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 顿悟www
心魔不起,外魔不生!
关注数: 26 粉丝数: 220 发帖数: 5,128 关注贴吧数: 18
“……试着从别人的角度看待他们,而不是只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如果我们从他们的角度去看,我们就会理解他们。当我们理解了他们之后,就会知道应该如何对待他们。智慧会随之而生,让我们知道该怎么做。慈悲心非常重要。如今,世界充满了焦躁不安,从国际层面到村庄、家庭,各个层面都充满了烦恼…… ……佛法可以改变人心。因此,我们应该努力修炼自己,直到我们的心从粗暴变得真正慈悲。第一个感受到宁静与幸福的人是我们自己,接下来是我们周围的人。至于更大的社会,虽然我们不能去改变它,但我们可以做到不增加新的恶人,不增加给社会带来困扰的因素,即不让自己成为制造问题的人。对于外面的社会,我们无法直接改变,但我们至少可以不为社会增添更多的麻烦…… ……慢慢修炼自己,让心变得宁静、安详。布施、持戒、禅修,每天坚持不懈,这些功德会滋养我们的心灵,心灵会开始感到快乐。当心感到快乐时,快乐就会溢出来,转化为对他人和其他众生的慈悲。心中没有幸福的人,是无法真正慈悲的,他们的慈悲是装出来的。但当心充满了功德,充满了善行,布施、持戒、禅修带来的功德让心灵充实、满足,宁静而幸福,这时便不会再用恶意看待他人,而是用由内而生的慈悲来对待他们…… 龙婆帕默春武里府 Suan Santitham 寺 来源:讲道:仁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美德。 2022年1月1日Judge翻译泰语
“乐受”的本质其实就是“幻象”,就像一波海浪,因风吹而生,转眼间就会散去。 ……“如果想要真正快乐地生活,必须对‘无常、苦、无我’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我们就能对抗外在的刺激——色、声、香、味、触,不会被迷惑,既不会爱上它们,也不会厌恶它们。……世间的烦恼无非两种:……一是迷恋,……一是憎恨,……这两种情绪导致我们时而欢笑,时而哭泣。如果有人能看清欢笑和哭泣其实都让人疲惫,就会发现,欢笑让人喘不过气,哭泣同样让人喘不过气;还不如保持平静,不必欢笑,也不必哭泣,这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不要成为情绪的奴隶,任凭情绪引导我们欢笑或哭泣。保持内心的自由,停止情绪波动,平静安宁地生活,这才是更好的选择。……这就是我们每天用‘无常、苦、无我’作为生活的指导工具,从而看清外界的色、声、香、味、触都是幻象。它们与‘我’和‘我的’一样,都是一种错觉。‘我’是由情绪构建的,而情绪本身也是一种幻象。用无常、苦、无我的原理看待这些,痛苦就不会产生。……我们要直接看透所谓的‘乐受’,即那些快乐、享受、愉悦的感受,这些就是‘乐受’。而‘乐受’本质上也是一种幻象,就像一波因风吹起的海浪,瞬间生灭,不是真实的存在。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世间万物中,无论是哪一个世界,价值都在于它们能带来‘乐受’。……仔细想想,你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工作?为什么积累财富、荣誉、名声,为什么结交朋友和亲人?这些不都是为了‘乐受’吗?因此,所有事物的最终目标都是‘乐受’。……所以,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并正确处理它,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乐受’,认识到它只是幻象的一种。我们不应该厌恶它,那样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荒唐的境地;同时,也不应该迷恋它,成为它的奴隶,那也同样是荒唐。正确处理‘乐受’才是真正的智慧,这就是佛教徒战胜痛苦的途径,也让我们免于精神的病痛。……通过观照‘乐受’是幻象,就像海浪因风而起,也会因风而散。当色、声、香、味等刺激到来时,无明的愚痴让我们产生波动,即‘乐受’,但它转瞬即逝。……当我们看清这一点,就不会成为‘乐受’的奴隶,而是能控制它、处理它,不让它带来痛苦。这样不仅自己不痛苦,家庭也不痛苦,邻里之间没有痛苦,世界也不因我们而受苦。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将会有持久的和平,真正而永恒的幸福。这就是通过不同方法治愈‘我’和‘我的’的疾病的福报。” 佛使比丘Judge翻译泰语
活在当下的真实中 “我们的生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长久,生命是一个个瞬间的累积。这一刻的生命是快乐的,这一刻的生命是痛苦的,快乐的生命是短暂的,随之消逝,痛苦的生命也是短暂的,随之消逝。善念的生命,恶念的生命,都是短暂的,终究会消失。当我们进行内观时,我们会看到这一切。我们只是在一个心念的瞬间里生存。 如果我们能在这个心念的瞬间保持觉知,有智慧去认识它,心就不会迷失在过去,也不会迷失在未来。如果我们真的活在当下,我们不会为过去悲伤,也不会为未来担忧。有时我们会为未来感到欣喜,有时会为未来感到忧虑。但如果我们活在当下的真实中,而不是过去的记忆,也不是未来的幻想,那么这样的生命是不会受苦的。” ——龙婆帕默2021年6月27日 希望大家加紧学习 “在我们老去之前,在我们重病之前,在我们白白死去之前,赶紧学习,深入自己的内心,保持觉知,审视自己的内心。戒、定、慧将会生起。 如果戒、定、慧圆满了,解脱——也就是道果,将会出现。道果涅槃并不是普通人无法实现的,只要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并且努力到足够的程度。不要依赖他人,不要依赖其他事物,甚至不要依赖神明。不要依赖任何人,依靠自己。” ——龙婆帕默2024年6月16日Judge翻译泰语
有一位僧人曾讲述,他说他回忆起了很久以前的事情, 发现即便是一万年前,人类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如果有变化,那也是变得更糟,而不是变得更好,改善是极少的。 例如我们小时候的习性,是什么样的呢? 在一万年前,大多数人的习性也是那样。有人容易生气, 有人贪婪,看到什么都想要, 还有人心神不定。 你有没有见过那些心神不宁的孩子,一天到晚不停地说话? 那是累积而来的。当孩子还没有心机时, 他们不懂规矩礼仪,真实的本性就会显露出来。 长大后,逐渐被规范约束,真实的自己就被隐藏了。 隐藏久了,甚至忘记了自己真正的样子。 当我们开始修行, 我们研究、修行,不断改造自己, 逐渐远离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来跟随法师学习吧, 法师会慢慢引导你们,帮助你们看到 自己真实的样子。 比你想象的还要糟糕,每个人都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 因为我们总是为自己找借口。 当我们看见了自己的本性时, 我们就会逐渐看清楚,看到它是怎样运作的, 做了什么,又产生了什么后果, 这样我们就能了解自己,学习更多。 烦恼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烦恼有许多条件促成它的产生。 例如,愤怒的产生, 需要所缘的刺激,而这些所缘不符合我们的心意。 如果心中本有愤怒的习性, 那旧有的习性也会再次被激发。 有些人有易怒的习性, 一旦遇到所缘刺激,别人可能不会生气, 但这个人却已经生气了。这是因为内心已有易怒的习性, 这种习性每天都在累积,不断增加。 你会发现,有些没有修行禅定的老人, 年轻时不太爱唠叨, 但结婚生子后,开始唠叨得更多, 年纪大了后,唠叨得更多,这是习惯的积累。 那些容易烦躁的人,烦躁的习惯会慢慢累积, 以后遇到一点点事情就会变得烦躁, 因为这种习性已经深深植根于心中……当我们修行时, 我们不是为了消除烦恼, 因为烦恼是生起和消逝的。 但是通过修行,习性会逐渐改变, 内心的本性会慢慢转变。 心中的习性就像草的根, 当它得到水、阳光和空气时, 草就会生长, 烦恼也会随之生起,并衍生更多烦恼。 我们能看到的烦恼只是显露出来的一部分, 而隐藏在下面的部分,就是“习性”。 比如说, 我们有一个芋头,埋在土里,它会发芽, 得到阳光、水分和养分,芋头就会越来越大, 习性也在不断累积。 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剪掉发芽的部分, 每次发芽我们都剪掉, 芋头就会逐渐枯萎,失去养分。 修行也是如此, 我们不是为了消除烦恼, 因为烦恼是生灭的,我们的任务是“觉察它”。 当烦恼生起时,我们能够觉察, 烦恼就无法继续运作。 就像草发芽了,却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习性也会逐渐枯萎。 烦恼是不断生灭的,我们要时刻保持觉察。 如果我们没有觉察, 愤怒生起时,我们没有觉察,愤怒就会控制心智, 于是我们会因为愤怒而造作恶业, 恶念、恶言、恶行随之而生, 那些烦恼的习性就会积累更多,变得更强大, 于是愤怒会更加频繁地出现, 习性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 修行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 但我们要有正念觉知, 无论什么烦恼生起,都要及时觉察。 觉察得越多,烦恼就越无法运作。 即使习性制造出烦恼,烦恼也无法得逞。 随着修行的进展,内在的习性会逐渐改变, 如果不修行,千年万年都不会改变, 过去怎样,现在也依然是那样。 曾经自我中心的人,依然会更加自我中心, 因为心的本性是随波逐流的。如果我们顺从它, 它就会变得更糟。 如果我们任由它发展,它就会遵循旧有的习性行事, 而习性会不断积累, 导致恶行越来越根深蒂固。 ……因此,佛陀教导我们, 即便是小恶业也不能造作! 大的恶业都是从小恶业开始的。 比如开始时只是开玩笑, 开玩笑久了,就变成爱说假话, 最终变得擅长撒谎。 从小小的恶行开始,不断积累, 如果放任不管,就会越积越多, 恶业会越来越根深蒂固。 因此,我们必须依靠佛法, 提升心灵。 没有戒律,就要持戒; 没有修过禅定,就去修; 没有开发智慧,就去开发。 依靠戒、定、慧的力量, 心灵会逐渐强大,烦恼的力量就会减弱, 习性也会渐渐失去力量,无法继续操控心智。 隆波帕默Judge翻译泰语
“……作为一名佛教徒,除了皈依三宝,我们还要受持戒律,从第一条戒律开始,即不伤害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这便是‘非暴力’的原则。第一条戒律和非暴力的基础是慈悲,因为我们心怀慈悲,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我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也同样珍惜其他生命。当慈悲之心稳固,非暴力的德行自然会随之而来。我们自然不会伤害或侵犯他人,这包括所有大小的生命。 因为我们怀有怜悯之心,愿意帮助一切众生脱离痛苦。怜悯并非只是口头上的同情,而是引导我们采取实际行动,真正帮助他人脱离痛苦。 当我们拥有如此稳固的基础,守持戒律便变得容易,戒律的真正意义便是‘正常’。戒律让我们回归本然,因为我们不再伤害他人,坚定地遵守非暴力的原则,避免身体、言语和心灵上的暴力。我们真正地扎根于慈悲和怜悯的德行。” Phra Ajahn Thammanamda(Chatsumal Kabilsingh 副教授、博士)佛统府 Songthamkalyani 比丘尼寺 资料来源:《Think Happy and Be Happy》一书,第 1 版,2006 年 1 月,第 78 页。Judge翻译泰语 "走在菩萨道上,意味着超越自我,将时间、精力、心力、知识和能力奉献给佛陀。发愿修行,精进自己,并帮助他人,鼓励那些尚未对佛教产生信仰的人转向信仰,然后共同修行。帮助他人让我们能够放下个人的快乐。 菩萨的愿力虽然从微小的地方开始,但当它们逐渐连接在一起时,便如同整个世界。" Luang Mae,Ajarn DhammanandaJudge翻译泰语
三年圆寂纪念 Phra Wisutthiwongsajarn(Wichian Anomkhun Maha Thera,P.D. 9 巴利九级)………………………………………………..“……因此,世尊告诫我们不要轻视善业,并通过佛经偈语‘มาวมญฺเญถ ปุญฺญสฺส’māvamaññetha puññassa(勿轻视善业)等教导,意思是‘人不应轻视善业,以为善业少就不会产生果报。即使是用来接雨水的缸罐等器皿,一滴两滴地接着雨水,最终也能装满。智慧之人虽一点点积累善业,终将充满善果。’世尊还教导我们应当乐意行善,如‘ปุญฺญญเจ ปุริโส กยิรา Punnace puriso kayira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要行善,就应该常常行善,满足于此功德,因此积累善行能带来快乐。’ 那些男女之众,因已积累善行,心灵必然清净、愉悦。在这个世界上,贤者会称赞这些人。当他们离世后,他们将在天堂中获得极大的安乐。因此,善业是我们的良好庇护。来世一切众生皆因善业而得庇护……” Phra Wisutthiwongsajarn(Wichian Anomkhun Maha Thera,P.D. 9)Wat Paknam Phasi Charoen 寺前副住持前北境住持前僧伽最高理事会委员(1937年11月7日 - 2021年9月26日) Judge翻译泰语 清晨的曙光与佛陀箴言 第3,784集 “如果一个人要行善,应该经常行善,应该对善行感到喜悦,积累善业会带来幸福。”(佛陀)《法句经》25/30。 人的一生,有时会获得成功,有时则会遭遇苦难和失败。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拥有坚强的意志、勇气和耐心,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并不断积累善行,不气馁,常常回忆起自己所做的善行,这些善行将帮助我们化危为机,解决现存的问题。 因此,不要浪费时间在沮丧或失去信心上,而是要保持正念和清醒,并懂得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应当将心专注于善的源头,即身体中央第七点的静定之心,令心平静轻松。当心灵平静下来时,我们将找到最佳的解决之道。 “摘自《大众佛法节目》一部分,佛陀箴言 Judge翻译泰语
我们可以简单思考一下,看看这是否属实。看看那些在街上痛苦呻吟的人,他们的腿断了,血流遍全身,医生把他们送进医院,他们痛苦地哀嚎。 我们看到了,知道了,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感到痛苦或困扰。我们看着他们,并没有感到痛苦。 但如果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孙子、丈夫、妻子、父亲或母亲,我们的手脚就会开始颤抖,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疼痛本身就是痛苦,那么别人受这样的伤害,我们也应该感到痛苦。可为什么别人受伤时我们不痛苦? 而一旦那个人是我们的亲人——孩子、配偶、父母,我们却感到痛苦。 痛苦源于执着,并非源于疼痛本身。当我们不执着于某个人时,我们不会感到痛苦,但当我们对某个人产生执着时,我们就会希望事情按照我们的愿望发展,而不希望它走向相反。当事情没有如我们所愿时,我们便感到痛苦。 再反观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我们只是暂时依附于这个身体,最多也不过百年时间。它不是“我”,不是自我,不是真正的“我们”,我们只是暂时的居住者。它会怎么样就怎么样。当我们放下执着,它会如何,就如它本应的那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它产生关联。我们的烦恼分支繁多,足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痛苦,它多得我们无法记住,也无法一一消除。 但我们不需要去逐一清除它们,不需要去跟着烦恼跑。我们应该直接清除自我,烦恼正是从“自我”这个根源生长出来的。 “自我”就是它的根本,是烦恼的主干。“我”这个概念产生了无数的“我的东西”。 一旦有了“我的东西”,我们就希望它成为这样,不希望它成为那样,或者希望它成为那样,不希望它成为这样。因此,烦恼的分支无限扩展,超出了我们的掌控。 因此,应该把注意力转向自身。法不在树梢草叶上,法不在别人身上,一切都在我们自身。 烦恼在哪里,痛苦在哪里?烦恼与痛苦是在别人那里吗?不,它们都在我们自己身上,一切都是我们的事情。 Luang Por Sutham Suthammo,Wat Pa Ban TatJudge翻译泰语
我们可以简单思考一下,看看这是否属实。看看那些在街上痛苦呻吟的人,他们的腿断了,血流遍全身,医生把他们送进医院,他们痛苦地哀嚎。 我们看到了,知道了,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感到痛苦或困扰。我们看着他们,并没有感到痛苦。 但如果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孙子、丈夫、妻子、父亲或母亲,我们的手脚就会开始颤抖,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疼痛本身就是痛苦,那么别人受这样的伤害,我们也应该感到痛苦。可为什么别人受伤时我们不痛苦? 而一旦那个人是我们的亲人——孩子、配偶、父母,我们却感到痛苦。 痛苦源于执着,并非源于疼痛本身。当我们不执着于某个人时,我们不会感到痛苦,但当我们对某个人产生执着时,我们就会希望事情按照我们的愿望发展,而不希望它走向相反。当事情没有如我们所愿时,我们便感到痛苦。 再反观我们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我们只是暂时依附于这个身体,最多也不过百年时间。它不是“我”,不是自我,不是真正的“我们”,我们只是暂时的居住者。它会怎么样就怎么样。当我们放下执着,它会如何,就如它本应的那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与它产生关联。我们的烦恼分支繁多,足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尽的痛苦,它多得我们无法记住,也无法一一消除。 但我们不需要去逐一清除它们,不需要去跟着烦恼跑。我们应该直接清除自我,烦恼正是从“自我”这个根源生长出来的。 “自我”就是它的根本,是烦恼的主干。“我”这个概念产生了无数的“我的东西”。 一旦有了“我的东西”,我们就希望它成为这样,不希望它成为那样,或者希望它成为那样,不希望它成为这样。因此,烦恼的分支无限扩展,超出了我们的掌控。 因此,应该把注意力转向自身。法不在树梢草叶上,法不在别人身上,一切都在我们自身。 烦恼在哪里,痛苦在哪里?烦恼与痛苦是在别人那里吗?不,它们都在我们自己身上,一切都是我们的事情。 Luang Por Sutham Suthammo,Wat Pa Ban TatJudge翻译泰语
知者、觉者、喜悦者 "在我们觉察到当下的状态时,真正的专注就会自然产生。真正的专注的表现就是觉醒。心会变成知者、觉者、喜悦者。 我们常念诵的‘佛陀’这个词,‘佛陀’的意思是知者、觉者、喜悦者。佛陀并不仅仅是佛陀的名字,我们每个人也可以成为佛陀。只要我们觉醒了,我们就可以成为佛陀。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心。如果我们好好修炼,每个人的心都可以成为佛陀。即使我们现在还是普通人,只要不断修行,终有一天我们会达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阿罗汉。此时,心就会成为佛陀——成为知者、觉者、喜悦者。 这些特质,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拥有,它们存在于我们自身之中,就是我们的心。然而,我们的心被烦恼遮蔽,被烦恼牵引。 我们不需要做太多,只需时刻观察自己的心。通过修行观照自己的心,到了某个时刻,心会突破包裹它的烦恼,自然解脱,成为真正的知者、觉者。" ——隆波帕默尊者 2022年12月18日Judge翻译泰语 🌼🙏修行时为什么总是感到困倦、打瞌睡? 居士:师父,最近两三天我修行没什么效果。 师父:为什么?是想家了吗? 居士:没想家,但是总是困倦、打瞌睡。走经行时困倦,打坐时也困倦。 师父:是不是打瞌睡到口水都流出来了? 居士:是的,师父。 师父: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被“昏沉”这个障碍困扰。你正在与魔抗争。 这个魔名叫“昏沉”,是一种障碍,它让心神萎靡、消沉、懒散,总是感到困倦、打瞌睡。 居士:那我们该如何驱除它呢? 师父:驱除“昏沉”的方法是减少饮食,经常改变姿势,比如站立、行走、坐下,轮流进行。 另一个方法是待在空旷的地方,而最重要的是要有精进之心,坚定意志,决心战胜它。 摘自《众生皆随业而行》第1册,第218页。 🍁这就是冒犯恩人的危险所在。我教导来参加培训的孩子们说:“你们不要顶撞父母。” 仅仅是对父母产生不好的念头就已经有罪了,哪怕只是想一想,这不是法律的规定…… 🍁有时候,父亲风流,去找了新妻子,我告诉孩子们:“作为孩子,不要站在母亲那边,不要认为父亲不好,否则你会学不好。” 这是事实。 🍁批评父亲不好,那是父亲的事,不是你的事。你还小,不要跟随母亲批评父亲。 🍁有些人甚至把父亲赶出家门,结果生活破败…… 🍁但是,在佛法和业力的道理中,只要心生不善的念头,就已经产生了不善业。仅仅是不好的想法,已经对自己造成了业报。 佛法教导……隆波查兰·提塔达摩长老摘自《掌中之叶》,第45页。 Judge翻译泰语
如果没有积累持续的善行,对于奄奄一息的病人, 最好的做法就是安静地放佛音、法音, 播放佛教经典录音,并让他们在宁静的环境中 用花香供奉佛陀。 有些人不明白这一点。 他们会问:“银行存折在哪里?” 或者“钻石耳环放在哪里?” 如果这样问的话,可能会导致堕入恶道。 有些人还会问:“这些东西留给谁呢?” 如果被这些问题打扰,那么病人很难往生善道。 临终时的病人,听力通常会变得更加敏锐。 有些人甚至会更糟糕,当病人来探望时, 他们无法保持安静,还会说一些像 “你可能无法跨过这座山”等消极的话。 一旦病人听到这些话,就会陷入痛苦。 很多人因此而受苦。 前来看望病人的人,应该保持安静, 不要说不必要的话。 就像蜡烛或油灯在快要燃尽时会更亮一样, 临终病人的听觉会更加敏锐。 虽然他们不能说话,但他们什么都能听到。 因此,如果在临终时心生烦恼, 这就成了不善业,这是不好的。 相反,如果能专注于好的事情, 平静地度过这一生,便有可能往生善道。 实际上,不要依赖这些事, 我们应该从现在起提前准备好自己。 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有任何保证, 如果你想要保证,那就应该修成初果(即“预流果”)。 临死业(āsannakamma)是指临终时会起作用的业, 如果没有长时间积累的善业, 那么临死业(āsannakamma)就会发挥作用。 还有一个是惯行业(āciṇṇakamma) 每天做的供养佛陀、礼佛、念珠持诵等行为, 这些都是惯行业。 临终时,心中想到礼佛、持诵、打坐、供养, 这些持续不断地坚持做下去,这就是所谓的惯行业(āciṇṇakamma),这对临终时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没有持续的善业, 那些无意中做的行为—已作业(kaṭattākamma)就会起作用, 因为每个人的心念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因此,直到临终时,这些业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每个人往生的方式也不同。 所谓的“品质”是什么呢? 当谈到业时,除了业之外, 还需要在我们的生命中积累其他的美德。 Ashin NandamālābhivaṃsaJudge翻译缅甸语
“年轻力壮,要赶紧抓紧机会,快划船,市场即将关闭,莲茎会烂掉。” 我们必须赶紧抓住机会,快点行动,别人懈怠就由他们去吧。再也不能后退了,只能不断向前进。”“行为纯净即为戒,保持心灵清净即为智慧,昼夜不停地反思自我,除了睡觉,醒来依然如此,时时刻刻都是这样。无论结果如何,都要一往无前。如果无法达到终极目标,那就宁愿去死。这一生绝不放弃,绝不半途而废。不管谁劝阻,谁劝你偏离正道、浪费时间、游手好闲、谈天说地,走错路,走偏方向,偏离正途。如果有人这样劝,你就像砍掉他的头一样,绝不妥协,不会相信。那些想让我们做奴仆的人,想再次让我们成为奴隶。我们绝不认同,绝不妥协。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超越这一切,达到终极的目标。” “涅槃”涅槃是ayatana处,与世间的处以及六处(眼、耳、鼻、舌、身、意)不同,是一个比其他处更高、更殊胜的处。虽然涅槃与其它处有所区别,但其作用却类似。世间的处把那些仍与世间有牵连的众生束缚住,不让他们脱离这个世界。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分别吸引着色、声、香、味、触、法等对象。涅槃处也同样具有吸引力,它吸引佛陀和阿罗汉进入涅槃处,佛陀所居之处被称为涅槃处,我们称之为“佛陀安住于涅槃处。”节选自Phra Mongkolthepmuni 书籍《清净语》Judge翻译泰语"功德...引导轮回"当人类肉体死亡后,细微的人类之体依然存在。在构成人类细微之体的法之中心,还有一颗功德之星。正是这颗功德之星将引导你转生到高贵的家族,拥有无尽的财富和追随者。然而,若是人类世界无法承载如此巨大的功德,那么你将转生到某个天堂层次。当细微的人类之体被提升到天界之体时,细微的人类之体也会消失。在细微的天界之体中,也会有相应的结束。细微的天界之体根据它的职责继续运作。这被称为“业果报不可思议”,是因果律层层递进的表现。这不是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只有拥有法身的人才能清晰地看到这些不同层次的存在,像一层层的身体一样展现出来。Phra Mongkolthepmuni (Sod Chandasaro)摘自书籍:Wisutthiwaja 2✨✨✨✨✨✨✨✨✨这四样东西——知道、思想、记忆、见解,这四样东西称为“心”: 1. 见解 2. 记忆 3. 思想 4. 知道 这四样东西凝聚成一个点,重叠成为一个点,这就叫做心。" Judge翻译泰语
“..不要因为认为烦恼(贪嗔痴)是生死轮回的根源,无法彻底消除,就掉以轻心。不要以为这是小事,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因此不积极去解决和消除。在还有机会的时间里若不去努力,等到最后无力回天的时候,就无法对这些烦恼做什么了。不要说没有人告诉你或提醒你,世间的众生和动物一直都在痛苦中煎熬,他们并不知道痛苦的根源是什么,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不构成威胁的烦恼欲望。我尽己所能探索了生死轮回和苦难的来源,发现没有什么能够牵引心灵走向生死轮回和承受这些大大小小的痛苦,除了那些众生视为不重要而忽略掉的烦恼欲望,这才是真正的祸根…” “……修行人要时时刻刻用智慧去听闻说法。即使独处,也应通过观照思维法。眼、耳、鼻、舌、身,都是显现的色法,色、声、香、味、触都存在,可以听到、触碰到、感知到。而心也存在,思维和感知着各种所缘,不论善恶,消逝与兴盛,无论外在还是内在,皆存在。这些自然的现象,无常、苦、无我,时时刻刻显现真理。比如树叶变黄、飘落,通过智慧和正念仔细观察思维,法义时常显现,这就如同随时在听闻佛法……”Phra Khru Winaithorn (Luang Pu Man Phuritto),沙功那空府,Mueang 县,Wat Pa Sutthawat。(1870-1949)根据 Phra Achan Man Phuridatta Thera 的传记改编。Judge翻译泰语
世间的众生...仍然拥有无明这被称为“无明随眠”,即一种极难去除的烦恼。这是一种被称为“随眠”的烦恼,是在我们的心识中多世多生以来积累而成的,因而极难彻底断除。这种烦恼被称为随眠烦恼,它潜伏在我们的心识深处,在内心中安静地隐蔽着…… 这种烦恼是极其微细的,不会像“缠绕烦恼”那样显露出来。缠绕烦恼是中等程度的烦恼,或像“违犯烦恼”那样的粗重烦恼,但随眠烦恼会在我们心中产生。 例如,当内心中生起不满时,只是自己默默地想,没有通过身体或言语表现出来,此时还没有形成新的不善业…… 但当愤怒至极,并说出粗暴言辞或伤害他人时,这时便形成了新的不善业,这种业必然会产生后果,尽管我们无法预知不善业的果报何时会显现。 只要是“业”,就一定会有果报,除非是被称为“无记业”的那种业…… 一个人无法认识、不理解,或不接受苦谛,或五蕴是苦的事实,正是因为有“无明”。 然而,无明并不是唯一导致行的因素…… 无明也是由漏产生的,也就是说,无明不仅是原因,仍然是四漏的结果或其中之一…… 我们不理解、不明白或不接受苦谛或五蕴是苦,正是因为我们仍然有无明。原因是我们的心中有心所法,即一种伴随心而生的现象。当心生起并感知任何情境时,心所法必然与心一起生起。例如,作为痴心所的无明,总是与不善心一起生起。例如,当心生起贪欲或愤怒时,无明(痴)也总会存在。 🪷🪷🪷 缘起法Phra Maha Pairojyanakusalo (Niranrak) P.D.9Judge翻译泰语
没有孔的洞_没有洞的门 涅槃之门 11 门 涅槃之门有11个通道 修行者让它们无孔无洞 涅槃的门有11道门 四禅定 四无量心梵住 空无边处定 识无边处定 无所有处定 ๐ “四禅定” 色界禅定包括初禅、二禅、 三禅、四禅 如果能修行到这些禅定; 并且以初禅为起点; 然后思考从初禅中产生的快乐, 看到这种快乐是多么的高尚、 多么的卓越, 但终究只是乐受, 是执着的对象, 一旦执着就会痛苦, 不论执着于什么, 都会带来痛苦。 得到了初禅之后, 思考禅定中的因素, 如寻、伺、喜、乐、一心, 这些都不过是无常、苦、无我。 当认识到这一点时; 就会生起厌倦、 断除对执着的渴望; 不会再生起执着, 或消灭执着。 以这样的方式, 初禅成为了通向涅槃的门, 为修行者提供了可以 通过内观洞察无常、苦、 无我的对象。 因此,初禅被认为 是通向涅槃的门。 ๐ 二禅、三禅、四禅 也是如此,无论修行多么深入, 所现前的境界都充满了 无常、苦、无我; 这种见解会变得 越来越细腻、精微。 如同初禅的观察方式, 同样适用于二禅、三禅, 但是这种见解变得 更加深刻、精微, 越来越少。 这四种禅定的初步修行 也同样是通向涅槃之门。 ๐ 如今,人们修习禅定——尤其是色界四禅, 变成了有孔的洞,即修行方式变成了巫术; 即使是色界禅定, 也被用于巫术的目的, 为了世间法的成果, 即得到了禅定与定力后, 用于实现神通奇迹等; 这种人修习的四禅 全都变得空洞无物。 ๐ 佛使比丘 《没有孔的洞,没有洞的门》 第173-174页 ——🪷——
正见,根据长老舍利弗的解释,第12部分由Somdet Phra Yannasangvorn编写第11次关于「执着」的认知(续)第5部分 根据展示的佛教历史,可以看到,最终将觉悟成佛的菩萨,实际上以自己为导师。也就是说,当他还是小孩时,在初次参加皇家犁田仪式时,便已进入了初禅。这个小孩就是他自己,他是自己修行道路上的导师。 当他寻求觉悟之道时,这个小孩的心是纯净的,没有任何欲望,即没有欲爱、有爱及无有爱.当他在父王举行犁田仪式时,静静地坐在那里,依靠他所积累的福德,心自然地集中,专注于呼吸。 因为每个人都必须一直呼吸,只是没有意识到而已。当这个小孩静静地坐着,没有任何欲望时,他的呼吸便显现在心中。心专注于呼吸,纯净地进入了初禅,没有任何欲望,如成为天神、梵天或其他的想法。这种孩子般纯净的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稀有,因为懂事越多,欲望也随之增加。 因此,即使有人出家修行,成为隐士或追随某个宗教教派,都是因欲望而出家,即为了追求某种来世的存在或获得某些东西,而尚未意识到需要灭除烦恼与欲望。 他们不知道如何让心达到无动于衷的状态,而只是追求某些结果,按照各自导师或教派的教导行事。因此,心灵无法像纯真的孩子那样纯净。 因此,即使是成年人想要修行,也应当回想这种纯净的心境,并应在修行时尽量使自己的心恢复到这种状态。 Judge翻译泰语有些人点燃一炷香,心想坐到香烧完为止。当香烧完一炷时,他们就停止修行。在修行过程中,他们不断担心香是否已经烧完,这种担忧是一种烦恼。 他们感到疲倦,不时睁开眼睛看香是否烧完。当香烧完时,他们感到高兴,终于可以停止了。 有些人点蜡烛,心想等蜡烛烧完就结束修行。但这种做法并不自然。如果按自然的方式修行,那就随意坐着,想坐多久就坐多久,想什么时候停就什么时候停。 修行可以随意进行,想走禅就走禅,想观法就观法,无论采取哪种姿势都可以,让自己感到舒适就好。 为什么修行必须让自己感到痛苦?为什么不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感觉到舒适、平和呢?通过这种渐进的方式,心灵会逐渐平静,逐渐领悟,这就是自然的禅定或观法。 顺其自然地修行,喜欢以什么方式进行修行都随个人意愿。是否结伴修行,随心而为,我并不反对。 Sukha patipada khippa abhinna乐行迹所行速疾∞ 乐灭速得 的修行道路是存在的。这是一种轻松且迅速的修行方式。之所以能迅速领悟,是因为我们不刻意去追求,不急于知道。不必在意什么时候领悟。 就像学习一样,学习过程中不必急于求知,什么时候懂得并不重要,也不必设定过多的规则和条条框框。有时,心灵没有受到压迫,自然就会平静舒适,保持平常心,这样也是一种快乐。……“禅定论”Wasin_Inthasara “人生短暂,”佛陀继续说道,“智者应当鄙视这短暂的人生,行为如头顶着火般,赶紧灭火。死亡一定会到来,没有人能逃脱。每个人都一步步走向死亡,随着每次呼吸,离死亡越来越近,犹如被牵到屠宰场的牛,每一步都离死更近。” 佛陀接着用各种比喻向聚集在那里的佛弟子们讲述了其他教诲。好似一位聪明的牧场主,给不同的牲畜提供适合它们的食物,如给鸡喂谷壳,给鱼喂熟米。 如今已经恢复理智的巴答吒拉,请求出家成为比丘尼,佛陀也准许了她的请求。她从比丘尼僧团和比丘僧团两方面接受了出家仪式。 在袈裟的庇护下,这位新比丘尼心情愉快,感到轻松自在,犹如一个满身大汗从烈日下走来的人,走进了浓荫覆盖的树下,在凉风的吹拂下,汗水渐渐干了,又进入池塘沐浴,池中莲花盛开,使身心愉悦,宁静。 当她感到寂寞时,会有其他同为比丘尼的梵行者安慰她,使她放松心情。 袈裟的世界是她无意间踏入的新天地,但有时她也会回忆过去…… 那难以忘怀的过去。每当过去的生活浮现,她便会叹息,仿佛石碑上的刻痕。 每个人都有过去。 有些人可能在回忆起过去时,会感到快乐和梦想的美好,那愉悦的过去。但有些人则会因悲伤的过去而感到痛苦。 愉悦和痛苦的过去都已消逝,最终也消失在时间的流逝中。没有什么是真实而持久的,只有无常才是真实永存的…… “就像一场朦胧的梦。”(巴答吒拉比丘尼)佛陀时代女性的修行故事Wasin_Inthasara Judge翻译泰语
关于禅修的一些 当我们进行禅修时,烦恼逐渐减少,作为痛苦根源的烦恼也随之减少。随着烦恼的减少,痛苦——烦恼的结果——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我们会感受到:没错,就是这样! 以前,快乐很难得到,即使得到了快乐也维持不了多久。 痛苦来得很容易,任何小事都可能让心情变差,只要有任何不符合我们喜好的事情,或者不合我们心意的情况。 “事情不该是这样的,他不应该这么做,为什么他会那样,为什么会是这样?” 痛苦立刻出现,虽然不是像坠入地狱般的痛苦,但却是心灵上的不安和抑郁。 这也是一个衡量标准:快乐是否难得,痛苦是否易来?禅修后是否有任何变化? 通向幸福的捷径作者:Phra Phrom Patcharayanamuni Wi。(Phra Achan Chayasaro)佛历2567年8月18日judge翻译泰语修行者的陷阱 修行指导者常常在无意中挖下陷阱,而修行者也心甘情愿地跳入这个陷阱。这种陷阱就是喜欢教导说,当不断培养正念时,思维会逐渐减少,直到没有思维,并认为没有思维的状态就是没有造作。 大多数修行者会乐于遵从这种教导,因为他们本能地排斥思维,不想思考,因为他们误以为:- 思维使人散乱。- 思维就是造作(行),必须停止造作才能解脱。- 停止思维似乎是修行的成果。- 仍然执着于宁静。 这些都是误解,是缺乏洞见的表现,仍然迷失在路上。因为这条路是修习奢摩他(安定禅定)的路,是佛教产生之前的旧路,而佛教的修行是观禅(毗婆舍那)。 实际上,培养正念是通过提升觉知,唤醒内在的知觉,并观察身体(身体的状态)、受(感受)、心(思维)、法(法所缘)的一切现象。 思维多或少,有思维或没有思维等,都是心的自然现象。修行者只需如实观察它们即可。 Judge翻译泰语
“法 ธรรม” 这个词仅仅一个词就有很多含义,但最重要的一层含义是,"法 ธรรมะ" 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然法则在进化的每一个阶段中正确履行的责任,以便在个人和集体,甚至全世界范围内,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 —— 佛使比丘Judge翻译泰语导致争斗、仇恨和争夺的原因来自于“欲望”的无止境。 世人所追求的两样东西,即“利益”和“名誉”,正如佛陀常说,众生执着的对象是“我们自己”(名誉)和“我们的东西”(利益)。 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源来自“欲乐”,也就是所谓的“我们的东西”。然而,弗洛伊德的弟子阿德勒反驳说,行为的根源来自“成为重要人物的需求”,即所谓的“我们自己”。师徒两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其实两人都对,但各自从不同角度对)。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会符合佛教的基本原则,即认为“执着”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源,它分为两方面:“我们自己”(自我)和“我们的东西”(我所)。 当产生欲望时,世人会不明智地追求这两样东西:“利益”(我们的东西)和“名誉”(我们自己),并遵循贪婪的力量。 当被欲望驱使时,会导致“永不满足,永不知足”的状态,即使得到了也不会满足,而会继续追求未得到的东西,因而始终处于劳累和疲惫之中。 由于自己不满足,就会与同样不满足的他人发生争斗,导致因自私而互相剥削,最终引发争吵、仇恨,甚至导致杀戮,最终爆发战争。所有这些都源于那唯一的“欲望”,即永无止境的“贪欲”。 ——佛使比丘(来源:“空性”讲座)Judge翻译泰语
《宽恕,也是一种福气》 “道歉”,是犯错者一种难得的修为,也是熄灭被侵犯者之怒气的其中一种方法。“道歉”,也是为了避免彼此结怨的方法。因为一方犯错,另一方生气,因为觉得被冒犯了。 如果没有处理好这个怒气,就结下了冤仇;若熄除了怒气,就化解了一个冤仇,而成就了“宽恕”。 “宽恕”是原谅对方之过错,不再计较对方曾经对自己的冒犯。宽恕能够提升个人的心灵层次,变得更好、更有价值。 一个重视心灵成长的人,应该勤奋锻炼内心,当心中对任何人起了怒气,就要习惯去宽恕对方。当觉得被冒犯的时候,就要以正念智慧去思维,在怒气升起之前,就赶紧先让“宽恕”在心中升起。如果能如此,将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利益,这并不只是减少怒气而已。 若只是任由怒气自然熄灭,其实怒气并没有完全熄灭。因为怨气依然存在,而且还有可能在日后会重新燃起怒气。宽恕的人,其实比被宽恕的一方有福。宽恕如同其他的布施,始终是“施比受更有福”。 当一个人心中,升起了“宽恕”的心, 将会让他心中变得清明,远离嗔心的困扰。 生气了让怒气自然消去,以及怒气因宽恕而消逝,是两回事。 生气了,让怒气自然消去,是很平常的事,因为每件事升起了自然会灭去,心并没有被训练。 但是如果生气了,通过宽恕来熄灭怒气,这就是心的修炼。修行人,应该如此去训练,即使他人没有来道歉,也要宽恕对方。 相反的,一个没有修炼内心的人,不懂得宽恕,每当怒气来时让之自然熄灭。即使对方道歉,也有可能不原谅,这就是没有锻炼内心。 我们的心,是可以被训练的, 你怎么修,它就变成什么样。 修得好,就变好; 修得坏,就变坏。 Somdej Nyanasangwon
师父讲法,我们聆听 师父喜欢学习,因为师父喜欢听佛法,尤其是有优秀的法师来讲法时,师父总是愿意去聆听。部分原因是为了增长知识,另一部分是为了鼓励讲法的老师。无论我们如何学习佛法,总是学不完的,而当我们理解得更多时,我们就会更能区分善恶。师父是农民,能有这样的知识是很幸运的。每天讲佛法,听法也算是在支持佛教,让讲法的老师能够继续弘扬佛陀的教法。师父总是关注哪里有讲法,并尽量去聆听,特别是关于阿毗达摩的讲座。 比如大众跟随Mahapairoj导师上课,师父很喜欢,因为他学识渊博。师父很想去学习,但由于身体原因去不了。我们听得越多,学得也越多。我们懂得越多,就越会辨别事物。越听越有益,重复聆听更有益,因为第二次听的时候一定比第一次理解得更好。 有时,师父会偷偷坐在讲法的场合,讲法的老师并不知道师父在场。讲法结束后,老师们看到师父在场,便前来致意,并道歉说在师父面前讲法未先请示。师父也会反过来向他们道歉,因未事先请示便来聆听他们的讲法。 有一段时间,Rawee Pawilai博士对阿毗达摩特别感兴趣,他自学并参加讲座,直到非常熟练。师父听说他用一些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展示图像和使用教学设备,使教学变得更加有趣。他在朱拉隆功大学讲授时,师父已经在教高级课程了,但仍常去朱拉聆听他讲授关于心、心所、色法和涅槃的内容。师父觉得非常有趣,也学到了很多。 有一次,师父的一个学生看到师父来听课,就去告诉拉威博士。拉威博士便请师父讲授心路过程。师父便讲了几次心路过程,拉威博士全程聆听,但有一个特点是他总是闭着眼睛听,好像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但每次都能问出与讲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都非常有深度。 此外,普拉尼特女士也讲得很好,师父经常听她在电台的讲法。就像我们只学了《发趣》的Kusalatika善三法,而普拉尼特女士能讲解完整的22种tika。师父喜欢听她的讲解,然后反复思考、分析,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知识。 师父还喜欢听并与帕拉贾克教授讨论阿毗达摩。他曾在2512年给师父补课。他是师父的前辈学长,师父缺课时,他经常来代课。回答问题时,他能很好地分类知识。直到心路过程的课程,师父问他在某些领域如果依据四业kammacatukka来看,无法展示心路过程,但为什么在经典中能够展示所有领域?仅此一个问题,使得课堂上的学生不得不连续四天来听他回答师父的问题。 学习是无止境的。师父鼓励大家不要停止学习,勤于聆听无论是听过的佛法或是新的佛法,都有其益处。 我们一直是学习者,只有在某些日子我们才是教师。而真正的导师,只有佛陀一人。 Phra Maha Phanuwat Piyasilo Judge翻译泰语-恭送导师入涅槃
隆波帕默尊者2017年3月19日開示《當疾病來臨時(下 臨終時,聖者放下身體、放下心! 隆波帕默尊者 我們不是孤兒, 我們是佛陀的弟子, 要從即刻起就訓練自己。 生病了讓醫生去治療身體, 我們自己去治療自己的心。 無法治癒身體, 就放下,轉而呵護心。 如果達到了終極的體證, 心就會放下心, 苦的終點就在那裡。 即使未抵達終點, 臨終的時候也會放下身體。 心會先放下身,而後進入到心。 等修行至某一點,波羅密圓滿時, 心就會放下心。 現在有些人已經體驗過“放下心”了,雖然放下了,但又會再次拾起,並沒有在放下的時刻立即死去——基於往昔的舊業,我們會再次抓取心。 唯有深知身已必死時,心才會放下身體。 一顆已經訓練妥當的心在那一刻會完全臣服,因為它已經徹見到心本身即是苦。 若無心,就無五蘊,而唯有一堆物質聚集。一旦有了心,它就會變成眾生、人、我們、他們,所以佛陀描述道:此一長約2米、厚25釐米、寬50釐米的身軀,具有想蘊與心。有了身與心,才會成為人、眾生、我們、他們,而佛陀努力地指出:那不是人、眾生、我們、他們,只是物質元素,兼具想蘊與心。我們要洞悉到它全是各種元素的組合,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們、他們——這就是阿羅漢聖者的境界。 只要還執著於心,就會再次出生。單是有心,就足以再次建立五蘊,因此,單一的一剎那的結生心就能夠重新建立名與色。 但是如果放下了心,結生心就將不復存在,那麼一旦死亡就是徹底死去,不再有出生的種子,那將是最後一次死亡。 禪窗 2023-01-18 07:00 發表於泰國 譯者聲明 由於受到語言以及個人修證水平所限,跨越語種後很難如實還原隆波帕默的本意。譯作若有任何不精準之處,完全歸責於我們,歡迎大家不吝指正。
阿贊耀開示:延續「此時此地」修行(二) 回歸當下就是「此時」,回歸六根的感受就是「此地」。世界真正發生的地方就是這個六根,不在外也不在內,全部都是六根產生的火花。看現在這一刻,頭腦沒有雜念的干擾,心輪也沒有情緒的干擾,我們就可以安靜地進行觀察,讓自己清醒地面對實相,修行就是這樣。 但是一天之中如果沒有打坐,我們真的沒有多少時間是清醒的,一直活在概念、名相之中。看到人,我們想的不是這是眼根接觸到「色」產生的「受」,而是這人叫這名字那人叫那名字,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全部都是概念; 進食時,我們也不是在感受舌根接觸的味道,而是在分辨這個是甚麼食物,叫甚麼名字,是日本、韓國或是泰國料理,是好味道還是不好味道,全部都是概念。如果我們真正直接面對感受——感受一定在當下發生,所有當下發生的事全部都是剎那生滅,進食就是一個很好的觀察機會,觀察舌頭上味道感覺的生滅。不論我們觀察的對象是甚麼,都一樣;看到一個法的生滅,就可以看到所有法都是這樣地生滅。所以我們觀呼吸看到呼吸的生滅,同樣地,我們看到眼前的屏幕也是這樣生滅,聽到的聲音也是這樣生滅,頭腦內的念頭也是這樣生滅。當你覺察到它的時候,它就已經成為過去——這是所有感受的共同特性,但我們總是慣性地忽略、無視它,不會深入思惟究竟這代表甚麼。這代表的就是我們沒有甚麼可以得到:無論那東西對你來說多有意義、多好或多壞,我們沒有甚麼可以得到。我們得到、執取的,全都是眼前這一堆生滅的感受,沒有其他東西。當心清醒時,我們才能正面這個事實,智慧從這裡產生,我們對無常的體悟就會慢慢增加,對欲望的執著慢慢減少。 ~阿赞耀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