起飞直到卖几十万一饼, 对比下同时期的龙井,是卖400元一斤,你就知道当时的普洱茶卖得多便宜了。 四、非干仓存储。这批茶有很长时间存放在云南,因为卖不动,香港房价贵存香港不便,一部分是放在香港,应该是作为售卖的存货。即使放在云南,也不能叫干仓,也就是放仓库,自然存放。而香港的那批茶没有入仓(也就是泼水做熟),但也是自然存放,自然避免不了香港高温高湿的天气。 这样一款茶,按今天的标准,会是一款什么水平的茶?简直就是反当今普洱茶理念。
普洱茶最大误区?干仓存储才能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按现在流行说法,是要干仓存储才可以。特别是邓时海等台湾人,主张只有干仓存储才能越陈越香,湿仓是不行。 那么我们首先要先理解越陈越香到底是什么?然后我们就能理解怎么存储才有利于转化。越陈越香不是玄学,而是有背后的化学科学原理。 一、茶多酚变为茶红素,茶褐素,苦涩感大大下降,茶汤变成红褐色。 二、茶汤变稠,甜度上升。 三、枣香、木香、陈香陈味。 总结起来,就是老茶会给人一种茶汤红褐色,口感温和不苦涩,甜度高,有陈香陈味的感觉。 那么,老茶是如何实现这一效果的呢? 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霉菌活动,也叫微生物活动,也就是我们说的发酵。 1、黑曲霉:分解木质纤维,释放糖分和果胶;将茶多酚转化为茶红素,茶褐素,降低苦涩感。 2、酵母菌:形成陈香,包括枣香、木香、陈香 3、青霉:陈味,老茶的风味物质。 二、氧化,也就是茶叶接触到空气会发生的一些变化,专业说法叫“多酚氧化酶”。 氧化作用主要是把茶多酚氧化为茶红素,茶褐素。 氧化反应,我们很多时候又把它叫做老化。 那么干仓存储和湿仓比,由于过于干燥,霉菌活动极低,当水分低于7%时,霉菌活动就几乎完全停止了,也就是没有发酵。那么就只有氧化反应。青霉几乎无,陈味的风味物质无法形成。 这种情况下能转化出越陈越香?我们对比湿仓,高温高湿下霉菌活跃,主要风险在于杂菌,不要过湿,注意避免霉变就好了。也就是湿仓主要是霉菌主导的陈化,而干仓是氧化主导的陈化。 最起码一点:认为只有干仓才能越陈越香,逻辑上就是不对的。普洱茶转化应以微生物活动为主,反而是湿仓才能更好的发挥微生物活动。只要防止霉变,理论上应该湿仓才更能越陈越香。
老班章和冰岛茶内含物质对比 茶叶的口感,根本上来说是由内含物质决定的。这里先科普下内含物质影响哪方面口感: 一、茶多酚:管苦涩,主要是涩感,所谓茶叶主要就是茶多酚含量高,所谓不苦不涩不是茶。茶多酚含量越高越苦涩,普洱茶的特点就是茶多酚含量高。具体到叶片上,第一叶含量最高,然后是芽,然后是老叶就大幅下降。所以优质茶叶往往是一芽一叶,兼顾口感和苦涩。 二、糖苷类物质:管甘甜,但是在木质纤维中,不容易释放出来。我们喝茶往往到4.5泡会喝到回甘,其实就是因为浸泡软化木质纤维后,糖苷类物质释放出来。老茶则木质纤维分解,多糖更多释放出来,另一方面茶多酚被氧化,苦涩下降,所以喝起来会感觉更甘甜。 三、咖啡碱:管苦感。黑咖啡大家都知道是非常苦。 四、氨基酸:管鲜爽。芽中最多,绿茶体现比较明显。可以理解为味精的作用。普洱茶所谓喉韵,清凉感就来自于此,喉咙中有鲜味受体,当氨基酸比较丰富时,会刺激这些受体产生舒服的感觉。 五、芳香类物质:管香气,新茶比较明显,但很容易随时间挥发掉。 有了这些知识打底,我们就能理解不同山头茶叶特点风格的来源。下面对比老班章和冰岛甜,老班章以苦涩霸气著称,那么对应的就是茶多酚和咖啡碱比较丰富;冰岛甜以甘甜著称,对应的就是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不高,但糖苷类物质多,氨基酸含量高。 另外还要考虑一个释出物质的快慢,释出物质快则茶汤容易浓郁苦涩。老班章也是占上风。 喝茶不仅靠口感,更深层次追求是讲科学,喝文化。
普洱熟茶是模仿老茶的口感? 现在有一种言论很盛行,就是普洱熟茶是模仿老茶口感,这种言论看似有道理,但实际经不起推敲。 老茶要达到出红汤,如果按干仓存储,那要20年以上。如果自然存放,那估计也是要15年以上,还不说会不会发霉的问题。普洱茶过去都是穷苦百姓喝的,没那么讲究,放个十几年几十年才拿出来喝。存茶有成本的,特别是香港,房价高,多是放地下室。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普洱茶在2000年前主要是边销茶和外销茶,内地除藏区和蒙古等几乎不喝普洱茶。外销主要是销往香港和东南亚。 过去普洱茶喝红汤,主要途径有: 1、自然发酵出红汤:过去走茶马古道,路上都要有几个月时间才能到香港,茶装在布袋里,一路雨淋日晒,高温高湿,就相当于小型窝堆发酵了。等到了消费地,已经自然发酵出红汤,可以即时饮用,也养成了普洱茶就是喝红汤的消费习惯。 2、1910年后滇越铁路开通,1.2个星期就可以到香港,这时普洱茶还没有发酵,出不了红汤,无法即时饮用,怎么办?香港人就发明了泼水茶,在茶上浇水模拟茶马古道高温高湿促发酵转红汤。 50到70年代,香港已经有很多茶庄茶楼做人工发酵普洱茶。普洱生茶不直接饮用,而是作为原料再加工。 而与此同时,广东也学习香港,在1957年时候掌握了泼水发酵的技术,做出了发酵红汤普洱茶。虽然不能完全叫熟茶,但也不是生茶,当时叫普洱茶发水技术。此时期代表产品是广云贡茶,是出口的主力产品。另外注意当时出口香港除了饼茶,主要是散茶。散茶更适合泼水发酵,类似于今天做熟普。 3、70年代熟茶技术:1973年前,茶叶出口都是由广东控制,云南只是提供原料给广东。1973年后云南成立进出口公司,也想独立出口,但是没有掌握发酵技术,就到广东学习。当时广东还技术保密,不告诉云南怎么做,只是说要泼水发酵。开始时候云南是用热水,失败了。后来终于发现是泼冷水,并且掌握了更先进的熟茶技术,从此熟茶技术完全成熟,大量出口香港,大受欢迎。 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就没有喝普洱老生茶的传统,喝的都是发酵普洱茶。熟茶模仿的其实就是过去茶马古道那种发酵茶风味,而不是模仿老生茶。 那么老生茶是怎么发现价值的呢?台湾80年代引进普洱熟茶,但是这种茶不符合台湾人喝鲜爽茶的习惯,他们喜欢铁观音这类高香鲜爽的口感。普洱茶被叫做臭浦茶,有一股霉腐味道,甚至人都不喝,宣传为养壶用的来卖茶。后来到90年代,台湾茶人发现老生茶出红汤,但却没有熟普那种霉腐味道,在邓时海等人的推动下,老生茶开始得到重视。 台湾95年之后也炒作普洱茶,老生茶在此期间价格飙升,至99年台湾普洱茶崩盘。后台湾人转战大陆,把台湾越陈越香那套搬到大陆,从此大陆也开始兴起普洱茶。 正本清源,其实不是熟茶模仿老生茶,而是老生茶模仿熟茶,或者说模仿发酵普洱茶。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准确的理解老生茶。
你还在相信越陈越香?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所谓核心特质,但是在2003年以前基本是不存在这个说法的。即使存在,也是指熟茶!注意,在2000年前,普洱茶主要是喝熟茶。生茶基本是没人喝的,就是港台都不喝。 普洱茶以前都是喝红汤普洱,但注意这种红汤,不是老化的,而是发酵而成!包括以前运输途中的风吹日晒雨淋发酵,以及香港茶楼的泼水发酵,以及大陆1957年后掌握的熟茶发酵技术。所谓越陈越香,其实是指普洱茶发酵后口感更好! 那么2000年后这一特点怎么转到生茶上面了?而且还是干仓存储的生茶。这里我们就不讲历史了,简单一句就是港台商人炒作。 我们就从原理上来探讨,越陈越香的核心原理是转化,转化的核心是后发酵,也就是黑曲霉等益生菌的活动。请问干仓存储有发酵吗?你大米干仓存储久了能发酵成酒吗?熟茶是要窝堆,高温高湿1.2个月才能发酵好,你干仓恒温恒湿还能发酵? 其实,干仓存储的普洱生茶,主要是氧化(也就是老化),转化是极少的。所以你喝到的就是茶老了的味道,而不是什么越陈越香。 那些所谓陈香,药香,参香,老茶都有!顾桑喝百年铁观音,百年龙井,都是出这些香,茶汤浓郁,得出结论老茶最后的共性都一样! 很多人强调,普洱老生茶和熟茶是不同的。的确有不同,普洱老茶其实是模仿熟茶!因为出红汤,因为没有那么苦涩,比较温和,像熟茶一样。其实还不如熟茶,因为你喝不到那种发酵后的风味。 普洱生茶,其实就是某种绿茶,当绿茶喝就对了。新鲜时候就是它最好的口感!
论近百年天才,吴清源第一,李昌镐第二 吴清源自学成才,14岁去到日本后,就杀得日本一众高手人仰马翻。考虑到吴是自学,而且是在当时非常衰败的中国围棋环境下成长,其天赋之高令人震撼!吴清源排第一当无争议。 但是吴以后谁是大天才,有所争议。不过大李14岁就取得在国内41连胜,5番棋击败刚夺得世界冠军如日中天的曹薰铉,15岁就差不多把韩国头衔都从师傅手中夺走,也是现代围棋至今绝无仅有的。 李昌镐刚出道时正是曹熏铉和徐奉洙争霸的年代,当时大部分的头衔被曹熏铉把持,而挑战权基本都属于徐奉洙,但李昌镐一出道就将徐奉洙一举打垮,取得了和师傅较量的资格。拜师后两年,李昌镐就拿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冠军。1990年,年仅14岁的李昌镐四段在韩国的各大棋赛中连胜41局,引起了韩国棋界的注意。同年,在富士通杯世界围棋锦标赛中,战胜了日本超一流棋手武宫正树,还在韩国的正式比赛中,以3比2战胜师傅,夺走了曹薰铉“最高位”的头衔。 别说那时围棋水平低,90年代六超正是最强大之时,棋手30多岁是黄金时期,能在14.5岁多次番棋击败世界冠军,这实力之强也是令人发指!放今天,14岁番棋能打败30多岁的曹薰铉?常昊最强时候也做不到!曹可是拿了9冠之人!柯洁14岁时候能做到? 14岁就创造国内41连胜,别说韩国整体水平低,好歹也是职业棋手,很多人14岁才入段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