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潭对面 清潭对面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关注数: 144 粉丝数: 167 发帖数: 25,929 关注贴吧数: 13
大兴安岭原始林区现神秘脚印疑为东北虎 测DNA查是貂熊(图) 队员们把“神秘动物”留下的脚印尺寸、步伐距离等仔细测量记录,并拍照留证。之后又发现了“足迹主人”留下的“珍贵线索”——粪便及尿液。“太难得了,这个线索对确定神秘动物身份有重大意义。” 科考队队员带着神秘动物留下的“线索”,来到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检测中心,委托中心帮助测出神秘动物身份。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素英副教授及检验师马跃立即展开检测,首先分别提取该动物粪便与尿液的DNA。 经DNA检测,在该动物粪便样品中,发现了并不属于猫科动物而是鼬科动物貂熊的DNA。但一开始科考队的确认方向是虎等大型猫科动物,这给检测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惑:难道是虎吃掉貂熊所留下的DNA? 检测师马跃又对该动物的尿液进行化验,经近1个月的反复剥离试验,最终在尿液中检验出貂熊DNA,验证结果就是貂熊。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严谨,中心实验室特地请来动物足迹专家刘伟石老师对该动物足迹照片进行判别,辨别前,白主任没有给出任何方向性的说法,刘伟石老师根据该动物的脚印大小、步伐距离长短,以及脚印的深浅、趾形等特征推断说:“这很像貂熊。” 两位专家结论一致,检测人员立刻写出鉴定报告通知大兴安岭地区科考队。 小资料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属于国家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数量上升 中新社北海4月15日电 (陈燕)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站办公室主任张宏科15日称,在北部湾海域生活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正在上升,广西计划今年6月建立沿岸首个海兽救护中心救助并保护这些濒危珍稀动物。   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中国仅存的国家一级保护鲸豚哺乳动物。目前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据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截至2011年,存活的中华白海豚仅有800余头,比大熊猫还稀少。   今年4月,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在北部湾沙田水域进行中华白海豚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调查,发现中华白海豚18次,共318头次,遇见率为每公里0.107头;发现江豚6次,遇见率为每公里0.005头。   张宏科说,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沙田中华白海豚的发现曲线呈上升趋势。2003年至2004年,沙田保护区内发现中华白海豚数量仅39头,而今年发现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约为90至120头。   北京大学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西钦州三娘湾附近海域是中华白海豚最理想的自然庇护所,区域内中华白海豚种群个体数量年增长率为4.24%至4.51%,中华白海豚总数已从2004年8月的98只增至如今的113至175只。   张宏科称,为给儒艮、中华白海豚等濒危珍稀动物提供生存保护,广西今年4月在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12座海上界标,方便对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行分区保护管理。   张宏科透露,今年6月,广西计划在沙田海域建立沿岸首个海兽救护中心,专门针对受伤的儒艮、中华白海豚、江豚等濒危珍稀动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完)
“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数量上升 中新社北海4月15日电 (陈燕)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站办公室主任张宏科15日称,在北部湾海域生活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正在上升,广西计划今年6月建立沿岸首个海兽救护中心救助并保护这些濒危珍稀动物。   有着“海上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白海豚,又称印度太平洋驼背豚,是中国仅存的国家一级保护鲸豚哺乳动物。目前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和广西沿岸河口水域。据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监测,截至2011年,存活的中华白海豚仅有800余头,比大熊猫还稀少。   今年4月,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联合南京师范大学在北部湾沙田水域进行中华白海豚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江豚的调查,发现中华白海豚18次,共318头次,遇见率为每公里0.107头;发现江豚6次,遇见率为每公里0.005头。   张宏科说,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广西沙田中华白海豚的发现曲线呈上升趋势。2003年至2004年,沙田保护区内发现中华白海豚数量仅39头,而今年发现的中华白海豚数量约为90至120头。   北京大学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西钦州三娘湾附近海域是中华白海豚最理想的自然庇护所,区域内中华白海豚种群个体数量年增长率为4.24%至4.51%,中华白海豚总数已从2004年8月的98只增至如今的113至175只。   张宏科称,为给儒艮、中华白海豚等濒危珍稀动物提供生存保护,广西今年4月在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建12座海上界标,方便对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行分区保护管理。   张宏科透露,今年6月,广西计划在沙田海域建立沿岸首个海兽救护中心,专门针对受伤的儒艮、中华白海豚、江豚等濒危珍稀动物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完)
我国最大白唇鹿保护区四川新路海保护区建保护站 中国网4月11日讯 记者从四川有关部门获悉,近年来,四川德格县林业局始终坚持把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能力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和资金,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为甘孜州新路海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路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县马尼于戈乡境内,总面积27038公顷,1995年批准为州级自然保护区,1999年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高原自然生态环境、白唇鹿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白唇鹿保护区。由于甘孜州省级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相对滞后,新路海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还非常薄弱。 近期,甘孜州新路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已启动实施,进展顺利。 根据2012年省级财政林业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项目安排,四川省财政下达新路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及附属设施建设项目资金40万元。为尽快实施项目,2013年4月2日,德格县林业局技术人员前往新路海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新建新路海自然保护区保护站及其附属设施建设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现场工作,顺利完成了该项目建设的初步选址。同时,与乡村进行协调后达成共识,项目建设所需沙石等材料由当地提供。 目前,项目已进入前期准备工作,该项目将严格按照《四川省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比选办法》相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用承建单位,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工程预计在本年10月份竣工并交付使用。(伍策 王月婷 赵蝶)
青藏铁路通车近7年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增加 新华网西宁3月30日电(记者 吕雪莉 李琳海)在从拉萨开往西宁方向的K9802次列车上,播音员吴亚亭正向旅客们介绍藏羚羊。透过疾驰的列车车窗,能看到远远近近的一群群藏羚羊的身影掠过,它们矫健的身姿、雪白的臀部格外引人注目。   绵延千里的青藏铁路穿越了中国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在广袤的原野上觅食、嬉戏,成为青藏列车旅客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吴亚亭告诉记者,每次列车运行到可可西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唐古拉山以及藏北高原“神湖”措那湖等处,她都会用藏、英、汉三种语言讲解沿线生态保护小常识,介绍藏羚羊繁衍、迁徙、保护的相关知识。“现在列车播音员和乘务员都已成为沿线环保宣传者。”   “曾经有一位荷兰导游告诉我,中国政府在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保护工作值得尊敬。作为一名绿色天路上的铁路职工,我们都感到挺自豪的”,吴亚亭动情地说,“看着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上藏羚羊伴着列车欢快奔驰,看着列车上中外游客为记录下沿线美景不停地按下快门,我感觉特别幸福”。   “青藏铁路不仅是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一条生态环保铁路、绿色人文通道”,青藏铁路公司工务部冻土技术室主任王进昌说,“开通近7年来,青藏铁路公司先后投资1.95亿元,积极改善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沿线野生动物。”   王进昌说,青藏铁路在设计之初,就根据藏羚羊生活习性、迁徙线路等,多方征求意见,专门为野生动物建立了33处“绿色通道”,保障了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的迁徙产仔。   全线通车以来,一线的铁路职工也长期致力于沿线生态与野生动物保护。   于本藩是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车间职工,他说,在格拉段工作的职工都要承担报告野生动物活动、迁徙和使用通道情况的义务和责任,作业人员施工时如遇野生动物迁徙,必须远离等候,各类机动车也要暂停工作。“保证野生动物顺利迁徙和沿线生态恢复已成为铁路职工的自觉行动。”   如今,青藏铁路公司格拉段职工还在沱沱河、楚玛尔河、措那湖等地试验种草43公里,约81万平方米。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肖鹏虎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近7年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藏羚羊数量由2006年的近5万只增加到目前的6万只左右,其种群数量正在逐渐恢复之中。   每年夏季,分散在不同区域的藏羚羊都会通过“绿色通道”,从不同的栖息地出发,向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可可西里湖一带迁徙、生儿育女,完成一年一度的“生命之旅”。   “在这条绿色天路上,藏羚羊更需要人类的保护,成为我们一路的风景。”王进昌说。
青藏铁路通车近7年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增加 新华网西宁3月30日电(记者 吕雪莉 李琳海)在从拉萨开往西宁方向的K9802次列车上,播音员吴亚亭正向旅客们介绍藏羚羊。透过疾驰的列车车窗,能看到远远近近的一群群藏羚羊的身影掠过,它们矫健的身姿、雪白的臀部格外引人注目。   绵延千里的青藏铁路穿越了中国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在广袤的原野上觅食、嬉戏,成为青藏列车旅客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   吴亚亭告诉记者,每次列车运行到可可西里、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唐古拉山以及藏北高原“神湖”措那湖等处,她都会用藏、英、汉三种语言讲解沿线生态保护小常识,介绍藏羚羊繁衍、迁徙、保护的相关知识。“现在列车播音员和乘务员都已成为沿线环保宣传者。”   “曾经有一位荷兰导游告诉我,中国政府在青藏铁路沿线的生态保护工作值得尊敬。作为一名绿色天路上的铁路职工,我们都感到挺自豪的”,吴亚亭动情地说,“看着雄浑壮阔的雪域高原上藏羚羊伴着列车欢快奔驰,看着列车上中外游客为记录下沿线美景不停地按下快门,我感觉特别幸福”。   “青藏铁路不仅是一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也是一条生态环保铁路、绿色人文通道”,青藏铁路公司工务部冻土技术室主任王进昌说,“开通近7年来,青藏铁路公司先后投资1.95亿元,积极改善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沿线野生动物。”   王进昌说,青藏铁路在设计之初,就根据藏羚羊生活习性、迁徙线路等,多方征求意见,专门为野生动物建立了33处“绿色通道”,保障了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的迁徙产仔。   全线通车以来,一线的铁路职工也长期致力于沿线生态与野生动物保护。   于本藩是青藏铁路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车间职工,他说,在格拉段工作的职工都要承担报告野生动物活动、迁徙和使用通道情况的义务和责任,作业人员施工时如遇野生动物迁徙,必须远离等候,各类机动车也要暂停工作。“保证野生动物顺利迁徙和沿线生态恢复已成为铁路职工的自觉行动。”   如今,青藏铁路公司格拉段职工还在沱沱河、楚玛尔河、措那湖等地试验种草43公里,约81万平方米。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肖鹏虎告诉记者,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近7年来,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藏羚羊数量由2006年的近5万只增加到目前的6万只左右,其种群数量正在逐渐恢复之中。   每年夏季,分散在不同区域的藏羚羊都会通过“绿色通道”,从不同的栖息地出发,向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可可西里湖一带迁徙、生儿育女,完成一年一度的“生命之旅”。   “在这条绿色天路上,藏羚羊更需要人类的保护,成为我们一路的风景。”王进昌说。
大庆驴友穿越陕西太白山时救下卡岩缝“国宝”羚牛 生活报3月29日讯 大庆一队驴友近日在穿越陕西省太白山时,营救了一只被卡在岩缝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26日刚返回大庆的驴友领队鲁树轩讲述了营救全过程。驴友营救羚牛。鲁树轩提供   19日,大庆19名驴友从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进入了太白山,穿越太白山是驴友圈中的一条经典线路,每年吸引了大量驴友前去。驴友们每天行走14个小时,一路克服了强风、暴雪、高原反应等,终于到达峰顶。22日中午,一行人下撤至海拔2800米时,意外发现一只白色的羚牛卡在岩缝中。鲁树轩说,羚牛体重估计在100公斤以上,一只后蹄翻折了。同行的向导劝阻驴友们不要上前,因为羚牛不仅体型雄健,而且性情凶悍。看到有人靠近,羚牛很警惕地防卫着。一名驴友想要从后面摸一下羚牛白色的皮毛,羚牛使劲挥舞自己头顶上的两只角,挣扎着想要攻击,吓得没有人敢靠近。这时,鲁树轩拿出一根粗6毫米、长20米的专业登山绳,有人提议将绳子从面后兜住羚牛角将其拉出。两分钟后,四个驴友终于将羚牛拽出了岩缝。   鲁树轩随后拿出海事电话拨打了太白山动物保护站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让羚牛趴着休息一会儿,等血脉疏通了就可以行走了。于是大庆的驴友们背起行囊继续未完成的穿越路程,并于当天晚上抵达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完成穿越。全程历时四天,徒步行走101公里。鲁树轩说:“回到大庆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我们救援的羚牛是国宝一级保护动物,俗称为“六不像”。这次救援行动是穿越旅行的一个意外收获,也算是这么多年玩户外对大自然的回报。”
大庆驴友穿越陕西太白山时救下卡岩缝“国宝”羚牛 生活报3月29日讯 大庆一队驴友近日在穿越陕西省太白山时,营救了一只被卡在岩缝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羚牛,26日刚返回大庆的驴友领队鲁树轩讲述了营救全过程。驴友营救羚牛。鲁树轩提供   19日,大庆19名驴友从宝鸡市太白县鹦鸽镇进入了太白山,穿越太白山是驴友圈中的一条经典线路,每年吸引了大量驴友前去。驴友们每天行走14个小时,一路克服了强风、暴雪、高原反应等,终于到达峰顶。22日中午,一行人下撤至海拔2800米时,意外发现一只白色的羚牛卡在岩缝中。鲁树轩说,羚牛体重估计在100公斤以上,一只后蹄翻折了。同行的向导劝阻驴友们不要上前,因为羚牛不仅体型雄健,而且性情凶悍。看到有人靠近,羚牛很警惕地防卫着。一名驴友想要从后面摸一下羚牛白色的皮毛,羚牛使劲挥舞自己头顶上的两只角,挣扎着想要攻击,吓得没有人敢靠近。这时,鲁树轩拿出一根粗6毫米、长20米的专业登山绳,有人提议将绳子从面后兜住羚牛角将其拉出。两分钟后,四个驴友终于将羚牛拽出了岩缝。   鲁树轩随后拿出海事电话拨打了太白山动物保护站的电话。工作人员告诉他们,让羚牛趴着休息一会儿,等血脉疏通了就可以行走了。于是大庆的驴友们背起行囊继续未完成的穿越路程,并于当天晚上抵达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完成穿越。全程历时四天,徒步行走101公里。鲁树轩说:“回到大庆上网查了资料,才知道我们救援的羚牛是国宝一级保护动物,俗称为“六不像”。这次救援行动是穿越旅行的一个意外收获,也算是这么多年玩户外对大自然的回报。”
濒危猛禽白尾海雕连续七年大连越冬(图) 要想欣赏这种被称为“王者至尊”的猛禽的英姿,需待今年年底了。   ■文/记者 邵闯 图/谷国强   由大连市城建局、林业局、环保局、中山区政协及大连晚报主办,老虎滩海洋公园承办的“大连市民最喜爱的鸟”评选活动已经落下大幕。经过市民及网友的投票选举,白尾海雕以绝对优势夺魁。据了解,这种濒危的猛禽已经结束大连越冬飞走了,其为何会得到市民的青睐?与大连又有着怎样的缘分?    濒危猛禽数量极其稀少   辽宁省林业厅省鸟站的梁主任介绍说。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2800~4600克。它的存在,对增强栖息在沿海一带的各种鸥、鸭类野生鸟类的种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白尾海雕因高大威猛而深受人们喜爱,由于数量稀少而与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物种同列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连续7年大连越冬数量最多   在我市,白尾海雕主要分布在金州西海附近,每年冬季都会有白尾海雕飞到这里过冬。“最早发现白尾海雕是在2006年的金州西海附近,数量极其稀少。”梁主任告诉记者,虽然白尾海雕的数量极其难以统计,但2012年依然有26只白尾海雕飞到金州西海附近越冬,而当年汇总全国鸟类观察记录,白尾海雕的数量不足40只,大连占据一半以上。金州西海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白尾海雕越冬地。    爱心美食缩短人鸟距离   由于白尾海雕的主要传统食物野鸭和海鸥在大面积减少,为了避免白尾海雕遭受饥饿之苦,每年在白尾海雕来连越冬前,一些爱心市民就为其人工补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梁主任介绍说,市民的爱心行动增进了其与白尾海雕的关系。在自然界中任何鸟类均有它们认定的与人类的安全距离,白尾海雕等大型猛禽与人类的安全距离一般在200米以外,而在金州西海的白尾海雕与喂食它们的市民感情深厚,它们的安全距离只有50米之外。人们可以享受与白尾海雕亲密接触的快感。 [责任编辑:吴劲珉]
濒危猛禽白尾海雕连续七年大连越冬(图) 要想欣赏这种被称为“王者至尊”的猛禽的英姿,需待今年年底了。   ■文/记者 邵闯 图/谷国强   由大连市城建局、林业局、环保局、中山区政协及大连晚报主办,老虎滩海洋公园承办的“大连市民最喜爱的鸟”评选活动已经落下大幕。经过市民及网友的投票选举,白尾海雕以绝对优势夺魁。据了解,这种濒危的猛禽已经结束大连越冬飞走了,其为何会得到市民的青睐?与大连又有着怎样的缘分?    濒危猛禽数量极其稀少   辽宁省林业厅省鸟站的梁主任介绍说。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2800~4600克。它的存在,对增强栖息在沿海一带的各种鸥、鸭类野生鸟类的种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白尾海雕因高大威猛而深受人们喜爱,由于数量稀少而与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物种同列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连续7年大连越冬数量最多   在我市,白尾海雕主要分布在金州西海附近,每年冬季都会有白尾海雕飞到这里过冬。“最早发现白尾海雕是在2006年的金州西海附近,数量极其稀少。”梁主任告诉记者,虽然白尾海雕的数量极其难以统计,但2012年依然有26只白尾海雕飞到金州西海附近越冬,而当年汇总全国鸟类观察记录,白尾海雕的数量不足40只,大连占据一半以上。金州西海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白尾海雕越冬地。    爱心美食缩短人鸟距离   由于白尾海雕的主要传统食物野鸭和海鸥在大面积减少,为了避免白尾海雕遭受饥饿之苦,每年在白尾海雕来连越冬前,一些爱心市民就为其人工补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梁主任介绍说,市民的爱心行动增进了其与白尾海雕的关系。在自然界中任何鸟类均有它们认定的与人类的安全距离,白尾海雕等大型猛禽与人类的安全距离一般在200米以外,而在金州西海的白尾海雕与喂食它们的市民感情深厚,它们的安全距离只有50米之外。人们可以享受与白尾海雕亲密接触的快感。
濒危猛禽白尾海雕连续七年大连越冬(图) 要想欣赏这种被称为“王者至尊”的猛禽的英姿,需待今年年底了。   ■文/记者 邵闯 图/谷国强   由大连市城建局、林业局、环保局、中山区政协及大连晚报主办,老虎滩海洋公园承办的“大连市民最喜爱的鸟”评选活动已经落下大幕。经过市民及网友的投票选举,白尾海雕以绝对优势夺魁。据了解,这种濒危的猛禽已经结束大连越冬飞走了,其为何会得到市民的青睐?与大连又有着怎样的缘分?    濒危猛禽数量极其稀少   辽宁省林业厅省鸟站的梁主任介绍说。白尾海雕是大型猛禽,体长82~91厘米,体重2800~4600克。它的存在,对增强栖息在沿海一带的各种鸥、鸭类野生鸟类的种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白尾海雕因高大威猛而深受人们喜爱,由于数量稀少而与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物种同列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连续7年大连越冬数量最多   在我市,白尾海雕主要分布在金州西海附近,每年冬季都会有白尾海雕飞到这里过冬。“最早发现白尾海雕是在2006年的金州西海附近,数量极其稀少。”梁主任告诉记者,虽然白尾海雕的数量极其难以统计,但2012年依然有26只白尾海雕飞到金州西海附近越冬,而当年汇总全国鸟类观察记录,白尾海雕的数量不足40只,大连占据一半以上。金州西海也因此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白尾海雕越冬地。    爱心美食缩短人鸟距离   由于白尾海雕的主要传统食物野鸭和海鸥在大面积减少,为了避免白尾海雕遭受饥饿之苦,每年在白尾海雕来连越冬前,一些爱心市民就为其人工补食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梁主任介绍说,市民的爱心行动增进了其与白尾海雕的关系。在自然界中任何鸟类均有它们认定的与人类的安全距离,白尾海雕等大型猛禽与人类的安全距离一般在200米以外,而在金州西海的白尾海雕与喂食它们的市民感情深厚,它们的安全距离只有50米之外。人们可以享受与白尾海雕亲密接触的快感。 [责任编辑:吴劲珉]
领略西藏昌都迷人风景:自然风光壮丽 民俗文化独特 昌都,是川滇青三省进藏的重要门户,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厚重的文化底蕴,为这里留下了众多价值极高的古代遗存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卡若遗址以及噶学岩画、小恩达遗址、仁达摩崖造像等众多的历史遗迹,举世闻名,尽显康巴文化风采。壁画艺人唐卡艺人 民俗文化:质朴与浑厚的化身   昌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厚重的文化底蕴,为这里留下了众多价值极高的古代遗存和人文景观。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的卡若遗址、嘎学岩画、小恩达遗址及仁达摩崖石刻等众多的历史遗迹,举世闻名,尽显康巴文化风貌。谷布神山、然乌湖、怒江峡谷、来古冰川以及古老原始的盐井盐田,奇异壮美,展示出三江流域的无限神韵。   昌都在汉魏时期称谓康,是康巴人主要的聚居圣地,也是康巴文化的发祥地。康巴汉子体格魁梧剽悍、性格豪放粗狂,素以勤劳勇敢、忠诚信义、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而著称。昌都是一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沉淀着五千年文明底蕴的地方。这里有着“热巴之乡”、“弦子之乡”、“卓舞之乡”、“艺匠之乡”、“木刻之乡”,这些既是康区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无不散发着康巴文化的无穷魅力。
奥地利国家公园再次引进猞猁 新华网维也纳3月26日电(记者 刘钢)为增加并改善当地猞猁种群,奥地利卡尔卡尔彭国家公园日前再次从瑞士引进猞猁并放归山林。   奥地利电视台26日报道,新放生的猞猁名叫“科拉”,是一只从瑞士捕获、体重18公斤的成年雌性猞猁。25日在国家公园放生时,笼子刚一打开,“科拉”便窜了出来,只几秒钟的功夫就消失在山林里。   “科拉”是卡尔卡尔彭国家公园放生的第三只猞猁。此前,雌性的“弗雷娅”和雄性“尤罗”分别于2011年5月和12月在此“安家”。   据介绍,动物保护专家不久前还观察到“弗雷娅”正与另外两只雄性猞猁在一起。专家希望新放生的“科拉”也能够尽快适应它的“新家”,并与国家公园中的其他猞猁一起生儿育女,扩大当地的猞猁种群。   猞猁曾在奥地利销声匿迹了150年,直到1996年才在卡尔卡尔彭国家公园地区再次被发现。为了使这种动物能够在当地生存繁衍,奥地利动物保护机构决定从瑞士进口猞猁,以补充其种群数量。   此外,奥地利还于2008年成立了“卡尔卡尔彭猞猁工作组”,专门负责观察收集相关信息,并指导对猞猁的保护工作。   卡尔卡尔彭国家公园地处奥地利中部山区,1997年7月建立后几经扩大,现占地面积近2.1万公顷,其中89%为自然保护区。
鬣羚受伤跑到居民家求救 一只鬣羚在中枪受伤后,竟跑到了村民岩南的家中求救。这神奇的一幕,发生在景洪市勐龙镇曼伞村委会曼伞新寨,最终这只幸运的鬣羚被送到了西双版纳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治疗。 3月21日,村民岩南的妻子玉某领着小孙子在自家新建的别墅玩耍时,突然听到围墙的铁栅栏发出了一阵急促的“砰砰”撞击声,她抬头一看竟然是一只黑山羊用犄角在撞击栅栏。 仔细看时玉某发现,这头“山羊”耳朵特大,个头也比一般家养的山羊大得多。她断定是野生的,便大声呼喊“野羊来了,快点来抓!”。听到呼喊声,左邻右舍立刻围了过来,结果这只受惊的“山羊”见状不顾一切地就往玉某家屋内闯,最后竟然跳到了她家客厅的沙发上站着一动不动。赶回家的岩南与村委会主任岩恩组织村民把羊吆喝围到了一个角落里控制住后,细看才发现这只“山羊”竟是当地人叫做“岩羊”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鬣羚,并且其右后腿中了枪,出现了发炎红肿的状况。 随后,接到报警的西双版纳州森林**局保护区分局**,立即会同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所人员一起,赶到现场对这只受伤的鬣羚实施救护。 岩南介绍,前几天就有人看到在村子下方不远的一处小林子里,有一只黑山羊在觅食,但一看见人就马上跑得无影无踪了。出现在他家的头一天,又有人在村外的橡胶林里也看到过这只鬣羚。“它可能是在缅甸那边被人打伤后跑过来,找不到吃的才跑进我家来的。”岩南分析说,也许是受伤太重了跑到他家来求救。 根据鬣羚的伤情,**决定将其送到西双版纳州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救治,等恢复了以后再放归森林。
乔木希拜普氏野马检测站20匹普氏野马怀小马驹 天山网讯(记者代光辉 丁晓丹报道)最近,卡拉麦里乔木希拜普氏野马监测站20匹普氏野马怀上小马驹的消息,让监测站的管理员们开心不已。1月21日新疆台新闻广播走基层记者来到了乔木希拜普氏野马监测站,聆听了这段野马管理员和普氏野马的“人马情”。   卡拉麦里乔木希拜普氏野马监测站的84匹野马正悠闲地吃着草,站在一旁的管理员哈力高兴地说,这里野马的数量逐年递增,不久20匹小普氏野马将出生,“2012年是70多,2013年80多了,2014年可能下20个。马多起来心里高兴!朋友也多起来,一个多个那就多了一个朋友。”   正如哈力所说,他把野马称为朋友,六年来与野马朝夕相处,无论冬夏,哈力每天睁开眼后第一件事便是去看看野马是否安好,他才放心。夏天,哈力要在无边的草场寻找并记录野马的活动:“有时候没电,我们就(点)蜡烛做饭,早上6、7点那个样子出去,晚上晚晚的天黑了才回来,有时候车坏掉了走路回来。”   由于监测站深居保护区内与世隔绝,工作、生活靠太阳能发电,吃水也是从150 公里的地方运来,即便条件这样艰苦,但哈力为了“朋友”,依然坚守在戈壁滩上:“外面关心野马吃草吃饱了没,腿怎么样、身体怎么样、掉毛了没有。 心里就是和我们马一起了现在,就是我们习惯还是我们的一个朋友一样的!我们很喜欢它。”   作者:代光辉 丁晓丹来源新疆人民广播电台)
建保护区备“婚房” 东北虎要娶“洋虎妞” 原标题:建保护区备“婚房” 东北虎要娶“洋虎妞”。□本报记者 王晓丁 2011年11月8日,一只野生东北虎在黑龙江省完达山区东方红林业局奇源林场活动时,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东方红林业局合作设置的远红外自动触发相机成功拍到。事件一出,国家级媒体和地方媒体争相报道,而两个专家的名字也被提及最多,一位是姜广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教授 、时任WWF东北办公室虎豹保护项目高级官员;另一位是马建章,被称为“中国野生动物管理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名誉院长。 说起在东方红建保护区,马院士和姜博士这师徒二人功不可没。4月1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正在北京开会的马建章、和正在跟法国专家开会的姜广顺,他们正在为改善我省野生东北虎的生存现状,努力做着传播工作。 马建章:建保护区 让俄罗斯的“虎妞”嫁过来 马建章告诉记者,“现在野生东北虎生存的地带,都成了一种孤岛状,这种孤岛状非常不利于老虎的繁殖。老虎的寿命基本在二三十年,如果在这个孤岛中生存,那它到死没准都会找不到‘对象’。”马建章认为,挽救中国的东北虎,解决它的近亲繁殖或者血液更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虎生虎”。 “借虎生虎就是我们‘借’俄罗斯的虎,把它引过来,实行跨国婚姻。我们可以把俄罗斯的‘虎妞’请过来跟中国的‘虎小伙’交配,或是让俄罗斯的‘虎小伙’和中国的‘虎姑娘’交配,这可以更新它的血液。俄罗斯现在的四百多只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食物缺乏,而中国现在的环境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因此俄罗斯的虎过来,它可以选择在这里居住。”马建章说,保证俄罗斯的虎敢过来、想过来,就要建立保护区。如果东方红野生东北虎保护区建立起来,那将是吸引俄罗斯的“虎妞”“小伙”最好的“婚房”。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