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9987
hellokite1191
关注数: 274
粉丝数: 50
发帖数: 500
关注贴吧数: 37
论认知体系 知是指人对信息掌握的结果及表达的能力的描述。要实现知的方法(知识的获取途径)至少有三种:认知,感知,觉知。 认知主要指通过书本或课件学习获得知识,好比现在的学校教育。 感知主要指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交互而感受到的信息。好比现在的交往应酬,上班,工作等途径获取到的经验感受方法。 觉知即通过觉悟而知。即通过对身边发生的或所见所闻进行警觉,领悟而获取到的信息。 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异正在于使用三种知的方法的占比不同,导致了各自认知结构的千差万别,及认知结果的不同。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表达上来看,这句话有误。但是因为语言文字本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本就是高维事物的降维表达,无论怎么用词,都不可能完全符和人们真正的意念,只能无限接近。所以,咱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还原。 个人猜测作者(六祖)真正想表达的是他的内在意识,本自具足。而单一的误用了自性一词。因为人的灵魂意识同时包含本性和自性。 本性足则极恶,是谓大悲;自性足则极善,是谓大慈。如果单言自性,则是:何期自性,自性具足;如果单言本性,则是:何期本性,本性具足。 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本自具足,则前面应该是:何期六祖/慧能,本自具足。盖因六祖既有本性也有自性。 本自有别,本自何异?本下而自上,本恶而自善,本悲而自慈,本私而自公,本我而自吾。本阴而自阳,本鬼而自神。 所以,人之初,性本恶。既对也错。对的是本的属性,错的是语法。 1不是性本恶,而是本性恶。 2这里的本不是时间上的源头概念,而是属性概念。 3这只是半句话,后面当还有一句:人之初,自性善。 合起来:人之初,本性恶,自性善。初才表示时间概念。本、自表示性的类型。 何为道啊?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人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性呢?只是表现出来比例不同,不是“尘垢”遮挡了自性,就是光明罩住了本性。 佛祖慈悲为怀,不是一味的帮人做好事。而是遇人有困难时该帮则帮,遇人太装逼时该削则削。可如果自己能力不足,本事不大,拿什么帮别人?用什么削别人? 本自具足者才可成佛。不可否认的是人都有本性,都有自性。足不足,另当别论。
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表达上来看,这句话有误。但是因为语言文字本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本就是高维事物的降维表达,无论怎么用词,都不可能完全符和人们真正的意念,只能无限接近。所以,咱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还原。 个人猜测作者(六祖)真正想表达的是他的内在意识,本自具足。而单一的误用了自性一词。因为人的灵魂意识同时包含本性和自性。 本性足则极恶,是谓大悲;自性足则极善,是谓大慈。如果单言自性,则是:何期自性,自性具足;如果单言本性,则是:何期本性,本性具足。 而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本自具足,则前面应该是:何期六祖/慧能,本自具足。盖因六祖既有本性也有自性。 本自有别,本自何异?本下而自上,本恶而自善,本悲而自慈,本私而自公,本我而自吾。本阴而自阳,本鬼而自神。 所以,人之初,性本恶。既对也错。对的是本的属性,错的是语法。 1不是性本恶,而是本性恶。 2这里的本不是时间上的源头概念,而是属性概念。 3这只是半句话,后面当还有一句:人之初,自性善。 合起来:人之初,本性恶,自性善。初才表示时间概念。本、自表示性的类型。 何为道啊?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人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性呢?只是表现出来比例不同,不是“尘垢”遮挡了自性,就是光明罩住了本性。 佛祖慈悲为怀,不是一味的帮人做好事。而是遇人有困难时该帮则帮,遇人太装逼时该削则削。可如果自己能力不足,本事不大,拿什么帮别人?用什么削别人? 本自具足者才可成佛。不可否认的是人都有本性,都有自性。足不足,另当别论。
藕字解 上次看了别人解释藕字不是很满意,所以自己先尝试一下。 藕=艹+耦 1艹作为偏旁部首,强调藕的植物属性,不过多解释。 2耦=耒+禺 3耒 从字形看是一种木制农具,形状有点类似现代的铁铲、洋铲、铁锹。不同的是耒是一体成型的一个整体。 4禺 按照某个名人或长辈的头像长相造出一个缩小版木偶头像,这就是禺的本义。 A造出来的木偶要非常像那个本尊,所以禺有仿制的含义。 B本人的嘴是会动的,表情也是可以变化的,而造出的木偶无法改变表情,所以禺有固定的含义。 C把造出的木偶和本尊放一块,刚好组成非常相似的一对,所以禺有配对、成双的含义。为啥把婚姻中的另一半称做配偶。一表示不再单身,而是成双成对的两个人。二表示这是固定的伴侣,不能再去沾花惹草。 5耒的工作原理 由于耒的材料、结构和用途决定了这种工具非常容易损坏,其实是磨损的非常快。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也直接造成耒这个字几乎不再单独使用。工具损坏了但是活还得再干呀! 6转机 如果再造一个耒肯定费时费力还浪费材料。此时人们发现损坏的都是下面的铲子部分,上面的把手部分几乎完好无损。 所以,能不能多制造几个下面的铲子部分呢?如果损坏,只需要更换下面的铲子,把手还是用之前这个。(现在的铁铲铁锹也是如此。)怎么造这个铲子呢?以什么作为参照?当然是按照原来的耒的下面这部分来仿制,这些仿制出来的耒的下面的“铲子”部分就称做“禺”。取禺字的仿制之意。 7新问题 问题是把手和铲子部分怎么连接才牢靠呢?如果直接“焊死”那再损坏了怎么更换?如果随意捆扎,这个是需要受力的,可能没用几下就掉了。所以在连接部位就需要好好设计一番。 8耦合 于是就出现了类似于榫卯结构的连接设计。既牢固也相对容易更换。这就是耦。有点类似现在的TYPE-C接口的工作原理,不管什么牌子的手机电脑,只要都是用TYPE-C接口的插座,所有TYPE-C接口的插头都能耦合。 所以,耦字可能表达一种统一,规范的连接方式或连接部件。 而藕这种植物的根部,就是一节一节的,中间通过相同的藕结这种部件将多段藕节“耦合”在一起。如果有一段藕节被掰掉,还能从这个藕结部位长出新的藕节来。或许,这就是用藕字来命名莲花根部的原因。
何为道 1纠结 这个话题太沉重,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纠结要不要写出来。(纠结什么呢?有两方面。一是那些自认为对的写出来怕泄露天机,现在看来是自以为是,完全是自己想多了;二是模棱两可、逻辑不周的东西写出来怕遭人诟病。) 2观点 还是要声明,子言之言仅为观点,而非真相。你觉得对可以赞,你觉得错可以骂。 3感谢 首先要感谢贴吧里@佛陀弥啊,这位老哥,他的好几篇帖子都在反复强调道的作用:管道、通道、连接、连接着不同。给了咱很多的启示和触动。 4现在道的常用用法-道路 道路:诚信大道,东环一路。这两个字经常被咱么用来命名马路或街道的名称。说明有相同或相似的含义。比如都能连接不同的地方、比如都可以通行。文字含义会基于使用习惯而发生变化的,其边界感也越来越模糊。所以这两字的区别最好还是从文字(甲骨文)分析比较好。 5道与路的区别 路的楷书和甲骨文字型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都是两个成180度对称足字的并行排列。也就是说路是连接两个地点的通道,而且是“双向单行道”,和现代交通规则的最大区别是古人的路字是靠左前进,今天的路是靠右前进。 道的楷书是人首蛇身(辶)形;甲骨文尚无定论,金文是行中一舀,其下有止或手。是中心位置(源头)连接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通道。连接的地点比路多,而且最终都能汇聚到中心位置。 6道与路的先后 路是用来走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就是说先有人後有路,很多人,都走那条“道”,才形成的路。 《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按照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先有天地而後有人。而道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所以,唯物逻辑顺序是:道-帝-天地-人。 7金文的道 道=行+舀+止/手。道行、道行,道是用来行的。各行各业。向外看不同的方向的行对应不同的业。向内看,都汇聚到中心的臼里,都可以抓取其种子精华,都有道。 8楷书的道(象形字) 楷书的道字在小篆时就基本定型,和现代写法相差不大。辵+首,简化後写成现代的道字型,时称人首蛇身谓之道。 9道的定义1 孔子在《易传》中有对道下过定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定义有三点内容:A阴阳比例为1:1,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B阴在阳之前,顺序不能乱。C之谓道不是谓之道。若阴阳无之,阴阳不之也是成不了道的。所以,常被人忽视的之是关键。 10之的含义 之的本义暂且不表,要了解之的象可以看看芝麻这种植物开花的过程。芝麻开花节节高。小时候咱家刚好种过芝麻,因为亲眼见过,所以对此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它先从最底下的骨朵开花,然后向上一层再开,等第三、四层开始开花时,最底下的花基本就谢了,开始结仔。以此类推,层层向上。芝麻的种子并非左右对称排列,而是螺旋交替排列向上生长。 11阳男-阴女 从芝麻开花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阴阳之和并非同时进步,并非同步成长。而是交替成长。如同今天你在咱前面,明天咱超过你,后天你又超过咱…这样交替向上增长进步。《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气血之男女。所以,夫妻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同频,有的只是相互的吸引和追求。男女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平等,有的只是相对的平衡。 12男女社会地位 历史学家们推断,人类社会早期的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母系氏族”,女性在社会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段时期历史记录很少,可以称之为史前文明。直到三皇五帝这一现象才有所变动,及至夏朝,才正式确立父系社会。 所以,历史课本中的近5千年的中国历史,基本是以男性为主导。 13当下时期 当下社会流行小奶狗,娘炮文化,男人女性化。主观上看是西方阴谋集体的文化战的结果,客观上也是九紫离火运,女性地位崛起的象征。站在道的角度看,阴性能量抬头从新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符合历史符合大道的周期规律。所以,娘炮文化的流行既是人为,也有天意。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女双方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互超越,相互追寻。 14文字符号对应的相或物 咱们的文字最初乃是象形文字,即先有是物,在根据其形状轮廓刻画出符号来表示。如马- ,牛- ,花-❀,那么道字呢?对应于现实中是何物? 按语:写到这里突然写不下去了,突然开始妄自菲薄起来。一方面是担心逻辑上并不严密,二方面是担心纯理论的探索对人们的生活改善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就像某些网友常说的那样:影响我一个月两千块钱的工资吗? 15道之为物 《子曰》道不远人…。说明道这个东西应该就在人身上,不用去外面四处寻找。 《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万物之源。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今人:人首蛇身谓之道。 综上所述,既在人身,又是人身之源,又由两部分组成,人首蛇身上大下长。从初中生物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看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怕是只有男人的精子“小蝌蚪”了,舍此无它。 所以,人们心心念念寻道悟道的道在哪呢?不就在人身上吗?为何古人讲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原来如此。 16孔字解 《经》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字乃常用汉字,现在意思基本表示小孔洞,小窟窿,或是小管道的中空部分。这种解释应该算是正确的象,但非孔字的本体。有学者认为从金文看孔字的本体指女性乳头前的输乳孔或叫乳头孔。这种意见值得参考。 然而本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造字法,吸吮乳汁需要用到嘴,如果孔字本体表示乳头孔,应该画一个人口型或嘴型,而不必把整个小孩画出来。再者也并不是只有小孩子才能吃乃。本人看法是孔字的本体表示生孩子的地方叫孔,也即现代人称的阴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句话是不是就能秒懂。从:顺从随从,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向前。所以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阴道之德在于容纳成千上万精子一个接一个往里冲。 17大&道 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和道这里用来指代同一个事物,大是其名,道是其字。就像咱们讲的曹操=曹孟德,是一个理。为何可以用大字来给道命名?大字从下往上看,是不是将左右两个东西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事物的象。比如两团泥巴合在一起後组成的新泥巴是不是比之前的大?两杯水倒在一起组成一杯新的水,体积是不是比之前的大?好像所有的同类物质都可以这样去解释。这和道字的含义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也是将一阴一阳两个物体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事物叫道。 那为啥要强为之名呢?因为意符而象不符。前面咱们聊过道的本体是精子是男人的“小蝌蚪”。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很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所以《经》言: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这么小的一个事物你给它取名为大,是不是这个名与象不符合逻辑?所以要强为之名。 18金文道(形声字) 道=行+舀+止/手 行:行的本体像是分门别类,有着按类别规范经营的十字路口。A从整体看像四方通达的十字路口(念xíng),通常作动词,意为按照定好的规则做事就会畅通无阻;B从局部看像同一类型的市场交易集中在同一条街道(念háng)常作名词,常有行情、行市、行业之说。行业大分可分为士农工商;细分可分为360行。 舀:舀字型象用手从臼中抓取。抓取什么?臼本是用来舂取谷物的外壳的,给榖物脱外壳的容器。榖物脱壳後就剩种子,精华了。所以舀字含义就是用手在臼中抓取种子、精华。 止/手:止表前进,道下有止,意味着前进就可达到。手表示伸手或用手,道下或手,意味着行动就可得到。 19道的释义2 道:无论哪行哪业,不论万事万物,只要向内求,回归本源回到中心,皆可得到其根本和精华。 20万物之奥 《经》言:道者,万物之奥。意为大道是万物的奥秘。万物、人皆由阴阳二气冲和而成。以个体的视角看,先有道(精子)而後能有其人身。人身又称小宇宙,故推而引之,引而伸之,道在宇宙之先。 个体如此,人类亦如此,万物亦如此。故《经》言:先天地生,象帝之先。 21道之用 知道:知有道在身,知万物有道。 悟道:领悟道的规则,顺时顺势则顺道。 修道:取舍予得在修行,违心违行不违道。 得道:不舍道即得道,不离道即行道。 22道的形意&本用 以形论:道的楷书字形为本,金文字形为用; 以意论:道的金文字意为本,楷书字意为用。 23道之倒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论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道之倒论述修行的方向。 退步原来是向前,进道若退。为什么修道悟道之人都在此强调一个退字?因为世俗之人,争名夺利舍本逐末,欲壑难填尘垢蒙心。此处的退指修道之人不与俗人争权夺利,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离“成功”越来越远,所以叫退。从悟道者的角度看,离悟道得道越来越近,所以叫进,是向前。 道向内求才能得其真要,向外行则是法术器,是更多细分的类别,是物质的呈现。所以,悟道需要从现实中倒退,清心寡欲才能悟其根本。 24道之导 道之导论述修行过程和途径。正如贴吧那位网友所言,道有通道,连接的作用。像无数条管道组成的一张大网,连接着所有的一切,同时也连接着宇宙本源。所以,无论哪行哪业,无论何职何位,皆可悟道。向外都是道的分化,向内都连着道的本源。所以方法很重要,过程很重要。 25道之到 论述修道最终的结果,就是到达,达到本源,成为本源的一部分。 26总算写完了,总觉得意犹未尽,然后呢?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何为道 1纠结 这个话题太沉重,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纠结要不要写出来。(纠结什么呢?有两方面。一是那些自认为对的写出来怕泄露天机,现在看来是自以为是,完全是自己想多了;二是模棱两可、逻辑不周的东西写出来怕遭人诟病。) 2观点 还是要声明,子言之言仅为观点,而非真相。你觉得对可以赞,你觉得错可以骂。 3感谢 首先要感谢贴吧里@佛陀弥啊,这位老哥,他的好几篇帖子都在反复强调道的作用:管道、通道、连接、连接着不同。给了咱很多的启示和触动。 4现在道的常用用法-道路 道路:诚信大道,东环一路。这两个字经常被咱么用来命名马路或街道的名称。说明有相同或相似的含义。比如都能连接不同的地方、比如都可以通行。文字含义会基于使用习惯而发生变化的,其边界感也越来越模糊。所以这两字的区别最好还是从文字(甲骨文)分析比较好。 5道与路的区别 路的楷书和甲骨文字型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都是两个成180度对称足字的并行排列。也就是说路是连接两个地点的通道,而且是“双向单行道”,和现代交通规则的最大区别是古人的路字是靠左前进,今天的路是靠右前进。 道的楷书是人首蛇身(辶)形;甲骨文尚无定论,金文是行中一舀,其下有止或手。是中心位置(源头)连接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通道。连接的地点比路多,而且最终都能汇聚到中心位置。 6道与路的先后 路是用来走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就是说先有人後有路,很多人,都走那条“道”,才形成的路。 《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按照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先有天地而後有人。而道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所以,唯物逻辑顺序是:道-帝-天地-人。 7金文的道 道=行+舀+止/手。道行、道行,道是用来行的。各行各业。向外看不同的方向的行对应不同的业。向内看,都汇聚到中心的臼里,都可以抓取其种子精华,都有道。 8楷书的道(象形字) 楷书的道字在小篆时就基本定型,和现代写法相差不大。辵+首,简化後写成现代的道字型,时称人首蛇身谓之道。 9道的定义1 孔子在《易传》中有对道下过定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定义有三点内容:A阴阳比例为1:1,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B阴在阳之前,顺序不能乱。C之谓道不是谓之道。若阴阳无之,阴阳不之也是成不了道的。所以,常被人忽视的之是关键。 10之的含义 之的本义暂且不表,要了解之的象可以看看芝麻这种植物开花的过程。芝麻开花节节高。小时候咱家刚好种过芝麻,因为亲眼见过,所以对此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它先从最底下的骨朵开花,然后向上一层再开,等第三、四层开始开花时,最底下的花基本就谢了,开始结仔。以此类推,层层向上。芝麻的种子并非左右对称排列,而是螺旋交替排列向上生长。 11阳男-阴女 从芝麻开花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阴阳之和并非同时进步,并非同步成长。而是交替成长。如同今天你在咱前面,明天咱超过你,后天你又超过咱…这样交替向上增长进步。《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气血之男女。所以,夫妻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同频,有的只是相互的吸引和追求。男女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平等,有的只是相对的平衡。 12男女社会地位 历史学家们推断,人类社会早期的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母系氏族”,女性在社会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段时期历史记录很少,可以称之为史前文明。直到三皇五帝这一现象才有所变动,及至夏朝,才正式确立父系社会。 所以,历史课本中的近5千年的中国历史,基本是以男性为主导。 13当下时期 当下社会流行小奶狗,娘炮文化,男人女性化。主观上看是西方阴谋集体的文化战的结果,客观上也是九紫离火运,女性地位崛起的象征。站在道的角度看,阴性能量抬头从新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符合历史符合大道的周期规律。所以,娘炮文化的流行既是人为,也有天意。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女双方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互超越,相互追寻。 14文字符号对应的相或物 咱们的文字最初乃是象形文字,即先有是物,在根据其形状轮廓刻画出符号来表示。如马- ,牛- ,花-❀,那么道字呢?对应于现实中是何物? 按语:写到这里突然写不下去了,突然开始妄自菲薄起来。一方面是担心逻辑上并不严密,二方面是担心纯理论的探索对人们的生活改善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就像某些网友常说的那样:影响我一个月两千块钱的工资吗? 15道之为物 《子曰》道不远人…。说明道这个东西应该就在人身上,不用去外面四处寻找。 《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万物之源。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今人:人首蛇身谓之道。 综上所述,既在人身,又是人身之源,又由两部分组成,人首蛇身上大下长。从初中生物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看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怕是只有男人的精子“小蝌蚪”了,舍此无它。 所以,人们心心念念寻道悟道的道在哪呢?不就在人身上吗?为何古人讲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原来如此。 16孔字解 《经》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字乃常用汉字,现在意思基本表示小孔洞,小窟窿,或是小管道的中空部分。这种解释应该算是正确的象,但非孔字的本体。有学者认为从金文看孔字的本体指女性乳头前的输乳孔或叫乳头孔。这种意见值得参考。 然而本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造字法,吸吮乳汁需要用到嘴,如果孔字本体表示乳头孔,应该画一个人口型或嘴型,而不必把整个小孩画出来。再者也并不是只有小孩子才能吃乃。本人看法是孔字的本体表示生孩子的地方叫孔,也即现代人称的阴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句话是不是就能秒懂。从:顺从随从,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向前。所以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阴道之德在于容纳成千上万精子一个接一个往里冲。 17大&道 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和道这里用来指代同一个事物,大是其名,道是其字。就像咱们讲的曹操=曹孟德,是一个理。为何可以用大字来给道命名?大字从下往上看,是不是将左右两个东西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事物的象。比如两团泥巴合在一起後组成的新泥巴是不是比之前的大?两杯水倒在一起组成一杯新的水,体积是不是比之前的大?好像所有的同类物质都可以这样去解释。这和道字的含义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也是将一阴一阳两个物体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事物叫道。 那为啥要强为之名呢?因为意符而象不符。前面咱们聊过道的本体是精子是男人的“小蝌蚪”。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很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所以《经》言: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这么小的一个事物你给它取名为大,是不是这个名与象不符合逻辑?所以要强为之名。 18金文道(形声字) 道=行+舀+止/手 行:行的本体像是分门别类,有着按类别规范经营的十字路口。A从整体看像四方通达的十字路口(念xíng),通常作动词,意为按照定好的规则做事就会畅通无阻;B从局部看像同一类型的市场交易集中在同一条街道(念háng)常作名词,常有行情、行市、行业之说。行业大分可分为士农工商;细分可分为360行。 舀:舀字型象用手从臼中抓取。抓取什么?臼本是用来舂取谷物的外壳的,给榖物脱外壳的容器。榖物脱壳後就剩种子,精华了。所以舀字含义就是用手在臼中抓取种子、精华。 止/手:止表前进,道下有止,意味着前进就可达到。手表示伸手或用手,道下或手,意味着行动就可得到。 19道的释义2 道:无论哪行哪业,不论万事万物,只要向内求,回归本源回到中心,皆可得到其根本和精华。 20万物之奥 《经》言:道者,万物之奥。意为大道是万物的奥秘。万物、人皆由阴阳二气冲和而成。以个体的视角看,先有道(精子)而後能有其人身。人身又称小宇宙,故推而引之,引而伸之,道在宇宙之先。 个体如此,人类亦如此,万物亦如此。故《经》言:先天地生,象帝之先。 21道之用 知道:知有道在身,知万物有道。 悟道:领悟道的规则,顺时顺势则顺道。 修道:取舍予得在修行,违心违行不违道。 得道:不舍道即得道,不离道即行道。 22道的形意&本用 以形论:道的楷书字形为本,金文字形为用; 以意论:道的金文字意为本,楷书字意为用。 23道之倒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论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道之倒论述修行的方向。 退步原来是向前,进道若退。为什么修道悟道之人都在此强调一个退字?因为世俗之人,争名夺利舍本逐末,欲壑难填尘垢蒙心。此处的退指修道之人不与俗人争权夺利,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离“成功”越来越远,所以叫退。从悟道者的角度看,离悟道得道越来越近,所以叫进,是向前。 道向内求才能得其真要,向外行则是法术器,是更多细分的类别,是物质的呈现。所以,悟道需要从现实中倒退,清心寡欲才能悟其根本。 24道之导 道之导论述修行过程和途径。正如贴吧那位网友所言,道有通道,连接的作用。像无数条管道组成的一张大网,连接着所有的一切,同时也连接着宇宙本源。所以,无论哪行哪业,无论何职何位,皆可悟道。向外都是道的分化,向内都连着道的本源。所以方法很重要,过程很重要。 25道之到 论述修道最终的结果,就是到达,达到本源,成为本源的一部分。 26总算写完了,总觉得意犹未尽,然后呢?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何为道 1纠结 这个话题太沉重,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纠结要不要写出来。(纠结什么呢?有两方面。一是那些自认为对的写出来怕泄露天机,现在看来是自以为是,完全是自己想多了;二是模棱两可、逻辑不周的东西写出来怕遭人诟病。) 2观点 还是要声明,子言之言仅为观点,而非真相。你觉得对可以赞,你觉得错可以骂。 3感谢 首先要感谢贴吧里@佛陀弥啊,这位老哥,他的好几篇帖子都在反复强调道的作用:管道、通道、连接、连接着不同。给了咱很多的启示和触动。 4现在道的常用用法-道路 道路:诚信大道,东环一路。这两个字经常被咱么用来命名马路或街道的名称。说明有相同或相似的含义。比如都能连接不同的地方、比如都可以通行。文字含义会基于使用习惯而发生变化的,其边界感也越来越模糊。所以这两字的区别最好还是从文字(甲骨文)分析比较好。 5道与路的区别 路的楷书和甲骨文字型没有发生大的改变,都是两个成180度对称足字的并行排列。也就是说路是连接两个地点的通道,而且是“双向单行道”,和现代交通规则的最大区别是古人的路字是靠左前进,今天的路是靠右前进。 道的楷书是人首蛇身(辶)形;甲骨文尚无定论,金文是行中一舀,其下有止或手。是中心位置(源头)连接上下左右(东西南北)的通道。连接的地点比路多,而且最终都能汇聚到中心位置。 6道与路的先后 路是用来走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就是说先有人後有路,很多人,都走那条“道”,才形成的路。 《经》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按照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世界是先有天地而後有人。而道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所以,唯物逻辑顺序是:道-帝-天地-人。 7金文的道 道=行+舀+止/手。道行、道行,道是用来行的。各行各业。向外看不同的方向的行对应不同的业。向内看,都汇聚到中心的臼里,都可以抓取其种子精华,都有道。 8楷书的道(象形字) 楷书的道字在小篆时就基本定型,和现代写法相差不大。辵+首,简化後写成现代的道字型,时称人首蛇身谓之道。 9道的定义1 孔子在《易传》中有对道下过定义。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定义有三点内容:A阴阳比例为1:1,不存在谁多谁少的问题。B阴在阳之前,顺序不能乱。C之谓道不是谓之道。若阴阳无之,阴阳不之也是成不了道的。所以,常被人忽视的之是关键。 10之的含义 之的本义暂且不表,要了解之的象可以看看芝麻这种植物开花的过程。芝麻开花节节高。小时候咱家刚好种过芝麻,因为亲眼见过,所以对此还是有一定的发言权。它先从最底下的骨朵开花,然后向上一层再开,等第三、四层开始开花时,最底下的花基本就谢了,开始结仔。以此类推,层层向上。芝麻的种子并非左右对称排列,而是螺旋交替排列向上生长。 11阳男-阴女 从芝麻开花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阴阳之和并非同时进步,并非同步成长。而是交替成长。如同今天你在咱前面,明天咱超过你,后天你又超过咱…这样交替向上增长进步。《黄帝内经》云:阴阳者,气血之男女。所以,夫妻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同频,有的只是相互的吸引和追求。男女之间也没有绝对的平等,有的只是相对的平衡。 12男女社会地位 历史学家们推断,人类社会早期的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母系氏族”,女性在社会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段时期历史记录很少,可以称之为史前文明。直到三皇五帝这一现象才有所变动,及至夏朝,才正式确立父系社会。 所以,历史课本中的近5千年的中国历史,基本是以男性为主导。 13当下时期 当下社会流行小奶狗,娘炮文化,男人女性化。主观上看是西方阴谋集体的文化战的结果,客观上也是九紫离火运,女性地位崛起的象征。站在道的角度看,阴性能量抬头从新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符合历史符合大道的周期规律。所以,娘炮文化的流行既是人为,也有天意。一阴一阳之谓道,男女双方没有绝对的平等,只有相互超越,相互追寻。 14文字符号对应的相或物 咱们的文字最初乃是象形文字,即先有是物,在根据其形状轮廓刻画出符号来表示。如马- ,牛- ,花-❀,那么道字呢?对应于现实中是何物? 按语:写到这里突然写不下去了,突然开始妄自菲薄起来。一方面是担心逻辑上并不严密,二方面是担心纯理论的探索对人们的生活改善似乎没有什么帮助。就像某些网友常说的那样:影响我一个月两千块钱的工资吗? 15道之为物 《子曰》道不远人…。说明道这个东西应该就在人身上,不用去外面四处寻找。 《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万物之源。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今人:人首蛇身谓之道。 综上所述,既在人身,又是人身之源,又由两部分组成,人首蛇身上大下长。从初中生物课本上学到的知识看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怕是只有男人的精子“小蝌蚪”了,舍此无它。 所以,人们心心念念寻道悟道的道在哪呢?不就在人身上吗?为何古人讲大道至简百姓日用而不知?原来如此。 16孔字解 《经》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孔字乃常用汉字,现在意思基本表示小孔洞,小窟窿,或是小管道的中空部分。这种解释应该算是正确的象,但非孔字的本体。有学者认为从金文看孔字的本体指女性乳头前的输乳孔或叫乳头孔。这种意见值得参考。 然而本人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造字法,吸吮乳汁需要用到嘴,如果孔字本体表示乳头孔,应该画一个人口型或嘴型,而不必把整个小孩画出来。再者也并不是只有小孩子才能吃乃。本人看法是孔字的本体表示生孩子的地方叫孔,也即现代人称的阴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句话是不是就能秒懂。从:顺从随从,一个接一个排着队向前。所以这句话可以解释为:阴道之德在于容纳成千上万精子一个接一个往里冲。 17大&道 按照《道德经》的说法,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和道这里用来指代同一个事物,大是其名,道是其字。就像咱们讲的曹操=曹孟德,是一个理。为何可以用大字来给道命名?大字从下往上看,是不是将左右两个东西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事物的象。比如两团泥巴合在一起後组成的新泥巴是不是比之前的大?两杯水倒在一起组成一杯新的水,体积是不是比之前的大?好像所有的同类物质都可以这样去解释。这和道字的含义是不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也是将一阴一阳两个物体和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事物叫道。 那为啥要强为之名呢?因为意符而象不符。前面咱们聊过道的本体是精子是男人的“小蝌蚪”。大家都知道这东西很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到。(所以《经》言: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这么小的一个事物你给它取名为大,是不是这个名与象不符合逻辑?所以要强为之名。 18金文道(形声字) 道=行+舀+止/手 行:行的本体像是分门别类,有着按类别规范经营的十字路口。A从整体看像四方通达的十字路口(念xíng),通常作动词,意为按照定好的规则做事就会畅通无阻;B从局部看像同一类型的市场交易集中在同一条街道(念háng)常作名词,常有行情、行市、行业之说。行业大分可分为士农工商;细分可分为360行。 舀:舀字型象用手从臼中抓取。抓取什么?臼本是用来舂取谷物的外壳的,给榖物脱外壳的容器。榖物脱壳後就剩种子,精华了。所以舀字含义就是用手在臼中抓取种子、精华。 止/手:止表前进,道下有止,意味着前进就可达到。手表示伸手或用手,道下或手,意味着行动就可得到。 19道的释义2 道:无论哪行哪业,不论万事万物,只要向内求,回归本源回到中心,皆可得到其根本和精华。 20万物之奥 《经》言:道者,万物之奥。意为大道是万物的奥秘。万物、人皆由阴阳二气冲和而成。以个体的视角看,先有道(精子)而後能有其人身。人身又称小宇宙,故推而引之,引而伸之,道在宇宙之先。 个体如此,人类亦如此,万物亦如此。故《经》言:先天地生,象帝之先。 21道之用 知道:知有道在身,知万物有道。 悟道:领悟道的规则,顺时顺势则顺道。 修道:取舍予得在修行,违心违行不违道。 得道:不舍道即得道,不离道即行道。 22道的形意&本用 以形论:道的楷书字形为本,金文字形为用; 以意论:道的金文字意为本,楷书字意为用。 23道之倒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老子》中也有类似的论述: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 道之倒论述修行的方向。 退步原来是向前,进道若退。为什么修道悟道之人都在此强调一个退字?因为世俗之人,争名夺利舍本逐末,欲壑难填尘垢蒙心。此处的退指修道之人不与俗人争权夺利,淡泊名利,清心寡欲。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离“成功”越来越远,所以叫退。从悟道者的角度看,离悟道得道越来越近,所以叫进,是向前。 道向内求才能得其真要,向外行则是法术器,是更多细分的类别,是物质的呈现。所以,悟道需要从现实中倒退,清心寡欲才能悟其根本。 24道之导 道之导论述修行过程和途径。正如贴吧那位网友所言,道有通道,连接的作用。像无数条管道组成的一张大网,连接着所有的一切,同时也连接着宇宙本源。所以,无论哪行哪业,无论何职何位,皆可悟道。向外都是道的分化,向内都连着道的本源。所以方法很重要,过程很重要。 25道之到 论述修道最终的结果,就是到达,达到本源,成为本源的一部分。 26总算写完了,总觉得意犹未尽,然后呢?头脑一片空白,不知所云。
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就算记不全,但前面四个应该都听过。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那么卯字究竟是什么含义?或者说对应于现实是什么物体或什么事件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大家都知道的是地支卯与生肖兔对应,却不知原由,咱也不知。 2《说文》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其实《说文》对卯字的解释非常中肯。要是把地字改成土字的话则更准确。卯者,冒也,二月,万物冒土而出。(不过土本就长于地表,所以用地也差不多) 3既然是冒土而出,就得从土字甲骨文说起。甲骨文的土字是一横上面一个菱形(方形)。下面一横代表大地,上面用菱形符号代表土,表示土在地上。《周礼·冬官考工记》:土以黄,其象方。 4而卯字甲骨文则表示一股力量或物体将菱形从中间分开,两边各半菱形。似有物分开土壤,从里面冒出。这个物体应该是木(草)的嫩芽。《淮南子天文训》木生于亥,壮于卯。 5那么为啥要用菱形(方形)来代表土壤呢?不懂哦! 6扑克牌上面的土 为啥扑克牌上面是这四种花色?有人思考过吗?古人发明扑克牌的初衷真的只是为了娱乐吗?非也,咱认为扑克牌最早是为了占卜和预测之用。 7其中菱形(一般称作方片),黑桃,红桃,梅花分别对应土、水、火、风四种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大衍之数55,而扑克牌加大小王共54张,同样也表示天机不可算尽,留下一分供人自己选择。所以,无论是甲骨文还是扑克牌,都体现出菱形符号是代表土壤。 8总结:卯字字形象一股阳性能量-木(阴性物质-草)把菱形从中间分开从土壤里冒出来的象。
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就算记不全,但前面四个应该都听过。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那么卯字究竟是什么含义?或者说对应于现实是什么物体或什么事件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大家都知道的是地支卯与生肖兔对应,却不知原由,咱也不知。 2《说文》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其实《说文》对卯字的解释非常中肯。要是把地字改成土字的话则更准确。卯者,冒也,二月,万物冒土而出。(不过土本就长于地表,所以用地也差不多) 3既然是冒土而出,就得从土字甲骨文说起。甲骨文的土字是一横上面一个菱形(方形)。下面一横代表大地,上面用菱形符号代表土,表示土在地上。《周礼·冬官考工记》:土以黄,其象方。 4而卯字甲骨文则表示一股力量或物体将菱形从中间分开,两边各半菱形。似有物分开土壤,从里面冒出。这个物体应该是木(草)的嫩芽。《淮南子天文训》木生于亥,壮于卯。 5那么为啥要用菱形(方形)来代表土壤呢?不懂哦! 6扑克牌上面的土 为啥扑克牌上面是这四种花色?有人思考过吗?古人发明扑克牌的初衷真的只是为了娱乐吗?非也,咱认为扑克牌最早是为了占卜和预测之用。 7其中菱形(一般称作方片),黑桃,红桃,梅花分别对应土、水、火、风四种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大衍之数55,而扑克牌加大小王共54张,同样也表示天机不可算尽,留下一分供人自己选择。所以,无论是甲骨文还是扑克牌,都体现出菱形符号是代表土壤。 8总结:卯字字形象一股阳性能量-木(阴性物质-草)把菱形从中间分开从土壤里冒出来的象。
中国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天干地支的,就算记不全,但前面四个应该都听过。甲乙丙丁…,子丑寅卯…。那么卯字究竟是什么含义?或者说对应于现实是什么物体或什么事件呢?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大家都知道的是地支卯与生肖兔对应,却不知原由,咱也不知。 2《说文》卯,冒也。二月,万物冒地而出。其实《说文》对卯字的解释非常中肯。要是把地字改成土字的话则更准确。卯者,冒也,二月,万物冒土而出。(不过土本就长于地表,所以用地也差不多) 3既然是冒土而出,就得从土字甲骨文说起。甲骨文的土字是一横上面一个菱形(方形)。下面一横代表大地,上面用菱形符号代表土,表示土在地上。《周礼·冬官考工记》:土以黄,其象方。 4而卯字甲骨文则表示一股力量或物体将菱形从中间分开,两边各半菱形。似有物分开土壤,从里面冒出。这个物体应该是木(草)的嫩芽。《淮南子天文训》木生于亥,壮于卯。 5那么为啥要用菱形(方形)来代表土壤呢?不懂哦! 6扑克牌上面的土 为啥扑克牌上面是这四种花色?有人思考过吗?古人发明扑克牌的初衷真的只是为了娱乐吗?非也,咱认为扑克牌最早是为了占卜和预测之用。 7其中菱形(一般称作方片),黑桃,红桃,梅花分别对应土、水、火、风四种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大衍之数55,而扑克牌加大小王共54张,同样也表示天机不可算尽,留下一分供人自己选择。所以,无论是甲骨文还是扑克牌,都体现出菱形符号是代表土壤。 8总结:卯字字形象一股阳性能量-木(阴性物质-草)把菱形从中间分开从土壤里冒出来的象。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文字本义 首先看愚字是何意?愚=禺+心。禺:按照(故人或名人)人像做的泥质或木质头像。含有仿照、固定的含义。 人的心本是随时变动的,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等。但愚则表示把心按照某种预设固定住。当然固定的不是心,而是心中的想法。所以,愚的人一般都比较固执甚至偏执,有较强的迷信或崇拜。通常是被人洗脑的结果。愚人≈迷信的人 2时代背景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要愚民,实行愚民政策。这样好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站在什么立场。《道德经》乃是老子写给统治阶层治理天下(国家)的一部著作,在古代基本属于皇家专属,近代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所以,只有“回到过去,站在作者本身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那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这样看愚民当然是好的,因为愚民就是统一民众思想,对齐民众认知。这样整个国家才能牢牢团结在一起,无论做什么才能真正爆发出力量。 3作用对象 为什么要愚民而不是明民?还得回到过去从民字讲起。老子所处的周朝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所谓的民,其实就是被征服的部落或方国的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人。按现代话讲就是俘虏或战俘。然后把他们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奴隶使用。对于俘虏,肯定是要加以严格管束,思想灌输,精神洗脑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现代不也是这样吗?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就需要让思想和认知回到过去,回到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不是盲目用现代社会,自我视角去理解。 4论述对象 既然明民不可取,那什么可取?我们都听过明君一词。君是指君主,国君。一个国家的话事人,最高统治者。这类人需要明。否则就成昏君了。明由日月构成。对人类而言是天上两个最大的象,两个最大的发光体。所以,对于明所指代的角色,是需要发光发热,奉献自己,为众生塑造榜样的。这也是古代的文武大臣,民众都希望皇帝是明君。因为明君是要发光发热,为大家作榜样,为大家奉献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君王大家都喜欢。 5言有宗 为道者是指什么?《道德经》里的道者、为道者并非指修炼飞升之术的修士。而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天子、诸侯。所谓善为道者,指的是那些特别会做天子,在“天子、诸侯”这个岗位上做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的人,他们是这么做的。怎么做的?就是对俘虏,奴隶进行思想洗脑,精神控制。这样方便统一管理和指挥。这句姜统治者对民的统治方法——愚 6反向论述 反过来看可以吗?如果为道者明民会有什么后果?首先民是被统治阶层,是被征服的奴隶,是被刺瞎眼的俘虏,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财物和资源。他们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吗?显然做不到。只有能量高的,能力强的才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那就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君王。正如明字本身的构成那样,日月为明。再次从数量看。一个国家君王只需要一个,而民众则有千千万万个,无数个。如果明民,意味着千千万万个俘虏、奴隶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主见。那还有办法控制吗?岂不是早乱成一锅粥了?所以,显然是不行的。 7立足现在 作为草民的现代人的我们怎么看待愚民这件事?先说好处。愚民意为着全国民众统一思想,统一认知。对于国家而言并无不妥。平常其实无所谓,但是在发生重大的全面事故的时候就显得非常必要。比如疫情来了之后,大家都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行动,最终在总体上是挺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上面有“明君”。要是当初没有这样的统一认识,大家各自处理。疫情根本得不到控制,死的人会多的多。再说坏处,那就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大部分男人拿起武器去和一个根本打不过也不应该打的国家做战,结果就是白白牺牲。今天的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因为上面有“昏君”。 8本质需求 所以,愚民本身只是一项统治工具,一种治理手段。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处上位者是明君还是昏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利害之所在。对民而言,明君才是本质需求。 9角色与视角 有人读《道德经》读到这里说老子在愚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民”,政治面貌属于:群众。就是被愚,被洗脑,被统治的阶层。而《道德经》这本书是就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所以,以一个被统治者的角色和视角去阅读理解统治者要学习的知识智慧,这本身就是BAG。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文字本义 首先看愚字是何意?愚=禺+心。禺:按照(故人或名人)人像做的泥质或木质头像。含有仿照、固定的含义。 人的心本是随时变动的,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等。但愚则表示把心按照某种预设固定住。当然固定的不是心,而是心中的想法。所以,愚的人一般都比较固执甚至偏执,有较强的迷信或崇拜。通常是被人洗脑的结果。愚人≈迷信的人 2时代背景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要愚民,实行愚民政策。这样好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站在什么立场。《道德经》乃是老子写给统治阶层治理天下(国家)的一部著作,在古代基本属于皇家专属,近代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所以,只有“回到过去,站在作者本身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那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这样看愚民当然是好的,因为愚民就是统一民众思想,对齐民众认知。这样整个国家才能牢牢团结在一起,无论做什么才能真正爆发出力量。 3作用对象 为什么要愚民而不是明民?还得回到过去从民字讲起。老子所处的周朝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所谓的民,其实就是被征服的部落或方国的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人。按现代话讲就是俘虏或战俘。然后把他们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奴隶使用。对于俘虏,肯定是要加以严格管束,思想灌输,精神洗脑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现代不也是这样吗?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就需要让思想和认知回到过去,回到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不是盲目用现代社会,自我视角去理解。 4论述对象 既然明民不可取,那什么可取?我们都听过明君一词。君是指君主,国君。一个国家的话事人,最高统治者。这类人需要明。否则就成昏君了。明由日月构成。对人类而言是天上两个最大的象,两个最大的发光体。所以,对于明所指代的角色,是需要发光发热,奉献自己,为众生塑造榜样的。这也是古代的文武大臣,民众都希望皇帝是明君。因为明君是要发光发热,为大家作榜样,为大家奉献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君王大家都喜欢。 5言有宗 为道者是指什么?《道德经》里的道者、为道者并非指修炼飞升之术的修士。而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天子、诸侯。所谓善为道者,指的是那些特别会做天子,在“天子、诸侯”这个岗位上做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的人,他们是这么做的。怎么做的?就是对俘虏,奴隶进行思想洗脑,精神控制。这样方便统一管理和指挥。这句姜统治者对民的统治方法——愚 6反向论述 反过来看可以吗?如果为道者明民会有什么后果?首先民是被统治阶层,是被征服的奴隶,是被刺瞎眼的俘虏,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财物和资源。他们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吗?显然做不到。只有能量高的,能力强的才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那就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君王。正如明字本身的构成那样,日月为明。再次从数量看。一个国家君王只需要一个,而民众则有千千万万个,无数个。如果明民,意味着千千万万个俘虏、奴隶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主见。那还有办法控制吗?岂不是早乱成一锅粥了?所以,显然是不行的。 7立足现在 作为草民的现代人的我们怎么看待愚民这件事?先说好处。愚民意为着全国民众统一思想,统一认知。对于国家而言并无不妥。平常其实无所谓,但是在发生重大的全面事故的时候就显得非常必要。比如疫情来了之后,大家都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行动,最终在总体上是挺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上面有“明君”。要是当初没有这样的统一认识,大家各自处理。疫情根本得不到控制,死的人会多的多。再说坏处,那就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大部分男人拿起武器去和一个根本打不过也不应该打的国家做战,结果就是白白牺牲。今天的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因为上面有“昏君”。 8本质需求 所以,愚民本身只是一项统治工具,一种治理手段。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处上位者是明君还是昏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利害之所在。对民而言,明君才是本质需求。 9角色与视角 有人读《道德经》读到这里说老子在愚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民”,政治面貌属于:群众。就是被愚,被洗脑,被统治的阶层。而《道德经》这本书是就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所以,以一个被统治者的角色和视角去阅读理解统治者要学习的知识智慧,这本身就是BAG。
愚民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文字本义 首先看愚字是何意?愚=禺+心。禺:按照(故人或名人)人像做的泥质或木质头像。含有仿照、固定的含义。 人的心本是随时变动的,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等。但愚则表示把心按照某种预设固定住。当然固定的不是心,而是心中的想法。所以,愚的人一般都比较固执甚至偏执,有较强的迷信或崇拜。通常是被人洗脑的结果。愚人≈迷信的人 2时代背景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要愚民,实行愚民政策。这样好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站在什么立场。《道德经》乃是老子写给统治阶层治理天下(国家)的一部著作,在古代基本属于皇家专属,近代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所以,只有“回到过去,站在作者本身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那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这样看愚民当然是好的,因为愚民就是统一民众思想,对齐民众认知。这样整个国家才能牢牢团结在一起,无论做什么才能真正爆发出力量。 3作用对象 为什么要愚民而不是明民?还得回到过去从民字讲起。老子所处的周朝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所谓的民,其实就是被征服的部落或方国的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人。按现代话讲就是俘虏或战俘。然后把他们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奴隶使用。对于俘虏,肯定是要加以严格管束,思想灌输,精神洗脑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现代不也是这样吗?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就需要让思想和认知回到过去,回到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不是盲目用现代社会,自我视角去理解。 4论述对象 既然明民不可取,那什么可取?我们都听过明君一词。君是指君主,国君。一个国家的话事人,最高统治者。这类人需要明。否则就成昏君了。明由日月构成。对人类而言是天上两个最大的象,两个最大的发光体。所以,对于明所指代的角色,是需要发光发热,奉献自己,为众生塑造榜样的。这也是古代的文武大臣,民众都希望皇帝是明君。因为明君是要发光发热,为大家作榜样,为大家奉献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君王大家都喜欢。 5言有宗 为道者是指什么?《道德经》里的道者、为道者并非指修炼飞升之术的修士。而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天子、诸侯。所谓善为道者,指的是那些特别会做天子,在“天子、诸侯”这个岗位上做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的人,他们是这么做的。怎么做的?就是对俘虏,奴隶进行思想洗脑,精神控制。这样方便统一管理和指挥。这句姜统治者对民的统治方法——愚 6反向论述 反过来看可以吗?如果为道者明民会有什么后果?首先民是被统治阶层,是被征服的奴隶,是被刺瞎眼的俘虏,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财物和资源。他们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吗?显然做不到。只有能量高的,能力强的才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那就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君王。正如明字本身的构成那样,日月为明。再次从数量看。一个国家君王只需要一个,而民众则有千千万万个,无数个。如果明民,意味着千千万万个俘虏、奴隶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主见。那还有办法控制吗?岂不是早乱成一锅粥了?所以,显然是不行的。 7立足现在 作为草民的现代人的我们怎么看待愚民这件事?先说好处。愚民意为着全国民众统一思想,统一认知。对于国家而言并无不妥。平常其实无所谓,但是在发生重大的全面事故的时候就显得非常必要。比如疫情来了之后,大家都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行动,最终在总体上是挺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上面有“明君”。要是当初没有这样的统一认识,大家各自处理。疫情根本得不到控制,死的人会多的多。再说坏处,那就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大部分男人拿起武器去和一个根本打不过也不应该打的国家做战,结果就是白白牺牲。今天的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因为上面有“昏君”。 8本质需求 所以,愚民本身只是一项统治工具,一种治理手段。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处上位者是明君还是昏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利害之所在。对民而言,明君才是本质需求。 9角色与视角 有人读《道德经》读到这里说老子在愚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民”,政治面貌属于:群众。就是被愚,被洗脑,被统治的阶层。而《道德经》这本书是就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所以,以一个被统治者的角色和视角去阅读理解统治者要学习的知识智慧,这本身就是BAG。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1文字本义 首先看愚字是何意?愚=禺+心。禺:按照(故人或名人)人像做的泥质或木质头像。含有仿照、固定的含义。 人的心本是随时变动的,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等。但愚则表示把心按照某种预设固定住。当然固定的不是心,而是心中的想法。所以,愚的人一般都比较固执甚至偏执,有较强的迷信或崇拜。通常是被人洗脑的结果。愚人≈迷信的人 2时代背景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是说要愚民,实行愚民政策。这样好不好?回答这个问题得看站在什么立场。《道德经》乃是老子写给统治阶层治理天下(国家)的一部著作,在古代基本属于皇家专属,近代才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所以,只有“回到过去,站在作者本身的立场”才能真正理解它的原意。那就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这样看愚民当然是好的,因为愚民就是统一民众思想,对齐民众认知。这样整个国家才能牢牢团结在一起,无论做什么才能真正爆发出力量。 3作用对象 为什么要愚民而不是明民?还得回到过去从民字讲起。老子所处的周朝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所谓的民,其实就是被征服的部落或方国的人,被刺瞎一只眼睛的人。按现代话讲就是俘虏或战俘。然后把他们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奴隶使用。对于俘虏,肯定是要加以严格管束,思想灌输,精神洗脑的。古今中外都是如此,现代不也是这样吗? 所以,阅读古代经典。就需要让思想和认知回到过去,回到文字本身的含义。而不是盲目用现代社会,自我视角去理解。 4论述对象 既然明民不可取,那什么可取?我们都听过明君一词。君是指君主,国君。一个国家的话事人,最高统治者。这类人需要明。否则就成昏君了。明由日月构成。对人类而言是天上两个最大的象,两个最大的发光体。所以,对于明所指代的角色,是需要发光发热,奉献自己,为众生塑造榜样的。这也是古代的文武大臣,民众都希望皇帝是明君。因为明君是要发光发热,为大家作榜样,为大家奉献自己的。所以,这样的君王大家都喜欢。 5言有宗 为道者是指什么?《道德经》里的道者、为道者并非指修炼飞升之术的修士。而是指处于统治地位的天子、诸侯。所谓善为道者,指的是那些特别会做天子,在“天子、诸侯”这个岗位上做的非常好、非常成功的人,他们是这么做的。怎么做的?就是对俘虏,奴隶进行思想洗脑,精神控制。这样方便统一管理和指挥。这句姜统治者对民的统治方法——愚 6反向论述 反过来看可以吗?如果为道者明民会有什么后果?首先民是被统治阶层,是被征服的奴隶,是被刺瞎眼的俘虏,当然也不可避免的没有任何财物和资源。他们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吗?显然做不到。只有能量高的,能力强的才能做到发光发热,奉献自己。那就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君王。正如明字本身的构成那样,日月为明。再次从数量看。一个国家君王只需要一个,而民众则有千千万万个,无数个。如果明民,意味着千千万万个俘虏、奴隶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的主见。那还有办法控制吗?岂不是早乱成一锅粥了?所以,显然是不行的。 7立足现在 作为草民的现代人的我们怎么看待愚民这件事?先说好处。愚民意为着全国民众统一思想,统一认知。对于国家而言并无不妥。平常其实无所谓,但是在发生重大的全面事故的时候就显得非常必要。比如疫情来了之后,大家都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行动,最终在总体上是挺过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上面有“明君”。要是当初没有这样的统一认识,大家各自处理。疫情根本得不到控制,死的人会多的多。再说坏处,那就看看现在的乌克兰。大部分男人拿起武器去和一个根本打不过也不应该打的国家做战,结果就是白白牺牲。今天的乌克兰之所以如此,因为上面有“昏君”。 8本质需求 所以,愚民本身只是一项统治工具,一种治理手段。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处上位者是明君还是昏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才是利害之所在。对民而言,明君才是本质需求。 9角色与视角 有人读《道德经》读到这里说老子在愚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个可以理解。因为他本身就是“民”,政治面貌属于:群众。就是被愚,被洗脑,被统治的阶层。而《道德经》这本书是就是写给统治者看的。所以,以一个被统治者的角色和视角去阅读理解统治者要学习的知识智慧,这本身就是BAG。
有无相生之相 《老子》第二章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这几句话的核心点在于“相”字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认为相(xiāng)一声,是表达单方面的逻辑顺序。即無可生有,有不能生無;易可成难,难不能成易;短可形长,长不能形短… 今天突然觉得不太妥,原因是什么?如果“相”字在这里只是为了表达这种逻辑顺序,那完全是多余,不用这个“相”字,仍然能表达出这种逻辑顺序。即有,無生之;难,易成之;长,短形之;高,下倾之;音,声和之;前,後随之。意义不变。 所以,相字必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其必然读第四声相(xiàng)。 即無是怎么生的有,易是怎么成的难等等,它必然有一个相,否则不会无缘无故的生成新的事物。怎么说呢?就好比说我们人是由母亲生出来的,母亲生我们人类之前必定是个女人。可是女人生孩子之前必定是有条件的。不是说只要是个女人长大之后都会自动生孩子,不是的,大家都知道这绝对不可能。必定是要由一个男人与之交合,始之受精怀孕才可能生出孩子来。这个与之交合的男人就好比是那个“相”。同理,無是怎么生出有来的?是平白无故就生出有来的吗?绝对必是,也必定有个“相(xiàng)”。無在见到这个“相(xiàng)”之后才生出的有;易也是在见到这个“相(xiàng)”之后才成的难。总之,所有新事物的生成你可以说它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但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生。其背后一定有因果,其生成一定有镜相。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正如人们常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把“缺少美”视作無,把“发现美”视作有。一个人的生活从缺少美到发现美之间一定有一个“相(xiàng)”。否则无法达成这样的转换。 例如富家子弟可能天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从不会觉得馒头有多好吃。但是在某次探险途中迷路,被困谎言,断水绝粮几天后几乎快被饿死。恰好一位朴素的农夫救了他,用白面馒头帮他填饱了肚子。或许从此以后这位富家子弟对馒头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常把馒头当成美味来做自己的主食。促成这一转变的相,就是他那场探险遇难的经历。 万丈高楼平地起,为什么原来平整的农田上会盖起摩天大楼?也一定是有原因,有相的。有为有人在国外看见过类似的建筑,他就在脑海中存了一个高楼的相。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有高楼大厦呢?经过多番努力,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 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呢?因为他们看见鸟儿张开翅膀在天空飞翔。也许他们在想为什么人类不能像鸟儿那样装上翅膀在天空飞翔?那就是一个相,根据那个相他们发明了飞机。 马云为什么要投身互联网,因为他去美国见到了互联网最初的形态。那就是一个相,在他心里存了一个中国互联网的相。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中国黄页和阿里巴巴。 好了,例子不用举太多。能明白其中道理就行。万物可以自然而然的发生,但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一切皆有相,皆有因缘。 总结一下。有,無相生之中的相字,既是表达無生有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更是表达無在遇见某种“相(xiàng)”之后才生出的有这样一种因果关联。难,易相成也是表达易在遇到某种“相(xiàng)”之後才成为难。其他四条也是同理。 《老子》第二章我也不知读过看过多少遍了,一直当相(xiāng)一声去阅读和理解。那为什么今天会提出“相(xiàng)”四声这种理解法呢?因为刷抖音看见别人在聊《道德经》第一,二章。起初并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就是在闲聊,东拉西扯。然后自我意识就回到了自己理解的相是表达单方面的逻辑顺序上。突然转念一想,如果只是为了表达逻辑顺序,不要相字也完全可以。但为什么还要用相字。像《老子》这样的著作是不可能有废话在里面的。一定还有别的含义和理解方法。再联想到这是一个多音字,再结合前面两句的含义,突然明白这是一个“相(xiàng)”字,应该按四声去阅读和理解。也就是说,刷到别人聊《道德经》就是一个相,根据这个相我才想到这层含义。尚若今天没玩手机或许就理解不到这层含义。这就是有,無“相(xiàng)”生的含义。 無因有“相(xiàng)”而能生有;易因有“相(xiàng)”而能成难;短因有“相(xiàng)”而能形长;下因有“相(xiàng)”而能倾高;声因有“相(xiàng)”而能和音;後因有“相(xiàng)”而能随先。 再扯远一点。有,乃無遇相而生。这是必然的。但反之则不尽然。 無遇相可以生有。就如人之心随境转,这是凡夫;無遇相也可以不生有,什么都不生,内心如如不动,境随心转,这是佛。
有无相生之相 《老子》第二章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这几句话的核心点在于“相”字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认为相(xiāng)一声,是表达单方面的逻辑顺序。即無可生有,有不能生無;易可成难,难不能成易;短可形长,长不能形短… 今天突然觉得不太妥,原因是什么?如果“相”字在这里只是为了表达这种逻辑顺序,那完全是多余,不用这个“相”字,仍然能表达出这种逻辑顺序。即有,無生之;难,易成之;长,短形之;高,下倾之;音,声和之;前,後随之。意义不变。 所以,相字必有其更深层次的含义。其必然读第四声相(xiàng)。 即無是怎么生的有,易是怎么成的难等等,它必然有一个相,否则不会无缘无故的生成新的事物。怎么说呢?就好比说我们人是由母亲生出来的,母亲生我们人类之前必定是个女人。可是女人生孩子之前必定是有条件的。不是说只要是个女人长大之后都会自动生孩子,不是的,大家都知道这绝对不可能。必定是要由一个男人与之交合,始之受精怀孕才可能生出孩子来。这个与之交合的男人就好比是那个“相”。同理,無是怎么生出有来的?是平白无故就生出有来的吗?绝对必是,也必定有个“相(xiàng)”。無在见到这个“相(xiàng)”之后才生出的有;易也是在见到这个“相(xiàng)”之后才成的难。总之,所有新事物的生成你可以说它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但绝对不是无缘无故就发生。其背后一定有因果,其生成一定有镜相。事物的生成发展变化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 正如人们常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把“缺少美”视作無,把“发现美”视作有。一个人的生活从缺少美到发现美之间一定有一个“相(xiàng)”。否则无法达成这样的转换。 例如富家子弟可能天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从不会觉得馒头有多好吃。但是在某次探险途中迷路,被困谎言,断水绝粮几天后几乎快被饿死。恰好一位朴素的农夫救了他,用白面馒头帮他填饱了肚子。或许从此以后这位富家子弟对馒头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常把馒头当成美味来做自己的主食。促成这一转变的相,就是他那场探险遇难的经历。 万丈高楼平地起,为什么原来平整的农田上会盖起摩天大楼?也一定是有原因,有相的。有为有人在国外看见过类似的建筑,他就在脑海中存了一个高楼的相。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有高楼大厦呢?经过多番努力,最终在中国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 莱特兄弟为什么要发明飞机呢?因为他们看见鸟儿张开翅膀在天空飞翔。也许他们在想为什么人类不能像鸟儿那样装上翅膀在天空飞翔?那就是一个相,根据那个相他们发明了飞机。 马云为什么要投身互联网,因为他去美国见到了互联网最初的形态。那就是一个相,在他心里存了一个中国互联网的相。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中国黄页和阿里巴巴。 好了,例子不用举太多。能明白其中道理就行。万物可以自然而然的发生,但不会平白无故的发生。一切皆有相,皆有因缘。 总结一下。有,無相生之中的相字,既是表达無生有这样一种逻辑顺序,更是表达無在遇见某种“相(xiàng)”之后才生出的有这样一种因果关联。难,易相成也是表达易在遇到某种“相(xiàng)”之後才成为难。其他四条也是同理。 《老子》第二章我也不知读过看过多少遍了,一直当相(xiāng)一声去阅读和理解。那为什么今天会提出“相(xiàng)”四声这种理解法呢?因为刷抖音看见别人在聊《道德经》第一,二章。起初并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就是在闲聊,东拉西扯。然后自我意识就回到了自己理解的相是表达单方面的逻辑顺序上。突然转念一想,如果只是为了表达逻辑顺序,不要相字也完全可以。但为什么还要用相字。像《老子》这样的著作是不可能有废话在里面的。一定还有别的含义和理解方法。再联想到这是一个多音字,再结合前面两句的含义,突然明白这是一个“相(xiàng)”字,应该按四声去阅读和理解。也就是说,刷到别人聊《道德经》就是一个相,根据这个相我才想到这层含义。尚若今天没玩手机或许就理解不到这层含义。这就是有,無“相(xiàng)”生的含义。 無因有“相(xiàng)”而能生有;易因有“相(xiàng)”而能成难;短因有“相(xiàng)”而能形长;下因有“相(xiàng)”而能倾高;声因有“相(xiàng)”而能和音;後因有“相(xiàng)”而能随先。 再扯远一点。有,乃無遇相而生。这是必然的。但反之则不尽然。 無遇相可以生有。就如人之心随境转,这是凡夫;無遇相也可以不生有,什么都不生,内心如如不动,境随心转,这是佛。
论文化战 文化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目录 一、论文化战——文化战的特征及标志 二、论近代历史——武力征服+文化侵略 三、结论——胜利属于东方 四、西方文化——敌人的阴谋 五、传统国学——谁是真正的敌人 六、忧虑与思考——危而未察 七、破局——紫微星 八、未来的方向——大同 九、难点——敌人的文化策略:温水煮青蛙 十、成难于其易——积水成渊、聚沙成塔 十一、知己知彼——心中有善,手里有剑 十二、战略方向——觉醒的力量 十三、提纲——破除迷信,人人自信 十四、战术——开始
论文化战 文化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目录 一、论文化战——文化战的特征及标志 二、论近代历史——武力征服+文化侵略 三、结论——胜利属于东方 四、西方文化——敌人的阴谋 五、传统国学——谁是真正的敌人 六、忧虑与思考——危而未察 七、破局——紫微星 八、未来的方向——大同 九、难点——敌人的文化策略:温水煮青蛙 十、成难于其易——积水成渊、聚沙成塔 十一、知己知彼——心中有善,手里有剑 十二、战略方向——觉醒的力量 十三、提纲——破除迷信,人人自信 十四、战术——开始
论文化战 文化战——没有硝烟的战争 目录 一、论文化战——文化战的特征及标志 二、论近代历史——武力征服+文化侵略 三、结论——胜利属于东方 四、西方文化——敌人的阴谋 五、传统国学——谁是真正的敌人 六、忧虑与思考——危而未察 七、破局——紫微星 八、未来的方向——大同 九、难点——敌人的文化策略:温水煮青蛙 十、成难于其易——积水成渊、聚沙成塔 十一、知己知彼——心中有善,手里有剑 十二、战略方向——觉醒的力量 十三、提纲——破除迷信,人人自信 十四、战术——开始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