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皇家龙骑兵 郎中令蒙天放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关注数: 1,402 粉丝数: 857 发帖数: 46,897 关注贴吧数: 622
探秘:《黑猫警长》只拍五集背后的心酸故事   近日一则题为“《黑猫警长》只放了五集就停播,背后的故事让人心酸”的知乎日报在网上热传,激活了70后、80后的回忆。   在1987年播出的《黑猫警长》第五集片尾,黑猫警长最后举枪逐字打出“请看下集”的字样。然后,就没有下集了。于是许多小朋友不禁耿耿于怀到现在:为什么当初只有五集,然后就停播了?   其实然后,比《黑猫警长》更长、更完整的《葫芦兄弟》来了;然后,国门打开,好看的欧美日本动画片进来了,《忍者神龟》、《灌篮高手》的热血盖过了国产动画的风头;再然后,当年等着《黑猫警长》下集故事的孩子们长大了,甚至很少再看动画片。   可是,当“请看下集”这个情景被重提,许多人突然发现童年的记忆缺失了一块。而知乎上对于这个问题的一则热门回答,更是激起不少网友的同情和愤慨。   那么,观众没看到第六集真的是因为知乎日报上说的《黑猫警长》导演戴铁郎突然被通知退休吗?是因为美影厂人事斗争,“那个年代人心险恶”吗?   澎湃新闻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采访了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先后担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严定宪、常光希,以及《黑猫警长》的制片主任印希庸。因为戴铁郎先生家庭状况的原因,其好友印希庸代其婉拒了采访。
被埋没的三国第一猛将——曲阿小将   如果问三国中哪个人武力最高,一般大家的回答是吕布,但是我的回答是一个无名小将。让我们看看书中第15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引用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惧焉?”遂披挂绰鎗上马,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共十三骑,出寨上岭,到庙焚香。…………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繇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鎗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同行。   此时,孙策领着另外12人,这12人看名单,几乎是孙策军中的精华。而太史慈仅两人,就是太史慈和另外这个无名小将。当然书中是为了突出太史慈之勇气和胆量,那个无名小将仅仅是陪衬,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出这个无名小将之勇气和胆量不下于太史慈。   然后就是太史慈和孙策两人单打,程普等12人和小将在旁边掠阵。   然后呢?   引用慈见孙策鎗法无半点儿差漏,乃佯输诈败,引孙策赶来。慈却不由旧路上岭,竟转过山背后。策赶到,大喝曰:“走的不算好汉!”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没寻处,方好下手。”于是且战且走。策那里肯舍,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鎗搠去,慈闪过,挟住鎗﹔慈也一鎗搠去,策亦闪过,挟住鎗。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马不知走的那里去了。两个弃了鎗,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把兜鍪遮架。忽然喊声后起,乃刘繇接应军到来,约有千余。策正慌急,程普等十二骑亦冲到,策与慈方纔放手。   显然太史慈还是有点心眼的,知道自己即使取胜,也无法保持战果,毕竟对方有13人。所以将孙策引开,这是正确的战略战术。对于程普他们而言,发现两人跑远了,主公跑丢了,当然应该过去找。   可是他们直到孙策、太史慈又打了50合后才到。那么50个回合有多长时间呢?我们可以对比张飞、马超之战来研究研究:   引用次日天明,关下鼓声大震,马超兵到。…………看看午后,玄德望见马超阵上人马皆倦,…………两马齐出,二鎗并举。约战百余合,不分胜负。…………两将各回。张飞回到阵中,略歇马片时,不用头盔,只裹包巾上马,又出阵前搦马超厮杀。…………看张飞与马超又斗百余合,两个精神倍加,玄德教鸣金收军。二将分开,各回本阵。是日天色已晚。   首先,在午后开始,两人打斗。午后我们估计在1:00pm至2: 00pm比较合理吧。马张第一轮打了百余合,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估计为150合。然后张飞“略歇马片时”显然,也就10分钟到半个小时。第二轮又战了百余合,我们可以继续合理地估计为150合。这时,就已经傍晚了,下轮大战就要点灯了。那么这个时候应当是傍晚5:00pm至7:00pm(视季节而定)。所以,马张这300回合,刨去休息时间,约耗时最短2个半小时(150分钟)到最长5小时 50分(350分钟)。换算来,也就是说每回合约需耗时半分钟到1分钟10秒。   算起来,太史慈和孙策战斗了25分钟到一小时后程普等人才赶到。这里,我们如果计算上其它一些时间,首先在路程上孙策和太史慈是“且战且走”,而程普等人是“冲到”。这里显然两边所耗的时间不同。其次,孙策、太史慈在50合后还继续“揪住厮打,战袍扯得粉碎”。那么我们基本上可以算出,程普等人是在孙策、太史慈跑开后40分钟到1个半小时才动身来找孙策。   这就不合理了,主公跑丢了,你们难道还先睡个午觉才来找吗?就算刚开始没反应过来,过了那么一会儿也应该回味过来,去找主公吧。好了,以程普等人的智力,我们可以合理地估计过了半分钟,他们就会反应过来,决定去找孙策。那么为什么耽误了另外39分钟半到1小时29分半呢?   看来只有一个解释,就是上文说到的那员小将理解了太史慈的目的,独自阻击程普等12人长达半小时以上!(也就是说30合至60合)
张耳陈余反目成仇始末:由刎颈之交到生死冤家   提起刎颈之交,我们一定会联想起战国时赵国名士——廉颇与蔺相如。两位英杰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共同撑起反抗强秦的一片蓝天。可是,这份友谊却经历了一番曲折。从蔺相如骤迁为赵国上卿、地位凌驾廉颇起,廉颇心里就很不是滋味,立誓一定要羞辱对方。以大局为重的蔺相如到处躲着廉颇,这种逃避甚至让门客都感应羞愧,于是集体请辞。蔺相如的国家利益至上论不仅感动了门客,也感动了廉颇,他马上知错就改登门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最后,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秦汉之际,也有两位名士最初是刎颈之交,最后又闹到一方必欲置另一方于死地的地步,也许这种结局连他们自己也始料未及。这二人就是魏国名士张耳和陈余。   还是青年的陈余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已是魏国外黄令的张耳。魏国死亡,秦国悬赏捉拿,二人隐姓埋名,迫于生计,干起了陈地里正卫的差事;陈涉大军进入陈郡,二人又一道投奔陈涉,为他出谋划策;后来,又一起追随武臣平定赵地并拥立武臣为赵王,这时,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武臣被李良杀死,二人又拥立赵歇为赵王。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和王离北攻赵国。张耳和赵歇退守巨鹿城,陈余北收常山数万大军后南下驰援。就是这次驰援让张陈二人关系彻底决裂了。
揭秘:南梁有一支传奇的赤焰军,为何会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   最近想必大家都在追看历史热剧《琅琊榜》,此剧由孔笙、李雪联合执导,二人上次联合的《北平无战事》就已经好评如潮,此次《琅琊榜》也口碑颇佳,引得夜狼也忍不住追看。   《琅琊榜》属于排挤类历史电视剧,虽以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王朝为背景,但剧情基本排挤,大多与史实无法对应,但李孔二人执导历史剧,相关历史功夫确实比较了得,在不显山不露珠中,将相关历史人物也融进了历史人物形象之中。   《琅琊榜》中的大梁天子很显着的看得出就是大梁王朝的开国天子梁武帝萧衍,萧衍一手创立了南梁帝国,执政四十七年,期间国力大增,国势平稳,属于南朝较为强盛的时期,只惋惜晚年迷恋释教,对子女亲属又过度纵容,导致了晚年的候景之乱,南梁国势从此一厥不振,导致了最终由北方势力统一中原。   而《琅琊榜》的第一男主角江左梅郎苏、麒麟才子梅长苏,经历传奇,在江湖朝堂叱诧风云,看官们都想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号神人,谜底固然是没有,但梅长苏的身上却有南梁一名将陈庆之的影子。   剧中的梅长苏原本是赤焰军少帅,这支部队曾遭遇陷害七万大军全军覆灭,从而让梅长苏开始了大梁版的基督山伯爵复仇计。   而陈庆之当年也率领着一支传奇的部队,尔后来这支传奇部队战无不胜,但最后却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   陈庆之大器晚成,他原来的身份是梁武帝萧衍的书童,跟随梁武帝多年,因为出身的问题(庶族),一直只是小秘书,直到陈庆之四十二岁的时候,梁武帝派他率二千兵马接应,结果突然生变,遇到了二万北魏大军,结果从未上过战场的陈庆之指挥二千兵马打退了北魏二万大军,从此走上了军旅生涯。
魏晋时期武人的社会地位研究 武士,一指中国古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中的的特殊阶层,或归入小贵族。士分为两种:武士和文士,文士出智武士出力,但两者在精神上有同样的追求目标,一样遵循智信仁义,对于自身的尊严与道德要求很高,“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等便是出自于该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先周时期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地方财富积累,地方诸侯实力增强,中央集权被削弱,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地方诸侯在相互争夺自己利益相互战争的同时,形成了各个集团,注意笼络人才招揽门客,如“智囊团”之“谋士”,和一批武艺高强的武力集团“武士”。较著名的有燕太子丹雇佣武士行刺秦王,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也有大量以武士为题材的造型,如“武士俑”。 武士是石器时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步兵,装备有石斧和棍棒。 最早出现的部队事实上都只是城市中的居民,装备上随手可得的任何能当作武器的东西罢了。虽然将这些民兵转换成武士,价格非常的低廉,但当然他们也就无法和有组织的军队匹敌了。武士通常是在更强悍的兵种训练完成前的一个过渡兵种,或者是在城市的援兵尚未到达前,提供一种暂时性的防卫武力。毕竟在这种极度危急的状况下,能有一些武士支援防卫总比什么防御都没有要来得好。
揭秘:汉匈和议早已达成,匈奴为何仍迟迟不肯放苏武归国?   苏武牧羊的故事令古今各代的中国人感动,苏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也起着对后来很多封建王朝对待北狄蛮族的垂范作用——对单于和酋长们“以礼谕之”、“以节斥乏”,这样的大汉使者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成外交使命,但在声名上总会有加分,至少可以达到立言的效果。《汉书》里,大汉的使节苏武、张胜、常惠都是好人,而匈奴一边都是恶棍和奸贼。这是后人在读《苏武传》时很容易产生的感情效果。《汉书》的编纂者班固,也正是带着这个目的对有关苏武、匈奴的史料加以处理的。   而事实上,苏武到匈奴出使时,正值汉匈战争最激烈的第一阶段刚刚结束。新即位的匈奴单于想用缓兵之计改善与汉朝的关系,争取时间巩固内部,所以就主动提出双方互相释放扣押在己处的外交使节。当时,汉武帝很痛快地答应了。为什么呢?这里边就有玄机。而且,这个派苏武出使的时机,从后来的结果看,是非常险恶的,也是苏武被扣押在匈奴长达19年的最根本原因。因为,汉武帝当时正在策划一次对于匈奴的攻击,而且是规模空前的一次攻击,目的就是要把匈奴彻底消灭。而这次攻击的大背景,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持续最久的战争——汉匈百年战争。匈奴是漠北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在中原的春秋战国时代,匈奴还没有成大气候,与中原国家也没有大的交手记录。那时,北方的晋(后来是赵)、燕等国,主要对手是山戎;西方的泰国,面对的西戎也呈一盘散沙的状态。
楚汉人才流向论————兼谈刘邦,项羽用人之优劣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与手下大臣讨究探讨汉胜楚败的原因,曾有段精彩的论述:“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吾擒也。”此后人才问题上的得失遂成公认之楚汉成败的关键。 甚至有人以为:三国时期因为人才的分散而导致三国并立,楚汉时期因为人才的集中而导致楚灭汉兴! 是什么原因导致楚汉时期人才都流向刘邦那边呢?对于此问题,历代研究者皆一致公认为项羽不识人才,刚愎自用,用人唯亲;而刘邦善于用人,能够纳谏,用人唯能,一致于人才都纷纷背楚归汉。早在汉朝太史公司马迁也认为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亦是不善于用人的意思。扬雄更是认为:“汉屈群策,群策屈群力;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屈人者克,自屈者负。天曷故焉!”。 韩信,陈平,英布本来都是项羽手下,却都投到刘邦那里去了,成为楚灭汉兴之关键人物,更使楚汉人才流向的原因成为铁论。对此结论,笔者认为都过于浅显,未深入研究其前因后果,失之片面,未免牵强。我们根据历史资料,从人才流向个案的分析来重新探讨一下楚汉人才流向的症结何在。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