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12
夜聆秋雨的水恬
楼主
总有人说笑傲江湖是欧亨利式结尾,岳不群忍辱负重,刚当上五岳剑派的盟主准备大展拳脚时就被小尼姑一剑刺死;任我行叫嚣要灭武当诛少林,吓得爆破鬼才冲虚要掏出棺材本几万斤炸药来个玉石俱焚,然而就在攻打前夕却突然暴毙而亡,让读者期待的正邪大战以这样的方式落幕,实有意犹未尽之感。
那么笑傲的结局写的真的很差吗?是金庸有偷懒之嫌,还是有意为之?
让我们梳理一下最后篇章都发生了啥?
左冷禅林平之令狐冲山洞大战,左冷禅灭亡,林平之被废,岳不群捡漏。
岳不群暗算令狐冲,正当得手之际,被突然出现的小尼姑正义执行,当场饮恨而亡,任我行捡漏。
任我行令狐冲衡山约战,结果任我行旧疾复发,出身未捷身先死,方正冲虚捡漏。
三件事连环嵌套,层层递进,结构与少林寺三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三战是递增,把正邪冲突推向高潮,这里则是递减,归于平淡。
结尾三个反派死的一个比一个窝囊,左冷禅好歹死于主角之手,岳不群则是宿命论般的吞下自己种的恶果,而任我行则是被老天爷收了。
金庸安排这样的结局,寓意很简单,就是要表达是非成败转头空,权利如过眼云烟,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算计来算计去,最后都化为泡影。
金庸其实并没有认可当权派造反派改革派隐士中的某一派,他认可的是这些派别里不极端的人。不管你是哪一派系,切莫要走极端,这才是他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书末幸存的那些派系大佬,譬如莫大、向问天、冲虚、方证,他们虽然也都老谋深算,但相对来说就比较温和,不如左冷禅、岳不群、任我行那么极端,这也侧面说明了金庸的倾向,结合创作笑傲当时的背景,反极端这个主题就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了。
最后再说一下任我行暴毙这个事儿,传统小说最后的大BOSS肯定要让男主角来收,这样才比较满足爽感,可金庸却偏偏反其道而行,why?
除去上面的分析以外,还有一点需要顾虑的是,要让令狐冲达成隐士的条件,任我行就绝对不能死于令狐冲之手,即便任盈盈能理解这种做法,但毕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即便她心有不舍,终究是有了隔阂,最后大概率走不到一起,令狐冲也会因为内心的愧疚从而整天以酒浇愁,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向问天和令狐冲虽然是结拜兄弟,但他对任我行忠心耿耿,在他心里,教主的知遇之恩大于一切,也极有可能率领日月神教对付令狐冲,这样令狐冲就无法抽出身来置之度外,江湖势必要掀起一股新的血雨腥风,如此这般还如何「笑傲江湖」?这显然和金庸要表达的主旨不符。
所以金庸安排这样的结尾确实是极为高明了。
2025年02月20日 15点02分
1
那么笑傲的结局写的真的很差吗?是金庸有偷懒之嫌,还是有意为之?
让我们梳理一下最后篇章都发生了啥?
左冷禅林平之令狐冲山洞大战,左冷禅灭亡,林平之被废,岳不群捡漏。
岳不群暗算令狐冲,正当得手之际,被突然出现的小尼姑正义执行,当场饮恨而亡,任我行捡漏。
任我行令狐冲衡山约战,结果任我行旧疾复发,出身未捷身先死,方正冲虚捡漏。
三件事连环嵌套,层层递进,结构与少林寺三战有异曲同工之妙,区别在于三战是递增,把正邪冲突推向高潮,这里则是递减,归于平淡。
结尾三个反派死的一个比一个窝囊,左冷禅好歹死于主角之手,岳不群则是宿命论般的吞下自己种的恶果,而任我行则是被老天爷收了。
金庸安排这样的结局,寓意很简单,就是要表达是非成败转头空,权利如过眼云烟,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算计来算计去,最后都化为泡影。
金庸其实并没有认可当权派造反派改革派隐士中的某一派,他认可的是这些派别里不极端的人。不管你是哪一派系,切莫要走极端,这才是他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书末幸存的那些派系大佬,譬如莫大、向问天、冲虚、方证,他们虽然也都老谋深算,但相对来说就比较温和,不如左冷禅、岳不群、任我行那么极端,这也侧面说明了金庸的倾向,结合创作笑傲当时的背景,反极端这个主题就比较容易让人理解了。
最后再说一下任我行暴毙这个事儿,传统小说最后的大BOSS肯定要让男主角来收,这样才比较满足爽感,可金庸却偏偏反其道而行,why?
除去上面的分析以外,还有一点需要顾虑的是,要让令狐冲达成隐士的条件,任我行就绝对不能死于令狐冲之手,即便任盈盈能理解这种做法,但毕竟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即便她心有不舍,终究是有了隔阂,最后大概率走不到一起,令狐冲也会因为内心的愧疚从而整天以酒浇愁,沦为一具行尸走肉。
向问天和令狐冲虽然是结拜兄弟,但他对任我行忠心耿耿,在他心里,教主的知遇之恩大于一切,也极有可能率领日月神教对付令狐冲,这样令狐冲就无法抽出身来置之度外,江湖势必要掀起一股新的血雨腥风,如此这般还如何「笑傲江湖」?这显然和金庸要表达的主旨不符。
所以金庸安排这样的结尾确实是极为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