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与商业票房,与奖项,与榜单,与大众认可喜爱度并无什么必然联系。安东尼奥尼的放大 66 年两千两百万美元票房年度前十,费里尼 60 年甜蜜的生活北美年度第八,全球票房超千万美元。两部也都是金棕榈,而且安东尼奥尼又是出了名的去情节化去动机化,观影门槛高影片又闷人。文艺片从来都不是票房烂没人看狙击奖项的借口,是太多滥竽充数的“矫情逼”“自以为是的下三滥文青”和“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老棺材板”太多,把自己通过投机取巧左缝右补东抄西鉴的低质文艺片拿出来,并且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批惺惺相惜的群体来互相捧臭脚,再加上这些年政治正确浪潮,创作一个标签一个要素的需求盖过了创作一个故事的需求,从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的基本框架,变成了一个 x 立场/人种/取向或其他因素的人爱上了另一个人,我爱你及我爱你的感觉,爱你时的情绪,爱你时的感觉不再重要。我爱你时所面临的问题,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爱一个什么样的你,这之间需要填补的标签才重要。这才是现在很多所谓的文艺片创作的起点,他们用这些标签去碰去投机找符合的群体来获取呼声,并赢得支持和奖项,完全不 care 观众死活和电影的表达。只要评委们能觉得我是在为他们发声就好。