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言器语 壶言器语
简简单单 茶壶人生 壶中作乐 茶里悟道
关注数: 5,122 粉丝数: 2,584 发帖数: 8,662 关注贴吧数: 47
为何大家都很在意紫砂壶养壶出来的效果 为何大家都很在意紫砂壶养壶出来的效果? 一把紫砂壶经过使用者的悉心保养,不仅在泡茶的过程中发挥涵香纳味的作用,同时可以使得壶本身焕发出紫砂壶特有的 光泽来。要知道,一把新的紫砂壶往往只是暗沉的光泽,但是因为紫砂独特的吸收属性,在泡茶的过程中,使得壶色发生了改变,变得光泽古润,一把紫砂壶能变得 如此吸引人,因此大家都会在意养壶。 在艺术品中,清洁保养的技巧有很多,但是每种艺术品都要以最有利于保养得方法清洁,紫砂的保养其实就是一门课,想养好壶,首先要尽量选择质地上乘的紫砂 壶,那些低劣、残缺之壶养得再好,终究也是残缺。养壶还有外养与内养之说,只有内修外养,兼收并蓄,才能养出好壶。外养就是要勤泡茶、勤擦拭。泡茶时,壶 的温度较高,壶壁上的细孔会略微扩张,此时要用细纱布擦拭氤氲的水汽,让茶油顺势吸附于壶壁之中,久而久之,壶壁就逐渐生辉了。 茶,是紫砂壶内养的关键。 所以有种说法是“养壶最好用好茶,这样养得快;用一般茶养也可以,只是养出来的效果时间就要长一些而已"。养壶的大忌是急于求 成,不然的话就会事倍功半,反而不得其所。养壶的每个细节都要细心,但每个细节也都可以成为一种享受,至少要有了这样的感觉才算是明白了养壶的真正意义。"养壶人的壶不是盛茶用的,他们以茶去养壶的性情。收藏茶壶到了养壶的境地,除了要有钱,还得要有闲;除了要有闲,更得要有心。 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壶养壶养出道理,越是紫砂古壶、旧壶,越能养出个名堂;越是名人名作越容易养出精神;越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越能养成好壶。是不是 紫砂名壶,或泥质不好的壶,通过养壶还都能把它鉴别出来,爱茶爱壶者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养好紫砂壶,把握着茶、壶、茶的量、壶的 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 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玉不琢不成器,壶重养养出神。 所以,即便您手上有一把上好泥料的紫砂壶,但是养壶的过程中不去注意细节的问题,那这把壶可能就失去了耀人的色彩,希望大家能好好去领悟。
那些不靠谱的选壶经验,可别再被忽悠了! 现时,不少网络壶评家,说得刻薄点儿,好比是一台戏里匪兵甲临时串演刁小三,赶着开锣硬充角儿,拿着“白话”裹乱、蒙人。 传授的所谓经验,不过是道听途说,贻笑大方,赶上以下这样的,您可以直接把他列入“半瓶醋”的黑名单了。 忽悠一:嘴、口、把三点一线才是好壶 经常有所谓的“砖家”如是忽悠:紫砂壶盖取下,倒扣在桌面上,壶嘴、壶口、壶把三点在同一水平面上就是好壶。 乍一听蛮有道理,其实,紫砂壶作为手工艺品,在粘合时不可能做到各部位角度丝毫不差。 一概而论的“三平”手法,好比是书法初学者,嘲笑苏黄米蔡写字难看,反而去推崇馆阁体,真真是气死做壶师傅。 忽悠二:倒立不掉盖才是好壶 有些“高手”对紫砂壶气密性的判断标准是:在壶里装满了水,按住壶盖气孔则壶嘴不出水,按住壶嘴反过来不掉盖则说明气密性好,反之则逊。 解释这个误区,可以洋洋洒洒的写一篇关于压强的物理学论文。 简单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紫砂壶都可以倒立,有些气密性好的壶也会掉盖,这是由壶型决定的,例如对石瓢用这种手法检查气密性则徒劳无功。 忽悠三:倒茶时茶汤不能从壶口流出 从功能上看,要求紫砂壶的造型要端拿便利、出水顺畅、倒茶收水不流涎,目前看来,前两点比较容易做到,做到第三点却并不容易。 壶流的形状、长度、出水孔的造型等,决定了一把壶能否“收水利索不流涎”,但是,壶流的形状、长度、出水孔的造型又都必须与壶型相匹配。 有些壶型如“龙蛋”“西施”等,壶流的特定形态就容易流涎,当然,严重的流涎也是不允许的。 忽悠四:壶盖敲壶身,听音辨好坏 很多壶友买壶的习惯不好,看到一把壶就用壶盖敲敲壶身,说是想听听声音够不够响,清不清脆,让卖家哭笑不得。这种方法也许可以简单的判断紫砂壶的烧结程度,但是对于分辨泥料的好坏,做工的精细,并没有任何意义。 想听声音的话,应该去买乐器,对着一把壶敲敲打打的,伤壶不说,还容易被玩壶者不齿。 玩壶玩经验,时间一长便有宗可法、有论可依,但切忌盲目自信、闭门造车,更忌将一切经验性的评估简单化、机械化、教条化。 由乱玩到思考,由道听途说到深思熟虑,离一个真正的玩家,也就不远了。
2月份事情多,发了未及时发现让系统吞了,现补发2月份科普知识贴 传统的紫砂泥绘装饰流行于清代康乾时期,其工艺方法是在制作完工的壶坯上,须有一定湿度,用同色泥或其他色泥,制成细泥浆,用毛笔在坯体上作画,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诗文等,均以中国画形式表现,古朴雅致。紫砂壶泥绘在生坯上用不一样的泥色绘画,泥绘作品有立体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根据泥绘选用泥料泥色的不同可分为同色泥绘、多色泥绘、工笔彩色泥绘,按照装饰手段和其厚薄肌理效果的不同又可分为堆绘或薄绘。 同色泥绘以紫砂壶本色泥浆点画,主要用线的粗细、长短,面的大小、厚薄来表达事物的远近、虚实等质感,浅浮雕效果。同色泥绘与坯体结合更为紧密,则可提升作品的色系一致性。 多色泥绘是以壶胎以外的颜色来作画,以另外颜色辅助表达,艺术效果极佳。多色泥绘呈色皆采用原矿泥料,一般色泥有白泥、本山绿泥、朱砂泥、黑泥等,相互搭配又产生不同的颜色,就像画画时颜料调色一般。 现代紫砂工笔彩色泥绘是工笔画与紫砂陶的结合,既有工笔画的流畅线条、细腻浑厚,又是以严谨的中国画形式平绘入画,典雅古朴、赏心悦目。 紫砂泥绘工艺操作难度大,需要作者拥有较为全面和高超的艺术功底,对工、书、画和色彩有较高的理解,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作者对不同泥质和泥性的熟悉掌握,达到以泥当墨的绘画完成后,需阴干再正常入窑烧制。泥绘装饰胜在空间想象与成品合二为一,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想象力。 泥绘不仅运用于茗壶制作,而且广泛施行于花盆和文具、食具上。清代以泥绘著称的紫砂艺人有杨季初、杨履乾等。尤其是杨季初创作的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雪江待渡图笔筒与收藏于苏州市博物馆的山水图笔筒,构图高雅,用笔老到,泥色准确,意境深远,俨然一幅极妙的山水画,堪称泥绘代表作。
你了解什么是紫砂泥绘吗? 传统的紫砂泥绘装饰流行于清代康乾时期,其工艺方法是在制作完工的壶坯上,须有一定湿度,用同色泥或其他色泥,制成细泥浆,用毛笔在坯体上作画,题材多为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诗文等,均以中国画形式表现,古朴雅致。紫砂壶泥绘在生坯上用不一样的泥色绘画,泥绘作品有立体浅浮雕、薄意雕的效果,根据泥绘选用泥料泥色的不同可分为同色泥绘、多色泥绘、工笔彩色泥绘,按照装饰手段和其厚薄肌理效果的不同又可分为堆绘或薄绘。 同色泥绘以紫砂壶本色泥浆点画,主要用线的粗细、长短,面的大小、厚薄来表达事物的远近、虚实等质感,浅浮雕效果。同色泥绘与坯体结合更为紧密,则可提升作品的色系一致性。 多色泥绘是以壶胎以外的颜色来作画,以另外颜色辅助表达,艺术效果极佳。多色泥绘呈色皆采用原矿泥料,一般色泥有白泥、本山绿泥、朱砂泥、黑泥等,相互搭配又产生不同的颜色,就像画画时颜料调色一般。 现代紫砂工笔彩色泥绘是工笔画与紫砂陶的结合,既有工笔画的流畅线条、细腻浑厚,又是以严谨的中国画形式平绘入画,典雅古朴、赏心悦目。 紫砂泥绘工艺操作难度大,需要作者拥有较为全面和高超的艺术功底,对工、书、画和色彩有较高的理解,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除此之外,还需要作者对不同泥质和泥性的熟悉掌握,达到以泥当墨的绘画完成后,需阴干再正常入窑烧制。泥绘装饰胜在空间想象与成品合二为一,需要创作者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想象力。 泥绘不仅运用于茗壶制作,而且广泛施行于花盆和文具、食具上。清代以泥绘著称的紫砂艺人有杨季初、杨履乾等。尤其是杨季初创作的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雪江待渡图笔筒与收藏于苏州市博物馆的山水图笔筒,构图高雅,用笔老到,泥色准确,意境深远,俨然一幅极妙的山水画,堪称泥绘代表作。
玩壶,了解这几种紫砂泥就够了 宜兴紫砂矿料一般分为三大类:紫泥、绿泥和红泥,统称为紫砂泥。紫砂泥又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含铁量较高,但泥分五色又叫五色土。细分泥料名称上百种之多,还可以不同泥配泥等不同种类各种矿料制作成紫砂壶。 紫泥.甲泥紫泥是甲泥矿层的一个夹层,甲泥又称夹泥,是一种脊性黏土,紫褐色,性似铁甲,故名甲泥。甲泥中深藏着紫泥,做上好茗壶的紫泥都要从甲泥中采选,矿体呈薄层状、透镜状,矿层厚度一般在几十公分到一公尺左右,原料外观颜色呈紫色、紫红色,并带有浅绿色斑点,烧后外观颜色则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紫泥主要成份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是一种含赤铁矿的物质,呈紫红色和褐红色砂质泥岩,泥质细而匀。 小红泥紫砂小红泥属泥质粉砂岩,矿料外观呈多种红色、黄色调、质地均匀,可塑性好,收缩率比朱泥要小,含少量的白色云母磷片。 本山绿泥.段泥又称本山绿泥,矿料呈灰绿色,所谓本山,是指为黄龙山所特有的绿泥矿料。本山绿泥,一般指黄龙山优质绿泥,呈淡绿色致密块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草绿色,烧成后呈浅黄、米黄色,高温泛青绿色。段泥是一种共生矿产生的一个种类,大部分是以绿泥和紫泥融合共生状态存在,有少部分以绿泥和红泥融合共生,其并非是一种单一矿料,非常稀少。市面上基本都是人工用本山绿泥与紫泥类配成的段泥较多。 底槽清.清水泥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由于产于深井处的底层紫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广泛使用。是紫泥类中较为纯正的品种,成品率高,也深受玩壶人最喜欢的又名贵的品种之一。清水泥,众所周知,是紫泥的一种紫砂矿料,颜色偏红,容易和红泥混淆,也是制壶最常用的一种泥。清水泥和底槽青,如何去区分?底槽青原矿炼制的泥料,可以称为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槽青。清水泥,是指采用单一矿料,不添加任何其他矿料以及掺杂化工色素,而炼制出来泥料的一类统称。着重点是单一矿料!任何不掺杂其他矿料和化料的紫砂泥,都可以称之为清水泥。 红皮龙红皮龙也是较为普遍的紫泥,因为它埋藏的矿层较浅,含有石英云母很丰富,光照下有星星状云母颗粒,它稳定性好,烧成后色泽或棕红、暗红、或紫红色。也是制壶的普选泥料,其成品颜色稳重、泡养效果迅速,红皮龙紫砂壶是广受人们喜爱的泡茶佳器。 降坡泥90年代初,宜兴政府为开通丁山至宜兴的"陶都路"时偶然发现的,陶都路必经黄龙山与青龙山交接处山坡,为使公路降坡平坦,筑路工程开始挖坡,无意中挖掘到部分紫砂原矿,后取名为"降坡泥","降坡泥"的发现纯属偶然,而且存量少。泥质也属段泥类,所制之壶呈现浅蟹黄色和棕红色,油面滋润,砂感肌理丰富,但存量很少。 朱泥.大红袍朱泥大红袍同属于红泥类,黏土质泥岩。主产于丁山赵庄的朱泥,质地坚硬,嫩泥层底部,矿料色呈浅黄色,烧成后色似朱砂。干燥及烧成收缩比较大,故做小品件为多。大红袍是黄龙山朱泥,属稀少的红泥紫砂矿料,外观呈鲜红,云片状致密结构,表面油脂光泽,烧成后呈大红色,颗粒质感呈细梨皮状,胎质纯正温润,故名大红袍。
紫砂壶质感的差异,是由哪些原因导致的? 前阵子,有壶友跟我说:我的壶看上去粗糙,摸起来也涩手,而他的壶却很光润,我怕不是买到假壶了?其实不然,即便是同一款型,同一种泥料的紫砂壶,它的表面质感也是不尽相同,这究竟为何呢?... 陈 腐 什么是陈腐?腐泥一般在紫砂领域中被称为陈腐,亦称之为“养土”,是紫砂泥料最后的一道加工工序,将调配练制好的泥料用陶缸装好,置于阴湿处,让其腐酿陈化。 开采后的紫砂矿泥,经翻晒、粉碎、风化、研磨、过筛、和水拌匀,制成约宽六寸、长一尺之湿泥块,放入不透日光、不通空气荫暗潮湿处(地窖),需保持一定温度和湿度,贮存起来,以改善泥料之性能。 陈腐的目的?使水分充分渗透,分布均匀,促使泥料中的有机物腐烂提高可塑性,使一部分可溶性盐溶解于水中,被冲洗掉,使泥料更纯,促进泥料的充分破裂,使泥料松散而均匀,使烧成后的效果更好。 陈腐的好处?紫砂泥料的陈腐时间越长,制成的壶表面质感就越温润,好比酒是陈的香一个道理。 壶表光泽内敛、温而不燥、而且易于泡养。 纯 度 紫砂矿土主要由石英、粘土、水云母和赤铁矿组成,其制成紫砂成品泥具可塑性、生坯强度高、干燥、烧成收缩率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而成为举世名陶。 矿料纯度是指在练泥过程中对杂质剔除的程度,杂质越少的泥料制出的壶表面越光洁利落。 其中铁质以及石墨为主要含杂物质,经过高温的烧制,铁质会在壶上呈现出突出的小黑点。石墨比较耐高温不易变质,而呈现出一种带拖尾的小黑点,尤其在浅色的壶身比较明显。 目 数 紫砂术语中泥料的“目数”也称为“码数”,是评价紫砂泥料粗细的一个指标。目数越高的壶颗粒感越不明显,紫砂壶表面会显得平整细腻光洁,给人细腻秀气的感觉;目越低的壶颗粒感越强烈,烧制过程中因不同颗粒的收缩率不一致,烧成之后壶体表面的大颗粒会突起,有种粗犷豪放的气质。 明 针 明针是一把壶制作中很重要的环节,制壶者明针功夫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了成品表面的质感,好的明针工艺壶表光滑温润,反之就粗糙,颗粒感明显等。 古时紫砂艺人曾用一句话来形容明针的作用和工序特性,“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 通过明针进行精加工,紫砂壶泥料更加均匀、色泽更加光亮,影响后期包浆的形成,同时在刮压的同时,生胚里面的细泥。会溢于表面,在窑烧时,壶面的受热面积就会增大,进而提升紫砂壶的受热度,同时颜色会均匀周正。 窑 温 烧成良好的紧砂器胎质致密,色泽温润,叩之声音坚实。当窑温过火时,紫砂茶具外边会有烧焦感,产生毛躁,甚至会起爆裂痕迹,变形,起泡等缺陷并且胎质极为致密,透气性和吸水性会变差。 而窑温欠火时,则会出现色调灰浅、质地疏松,色泽不洁的现象,使用时还会有土涩味。 以上只是说明造成紫砂壶质感差异的原因,并不能以此判断紫砂壶的好坏。壶的好坏需从泥料、做工、艺术品位等方面综合判断哦。
紫砂泥料中的清水泥,大家是不是对它一知半解? 清水泥,是一种我们在玩壶时经常能听说或者接触到的泥料,它不像底槽清出现的那么高频,也不像朱泥那样让人无所适从,有许多人对它是一知半解。 今天,就来好好的聊一聊“清水泥”,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在不同的语境下,“清水泥”有不同的含义。 一种是说泥料种类,“清水泥”是紫泥的一个品类,也称作“清水砂”,是赤铁、云母含量较高的一种纯紫泥矿,制壶者习惯称其为“普泥”、“红紫泥”、“红清水”,俗称“红紫砂”。 “清水泥”泥色醇和,泥质细腻,透气性强,杂质较其他泥料少。稳定性高,黏性合理,成型较易,陈泥须回炼,否则易生黑边、花泥。烧成品颜色红润而温和,窑温在1150~1180℃之间收缩比约12%,使用日久愈呈红润。 一种指的是炼泥方式,“清水泥”是指不加其他泥料直接粉碎炼制的单一泥料。不含其他泥料的紫泥都可称为“清水泥”。 底槽清和清水泥,都带个“清”字,两者有何区别? 底槽清矿属于紫泥矿中的优质矿料。紫泥矿是上下叠置、分层积聚的,采矿者俗称为头槽、二槽、底槽。 清水泥矿位于中层,底槽清矿位于最底层。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清水泥养成后的色泽比较“燥”;底槽清养成后的色泽较“润”。 底槽清有“鸡眼”,烧成后壶的表面有“砂砾隐现”的效果,清水泥则没有。 那么底槽清和清水泥哪个泡茶效果更佳?底槽清适用性广,适合冲泡普洱、绿茶、红茶、花茶等,温和素雅,茶汤清气悠扬。泡养日久,壶色由棕色变成猪肝色。 而清水泥壶,适泡茶类与底槽清相仿,对茶的亲和力较强。 欢欢喜喜的买了一把清水泥壶回来,和朋友收藏的清水泥壶一对比,疑窦顿生,怎么两把壶颜色不一样,翻开证书,明明都叫“清水泥”啊? 如果是同一批清水泥做的壶颜色不一样,主要因素是烧制玻化程度的差异。何谓“玻化差异”?指的是同一材质,由于烧结温度的不同所形成的类似玻璃的结晶差别。不同的窑类、不同的窑次、不同的窑温、甚至同一温度下的不同的烧制时间,都会形成颜色的差别。 说了这么多物理化学,虽然枯燥,但要寻找一点真相,不用上一点科学考据的功夫,恐怕难免上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感悟的过程也许就是紫砂带给我们的感动所在吧!
紫砂小知识:为什么有的泥料润,有的涩?(补发12月份知识贴) 紫砂壶的光泽,也称“水色”,有的看着很润,有的看着很涩,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泥料还是做工,还是?... 我们眼睛能看到五彩纷呈的各种物质,是因为,能被我们看到的物质能反光,反光率越小,看起来就越暗,如果一点光都不反,就是在太阳下我们也看不到,这就是隐形。 紫砂壶烧到结晶后因表面收缩挤压而形成砂皱,大部分的光被皱面吸收了,所以,新紫砂壶相对其它物件看起来灰暗,只有少部分的光在晶面上折射出来,所以,我们又能看到它的存在。 当紫砂壶经过一段时间的擦养后,在不同深度的皱面上因吸附上茶水油脂而反出折射光,反光点的密度也大大增加,且这些光点是在不同深度折射出来的,所以,看起来光有厚度,感觉象光云,又由于晶体点折射出来的光是散的,又像光雾。 所以,真正紫砂壶看起来不艳,强光下又不刺眼,给人以温润的感觉。 看光泽,说起来容易,但也难的,要看的多,光泽好的紫砂壶,矿料一定是纯正的好砂料,做工上乘,烧温到位: 1、矿料一定是纯正的好砂料,只有砂粒纯度高的泥料,砂粒才会相互固定,明针的打磨才会对砂粒起作用(如果是外山泥,明针一用力,砂粒陷进去了,粉末泥上来了)。 再就是砂粒一定是很整齐的砂粒,如果是杂质多、或者是岩化不均的料,因为它们的烧结温度不同,显色不同,也很难有晶润之光,所以,有晶润之光的壶,一定是用的好泥料。 2、做工上乘,没有上乘的明针功力把砂粒磨平、把脂泥抿净,是不可能发出晶润之光的。最好的泥如果没有明针工,烧出来是泥浆色。所以,有晶润之光的壶一定是好做工。 3、紫砂壶是烧熟的、烧结的,温度到位。紫砂矿属于高岭石—石英—云母类型,具有优质的颗粒组成,没有烧到结晶的紫砂壶不可能有晶润之光。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