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憨逗逗 憨憨逗逗
我不是官富二代,我内敛实在,为了理想大步朝前迈
关注数: 1,616 粉丝数: 2,390 发帖数: 4,808 关注贴吧数: 458
【张垣地理】卜北堡寻遗 一个骄阳似火的初秋午后,我们一行人怀着访古寻遗的心思,走进了卜北堡。烈日炙烤下的村堡悄无声息,街上空无一人,只有在坐西朝东的堡门洞里有几个乘凉的村民,我们本想先打听一下王振故居的位置,却欲言又止,我们在打量的眼光里从村民中间穿过,走进堡内,凭着感觉去寻找堡里最气派的院子,走了一段才发现整个村子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豪宅”。无奈,我们只好又折回了堡门洞,向乘凉的村民打听王振的故居,趁此当头,把堡门仔细地看了一番,这是一个通体砖砌的堡门,保存完好,门楣上刻着“卜家北堡”行楷大字,左边是一个“迎”字,右边是一个“祥”字,中间是“大清道光××年重修”几个小字,堡门顶上是一间名叫“文昌阁”的房子,彩画的颜色还很新鲜,看来是新修不久。门洞里还存有两扇钉满铁钉的大门,堡门背面刻的字是“卜家庄堡”四个字,下边是“大明正德六年立”。两面的年代还不一样,中间隔了三百多年,小小一道堡门的里外就间隔了风雨三百年,这是何道理呢?出乎意料,村民们还算热情,与我们攀谈起来,并告诉我们刚才经过的几个大门其中之一就是王振的故居。   一行人又顺着刚才的路走了回去,整个村堡依地形而建,村南是一条深沟,紧挨沟沿筑有堡墙。夯土而成,现在仍有几段残存着,大约有三米多高,五六十厘米厚,村里的街巷随地势分布,没有常见的一街六巷中轴线形式的规整,却也显得活泼率意。村西头三座并排而立的门楼坐北朝南,最西边的已经翻盖成了新式样,中间的大门从里边上了栓,这就是王振的故居。我们试探着去敲门,开门的是一位满脸笑容的阿姨,我们说明了来意,阿姨热情地把我们让进了院内。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常见的“九连环”式院落,三个三进院的建筑群形成了一个整体,进了大门迎面是一个影壁,左手又是一个小门,进了小门才是前院,依当地的风俗,宅院的大门叫街门,要开在院子的东南方向。整个院子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豪华气派,在蔚县的民居中这般档次的宅院几乎村村都有,极为普遍。正房已经东倒西歪不能住人了,只有西下房住着人,房子并不是在当地最高档次的砖瓦到顶,而是“四角硬”的土坯房,当然这不可能是王振原来的住房。谁的房子能挺得住五百多年的岁月?这期间早已几易其主了。按理推论,王振家在发迹前不过是一普通农家,充其量也就算是“小康”之家,不可能拥有太奢华的住宅,如果有,也是王振发达后盖的,这时王振常年在宫中,不会回家居住,说是王振故居,很可能王振根本就没有住过,据村里人说,这是当时的地方官员为了讨好王振而为他修建的,此说大有道理。   此院按“九连环”院子的设计,前后三进院子是相通的,前院两侧有腰门通向后院,不过这个院子的腰门已堵上了,要去后院还得另寻门径,只好作罢了。从王振故居出来,看到靠近堡门口的坡下有一座寺庙,一扇铁门上写着“玉泉寺”三个字,整个寺院建在沟底下,大殿的房顶子正好与沟边的道路齐平,从铁门走进去下了几段台阶,一座寺院赫然出现,大殿虽然破败但框架还在,看来已经修缮过了。山门天王殿里的塑像好像还油彩未干,印象中蔚县浮图村有一座玉泉寺,建于元代,因建在玉泉山下,故名玉泉寺。这里的寺院也叫玉泉寺,不知是何缘由,寺边有一口井,上面按着铁辘轳,没有井绳,看来早已没人用了。或许玉泉寺的名字与此有关联?最引人注意的是大殿的顶子,竟然是单檐庑殿式,古代最高等级的房顶是重檐庑殿式,北京故宫的三大殿就是这种形式,次一等的就是这单檐庑殿式,在一个极其平常的村堡里出现了这么高等级的建筑,确实特别。这样的房顶蔚县城内还有一处,就是城内的“灵岩寺”大殿,现在已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据专家考证,灵岩寺是当年王振奏请明英宗恩准修建的,证明之一就是它与北京的王振家庙“智化寺”形制如一。   王振初入宫时,做事谨慎,为人谦恭,再加上曾当过教书先生,在宫里众太监中脱颖而出,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赏识,让他陪小太子读书,这期间,王振与太子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明王朝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宦官乱政,朝纲颓唐的教训,在朝堂建立了一块三尺铁牌,刻下了“内臣不得干预朝政事,犯者斩”等字,所以在王振之前,几朝皇帝和太监们谨守太祖的遗训,没有出现敢干政弄权的宦官。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突然染病,十几天后便病逝了。宣宗死后,英宗继位,从此拉开了王振登上历史舞台的幕布。由于英宗朱祁镇在当太子时对王振十分倚重,很快就提拔王振作了司礼监总管太监。这时候,英宗才八九岁,不能主持政务,由三朝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外事;张太后主持内廷,此时的王振虽然权力很大,但惮于“三杨”和张太后之威,还不敢肆意妄为,对“三杨”和张太后表现得很是恭敬。   正统七年,张太后去世,这时“三杨”也死的死,老的老了,制约的力量没有了,王振便开始大权独揽。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兵犯大同,京师为之震动,王振萌发了领兵打仗,建立军功的念头,希望以此进一步在朝野中提高自己的威信,筑固自己的权利,所以他极力怂勇英宗御驾亲征。对王振言听计从的英宗不听百官的劝阻,亲率五十万大军直奔大同,还没到达大同,便传来了前锋三万兵马全军覆没的战报,王振忽然又胆怯了,仓皇回师。按常理行军应首选最短的路线,王振却下令绕道蔚县,想让英宗临幸他的故里,在家乡人面前显示一下威风。走到蔚县边境,他又怕兵马踩坏了蔚县的庄稼,又下令绕到宣化,贻误了时日,当大军行到了怀来土木堡时,王振见千辆辎重车还没到,不顾将领们继续行军驻兵怀来城的要求,令全军住宿土木堡,第二天,瓦剌骑兵赶到,土木堡无险可守,又缺乏水源,五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至此,王振结束了他的历史,应验了当年道士的话,当了太监,当然是“不得全阳”了,脑袋被砸烂了,自然是“不得全颜”了。   堡门对面的一座戏台,当地称作“乐楼”,台口用砖石封住了,房顶上长满了草,看来也已废弃多年。在村书记的带领下,我们从倒塌的后墙豁口进了乐楼,一地的碎砖乱瓦没有下脚处,墙上画的《封神榜》的壁画,保存基本完好。村书记热情地给我们讲述卜北堡的各种值得观看的地方,给我们讲卜北堡的历史……   天近旁晚,落日的余晖普照着这个神秘的村庄,站在堡门口放眼望去,那轮即将落山的太阳,正笑眯眯地挂在天边,用温暖抚摸着大地,抚摸着万物,那金灿灿的彩霞让这座古老的村庄,增添了几分妩媚和美好。穿过堡门,洒落在堡门口那几个村民的身上,那古老的堡门,纯朴的村民,堡门里富有神秘色彩的村庄,在晚霞中形成了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我们望着这美丽的景致,带着满心的祝福转身离开了这座古老的村庄,而堡外的新村,正在朝气蓬勃地焕发着新时代的气息,向我们讲述一个由古老走向新时期的故事……
首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