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7
官场经
◆◇◆该说话时说话是一种水平,不该说话时不说话是一种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是一种城府;
◆◇◆该干时会干是一种能力,不该干时不干是一种智慧,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时候不该干是严重成熟;
◆◇◆该靠前时靠前是一种派头,不该靠前时不靠前是一种知趣,知道什么时候该靠前什么时候不该靠前是一种修炼;
◆◇◆能当狮子是一种威仪,能当狐狸是一种谋略,知道什么时候该当狮子什么时候该当狐狸是一种素养。
◆◇◆制度是可行的,没有监督就变得难行了;讲话是动听的,言行不一就变得刺耳了;
◆◇◆政绩是美好的,涂脂抹粉就变得丑陋了;探索是必要的,不讲实际就变得蛮干了;
◆◇◆报酬是正当的,四处伸手就变得贪婪了;领导是为民的,贪脏枉法就变得可恨了;
◆◇◆团结是强大的,三心二意就变得弱小了;社会是纯洁的,人人为己就变得复杂了。
◆◇◆朝代之初,君强臣强;朝代之中,君强臣弱;朝代之末,君弱臣强。
◆◇◆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天下之事,分合交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010年12月22日 00点12分
1
level 7
《七字歌》(转载)
难得假期有空闲,东拼西凑七字篇,
奉献读者爽爽口,饭前茶后传一传。
做人当以何为先?忠义诚信善和谦。
先辈圣人著贤文,流传到今几百年。
禅悟贤文学做人,修心养性结善缘。
如能记得贤人语,胜过桃源洞里仙。
我经苍桑几十年,感觉人生如云烟。
生活体会实在多,各位读者听我言:
孝顺子女敬父母,和睦兄弟久团圆。
孝敬父母子女责,媳妇莫把公婆嫌。
行孝之人天赐福,行善之人子孙贤。
十月怀胎不容易,长大要知父母恩。
妯娌相处要孝顺,兄弟莫为利相争。
哥打妹子看娘面,千朵挑花一树生。
或有或无心莫怨,家贫家富是自然。
持家须讲勤和俭,奢侈懒惰富何生?
人生知足休怨足,到老得闲且自闲。
随分耕锄收利地,他年饱暧谢苍天。
深山树木有长短,世上人类有贵贱。
百世修来同船渡,千世修来共枕眠。
劝人弃恶而扬善,行善积德有寿添。
做人定要守本份,切莫高傲强逞能。
奉劝世人莫作恶,天眼恢恢报眼前。
阴司过了奈何桥,阎王索命下九泉。
将相头上堪走马,公侯肚里好撑船。
万事忍饶都是福,一言讲错生祸根。
莫学鹦哥尽练嘴,要学老牛勤耕田。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父不忧心因子孝,夫无烦恼因妻贤。
多言多语皆因酒,义断亲疏只为钱。
莫学社会势利眼,不重人情只重钱。
公道正派眼莫浅,为人处事心别偏。
世上虽说人情好,赊去货物亦要钱。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三个砖头架个灶,一粒沙子扎住船。
受点委曲别怨屈,会打官司也要钱。
成家子弟贫不久,败家子弟富难延。
鱼肉荤腥虽合口,粗茶淡饭却养生。
洞悉世事皆学问,不懂礼仪知识浅。
在家只说江湖好,出门在外也可怜。
凡事三思而后行,说话紧口莫乱言。
童叟无欺安本份,是非场中莫沾边。
以上是首劝人篇,希望读者记心间,
修行养德成正果,但愿人间个个贤。
2011年07月28日 08点07分
7
level 7
四十岁后才明白的道理 (转)
人生四十岁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孔子说四十不惑,显然有夸张的成份,不过,如果说人过四十应该明白许多道理,还是有道理的。
四十岁后,我明白的道理越来越多,但是,困惑其实也越来越多。没有经历人生体验的道理,年轻时口头上也会说,但是那说的仍然是人家的道理,而不是自己的。四十岁之后,我的感悟主要是这些:
1、人一生的命运并不完全是由自己决定的。四十岁后大致可看到自己的一生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终结。年轻时雄心勃勃,以为自己只要奋斗,就无所不能,其实是一种错觉。人可以追求自己所想的,却不可以获得自己所要的。人一生中其实可以奋斗的余地很有限。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社会里,从出生的时代、地域、籍贯到家庭出身,其实你的命脉大致定了,能够改变的只是很小的空间,只有极少数富有智慧的人能够将这个有限的空间与时间充分利用。
2、人不可以将自己与他人相比,只能够与自己相比,每个人都存在一个最好的自己,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做最好的自己,却很难说他是人群中最优秀的。理由基于上面的原因。
3、生命中与生俱来的都是最为珍贵的。不必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烦恼。年轻时为自己个子不够高而苦恼,四十岁后发现,矮个子其实最有利于保护脊椎不受损害,也有利于心脏的健康。三十岁之前为个子矮小而苦恼,四十岁之后为个子不高而庆幸。
4、性福是很重要的幸福之源。然而这必须以年轻时不纵欲为前提。放纵性与将性做为交换,人的性福感将会提前结束。四十岁之后还对异性来电,说明他的生命活力不错。性福取决于质量而不是数量。学会在年轻时珍藏千金良宵,留待老年时回忆,这是年轻时需要努力去做的。
5、知识不是越多越好。书也不是读得越多越好。在这里质量同样重于数量。怎样读远比读什么重要。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比单纯地记住知识重要。
6、能够自己给自己定标准,不再以外在的标准为自己的标准,更不为别人的脸色而活,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定律与命令去执行。
7、知道死亡是人生中必须面对的必然事实。四十岁之后因身体的变化,已经可以触摸到死亡的影子。父母中已经有人不在人世,从他们的离世,能够深切体验到生命的历程。
8、不再忧愁,特别是不为明天的事情而忧愁。今天的忧愁就今天当。人没有被当天的忧愁与痛苦而压垮的,人却常常被一个未知的担心而压垮。许多时候,其实事情发展并不会那样糟糕。回顾自己四十多年的经历。那些曾经令人痛苦不堪的事情,其实都如过眼烟云,而且绝大多数并没有真正发生。原来只是虚惊一场而已。
9、虽然出生的时代与家庭常常会在自己的命运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但是,不必为这些遗憾。贫穷曲折的人生经历,可能令你的生活更有滋有味,回味无穷。
10、年轻时常常不知愁滋味,却常常对天悲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四十岁之后才知道,时间其实只有被自己浪费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做个率性的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个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时间属于你自己,你才是在做真正的自己。而且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出成效来。
11、金钱是个好东西。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明白金钱的内涵。然而金钱只有在自己努力挣来的时候,你才会深刻体验金钱的意义。钱,只有在被你花掉了的时候,才算是真正属于你的。除此之外,无论放在股票上、证券上,还是存在银行里,甚至放在钱包里,都不能够证明这些金钱就是你的。金钱的良性循环应该是在健康的市场规则里,而不是在别处。
12、可遇不可求。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是非常适合你的,可是,那需要适当的时间与恰当的地方与时机。四十岁之后会遇到适合你的人,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够相逢只恨未娶(嫁)时。年轻时有真爱的时候,常常会让人胆怯。因此,心怡已久的那个人,常常不敢去碰。绝大多数找到的伴侣,其实都是缺乏真爱的。
13、组建家庭,与你相伴的人,学历、经济状况、高矮胖瘦,甚至美丑都不是最重要的。再美的人,也经不住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反复观察。因此,与你相伴的人,一定要在内心里与你一致。特别是基本的价值取向与你一致。心灵伴侣,才是真正可靠的伴侣。这样的人,能够贫富相守,风雨同舟。
14、无论怎样,都要充分接纳自己,原谅自己的过错。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有一点点自恋,是有自信心的表现。好好爱护自己,才有能力去爱他人,才能够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15、幸福与快乐是自己的终极目标。尽量不要让自己烦心。如果有一些外在因素要让你不高兴,那么,你就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失败与成功也是平等的。
16、四十岁的人,如果还没有体验过思想智慧的乐趣,那是一种悲哀。因为四十岁是智慧成熟的季节。学习与思考状态应该是四十岁的常态。
17、不要急,死亡总有一天会等待到你的。悠着点。慢慢走,观赏啊,好好体验此时此刻的感受。四十岁之后,人对时间的感觉常常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那就是越来越快了。四十岁之后的神态应该是淡定与宁静。水流深处自然静。
18、学会向一切优秀人物学习——而不是简单模仿。学会尊重一个人,包括自己。这是获得他人尊重的重要前提。对他人尊重,也就是对自己尊重。也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即使可能真是好的想法。给他人自由,也就是给自己自由。但是,如果你意外获得影响力,那应该是你的一些想法获得了他人的共鸣。
2011年07月28日 08点07分
8
level 7
那么这些应用又被拿来当做投资,投资到了下一代的科研,下一代的科研当然是最经典的图形用户界面,鼠标的研究,这些研究过几年也结果了,结的果实就是differenciation,造成了更多的财富。这些财富又被这些公司拿来继续地投资,又走到下一步,这个下一步当然是Internet的来临,新的研究包括Internet的标准。这些技术和标准又造成了新一代的应用和财富,包括了浏览器,包括了E—mail电子邮件,今天经过了这一批财富,我们又有很多成功的公司把它投入了更新一代的研究,因为这不是一个技术的演讲,所以我不再做更深入的解释,但是你很清楚看到人才创造科技,科技创造产品,产品创造财富,然后循环到科技、人才,教育里面,这就是美国经济的成功,这就是中国未来的一个很大的关键,当然IT只是一个环节,IT很重要,因为它将带给社会无比的效率,成为世界每一个世界每一个传统企业和任何企业的一个核心,带来无比的效率的好处,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领域,比如生命科学,这也是一个从农业到制药业都会彻底改变人类未来的生活,比如说纳米技术,从细菌大小的空间能够创造物质,释放无穷的力量会彻底改变落有的制造业,未来还有更多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可以带来数千亿美元的财富,那么这个财富就是任何一个国家它能把握这个科技,它有人才来生产这个科技,它有教育生产这个人才,他就可以成为世界之最的超级强国。
美国的科研,我想讲几个重点,下面我将谈的是科研、人才、教育,在这三个领域我会谈到的是美国是由哪一些很好的做法,也许值得中国借鉴,第一个我能想到的就是科技方面,科技方面有科研,研究的工作,有产品的工作,由科研到产品的转化,还有一个企业文化,这四点我会有四章来解释。在美国有一个现象,就是说在产业做科研,尤其我到了微软,让我深深体会的一点,就是不是为了技术而做技术,我曾经到一所大学做了一个演讲,他们也有一个很奇怪的惯例,每一个演讲者讲完了以后,要给学生留下一句话,他们把它刻在一个木头做的一个plug上面,临时问我,我就讲了这么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做的目的不是创新,而是有用的创新,不能为了一个事情的新,没有人做过,就大家一窝蜂去做它,我们要先理解这个事情做了以后对用户,对商业有什么好处,这一点是我在微软之前,没有深深地理解,也做了很多浪费时间的,纯粹的创新,到了微软以后这是我学到了很大的一个教训。
第二我们可以谈的是研究,我这里说高校科研,也不见得是高校,也可能是national lab
这一类的地方,怎么去做研究能够做得更好,美国的系统有几个地方我非常的欣赏,第一个匿名的评审,就是说你做的好不好,你这个工作做得好不好,研究做得好不好,不是看你有没有名,不是看你关系好不好,不是看别人尊不尊敬你,而是看你这个工作的提议有没有价值的存在,也就是说我把我的一个proposal提出去之后,把我的名字删了给别人做评审,那个人做来的评审的结果我也看不到是谁的评审,这样唯有这样一个匿名的过程才能够真的做一个assessment,也就是说最优者存,第二很客观的评估,而且勇于认错,这一点我想举一个实例。
我曾经做过于语音方面的研究,但是语音方面在美国刚开始研究总是A说A做的好,B说B做的好,每人写一篇文章都说谁做的好,最后可信度降低了,这个时候美国一个科研单位就说了话,你不可以这么做,你如果拿我的经费,你必须每六个月一次用我的数据做客观的评估,我的数据不可以让你看到,而且保证是全新的,你从来没有见过的数据,然后谁做的好,谁做的不好,我们做这个评估比赛就知道了。这一点是对语音界的一大福音,因为马上就让所有研究的结果,可信度变到百分之百,所以如果我是leader,我看做的研究结果比我好,我就向他学习,我就承认我是错了,所以有了客观的评估,就会让每一个人勇于认错,最后提升了每一个学校的,还有每一个研究单位的研究水平,这是第二点,第三点研究就是研究,研究不要和产品,和挣钱联上关系,在美国的管理制度,你如果拿一个科研经费,这个科研经费是很神圣的,只能使用在这个项目上面的,是不可以带回家的,是不可以分红的,是不可变成一个横向的题目了,如果一个教授想赚外块可以的,每个星期可以到别的地方去可以拿很高的薪资既也可以拿很多的钱,你也可以雇佣很多学生,但是这个事情请离开校园去做,这个工作也非常客观的把挣钱和科研分开了。
2011年07月28日 09点07分
10
level 7
国家科研,我最敬仰的一位教授Raj Reddy先生,我在CMU读书的时候,慢慢地理解了他对整个美国国家的科研的重要性,因为我常常看到他跟我讲的一些道理,过了一阵就变成一个新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大师,美国的科研单位会请一些大师,说你帮我们定一些方向,你看看未来科技会怎么走,是哪些研究大学现在没有能力做,没有金钱做,或者甚至企业都做不起的,但是会成为一个趋势的。你告诉我们,我们大笔投钱进去,让这个科研能够往前走。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Internet,Internet是美国国防部支持的,在成为Internet之前,它做过的一个工具,它不但让很多学校,可以利用这个工具,来做一些研究,或者当你把这些学校串起来,串起来之后,慢慢的成为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面,很多人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就谈微软和大学,微软是怎么发现Internet的呢?有一年,应该是90年,有一批学生,他们对公司的一个回馈就是说我们来了微软觉得软件做的很好,但是你们居然不懂Internet,这个时候公司很多高深的官员就说什么叫做Internet,从这几个学生身上学到了Internet,我们才知道Internet的重要性,但是Internet就是国防部有大师级的人告诉他做了Internet的研究,没有公司做得起Internet,微软要做Internet不知道怎么做,那个时候只有在Redmond,只有在西雅图有这个校园,我们总不能自己连串自己,所以它这个能够把所有的大学串起来就成为了一个平台,让大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然后最后转授给我们落后的这些技术公司。
所以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我刚才提到的就是产学研要密切的合作,但是其实要分开。我们刚刚提到的是研究,研究怎么成为产品呢,这个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大概说一下,研究跟技术其实是两码事,做研究你要鼓励冒险,要鼓励失败,鼓励成功,也鼓励失败,要眼光放得远做长期投资,你需要有idea,每天想一个新的主意,你可能是为了新,为了没有人做过来尝试一件事情,但是做产品,是非常严谨的,做企业做产品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满足你的用户,GE的董事长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只有一个mission,那就是怎么去理解我们的顾客然后怎么去比别的公司更快去满足他们,科技的公司也没有差别,只是我们满足这些顾客是靠科技的途径,而且做企业,做产品我们有时间的限制,我们在明年某月某日一定要把这个product销售出去,所以这两组人是非常不好融合,不好协调的。因为他们的思路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个是thinker,一个是executive person,他们做的完全不一样的人,研究的人他注重新,注重冒险,那么做产品的他更重视的是怎么样能够更快的去满足用户或者赚到钱,这两批人如果硬搞在一起会有很严重的结果,你如果说今天开始研究部门你会报给产品部门,那么我可以保证这个研究就失去了任何的机会。因为产品部门就说,哎呀我们用户还有一个要求,你帮我做吧,虽然你是个研究员但是你帮我可以编程,过了一阵研究员愿意放弃他们的崇高的理想,就变成了编程人员,不愿意放弃就离开了公司,这个研究部门就消失了在其他的公司工作,曾经亲眼看到这样的状况,倒过来也是不会成功的,当然我们不必倒过来,不会任何公司把产品归靠在研究部门,要不然就没办法赚钱了。所以这两组人可以说不能水火不容,但是协调是很困难的,不能放在一起。
但是你让他们各做各的事也是不行的,你如果让研究人员追求创新,你让产品人员去赚钱,或者满足客户,最后各做各的,甚至做出两套不同的东西这也是一个问题。一个公司要创新,要满足顾客,就要需要有一套机制,带微软有一套机制,不见得是最好的机制,我们研究员除了做研究,还要变成推销人员,把自己的产品拿到产品部门说你就要研究,或者你这个眼光放得太远了,你没有看到未来科技的趋势,或者有时候产品的部门的人,像我们部门眼光比较近,看得不远,光听可能还不够,还要做一些demo给他看,听不懂我演示给你看,终于懂了就拿去了,这要花很多的工夫的,至少研究部门要有足够的期望,成为产品化的这样一个欲望,亚洲研究院今天做的很成功也是我们每一个员工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研究能够造福很多很多的用户。反过来说当他们有很好的关系的时候,你也可以想象一个产品的部门,它会帮助研究员来理解用户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会帮助解释未来的产品蓝图是什么,你这个技术很好,我们放在下一个版本,或者解释产业的趋势,是你可以告诉我这个技术很酷,但是你不知道在这个不符合于今天使用者的一些要求,我们也许会说为什么这个用户的需求只有企业,只有产品来做,其实两边都要做的,Bill Gates最近做了一个演讲,他说我们公司只要做两种事情,一种是满足用户现在需要的需求,他们理解的需求,他们每天要求的需求,另外一种是满足未来用户他们将要需要,但是他们还看不清楚的需求。你只做这两者之一也不见得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前者就是说我的问题太多,帮我修好,或者病毒很严重我不希望有病毒,或者机器太慢,起动太慢这一类的问题。
2011年07月28日 09点07分
11
level 7
后者用户不会来说,为什么不把手机跟计算机做到一起,为什么不能对我的计算机讲话,这些事情用户今天没有用过,他们没有这种想象力,所以可以说研究部门,就是要去满足未来用户将会需要的一些东西。但是他们还看不到,看得不够远,我们就要做出一些雏形,让他们看,然后得到他们的回馈。还有很多方面的协调,比如说密切的合作,但是合作的时候,不要比两组并到一起去了,你一定要研究院有研究的机构,让产品的部门满足用户,但是要有一些协调,在我们公司比尔盖茨最好的协调,因为两组人都听他的话,所以在我们公司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在很多其他的公司最后研究的公司说我不做你这个产品的工作,或者产品部门说你这个研究没有用,有时候谈一谈就谈僵了,但是这是微软很成功的部分。还有共同分享的目标,对任何的合作分享目标是很重要,一件事做成了,你也得到奖励,我也得到奖励,做的不好,我们都得到惩罚,这是一些很简单的机制。
最后还有人才的转移,让两边的部门都有一些,让一些research的人能够到产品部门去,让一些sales的人能够到研究部门来,所以像张亚勤和我,现在research的人现在被送到了产品部门,在受训,这是我们的科技部门,但是最重要的应该是产品的文化,你可以得到一些启发,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有哪些文化造成他的成功,这些文化哪些是适合移植到中国来的,第一点我们的企业文化,也就是非常有耐心,有毅力,不浮躁的做长期的投资,当大家都告诉比尔盖茨你WINDOWS做了七年为什么还没有挣钱,他看得很清楚,我们需要一个system来解决未来碰到安全问题,可以用这个框架解决的。
今天我们碰到安全问题,其实安全问题如果你们做一些研究的话,会发现都是在WIN95,98碰到的最多。当时比尔盖茨放弃了WIN2000,他说算了就用简单的95做,如果他放弃了那个,今天我们在全球服务器市场就不会有任何的市场占有率,所以要眼光看得远,看得对,要有耐心,不要浮躁。这个和我们的公司的一个culture也有关系。微软culture在创立这个公司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PC,但是可以想像26年前,或者回去问你们的父母,如果26年前有人跟他说有个公司要把电脑放在每一个人的书桌或者是家中,他们会有什么感想。其实做软件它的目的也就是让人们能够得回他们最宝贵的资源,他们的时间,让人们更有效率,让人们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力,这个才是我们最终永恒永远不变的一个方向。第二个文化passion,这一点是美国人比较强的,美国人是很有热情的,热情当然有好处,有坏处,如果你是有热情的事就做,别的不做,如果你是对某一种事情有热情,对别的事没有热情那也不行。这里面更重要的是customer和partner, technology放在最后一位,我们过去曾经犯过错误,不是为技术创新而做技术创新,是为了顾客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今天有了这几句话,公司慢慢的转移了,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做的工作可能是innovation,我们做好了我们的创新放过去顾客就来了,今天我们做的可能更是理解顾客要求什么,照这些要求来做他们所真的需要的一些技术,所以这个innovation,已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当然我们在说一个企业文化,也许有人会说这个是不是很虚,当然不是,当公司推出了这样的people review之后,我们所有的衡量,我们每个月,每年度的评估都要把这个放上去,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有一个review。你为顾客做了什么,你花了多长时间,我去问哪个顾客会知道他很满意跟你的合作,这些就是一定要贯彻在整个公司的,并不是说一个口号就可以,第三就是负责心,就是我要定一个目标,然后我要达到它,达到了我可以希望授奖,没有达到我可以希望受惩罚,这是要非常公正的一种评估。怎么样能够做到accountable,accountability其实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一定要有衡量,如果每一个员工,他的衡量的目标就是说今年要满足一些用户,或者说今年要发明几个技术,第一步就是说你要确定自己有什么目标,每个目标你能够衡量,最后你才能知道自己做的是好还是不好,才能够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主人翁感。
2011年07月28日 09点07分
12
level 7
最后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说永远不对自己满足,一直追求卓越。当然提到自我批评,我总是不能忘记上次在北大演讲,我讲的题目是“如何做一个演讲”做完了以后有位同学就说我有一个问题,我想你批评自己的演讲哪里讲的不好。这也是一种自我批评,但是这里的自我批评其实就类似的意思,就是你要教别人,你要自己能够有能力,而且你不能够自满,要一直追求卓越,希望能够做得更好。比如说比尔盖茨他参观了印度回来,他说这个印度在e-goverment上领先了微软公司,我们到印度某某公司去参观,他已经领先了微软公司,它不全世界的e-goverment,做到每一个国家做一个e-goverment,我们自己做的不够好,要慢慢反省,比尔盖茨每次做完演讲都会问他的演讲,帮写演讲稿的说我哪里做的不好,你批评我,我才能做得更好,这些你可以想像这么伟大的,这么了不起的一个leader,他都这么self-critical,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自满。我们非常容易地可以讲一些话,把自己讲得很好,我们可以做一种包装,任何一个公司在某一个指标,总是做得最好的,但是这种自我包装和夸奖,不是一个能够提升一个技术公司的一种很好的途径。
现在我来谈一谈人才,刚才讲的科技是造成持续的财富,但是科技是需要最好的人才才能造成的。可能很多人看过我写的一些文章,那我的人才观这篇文章里面我就提到了,在信息时代,人的重要更突出。在工业时代,你可以想象一个最好的工人和一个普通的工人他的差别可能就二三十百分比,但是在一个信息的时代,在一个最好的编程人员他比一个普通的编程人员可以有五倍,十倍的差别,所以人才在信息时代会越来越重要,在做研究方面可能差别会更大一些。比如说在信息时代,比尔盖茨他一个人做了我们的一个产品,整个basic他一个人写的,而且放到64K里面,他常常很自豪地告诉我们说你这个,十几个,二十个MBytes,以前我64K就做成了,就是有这样的奇才才能体会人的重要性,知道人的重要性我们做了很多的措施,我们可以举微软的例子,比如人才报告,比如Steve Ballmer他的床头有一本书,这本书里面有公司最资深的六百个人,比如说我们这几位院长,还有亚勤,我,都在这个书里面,这个书一翻开就可以看到张宏江的玉照,旁边就会说他这次people review打了几分,什么时候最新得到了一个升迁的机会,现在管多少人,以前管多少人,以前
打分
怎么样,他先天有哪些优点,有哪些缺点,他的缺点比去年多,比去年少,一目了然。Steve Ballmer每天读这本书入眠。他并不是说这本书很枯燥,而是他觉得这个重要性。他就是靠这本书理解了公司的人才,这有好几个作用,一个作用他看到宏江,他就说宏江,你这个老板还在批评,他说宏江我们几月几月开过会,或者你这个工作做得很好,或者你管理这么大的机构,工程院成长这么快有没有问题,都能理会你把这个话讲出来,他是更重要他靠这本书,他觉得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该升迁,张亚勤和我回到美国不知道是感谢还是不感谢,总之是因为这本书我们回到美国了。这本书哪来了,Microsoft每年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是公司六百个人,这六百个人也不换,当然你做这个体系你不能永远是六百个人,永远是这些人,有些人做的不好,就要被踢下去,做的好提升上去,这是很自然的现象。
另外还做人才追踪,可能有些同学提过 徐峰雄博士加入微软,他原来是在IBM做深蓝的人,他是发明深蓝的人,他是我追踪了至少五年的人,我每年给他打电话,我也不认为自己能够有希望能够雇到他,但是我就是不放弃,在这种执着不放弃之下终于把他挖来了,这是我们公司的一个要求,每一个人要做人才追踪,要把最能干的人跟他们有好的关系,当他哪一天情况转变了,他们愿意过来,就自然而然地过来了。
Meritocarcy(英文)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奖惩只看一个成绩,不论他的年资,这个制度并不是一个微软,一个公司的,几乎美国所有的科技公司都是这么做的,也就是说你做的优秀,你就可以期望一直往上升,你会得到很好的奖赏,不会因为你做的很好,不过只有林年经验,那就慢慢等着吧,等前面那些有三年,五年经验的人都升了,下一个就轮到你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只要你有卓越的表现就会有优秀的表现。任何一个机构都有一个弊端,包括美国公司,我们怎么防止这个弊端,有一种很常发生的弊端,某一个员工非常能干,我希望他跟我做一辈子,他比我聪明,比我能干,我把他藏在我这儿,永远不让他升,加薪可以加,可是不让人知道他藏在这儿,他又不知道自己能干,怎么样避免这个状况,这个就是刚才说的Steve Ballmer,就像Ballmer有六百人的一本书,我有我一百个人的一本书,这一百个人我随时追踪,当我下个星期回大美国就有一百个人中一个我要提升了,如果你问老板我把这个人拿走好不好,他总会说不好,这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讲的一句话,很简单,告诉大家这六百个人属于我,不属于你们,亚勤你的老板,他不能control你的命运,开复的老板不能control你的命运我要调他,就调他,同样我对这一百个人,不能说命运,他们升迁的机会,所以也也是很好的措施,这样才能避免一个树状的结构,下面的人升不上来,我们要随时跟踪最能干的人,然后我们会靠他评分,打分,你作为老板就要评分,打分,最后靠这个system,我们的人员可以得到很快的提拔,我们最快的达到这六百个人的一个书,有一个人大学毕业五年就在这本书里面了,他可能在下几年就会成为一个VP,我们公司有好几个三十岁大学毕业工作十年之内就成为VP的,管WIN的,他们今年大概都三十四五岁左右,他们都是三十岁左右成为公司的副总裁的。
2011年07月28日 09点07分
13
level 7
没有这样的制度,他们有可能就被埋没了。这些制度包括了比你强的人,如果我雇了张亚勤过几年以后他当了我的老板,很多人可能觉得你很丢人,但是我很自豪,我会说我居然帮公司雇到这么好的人,我也会受到我老板的奖励的,当然张亚庆也会奖励的,但是前一任老板的奖励。所以这个也是很特殊的措施。
让贤也是一个可能,我这个工作做的很好,但是你做的比我好,我让给你做。我举一个不是微软的公司,比如杨致远他在雅虎,当公司成长到某一个状态,他觉得他管不了这么大的公司,他就让给别人做总裁,这是很比较特殊的做法,但是很重要的。还有微软经过八个人很多很奇怪的问题,刁钻的问题,然后还要去问你的朋友,问你的老师,最后非常谨慎才雇佣了一个人,为什么呢?在微软有一句话,这句话叫做As have As, Bs have Cs,翻译成中文比较不好听一点,一流的人雇一流的人,二流的人雇三流的人,所以当你的组织里,雇佣了第一个二流的人时候就是你走下坡路的时候,所以我们紧紧牢记这句话,我们还有一句话,当你不确定这个人该不该雇的时候,答案就是不雇他,把握了这个才达到了人才的要求,另外所有的同时都是一视同仁,领导要以身作则,这是什么意思,当然我们雇佣的人也会犯错误的每年大概有百分之几个人工作不好,而遭到解雇,有一次Ballmer认为我们这些人可能做人都太仁慈了,把把我们一百个人叫到那儿,开了一个会,他说今年我期望着你们都能达到某某的数目百分之几的最不好的员工,再不然调教成好的公司,再不然就要离开公司。然后他说了一句话让我们很惊讶,他说就像你们今天一百个人在这个房间,下一次开会的时候我相信只有95个。我们都很怕开了会以后,第二次开了会彼此数了一数真的少了五个人,actually少了11个人,当然有一些是自己走的。
这个工作就是说不可以有一个,员工不会接受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这个世界大家都要公平,你不能说我是一个副总裁,我就受到保护,我可以胡乱做,我可以留在公司,因为我达到了副总裁。也不能说我是一个很资深的研究院长,工程院长我就不能动我了,任何人做的不好,都要去负责的。这个也是说当你人才观不代表了每天都是去找最优秀的人做这么快乐的,带一个公司像徐峰雄这么快乐的事情,也要面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事情。
还有双轨道的发展,因为人各有志,每个人兴趣不一样,我们不能够假设都是一个模子,我们不能假设每一个人都要做副总裁,做总裁,所以我们公司有一个制度叫做双轨道,就是说当你一个员工做得很好,一般公司可能就会说甚至美国公司说你做得真好,你明天做经理吧,又做得好再做主任吧,证明你很聪明再做总监,再做总经理,做副总裁等等,但是这对有些人,对很会做管理的人,也许很适合,但是很多人不适合管理,或者不喜欢管理,不适合和不喜欢做管理的人,他们都不会做得很好,所以也许去提升一个人反而是害了他们,也是害了公司。所以我们公司就有双轨道,当一个人做的很好,说你做的真好,你对管理有没有兴趣,然后要不要上一个课,要不要试做一个管理的课,喜欢就往里走,不喜欢就可以留在technical这个轨道,当然这个互导不能是糊人的,你不能说你做得真好,你不愿意做经理,好继续做你的technology,我们这儿有一个玻璃天花板,你长到了这个级就上不去了,因为只有做经理才能往上爬,这样就不是双轨道了,这有一个轨就死掉了。所以在我们公司做technology可以一直往上走,有一个比如说我们公司有一百位副总裁,也有二十多位所谓的distinguish engineer,他们的薪水,他们的股票,和副总裁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就是说你要真的提供双轨制度你就要给他们和管理人员一样的奖惩制度,要不然你这个话就有问题你就等于要一个人误入歧途,向一个有玻璃天花板的地方去走。
类似的一个问题,是多元化的人才,因此人各有志,我们可能要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有些人适合研究,因为他们很好奇,有些人适合工程,因为他们每天能多写一行程序就很快乐,有些人适合架构,因为他想看得更高,更远,不爱编程,有些人爱测试,因为他喜欢挑毛病,有些人喜欢指示,因为他可以跟客户接触等等,每个人兴趣都不一样,所以在公司在学校都要发掘他们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往这个方向去走,同样做市场、管理、流程,也是有同样的想法,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人尽其才的想法。
2011年07月28日 09点07分
14
level 11
《东北土成语大解密》
闹心巴拉徘徊走,无疾溜瘦身不安。
苟头骚脑社交差,得了巴嗖惹人嫌。
吭哧瘪肚难说尽,嘎巴溜脆快为先。
秃噜反仗无定律,费劲巴拉梦难圆。
浑儿花儿肮脏面,皮儿片儿物乱滩。
滴拉涮挂不利索,水裆尿裤体更憨。
鼻涕拉瞎容颜丑,埋了粑汰蚊蝇粘。
抠抠搜搜太仔细,舞舞咋咋装有钱。
蹄儿跳儿猕狲样,蹦儿哒儿是童顽。
毛楞三光身不稳,五迷三道醉如仙。
嘁哧咔嚓麻利断,抹抹张叽事难缠。
尿咯叽的有个性,蔫了咕唧不彰宣。
唧唧歪歪低音吵,呜嗷喊叫大声喧。
直吧愣登吐真语,虚头巴脑无实言。
蔫头耷脑心怀事,急头掰脸怒愤颜。
三吹六哨言语大,老实巴交不会炫。
豁牙漏齿话难辩,矜鼻瞪眼把脸翻。
窝窝囊囊难如意,西了马哈事拖延。
噼呲噗通闹声大,挤眉弄眼计暗传。
咕咕俅俅暗捣鬼,比比划划明斡旋。
支棱八翘面积大,理顺条扬赛羊绵。
五马长枪身狂躁,针扎火燎麦芒尖。
武武玄玄要动手,破马张飞冲上前。
扬了二正没头脑,儍了吧唧无心肝。
贱了巴嗖风情送,磕了巴嗔陋丑篇。
二虎吧唧思维慢,噔了咊的傻百年。
点头哈腰为奴婢,摇头晃脑做主官。
老么卡眼年岁大,老天扒地逝当年。
屁儿流星没正调,杆屁朝凉落空欢。
2011年08月03日 01点08分
22
level 7
“马上见效!”原来悬空的6张卧铺票瞬间有了着落。李肇星“舒舒服服地躺了下来,却无论如何不能入睡。”他想笑,适才耳闻目睹的一切不恰是一场绝妙的讽刺笑剧吗?可他怎么也笑不出来。“我诅咒这笑剧的‘编导’,也有不少话要向‘剧中人’倾吐。”他写道。他在信中大声疾呼:
列车长同志,你的病势已经不能算轻,该警惕了!局长同志,请珍视和正确使用你的权力吧,它是属于人民的;我在怀疑你在以雷霆之势解决了自己的睡觉问题之后,是否还会以同样的“气魄”,去处理那些你业已有所察觉的问题?!
振聋发聩——这是我读完这封信的第一感受。32年前,李肇星这封不无“愤青”色彩的来信,怎么就登到堂堂的党中央机关报上了?
按官场思维套路,发生在火车上前倨后恭的行为,完全可以通过“组织程序”反映解决,而用不着李肇星个人“拿起批评的武器”。关键是,信中措辞严厉,描绘入木,几乎点名道姓,全然不顾铁路局长、列车长一点面子。小小科员李肇星为何不怕得罪人、穿小鞋?不怕被批评者闹上门来,或以“诽谤罪”诉诸法律?……
估摸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社会对弄权愚民等不正之风同仇敌忾,零容忍、不宽容;二是当年的社会批评、民主监督氛围浓、参与率高,有错即曝、知错不狡辩似成社会共识。故李肇星不仗“组织压人”,而是无需顾忌地秉笔直书,行使他觉醒较早的公民权利。
而不可思议的是,《人民日报》竟毫无删改地刊登这封火辣辣的批评信,连对其中“丑化公仆”的词句都不加“技术处理”,一点不怕“引火烧身”,被扣上“不坚持正面宣传,舆论导向有误”的帽子,足见当时舆论环境的宽松,以及媒体的胆识和风骨。
李肇星批评的现象在当时并不普遍。而如今一些地方干部中的腐败问题,与32年前铁路局长、列车长弄权失职、“有票不给”的“小儿科”,不可同日而语。而同样“不可同日而语”的是,腐败已无以复加地威胁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我不知道腐败“病势”的蔓延,是否同“批评社会”的“退行”有关?是否同缺少拍案而起、嫉恨如仇的“公民李肇星”们有关?是否同官员久不受监督而滋长“唯我独尊”的心态有关?真希望有更多的官员读到这封信,并像李肇星当年那样——“怎么也笑不出来,无论如何不能入睡”。
2011年08月03日 06点08分
25
level 11
希拉里:中国人所说的政治除了欺骗和背叛没有其它东西、、、、、
2011年10月16日 22点10分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