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智者知礼大师《观经疏妙宗钞》所判。
(想求阿弥陀佛早点接引,必须证至此最低阶位,才可。否则,不要乱求乱许愿,极易遭遇魔扰,甚至……)
《观经疏妙宗钞》判第六品世间善人往生,与第三观地观成,对应的阶位相同,皆是观行位初随喜品。为何提第三观?因为,世尊此时曾言此人若得三昧,临终他世决定往生。而《妙宗钞》注解说,地观成时,此人初得念佛三昧,临终决定往生。并且,第六品文中,言世间善人临终“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这其实是自在往生的表述。此合格善人是不必像下三品人还需至心念佛忏罪方能往生,世间善人是可以直接往生的。
2025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1
level 6
并且,观行位初品,已具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的念佛功夫,能够初步伏惑。伏惑事一心不乱,仍属念佛三昧的范畴,属于伏惑念佛三昧。如第三观地观成时,世尊言其初得三昧,这个伏惑事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能否证念佛三昧力,这个很关键,这是对应定善,可忏性罪,可灭定业的。而名字位人的散心念佛,只能修散善,是难忏性罪,难转定业的。也就是说,未证最浅伏惑事一心不乱,未入观行位初品的念佛人,因不具伏惑定力,做不到真正不贰过,常忏常犯,是忏不净恶道诸罪的。有恶道诸罪,就不是合格善男子,就不具备往生极乐的最低标准。极乐若有恶道,那么就不必忏罪,直接以噁卝人身份就可以往生了。极乐是大乘善根界,弥陀又不能他力灭罪,必须自力忏,或二力忏。
蕅祖《要解》中言:“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而真正入观行位初品之人,初具伏惑之力,以菩提心或随顺菩提正道之信愿,是必摄戒学的,至少能伏惑不再犯五根本戒,自然不再新结恶道诸罪。伏惑定心念佛可忏性罪,旧罪已忏,新罪不生,故而能一直保持合格善人身份不失。再者,定善可转灭横死定业,此人余生决定不会再遭遇意外,就算有众生共业天灾,也可提前往生,所以其临终正念决定不失。
2025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2
level 6
再者,因其初得念佛三昧,具足见佛三力,临终首日即可念佛入三昧定心,定中见化佛,定中往生,自在往生。这个才是最为关键的,见瑱卝佛非散心境,必须是三昧定心定境中见。见法卝裑尊特,见报身佛,都必须是断惑念佛三昧,最低层次见化佛,仍然需要观行位初品伏惑念佛三昧的定功。
名字位人虽也念佛精进,但他是入不了定的,怎么见佛?除非半窍附体见佛,这是假的。见瑱卝佛是具足三力的,不是弥陀以纯他力独自变现在人面前,否则临终人及其家属包括助念人员,皆当同见。事实上,临终见佛只能当事人自己见,是三昧定心中第六识独影境中见,他人是不能共见的。预知时至日期也是三昧定中得知,梦中告知就有魔扰的可能,这是题外话。这观行位初品,是念佛决定往生的最低阶位,就是这么来的!
忏罪重在转心,与销卝业了业偿还业债并不等同,带业往生并不等于带罪往生。如《观经》原文所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第一类决定往生,生前就已经忏净恶道诸罪,属于合格善男子,故往生决定。第二类临终念佛忏罪往生,须临终后期,渐入宝冥三昧,方能二力忏净诸罪。具足念佛三昧力和本功德力之人,必得弥陀威神力冥加,最终三力见佛,三力往生!至于第二类忏罪往生,临终俢卝法有胜方便,名字位散心念佛人也可以,此处不展开讨论。
2025年02月27日 12点02分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