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祖蕅祖印祖著述中提及的往生三力,实则就是见佛三力
修行正法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level 6
妙宗钞 楼主
莲祖蕅祖印祖开示中,提及的往生三力,其实就是见佛三力
见于莲池大师《弥陀疏钞》、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和《印光大师文钞》
莲祖《疏钞》:“一者念力,二者本有佛性姓卝力,兼以佛摄取力,乃成三力”。
蕅祖《要解》中言:“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印祖有言:“须知佛力不可思议,琺卝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印祖又言:“以佛力、琺卝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复习怀辛书)
2025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1
level 6
妙宗钞 楼主
见佛三力:念佛三昧力、本功德力、佛威神力
念佛三昧力———本功德力————佛威神力
一者念力———本有佛性姓卝力——佛摄取力 (莲池大师)
持名之奇勋——非心性之极致———弥陀之大愿(蕅益大师)
琺卝力————自性功德力————佛力   (印光大师)
----
按:
印祖的琺卝力是什么?法有什么力量?经典琺宝放在那,有什么力用?
——不就是诸法须依修行人持名念佛的心念之力,而起种种妙用嘛!
离开修行人之心念修持,它啥也不是,丝毫力用没有!
智者大师判三昧力、本功德力,为自力;判持佛力,为他力
善导大师判三力皆为他力,是弥陀他力加持的
显然,善导所判,是错的!
见于“姚长寿《智者大师的般周卝三昧思想》”
----
你想往生,但前提条件,你须先见佛啊!
见佛怎么见?很多方法都能见,半窍附体见佛最常见,
很多人都当瑱卝佛,也不知被附体!
若依般周经,见佛须具足三力的!
莲祖蕅祖印祖,提出往生三力,难道是偶然的吗?
不是啊!往生三力,本质上就是见佛三力!
见佛,可不是阿弥陀佛以纯他力,变个像,站你面前……
这都是定中时,见化佛,见报佛,见琺卝身尊特,皆须三昧定境。
见什么佛,与各自修行境界高低有关,但绝非散心境见!
散心境见,你已经被半窍附体了,自不察觉而已!
2025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2
level 6
妙宗钞 楼主
----
第一类决定往生自在往生者,即前六品。皆是生前已证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即最浅伏惑念佛三昧之人。具足见佛三力,自然能见佛决定,从而往生决定。
关键就是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的下三品人,很多都没念佛功夫,都是散心念佛,怎么见佛?本源门提出纯他力往生,自然是以纯他力见佛来解释了。其实不是啊!
第二类往生,也是须具足见佛三力的,这才是瑱卝佛!
----
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其见佛原理,宝静师《要解亲闻记》中解释得很清楚,仍然同于十六观,属于观想见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类念佛人本不能修出三昧定心定境,但关键就在临终这个特殊时期,俢卝法也非常特殊,在第六识渐灭之际,以信愿菩提心来感佛,系念之力,兼得弥陀他力冥加,二力和合之下,可在临终后期,渐入宝冥三昧(见悲华经),这才解决了见佛问题!
只要能入得宝冥三昧,理论极值甚至可以念至无生忍,即理一心不乱的甚深三昧境界!五逆七逆极重罪,皆可灭却!
----
有人说,不发菩提心,信愿深切,念佛精进,也可往生。
确实可以,但此人必须暗合菩提,否则决不能往生。
极乐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更何况人天发心。
下三品皆噁人,若内心不动,仍住噁心境,虽口称佛名,丝毫功德没有!
有瑱卝实功德,才具足本功德力,才可进而再谈见佛往生等事!
功德与福德不同,不在形式,必须与心性修持提升相关,
只有从噁心境,以发菩提心,或具足菩提心的信愿念佛,
令内心转变,向上提升(惭愧悔改),这才有功德可言!
心性提升,不再下堕,就可以灭罪,具足忏悔之实!
平时修忏不容易忏净性罪,因为他有后心,他会退堕,常忏常犯。
但临终却非常特殊,他没有后心,忏完了,恶道诸罪消灭,就往生了!
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2025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3
level 6
妙宗钞 楼主
印祖释九品下三品虽未言及发菩提心…实具足菩提心矣!就是这个道理。
临终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卝帼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巍卝德,广赞彼佛光卝眀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你若知“南无”什么意思,“阿弥陀佛”是干什么的,念这句佛号,不就是在发菩提心吗?还须再多辩吗?
----
智者大师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释九品往生文前后发心,最为妥当。
文中发菩提心,是表证量阶位的,菩萨柔顺忍位,瑱卝实发心,表的是这个。
非是泛指发菩提心。
不然上品中生往生前不言发心;中品三生往生前后皆不言发心;
下三品噁人往生后皆发菩提心,你怎么解释也不园卝满,
只会质疑《无量寿经》有缺漏,把一类未发菩提心亦能往生之人,给漏掉了!怎么可能!
----
其实啊!!!
九品往生文,原来是十六观中的后三观,是观想内容!
从十六观整体来看,就是让修观之人,在发菩提心啊!
由劣观入胜观,由普往生观至花开成佛,由成佛至度生!
十六观所描绘的正是——观想念佛、往生、成佛、度生!
后三观九品文,其实是修后得智,成佛后广摄度生,何止九种往生!
这正体现了净宗特色的发菩提心之意,让修观之人发净宗的菩提心呢!
智者大师判后三观为定善,而善导大师却判为散善。
还是智者大师判法为对!那是观想内容,修后得智的。
(正因为是观想内容,九品往生文,肯定会有详有略,莲祖释莲花及佛来迎等问,就是从详略角度来解释的,这是题外话。)
----
●净宗特色的发菩提心:
《往生论注》节录
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卝帼土心。
(注:十六观后三观九品往生文,不就是“度众生,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卝帼土”呢嘛!)
2025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4
level 6
妙宗钞 楼主
《妙宗钞》释九品往生文前后发心,文中发菩提心,是表证量阶位的,菩萨柔顺忍位,瑱卝实发心,表的是这个。非是泛指发菩提心。
九品各品中的——
无生法忍、得不退转、住欢喜地、得阿罗汉道、成阿罗汉、得须陀洹、发无上道心、得入初地、即发菩提之心……。
这些名词术语,都是表证量阶位的,你以为此人真就证个阿罗汉吗?
印祖有针对开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
----
●极乐是大乘善根界,不发菩提心的二乘,及人天,是不能往生的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节录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
2025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5
level 6
妙宗钞 楼主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皆必须发菩提心才能往生……
莲池大师《疏钞》更是直言“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
或者,虽未明发,亦必暗合菩提正道,方能往生。
到了《观经》就截然相反了,可能吗?
有人说《无量寿经》排除五逆,而《观经》允许五逆。
须知,《观经》是忏净五逆罪的(莲祖就这么解释),
是以善人身份往生,非是五逆人直接往生。故而与《无量寿经》并不矛盾。
莲祖《疏钞》有言:“始恶何妨终善,噁卝人既已成善,岂不贤圣同科。”
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这就是经证。
----
本功德力,说起来,有点复杂。大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性德本具德能。只要入定,就容易随念力而成相,所以,非佛敎卝徒,普通世间人,修世间定,或邪定,只要定境够深,就能以“定果色”的缘故,而见各种奇妙的瑱卝实的不可思议境界。这是定的妙用。非只局限学佛人。是一切众生心性本具德能。
另一个是功德方面,就是修德有功,性德外显。佛家当然指功德,具足菩提心,正向性的功夫。非外道,普通人修定。所以佛家称三昧,称正定正受,区分真伪,正邪。修邪定世间定,也是可以观见弥陀身相的,但不是真的,不得弥陀佛力冥加。
2025年02月27日 13点02分 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