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风颂游云
楼主
灵感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在脑海中经过很多片段的一瞬,突然抓住了一个亮点,但若不马上写下来,过一会那种感觉就会消失不见。写文章也是如此,仅需一个引子,就可以写出开头,但没有精心的孕育和深刻的感悟,就永远只是一个开头。我一直相信文章是最能表明心迹的东西,一个人的心境不同,写出来的东西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从古至今,灵感所带来的好文章多不胜数,而不同的灵感来由,文章的感情基调也会随之变化。只要有些文章的人——当然,要除去那些沽名钓誉之辈。剩下的人写文章大多是有感而发,再加上客观上个人的表达水准有所差距,那么给人的意境感受也会有所距。 在我看来,那些格调高雅的文章除了阐述某种理论,另一种被升华的主要作用,就是寄托心境感悟。好文章会给人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读者可以在作者笔墨的指引下感受到作者所处的环境以及内心情感波动,进而捕捉到在某一瞬的感悟及心境。也许说得有点悬了,不过想必有过深阅读经历的文友恐怕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找上一篇好文章,再寻一处清静之地,营造出红袖添香的意境氛围(当然要求也可以低一些,没人打扰就足够了),此此时再进行深阅读,收获多少会更大一些。要知道,好的文章需要细细品味,像树下老牛一样闲卧反刍,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精髓。
很多熟悉我的人对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我“读书很多”上,说我“博学强记”等等。但事实上,我也仅能说我是读书比较多罢了,我所谓的“博识强记”,仅仅是在与人闲谈是记下一些感兴趣的片段,然后在闲余时去找一下相关资料,也是记一些丢一些,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素材而已。真正可以记住的,也只剩仔细推敲后所领略的意境美。意境之美,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假如有人要让我把它写出来,那么我恐怕也只能泛泛而谈了,毕竟在这文章的精髓以及意境中,我只是间接地领悟者,拾人牙慧而已。若能说真正领悟的,恐怕只有文章的作者了。所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有独立之精神的。
譬如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子瞻,仅以两篇《赤壁赋》(前后两篇)就让黄州赤壁的名头一举超过了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想要写出如此飘逸而又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散文赋,除了要拥有那份对于文字的敏感以及博思,更不可或缺的就是作者那份旷达的心胸以及洒脱的情怀。这并不是说文章有多么巨大的力量,而是文章所透露出来的那份意境,使得所描绘的事物都具有了被升华的哲思,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再说另一位名人文章——醉翁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巨擎,两宋文章的执牛耳者,文章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若说苏轼的文章基调是飘逸洒脱,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则是具有厚重以及隐蕴的音律美。新编《古文观止》所收录的《前后赤壁赋》及《秋声赋》中,其对《秋声赋》的评价不下于《前后赤壁赋》。欧阳修在赋中形容秋声如兵士“衔枚疾走”,仅此一句,就生动的秋的厚重及肃杀,又与后文“刑官”照相呼应。这样的意境,又显得深沉许多。可谓一人在云端,一人在山巅。
现代作家中也不乏高手,我想我最敬佩的人物当属林清玄了。可见,写出好文章及拥有高雅意境可并不是古人的专利。
文章就像是知心朋友,读文章的人若与这位“知心朋友”搭上调,那么文章的作者也许就会被补挂上“知音”的名头。究其根本,好文章不光要有好文笔及令人钦佩的精巧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拥有独立的精神意境的同时,拥有所谓的共性,即典型性。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会被“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思维导向上,从而使其对文章的评价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文章可以意义相通,但从没见过意境相同的,独立的人就应当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我觉得静安先生话说的很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不但适合治学,同样也适合写文章。但如今社会抄袭者比比皆是,缺乏原创,其中究竟,又有谁探寻呢?
2011年05月14日 08点05分
1
很多熟悉我的人对我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我“读书很多”上,说我“博学强记”等等。但事实上,我也仅能说我是读书比较多罢了,我所谓的“博识强记”,仅仅是在与人闲谈是记下一些感兴趣的片段,然后在闲余时去找一下相关资料,也是记一些丢一些,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素材而已。真正可以记住的,也只剩仔细推敲后所领略的意境美。意境之美,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假如有人要让我把它写出来,那么我恐怕也只能泛泛而谈了,毕竟在这文章的精髓以及意境中,我只是间接地领悟者,拾人牙慧而已。若能说真正领悟的,恐怕只有文章的作者了。所以可以说,好的文章是有独立之精神的。
譬如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子瞻,仅以两篇《赤壁赋》(前后两篇)就让黄州赤壁的名头一举超过了真正的赤壁古战场。想要写出如此飘逸而又具有深刻哲理意义的散文赋,除了要拥有那份对于文字的敏感以及博思,更不可或缺的就是作者那份旷达的心胸以及洒脱的情怀。这并不是说文章有多么巨大的力量,而是文章所透露出来的那份意境,使得所描绘的事物都具有了被升华的哲思,拥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再说另一位名人文章——醉翁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坛巨擎,两宋文章的执牛耳者,文章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若说苏轼的文章基调是飘逸洒脱,那么欧阳修的文章则是具有厚重以及隐蕴的音律美。新编《古文观止》所收录的《前后赤壁赋》及《秋声赋》中,其对《秋声赋》的评价不下于《前后赤壁赋》。欧阳修在赋中形容秋声如兵士“衔枚疾走”,仅此一句,就生动的秋的厚重及肃杀,又与后文“刑官”照相呼应。这样的意境,又显得深沉许多。可谓一人在云端,一人在山巅。
现代作家中也不乏高手,我想我最敬佩的人物当属林清玄了。可见,写出好文章及拥有高雅意境可并不是古人的专利。
文章就像是知心朋友,读文章的人若与这位“知心朋友”搭上调,那么文章的作者也许就会被补挂上“知音”的名头。究其根本,好文章不光要有好文笔及令人钦佩的精巧思维,更重要的是在拥有独立的精神意境的同时,拥有所谓的共性,即典型性。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就会被“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思维导向上,从而使其对文章的评价上升到另一个高度。
文章可以意义相通,但从没见过意境相同的,独立的人就应当有独立的精神自由,我觉得静安先生话说的很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不但适合治学,同样也适合写文章。但如今社会抄袭者比比皆是,缺乏原创,其中究竟,又有谁探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