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摸发虱痒 Teen·摸发虱痒
关注数: 31 粉丝数: 3,588 发帖数: 17,589 关注贴吧数: 39
公路车友如何优雅地选择电动车头盔? 最近几天的大新闻是,六月一号就要执行电动车必戴头盔规定了。 对于以电动车作为生产力工具的人群——外卖/快递骑手而言,配发或自购头盔早就是基本操作。如今需要头盔的,都是将电动车作为通勤工具的人,这些人通常对事故风险不以为然,对装备价格极度敏感,且从来没有戴过头盔。图源@岛野肠粉 突然间,市场体量从接近于零变成了几千万人。无数原本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安全帽翻着倍涨价;无数原本用于自行车、轮滑甚至冰上运动的头盔在淘宝品名里增加了“电动车”三个字;无数人在抱怨就这么个东西为什么要这么贵,甚至有人干脆直接顶上了工地安全帽……还真有TB店主拿这种东西凑数标低价的 作为一位有理想、有担当、有激情、有知识的运动自行车爱好者,你应该明白骑车戴头盔的重要性(我是不会说我有段时间骑车去吃饭都会戴头盔的)。你在骑公路车或是山地车的时候也应该会好好戴头盔。 但当面临骑电动车也要戴头盔的情况,作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激情、有知识,并且你和你的家人可能都会有电动车出行需求的车友。我想有责任心的你必然要向他们普及正确佩戴头盔的知识,那么你可能要给所有家人都选购合适尺寸的头盔,再手把手地教他们佩戴方法。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你和更多的车友一样都会无所适从:你会发现运动自行车和电动车,这两种头盔的使用场景相似,但也有巨大的不同。这种属于脖子不要了的…… 这里,我们来好好捋一捋电动车头盔这件事。 1、 自行车头盔能作为电动车头盔使用吗? 能,而且绰绰有余。 运动自行车头盔所需要对应的冲击水平并不低,最有名的案例是2007年的一次事故:一位名叫Ryan Lipscomb的伙计被一辆大卡车从头上辗过,头盔裂而未碎,脑袋毫发无损。这不仅是为GIRO作出的一次绝佳宣传,你也应该相信大部分合格的运动自行车头盔都能做到这点。这哥们现在应该快四十岁了 相比之下,目前的电动车国标限速仅有25km/h,以前的大部分限速也都在40km/h以内,而骑公路车时超过这个速度非常常见,山地车骑行则需要应对林野环境可能存在的尖锐物。因此从安全要求上来说,运动自行车头盔需要应付比现行的电动车骑行环境更大的潜在危险,直接拿运动自行车头盔来骑电动车看似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其实是有问题的。Ballista ver. incolor! 去年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是骑电动车上班的,当时也没有买特别的头盔,是直接拿骑公路车时用的Bontrager Ballista,很舒服,很透气,很安全,其实挺好,唯一的问题是…… 这款头盔要价一千多元,已经抵得上一台便宜点的电动车了。你不可能将它随手挂在停在路边的电动车把手上,万一被人顺走了得心疼半天。而且,这顶头盔也没有自带风镜,你还需要戴上骑行眼镜——好嘛,头盔加眼镜能买两台电动车了。无论你是骑车去上班、买菜、接小孩放学还是登上巨大机器人拯救地球,你都得把这两样东西拎在手上。 蠢爆了有没有? 这当然是个特殊案例,但大部分的运动自行车头盔会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这些头盔大部分没有风镜,不方便遮风挡雨;五颜六色且有大量的通风口——在上了年纪的人眼里显得过于标新立异;都有脑后和下颌两个收束系统,其中脑后那个尤其重要但很多人根本不会调——你每次骑行前都会认真去调整脑后的收束,但你的家人可能未必,可如果不调好,头盔就形同虚设了;价格高,在需要停车驻留时会形成额外的心理负担……导致两个错误示范的核心原因都是没有正确调节后脑收束系统 好吧,考虑到市面上确实有二、三百块钱(在大部分人眼里其实已经贵到出汁),颜色比较素,通风口比较少,并且带有风镜的产品。如果你的家人愿意学习使用双收束系统且确实能学会,那这些头盔在使用上相比同价位所谓电动车头盔可能具有一定优势:重量更轻,更通风,视野更好。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就试着讨论一下…… 2、 现在的电动车头盔适合电动车使用吗? 首先要承认,我不了解电动车头盔的国标,但从我个人基于实用功能的观点出发,现在大部分的电动车头盔,可能是不适合现在的国标电动车的。它们更像是轻便摩托车头盔。这个真的……很典型 你去看这些头盔,它们通常通风口较少,有延伸至后颈的包覆(因此相当部分产品都没有脑后收束系统),自带可以向上旋转的风镜,并且很重:一般产品都在700g朝上,最近一个知名品牌预购中的产品甚至标出了940g的全重。很重啊兄弟……公路盔不少都180g了…… 自带风镜和简化的脑后收束系统都降低了学习成本,让这些头盔出现佩戴不到位的几率降低;由于一般电动车相对直立的骑姿,更重的盔体也还算勉强能接受——虽然多出来的重量可能增加事故发生时,颈椎段出现挥鞭损伤的几率,但毕竟不是公路车这样一克顶五克的颈部负担;可是通风能力这件事,对于现在的新国标车型来说可能会是个问题。 通风能力不足,大部分自行车头盔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自行车头盔通风口多;摩托车头盔,哪怕是全盔也不太会有这个问题,因为摩托车的速度快。但电动车没有摩托车那么快,头盔通风口数量却没有自行车头盔那么多,这就很尴尬了。有些TB店干脆就把摩托车头盔加了个电动车关键词 如果你戴过一些气动大组盔,比如Ballista、Evade和Attack,你会发现这些头盔需要相对固定的俯角来进风,且需要达到一定速度才有足够的通气量。以前使用Evade一代时我的体验是至少需要30-35km/h的速度,Ballista在再慢一些时也还算凉快。那么现在,我的问题是:通风口更少的这些“电动车头盔”,在最大25km/h的时速下——好吧我给你放宽到35km/h——能有多少通风量?可别忘了自行车气动盔都是有后方出风口的,而电动车头盔们后脑可都是封闭的。 我不是很乐观,尤其夏天快到了…… 再加上现在的新国标车型并没有那么大的车内储物空间,你的头盔在停车时同样面临无处可放的窘境。总而言之,我认为现在市面这些“电动车头盔”可能并不那么适合新国标电动车产品的实际使用需求。 3、 应该买什么样的头盔? 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 自行车头盔的优势:轻、通风、安全性能满足需求。 自行车头盔的劣势:使用复杂、造型难以接受、价格高、难以存放。 “电动车头盔”的优势:价格低廉、使用简单、自带风镜。 “电动车头盔”的劣势:重、通风性可能不足、难以存放。 对于各位车友来说,相信心里会有自己的打算了…… 你会给你的家人选择什么样的头盔呢? 你能保证家人都能学会如何使用双收束系统并把头盔佩戴到位吗? 欢迎讨论。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电动车头盔? 理想中的电动车头盔可能是什么样的? 要增加低速通风能力,那就要设计更多的通风口,顺便还能稍微减少重量,这些通风口最好还可以开闭,以便于冬季和恶劣天气出行时保暖。收束系统还是要简化以降低学习成本。同时最好能提供简单的锁扣,以防止停车时被人盗走。 当然,价格必须足够低,毕竟电动车出行的人群大部分都是价格敏感的,考虑到50块钱一顶的头盔都会有人觉得贵,头盔价格不过百可能是大部分人群能接受的极限了。 现在市面上似乎没有这样的产品。 希望以后会有吧。 硬广时间:
公路车座垫六十年:座垫上真的有发生技术进步吗? 尽管UCI限制了不少自行车领域的发展,但技术进步总会慢慢地发生在你也许不太注意的地方。 座垫,就是这么个技术缓慢进步的成果。Selle Italia Grand Prix,图源见水印 当你看到一个1960年代——距今近60年——的Selle Italia Grand Prix座垫,你是否觉得它和如今的大部分自行车座垫并无不同?事实上,它甚至仍然能装到现在的公路自行车上正常使用。Grand Prix和SLR Boost 但如果你要和Selle Italia的2020年款SLR Boost放在一起看,你就能看到巨大的不同:作为传统大厂的新锐短鼻产品,SLR Boost可以说拥有所有时下流行座垫的特征:复杂曲线、大开口、短鼻、宽座翼。而Grand Prix表面弧度简单,只有三个“气孔”,座轨实际可用长度少得可怜。以现在的目光回望,你甚至会很难想象当年的顶尖职业车手是如何驾驭这样的座垫。如果你的座管夹头太大,座轨甚至不够长 六十年间自行车座垫形态的变化,背后是艰难的材料学和人体工程学进步。这其中最重大的改变,是更新的座垫有了更大的开口和更宽的座翼,有效减轻会阴部软组织的压迫,立竿见影地改善业余车友骑行的体验。 但是,在座垫表面上开个大口子,没有那么简单。左为B17,右为C17,区别一目了然 在古早时代,以金属框架绷紧皮质座垫面的结构比较多见——如今Brooks的B17等产品仍在依“古法”生产。最早的金属底板座垫产品之一 这种张力结构舒适性不错,但稳定性就不那么够,可用的座轨长度也较少。更稳定的全底板产品很快出现了,此后很多年中,自行车座垫的基本结构一直都是座轨+底板+填充+覆面,有时候还要带上弹簧。在运动自行车座垫上,底板材料很快从钢变成了塑料,以此减轻重量,并提供一些滤震效果。其实Selle Italia的创新脑洞真的是很多…… 此后数十年间座垫的形态变化仍然不见得有多大,直到90年代,才有一批脑洞产品的出现,包括早期的分区压力产品Selle Italia Dual——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Power MIMIC的滥觞——以及若干带有较小底板开口的产品。直到2000年以后,一系列更进一步的设计才慢慢出现。90年代使用碳纤支架的某款Selle Italia Flite,图源见水印 大部分此前的座垫设计,都是“中间高,两边低”的单拱造型,即使有开槽或开口,面积都不会很大。此后有一系列设计,譬如Specialized和Selle SMP的一些型号,都开始尝试分别支撑两侧坐骨粗隆的双拱造型,以及一直延伸到座垫鼻附近的较大开口和开槽。 但有个问题仍然摆在所有设计者面前:如果你要在底板上开个大口子……普通塑料材质的刚性就会有些捉襟见肘,虽然部分厂商尝试使用碳纤维支架来增强底板刚性,但直到2010年代,开口底板产品仍然有许多问题。你现在还能在许多论坛找到这类2010年前后的讨论帖 Specialized过往有多个型号都存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底板变形或开裂的缺点,Selle San Marco 2011款的开口版Mantra和Concor也有因为开口过大、底板形变过度,反而使得部分车友会阴更加不适的报告。虽然全碳纤维底板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就当时而言,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同样造型不能下放到次级产品,就很难打开市场——Selle SMP的Full Carbon Lite就是反面教材。Stealth的碳纤注塑底板特征非常明显 转折点出现在碳纤维注塑工艺的推广运用。长纤碳纤维注塑在保持刚性的同时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使碳底锁鞋和碳底座垫的价格都能压到1000块人民币以内。于是,新一代的公路自行车座垫产品除了最低端型号以外,都能够碳底板化了。 碳底板带来的刚性增加使得更大的开口和更宽的座翼成为现实。而另一方面的设计改变则来源于运动生理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对UCI规则的嘲弄——了。 那就是短鼻座垫Dan Henry Hammoc 无鼻坐垫(Noseless)的历史很长,至少在1966年,就有Dan Henry Hammock这种东西——看起来像一根把立加一根弯把加一块布。此后一直都有用于民用车的无鼻坐垫在生产,可惜接受度实在不高,功能性也有缺陷。 2000年代,ISM设计出了较为典型的竞技用无鼻座垫,不过很显然它不太适合公路车使用。Fizik的Trione、Selle Italia的Kronos和Specialized的Sitero也是类似的情况。真正的变革还是要等到2015年的Specialized POWER。其实Kronos与当前主流公路车短鼻座垫已经非常接近了。 一般的现代座垫长度是26-28cm,如Arione之类奇葩会到30cm,而典型的短鼻座垫只有24-25cm长,切去约3cm的座垫鼻之后,造型会显得有些奇特,导致有些车友不接受这样不美型的东西。 (不过现在看多了也习惯了……) 车友们往往认为短鼻产品的主要优势是更少的会阴压迫,但其实这条并不那么确切:在我们的Fitting实操经验中,使用短鼻产品时仍发生会阴不适的案例并不鲜见。从结构上来说,生殖器处于两耻骨支之间,耻骨联合前下方,而会阴则在生殖器后方,因此只要耻骨支仍然需要接触座垫,会阴部就还有机会受到来自座垫的压力。 那么通常意义上导致短鼻更舒服的原因是什么呢?Froome的POWER,座垫翼上有防滑贴 一方面,在市短鼻座垫的座翼宽度相对此前的普通座垫都有增加,绝大部分短鼻座垫的座翼最宽处宽度在143-146mm,即使相对窄的Stealth 142规格的实测宽度也超过140mm,坐骨粗隆能得到更好的支撑,坐点不容易靠后,从而减少会阴受到过多压迫的几率。这玩意儿是好活 另一方面,由于结构不同,在安装到同样的Seatback(或安装到同样的相对座轨位置)时,短鼻座垫的座垫翼会更靠前,从而推前了踩踏点并可能减少转髋量,于是会阴压力也会减轻。这应该说是造型最科幻的短鼻座垫没有之一了 短鼻座垫目前已经成为市场主流:Specialized有POWER系列,TREK有Aeolus,PRO有Stealth,San Marco在Concor基础上开发了ShortFit,Selle Italia则提供了多种经典产品的Boost版本……有关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后会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讨论。 (这次应该不用等很久……吧……)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