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6
P&L9987
楼主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文字本义
首先看愚字是何意?愚=禺+心。禺:按照(故人或名人)人像做的泥质或木质头像。含有仿照、固定的含义。
人的心本是随时变动的,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等。但愚则表示把心按照某种预设固定住。当然固定的不是心,而是心中的想法。所以,愚的人一般都比较固执甚至偏执,有较强的迷信或崇拜。通常是被人洗脑的结果。愚人≈迷信的人
2时代背景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要愚民,实行愚民政策。这样好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站在什么立场。《道德经》乃是老子写给统治阶层治理天下(国家)的一部著作,在古代基本属于皇家专属,近代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所以,只有“回到过去,站在作者本身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那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这样看愚民当然是好的,因为愚民就是统一民众思想,对齐民众认知。这样整个国家才能牢牢团结在一起,无论做什么才能真正爆发出力量。
3作用对象
为什么要愚民而不是明民?还得回到过去从民字讲起。老子所处的周朝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所谓的民,其实就是被征服的部落或方国的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人。按现代话讲就是俘虏或战俘。然后把他们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奴隶使用。对于俘虏,肯定是要加以严格管束,思想灌输,精神洗脑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现代不也是这样吗?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就需要让思想和认知回到过去,回到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不是盲目用现代社会,自我视角去理解。
4论述对象
既然明民不可取,那什么可取?我们都听过明君一词。君是指君主,国君。一个国家的话事人,最高统治者。这类人需要明。否则就成昏君了。明由日月构成。对人类而言是天上两个最大的象,两个最大的发光体。所以,对于明所指代的角色,是需要发光发热,奉献自己,为众生塑造榜样的。这也是古代的文武大臣,民众都希望皇帝是明君。因为明君是要发光发热,为大家作榜样,为大家奉献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君王大家都喜欢。
5言有宗
为道者是指什么?《道德经》里的道者、为道者并非指修炼飞升之术的修士。而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天子、诸侯。所谓善为道者,指的是那些特别会做天子,在“天子、诸侯”这个岗位上做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的人,他们是这么做的。怎么做的?就是对俘虏,奴隶进行思想洗脑,精神控制。这样方便统一管理和指挥。这句姜统治者对民的统治方法——愚
6反向论述
反过来看可以吗?如果为道者明民会有什么后果?首先民是被统治阶层,是被征服的奴隶,是被刺瞎眼的俘虏,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财物和资源。他们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吗?显然做不到。只有能量高的,能力强的才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那就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君王。正如明字本身的构成那样,日月为明。再次从数量看。一个国家君王只需要一个,而民众则有千千万万个,无数个。如果明民,意味着千千万万个俘虏、奴隶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主见。那还有办法控制吗?岂不是早乱成一锅粥了?所以,显然是不行的。
7立足现在
作为草民的现代人的我们怎么看待愚民这件事?先说好处。愚民意为着全国民众统一思想,统一认知。对于国家而言并无不妥。平常其实无所谓,但是在发生重大的全面事故的时候就显得非常必要。比如疫情来了之后,大家都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行动,最终在总体上是挺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上面有“明君”。要是当初没有这样的统一认识,大家各自处理。疫情根本得不到控制,死的人会多的多。再说坏处,那就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大部分男人拿起武器去和一个根本打不过也不应该打的国家做战,结果就是白白牺牲。今天的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因为上面有“昏君”。
8本质需求
所以,愚民本身只是一项统治工具,一种治理手段。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处上位者是明君还是昏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利害之所在。对民而言,明君才是本质需求。
9角色与视角
有人读《道德经》读到这里说老子在愚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民”,政治面貌属于:群众。就是被愚,被洗脑,被统治的阶层。而《道德经》这本书是就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所以,以一个被统治者的角色和视角去阅读理解统治者要学习的知识智慧,这本身就是BAG。
2024年11月28日 10点11分
1
1文字本义
首先看愚字是何意?愚=禺+心。禺:按照(故人或名人)人像做的泥质或木质头像。含有仿照、固定的含义。
人的心本是随时变动的,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等。但愚则表示把心按照某种预设固定住。当然固定的不是心,而是心中的想法。所以,愚的人一般都比较固执甚至偏执,有较强的迷信或崇拜。通常是被人洗脑的结果。愚人≈迷信的人
2时代背景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要愚民,实行愚民政策。这样好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站在什么立场。《道德经》乃是老子写给统治阶层治理天下(国家)的一部著作,在古代基本属于皇家专属,近代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所以,只有“回到过去,站在作者本身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那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这样看愚民当然是好的,因为愚民就是统一民众思想,对齐民众认知。这样整个国家才能牢牢团结在一起,无论做什么才能真正爆发出力量。
3作用对象
为什么要愚民而不是明民?还得回到过去从民字讲起。老子所处的周朝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所谓的民,其实就是被征服的部落或方国的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人。按现代话讲就是俘虏或战俘。然后把他们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奴隶使用。对于俘虏,肯定是要加以严格管束,思想灌输,精神洗脑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现代不也是这样吗?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就需要让思想和认知回到过去,回到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不是盲目用现代社会,自我视角去理解。
4论述对象
既然明民不可取,那什么可取?我们都听过明君一词。君是指君主,国君。一个国家的话事人,最高统治者。这类人需要明。否则就成昏君了。明由日月构成。对人类而言是天上两个最大的象,两个最大的发光体。所以,对于明所指代的角色,是需要发光发热,奉献自己,为众生塑造榜样的。这也是古代的文武大臣,民众都希望皇帝是明君。因为明君是要发光发热,为大家作榜样,为大家奉献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君王大家都喜欢。
5言有宗
为道者是指什么?《道德经》里的道者、为道者并非指修炼飞升之术的修士。而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天子、诸侯。所谓善为道者,指的是那些特别会做天子,在“天子、诸侯”这个岗位上做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的人,他们是这么做的。怎么做的?就是对俘虏,奴隶进行思想洗脑,精神控制。这样方便统一管理和指挥。这句姜统治者对民的统治方法——愚
6反向论述
反过来看可以吗?如果为道者明民会有什么后果?首先民是被统治阶层,是被征服的奴隶,是被刺瞎眼的俘虏,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财物和资源。他们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吗?显然做不到。只有能量高的,能力强的才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那就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君王。正如明字本身的构成那样,日月为明。再次从数量看。一个国家君王只需要一个,而民众则有千千万万个,无数个。如果明民,意味着千千万万个俘虏、奴隶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主见。那还有办法控制吗?岂不是早乱成一锅粥了?所以,显然是不行的。
7立足现在
作为草民的现代人的我们怎么看待愚民这件事?先说好处。愚民意为着全国民众统一思想,统一认知。对于国家而言并无不妥。平常其实无所谓,但是在发生重大的全面事故的时候就显得非常必要。比如疫情来了之后,大家都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行动,最终在总体上是挺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上面有“明君”。要是当初没有这样的统一认识,大家各自处理。疫情根本得不到控制,死的人会多的多。再说坏处,那就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大部分男人拿起武器去和一个根本打不过也不应该打的国家做战,结果就是白白牺牲。今天的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因为上面有“昏君”。
8本质需求
所以,愚民本身只是一项统治工具,一种治理手段。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处上位者是明君还是昏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利害之所在。对民而言,明君才是本质需求。
9角色与视角
有人读《道德经》读到这里说老子在愚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民”,政治面貌属于:群众。就是被愚,被洗脑,被统治的阶层。而《道德经》这本书是就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所以,以一个被统治者的角色和视角去阅读理解统治者要学习的知识智慧,这本身就是B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