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颂游云 风颂游云
汉服,道教,术数,传统文化
关注数: 35 粉丝数: 87 发帖数: 3,146 关注贴吧数: 41
【随笔】读书感悟 灵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在脑海中经过很多片段的一瞬,突然抓住了一个亮点,但若不马上写下来,过一会那种感觉就会消失不见。写文章也是如此,仅需一个引子,就可以写出开头,但没有精心的孕育和深刻的感悟,就永远只是一个开头。我一直相信文章是最能表明心迹的东西,一个人的心境不同,写出来的东西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从古至今,灵感所带来的好文章多不胜数,而不同的灵感来由,文章的感情基调也会随之变化。只要有些文章的人——当然,要除去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剩下的人写文章大多是有感而发,再加上客观上个人的表达水准有所差距,那么给人的意境感受也会有所距。                             在我看来,那些格调高雅的文章除了阐述某种理论,另一种被升华的主要作用,就是寄托心境感悟。好文章会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读者可以在作者笔墨的指引下感受到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心情感波动,进而捕捉到在某一瞬的感悟及心境。也许说得有点悬了,不过想必有过深阅读经历的文友恐怕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找上一篇好文章,再寻一处清静之地,营造出红袖添香的意境氛围(当然要求也可以低一些,没人打扰就足够了),此此时再进行深阅读,收获多少会更大一些。要知道,好的文章需要细细品味,像树下老牛一样闲卧反刍,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髓。      很多熟悉我的人对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我“读书很多”上,说我“博学强记”等等。但事实上,我也仅能说我是读书比较多罢了,我所谓的“博识强记”,仅仅是在与人闲谈是记下一些感兴趣的片段,然后在闲余时去找一下相关资料,也是记一些丢一些,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素材而已。真正可以记住的,也只剩仔细推敲后所领略的意境美。意境之美,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假如有人要让我把它写出来,那么我恐怕也只能泛泛而谈了,毕竟在这文章的精髓以及意境中,我只是间接地领悟者,拾人牙慧而已。若能说真正领悟的,恐怕只有文章的作者了。所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有独立之精神的。         譬如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子瞻,仅以两篇《赤壁赋》(前后两篇)就让黄州赤壁的名头一举超过了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想要写出如此飘逸而又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散文赋,除了要拥有那份对于文字的敏感以及博思,更不可或缺的就是作者那份旷达的心胸以及洒脱的情怀。这并不是说文章有多么巨大的力量,而是文章所透露出来的那份意境,使得所描绘的事物都具有了被升华的哲思,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再说另一位名人文章——醉翁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巨擎,两宋文章的执牛耳者,文章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若说苏轼的文章基调是飘逸洒脱,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则是具有厚重以及隐蕴的音律美。新编《古文观止》所收录的《前后赤壁赋》及《秋声赋》中,其对《秋声赋》的评价不下于《前后赤壁赋》。欧阳修在赋中形容秋声如兵士“衔枚疾走”,仅此一句,就生动的秋的厚重及肃杀,又与后文“刑官”照相呼应。这样的意境,又显得深沉许多。可谓一人在云端,一人在山巅。          现代作家中也不乏高手,我想我最敬佩的人物当属林清玄了。可见,写出好文章及拥有高雅意境可并不是古人的专利。          文章就像是知心朋友,读文章的人若与这位“知心朋友”搭上调,那么文章的作者也许就会被补挂上“知音”的名头。究其根本,好文章不光要有好文笔及令人钦佩的精巧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拥有独立的精神意境的同时,拥有所谓的共性,即典型性。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会被“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思维导向上,从而使其对文章的评价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文章可以意义相通,但从没见过意境相同的,独立的人就应当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我觉得静安先生话说的很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不但适合治学,同样也适合写文章。但如今社会抄袭者比比皆是,缺乏原创,其中究竟,又有谁探寻呢?
庄子其人     话说庄子这位,个人履历不必说,大家多少知道些。且不说庄子为人淡泊名利,奉行逍遥。光是那份安于贫贱的坚韧毅力,就让人所钦佩。但最令人所钦佩的,是其对生死的领悟。     在《南华经·至乐》中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庄子到楚国去,看见一个骷髅,就用马鞭敲着骷髅说:“先生是因为纵欲贪生而死的呢?还是遇上了亡国的战事被杀死的呢?你是做了坏事,愧对父母妻子而死的呢?还是因为遭冻饿之灾而死?或者是年纪太大老死的呢?”     庄子说完之后,就把骷髅当做枕头睡着了。半夜里,庄子梦见骷髅对他说:“方才听你说的话,你好像是个喜欢思辨的人。你所说得那些情况,都是活人的牵累啊,死后就没有这些了。你想听听人死后的情景吗?”     庄子说:“是的。”     骷髅说道:“人死后,上无君主制约,下无臣子督策,也没有四季的操劳。自由自在,与天地共存,这样的快乐,就是南面称王也不能相比啊。”     庄子想试试他是否真心,就说:“我让掌管生命的神灵恢复你的原貌,还你血肉之躯,让你回家乡见父母妻子,你愿意吗?”     骷髅听了,狠劲摇头,很不乐意的说道:“我怎能放弃超过国王的快乐而去再受人间的劳苦呢?”     这其实就是一种超脱于生死的境界。生与死,古往今来,鲜少有人堪破,或留恋人世,或不忍别人离世。人的一生,基本就是生于死的循环。人流恋凡俗,大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被满足,就会有更大的欲望需要被满足,就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同时也像是饕餮一般吃的永无止尽。最终走向的是自我毁灭。     看破了功名利禄算什么呢?如果连生与死都可以看破,又何必去贪求什么其他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自然的循环,当万事万物都可以以平常心来对待,自然少了很多烦恼。     庄子给了我们一个风向标,让我们有了一个衡量的尺度,人生一世,求的就是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逍遥于天地之间。无关乎境界,只在于是否愿意放弃。能有一生如此,足矣。
论国学与国学社的前景 国学是什么?为什么国学的复兴如此艰难?我不明白,也许是国学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让世人迷惑,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国学社的开办,也许是给了国学一个面向世人的机会,但似乎成效甚微,国学被囿于书斋的命运还是未被改变多少,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这样推行国学的方法是否有误?为什么人们不重视国学?      韩愈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谁又能为我解惑?现代人太过看重外表,学会内敛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文学修养的气质去了哪里?让他们学会修身养性,实在太难。又有什么好的方法解决呢?复兴之路,太过艰难,传统的东西,恐怕再难有人问津。最多是过过场,走走样子。      国学社的开办只是一个思路,等到真正实行的时候,才会知道,培养这种文化素养并非是小小一个国学社就能承担得起,梦想总是很美好,现实总是太残酷,五千年的传承,难道要就此终结吗?偶然有一天,我去书店买书,书架上满满的呈列着有关国学的书,我随手翻了一下,发现写的的确很好,给我了很多有关的启发,想买上一本回去看,却发现封皮上的价格我实在承受不起,无怪乎看的人少,买的人也少。     我曾对此兴叹,但我明白,这不能怪出版社,研究文学的人,大多都是倾尽全力去买书,倒尽一江春水。如是乎,借国学来赚钱投资,也是个方法,只可惜,这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但也该考虑一下传播的能力,少一点阻碍,总会少一些无知的人。
论知己     空谈不是什么本事,任何人都可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但说出来的东西都是看似有用的废话。大道理谁都会讲,谁都会听,可是真的理解了么?恐怕没有吃过亏,没有类似的经历,是无法领会的。就像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的对话一样;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不是鱼,他却可以感受到鱼的快乐,想必他有类似的经历吧,如困龙出海,畅游其中,天地皆大?何处去不得?在这世上并非只有成为那个你所希望的物什才能感受到他的快乐,殊不知这世上还有一人,名曰:知己。世上朋友很多,知己却难寻。“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友声······知己的言论,也许不贴心,但却可以与你感同身受。不需要随声附和,只需要思辨类同,所谓的共鸣,大约如此。     口角之争,大多是言论不和而大打出“口”,人云亦云之人如过江鲫,自己的思想,不求别人的附和,只求有人理解,甚至在其之上衍生出其他实际的意义,或许还能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此而已。
闲居清谈(杂文) 自高三以来,再难得清闲之时,今逢穆斯林肉孜节,得以休假一日,室中万籁俱静,有感而作。今朝出门时,秋风飒飒,冷风袭面,时天已大亮,然高楼耸峙,日光虽明,奈何阴影重重,视之左右,惊晨霜未化,盖因日竟见遮。举目远眺,薄雾袅袅,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如余音绕梁,不觉如缕。余欲往室中,途中不见人迹,更显清冷,而余独品秋色。余观沿途树木,叶皆落尽,多为七八龄。年最长者,盖五十龄矣,主枝一人合抱,侧枝虬曲向天,张牙舞爪,不知其名。或曰“皂角”,余不以为然。途有松柏三两株,长青而不衰。正行间,忽遇一同窗,问余何往,答曰:“往室而学。”其深为不解,谓之曰:“何故前往?今逢休假,自当玩乐以宽其怀,学习之事,实乃自寻烦恼。且今不行课,楼门当闭,徒去而劳。” 余摇头笑而不答,其甚为无趣,自去也。余心有所疑,然非亲见,闻言返之,余以为不妥。继而前行,既达,侧门果未开,疾行几步方见正门,关主楼未闭,而幸余未信其言。又多时,日已行至中天,透窗而入,直耀吾桌,吾举手蔽日而恐正视,唯喟然搁笔,神思乃飞天外。侧耳倾听,此刻万籁俱静,心湖渐平。余微闭眼眼睑,肆阳扑面而杜杂祛妄,存思想神以观本心。《道德经》有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做,吾以观复。盖如此矣。且夫天地之广,余独居一隅而难观其妙,然若虚怀者,天地皆不在一心乎?行万里路难,行本分之事更甚之,心焦而情躁,自难得事之奇妙。未几,光影拂面而过,一飞鸟尔。余正襟长叹,本分之事,亦当仔细,平凡之处见真性情,则依旧操笔而书,午时已过矣。
【骈赋】哲学道 拙作勿怪(和《老子与<道德经>》) 道德并济,老庄齐出。旷世奇言,妙语连珠。通篇精而意无止,道一体而及虚无。入万物之本源,寻超脱之妙路。道为主形为体,恒为玄法自然。广则充斥天地,狭则蕴藉尘埃。道之一出,划之时代。破除天地,移交万物。浅则简约,深则玄远。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儒乃人之构建,法乃术之成熟。道为理性之开辟,化为无名之规度。 事物存立,循环往复。有易则有难,有善则有恶。附阴而抱阳,水火以相济。事随道而运转,内部均而平衡。祸福相依,缺盈以共。金玉满堂,莫能之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风雨飘摇,却非终日。暂而平立,瞬而可破。意少则可得,疑多则为惑。动静相化,乃万物之根本。善恶相形,乃为人之本固。 退而为进,强不及弱。是以知雄而守雌,有为化为无物。下德之士,不闻大道。朝夕荒淫,百姓皆苦。世风而日下,恶行而充处。感老聃之善念,乃著书以微略:大道已废,仁义才显。慧智有道,大伪相随。六亲不和,孝慈方强。国家昏乱,忠士齐出。呼之为何,少之为何。动乱伊始,皆在此矣。 上善若水,水为至善。蕴柔韧于生机,断刚强于毫末。木强则折,兵强则没。处柔弱卑下之地,行无为不言之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迷心智与感官,困神灵以显赫。物欲强而使物贵,淫巧伎而使物奇,以之为奇,争相夺取,以之为异,心己已迷。当反民之淳朴,以无为而治之。当无为而顺之,夫圣人之盛世。 道法自然,而自然为功。道法天地,则天地为翼。冶人之情操,静心之浮躁。恐世之混浊,而道谓之逍遥。为政之奇术,为人之雅言。隽永而传之,世当以其为尊。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