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百万兵”还是“百万的兵”?
京剧吧
全部回复
仅看楼主
吧务
level 16

王余
《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晚年的杰作,剧中穆桂英在整戎装、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之前唱一段[西皮流水]: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
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
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
敌血飞溅石榴裙。
有生之日责当尽,
寸土怎能属(于)他人?
番王
小丑
何足论,
(我)一剑能挡百万兵。
其中最后一句:“(我)一剑能挡百万兵”,记忆中只有李玉芙和王艳按照剧本唱词唱“(我)一剑能挡百万兵”,其他绝大多数演员,包括李胜素、董圆圆等名家和票友都唱:“(我)一剑能挡百万的兵”或“(我)一剑能挡百万敌兵”。我认为加进“的”字或“敌”字这两种唱法都不妥。
先说“百万的兵”。“的”字在现代汉语中是最常见的虚词,没有实在的词义,一般都读轻声。在很多语句中,它可有可无,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例如《空城计》“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唱段中, 有一句“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也可以加进“的”字,唱为“汉家的业鼎足三分”。可是在数量词后面(中心词之前) ,便不加“的”字。例如“一本书”, 不能说成“一本的书”。这是多年形成的语言习惯,约定俗成,不能违反。例如:
1、阖衙分赃八百银。(《玉堂春》[西皮流水])
2、上堂来先打我四十板。( 同上)
3、将王平责打四十棍。(《失·空·斩》[西皮快板])
4、我为你挨了四十板。(《四进士》[西皮散板])
5、三杯酒下咽喉把大事误了。( 同上)
6、三百两银子押书信。(《四进士》[西皮流水])
以上例句不唱成“八百的银”“四十的板”“四十的棍”“三杯的酒”“三百两的银子”,当然,“百万兵”也不能唱成“百万的兵”。
2024年12月25日 19点12分 1
吧务
level 16
再说“百万敌兵”。从剧本语言角度说,新编历史剧多出自学者、专家之手,剧本的文学价值大大提高。例如本唱段就很有诗的韵律、节奏,不但合乎唱词十字句、七字句的节拍,而且将穆桂英临阵前杀敌报国的激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从语意表达上看,临阵当然是杀敌,而不是自相残杀, 这是不言而喻的。加进“敌”字, 破坏了整段唱词的韵律、节奏。像有的版本的《龙凤呈祥》,刘备、赵云一出场,赵云就唱[西皮摇板]“为臣能挡百万兵”, 听来十分顺畅、好听。
上世纪80年代,我曾买过一本京剧音韵方面的书,是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材。书中提到,在京剧唱腔中,阳平字调的字大多唱成上声。我在学唱中的体会也屡屡验证了这一点。例如《珠帘寨》的[西皮导板]“昔日有个三大贤”,“贤”字是阳平字调,就唱成上声,如“显”字音。汉字“平(阴平、阳平)、上、去、人”等字调,阳平短促而上扬,音长较短;上声先降后升,音长较长。因此,在节奏较慢(如[慢板]等)或旋律较为松散(如[散板]、[摇板]等)的唱腔中,阳平字就得以从容地唱成上声;如果唱腔节奏紧凑,唱词紧紧相连,阳平字就唱不成上声。例如《击鼓骂曹》中的[西皮导板]“谗臣当道谋汉朝”,“谗臣”二字都是阳平字,但在唱腔中紧紧相连,便唱不成上声。“谋”和“朝”二字也都是阳平字,但是唱腔婉转起伏,节奏较慢,就可以唱成上声。
下面再举几个阳平唱成上声的例句:
1、玉堂春含悲泪忙往前(上声)进。(《女起解》[西皮导板])
2、我先前(上声)只道他宽宏(上声)量大。(《捉放曹》[西皮慢板])
3、山前(上声)山后我俱找到。(《打棍出箱》[二黄散板])
4、来来来(上声)请上城(上声)来(上声)听我抚琴(上声)。(《空城计》[西皮二六])
5、退司马保空城(上声)全(上声)仗此琴(上声)。(《空城计》[西皮散板])
6、文(上声)武百官庆贺千秋。(《珠帘寨》[西皮原板])
7、又听得文(上声)武发笑声。(《杨家将》[二黄原板])
8、家住平(上声)原晓义村。(《击鼓骂曹》[西皮二六])
9、忆昔当年五凤楼(上声)。(《珠帘寨》[西皮原板])
10、到如今只落得罪衣罪裙(上声)。(《女起解》[西皮原板])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阳平字唱成上声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就“百万兵”三字来说,加进“敌”字后唱腔平直,单调乏味,丝毫没有上声那种先降后升的听觉感受。所以,现行的唱腔中是不适合加进“敌”字的。
中国京剧 2018-03
2024年12月25日 19点12分 2
吧务
level 15
2024年12月25日 22点12分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