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QQtXW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92 发帖数: 6,185 关注贴吧数: 7
什么是大道? 一说大道就光明得不得了,伟大的不得了。其实,老子就说过,道就在粪便中。人在道中不见道,往外去觅道,结果,终生不见道。因此无论多么肮脏,多么龌龊,多么黑暗,多么痛苦,都是道,都是大道。因为他是人自己的性质,而任何性质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是人在认识上有局限,暂时发现不了同时存在着的另一个方面。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原因不在外面,而是人本身的机能。举例说,睡觉的时候,脚伸出被子,很冷。这种感觉经过大脑进行处理,变为一场经过冰冷河水的梦。具体是什么梦,根据感觉、生理、心理需要,解释得圆圆满满。大脑有这样的机制,这是大脑的功能,是大脑幻化出来的。人在醒着的时候,同样是大脑的幻化机制在起作用,解释所发生的一切。睡梦不知有真身,那时的真身既是人的身体。同理,醒着的时候也不知另有一身,是那个身所感、所觉、所需而幻化,人便认假为真,可悲可叹可发一笑。大道不大道,不能在虚幻的基础上来讨论。人生如梦。六祖说: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一个人就像一朵浪花,比喻得有多好!真实又在何处?留恋的是什么?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看不见,摸不着的更重要。大道就是无有形象,但无时无处不在。大道就是规律。谁能逃脱规律?什么时候能脱离规律?当议论别人不对的时候,要知道别人的所作所为是符合规律的。符合规律不对,难道不符合规律才对吗?谁能做到不符合规律呢?为什么不能?就是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唯物主义叫物质。六祖称之为自性。人的佛性,小我中的大我。我们都走在大道上,不管是什么形象,善相还是恶相都无影响。善有善抱,恶有恶报。善恶互相依存,善恶是现象,统一是本质。善为恶提供存在条件,善人有人欺,恶也为善创造了空间,没有恶到哪里去行善?善恶一体,所以浪子能回头。大道既非极端,不落两边,不绝对化。如是看问题,才真正能获得利益。
解释《六祖坛经》中的一句经文:“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 人要想觉悟,必须思想开放,胸怀广大,不要被束缚,局限、执著于一时、一事、一法、一个世界。如果心量狭小,必有自己主观的企图,争取客观的事物符合自己主观的要求。人之患在于心地狭小,盯着自己的孩子、老婆、事业。盯在某个事情上,认为那个即是所有的,认为所见、所听、现实的世界是唯一的。生是存在,死了一切全完。这不算是开放,也不能称之为广阔。不要把自己局限于某些事物,而是要迎接所有的,无边无际的事物。这样才能获得大智慧。这个法门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能得到验证,并且能指导人的生活更美好。要有兴趣去实践,要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一切的现象都是自性的表达形式,自性能生一切,现实既是自性存在的依据。没有理由说,这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那就有无穷无尽的存在,供我们享用。到哪里去都可以,随心所欲,没有挂碍。例如说:有病了,就是病来了,心量广大,无所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为何悲伤?为何心量总是广大不了呢?原因是不习惯。有人一离别就伤感,要是在流动的单位工作,今天你来,明天我走,也就无所谓了。久经杀场的老战士,对生死看的很平常。有病感觉痛苦,如牙痛不是病,可疼起来要了命。经常牙痛,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
化身佛起什么作用? 水在正常情况下一百度就开,这是规律。但是,水在九十九度是什么状态,难道就不是规律吗?周围的一切,什么不符合规律,不按规律办事,行吗?因此,规律并不是教科书上所写的那几条,也不是科学家的发明。规律是什么呢?规律就是现实的一切。这是现实的规律。过去和将来也是如此,那是过去和将来的规律。试问:谁能违反规律?为什么不能违反呢?这是因为有化身佛的作用。化身佛让吃屎就变成狗,狗改不了吃屎嘛。化身佛用诱惑的方法使人就范,给予人七情六欲,见着食物就吃。化身佛也用惩罚的办法来教育你,如果哪件事做的不符合规律,就会生出事端,让人做不成。举例说,挨了两个嘴巴,那个打你的人就是化身佛,应该感谢他。反过来想想是自己的错,改正自己的错。挨了嘴巴,虽然很痛,但归于正道。因为痛中也有快乐。千百亿化身佛让人时时处处不离规律。古训曰:天予不取,自得其咎。就是说,给,不要,都不行。确实如此。给个高个子,矮个子,一只眼,一条腿,聪明与傻,成功与失败,痛苦和快乐,欣然接受,必有好处。天生我才必有用。若是无端起知见,自己心理预先形成一个框架,成为一颗被污染的心,企盼外界的一切符合自己的痴心妄想,不可能从实际出发,人算不如天算。要理解这是化身佛的指导,不是去改变别人,也改变不了别人,更没必要杞人忧天。病也是如此,病是化身佛,如果没有病的概念,没有健康的概念,没有身高体重的标准,没有这些挂碍,病也能来去自由。生死也能来去自由,心体无滞。
六祖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是怎么回事? 六祖有很多神迹,很多预言也应验了。其实,并不是什么神迹,而是修道的必然结果。六祖说: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这里的关键是一无所得,人们想问题为何有错误?就是因为有所得,有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主观的因素,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去掉这些主观的东西,自然而然符合客观,符合大道。一念生,是大道所生,此念不错,所以应验,并非有什么预测功能。现代的人,充满了知识,教条,专业,根据掌握的一点点知识,认识的一个小范围,再加上逻辑思维和推理,主观大膨胀。人已经淹没在知识、仪器的海洋之中,自己沉没了,消失了。比如说,冷热,这是人的感觉?还是仪器的感觉?预报温度很高,就减衣服,开空调,那就是依据,到底现在是冷还是热?标准在哪里?他已经不在自己的身体内,要从外边去找。这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情况充斥在所有方面。首先恢复了我们的自身,先把自己找回来。气功对身体健康的态度,开了先例,把身体从知识和专业中逃离了出来。人人都成了自己的医生。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只有自己能了解自己。为什么?因为只有自己能够感觉到自己,和别人说的是感觉的标签。对医生说,我很难受,我很痛,发沉,发酸。浑身不得劲,说半天医生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啦。(用仪器,在美国的误珍率是30%。)再问好点儿吗?(医生关心的是病的一方面)而病人要求的是身体的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这才叫驴唇不对马嘴。气功所谓的健身祛病内容要丰富的多,所以要引人入胜,练的津津有味。去掉束缚以后,灵性得到解放,引导人,能有错吗?
六祖振锡卓地,泉应手而出是怎么回事? 六祖有很多神迹,很多预言也应验了。其实,并不是什么神迹,而是修道的必然结果。六祖说: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这里的关键是一无所得,人们想问题为何有错误?就是因为有所得,有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主观的因素,会影响对事物的判断。去掉这些主观的东西,自然而然符合客观,符合大道。一念生,是大道所生,此念不错,所以应验,并非有什么预测功能。现代的人,充满了知识,教条,专业,根据掌握的一点点知识,认识的一个小范围,再加上逻辑思维和推理,主观大膨胀。人已经淹没在知识、仪器的海洋之中,自己沉没了,消失了。比如说,冷热,这是人的感觉?还是仪器的感觉?预报温度很高,就减衣服,开空调,那就是依据,到底现在是冷还是热?标准在哪里?他已经不在自己的身体内,要从外边去找。这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情况充斥在所有方面。首先恢复了我们的自身,先把自己找回来。气功对身体健康的态度,开了先例,把身体从知识和专业中逃离了出来。人人都成了自己的医生。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只有自己能了解自己。为什么?因为只有自己能够感觉到自己,和别人说的是感觉的标签。对医生说,我很难受,我很痛,发沉,发酸。浑身不得劲,说半天医生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啦。(用仪器,在美国的误珍率是30%。)再问好点儿吗?(医生关心的是病的一方面)而病人要求的是身体的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这才叫驴唇不对马嘴。气功所谓的健身祛病内容要丰富的多,所以要引人入胜,练的津津有味。去掉束缚以后,灵性得到解放,引导人,能有错吗?
为什么说解决衰弱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练气功? 追求不能解决的问题,使人烦恼,只有祈祷上帝,心诚则灵。就跟做数学题一样,有解才能解出来,没有解谁能解出来?人能解决的问题,找出最好的办法,除此以外,既可顺其自然,听天由命,不但不烦恼,还可以感到创造性工作的愉快。所以说,放弃是人通往幸福的大道,不执着,人就随和可爱。有很多衰弱,什么心脏衰弱,肾脏衰弱,造血功能衰弱等。解决的办法通常靠吃药,刺激衰弱的器官。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从长远去看,不是好办法,除非万不得已,不要采取。人算不如天算,人用药物去调理身体,不如身体自己去调理。身体有这样的功能,时时刻刻都在自我调理。病本身就是身体自我调理的一种手段。即使补也无法补。如:胃弱,怎么补?肝弱怎么补?肾弱怎么补?大脑弱怎么补?不能都归结为吃。还要包括少吃,还要睡、休息,多种多样。所有这些是向外求,有失有得。对某一部分有利,对其他部分就不见得有利,甚至有害。有的精神病人练慧功清醒了,家长高兴,自己高兴,忘乎所以。过了头,怎么办?就是靠睡觉、休息,能再次清醒。我们应该来一个人生的大转变,由向外求转为内求。从关注外面的事物转变为修身养性,不外求,考虑问题时,不是要干什么,把对外界的关注减少到最少。所有的办法不排除,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所谓“即心即佛”都是保证人按时离开这个世界的助缘。能解决的是那个不可见的实在物。唯物主义称之为物质。我们见到的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真实的东西具有不可超越的力量。那就是规律。如果选择了练气功,说明了自己的那个实在物是最好的。要记住要领,共八个字:松、静、自然,意守丹田。除了练功,还必须养性,即是要净心。如若有烦恼,必是心不净,有妄念作怪。如果能去真,去妄,即是佛道。(实践证明没有向外索取,达到了目的,真正达到目的,应该由外求转向内求。)
什么是本心本意? 五祖和六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意。本心本意即是内心的需要。人的一生总是在画圆。即重复。当然不是完全的照搬。从形式上说一个循环比以前更加高级更加复杂化,内心的感受却是一样的。为了重复的体验已经经历过的感受,就是行为的依据和内在的动力。所谓从来未有过的感受,那是不可能的,都是曾经有过的,只是被遗忘了。比如吃饭,一日三餐的重复,为了什么呢?为了有新的感受吗?为了吃饭香吗?吃的东西不一样,味道不同,这只是形式。吃饭有基本的感觉,饿变饱,每天重复着。另外每天必须要吃饭。这种心理也在重复着。吃饭是一个例子。任何事情的出现,都是过去经历的再现。为此还要的是准备,即一些铺垫。不可能有无依无据、凭空的事情。动力不在外部,就是自心的需要。不认识这一点,学佛干什么呢?无论是生还是死,是病,是灾难,还是快乐,生老病死,来源于自己内心的需求,是本心本意。这种需求并非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方方面面,实实际际,语言是形容。例如,说是甜,必须尝到过。若是如此,当枪口对准胸膛,此时此刻,内心需要有软弹的感受,到时候了,自然满足要求。那就好象看见了什么东西,一朵花,一个人,使人非常激动,为什么?他能使人回忆过去的时刻,唤醒对过去的记忆,此外,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吗?这样还不够,还要有保证,既物质保证,光凭一句话,空口说白话,无凭无椐,哪里能时时处处想到,想周到?那必须有自性的存在,人们就不可能胡来。自性还不能太具体,达到形式能随心所欲的变化。佛法还有什么可说可讲?只能拈花微笑。教外别传,无字是真经。
得自在神通,游戏三味是怎么回事? 六祖说:心体无滞,来去自由,既能游戏三味,得自在神通。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想想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这是不是神通?人有没有七十二变?我说有。一个猴子尚且有七十二变,难道我们人还不如猴子吗?不可能!我们的能力很多很多。只是人们不去体会,自以为是。人们认为的那些绝对不可能的事正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只要留意一下,孙悟空变化的时候,他自己还存在不存在?他还存在,但是,他的形象已经化为乌有。那么,所谓他还存在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孙悟空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小蜜蜂。小蜜蜂知道什么?他就会到处飞来飞去。正巧飞到了妖精洞里,飞到了师傅身边。对于小蜜蜂来说,是偶然的。变成小蜜蜂就要遵守小蜜蜂的法律、法则。并不知道受什么孙悟空所指示,或者是孙悟空所变。孙悟空看见妖精正在用美色向师傅进攻,怕师傅乱了性,于是就露出了原形。这时的小蜜蜂到哪里去了,一定是不小心丧失了性命,落入尘埃。小蜜蜂的形象是虚假的。凡有象皆属虚妄,如梦如幻,只不过为了欺骗肉眼凡胎的人或妖。乃是障眼法而已。孙悟空和他变化的小蜜蜂,一个是真,一个是幻。但千万不要认为真和幻是两个事物。说什么除了肉体还有灵魂,他们是一样。孙悟空不能存在,但是真,而所要变化的东西能表达,但是假。真假是一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不但会变成小蜜蜂等昆虫,还会变成鸟,还会边变各种各样的人。每当他要恢复原身时,那个化身,便命丧黄泉,倒在尘埃。孙悟空还是变来变去。可以说是来去自由,心体无滞。这个孙悟空既是不生不灭的神仙,。本来的意思是意马心猿,是心意的代名词。六祖称之为自性,是佛。除去自性无别佛。人做什么,去哪里,表面上看,仿佛是自己的决定,实际上另有所依,把现在的身体视为自性所变,就象孙悟空变化一样,也能做到来去自由,心体无滞。
什么叫做“心体无滞,去来自由”? 不被现象所迷惑,患得患失。而是无所得,也无所失,心无挂碍。该到哪,就到哪,既不期望,也不留恋。一切都舍得,亲情、钱财、身体,都是过眼云烟。得到不欢喜,失去不可惜,无有拘束,来去自由。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固执己见!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不去思量!什么叫应该?什么是不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生?什么是灭?不用区别!什么是舒服?什么是痛苦?一律称为自己的感受!去来自由。来,来到这个世界上,在世上自由自在;去,离开这个世界,也没有牵挂,痛痛快快。这就要心量广大,视生如梦,视死如归。这样的人哪来的阻挡?心体无滞。所谓的,既得自在神通,游戏三味,三世诸佛从中出。遥想当初,释珈牟尼佛,带着一大堆的问题,什么生老病死、烦恼,不理解,进入丛林去找答案。在雪山上去修行。打坐六年,没挪地方,多大的毅力,多么的执着。最后的答案是什么呢?创立了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任何法门,只要修,都可以解决人生的困惑,都能让人放下心。不管人怎么说,也不管怎么做,绝对亏待不了自己,也亏待不了亲人和他人。如果有以上的体会,叫做“一悟即至佛地”。干脆一句话,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换句话说,那是世间的问题,离开世间不存在那样的问题。
为什么说治疗精神病是圆家长的一个梦? 谁最了解精神病,莫如医生。几千年来,精神病一直困扰着医学。医学终于明白过来了:精神病太复杂了,人的大脑太精密了,医学是无能为力的,从精神病那里得不到什么。他们即没有钱,也没有势,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重要的是他们的背后,利益都在家长手里。这和其它病人不一样。病人的感觉变的不重要了,而它的外部表象却成为重要的了。所以,医生想方设法,不顾一切,满足家长的需要是主要目的,而不再管病人的感觉如何。而病人变成了演员。家长提要求,医生来做。例如:家长说孩子打人,就把他绑到医院,吃药、打针、过电,结果,孩子没了力气,打不了人了。家长又提要求,孩子大吵大闹,继续吃药、打针、过电,结果孩子的嘴张不开了。这就象牲口带了嚼子,犯人割了舌头。结果病人的嘴麻木了,不声不响了,彻底傻了。达到了家长的目的,满意了。可谁也没有从精神病人本身着想。慧功第一次站在精神病人的立场上,替弱者鸣不平。希望家长改变态度,而不是要求病人如何如何。误解在家长一边,孩子只是一个受害者。开始时的精神不正常,原来是自我保护,慧功能治愈他们。只是家长不理解,采取措施不妥当,致使大脑遭到分裂。分裂之后,又想破镜重圆。做不到的事,偏要去做。慧功又让家长明白,孩子表面上的模样,虽然没有变,但他的内心却起了本质的变化。他的大脑变了,已经成了另外的特殊的群体中的一员。家长应该考虑,变化了的孩子如何能幸福的生活下去。不要追求虚妄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希望。这样只能给孩子带来无穷的痛苦。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