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美塔那之痛 斯美塔那之痛
关注数: 37 粉丝数: 130 发帖数: 16,681 关注贴吧数: 20
真正让诸葛亮大业未成的神秘人物 长期以来,司马懿都是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劲敌而得到各种褒贬不一的评价。诸葛亮率蜀军北伐,初期虽受挫,但是很快就跟上了节奏,让曹真饱受羞辱。曹真病重后,大家都认为司马懿接替了对抗诸葛亮的指挥棒。 然而,史书的记载却出现了重大的矛盾。在大部分史料的记载中,司马懿的形象是在诸葛亮的神威之下显得缩手缩脚、瞻前顾后,出门就被揍,躲家当母乌龟,出尽洋相。可是,唯独有一本晋书,里边的司马懿却牛逼哄哄,视亮如草芥,俘斩万计,杀生获口,天下无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呢? 一直以来,大家都直接无视晋书的记载,认为司马懿虽才具不如亮,也能使之无力破魏。然而,历史的真相,从来都是合理的。请你们用最直线的逻辑思考,为什么在曹真退出历史舞台后,诸葛亮北伐再也没能有所进展? 答案是直线的。因为有一个陈寿笔下的【人杰】,以比之诸葛亮更高的才干,让诸葛亮无力回天。然而,由于思路的狭窄,我们一直都被误导。 这人是谁呢? 首先,这人一定不是司马懿。我们来看看王平传。 【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 【宣王】自然就是司马懿了。他是什么官职呢?三国志明文叙述【大将军司马】。 我们知道,汉设军司马,为大将军属官。这里的大将军司马,毫无疑问就是军司马了。因此,一个重大的误解,为什么都觉得司马懿是大将军呢?三国志说了他不过是个军司马而已。 这样,所有的矛盾迎刃而解。 司马懿的确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诸葛亮面前从来都是吃苦头的份。真正让诸葛亮无可奈何的,是他背后真正的魏国大将军。 【权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也】 曹睿口中的大将军,是真正将诸葛亮制服了的那个传奇人物。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我们已经无从得知了。由于司马懿后来成功把持魏廷,这位英雄大将军因为政治原因埋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晋书里边的事情,自然都是真的,因为诸葛亮面对这位大将军,只有遁走—被破的份。只是晋书错误的以为是时任【大将军司马】的司马懿干的。 只叹因为错误的断句和人为的隐瞒,这位让诸葛亮军败呕血的神秘大将军在历史的视线中消失了近两千年
偶尔脑补脑补 诸葛亮再活10年也不太可能拿得下长安。 诸葛亮北伐的实质是益州支持的汉中军力与中原支持的雍凉军力的对抗,首先从实力而言就处于劣势。 而从228年到234年的7年北伐,由于对战争的全力准备,汉中、关中、陇右的军备都在快速增长,而且都成为了可持续的军事基地。 汉中在刘备时期,由于曹操抢走了一大票原著居民,实际上只是个前线哨站而已,无法支持持续的军事消耗。诸葛亮时期,汉中成为了北伐总基地,因此得到了诸葛亮的大力发展,不仅军力增长,而且还调动了东线李严的军队归并,新建立了稳固的防御体系,还大量发展了农业。 而常年遭受诸葛亮打击的关中、陇右地区,最开始的时候还呈现出颓势,一度在面对汉中军力时处于下风。司马懿接替曹真后,魏国更加重视对关中的恢复和战备,一改前期常年无粮的窘境,防御策略由前期的关中军预警+中军为主击退,变成了关中军为主抵御+中军机动支援的格局。 7年的战争下来,魏蜀边境并未出现一边倒的局面,相反却渐渐进入了稳态,呈现了平衡。 可以预见的是,如果诸葛亮再活10年,打破这种稳态的机会也会很渺茫,而且会越来越渺茫。 姜维北伐时期,打出了一次破斩万计级别的洮西之战,却依旧没能打破僵局;不难想像,这种级别的战术成果,放到诸葛亮时期,对关中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这足以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蜀国想要通过一两次重型战术成果拿下关中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 【待天下有变】,诸葛亮早在27岁就已经阐明了破魏的唯一前提。
刘备和诸葛亮的互补之处 【太祖定荆州,以潜参丞相军事,出历三县令,入为仓曹属。太祖问潜曰:“卿前与刘备俱在荆州,卿以备才略何如?”潜曰:“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如果仔细琢磨这句话,不难发现其精妙之处--刘备具备很强的“乱人”之能;也就是说,刘备有着很强的蛊惑人心、玩计谋、搞山头的能力,说得好听点就是傅干的“能得人死力”;然而刘备却缺乏治理的才能,换句话说就是他不知道如何稳定、有计划而长久地发展自己的力量。 裴潜这句话总结得不可谓不深刻。观刘备前期于诸侯争霸夹缝中生存的表现,无论是阴谋分子陶谦把自己的基业让于他,还是在超世之杰曹操的手下成功玩了一招金蝉脱壳,还是在曹操、袁绍、刘表处都能混得风生水起,可以说是到处坑人却到处受欢迎,其人格魅力不必多谈;然而每次刘备都没有把自己的势力发展成一个稳定的、具备基础的力量,总是在这儿兴起然后在这儿被揍,逃到那儿又开始坑人然后又被揍,终究没有能够有自己的一片天空。“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实在是一针见血。 而诸葛亮最突出的才能,就是“为治”之能。 历代评隆中对者,多关注于其战略纵横,却少有关注到隆中对实际上是诸葛亮在给刘备灌输如何“为治”的思想。【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这一段对于刘备来说,恐怕还是不太熟练的想法。得到诸葛亮之后的刘备,和前期最明显的进步,就是开始学会打理自己的势力、发展自己的空间、获得可持续性的进取力量。刘表还没死的时候,刘备从新野守将转入襄樊,收编流民,发展出了关羽的一万水军,还把刘琦忽悠成了自己的棋子,很难说没有诸葛亮从中作梗。而赤壁战后的刘备,在有了诸葛亮为其镇守后方的情况下,终于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益州到处忽悠诈骗,却不必担心荆州出乱子;发动大半个益州的部队给自己争夺汉中,丝毫不怕有什么副作用。 能乱人的刘备,终于有了一个人能够帮自己擦屁股。于是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乱人”的特长,无视于虎视眈眈的曹操、蠢蠢欲动的孙权,把天下剩下的地盘忽悠到了自己手里。 其实想到一百多年后,有着广阔胸怀、英杰之姿却才干不足的苻坚,得到了智略过人、文武双优却睚眦必报的王猛为相,快速扫荡了长江以北,不由感叹君臣一时,多因君臣之间足可互补、达到了1+1>2的效果。
武侯攻心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为什么老看到人说这是在批评诸葛亮好战、宽严皆误?是因为易中天带的头吗? 第一句话,【反侧自消】,这个反侧的意思显然是叛乱、反叛,敢问赵藩莫非要诸葛亮去攻心魏国让九州之地的魏国投降诸葛亮么?显然这个【攻心】出自蜀书九马谡对诸葛亮献的攻心策。赵藩作为川地总督,面对白莲教起义的混乱局面,想起诸葛亮当年平叛的功业,才写下的【自古知兵非好战】,以期能够勉励自己。不知道某些人是怎么读出的赵藩批判诸葛亮不应该连年北伐?北伐是为了【反侧自消】? 第二句话某些人的理解更逗,稍微读过一点三国史的人都知道赵藩这句话的深意。很明显赵藩是拿刘备之前的刘焉、刘璋二人与诸葛亮作对比。刘焉【杀州中豪强王咸、李权等十余人,以立威刑】,刘璋【性宽柔,无威略】,然而都不得川蜀民心,无过人政绩。此父子是宽严皆误的典型。诸葛亮治蜀,【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劝戒明也】,才最后用仅仅3年的时间达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的繁荣景象,这就是赵藩所谓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意在表扬诸葛亮能够审时度势,所以才能取得骄人的业绩。 连攻心联的写作背景、诸葛亮治蜀的背景都没看过的人,到底是哪来的勇气说赵藩是在批判诸葛亮穷兵黩武,不审时度势?
【残文】奇谋为短的诸葛亮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 三国志陈寿一句评语,让演义中智计通天的诸葛亮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似乎演义中的神一般的形象彻底崩塌,诸葛亮在正史上彻底变成了一个智略不足,如萧何才的人。没错,正史上诸葛亮的确奇谋为短,并没有记载太多诸葛亮使奇策破敌利己的事例,也没有像荀攸那般留下12秘策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身影。但是这丝毫不影响诸葛亮超然于三国无数英雄豪杰之上,成为中国古代名臣贤相之典范。演义中的诸葛亮,奇谋百出,算无遗策,可谓以通天之智支撑蜀汉政权的神人;历史上的诸葛亮,行王霸道,以身作则,可谓以完美人格支撑蜀汉政权的伟人。 最近越看诸葛亮相关的事迹,对诸葛亮的认识也越来越有新的理解。以前花了很多精力比较诸葛亮的各方面能力,包括军事才能,政治才能,识人用人等等。最近换了一个观点和角度后,愈发觉得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功盖三分国】,【功德盖世】,除了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干,更仰仗其无可挑剔的人格。可以说,正是在诸葛亮完美的人格凝聚之下,蜀汉才能以弱国之力面对强大的曹魏【攻且守而有余】。诸葛其正,其忠,其事必躬亲又能【尽时人之器】,才使得诸葛亮成为中国名相的杰出代表。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 【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之为佐相,君不疑,民悦服,以至于为其贬者亦知其公正,即便身死也能在军中保持极高的威信,死后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桓温)民众思之。即使观其智略,隆中对囊括天下,正议怒斥敌国,用兵善以正兵胜之,通篇上下,都体现着武侯身上的一个【正】字。 如此正之人物,奇谋为短,似乎是自然之理。法正善奇策,诸葛常称奇,然法正睚眦必报,招致怨恨,诸葛亮却能和他以礼相待,皆因国事而表现出的一个【正】字。观其北伐,连年动众而未能有克,似乎并未有什么奇谋,但是依然能以弱国之师旅击败强国之重兵,夺下地盘,斩杀名将,使得同为名将的司马懿对其畏惧却又敬佩。虽为小国之臣,却誉满天下,短短数十年后,就有人以其名来称赞羊祜之风度。如此观之,正之力量,却也无穷。 如此【正】之良相,即使奇谋为短,又何损其名?即使奇谋为短,周瑜、司马懿所耍的心眼,他都洞如观火;而司马懿以强国之兵,又被称赞为【谋无再计】,不仅不敢对武侯用奇,甚至仅能以自保为目标耳,可见即使奇谋为短,未必就不能令敌人胆寒。 奇策百出之谋臣,固然能以其智略为后世称道;而一身正气的诸葛亮,虽然奇谋为短,但却能够名扬天下,流芳百世,成为万世师表,后世良相之楷模。由此看来,奇谋为短,根本不足以损武侯之光辉。 再敬武侯。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