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白sama 濤気的蘾蘾
你所见即我,我不辩驳。
关注数: 132 粉丝数: 255 发帖数: 10,424 关注贴吧数: 218
浅议前苏联装备发展的优缺点 前苏联深刻的吸取了二战的经验教训,由于核武的出现,迫使前苏联在大规模核战争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本国的加工制造技术水平,要求武器装备要适应大规模核战的战场环境,装备要可靠,简单实用,野战适应性强,造价低,易于大规模生产,易于普通士兵使用,等等优点。同时,在大纵深理论的指导下,非常重视机动性、火力和防护性。 由于冷战的对抗,前苏联的装备既根据本国特点进行研发,同时也在技术上采用了跟进式的设计。即美国有的,苏联也要有,美国没有的苏联也要有,还要比美国更好。 但是,苏系武器装备有很多缺点。1,片面的总结战场经验,过份强调武器装备在战场上的消耗特点,认为武器装备仅仅是消耗品,最突出的例子是认为装备的寿命只有200小时。2,其武器装备只要求单件造价较低,不注重全寿命成本,更不计大数量装备后的成本。3,在一些性能指标上,往往选择造价便宜性能较低的装备。4,武器装备受战略思想和单价的限制,武器平台的冗余度很小,极不利于后期的改装改造,以至于新一代武器出现后,再一次的大规模生产,而前一代装备由于难以改造改进,总体性能严重落后,以前的装备迅速淘汰,浪费极大。 就这样,苏系武器装备的一些性能被要求更好,而另一些性能则不得不降低标准。由于性能的“短板效应”,造成苏系武器装备不能发挥其长处优点,反而受那些较低的性能指标所拖累,其结果是苏系武器装备整体性能不平衡,缺点明显,优点发挥不出来,令人叹息,又爱又恨。
二战美国驱逐舰系列 从35年开始。 法拉格特级驱逐舰(Farragut) “法拉格特”级是美国第一种一次大战后设计的驱逐舰。首舰1935年完工,基本是当时英国驱逐舰的扩大型,有一个高高的艏楼和两个烟囱,并装备新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及高质量的Mk.37火控系统。前主炮仅有半防护,后主炮露天无防护。 满载排水量1711吨;全长104.01米,全宽10.44米,吃水2.74米;航速:36.5节;舰员:250人; 主炮:单管5吋高平两用炮5座(二战时中部的一座主炮被拆除); 副炮:40毫米高炮4座,20毫米高炮6座; 鱼雷:四联21吋鱼雷发射管2具; 波特级驱逐舰(Porter) “波特”级作为驱逐领舰设计。采用新型双联5英寸炮塔,仅在该级与后来的“索墨斯”级驱逐舰上使用过。该级驱逐舰有相当巨大的前桅和后桅,且皆是三脚桅,二战中后桅被拆除,前桅也改成单脚桅。“波特”级是当时美国唯一一种载有备用鱼雷的驱逐舰。 满载排水量2131吨;全长116.20米,全宽11.28米,吃水3.2米;航速:37节;舰员:290人; 主炮:双联5吋炮4座(二战末期改为双联5吋高平两用炮3座,拆除B主炮); 鱼雷:四联21吋鱼雷发射管2座; 副炮:40毫米高炮8座,20毫米高炮6座。 “马汉”级驱逐舰(Mahan): 从马汉级开始美国建造一系列重鱼雷武装的驱逐舰。首舰1936年完工。 满载排水量2286吨;全长104.09米,全宽10.42米,吃水3.00米。航速:36.5节;舰员:251人; 主炮:单管5吋炮4座(A、B主炮有炮塔,X、Y主炮无炮塔); 鱼雷:四联21吋鱼雷发射管3具。 *邓拉普级驱逐舰(Dunlap) “邓拉普”级是“马汉”级的翻版。首舰37年完工。满载排水量2186吨;全长104.00米,全宽10.82米,吃水3.18米;航速:36节。 格里德利级驱逐舰(Gridley) “格里德利”级是装有16个鱼雷发射管的超级驱逐舰,并在试航时达到40节的高速。首舰37年完工,这种十分成功的驱逐舰曾在与日本舰队的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 “贝纳姆”级基本上是“格里德利”级的翻版,仅对舰桥等细节作了一些改动。该级驱逐舰不仅在太平洋战场功勋卓著,还参加地中海等战场的重要登陆战役。 满载排水量2286吨;全长104.09米,全宽11.02米,吃水3.12米;航速:36.5节;舰员:251人; 主炮:单管5吋高平两用炮4座(A、B主炮有炮塔,X、Y主炮无炮塔); 鱼雷:四联21吋鱼雷发射管4具; 防空兵器:1.1吋防空炮4座。 索墨斯级驱逐舰(Somers) “索墨斯”级是“格里德利”级的扩大改良型,用以装载曾用于“波特”级的双联5英寸炮塔,并搭载更多的防空武备。首舰38年完工。 满载排水量2486吨;全长116.22米,全宽11.19米,吃水5.03米;航速:37.5节;舰员:235人; 主炮:双联5吋炮4座(二战中减少为3座); 鱼雷:四联21吋鱼雷发射管3具(二战中减少为2具); 防空兵器:1.1吋防空炮8座。 “格立夫斯”级又称“本森-格立夫斯”级,是“本森”级的翻版。首舰42年完工。 满载排水量2000吨;全长106.17米,全宽10.97米,吃水3.20米;航速:37节;舰员:276人; 主炮:单管5吋高平两用炮5座(A、B、Y主炮有炮塔,Q、X主炮无炮塔,二战中Q主炮被拆除,其余主炮皆改为炮塔炮); 鱼雷:五联21吋鱼雷发射管1具; 防空兵器: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7座。 弗莱彻级驱逐舰(Fletcher) “弗莱彻”级是美国二战中最著名的驱逐舰,首舰43年完工,两年间共造175艘。驱逐舰的设计从“弗莱彻”级开始又回到了平甲板型的路子上来。 满载排水量:2500吨;全长114.76米,全宽12.04米,吃水3.81米;航速:37节;舰员:353人; 主炮:单管5吋高平两用炮5座; 鱼雷:五联21吋鱼雷发射管1—2具; 防空兵器: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3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7—10座。 艾伦·萨姆纳级驱逐舰(AllenM.Sumner) “艾伦·萨姆纳”级是“弗莱彻”级的增大型,战斗半径比以往任一级驱逐舰都大,是美国在二战中建造的最好的驱逐舰。首舰44完工,共建造70艘(其中12艘在建造过程中改为快速布雷舰DM),有3艘是在战后才完工。 满载排水量:2800吨;全长114.85米,全宽12.34米,吃水3.81米;航速:34节;舰员:345人; 主炮:Mk.32双联5吋高平两用炮3座; 鱼雷:五联21吋鱼雷发射管2具(部分舰只减少为1具); 防空兵器:四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11座; 反潜兵器:深水炸弹投掷槽2座,刺猬弹发射器4—6座。 基林级驱逐舰(Gearing) “基林”级是“艾伦·萨姆纳”级的翻版,但尺寸略大。该级从1945年到1949年共有105艘建成,其中80艘赶在二战结束前完工,另有50余艘的计划被取消。二战结束后,有很大一部舰只重新定级为DDE、DDK、DDR和EDD,“基阿特”号改为DDG,成为美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 满载排水量:3480吨;全长119.02米,全宽12.50米,吃水3.81米;航速:32节;舰员:367人; 主炮:Mk.32双联5吋高平两用炮3座; 鱼雷:五联21吋鱼雷发射管2具(后全部拆除); 防空兵器:四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双联40毫米博福斯机关炮2座,单管20毫米厄利孔机关炮11座。 美国以数量庞大的驱逐舰队为基础,建成了世界第一海军。
再议集体农庄 咱们刚建国时,一穷二白,还不如苏联刚建国时呢,所以实行公社制,集中人力物力发展农业,进行农业基层设施建设,记得当时开垦了过亿亩农田,现在90%以上的水库是那段时期建的。 改革开放后,为了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包产到户。随着国家各行业的发展,很多农民外出打工,同时农机的逐渐普及和小型化、多样化,也使得原来一个村子的农田,全村老少齐上阵,转变成了只需要少数人,使用多功能的农机就可以完成的局面。 现在,有很多村子又转变回到了从前,村里的亩地不分给个人,集中起来,使用机械化耕种收获,效率更高;而解放出来的人,种菜、水果,畜牧业,办小工厂、加工作坊,打工,多种经营。从土地的集中使用来看,貌似以前的公社制,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到从前,而是螺旋形发展,到了更高级阶段,多样化,有活力,有竞争,有发展。 穿越后的前苏,先实行集体农庄制,集中人力种地、养牲畜、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借仙人建拖拉机厂等,待农机基本普及了,农庄内进行分工,部分人维修使用农机种地,剩下的愿意种菜的、养牲畜的,可随便,给政策、优惠、补贴,其他的组成劳务队,或外出干活儿,或在农庄内建设、发展轻工业,生产日用品。 无论是公社还是集体农庄,都是需要发展搞活的,估计前苏就是不发展,太僵化了。
浅议坦克的各性能应平衡 在最新一章中,为了情节需要,一老头操作T54,还超常发挥。作者认为T54内部空间狭小、人机环境不重要,本人坚决反对这种看法。 武器的性能是靠人来发挥出来的,人的体力下降,精神不振,会严重影响武器性能的发挥。数以十万计、百万记的大部队,都是普通士兵,又有几个超人?人都受不了了,武器又能发挥出多少作用?! 书中提前出现了T54,个人认为不如出现Is一3,其优点是,炮坦前装甲呈楔形带火炮防盾,防弹能力类梅卡瓦,不比T54及其后各型苏式坦克的半圆型炮塔的防弹性能差。但Is3缺点也不少,坦克防弹重点是前部,ls3炮塔侧面的底部过厚,造成炮塔重量过大而无尾仓。尾仓的主要作用,是平衡火炮,使坦克在起伏地形上能够正常转动炮塔并开炮,同时尾仓作为杂物仓,用来放置电台、换气扇(后来发展成三防装置)、灭火器材、维修工具、后机枪、机枪子弹、炮弹等。Is3的发动机貌似纵置,导致车体超长,车体前装甲是三块,不如整体装甲好。悬挂装置一般都认为扭杆好,实际上是扭杆的材料好,后世扭杆因材料先进,悬挂行程可过500毫米,但梅卡瓦用独立螺旋弹簧悬挂,行程也过500,而且车体外置弹簧悬挂,额外提供了车体防弹能力,且易维修,坏一个弹簧在车外很快就换完,扭杆坏了,得拖回修理所,修几天甚至一周。Is3的火炮也不是专用坦克炮,122火炮太大,弹药过少,又不是自行榴弹炮。 建议穿越后,重型坦克直接上Is3,但得改。车体,发动机横置,缩短车体长度;车体前装甲整块,侧面垂直,易生产,车体内四周加防弹内衬,形成间隙式装甲,防弹性能更好。悬挂装置采用类梅卡瓦的独立弹簧悬挂。炮塔,正面装甲仍呈楔形带火炮防盾,炮塔内也加防弹内衬形成间隙式装甲,自然可减少炮塔底部厚度,节省的重量可用在其它部位,炮塔后部带尾仓,功能如前述,座圈直径可增大至1.9米甚至更大,炮塔转向用电动。火炮先用90毫米长身管坦克炮,比85炮威力大,后可改用105或107坦克炮,威力足够且可多载炮弹。(火炮选型见我以前的帖) 坦克受技术限制,在二战中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到了五、六十年代,随着发动机、传动装置、火炮、装甲等技术水平的提高,主战坦克出现了,在重量相当于二战重坦的情况下,速度可达到中坦的水平,内部空间增大,各种设施增多,在战场上受到的威胁也更多,作战强度更大,坦克的操作使用更复杂。因此,人机环境更加受到重视,良好人机环境性能,越来越成为保持战斗力正常发挥的重要性能指标。 前苏的武器发展有很多误区,坦克内部空间狭小就是其中之一。猪脚是穿越的,还是仙人,应该知道前苏历史上武器发展的错误,应该避免,正确发展,状大军事。
浅论书中集体农庄的发展 前苏刚建国时农业很落后,采取集体农庄制,一可集中人力,二可集中粮食。但之后农庄的发展很僵化。在书中,某仙人曾解决了急需的粮食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了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生产力,需要某仙人用特殊方法筹集资金从国外购买机器设备,在国内建厂。 当农业实现机械化后(约十年左右),可在每个农庄内成立农机站,集中使用、保养维修农机,其他的劳动力解放出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前苏的集体农庄制,在建国初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随着农庄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集体农庄的制度也应增强其灵活性、适应性,更加的标准化、标范化。农庄内的分工也应更加细化,农机、种子、化肥农药、蔬菜水果、畜牧、园林等等。 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可先组成劳务队(以后可发展成劳务公司),劳务队的型式比农民工分散打工更规范,更易于管理,去参加基础建设,或办乡镇工厂企业。 这样,就行成了先由重工业(先是拖拉机,继而各种农机)推动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待农庄的劳动力剩余出来,反过来再进行城乡建设,而建设又带动了其它各行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就不会发生前苏解体前的僵化崩溃了。 顺便说一句,前苏建国初期的发展重工业和集体农庄制没有错,但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颠覆和侵略的威胁太大了,不得不由重工业向军工发展。而正常的发展过程应该是,先重工业,带动农业,继而其他各行业的均衡发展。书中前苏有某仙人,前苏从建国到二战这段时期,受到的威胁很小,军工企业更加军民两用化,农业也会正常发展。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