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前一盏灯09 佛前一盏灯09
关注数: 184 粉丝数: 212 发帖数: 12,139 关注贴吧数: 12
真相(清净法师博客) 一个居士诉说:单位中一个同事总是诽谤自己,说自己“虚伪、功利、贪财、小气”,自己想起来就气得心脏疼,恨不得杀了他。 清净问:如果他在外说你偷着吃屎,你会生气吗? 居士说:那太荒唐了,可笑! 清净问:他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你发动的,你会生气吗? 居士说:那更荒唐了! 清净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师范刚毕业的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小朋友们,谁知道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小朋友们都抢着回答:“是一个屁股!”老师气的满脸是泪,去找校长评理。 校长训斥学生:“你们真是不懂事,老师这么好,你们还把她气哭。” 看了看黑板,又说:“是谁?还在黑板上画了个屁股?!!” 清净说:你之所以对他所说“虚伪、功利、贪财、小气”而气愤,是因为他说得对,揭穿了你的真面目,所以你才受不了。被揭短之所以会疼,是因为我们热衷于掩盖真相,粉饰太平,患得患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然人家提意见了,那就反省反省吧! 我们的烦恼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放不下的多。放不下走远的人、无干的事,放不下外界的风言、他人的非议,放不下身上的包袱、前途的期待。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面子上自我折磨与耗损。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走得急,跑得快,而是怎样放得下,事无所祈,情不旁顾,平静淡泊。
酒是傻瓜药(释清净) 一个初学佛者谈自己对于“五戒”的看法:佛门五戒总的来说是好的,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条确实应该戒,因为这些行为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至于“不饮酒戒”嘛,我觉得就没必要,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酒作为一种文化,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会喝酒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从而成就人生价值。 清净给他讲了一个自己出家前的故事:那时候我在交通系统工作,由于工作关系,应酬频繁,虽已学佛多年且吃长素,但对于“酒戒”却假以“公务”之名舍而未持。一次和一个关系单位公干后照例坐进酒店,猜拳行令,假以美辞,频频举杯,一顿狂饮,拼酒中我方以一抵十,以少胜多,令对方阵营一败涂地。后面的事就没有记忆了,全凭同事讲述:酒后潇洒签单,自己驾车回到单位,见到人只会嘿嘿笑不会说话,由于啤酒内急,就起身去厕所,推开同事的好心搀扶,一手扶墙,踉踉跄跄,在办公室里转了两圈,醉眼朦胧,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墙角误作便池,水龙长泄而下。然后又右手扶墙,踉踉跄跄,回头在办公室里再倒转两圈,躺在沙发上就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闻讯后惭愧的无地自容。由于学佛多年,平日里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在整个系统里都是正面典型。没想到这次因为贪杯,把辛苦伪装多年的良好形象彻底毁坏,斯文扫地,大现原形,由谦谦君子退堕为猥琐男。 酒是傻瓜药,不傻的人喝了就傻,傻的人喝了更傻。社会形象的提高取决于自己的修养、内涵和努力,体现于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妄图依靠酒来提高社会形象,本身就是傻得不能再傻的一桩事。 佛经中“饮酒犯五戒”的故事:在迦叶佛时,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来,因为他很渴,那时有一种酒,没有颜色,也没有什么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为他口渴以为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发作起来时,看到隔壁邻居家有一只鸭走进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只鸭抓来杀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邻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鸭没有回来,就到信士家去问他有没有见,这位误饮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他产生了冲动,所以见到隔壁太太又起了淫欲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很多邻居便合力将这个人抓起来,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时因为他还在酒醉便开始打妄语,拒不承认他有偷鸭、杀鸭、强暴的罪行。就这样,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为误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续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酒是傻瓜药(释清净法师博客) 一个初学佛者谈自己对于“五戒”的看法:佛门五戒总的来说是好的,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条确实应该戒,因为这些行为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至于“不饮酒戒”嘛,我觉得就没必要,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酒作为一种文化,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会喝酒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从而成就人生价值。 清净给他讲了一个自己出家前的故事:那时候我在交通系统工作,由于工作关系,应酬频繁,虽已学佛多年且吃长素,但对于“酒戒”却假以“公务”之名舍而未持。一次和一个关系单位公干后照例坐进酒店,猜拳行令,假以美辞,频频举杯,一顿狂饮,拼酒中我方以一抵十,以少胜多,令对方阵营一败涂地。后面的事就没有记忆了,全凭同事讲述:酒后潇洒签单,自己驾车回到单位,见到人只会嘿嘿笑不会说话,由于啤酒内急,就起身去厕所,推开同事的好心搀扶,一手扶墙,踉踉跄跄,在办公室里转了两圈,醉眼朦胧,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墙角误作便池,水龙长泄而下。然后又右手扶墙,踉踉跄跄,回头在办公室里再倒转两圈,躺在沙发上就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闻讯后惭愧的无地自容。由于学佛多年,平日里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在整个系统里都是正面典型。没想到这次因为贪杯,把辛苦伪装多年的良好形象彻底毁坏,斯文扫地,大现原形,由谦谦君子退堕为猥琐男。 酒是傻瓜药,不傻的人喝了就傻,傻的人喝了更傻。社会形象的提高取决于自己的修养、内涵和努力,体现于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妄图依靠酒来提高社会形象,本身就是傻得不能再傻的一桩事。 佛经中“饮酒犯五戒”的故事:在迦叶佛时,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来,因为他很渴,那时有一种酒,没有颜色,也没有什么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为他口渴以为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发作起来时,看到隔壁邻居家有一只鸭走进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只鸭抓来杀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邻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鸭没有回来,就到信士家去问他有没有见,这位误饮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他产生了冲动,所以见到隔壁太太又起了淫欲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很多邻居便合力将这个人抓起来,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时因为他还在酒醉便开始打妄语,拒不承认他有偷鸭、杀鸭、强暴的罪行。就这样,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为误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续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未起厌离之心,尤其是在世间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满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来清净自心时,就很容易把这种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带入佛法事业中。做个居士组织的领导,突然感觉自己当官了,成干部了,带着一帮人,这个出钱,那个出力……,好像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哪儿去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自我意识膨胀,这个就很危险了。 佛法的事业就是服务的事业,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务人员,所谓法门龙象,龙就是护法,象就是马,是当牛做马的。作了团体负责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识中是否有了这种偏差,否则自己根本没有心情修行。别人触及到自己的权利、触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会不会生烦恼啊?这就是个信号。 我们要具体完善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这个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厌离心,出离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掉进名利的漩窝中。由于菩萨乘的表现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现也是在广做利他的事业,但是菩萨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离心之上的。从外表看,这两者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其实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要警惕自己错把人天乘当作菩萨乘。我们在世间事业做得一般、家庭处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业中有点感觉,感觉受人恭敬的时候多了,供养的红包也多了,觉得这种感觉不错啊,这就危险了。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入内心剖析自己、反观内照,我到底是在为名和利在做,还是在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出离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着放生、印经、弘法、建道场,也同样打着佛法事业的招牌,借着佛的光辉在弥补自己多年在世间事业方面的缺憾。
讲经弘法与修持止观是不二法门(释清净法师) 推荐一位同修去参加一期“弘法人才培训班”,同修表示异议:“修行要紧,放着止观参禅不做,去学讲经弘法,会耽误了自己修行,得不偿失。”清净说:把心安住于法,“[url]http://安那般那[/url] (观息)、参悟话头、诵经念佛、结印持咒、讲经弘法、出坡作务”无不是止观修持。讲经弘法是将所学佛法运用于生活,践行菩萨道(上求佛道,[url]http://下化众生[/url] )[url]http://自利利他[/url] 的具体落实,属福慧双修。讲经弘法本身就是修行的实战演习,所以不会有“耽误修行”之说。 清净讲了一个《郑人买履》的故事:有个郑国人,想买一双鞋子,他就预先用条绳子量好了脚的尺寸,却把绳子忘在了座位上,然后上集市买鞋去了。他来到集市,在一家鞋摊上相中了一双鞋,便想量一下。往衣袋里一摸,才发现忘了带那条绳子来。他急忙把鞋放回鞋摊,对卖鞋者说:“我忘了带鞋的尺码了,等我回家拿来再买吧。” 等他急冲冲地赶回来的时候,集市早已散了,结果也没能买到鞋子。有人看到他垂头丧气的样子,就对他说:“你可以用自己的脚试一试嘛。”他说:“我只相信那条绳子才是唯一的标准,其他的一概不敢相信。” 所谓止观之修行亦称“禅修”,也可称止观法门,它的目的在涤荡淫欲、憎恚、怠惰、焦虑、不安、疑惑等心智方面的骚乱不净,一方面又培养集中注意力、清明的心智、知识、意志力、精进力,分析力、自信、欢喜心、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格,以冀最后导致[url]http://如实知见[/url] 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入“涅盘”。“止”,梵语奢摩他Samatha;“观”,梵语毗钵舍那Vipasyana。即是禅定、智慧二学,是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简言之“止”是使心念集中于所观察的对象,而不分散,也被称为“宁谧的开展”,而且由此而达到身心“轻安”之境。“观”则是在“止”的基础上以智慧思维抉择真理,修习止观正见以破除众生的烦恼障(我执)及[url]http://所知障[/url] (法执)。故其乃是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圆觉经》说:“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 讲经弘法的过程,就是修习止观的过程。在为大众讲经前,必会深入经藏,作大量的准备,此时记忆力会非常出色,学习效果极佳。在讲课过程中,直面大众,心安住于法即是止,思维妙理即是观。而且此时受大众监督,众目睽睽,会强迫讲经者“止观双运,心口合一,身语意业,三密相应”,讲课一个小时就是一个小时的“[url]http://一心不乱[/url] ”,讲课两个小时就是两个小时的“一心不乱”。在信息化的今天,由于人们日常接纳的各种资讯传媒和垃圾信息极多,导致人的心极度散乱,无论是打坐、念佛、持咒,心中都会不断浮现人情世故、是是非非,难得片刻之暂定。清净以“自性众生誓愿度”的报恩之心,梦游于各地广泛参与讲课学习,始终把接众作为止观修习,在讲课中也时时检讨自己的过失,坦陈自己的愚痴,以为忏悔,警策大众,自感修持效果非常明显。虽只偶得些许小利,然不敢独享法喜,在此供养大众,以作共勉。
酒是傻瓜药(释清净法师博客) 一个初学佛者谈自己对于“五戒”的看法:佛门五戒总的来说是好的,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条确实应该戒,因为这些行为都是社会不安定因素。至于“不饮酒戒”嘛,我觉得就没必要,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酒作为一种文化,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桥梁,会喝酒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从而成就人生价值。 清净给他讲了一个自己出家前的故事:那时候我在交通系统工作,由于工作关系,应酬频繁,虽已学佛多年且吃长素,但对于“酒戒”却假以“公务”之名舍而未持。一次和一个关系单位公干后照例坐进酒店,猜拳行令,假以美辞,频频举杯,一顿狂饮,拼酒中我方以一抵十,以少胜多,令对方阵营一败涂地。后面的事就没有记忆了,全凭同事讲述:酒后潇洒签单,自己驾车回到单位,见到人只会嘿嘿笑不会说话,由于啤酒内急,就起身去厕所,推开同事的好心搀扶,一手扶墙,踉踉跄跄,在办公室里转了两圈,[url]http://醉眼朦胧[/url] ,在众目睽睽之下把墙角误作便池,水龙长泄而下。然后又右手扶墙,踉踉跄跄,回头在办公室里再倒转两圈,躺在沙发上就睡过去了。第二天醒来闻讯后惭愧的无地自容。由于学佛多年,平日里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在整个系统里都是正面典型。没想到这次因为贪杯,把辛苦伪装多年的良好形象彻底毁坏,斯文扫地,大现原形,由谦谦君子退堕为猥琐男。 酒是傻瓜药,不傻的人喝了就傻,傻的人喝了更傻。社会形象的提高取决于自己的修养、内涵和努力,体现于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妄图依靠酒来提高社会形象,本身就是傻得不能再傻的一桩事。 佛经中“饮酒犯五戒”的故事:在[url]http://迦叶佛[/url] 时,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一天从外面回来,因为他很渴,那时有一种酒,没有颜色,也没有什么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为他口渴以为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发作起来时,看到隔壁邻居家有一只鸭走进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只鸭抓来杀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邻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鸭没有回来,就到信士家去问他有没有见,这位误饮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他产生了冲动,所以见到隔壁太太又起了淫欲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了。很多邻居便合力将这个人抓起来,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时因为他还在酒醉便开始打妄语,拒不承认他有偷鸭、杀鸭、强暴的罪行。就这样,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为误喝了一碗酒,竟然连续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未起厌离之心,尤其是在世间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满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来清净自心时,就很容易把这种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带入佛法事业中。做个居士组织的领导,突然感觉自己当官了,成干部了,带着一帮人,这个出钱,那个出力……,好像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哪儿去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自我意识膨胀,这个就很危险了。 佛法的事业就是服务的事业,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务人员,所谓法门龙象,龙就是护法,象就是马,是当牛做马的。作了团体负责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识中是否有了这种偏差,否则自己根本没有心情修行。别人触及到自己的权利、触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会不会生烦恼啊?这就是个信号。 我们要具体完善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这个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厌离心,出离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掉进名利的漩窝中。由于菩萨乘的表现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现也是在广做利他的事业,但是菩萨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离心之上的。从外表看,这两者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其实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要警惕自己错把人天乘当作菩萨乘。我们在世间事业做得一般、家庭处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业中有点感觉,感觉受人恭敬的时候多了,供养的红包也多了,觉得这种感觉不错啊,这就危险了。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入内心剖析自己、反观内照,我到底是在为名和利在做,还是在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出离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着放生、印经、弘法、建道场,也同样打着佛法事业的招牌,借着佛的光辉在弥补自己多年在世间事业方面的缺憾。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未起厌离之心,尤其是在世间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满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来清净自心时,就很容易把这种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带入佛法事业中。做个居士组织的领导,突然感觉自己当官了,成干部了,带着一帮人,这个出钱,那个出力……,好像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哪儿去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自我意识膨胀,这个就很危险了。 佛法的事业就是服务的事业,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务人员,所谓法门龙象,龙就是护法,象就是马,是当牛做马的。作了团体负责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识中是否有了这种偏差,否则自己根本没有心情修行。别人触及到自己的权利、触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会不会生烦恼啊?这就是个信号。 我们要具体完善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这个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厌离心,出离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掉进名利的漩窝中。由于菩萨乘的表现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现也是在广做利他的事业,但是菩萨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离心之上的。从外表看,这两者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其实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要警惕自己错把人天乘当作菩萨乘。我们在世间事业做得一般、家庭处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业中有点感觉,感觉受人恭敬的时候多了,供养的红包也多了,觉得这种感觉不错啊,这就危险了。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入内心剖析自己、反观内照,我到底是在为名和利在做,还是在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出离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着放生、印经、弘法、建道场,也同样打着佛法事业的招牌,借着佛的光辉在弥补自己多年在世间事业方面的缺憾。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未起厌离之心,尤其是在世间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满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来清净自心时,就很容易把这种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带入佛法事业中。做个居士组织的领导,突然感觉自己当官了,成干部了,带着一帮人,这个出钱,那个出力……,好像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哪儿去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自我意识膨胀,这个就很危险了。 佛法的事业就是服务的事业,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务人员,所谓法门龙象,龙就是护法,象就是马,是当牛做马的。作了团体负责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识中是否有了这种偏差,否则自己根本没有心情修行。别人触及到自己的权利、触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会不会生烦恼啊?这就是个信号。 我们要具体完善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这个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厌离心,出离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掉进名利的漩窝中。由于菩萨乘的表现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现也是在广做利他的事业,但是菩萨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离心之上的。从外表看,这两者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其实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要警惕自己错把人天乘当作菩萨乘。我们在世间事业做得一般、家庭处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业中有点感觉,感觉受人恭敬的时候多了,供养的红包也多了,觉得这种感觉不错啊,这就危险了。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入内心剖析自己、反观内照,我到底是在为名和利在做,还是在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出离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着放生、印经、弘法、建道场,也同样打着佛法事业的招牌,借着佛的光辉在弥补自己多年在世间事业方面的缺憾。
真相(转自释清净法师博客) 一个居士诉说:单位中一个同事总是诽谤自己,说自己“虚伪、功利、贪财、小气”,自己想起来就气得心脏疼,恨不得杀了他。 清净问:如果他在外说你偷着吃屎,你会生气吗? 居士说:那太荒唐了,可笑! 清净问:他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你发动的,你会生气吗? 居士说:那更荒唐了! 清净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师范刚毕业的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小朋友们,谁知道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小朋友们都抢着回答:“是一个屁股!”老师气的满脸是泪,去找校长评理。 校长训斥学生:“你们真是不懂事,老师这么好,你们还把她气哭。” 看了看黑板,又说:“是谁?还在黑板上画了个屁股?!!” 清净说:你之所以对他所说“虚伪、功利、贪财、小气”而气愤,是因为他说得对,揭穿了你的真面目,所以你才受不了。被揭短之所以会疼,是因为我们热衷于掩盖真相,粉饰太平,患得患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然人家提意见了,那就反省反省吧! 我们的烦恼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放不下的多。放不下走远的人、无干的事,放不下外界的风言、他人的非议,放不下身上的包袱、前途的期待。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面子上自我折磨与耗损。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走得急,跑得快,而是怎样放得下,事无所祈,情不旁顾,平静淡泊。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未起厌离之心,尤其是在世间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满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来清净自心时,就很容易把这种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带入佛法事业中。做个居士组织的领导,突然感觉自己当官了,成干部了,带着一帮人,这个出钱,那个出力……,好像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哪儿去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自我意识膨胀,这个就很危险了。 佛法的事业就是服务的事业,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务人员,所谓法门龙象,龙就是护法,象就是马,是当牛做马的。作了团体负责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识中是否有了这种偏差,否则自己根本没有心情修行。别人触及到自己的权利、触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会不会生烦恼啊?这就是个信号。 我们要具体完善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这个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厌离心,出离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掉进名利的漩窝中。由于菩萨乘的表现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现也是在广做利他的事业,但是菩萨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离心之上的。从外表看,这两者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其实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要警惕自己错把人天乘当作菩萨乘。我们在世间事业做得一般、家庭处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业中有点感觉,感觉受人恭敬的时候多了,供养的红包也多了,觉得这种感觉不错啊,这就危险了。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入内心剖析自己、反观内照,我到底是在为名和利在做,还是在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出离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着放生、印经、弘法、建道场,也同样打着佛法事业的招牌,借着佛的光辉在弥补自己多年在世间事业方面的缺憾。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第二,声闻缘觉福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我们初级学佛,一定要从人天乘入手,人天乘就是帮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到了二乘的时候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时候就要劝他受皈依,去受戒、持戒,这个是以出离心来建立。 在民众中要完全理解他们对世俗的事业心、名利的追逐的这种正常需求,要正视,上来不能反驳,上来就批判这个就把人吓跑了。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他们认可了我们,我们再跟他探讨,即使你名利双全,面对死亡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名利财富只是电光泡影等等概念,这块破掉之后再进入二乘。 进入二乘就一定要规劝他入佛门,皈依三宝。一个人从皈依这天开始,可能他自己觉察不出来,但过个三年两年,就能觉察出来,就在皈依那天开始,他就完全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太长,一年的时间,他就已经脱胎换骨,他的思维模式,他的行为模式都在变化。所以要引导大众皈依。 民众出现的一种误解:说不能皈依,皈依了很麻烦。我要说不皈依呢,我是个不懂佛法的人,犯点错误没有关系;但是皈依了就受限制了,太麻烦了。所以很多人因此就不敢皈依。我们在民众中一定要扫清这种概念。其实象如托儿所,皈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要打破大家对皈依的恐惧。 同时还要消除民众对戒律的恐惧,在民众中,认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不能学戒律,我不能皈依三宝,我不知者不怪呀,我知道了那就怪我了。所以以此来作为自己不受戒、不受皈依的理由。当然,我们大众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但是要去破除他。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未起厌离之心,尤其是在世间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满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来清净自心时,就很容易把这种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带入佛法事业中。做个居士组织的领导,突然感觉自己当官了,成干部了,带着一帮人,这个出钱,那个出力……,好像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哪儿去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自我意识膨胀,这个就很危险了。 佛法的事业就是服务的事业,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务人员,所谓法门龙象,龙就是护法,象就是马,是当牛做马的。作了团体负责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识中是否有了这种偏差,否则自己根本没有心情修行。别人触及到自己的权利、触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会不会生烦恼啊?这就是个信号。 我们要具体完善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这个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厌离心,出离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掉进名利的漩窝中。由于菩萨乘的表现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现也是在广做利他的事业,但是菩萨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离心之上的。从外表看,这两者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其实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要警惕自己错把人天乘当作菩萨乘。我们在世间事业做得一般、家庭处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业中有点感觉,感觉受人恭敬的时候多了,供养的红包也多了,觉得这种感觉不错啊,这就危险了。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入内心剖析自己、反观内照,我到底是在为名和利在做,还是在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出离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着放生、印经、弘法、建道场,也同样打着佛法事业的招牌,借着佛的光辉在弥补自己多年在世间事业方面的缺憾。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居士修行与弘法中的几个误区 ——释清净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佛制四众弟子,出家众以修习梵行、弘法度众为要务,在家众以护持三宝、为要务,各有侧重,其最终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离轮回。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出现以世间善法或近似佛法来混淆真正清净出世法的可能,这一点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个人如果对世间的名闻利养未起厌离之心,尤其是在世间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满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来清净自心时,就很容易把这种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带入佛法事业中。做个居士组织的领导,突然感觉自己当官了,成干部了,带着一帮人,这个出钱,那个出力……,好像有了呼风唤雨的能力。到哪儿去都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自我意识膨胀,这个就很危险了。 佛法的事业就是服务的事业,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务人员,所谓法门龙象,龙就是护法,象就是马,是当牛做马的。作了团体负责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识中是否有了这种偏差,否则自己根本没有心情修行。别人触及到自己的权利、触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会不会生烦恼啊?这就是个信号。 我们要具体完善出离心,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对这个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厌离心,出离心很强烈的时候就不会掉进名利的漩窝中。由于菩萨乘的表现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现也是在广做利他的事业,但是菩萨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离心之上的。从外表看,这两者的形式几乎是一样的,其实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别的,我们在弘法利生的事业中,要警惕自己错把人天乘当作菩萨乘。我们在世间事业做得一般、家庭处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业中有点感觉,感觉受人恭敬的时候多了,供养的红包也多了,觉得这种感觉不错啊,这就危险了。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深入内心剖析自己、反观内照,我到底是在为名和利在做,还是在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轮回里,没有出离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着放生、印经、弘法、建道场,也同样打着佛法事业的招牌,借着佛的光辉在弥补自己多年在世间事业方面的缺憾。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与四摄法——释清净法师庐山东林寺讲座节录 (《净土》杂志编辑部 怀民居士根据录音整理) 释清净 民间弘法是目前佛教界的当务之急,“文革法难”之后,佛法在大陆几乎消失殆尽,民众仅仅是从电影、小说中了解一些佛教的内容,都是似是而非。在这个大前提下,对于在民间弘扬佛法,感觉要遵循道次第。道次第,即由浅而深的修道次第,亦即循序而进。如果没有道次第的概念,不仅是弘法障碍很大,个人的修学也会有困难。 对于净土宗,道次第就是净业三福:人天福、声闻缘觉福和大乘福。我们向民众介绍佛法,就需要按照这个次第、按照它的因缘来予以引导和提升。如果各人的修学也是按照这个道次第,功底就比较扎实,无论是道心还是修行就能够稳步前进,循序渐进。 第一部分 净土宗弘法的道次第 第一,人天福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弘扬佛法,修净土的人一般会急于向民众介绍极乐世界的殊胜,介绍阿弥陀佛的慈悲,介绍往生净土的因缘。但是,民众往往对于往生这个含义并没有我们理解的那么高深、那么微妙,他很容易把“往生”与“死亡”划上等号,所以就会产生障碍。我们在实践中感觉到和初次接触佛教的人探讨佛法,从亲情这块入手比较适合。净业三福中,第一是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我们称三乘共法或五乘共法,是学佛和修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它符合伦理、法律、道德体系,是人人可以接纳的概念。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探讨出离的概念,因为他本身现在还在事业心中、名利心中,他会产生障碍,会排斥甚至反感、抵触。从孝道入手,容易得到大家的共鸣。每个人对于父母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孩子的付出都有切身体会,从孝道谈起,大家对于佛教就有好感。 讲孝道,就要讲父母对我们的付出,如果只是简单的概念陈述,大家还是找不到感觉,要发掘他内心深处能触动他灵魂的内容,例如说要想到父母很小对我们的疼爱,我们小时候他是怎么疼爱我们,乃至十月怀胎的时候作为一个妈妈怎么对待腹中的宝宝的感觉,要具体地介绍,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为了给孩子早起做早饭,晚上陪着他写作业,明天送他上学,考学之前父母为孩子选志愿的纠结,都要给他介绍出来;然后要讲到几个细节很容易触动他。所以每当讲课的时候把这个探讨出来,做父母的就会很感动,做孩子的也会百感交集。 上来就说往生净土这回事大家就吓跑了,不对机。虽然说往生净土是最殊胜的,但是不能直接抛给他,前期要先建立一种基础,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必能触动他们身心的。 因此我们在弘法中感觉,如果你抛出去的理论不适合他的时候,不但不会对他有所递进,反倒会成为对他修行的障碍。所以做一个基层弘法的人,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孝养父母可以获得福报,奉事师长可以成就事业,慈心不杀可以获得健康长寿,修十善业可以获得美好的名誉,而这是世人所需求的;你说成佛,了生死,出轮回,和他们不相应。 第二,声闻缘觉福 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我们初级学佛,一定要从人天乘入手,人天乘就是帮他成就生活的幸福和事业的成功,到了二乘的时候就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时候就要劝他受皈依,去受戒、持戒,这个是以出离心来建立。 在民众中要完全理解他们对世俗的事业心、名利的追逐的这种正常需求,要正视,上来不能反驳,上来就批判这个就把人吓跑了。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他们认可了我们,我们再跟他探讨,即使你名利双全,面对死亡也不会有任何价值,名利财富只是电光泡影等等概念,这块破掉之后再进入二乘。 进入二乘就一定要规劝他入佛门,皈依三宝。一个人从皈依这天开始,可能他自己觉察不出来,但过个三年两年,就能觉察出来,就在皈依那天开始,他就完全地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用太长,一年的时间,他就已经脱胎换骨,他的思维模式,他的行为模式都在变化。所以要引导大众皈依。 民众出现的一种误解:说不能皈依,皈依了很麻烦。我要说不皈依呢,我是个不懂佛法的人,犯点错误没有关系;但是皈依了就受限制了,太麻烦了。所以很多人因此就不敢皈依。我们在民众中一定要扫清这种概念。其实象如托儿所,皈依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要打破大家对皈依的恐惧。 同时还要消除民众对戒律的恐惧,在民众中,认为知法犯法罪加一等,不知者不怪,所以我不能学戒律,我不能皈依三宝,我不知者不怪呀,我知道了那就怪我了。所以以此来作为自己不受戒、不受皈依的理由。当然,我们大众可能很多人都有这个疑惑,但是要去破除他。
真相(清净法师博客) 一个居士诉说:单位中一个同事总是诽谤自己,说自己“虚伪、功利、贪财、小气”,自己想起来就气得心脏疼,恨不得杀了他。 清净问:如果他在外说你偷着吃屎,你会生气吗? 居士说:那太荒唐了,可笑! 清净问:他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你发动的,你会生气吗? 居士说:那更荒唐了! 清净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师范刚毕业的女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苹果,问学生:“小朋友们,谁知道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小朋友们都抢着回答:“是一个屁股!”老师气的满脸是泪,去找校长评理。 校长训斥学生:“你们真是不懂事,老师这么好,你们还把她气哭。” 看了看黑板,又说:“是谁?还在黑板上画了个屁股?!!” 清净说:你之所以对他所说“虚伪、功利、贪财、小气”而气愤,是因为他说得对,揭穿了你的真面目,所以你才受不了。被揭短之所以会疼,是因为我们热衷于掩盖真相,粉饰太平,患得患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既然人家提意见了,那就反省反省吧! 我们的烦恼不是拥有的少,而是放不下的多。放不下走远的人、无干的事,放不下外界的风言、他人的非议,放不下身上的包袱、前途的期待。我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面子上自我折磨与耗损。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走得急,跑得快,而是怎样放得下,事无所祈,情不旁顾,平静淡泊。
清净法师的云水随笔已经有宗教文化出版社正式发行 部分内容如下: 1、把你的业障拿来 慧可:“请和尚安心?”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心。”进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觅得岂是汝心?与汝安心竟。”达摩语慧可曰:“为汝安心竟,汝今见不?”慧可言下大悟。(录自《祖堂集》) 达摩渡过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静悟佛理,传扬开去,人们叫他“壁观婆罗门”。当时一位名叫神光的禅僧慕名而来,早晚求见,有一天夜里下起了鹅毛大雪,他仍然在达摩修行的洞外站了一个通宵。达摩问他:“你一直站在雪中,究竟有什么心愿?”神光:“希望师父打开甘露之门,拯救众生,教我佛法吧!”达摩:“求道可不是什么轻而易举的事情,祖师们为了求取佛道,花费了无量的时间和代价。你凭什么求到大道呢?我想你很难如愿。”神光回去后偷偷用刀砍断自己的胳膊,再去求见。达摩知道了他的决心,为之感动,答应收他为徒弟,并给他改名叫“慧可”。有一天,神光说:“弟子的心老是六神无主不知所措,请师父为我安心。”达摩道:“好,你先把心拿出来吧,我就为你安心。”神光:“我已遍寻了很久,可是它捉摸不定,找不出来。”达摩笑道:“我已经给你安好心了。” 一位善信来到念佛堂,先拜佛然后说自己做了错事,业障深重,求师父消业障。清净说:“知道错了,改过就好。”善信仍不放心,清净说:“把你的业障拿来我给你消了。”“业障哪拿得出来。”“那你要我消什么。”善信笑了,似有所悟。 另一位善信来到念佛堂,给清净作了供养,同样诉说自己的错事,业障深重,求师父消业障。清净说:“知道错了,改过就好。”善信不放心,清净说:“把你的业障拿来供养我吧,我正好供佛用。”善信很诧异:“业障也能作供养吗?” 清净问她:“不舍得吗?”“舍得舍得!”善信连声回答。我告诉她:“把身语意业全部供养佛陀,才是真正的无上供养。” 再一位善信来到念佛堂,捐了二十元建寺院,诉说自己的错事,求消业障。清净说:“知道错了,改过就好。”善信不放心,清净说:“把你的业障也拿来捐了吧!”善信大悟:“我捐了钱,就等于把我的罪业卖给你们了,现在业障由你们顶着了!” 不禁愕然……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