吧务
level 15
吕粉的挚爱
楼主
刘邦手下一个亲信侍卫,因为当年一点个人私怨而记恨樊哙,又见病重期间的刘邦对戚姬很是怜爱,对吕后大为反感,甚至一见到吕后和太子就会发起无名的火来,深恶痛绝的态度很明显。樊哙带兵出发后,这个侍卫就趁机进谗言,说吕后和樊哙因为“血缘”关系,他们“勾搭”在一起,准备等陛下死了之后,谋权夺位,让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当时刘邦吩咐得还有板有眼,陈平负责捉拿樊哙,周勃负责平定卢绾之乱。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再说,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刘邦在死前,还有一桩心愿未了,那就是太子之事。前面已经说过,第一次废立太子,刘邦面对大臣们“众志成城”的反对,最终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架子,坚持最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宣告废立太子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但此时因为箭伤复发而感到来日不多的刘邦,看着整天梨花带雨的戚美人衣不解带地守在自己身边,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凭着吕后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吕后仗着太后的身份,戚姬便会如同一只蚂蚁一样任她蹂躏。
迫不得已之下,他决定将“白脸”进行到底,再次更换太子,以确保他最爱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后不受一点点伤。于是,顺应形势的需要,废太子的大会将要再次举行。
这一次,刘邦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会议的中心议程摆在大家面前:废立太子。
“太子刘盈生性柔弱,哪里有一国之君的阳刚之气?朕决定把太子改换成如意,各位意下如何?”刘邦问道。
众人一起发言:“陛下万万不可废掉太子。”随后,大臣们的发言跟第一次废立太子的发言别无二致,什么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什么刘盈心慈仁厚将来是个明君,什么大秦王朝就是前车之鉴。总之,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废立太子。
对群臣的一致反对,刘邦在会前就有了充分的估计,所以与会时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张良请来了,他想利用张良在朝中的威信来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当刘邦向张良投去询问的眼神时,张良居然也反对废立太子一事。这差点没气得刘邦吐出血来。
即使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想让他的女人失望,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要废掉太子。众臣眼看他们的建议刘邦都熟视无睹,自然也不会轻易妥协了。
正在这时,叔孙通亮剑了。他虽然满腹经纶,但和周昌一样,也不善言辞,因此,会议开始后,他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眼看刘邦来软的不吃,干脆就来硬的了。他刷地拔出剑,顿时剑光闪闪,寒气逼人。
就在群臣吃惊的时候,叔孙通并没有把刀架到刘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慢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与其看到我大好江山不久就因动乱而败亡,不如先走一步吧!”
废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来了。刘邦没辙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孤掌难鸣的深切含义,于是只好妥协道:“罢了,罢了,废立太子的事就此作罢。”
刘邦第三次废立太子的事就这样草草收场,结果是刘邦和戚姬再度失败。而这也是戚姬最后一次反击吕后的机会。从这以后,戚姬只能希望刘邦长生不老,永远也不要死去,否则……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再想了。
善解人意的刘邦自然察觉到了戚姬的忧郁。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而眼睛却肿得像水蜜桃似的戚姬,有感而发,吟出了千古佳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当年项羽被困垓下,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爱妾虞姬听后,跟他对了一首:“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毕,虞姬来了个一剑穿喉。可以说虞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证明她忠贞勇敢的同时,也使自己避免了随着项羽失败,落入敌手后可能出现的惨剧。
而此时已明明知道前途凶险的戚姬并没有像虞姬一样,在刘邦面前来个大殉情,成就一个烈女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戚姬被吕后折腾得不成人样的“人彘”事件,让她受尽了活罪才明明白白地死去。

2025年03月14日 00点03分
1
此时已病入膏肓的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他心里叹道:“看来这年头除了自己,真的没有一个人可以相信了。”于是,他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马上把陈平和周勃两大心腹叫来,让他们两个马上去把樊哙的人头提来。当时刘邦吩咐得还有板有眼,陈平负责捉拿樊哙,周勃负责平定卢绾之乱。
陈平和周勃哪里料到刘邦突然要杀他的连襟,这一惊非同小可。但刘邦此时已是“难得糊涂”了,再劝也没有用。于是他两人合计了一下,决定把刘邦的“砍人头”先变成“抓住人”再说,至于其他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私自变通,才最终保住了樊哙的性命,因为刘邦不久就撒手西归了。
刘邦在死前,还有一桩心愿未了,那就是太子之事。前面已经说过,第一次废立太子,刘邦面对大臣们“众志成城”的反对,最终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无上的架子,坚持最民主的“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宣告废立太子一事暂时告一段落。
但此时因为箭伤复发而感到来日不多的刘邦,看着整天梨花带雨的戚美人衣不解带地守在自己身边,他的心里也不好受。他知道凭着吕后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吕后仗着太后的身份,戚姬便会如同一只蚂蚁一样任她蹂躏。
迫不得已之下,他决定将“白脸”进行到底,再次更换太子,以确保他最爱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后不受一点点伤。于是,顺应形势的需要,废太子的大会将要再次举行。
这一次,刘邦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会议的中心议程摆在大家面前:废立太子。
“太子刘盈生性柔弱,哪里有一国之君的阳刚之气?朕决定把太子改换成如意,各位意下如何?”刘邦问道。
众人一起发言:“陛下万万不可废掉太子。”随后,大臣们的发言跟第一次废立太子的发言别无二致,什么废长立幼乃是取乱之道,什么刘盈心慈仁厚将来是个明君,什么大秦王朝就是前车之鉴。总之,他们的态度很明确:坚决反对废立太子。
对群臣的一致反对,刘邦在会前就有了充分的估计,所以与会时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张良请来了,他想利用张良在朝中的威信来助自己一臂之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当刘邦向张良投去询问的眼神时,张良居然也反对废立太子一事。这差点没气得刘邦吐出血来。
即使是这样,刘邦还是不想让他的女人失望,他“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决要废掉太子。众臣眼看他们的建议刘邦都熟视无睹,自然也不会轻易妥协了。
正在这时,叔孙通亮剑了。他虽然满腹经纶,但和周昌一样,也不善言辞,因此,会议开始后,他没有说一句话,但此时眼看刘邦来软的不吃,干脆就来硬的了。他刷地拔出剑,顿时剑光闪闪,寒气逼人。
就在群臣吃惊的时候,叔孙通并没有把刀架到刘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慢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与其看到我大好江山不久就因动乱而败亡,不如先走一步吧!”
废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闹出人命来了。刘邦没辙了,他深深地体会到了孤掌难鸣的深切含义,于是只好妥协道:“罢了,罢了,废立太子的事就此作罢。”
刘邦第三次废立太子的事就这样草草收场,结果是刘邦和戚姬再度失败。而这也是戚姬最后一次反击吕后的机会。从这以后,戚姬只能希望刘邦长生不老,永远也不要死去,否则……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再想了。
善解人意的刘邦自然察觉到了戚姬的忧郁。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边而眼睛却肿得像水蜜桃似的戚姬,有感而发,吟出了千古佳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当年项羽被困垓下,吟出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爱妾虞姬听后,跟他对了一首:“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言毕,虞姬来了个一剑穿喉。可以说虞姬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证明她忠贞勇敢的同时,也使自己避免了随着项羽失败,落入敌手后可能出现的惨剧。
而此时已明明知道前途凶险的戚姬并没有像虞姬一样,在刘邦面前来个大殉情,成就一个烈女的形象。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后来戚姬被吕后折腾得不成人样的“人彘”事件,让她受尽了活罪才明明白白地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