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el 9
ECROP
楼主
历来节奏就不重提了。这次接着这股恶心劲,不论考究与对错都要说两句这企业的劣根。
一直以来,玩家在念叨“卡拉彼丘死了”的时候,心中所感悟的到底是什么?是反反复复决不断的节奏,还是不上不下改不好的体验?如果一家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那么为什么能几乎不在乎付费的群体?
一方面是付费内容与体验内容的割裂。玩法和匹配的糟糕只会对玩家产生不一定永久的流失,而付费内容却是照常消费的。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创收由设计和美术带来,而留存由玩法和匹配带来。这引出卡拉彼丘的第一个问题——“玩家是什么”。
玩家是什么,是游戏的“客户”吗?我看未必。既然玩法和匹配是为了让玩家留下来,好继续被那些花哨的衣服耀得走不动道,我想企业内部一定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指标;它也许是“用户粘性”等词,也许是数字,也许是图表。不过熟悉卡拉彼丘的玩家们,尤其是熟悉第七第八赛季的玩家们都知道,这里的“粘性”纯粹是“红温”的后遗症。
言说“输了无悬念,赢了没快感”,这原本是对守望先锋的贴切形容。只不过,守望先锋是因为一场游戏的博弈太过劳累,玩家实际上已经没有功夫为胜利欢呼、为失败气馁。卡拉彼丘的匹配更甚了——“痴人”与“壮丁”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对九”局势——表现得好的,“发配”去当“壮丁”;表现得差的,“发配”去打“机哥”。
本赛季的匹配已经扭曲到,尽管横跨一个大段位,玩家水平却仍然差不多的地步;却因为种种“均衡”的算法,正负之下原地踏步。有人说是为了“保护弱者”,也有人说是为了“加快匹配”。我不清楚创梦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态实装了这种算法,也许两者都有。如果保护弱者的途径是通过伤害强者,加快匹配的途径是通过无视水平,那还搞什么电竞?
我想请出一个元老级第三人称射击游戏《花园战争》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游戏匹配的均衡十分简单,只是在对局结束后的重新开盘时根据比分重新分队,但因为它没有强调经济,以至于在对局结束后你甚至无法知道对局的结果。玩家胜负的结算画面一致,只显示比分;也就是说:胜利的玩家会坚定地认为自己胜利了,而失败的玩家只会认为自己的比分占优。
回到卡拉彼丘,我认为匹配的结症无非两点:恶意操控胜率,以及营造玩家众多的假象。前者最大的作用是通过错分玩家水平区间,强行剥夺玩家实质上的满足后,拉长在线时间;毕竟“虐菜”和“被虐”给人的感觉没那么大差别,都会想让人再来一把。创造留存后,再结合玩家众多的假象,就可以营造出卡拉彼丘蒸蒸日上的错觉。
可是这有什么用呢?失去的玩家无法创造利益,这世界上一共还剩多少新玩家呢?这个问题也许不难。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玩家是什么”。为什么卡拉彼丘的“孝子”如此之多,却仍然无法换来公司的尊重?答案是你充的钱他们又拿不到。
玩家的留存、充值,玩家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服务股市。玩家以为自己是游戏的金主,其实不然——玩家是盘子里的菜,桌上的是韭菜和股东。玩家自以为充得很多的钱,最终还是会被花在运营、分账、营销、拉新上面。公司花钱,股价冲高,股东套现,多么好看。这样看,玩家的金钱完全无法动摇游戏的体验,是理所当然的了。不如说,这反倒给了他们底气。
今日的种种,也只是昨日的重现。扩张拉新,股价走高,高管开怀。至于卡丘是不是真的会死,谁在乎呢?这一路玩到现在,早已对这种看似很大的节奏已经见怪不怪。就像一场看过千遍的烂俗小品,定场诗一出口你就能看到包饺子结局,但还是忍不住会心一笑——你笑那意料之中的离奇,也笑那积习难改的自己。

2024年11月28日 08点11分
1
一直以来,玩家在念叨“卡拉彼丘死了”的时候,心中所感悟的到底是什么?是反反复复决不断的节奏,还是不上不下改不好的体验?如果一家企业的目的是为了盈利,那么为什么能几乎不在乎付费的群体?
一方面是付费内容与体验内容的割裂。玩法和匹配的糟糕只会对玩家产生不一定永久的流失,而付费内容却是照常消费的。这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创收由设计和美术带来,而留存由玩法和匹配带来。这引出卡拉彼丘的第一个问题——“玩家是什么”。
玩家是什么,是游戏的“客户”吗?我看未必。既然玩法和匹配是为了让玩家留下来,好继续被那些花哨的衣服耀得走不动道,我想企业内部一定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指标;它也许是“用户粘性”等词,也许是数字,也许是图表。不过熟悉卡拉彼丘的玩家们,尤其是熟悉第七第八赛季的玩家们都知道,这里的“粘性”纯粹是“红温”的后遗症。
言说“输了无悬念,赢了没快感”,这原本是对守望先锋的贴切形容。只不过,守望先锋是因为一场游戏的博弈太过劳累,玩家实际上已经没有功夫为胜利欢呼、为失败气馁。卡拉彼丘的匹配更甚了——“痴人”与“壮丁”的巧妙组合,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对九”局势——表现得好的,“发配”去当“壮丁”;表现得差的,“发配”去打“机哥”。
本赛季的匹配已经扭曲到,尽管横跨一个大段位,玩家水平却仍然差不多的地步;却因为种种“均衡”的算法,正负之下原地踏步。有人说是为了“保护弱者”,也有人说是为了“加快匹配”。我不清楚创梦到底是出于什么心态实装了这种算法,也许两者都有。如果保护弱者的途径是通过伤害强者,加快匹配的途径是通过无视水平,那还搞什么电竞?
我想请出一个元老级第三人称射击游戏《花园战争》来说明这个问题。该游戏匹配的均衡十分简单,只是在对局结束后的重新开盘时根据比分重新分队,但因为它没有强调经济,以至于在对局结束后你甚至无法知道对局的结果。玩家胜负的结算画面一致,只显示比分;也就是说:胜利的玩家会坚定地认为自己胜利了,而失败的玩家只会认为自己的比分占优。
回到卡拉彼丘,我认为匹配的结症无非两点:恶意操控胜率,以及营造玩家众多的假象。前者最大的作用是通过错分玩家水平区间,强行剥夺玩家实质上的满足后,拉长在线时间;毕竟“虐菜”和“被虐”给人的感觉没那么大差别,都会想让人再来一把。创造留存后,再结合玩家众多的假象,就可以营造出卡拉彼丘蒸蒸日上的错觉。
可是这有什么用呢?失去的玩家无法创造利益,这世界上一共还剩多少新玩家呢?这个问题也许不难。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玩家是什么”。为什么卡拉彼丘的“孝子”如此之多,却仍然无法换来公司的尊重?答案是你充的钱他们又拿不到。
玩家的留存、充值,玩家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服务股市。玩家以为自己是游戏的金主,其实不然——玩家是盘子里的菜,桌上的是韭菜和股东。玩家自以为充得很多的钱,最终还是会被花在运营、分账、营销、拉新上面。公司花钱,股价冲高,股东套现,多么好看。这样看,玩家的金钱完全无法动摇游戏的体验,是理所当然的了。不如说,这反倒给了他们底气。
今日的种种,也只是昨日的重现。扩张拉新,股价走高,高管开怀。至于卡丘是不是真的会死,谁在乎呢?这一路玩到现在,早已对这种看似很大的节奏已经见怪不怪。就像一场看过千遍的烂俗小品,定场诗一出口你就能看到包饺子结局,但还是忍不住会心一笑——你笑那意料之中的离奇,也笑那积习难改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