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皇家龙骑兵 郎中令蒙天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关注数: 1,402 粉丝数: 857 发帖数: 46,897 关注贴吧数: 622
史上最牛的中介——为中原王朝经略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   中国少数民族的土司的制度由来已久,说起土司,不是我们现在吃的吐司,是少数民族的一个管理制度。土司制度对于中国少数民族的管理具有巨大的意义,因此,今天简单跟大家说一说土司制度。   一般历史界认为,土司制度始于元代。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元朝没有“内汉外夷”的意识,在元朝的民族等级制度之下,也不可能产生“华夏”―“夷狄”的对应概念,因此也就不可能有“土官”与“流官”的区别。但是土司制度不仅仅包含“土官”、“流官”这种说法,实际上,小编猜测中央政府也不是为了区别华夷才设立土司制度的,关于元朝任用土司土官是否制度化了的问题,尤其是是否具有区别“土官”“流官”意识的问题,可能值得继续研究。但是元朝有意识地任用酋长担任“土司”、“土官”,实行“以夷制夷”的政策,却是事实。因为土司制度实质上是王朝利用当地民族集团的上层以间接统治的形式处理周边民族问题的一种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它与“华夏”“夷狄”的意识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说土司制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元代。   中国的土司制度,主要是集中在元、明、清三代,在以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含广西、湖北)为中心的中国西南部非汉民族地区,实行了一种任命当地民族集团的酋长担任总管、知府、知州、县令和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长官等地方长官的制度。与由朝廷向边境地区任命派遣、并于一定时间后调换任地的正规官吏“流官”对应,中国历史上称这些由当地民族集团的酋长担任的地方官为 “土司”或“土官”,学术界则统称这种任用当地民族集团的酋长作地方官的制度为“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我们的理解就是区别与附属国和行省之间的一个特殊制度,他的出现也是历史必然的结果,随着中国版图的增大,不可避免的会把少数民族纳入统治当中,比如唐朝的羁縻府州,其实也是土司制度的一种,少数民族纳入统治以后,由于不是汉民族,语言、生活习惯都不通,直接统治很困难,也会发生很多反抗,因此就产生了这么一种制度,任命当地有声望的人做土司,帮助汉人来统治当地的民众,相当于土皇帝,但是是受中央政府管辖的。   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也就是说这个土司是世袭的,但是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否则就是不合法,它不像政府的官吏是科举考出来,任命可以升迁的,土司相当于土皇帝,但是受中央管辖的,作为中央和地方的一个缓冲的人物 ,对于统治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帮助。由于土司制度的实行,中国的领土得到了扩展,国家也实现了空前的统一。   既然土司建立起来只是为了缓冲矛盾,所以土司制度必然不可能长期存在,其实从明朝开始,设置了一千零七十八家土司土官,但是明朝开始“改土归流”就已经开始推行,所谓的改土归流就是,王朝不再对非汉民族地区实行间接统治,而改为直接统治。   明代改土归流政策推行并不彻底,真正大规模的推行,是在清朝。雍正三年,发生的长寨事件,云贵总督高其倬于长寨地方仲家族村寨(今贵州贵阳府广顺州)建立营房,遭到攻击。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上书,阐述改土归流的必要,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科举任免的流官,所谓流官,是指任职者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意思。同年五月,首先平定贵州长寨土司,设立长寨厅(今贵州长顺)。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   经过明清两代的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以及大力推广儒家教育,让大部分少数民族开始接受中华文化,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期间,很多土司还成立了抗日队伍抵抗日本入侵,真正的土司制度消失是建国以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以民族自治地方的各级政府所代替。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难想象,剿匪可以干掉一批不听话的土司,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普通老百姓,土司失去了世袭的资本,而民族区域自治跟明清的改土归流类似,况且民族区域自治总是伴随着党支部的入驻,这样土司就完全消失了。   土司是应历史的需要诞生,完成了历史任务之后,经过明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努力,土司制度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土司制度的历史功绩不能被遗忘。
明朝与北元捕鱼儿海之战:破除北元重入中原美梦 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开北宋都城封城,俘虏了宋徽宗、钦宗父子两代皇帝。并将赵氏宗室、后宫妃子、朝臣等三千余人掳往北方,还有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等一并抢去,百姓十万众,亦被赶往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耻”,是汉人数千年未有之耻辱。 两百年后的公元1368年,此时蒙古人的辉煌早已不在。因为在这一年,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伐,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攻占元朝大都(即北京),元顺帝狼狈逃跑。元朝也宣告灭亡。而逃亡后的元顺帝又在草原建立了北元小朝廷,时刻准备反攻明朝。 卧榻之旁,岂容它人酣睡!朱元璋为了彻底清除元朝势力,前后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冯胜和付友德等人讨伐北元,均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彻底终结元朝的最后决战是蓝玉的捕鱼儿海之战,此战基本肃清沙漠,明朝天下大定。 公元1388年,蓝玉受朱元璋派遣,率军进攻北元。听闻元帝在捕鱼儿海,于是蓝玉率领将士们“人不卸甲、马不离鞍”赶往捕鱼儿海,可是到了那里之后却发现没有蒙古人的踪迹。而此时明军又已缺粮缺水,所幸在归顺的蒙古军官观童的带领下发现了一处泉水,为全军排忧解难,解了燃眉之急。 在苦寻元军未果的情况下,蓝玉想过退兵回朝,后来在定远侯王弼的劝阻之下改变了主意,决定留在原地再坚持几天。果不其然,明军很快就发现了元军的踪迹。为了不打草惊蛇,明军掩旗息鼓,兼程而进,元军竟然无所觉察。大军到后,元太尉蛮子惊慌失措,仓促拒战,最后被明军所杀。 北元主力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北元朝小朝廷也未能幸免于难。大批皇室成员身陷囹圄,这些人员包括已故君主爱猷识理达腊的妻子、现任君主脱古思贴木儿的后妃及次子地保奴、公主等,成为阶下囚的各类达官贵人总共有二千九百九十九人。只有脱古思贴木儿、太子天保奴以及少数随从坐着数十匹战马乘乱逃出了包围圈。 捕鱼儿海之战,蒙元损失十万人左右。而明军的损失却是微不足道,据说是“不费寸兵,以收其效。战斗结束后,蓝玉为了以防万一,下令把那些铠甲从俘虏的士兵身上除下来。这样一来,各类铁甲、皮甲在地上堆成了一座座小山。明军一一放火焚毁,而蒙古铁骑的威名也伴随着各种盔甲在熊熊的火焰之中烟消云散,化为乌有。
萨尔浒大战:后金八旗的铁骑战胜了大明火器部队 公元1618年5月,在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两场小小的民族冲突在相隔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相继爆发:在中欧的布拉格,5月23日,波希米亚(捷克)起义者冲进王宫,将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扔了出去,随后宣告波希米亚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独立。而仅仅十四天前,在几万里外的辽东半岛上,一个蛮族部落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以所谓“七大恨”祭告上天,宣布同明王朝之间彻底决裂,随即攻占了明朝的抚顺城。 无论对于欧洲还是对于中国,这两场冲突的规模都微不足道。但随后的连锁反应却出乎每一个人的意料,布拉格的起义最终酿成了将整个欧洲卷入其中的三十年战争(1618-1648),而抚顺的陷落则标志着波澜壮阔的明清战争揭开序幕。一代人之后,整个亚欧大陆的旧秩序都将因此改变。特别是在东亚,战乱将延续六七十年,一个帝国将被摧毁,另一个帝国将勃然兴起,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居民将在这过程中丧失生命,而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深刻影响到几百年后中国迈向现代化的进程。最后一个可能一劳永逸地阻止这一切发生的时机是1619年4月14至17日,旧历三月初一到初四。在赫图阿拉城周围几十公里内,两支截然不同的军队将决定未来中国的命运。
“雷帝”伊凡四世的对外战争:25年征服喀山汗国   伊凡四世(1533-1584年)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也是世界历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之一。史学界对伊凡四世的评价历来分歧较大,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在本世纪50年代以前,苏联史学家对伊凡四世大加美化和吹捧。维佩尔在其所着《伊凡雷帝》(第三版)中,称伊凡四世是伟大的政治家,“沙皇特辖制”是“伟大的军事行政改革”。维佩尔还特别推崇伊凡四世的外交才干,称他是“所有时代的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家之一,他的对外政策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灵活的手腕,而且还在于那鼓舞着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另一个颇有名气的历史学家、莫斯科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巴赫鲁申甚至把伊凡四世吹捧为“人民的沙皇”,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拥护”,沙皇特辖军团是“人民的军队”。巴赫鲁申着文认为,伊凡四世的改革,“保障了国内秩序并保证了对外敌的防御,得到了俄罗斯人民的热烈支持。贵族、农民群众和城市居民因国家中央集权化的实施而获得了利益。……所以,伊凡雷帝是他那个时代的伟大的政治家,他了解人民真正的利益和需要,并努力给他们以满足。”1956年以后,随着苏联政治形势的变化,苏联史学家对伊凡四世的评价来了一个180 度的大转弯。在史学家的笔下,昔日的“人民利益的代表”,如今成了“暴君”和刽子手。
浅析刘邦郡国并行制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直是一个政权演变的趋势。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封建,置郡县”开始,郡县制与分封制一直都是颇受人议论的两大政治制度。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汉高祖刘邦称帝,定国号为汉,定都长安,西汉王朝诞生。自此开创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王朝——西汉王朝。在政治制度上,刘邦采取了一种结合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新的制度——郡国并行制,这个制度为西汉的繁荣昌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学者认为实行全面的郡县制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的唯一出路,分封是开历史的倒车;有学者认为刘邦的郡国并行制是对项羽的西楚政权下郡县与王国并存格局的继承;也有的学者认为刘邦实行分封制是促使社会巩固的正确措施。在这里笔者认为正如黑格尔说的:“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一个历史制度能够存在于两千年之久,是有它的历史适应性的,是历史诸多因素综合的产物,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统治者的一种手段,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刘邦实行分封在楚汉战争中无疑对其最后的胜利起了莫大的作用,而当历史条件转换到刘邦建立西汉后项羽已灭,而此时强大的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客观上威胁到其自身的统治时,刘邦又不得不一一剪灭这些有自己分封起来的异姓王(除长沙王吴芮),在剪灭过程中和之后不久,又因为刘邦个人的思想传统和当时中央政治集团对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的总结,又大分同姓诸侯王,同时保留秦朝的郡县制。客观的讲,在剪灭异姓诸侯王后,面对广袤的土地,凋敝的民生,中央没有足够的力量完全掌控治理全国,分封同姓王并赋予一定的经济政治权力的确对当时经济文化等事业的恢复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对外方面形成了刘姓一家主天下的局面,维护了皇室集团的集体利益。但当历史条件转化到文帝、景帝时,西汉国力逐渐恢复,各地经济军事实力增长,此时分封制的离心力就愈趋明显,各诸侯国尾大不掉,先后有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谋反,吴王刘濞引发的七国之乱更是给中央政权造成了重大打击。随后中央逐步对地方封国势力进行一系列经济政治上的打击,直到封国降至与郡一般地位。这样,郡国并行制才成熟并最终确立下来,成为之后历代封建帝王一套行之有效政治制度。这套制度一方面在皇室内部权益分配上给予受封者一定的地位,但无实权,相当于只享有一定特殊经济来源的贵族,另一方面,受封者领地夹杂在郡县之中,难以形成对中央的有力威胁,牢牢受统治于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制,有效地维护了中央统治者的统治。
论刘邦杰出的军事指挥艺术 刘邦的主要政治活动, 从沛县起义、入关灭秦、楚汉战争;到统一全国, 再到汉朝成立后的剿灭叛乱, 基本上以军事斗争为主。受社会地位的影响, 刘邦青少年时对军事知识接触不多, 但他在这方面有较强的领悟能力, 并善于在实践中学习战争, 在实际战斗中学习指挥艺术。《史记·留侯世家》记载: 张良与刘邦相遇后,“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者, 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于是张良决定辅佐刘邦, 不再去投奔其他起义军将领。刘邦身边的人, 如张良、陈平、韩信、彭越、英布等, 都是当时军事知识和实战经验丰富的人, 和他们的朝夕相处, 极大地丰富了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 大汉王朝建立后, 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已相当成熟。当诸侯王或其他将领叛变时, 他都亲自上阵, 带兵平叛, 并取得了胜利。除韩信等少数人外, 多数将领都畏刘邦, 害怕与他对阵。悍将英布反前即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 必不能来。使诸将, 诸将独患淮阴、彭越, 今已死, 余不足畏。”刘邦一生, 亲自或授权指挥了大小上百次战役, 实战经验非常丰富, 他也由此成为历代帝王中少数的具有娴熟的军事指挥艺术和丰富实战经验的帝王之一, 并在军事指挥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今天回顾这些, 不仅对当代的军事指挥艺术有所补益, 对当前的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逐鹿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井陉之战——奠定韩信西汉第一名将的扛鼎杰作   长河落日,苍山如黛,狼烟散尽,井陉关的峡谷古道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当韩信集结完毕他的得胜之师,拔营起寨,告别滚滚绵蔓河水,长驱直入赵国腹地之日起,惊魂稍安的他,当时可能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关于他刚刚结束的这场井陉大战的议论、分析和评说,如身后的潺潺河水,两千多年来一直从未间断过,成为历代军事学家们竞相学习、模仿、研究、评点的经典战例。直到今天,当我们再次从卷帙浩瀚的典籍中梳理中国古代战争经典战例时,井陉之战依然令我们拍案惊奇,依然在纷繁的战争史册中,闪耀着奕奕的夺目之光。   正是这场战役,使“背水一战、拔旗易帜”,演化成为今天我们常用的两个成语典故。如今的人们大都仅仅知道这两个成语的字面引申意义,而早已忘记了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八个汉字背后,曾经的那场实实在在的战火狼烟,以及处于这场战火狼烟中心位置的韩信,曾经的惊心动魄、奇妙绝伦、炉火纯青的战役指挥艺术。正是这场大战,充分展现了韩信“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杰出军事才能,成为韩信荣登中国战争史“兵仙帅神”排行榜的抗鼎之作。   今天的人们,每当谈论起那场战争时,是那样的神采飞扬,轻松惬意,而对于两千多年前指挥这场战役的韩信而言,一点儿的轻松也没有,恰恰是他挂帅出征以来遇到的第一次、也是他一生战争生涯中经历的最大一次军事危局。
七国之乱:大乱有大治 说到爆发于公元前154年的诸侯王叛乱七国之乱,现代人对此都不陌生。这场波及西汉帝国三分之二国土的叛乱战争,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震荡。持续8个月的叛乱,牵动了西汉帝国三分之二的精锐兵力,西汉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和最富庶的地区,几乎都卷入了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对于任何一个封建国家来说,这都是一场遭到巨大打击的内耗。 然而对于西汉帝国来说,这场战争却带来了一个完全相反的后果大乱之后有大治。声势浩大的内战,并没有让西汉似唐朝安史之乱一般,结束天下太平的黄金时代。相反,西汉帝国的中央威权,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从此在东亚大陆拔地而起。如果联系后来西汉帝国反击匈奴战争的辉煌胜利,和汉武帝大一统的伟大成就,我们不得不说,七国之乱,正是这一切的伏笔。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我们不妨借用汉文帝时代的儒臣贾谊在其奏疏里的一段话:当今天下大势,好比是大腿上的肉,比身体上的肉还多,整个国家已经臃肿了。这里所说的“臃肿”,就是诸侯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西汉帝国开国后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不但休养了百姓,更“生息”了诸侯,长时间的和平,让诸侯势力日益强盛起来,甚至出现了中央无法节制的局面。就像当年周朝的变迁一样,如果没有措施去阻止这个趋势,那么诸侯割据乃至战国纷争的局面,都是大势所趋。所以“七国之乱”,恰恰是西汉帝国解决诸侯国问题的一个强制性手术。虽经历了“大出血”的危险,但这场手术成功了。
邹忌:一个让齐国崛起的“奸臣” 战国时代的第一个强国,是魏文侯改革后的魏国,但随着魏国的一蹶不振,相继取代魏国崛起的,是东方的齐国和西方的秦国。 这两个国家的崛起,同样也是拜变法所赐,两国的封建化改革,也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完成的。秦国的改革,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这是整个战国时代政策上最彻底,效果最显著的变法,秦国也从此走上了精兵尚武的扩张之路。而就在商鞅变法图强的同时,东方的齐国也开始了相同的过程。与秦国拥有商鞅这样一个精干的改革家一样,齐国也拥有一位相似却相反的人才邹忌。 说邹忌和商鞅相似,因为他们身份相似,都是卓越的改革家,成果也相似,都造就了其所在国的强大。但说他们相反,一个是性格相反,商鞅为人坚毅果决,性格嚣张跋扈,做事说一不二,相比之下,邹忌却是一个很“委婉”的人,比如对国君的进谏,商鞅喜欢直来直去,邹忌却喜欢虚与委蛇的“讽谏”。如果说商鞅“至刚”的话,那么邹忌就是“至柔”,两人的结局也截然相反,立下大功业的商鞅,在秦孝公过世后,难逃被清算的厄运,同样是改革家的邹忌,却封侯拜相,终生富贵。时至今日,“至刚”的商鞅,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著名改革家”;“至柔”的邹忌,名望比商鞅大大不如,身后非议颇多,有说是贤相的,也有说是奸臣、佞臣、弄臣的。比起耳熟能详的商鞅,毁誉参半的邹忌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
哥萨克骑兵:沙皇的军刀 血雨腥风铸就虎胆雄师 同吉普赛人一样,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哥萨克人正是凭着一匹战马、一柄军刀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广阔疆场上,驰骋数百年,纵横千万里,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提到哥萨克,就会使人想起苏联早期电影《克楚别依》和《夏伯阳》中响遏行云的史诗般的哥萨克英雄形象。在俄罗斯有不少反映哥萨克的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人》、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尤其是肖洛霍夫的鸿篇巨制《静静的顿河》所描写的顿河哥萨克那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英姿,视枪林弹雨如闲庭信步的洒脱,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气,在倒映着篝火的静静的顿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极具浪漫而富有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 “哥萨克”一词首见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语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即“哥萨克人”这一称谓。关于哥萨克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的历史早于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 从遗传学上看,他们同生活在高加索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突厥人有关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是公元4-5世纪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突厥人向黑海沿岸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民族大迁移中,以斯拉夫人和东正教为基础形成的;得到普遍公认的说法则是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哥萨克是在14-17世纪出现的“自由民”,是随着俄国农奴制的确立而形成的,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军事组织并在18-20世纪初发展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14世纪初,古罗斯和波兰-立陶宛的贫苦农民由于无法忍受封建农奴制的压迫开始大量南逃。 早期的哥萨克主要从事帮工或在边境服役,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为了求生存、御强敌,他们结成团伙打家掠舍、劫富济贫,在黑海和亚速海一带的哥萨克则成为海盗。顿河哥萨克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幅大型油画,描写的就是哥萨克海盗满载俘虏和战利品归来的情景。 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初,这些分散的“自由民”为了对抗封建国家的压迫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东南部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捷列克河及雅伊克河一带出现了由贫苦农民组成的,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名为“自由哥萨克”的自治村社,16世纪下半期在上述地域相继建立了哥萨克军事州,从而使流动性极大的哥萨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他们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第一勇士:蒙恬   蒙恬(?—前210年),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汉族,祖籍齐国,山东人。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是祖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侍奉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蒙骜作为秦国将领,伐韩,取成皋、荥阳,建立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二年,蒙骜又一气攻取了37座城池。秦始皇三年(公元前244)蒙骜攻韩,夺取了13城。秦始皇五年,他又率军攻打魏,取得了20城,建立东郡。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蒙骜去世。   蒙骜的儿子叫蒙武,他也就是蒙恬的父亲。蒙恬曾学狱法为狱官,并负责掌管有关文件和狱讼档案。蒙恬还有一个弟弟叫蒙毅,后来官至上卿,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成为了秦朝的重臣。兄弟二人一武一文,可谓好不了得。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秦王派将军李信率兵20万攻打楚国,以蒙武为副将。李信攻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蒙武攻寝丘(今安徽临泉县),大败楚军。李信在攻破鄢(今河南鄢陵县)后,引兵向西与蒙武会师于城父邑(今河南宝丰县东),被楚军打败。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蒙武以裨将随王翦领兵攻楚国,大败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杀楚将项燕,得胜而归。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蒙武复出率兵攻打楚国,俘楚王负刍,平定楚地。二十五年(公元前222),蒙武率兵南征百越(今浙、闽、粤一带),越君投降,秦遂在此置会稽郡(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中,蒙恬的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著名的将领。为秦国攻城略地,出生入死,为秦国疆土的开拓,为始皇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秦始皇对蒙氏家族非常信任器重。
揭秘:“始皇帝死而地分”到底是人刻的还是神刻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自称为始皇帝.他采用丞相李斯建议,废除诸候分封制度,划六国故地,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分管地方军事、民政、讼狱事务。   在秦之前的诸候们的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若干个小的国家,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小诸候国,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国家联合体。这种社会制度下,臣民自由度,特别是思想上的自由度较高,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这先秦的诸候分封时代。   其时中国大地分裂成数以百计的小诸候国,大伙儿都想做中国的龙头老大,称霸天下,所以对人才十分渴求。而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希缺资源。诸候王们,对人才的渴求在,演变成对人才与思想的宽容。   只要能让国家强大,国王作老大,不管什么三教九流之徒,都可以朝为“田舍翁,暮登诸候堂”。   老天爷是不拘一格地降人才,诸候们是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只有那个时代,才有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处于分封状态的诸候王们,每一个王都是野心家.他们每一个人骨子里都想做秦始皇.他们所以容许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人才、各种学说的发展,只是因为他们想雄霸天下.最后社会居然真的实现了“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是他们野心实现过程中的付产品。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