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潭对面 清潭对面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关注数: 144 粉丝数: 167 发帖数: 25,929 关注贴吧数: 13
够吃:普氏野马今冬有料七百吨 晨报昌吉新闻中心消息:数场大雪使准噶尔盆地的积雪厚度达到35厘米,卡拉麦里野生动物保护区的普氏野马越冬问题再次跃上人们的视野。12月25日,记者从新疆普氏野马繁育基地获悉,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今年储备了700吨饲草料,以帮助300余匹野马安全越冬。   据了解,普氏野马繁育基地大部分区域为盐碱地,且保护区周边种植饲草料的农牧民逐年减少,加之受寒冷天气影响,普氏野马越冬饲料难以得到保障。为了保证野马安全越冬,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做了充分准备。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业务科副科长张彦豹介绍,现在储备的饲草、苜蓿草有600多吨,加上玉米、大麦、胡萝卜共有700多吨。   据了解,目前野放的百余匹普氏野马在野外生存较好,已完全适应了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生存环境。但是,如遇大雪或极端恶劣的天气,野外生存环境同样会受到影响。   对此,张彦豹解释,为应对天气变化,中心模拟野外环境建设马厩,目前效果很好。晚上野马也不用回到马厩,跟野外的区别在于多了围墙的钢栏。   据了解,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位于吉木萨尔县以西45公里的卡拉麦里自然保护区腹地,野马们在这里繁育、扩群,最终将其放归大自然。中心成立26年,从最初我国林业部门从英、德等国引回18匹普氏野马,如今野马数量已发展到现在的300余匹。近年来,通过野放试验让百余匹野马逐步恢复野性,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野生野马种群。今年,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又新添了20匹小马驹,这是普氏野马在准噶尔盆地圈养后的第七次繁殖。   (晨报记者 王薇 通讯员 史东兵 刘勇)
北山惊现猫科动物脚印? 市民有点慌:上北山玩还安全不林业局回应:出现野生猫科动物是60年前的事↑网友拍到的一组动物脚印 本报讯 “大家看看我拍到了什么?搞不好北山上还有云豹呢!”网友“溪边蓝草”日前在本地论坛上发出了一组照片,说她是摄影爱好者,和朋友一起登北山拍摄雪景时,无意间拍到一组动物脚印,有深有浅,直通山顶。她和朋友怀疑这些脚印可能是大型猫科动物留下的。 北山上现在真的会出现云豹、老虎吗?随后有市民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356,对到北山游玩是否安全提出了疑问。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站出来解释:亲们,安心去北山玩吧。北山上有专业的护林人员,暂无大型猫科动物出没的报告。 网友拍到云豹脚印? “溪边蓝草”说她发出这些照片也是好奇。她拿这些照片给一些野生动物爱好者看了,大伙都觉得脚印呈梅花状,按理来说很可能是大型猫科动物留下的。“大家都觉得很可能是云豹。” “溪边蓝草”分析,一方面,云豹以前在金华山区栖息过;另一方面,脚印并不大,不太可能是老虎等体型特别大的猫科动物。但是也有网友认为,这些脚印很可能是野狗留下的,并不稀奇。 就在论坛里网友们在讨论脚印时,“溪边蓝草”又贴出了一组照片,说第二天朋友上山拍夕阳又拍到一组类似的脚印。 “如果真有云豹出没,我们上北山玩还有人身安全保障吗?”市民陈女士昨天向记者表达了她的疑虑。她是个刚入门的驴友,经常和朋友爬北山,只见过野兔之类的小动物,冷不防听说会有云豹这种凶猛的动物出现,她还真有点头皮发麻。陈女士说,如果北山真出现了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咱们人类不如让出北山,把它还给动物们。
岜盆乡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 广西扶绥县岜盆乡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1年,1982年升格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0483公顷(157245亩),覆盖扶绥县的岜盆、东门、山圩、渠黎、昌平等5个乡镇13个行政村33个自然屯,核心区位于岜盆乡弄廪村九重山。九重山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范围面积约20平方公里。保护区内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品种甚多,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保护区内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十分奇特,享有“一江千山”、“九幽十频”、“天然迷宫”之美誉。据有关专家介绍,白头叶猴至今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目前它们也被公认为世界最稀有的猴类。在我国现有的6种叶猴中——黑叶猴、白头叶猴、长尾叶猴、菲氏叶猴、戴帽叶猴和白臀叶猴——只有白头叶猴为我国所独有,并且仅仅分布在广西左江和明江之间的一个十分狭小的三角形地带内,面积不足200平方公里。目前,国外还没有白头叶猴活体和标本,当地保护好白头叶猴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这里的白头叶猴因为保护不慎出现灭绝,就标志着白头叶猴这个物种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但是大家不用担心,我们扶绥人非常重视保护白头叶猴,保护区里的白头叶猴数量在逐渐地增多。据调查,1991年发现有166只,1998年发现有188只,2003年发现有319只。据国内外专家学者考证:目前扶绥县是白头叶猴最大的家园,居住最集中、群数最大,数量最多,保护最好。保护区内现在已经有白头叶猴62群452只,黑叶猴5群44只,猕猴650多只。除此之外,两栖动物12种,爬行动物26种,鸟类171种,哺乳动物57种,其中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白头叶猴、黑叶猴、蟒蛇、云豹、林麝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大灵猫、小灵猫、金猫等26种。此外保护区还保存有多种稀有濒危植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4种,二级保护植物6种。保护区内已鉴定的昆虫有15目103科387属558种。
塞外来越冬 候鸟变留鸟“鸟中君子” 人称“鸟中君子”的黑鹳,别名乌鹳、黑巨鸡,在山西晋北地区叫老油鹳,成鸟体态高大优美,羽毛艳丽鲜明,高雅端庄、雍容华贵,是世界濒危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黑鹳曾经分布广泛,但近几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数量骤减,在瑞典、丹麦、比利时、荷兰、芬兰等国已绝迹。据科学考察报告,黑鹳作为候鸟在我国东北、山西、河北、新疆及甘肃等北方地区生长繁殖,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越冬,目前种群数量仅存2000只左右,且不断减少。   黑鹳对越冬的生活环境要求很高,过去世界上只有在西班牙为留鸟。然而,近年来这种世界濒危珍禽在山西省灵丘县黑鹳自然保护区的种群数量逐步扩大,不但在当地繁殖,而且在当地越冬,已经成为留鸟。究竟是何种神奇力量,让黑鹳改变了与生俱来的生活习性,甘愿“留守”塞外高原?近日,记者赶往保护区进行了实地了解。   种群数量举世罕见   在重峦叠嶂、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晋北高原上,镶嵌着一颗绿色珍珠——灵丘。这里北有恒山横阻寒流侵袭,东有巍巍太行挡风,南居高耸的五台山北簏脚下,“九分山水一分田”,山多、水多、沟多、树多,野生动植物多。灵丘黑鹳自然保护区远离闹市,山清水秀,契合了黑鹳生性机警爱静,喜湿地溪水和树木草地的特性。   保护区工作人员说,从2002年起,灵丘县政府将所辖的7个乡镇划为自然保护区,着力改善黑鹳的自然生存环境。2007年11月2日,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观察到一个由16只鹳鸟组成的大型种群;12月3日,发现该种群由16只渐增到32只。像这么大的种群数量,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
爪哇犀牛保育合作项目进入第二年 印尼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称捕捉到幼年犀牛活动影像 (2012年12月18日,中国上海)由印尼政府和企业携手组建的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日前签订协议将继续运作该项目至第二年,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sia Pulp & Paper,以下简称APP)也将在接下去的一年继续联手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推动爪哇犀牛保育工作。 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印尼林业部促进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内爪哇犀牛繁衍生息的目标,同时也正契合了印尼政府2007-2017 年度犀牛保育行动方案与战略。 在未来的一年,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将会进一步加强犀牛栖息地的修复保护工作,并会出资成立一个实地考察小组,通过公园内已安装的60架摄像机对犀牛活动和数量进行监测。 日前,隐藏在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内的摄像设备成功捕捉到六头幼年犀牛与犀牛母亲的活动踪迹,预示着这个动物族群进一步壮大的可能性。不过,目前全球仅存的爪哇犀牛的数量为50头,因此仍属于极度濒危物种之一。 接下去一年,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规划的首要任务如下: 主要目标之一是将爪哇犀牛觅食地扩大为现有的三倍。目前,这些区域长满了一类名为Langkap的植物,而它们的过度生长侵蚀了食草动物所需植被的生长环境。专家认为该情况是可能导致爪哇犀牛灭绝的因素之一。 APP与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合作内容的另一项重要事宜是社区发展计划。在项目运作的第二年里,保育工作小组将为国家公园周围两个村庄的住民筑建基本的净水设施,并籍此有效支持四千名居民的生活。 同时,保育工作小组还将向当地其他三个村庄的住民提供有机农业种植培训。一些地区的抽样结果显示,该培训内容能有效帮助提高农作物收成率至国家目标水平,即每公顷6.5吨,相形之下,这三个村庄的稻米收成现在都没有超过每公顷2吨。通过提高庄稼收成率等途径能有效增加当地住民的收入,减少他们非法入园及偷猎的几率。
爪哇犀牛保育合作项目进入第二年 印尼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称捕捉到幼年犀牛活动影像 (2012年12月18日,中国上海)由印尼政府和企业携手组建的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日前签订协议将继续运作该项目至第二年,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Asia Pulp & Paper,以下简称APP)也将在接下去的一年继续联手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推动爪哇犀牛保育工作。 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协助印尼林业部促进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内爪哇犀牛繁衍生息的目标,同时也正契合了印尼政府2007-2017 年度犀牛保育行动方案与战略。 在未来的一年,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将会进一步加强犀牛栖息地的修复保护工作,并会出资成立一个实地考察小组,通过公园内已安装的60架摄像机对犀牛活动和数量进行监测。 日前,隐藏在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内的摄像设备成功捕捉到六头幼年犀牛与犀牛母亲的活动踪迹,预示着这个动物族群进一步壮大的可能性。不过,目前全球仅存的爪哇犀牛的数量为50头,因此仍属于极度濒危物种之一。 接下去一年,爪哇犀牛保育工作小组规划的首要任务如下: 主要目标之一是将爪哇犀牛觅食地扩大为现有的三倍。目前,这些区域长满了一类名为Langkap的植物,而它们的过度生长侵蚀了食草动物所需植被的生长环境。专家认为该情况是可能导致爪哇犀牛灭绝的因素之一。 APP与马戎格库龙国家公园合作内容的另一项重要事宜是社区发展计划。在项目运作的第二年里,保育工作小组将为国家公园周围两个村庄的住民筑建基本的净水设施,并籍此有效支持四千名居民的生活。 同时,保育工作小组还将向当地其他三个村庄的住民提供有机农业种植培训。一些地区的抽样结果显示,该培训内容能有效帮助提高农作物收成率至国家目标水平,即每公顷6.5吨,相形之下,这三个村庄的稻米收成现在都没有超过每公顷2吨。通过提高庄稼收成率等途径能有效增加当地住民的收入,减少他们非法入园及偷猎的几率。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