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0
师姐来了
楼主
儿童发展敏感期——习惯、语言、文化、思维的敏感期
一、习惯敏感期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当受到外界信息刺激时,每根神经元就会发育出许多树枝状的“树突”来,树突之间通过“突触”互相连结,突触越多,形成的神经网络越发达,大脑的功能越强,智力也就越高。在大脑发育的初期,“吸收性心智”,会驱使幼儿“无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全面地吸收信息,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然而这种无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而发展的敏感期,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一旦错过,儿童将不再敏感。在幼儿国学经典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是:习惯、语言、文化、思维的敏感期。
一、习惯敏感期
2~4岁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所有物、生活习惯等的要求上,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身边的环境。幼年阶段所获得的认知和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强烈的铭刻作用,因而在儿童道德形成过程中,先接受的观念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其对后来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朱熹对蒙学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时若施以
正确的
知识和道理,那么这些知识和道理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在心灵深处具有导向功能(the function of orientation),在以后的道德选择中容易接受与它一致的观念,排斥和它不同的思想。
现代英国的教育思想家B.罗素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儿童正处于新习惯易于养成的年龄段”,“新生儿有反射和本能,但没有习惯……但两星期以后,这一切都会改变”,接着他郑重提出:儿童养成习惯的迅速性令人吃惊,养成的每个坏习惯都会阻碍以后好习惯的养成。
2011年01月07日 13点01分
1
一、习惯敏感期
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当受到外界信息刺激时,每根神经元就会发育出许多树枝状的“树突”来,树突之间通过“突触”互相连结,突触越多,形成的神经网络越发达,大脑的功能越强,智力也就越高。在大脑发育的初期,“吸收性心智”,会驱使幼儿“无意识”地从环境中大量地、全面地吸收信息,就像照相机的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的印象全部摄入,然后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然而这种无意识的摄取,大约到三岁以后,便会转变成有意识的吸收。而发展的敏感期,就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幼儿有某种心理倾向性,从而使儿童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对一定的事物或活动表现出积极性和兴趣,并能有效地认识事物和掌握活动,而一旦错过,儿童将不再敏感。在幼儿国学经典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是:习惯、语言、文化、思维的敏感期。
一、习惯敏感期
2~4岁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所有物、生活习惯等的要求上,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身边的环境。幼年阶段所获得的认知和习惯,对人的一生具有强烈的铭刻作用,因而在儿童道德形成过程中,先接受的观念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影响其对后来思想和行为的选择。朱熹对蒙学的道德教育特别重视,他认为:人在幼年时期,“物欲未染,知识未开,染于黑则黑,染于白则白”,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此时若施以
正确的
知识和道理,那么这些知识和道理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影响,从而在心灵深处具有导向功能(the function of orientation),在以后的道德选择中容易接受与它一致的观念,排斥和它不同的思想。
现代英国的教育思想家B.罗素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儿童正处于新习惯易于养成的年龄段”,“新生儿有反射和本能,但没有习惯……但两星期以后,这一切都会改变”,接着他郑重提出:儿童养成习惯的迅速性令人吃惊,养成的每个坏习惯都会阻碍以后好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